按旧志,莆人郑露倡学于梁、陈之间,福人薛令之登第于神龙之际,则闽人知学其所由来也远矣。而《唐史》则谓自常衮兴学校,而闽人始知学,何欤?盖闽人知学虽已久,至衮大兴学校而始盛也。自时厥后,闽之文物骎骎与上国齿,至宋遂有“海滨邹鲁”之称。有元九十余年,俗沦于夷,学校之教虽未尝废,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天启文明,我太祖高皇帝廓清海宇,继天立极,乃令天下郡邑皆立学以教髦士。而学必有庙以祀孔子,盖欲学者一以孔子之道为宗,而不为他歧所惑也。
列圣相承,其所以申饬而作兴之者益明且备。故贤才之出彬彬焉轶于唐,而几于宋。猗欤盛哉!闽诸郡邑学校及诸名人贤士讲学之所,贤有司能祗承德意者多所修葺,是不可以无纪。间有废者,其流风余韵亦足以兴起后学,皆不可少也。乃志学校。
福州府
府学在府城南兴贤坊内。旧在子城西北一里许,唐大历间,观察使李椅1移建今所。唐乾宁元年,王潮2于州四门置义学。五代梁龙德元年,王审知置四门学,以招徕四方之秀。吴越时作新宫,号使学。宋太平兴国中,转运使杨克让始作孔子庙。景祐四年,权州事谢微表请于庙立为府学,从之。诏下,微适罢去,郡守范亢、许宗寿3踵其事,历五年乃成。有九经阁、三礼堂、黉舍、斋庐、旁翼两序,庖次井饮,百用皆给。熙宁三年灾。郡人韩昌国、刘康夫等二百人请自创建,郡守程师孟许之。既而属县之士皆如昌国请,不一月,集钱三百万,为门,为殿,为公堂,环列十斋,以居学者。公堂之后,又别为室以藏书,为堂以讲议,为斋以处师友,盖合百有三十间。仍表请更定圣贤像制。元祐八年,郡守王祖道复斥东西序之北二百四十尺,增斋舍为二十。而小学在中门外之左,客次在中门外之右。旧庙学门皆西出,至是改建外门,直中门之南。崇宁元年,行舍法,始自朝廷选择教授,增养士之额,益广为三百五十一区,为堂三,为斋二十有八4。后罢舍法,省斋为十有二。嘉熙元年,重建棂星门。景定四年毁。明年,帅守王镕撤唐安寺材,建礼殿;撤城南禊游亭,建养源堂于殿之东北,创奎文阁于堂之北;复构戟门及棂星门,而别立学门于其东,凿泮池而桥其上。桥之西为米廪,北为中门,中门之西北为钱粮司。又西为守宿房、祭器库。北为学厅。厅之北列横廊三重,前廊之中为中亭。廊各五斋。元大德八年,教授陈仲晦创丽泽亭于奎文阁之后,前立表曰“杏坛”,宪使程文海书匾。皇庆元年,省十五斋为六斋,各设训导。延祐四年,宪使赵宏伟拓礼殿而大之,塑先圣十哲像于中;辟两庑,塑从祀像九十有五5。撤旧钱粮司、守宿房、祭器库,拓戟门东为祭器库,西为乐器库。更立棂星门。门之内,东为神厨,西旧更衣亭。泰定二年,棂星门及更衣亭、神厨俱为暴风雨所坏。三年,教授陈震重建。又言于总管刘元亨创建米廪。五年,复以宪使易释董阿之命新厅后中亭。至正十年6,教授陈俊建明伦堂及六斋。国朝洪武初,葺礼殿,匾曰“大成”。寻割其后养源堂、丽泽亭并杏坛地为贡院。殿前东西为两庑,南为大成门,又南为棂星门。门内东为神厨,西为常衮祠及更衣亭。大成门之东为神库。殿之东为明伦堂。堂之前东西为四斋。南为中门,并堂之东为膳厨。宣德九年,又建堂于明伦堂之北,仍匾以“养源”。二堂之间为致斋所二,左曰“斋明”,右曰“肃雍”。学之东为教授及训导廨舍凡四所。学之西并礼殿东壁为号房若干楹。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涂棐以国初所须铜铸祭器如尊、罍、铏之属,皆岁久刓弊,因命工并笾、、簠、簋俱范铜而重铸之。十三年,知府唐珣大修庙学,礼殿前翼以舞亭。撤旧明伦堂,北却三丈许重建,为间凡七。并建养源堂,其间如明伦堂之数。旧东西两斋各九间亦增之,合为二十有六。东西号房皆以次修建。泮桥西米廪后改为更衣亭。射圃在学之东偏。旧在明伦堂之东,今光风霁月亭其故址也。宋淳熙四年,郡守陈俊卿创。仍构亭其中,匾曰“序宾”,后废。国朝宣德间改建于今所。正统十年,御史陈永辟其地建观德亭。成化十四年,知府唐珣重建。东西复增两序。十九年为风雨所坏,寻复修葺。
闽县学在府治东南罗山之麓。唐制,倚郭县不复设学。至宋庆历中始建。治平元年修。熙宁中,邑令方叔完重建。崇宁初,舍法行,寓于府学,后复旧。元至元十五年毁。越五年,学官丁尧建礼殿。元贞元年,学官韩挺特建斋庐。大德七年,吴鼎来建讲堂。十一年,陈振玉树皋门,立尊道堂。至大三年,学官高琳子绘从祀像7,造祭器。泰定二年,县尹张德、学官蒋景说拓礼殿而深之。国朝洪武二十三年,御史陈述、副使李惟益撤其旧重建。正统十二年,御史陈永复广其规制。继而御史丁澄又悉撤而更之,拓地三倍于旧。天顺间,御史顾俨又鬻民地以广学前之路。成化九年,御史尹仁复拓其后,以取方正。而提学佥事钟诚8议欲右市民居后门法海寺地以益其址,知府郑时遂厚其直以鬻之。于是更建大成殿并东西两庑。东南为学门,殿后为明伦堂,列两斋于左右,徙旧崇文阁于堂后,而夹以两翼。十二年,知府唐珣绘殿堂,新戟门、棂星门并殿前舞亭,阶砌墀道,以至号房、庖湢、垣墙、门径,悉修建一新。鳌峰书堂在府城内东南鳌顶峰下。宋状元陈诚之读书处也。今废为民居,故址漫不可考。龙首涧书堂在府城东瑞胜里东山,宋状元许将尝肄业于此。治平四年,知县陈靖大书刊石曰“龙首涧”。今东山大乘寺西庵即其地也。
侯官县学在府治南、县治之东,宋庆历中建,寻复修之。熙宁九年,县令方叔宅建礼殿于讲堂之西,并塑像其中。崇宁舍法行,亦寓府学,后复旧。景定四年,礼殿毁,寻建。元至大二年,县尹郄衍割县东之地以广西庑,创尊道堂于讲堂后。延祐五年,县尹魏扬祖重修。国朝宣德十年,教谕罗伦以其规制隘陋,请于布政使周颐拓其址,重建明伦堂。堂之前左右为两斋,东为膳厨,北为尊经阁。阁之下为养贤堂,南为中门,又折西而南为外门,门内之西为侧门,入礼殿,东为文奎阁。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又创集英堂9于尊经阁之后。十四年,镇守刑部尚书薛希琏创棂星门,修大成殿,饰圣贤像。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建两庑及棂星门,饰圣贤像。莆田郑瑗为记。拙斋书院在府治西南三山驿前。宋儒林拙斋之奇与其徒吕东莱祖谦讲道处也。乡大夫士仰止二先生学行,遂相与修葺之,像拙斋于其中,而以东莱配。状元黄朴匾其堂曰“尊拙”;莆田陈宓复匾其门曰“拙斋林先生书院”。岁久而圮。国朝成化间,其裔孙培重建。复像拙斋于中,左配以东莱,右袝以拙斋之从子子冲及子冲之子畊,而其门堂之匾则皆仍其旧云。三山书院在府城西关外西湖之上。宋宝祐二年,提刑王佖创建10。元至元间,参政史弼立匾。政和元年,宪使易释董阿重建。古灵书院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古灵溪之滨,宋儒陈襄读书处也。中为堂,塑宣圣燕居像于其中。旁为祠以祀襄。岁久颓圮,惟先圣之像独存。成化改元,乡人林宪率众草创,号“古灵书塾”。
怀安县学在府治西。宋大中祥符四年,主簿陆柬始建庙于石岊旧县治之东隅,柬自为记。嘉祐二年,知县樊纪移于县西,建礼殿、学宫、讲堂,斋室咸备。周希孟为记。及舍法行,增至八十一区。建炎中毁于建寇。绍兴初改创县东,为斋三11。宝庆三年,知县徐瑑重修。元因之。国朝洪武十二年,徙县治入郡城,遂移今所,先建讲堂。正统二年,布政使周颐始市民地建大成殿于讲堂之西南。四年,布政使方正、参政宋彰建东西两庑。肖宣圣及四配十哲像。复拓地创明伦堂及东西两斋于殿之左。七年,御史张淑建戟门及棂星门,又市民地于明伦堂之后,欲建后堂而未果。十一年,邑士民林崇等请助以己资创建会馔堂二。堂之间为中堂。轩、舍、庖、廪咸备。翰林学士庐陵陈循为记。十三年,御史柴文显又辟棂星门之外为路,以抵通衢。建外门,匾曰“儒林”。成化八年知县胡节、教谕陈文修,十六年知府唐珣、知县李亮复修殿堂两庑,更创棂星门以及斋舍,焕然一新。登云书院在府治西登云坊内,旧灵官堂址也。成化十七年12,知府唐珣建。中为正堂,塑夫子及四配像,匾曰“燕居”。正堂之后复为堂,为师生讲授之所,匾曰“敬义”。二堂左右及正堂之前为书室,凡二十余间,匾以重门,缭以周垣,庖廪湢溷罔不备具。岁延师其中以训迪诸生,复买田给之。以其地在登云坊之内,因匾曰“登云书院”。莆田黄仲昭为记。瓜山义学在府城南十二都。元至正间,歙人郑潜以泉州总管致仕,寓居于此,因创义学以教乡闾子弟,又置田百亩以供其费。绝学寮在府治北越王山之阿,相传宋张浚读书养素之所。
长乐县学在县治东兴贤坊内。唐乾符四年建。宋邑宰董渊、吴仲举、萧竑、施闻相继缮治,卒莫能就,元祐三年,袁正规宰邑,亟议修建。邑人林通者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县之富民皆相与殚力,乃仍旧殿新之。背殿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崇宁初,舍法行,增至五十三区。淳熙间,斋省为三。元延祐八年,创从祀两庑。至正十二年重建礼殿及两庑。北为明伦堂,南为戟门。门外东西为神厨、神库、宰牲房。又南为棂星门,门内为泮池,池上为石梁。东偏为学门,东庑之东为米廪。国朝天顺七年,知县任衡重修13。成化十七年,知县罗叙撤明伦堂而新之14。附堂东西为两斋。邑人郑序为记。射圃在学之南,构亭其中,匾曰“观德”。阜林乡学初在县南海滨曰“祉溪”。宋英德府学教授林垓子15创建,后废。国朝洪武十二年,其孙文镒16谋于乡族,改卜于溪之阳曰“阜林”,建礼殿、讲堂,左为列舍,以肄诸生。右为祠堂,以崇先贤。门庑庖湢完具。道无所出,里人李麟筑田为之。地有阙,里人林节生奉园足之。吴海为记。
连江县学在县治东南里许。旧在县治东,宋嘉祐三年知县朱定修庙为学,政和初广之,凡四十三区,有善养堂,为斋凡三。绍兴八年,知县林觉移建今所,背长汀,面云居;邑人林日华率陈元礼、林芘17、林錞等缗钱万有奇助之。重门修廊,巍殿中峙,有翻经阁、驾说堂,更为四斋。邑人李弥远为记。淳熙八年,邑人郑鉴言:“学与夫子庙东向非宜”,邑宰苏懋遂改建南向。殿之后为进德堂,堂之上为稽古阁。增斋为六。嘉祐二年,邑宰赵汝训增筑尼山于学宫之后。宝庆三年,邑宰郑沆凿泮池于戟门之外。咸淳八年,邑宰宋日隆新风池坊于棂星门之前。元皇庆二年,县尹夹德明、教官徐复协力缮修,积二年而庙学复新。政和元年18,县尹成和复拓殿之前楹而广之。至正二十一年,平章燕赤不花与秘书监乡贡师泰等捐己俸葺大成殿东西庑,建仪门、棂星门,改正德堂为明伦堂。国朝洪武初重建。永乐二十年,教谕吴嗣善捐俸倡众重修明伦堂并稽古阁。正统十年,知县刘仲戬复市材将重建之,以任满去,未果。其后知县欧阳翰19踵而成焉。堂之上为阁,以藏书籍,仍匾曰“稽古”。成化十九年,知县凌玉玑以厨廪廨舍岁久而弊,复修茸之。射圃在学之西偏。成化十九年,知县凌玉玑建亭于其中,匾曰“观德”。
福清县学在县治之东,旧先圣像寓于三礼堂,邑人提举游冠卿始舍地创庙。宋元丰元年,复广庙地建学,元祐六年,知县方叔完又广而新之,市钱塘书籍储于经史阁。崇宁初,增至八十四区,为斋三。淳熙元年,知县刘墩增斋为四。明年,改学门南向。元至元三十年,县尹曹琎塑七十二贤像于县之东西庑。元贞元年20宪使程文海修学门,仍自书匾。明年升为州学。大德三年,知州毋逢辰即经史阁故址创堂二,曰“道立”,曰“帅正”。并建学官廨舍于尊道堂之东偏。皇庆元年省斋为六。延祐五年,州判乃麻歹移戟门稍进而南,匾其左曰“肃容”,右曰“聚敬”。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复新两庑。至正九年,知州林泉生以为前庙后学类浮屠梵宇之制,乃更作之。左为明伦堂,右为大成殿,殿之南为东西两庑,堂之南为东西两序,又南为泮水,又南为前序。泉生自为记。十二年,知州中国辅21建戟门、棂星门,更新两庑及诸从祀像。郡人陈豫为记。国朝洪武初复为县学,寻重建明伦堂。正统四年修。天顺三年为风雨所坏,分巡佥事牟俸命有司重修。神厨在学之南,米廪在学北。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以棂星门腐弊,且太迫戟门,乃拓地伐石重建。射圃在学之东北。龙江书院在县东方明里海口。其始,莫详何人所建。宋宣和六年,镇官陈邻重修22,附以书堂数楹。后王苹、林光朝、林亦之、陈藻四先生相继讲授于此。端平间重建。元延祐二年,漕台知事贾思恭修。六年,海口场司丞庞证更造明伦堂。后复坏。至正十六年,山长张子房、福清州吏目里人陈子全重建未备,知州申闰奴捐俸率里之好义者修大成殿,构明伦堂。又为三贤堂,以祀光朝、亦之、藻三先生。国朝洪武初,书院不复置官,日渐颓废。二十五年,泽朗山巡检张敬捐俸重建仪门,以为乡人讲学之所。石塘书院在县西文兴里,宋寒斋林公遇讲学之地也。景定四年建。
古田县学在县西隅。旧在县东,宋景德二年,邑宰李堪撤佛宫,毁淫祠,取其材创建庙学,塑先圣十哲及绘诸从祀像。嘉祐二年,邑令陈昌期修。崇宁初增至九十一区,建九经阁、会道堂,左右序为斋八,外为小学。绍兴元年毁于建寇,乃寓于佛宫。三年,邑令周彦耀23始创于县西郊。七年,诸生林好古、陈鬲、卓冠与其邑人裒金钱百余万,请还学于景德旧址。邑令邓观、帅守张浚许之。岁终告成,堂殿斋舍俱备。二十四年,邑令汤选始移建今所。乾道二年,邑令杨汝南复移于溪东。宝祐元年,邑令许鉴又移于今所。元至元间复毁。元贞元元年,县尹王焕始建礼殿24,翼以两庑,其南为戟门,又其南为棂星门,其北建道立堂。殿之东为明伦堂,东西两序为四斋,堂之北为会馔堂,南为教思亭。又南为外门,门内为泮池,而梁其上。延祐七年,县尹陈均建明伦堂。至治二年,县尹阿玉创穿堂于明伦堂之后。国朝洪武五年,知县邓恭创味道堂于穿堂之后,又建会馔所、乐育亭于味道堂之后。改道立堂为文昌祠,其北为学官廨舍,又其北为米廪。十五年,创神厨于明伦堂。东序北为宰牲房。省斋为二,斋之后为诸生栖息之所。正统十一年,主簿龚钺修棂星门及师生廨宇。景泰元年,御史罗澄命有司修饰两庑及诸贤位置。天顺间,教授周瑄立泮宫门于外门之外。成化五年,县丞吴仪重修两庑。十五年,知县汪璀建两庑、棂星门、神厨及会馔堂。是年,提学佥事周孟中出文昌神于道院。浣溪书院在八都伪闽附马魏鹏祠堂之旁。宋时建,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城南书院在十三都溪东。宋乾道间学基也。元时建为书院,中有夫子庙,后圮。国朝洪武五年改为射圃。八年,署县事永福丞毛琇建亭其中,匾曰“观德”。十五年,主簿苏进仍匾其门曰“城南书院”。嵩高书院在一都水口,宋时建,后废。提刑曾颖监水口镇日,即其故址创为水口镇,学中有夫子庙。端平间,颖持宪节,行州事,乃赡以灵洞废寺之田,仍置副使一员收税。(上三书院俱在县南。)蓝田书院在县东三十六都杉洋。南唐员外郎余仁椿创建,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盖其门生余隅25所立也。(已上三书院元时以为乡校,各有堂长,县学提督之。)螺峰书院在县西九都螺坑,宋时建,今废,惟存“文昌阁”三字,朱文公所书也。魁龙书院在县西南十都之白沙,宋时建。东华精舍在十四都平沙,宋时建。兴贤斋在三十五都龙津境,朱文公门人余范建,文公为名其匾曰“兴贤斋”。西斋在三十六都杉洋镇之西。朱文公门人余隅、余范读书之所。其匾亦文公所书也。(上精舍及斋凡三所,俱县南。自嵩高书院至此凡七所,元季俱废,其址今为民居。)
永福县学在县治东。宋崇宁元年修,凡五十二区,有养士堂,为斋凡三,建炎三年毁。绍兴初,邑宰陈炎重建粗完,更为四斋。乾道间,邑宰谢芘大而新之。后复毁。邑宰侯至果重建讲堂。端平五年,邑宰舒复宗营缮始备。宋末又毁于兵。元至元十八年,县尹窦均与邑人前国子监丞张居中建礼殿、讲堂。延祐间,县尹刘企祖建棂星门。泰定二年,达鲁花赤山童重修,并造祭器。后邻境盗起,庙学俱废。又五年,理问王那木罕26莅县事,悉复其旧。中为大成殿,殿前为东西两庑。南为戟门,又南为棂星门。宰牲房、神厨在殿之北,又北为神库。明伦堂在大成殿之东。堂之前列两斋。南为泮池而桥其上。堂之后为后堂。国朝洪熙元年修。景泰元年,知县胡奎重修。仍建兴贤阁于棂星门之左。王那木罕即王翰也,后为潮州守,国初死节,详见《名宦志》。射圃在学之西里许,中为观德亭。
闽清县学在县治之东南。宋景德四年,县令史温即废廪地,创礼殿,塑先圣十哲像,仍图六十子及大儒像于壁。构堂一、阁五、讲堂一。又有谈经楼三、礼堂、祭器库、严奉轩。温自为记。绍圣二年,祝亚为宰27,陈旸初擢制科第一以归,与邑人协力新之。又作堂以祀其兄祥道。崇宁初,舍法行,增为四十一区。有稽古阁,为斋凡四。淳熙五年毁,明年重建经史阁,为斋十二。宝祐元年复毁。四年重创未备。元至元三十一年,县丞董祯建棂星门、文昌楼、藏书阁及斋四。泰年三年,县尹贾光祖重修藏书阁;明年修礼殿及两庑。国朝洪武初,知县赵起居建神厨、祭器库于殿右。十五年,建米廪于明伦堂西。三十五年,知县沈源重修庙学,建两庑及棂星门。永乐十年28,知县朱毅以明伦堂倾欹,乃移创于殿北旧基之后,列东西二斋于前,建膳堂、文卷库于左右。正统元年,知县叶宗重修庙学及两庑,饰圣贤像而新之。景泰三年,知县莘节重修棂星门及神库。天顺二年,教谕马能建儒林坊。成化三年,教谕鲁玙重建两庑;知县左辅创尊经阁于殿南,复修棂星门。射圃在学之东。永乐十年29,知县朱毅建。成化四年,知县左辅增辟。
罗源县学在县治东南百二三十步。旧在四明寺南,宋庆历八年,邑宰陈偁建,延郡人郑穆为师,以劝民学。元祐六年,邑宰袁符及士民倪昱奏请迁今所。崇宁初,增至九十九区,有议道堂,为斋凡九,外立小学。建炎间毁于建寇,寻复创。绍兴初,主簿廖大加修建。嘉定九年,邑人大谏黄序又拓其基而改创之。其后邑人祭酒张磻复增创文星堂于学之西序。元延祐五年,达鲁花赤山童、教谕林兴祖更建大成殿及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棂星门之内为泮池,而桥其上,后为明伦堂,之前,东西为斋四。泰定三年,达鲁花赤塔海重修并建外门。至正三年,县尹丁某30复大加修葺。建待班厅,翼明伦堂为两祠,左祠乡贤,右祠文昌。广田畴,新斋序。后至元间寝废。国朝洪武初重建。正统十二年,教谕黄缓31、典史谢志保重修。创东庑及慎德厅,复创外门。后值兵乱,西庑遂废。景泰六年,知县汤文端、教谕李昱、训导陈亮出己赀,倡邑人修戟门及两庑。重建明伦堂及藏书楼东西两斋。堂后为中堂。凡轩舍廪库俱焕然一新。成化十六年,教谕吴荣、训导析祥以堪舆家谓旧门不利,乃白于同知韦济,遂发币银,命知县施弘改创于学之西北巷口。射圃在明伦堂后。正统十二年,教谕黄缓建观德亭于其中。成化十八年,知县陈瑷重建。
建宁府
府学在府治东北中和坊黄华山之冈,即古三皇庙故址也。旧在府治西南,宋宝元间始建,赐田五顷以赡生徒。熙宁间,始置教授。于时庙在建溪门内之东,学在郡治之南。元丰间,赐田至十顷。崇宁、大观间,行舍法,学舍增至三百余间。建炎间兵燹,郡守刘子翼复建学舍,始立庙于学。绍兴十四年圮于水,惟礼殿独存。十五年,郡守张铢、漕吏徐琛、马纯请于朝,得钱二十万,兴工重建。郡人范寅秩继领漕事,相与成之。中建大成殿,左右为两座。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各六斋。由堂而入,有御书阁厨湢仓库毕备。复建教官私第于学之东。郡人胡寅为记。郡守陈正同又于堂之左右为祠,以祀游酢、胡安国。淳熙十一年,郡守赵彦操重修庙学及创建射圃,继守黄遹复嗣修之。宝庆初,郡守叶时又重修殿庙宇、斋舍及三贤堂,仍增辟小学。郡人真德秀为记。端平二年,复毁于兵,殿宇谨存者危欲倾颓。郡守姚复建明伦堂。嘉熙中,漕使王伯大建御书阁。阁之下祀游、胡而下诸贤。后守王壮32重建大成殿。淳祐初,漕使方大宗33更议右庙左学之制。元年,博士赵升夫34乃始为殿,而安抚徐青叟35、漕使项寅孙、庾使李昴英、赵纶、蔡爚36皆助其费。继守王埜、王拯、王遂共落成之,并建尊经阁、紫芝堂,庙学之制于是备。王遂为记。岁久而圮。元泰定二年,总管伯颜帖木儿太中37,悉复甚旧。教授毛直方为记。后斋舍灾,郡守暗都刺重建。至正二十年兵后,参政阮德柔因旧重葺。国朝洪武六年,教授周斌又加缮修。十九年,建安知县余恭立祠于尊经阁后,祀宋朱熹,以蔡元定、真德秀、刘爚、黄翰配。二十四年悉毁于火。永乐三年,知府芮麟、教授张信改建今所。初,其地半为帅阃廨舍及军士室庐,至是,都指挥师祐、徐信乃撤其居而以地来归。知府刘敬继至,专命检校李新董其役,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神厨、神库之属于其东,建明伦堂、斋舍、尊经阁、会馔堂、乡贤祠、泮池、学门、庖廪之属于其西,靡不完具。尊经阁下祀朱熹及郡之先贤,匾曰“春风堂”。学门左右又树二坊。匾曰“金声玉振”。成化三年,知府刘钺,又建藏书阁,匾其下者曰“集贤堂”。十五年,知府曾会重修,十七年,尊经阁灾。十八年,钦差镇守太监陈道及提学佥事任彦常等,以棂星门及学门前地势偏狭,而以没官地增拓之。射圃即旧学址也。知府刘敬建38,中有观德堂。
建安县学在县治东南登俊坊。即宋贡院元屏山书院址也。宋熙宁三年,瓯宁县废,遂葺其址以为建安县治。学在县中门外之东。建炎初,毁于寇,以学故址置丞厅,学职附于郡庠,县给其俸而已。庆元三年,县令俞南仲别建学于城东宁远门外古社坛之右。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初,因旧址重建。十一年,知县裴珏始迁今所。葺旧书院之堂为明伦堂及后堂。二十年,知县余子恭建大成殿于明伦堂之前,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东西二斋于明伦堂后。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惟明伦堂及东斋仅存。十七年,知县徐宗重建棂星门,岁久俱圮。正统十年,知府张瑛重建明伦堂。天顺八年,教谕朱义以学基狭隘,请于知府刘钺,买邻居屋地十间有奇以广之。成化八年,通判陈公翼命知县周正、教谕吕凯董建大成殿,翼以两庑前为戟门,左为文昌祠,右为刘屏山祠。戟门之前凿泮池,架石桥其上。又前为棂星门,移明伦堂于右。后为折挂堂,前立东西二斋及号房。中为仪门,前为外门,门之右为教谕廨舍,其后训导廨舍二所。成化十六年,知县桂镐创会馔堂。十八年,重建棂星门。屏山书院在府城南。旧在登俊坊。元至正六年郡守赵镛建。中有祠,祀宋儒屏山先生刘子翚,以门人朱熹及先生从子珙配。盖书院基实珙故宅也。国初改为建安县学,而迁先生像,祠于戟门之右。天顺八年,知府刘钺、推官胡缉即洪山废寺改为分院,舁先生像奉安中堂,配位如故。仍匾以旧额,钺自为记。建安书院在府城中,今府治之北。宋嘉泰二年39,郡守王埜承理宗陛辞之命特建以祀朱文公,而以真文定公配,详见《名宦志》。复创燕居堂于其左,以奉先圣,环列斋舍以为郡士子讲学之所,而匾之曰“建安书院”。尝延廖德明门人郑师尹及蔡元定之孙模,以典教事。是役也。经始于埜,而后郡守王遂实成之。国朝洪武十九年,知县余子恭改旧府学为书院,而以旧书院之址建知府廨舍。社学一所在府治南丛桂坊:一所在府治东南兴贤坊;一所在县治南崇儒坊,洪武十六年建旌善亭于此40,寻废,成化十六年,知县桂镐白于提学佥事周孟中,改为社学。
瓯宁县学在府治南丛桂坊,即府学故址也。瓯宁自宋治平二年始置县于宁远门侧,而学建于县治之左。熙宁三年,学随县废。元祐四年,县复置于朝天门外,而学在县门外之东。建炎初毁于寇,学附于郡庠。庆元三年,县令刘唯然改创于县治之西。元因之。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十二年,知县王迪始建学于郡城外建溪之西敬客坊之右。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唯大成殿、明伦、正谊二堂及仓仅存。十七年,知县焦从周41,教谕宋毓等以学隔大溪,水不时溢,艰于往来,白知府张瑛改建今所。创大成殿、明伦堂及东西斋号房,仪门、外门具在殿之左,教谕廨舍在明伦堂之后,二训导廨舍在明伦堂之右。既而沙、尤寇作,复废。景泰二年,佥事曾蒙简规措而葺新之。三年,知府贺宏42、通判萧环等建馔堂及厨房、号房于明伦堂之左。天顺八年,知府刘钺建棂星门及明伦堂两斋号房,修仪门,移学门。至是,学始完美。浙江按察使曾蒙简为记。社学一所在府治西南大中寺右,一所在府治西普照堂左。
浦城县学在县治东南一里。其创建未详何年,盖自宋庆元间已在于是。元季遭兵燹。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张鹏举重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旁建两庑。七年,知县宋始建戟门于殿之前。十二年,知县张宗颜建明伦堂及两斋于殿之后。二十三年,知县史志可凿泮池,作石桥于其上,又建棂星门。教谕余守宏43辟学东畔,隙地为神库、牲房及会馔堂、庖厨等屋。宣德六年,知县周原庆修葺两庑及东西斋。正统九年,知县甘启44、县丞何俊修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复构堂于凤池之上。天顺二年,府推官胡缉重建两斋。成化十三年,知县张昞建学之正门。十六年,知县刘珩以大成殿及两庑年久颓坏,白于台省,撤而新之。未几,珩以家艰去。部使者檄府推官李时新来视县事,而同知李明以公事至,遂协谋终其役。知县许澄继至,复加藻饰,焕然一新。修撰谢迁为记。射圃在学门外之东。洪武间,教谕余守宏建,中有亭,匾曰“观德”。西山精舍在县东隅。宋嘉定十四年,真德秀建为讲学之所,匾曰“西山精舍”。中为讲堂,旁翼两廊,后为拱极堂,德秀自有记。元时圮。国朝洪武九年,县丞朱德昌因其旧址重建,以祀德秀,岁久又圮。景泰元年,县丞何俊重修并塑像,而择真氏子孙居之。学士刘俨为记,成化十一年,参议裴衷给田六十六亩以供祀事。梦笔山房在梦笔山麓。亦真德秀所建,为藏修息游之所者也。魏了翁为记。今废。读书堂一在县西上相里西岩岭之麓,宋章得象读书处也。一在县西梦笔山麓等觉寺之右,宋杨徽之读书处也。读书阁在县北长朱里能仁寺之右,宋杨亿读书处也。书斋在县东北忠信里太姥山之麓,宋徐修读书处也。(上四处俱废,故址尚存。)社学二所在县东隅,二所在县南隅,一所在县西隅,一所在县北隅。
建阳县学在县治西,废栖隐寺故址也。旧在交溪之浒,即今护国寺是已。宋建炎,兵毁。绍兴七年,知县陈亚卿重建。未几从刘爚之请,以同由里护国寺与学互易。于时知县赵与洵45修建一新。王遂为记。其后县尹王渥46复增学田,以廪学者。国朝洪武二十八年,主簿丘松因旧重修。永乐十四年,学官两庑皆坏于洪水。正统八年,监察御史罗绮捐俸为倡,知县王原善遂重建及棂星门,并凿泮池,架石为桥,又改建诸生学舍及庖湢之属,罔不毕备。教谕王虎为记。成化九年,巡按监察御史李钊、提学佥事游明,以学隔大溪,每春水涨驶往来不便,乃择徙今所47,专命府同知李明董其役,左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门之前凿池而桥其上。桥之前为棂星门。右建明伦堂,堂之东西为两斋及号房。前为仪门,门之左为宰牲房、神厨,右为馔堂。前立儒林坊。明伦堂之后为教谕导廨舍各一。知县海澄为记。十一年,知县项旻复于棂星门之左买民居,增置训导廨舍。一十八年,知县汪律48等重建棂星门及改建宰牲房、神厨于右。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前,成化九年随学创建。考亭书院在县治西三桂里南。唐侍御史黄子俊49于此建亭以为望仙之所,名曰“望考亭”。宋朱松尉尤溪时经此,爱其山水清邃,恒欲卜居而未果。绍熙三年50,其子熹奉承志,筑室居之。五年,以四方来学者众,因建精舍于所居之东以处之。匾曰“竹林精舍”,更曰“沧州精舍”。前为明伦堂,又前为燕居庙,以奉先圣。庆元六年熹卒。宝庆元年,邑令刘先庆,始辟为祠祀焉。淳祐四年,诏立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匾之。十一年,漕使史季温重建燕居庙。元至正二十五年,郡判官方逢辰重建书院。邑令郭瑛又增辟之,复相与规划,增田至五百亩有奇,供祀之余,以赡师生廪饩,名曰义学。初,省、府以熹三世孙沂充书院山长,既没,诸生请以四世孙春袭其职。至是,乃以熊禾、魏梦牛分教大小学。祠以黄干、刘爚、蔡元定、真德秀侑食。邑人熊禾为记。至正元年,郡通守刘伯颜、属县典史陈德、山长朱汝舜、直学张隆祖重葺而新之,学士虞集为记。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洪水。宣德七年,县丞何景春重修。天顺六年,监察御史刘釪、顾俨命府推官胡缉措置改创,中为祠堂,前为明伦堂。堂之左为韦斋。祠堂之前为书院,仍揭宋理宗御书匾于上。移燕居庙于祠堂之后,俱翼以廊庑,而库廪庖湢之所,则于祠堂左右附焉。燕居庙之前旧有池,池上有天光云影亭,亦久芜废,至是并新之。事方就绪,刘爚代去,其兄钺来守是郡,遂替成之。学士彭时为记。沧州精舍,周必大题匾,元时即此为祠堂,以祀文公。同文书院在县西南崇化里,即今书坊也。宋乾道七年,朱熹建之,中为堂,以奉先圣。堂前为书室,以贮图书,后遭兵燹。元大德五年,泉州总管府推官张光祖重建。今藏《洪武正韵》、《劝善书》及诸官书印板于其中。光祖乡贯未详,疑其邑人也。云谷书院在县西崇泰里庐峰山之颠。宋乾道六年,朱熹爱其山水函邃,因名云谷,构草堂于中,号晦庵。元季倾圮。国朝成化十七年,按察佥事谈俊捐俸命其九世孙格重建。廌山书院在县西禾平里。宋绍兴间游酢尝讲道着书于此。因面山,故名。后废。国朝洪武二十四年,嗣孙勉道重建。又崇安县建书院以祀酢,亦匾曰“廌山”。云庄书院在县西崇泰里马铺太平山麓。宋刘爚故居也。嘉熙三年,赐“云庄书院”额。中为堂,匾曰“近思”。后为祠堂,以祀爚。前为门,仍揭嘉熙赐额。国朝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因旧址建二坊于门之左右,左曰“世家先哲”,右曰“光禄”。庐峰书院在县西崇泰里北峰下。宋乾道间,蔡沉尝构精舍于此,为讲道着书之所。宝祐三年,理宗御书“庐峰书院”匾之。其孙公亮给田三百亩以赡学者。元初,其田为有力者所夺,书院亦圮。其孙希仁极力经理而复之。中为堂,堂之前建“尊道堂”,以祀先圣。又建二堂于“尊道堂”之前,左曰“传心”,以祀朱熹,右曰“思敬”,以祀沉之父元定及沉。成纪为记。岁久颓废。国朝天顺七年,按察副使郑祐51、提学佥事游明重建前厅,厅之前为坊门。成化十三年,监察御史尹仁建“传心堂”。十七年,监察御史徐镛、按察佥事谈俊建大门三间,又于坊门外立二坊,左曰“家传心学”,右曰“力扶道脉”。鳌峰书院在县西崇泰里熊坉,唐尚书熊秘建。国朝成化六年,按察副使何乔新命府通判李明重建。中为“传衷堂”,以祀熊禾,后为“道原堂”,祀先圣,而以颜、曾、思、孟四子配。先圣五十一代孙孔元敬书额。左为晦庵师友道义之祠,五夫刘珙书额。右为南昌熊氏忠孝之祠,南昌族子朋来书额。前为三门,匾曰“鳌峰书院”。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重建二坊于门外,左曰“道学”,右曰“忠孝”。瑞樟书院在县西永忠里麻沙。唐时有开国公刘姓者卜筑于镇之南,手植樟木,长茂大数十围。浔州太守刘仲会创书室其傍,尝与屏山先生刘子翚讲道于此,既而韦斋先生朱松遣其子熹从屏山游,亦讲道于此。其后右史刘宗之52从熹游,又尝讲道于此。匾额犹存。书院岁久颓废。国朝成化十八年,提学宪佥任彦常檄县重建。按郡志尝有异人过此,谓木荣枯刘氏盛衰系焉。绍兴丁酉,刘梦先读书院中,一日得樟实三枚,径三寸,是年遂领乡荐,宝庆元年,魁乡荐,越明年,又魁乡荐,郡守陈肟为立联魁坊。绍定三年,一干微枯,其年监军刘纯没于王事,谥忠烈,其枯复荣。咸淳六年,干发三花,黄色,是年刘氏领乡举者二人,领漕举者一人。凡刘氏有科第除拜,其兆必见于樟,故书院以“瑞樟”为名。寒泉精舍在县西崇泰里。宋乾道六年,朱熹葬母祝夫人于天湖之阳,遂筑室其旁,匾曰“寒泉精舍”。淳熙中,东莱吕祖谦来访于此,共编次《近思录》。义宁精舍在县西南崇化里。宋淳熙元年刘爚建,以为师友讲学之所。朱熹题匾。元季废,旧址犹存。社学一所在县治北驻爷门外,因旧桥局改建。一所在同由里拱寰桥头东,因旧桥局改建。一所在三桂里53,因万善堂改修。
松溪县学在县治东。宋开宝八年建。景祐二年徙于后山之阳,乾道九年,复于旧所重建大成殿。淳熙十五年,知县王昶、教谕李磻增建讲堂、斋庑。绍兴间,知县林俊卿增学田以赡廪饩。元至大三年,县尹李荣昉、达鲁花赤创兀葺治堂庑。至正七年,县尹林成祖增崇其制。十二年毁于寇,唯礼殿独存。十四年,县尹凌说兴复毕备。国朝洪武初,因旧修饰。永乐九年,知县曾帷中54捐俸重新。正统十一年,堂、斋、厨、库岁久弊坏,知县张绅、县丞范秉和捐俸市材,去故址十余步建焉。景泰四年,县丞张翥、教谕张志等倡好义者助资,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殿之东为明伦堂及东西二斋。凡所宜有者靡不备具。又有廨舍三所,教谕一所,在明伦堂之北。训导二所,一在馔堂之西,一在东斋之东。射圃在县治东隅,东岳宫之东北。旧在学东南七十余步,景泰间改创今所,中建观德亭。湛卢书院在县治西南仅百步。其创建未详何年,盖亦因朱熹所尝讲论游息之所,而建以祀之也。院对湛卢山,故匾曰“湛卢书院”。元至正十六年,行省参政阮德柔拓而新之。国朝洪武初重建。正统十三年,闽浙寇乱,院毁于兵,惟熹像独存。景泰元年,监察御史张谏暨知县张绅规划重建。中为讲堂。堂之后为祠,饰旧像祀之。堂之南为泮池,池上架石为梁,又南为门。院之规模,悉复其旧。张谏为记。社学一所在县东育材坊,一所在县西慈善坊,一所在县南崇道坊,一所在县北永定坊。
崇安县学在县治西兴贤坊营岭之右。宋绍圣三年,知县王当因旧重建。崇宁间,知县叶祖文增而新之。其后,知县留正臣、赵彦拯55、郑思忱复相继修葺。赵彦绳始取废寺之田以廪士,廖纯、傅壅、赵崇萃俱增拨以助其费。景定三年,知县林天瑞新两庑诸贤像。咸淳元年,知县刘汉传捐俸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及门庑斋舍之属。宋末毁于兵,惟讲堂独存。元至元十六年,县尹张茂始建礼殿及门庑、庐舍。御史张之翰为记。至治二年,县尹刘沅祖悉撤其旧而修建之。县尹张端本为记。至正十二年,县尹彭廷坚重修。二十五年毁于兵,仅存殿堂而已。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徐得等重修。十七年,创神厨、库房于射圃故址。二十二年,教谕胡云等建东西斋舍,改修神厨、库房、棂星门,复修明伦堂。二十三年,置宰牲房于神库之中。永乐十一年,县丞杨以章、教谕章白皋等协力重建。十三年,知县赵麟继而完之。中为大成殿,殿之后为明伦堂,堂之前为两斋,堂之右为会馔堂,文兴祠在学门之内,教谕廨舍在学后,训导廨舍在明伦堂右。正统十二年,县丞李干、教谕刘良等又重建两庑及诸生肄业之舍。射圃在棂星门对过,旧甲杖库址也。文定书院在县西兴贤坊营岭之麓,宋簿厅故址也。元至正十一年,县尹彭廷坚建。右为礼殿,祀先圣,而以四子配。前为棂星门,左为祠,祀胡安国,而以其从子宪、子寅、宁、宏侑食,祠之后有堂,朱熹题匾曰“览翠”。祠之前为两廊,中为门,又前为外门,匾曰“文定书院”。武夷书院在五曲大隐屏之下。宋淳熙十年朱熹建,号曰“精舍”。韩无咎为记。屋凡五楹,堂曰“仁智”,室曰“隐求”,曰“止宿”,斋56曰“观善”,馆曰“寒栖”,坞曰“石门”,亭曰“晚对”57,曰“铁笛”。熹自有诗并序,后其子在孙鉴葺而广之。部使者潘友文、彭方拨公田以赡学者。知县陈樵子重建。王遂为记。景定间设山长以教邑士。元因之。后改设教授,首以邑士詹光祖为之。复修建一新,为屋凡一十七楹。其后教授游鉴、江应、詹天祥,学录詹麟又修葺之。至正二十五年毁于兵。国朝正统十三年,熹八世孙洵、澍复建精舍祀熹,而以黄干、蔡元定、刘沦、真德秀配。屏山书院在县东五夫里屏山之麓。宋时建。国朝洪武二年,刘八世孙子长重建。中为堂,以祀先圣,堂之后为祠,祀子子翚,左列子翚从子珙,右列朱熹。前为两斋,东曰“不远复”,西曰“毋不敬”。前为门,熹题匾曰“屏山书院”。南山书堂在武夷三曲虎啸岩下。宋儒蔡沉建为讲学之所。后人因建祠堂,与其兄渊并记之。石鼓书堂在武夷八曲鼓子岩下。宋叶梦鼎建。希贺书堂在武夷四曲鸡窠岩前。宋陈仰斋建。咏归堂在武夷一曲兜担石下。宋蔡抗建。蔡岩小隐堂在武夷五曲。宋刘钦道建为读书之所。少微书院在县南丰阳里黄土坂街左畔。成化十七年,宋江贽六代孙琪建。社学一所在仁义坊,一所在美俗坊,一所在兴贤坊。(已上俱在县西四隅里。)
政和县学在县治东四十余步。旧在县治之南,后徙县治之西,宋绍兴二十年,知县赵伯果始迁今所。国朝洪武七年,训导余应率其徒捐资募工重建大成殿及两庑戟门。十一年重建明伦堂及两斋。二十四年,教谕刘彦行增建神库、神厨、牲室58。三十五年,典史郭斯垕、教谕王守约协谋增辟旧址,重建堂斋。永乐二年教谕吕敏倡生徒损资重塑先圣四配十哲像。景泰四年,按察副使沈讷重建斋庑。天顺二年厄于回禄,讷复建明伦堂及两斋。七年,巡按御史伍骥命知府刘钺重建大成殿及两庑于明伦堂之前,教谕胡质、训导潘福倡民助资,塑先圣四配十哲像,及作从祀神主。成化七年,提学佥事游明建尊经阁于明伦堂之北。十三年,参政刘观、参议裴衷、提学佥事钟成59重建戟门,至是学制稍备。又有教谕、训导、廨舍凡三所,在明伦堂之左右。射圃在县治南飞凤山之右。中为观德亭,亭之后为藏弓矢之室。成化十六年,县丞沈清、主簿史宪重建。星溪书院在县治星溪之南正拜山之下。宋政和间,县尉朱松建。元至元间,邑人因塑松及其子熹祀之。后毁于兵。国朝成化十四年,邑人致仕训导吴宪白于提学佥事周孟中,复其旧址。负山临溪,赎民屋为间者六,以为书院。知县沈伦复建阁于其后,匾曰“天光云影”。邑庠生杨晓、赵钲、张英、徐善、吴绶、余俊、叶澄、邑士吴绅共捐资重塑二像,而以黄干、蔡元定、刘瀹,真德秀配。又于半山拓地构亭,匾曰“光风霁月”。仍赎民屋三间,以待朱氏子孙来奉祀事。云根书院在县治西五十余步。亦松所建,其子熹岁时来谒祖墓,必信宿于此。今废。桂堂居士谢安时诗:“结屋傍云根,溪山似陆浑;钓舟藏荻渚,吟径入花村。”国朝典史郭斯垕诗:“太极一以开,阴阳互推迁。万化何纷纷,不复知本源。大道既茫昧,遂有玄与禅,捷径生荆棘,行者始多颠。象教由兹起,乃复增尘缘。我思鲁中叟,上继勋华传。精一允执中,昭如日丽天。遗经细披阅,篇篇皆实言,夫何三代下,举世相弃捐?”
寿宁县学在县治之东。景泰六年初置县,按察佥事沈讷择地而经营之,创大成殿及两庑,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于殿,设从祀诸贤神主于两庑。殿之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明伦堂于大成殿之北。堂之左右为二斋,堂之后为教谕廨舍,而训导廨舍则列于其左,经理其始终者,教谕彭、训导周序也。射圃在儒学东。社学在县治之东。
泉州府
府学在县治崇阳门外之东南。五季以前,宣圣庙创于衙城之右。宋太平兴国初,守乔维岳始迁今所。七年,守孙逢吉即庙建学。祥符中,守高惠连移于育材坊。崇宁舍法行,郡人何术白于郡,复还旧址。绍兴七年,守刘子羽一新庙学,以晋江县学附焉。前学虽复旧,而行门隙地已给编户不可复,乃辟门西向,门内凿河浚池,伐石为桥,以通潮汐。自是庙学规模宏伟矣。郡人张读为记。然其地势差卑,霖潦浸淫,易以颓垫。自绍兴重建迄于庆元,兴修者七。嘉泰改元,守倪思复作棂星门,辟武斋,增小学,葺斋廊庙门以及从祀之屋而一新之。自是迄于淳祐兴修者六。咸淳中,大成殿毁。守赵希卮60重建。郡人洪天锡为记。殿之南为池,为桥,又南为戟门。左右列舍十余间,为祭官斋宿之所。元大德三年,福建都元帅扎刺立丁重建明伦堂。至治改元,总管廉忱始甃台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于棂星门之南。康里夔为记。明伦堂前旧有泮池,行循两斋,至正九年,郡判卢增孺桥之。十年,监郡契玉立重建明伦堂,并修议道堂,为斋舍四十间及先贤等祠。朱文霆为记。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颢61倡,郡之好义曰何大荣者修葺一新,训导周大初为记。三十一年,大成殿圮于飓风,知府胡器、教授欧阳遂初率官民好义者助资重建。亦周大初为记。永乐中,教授彭九思复劝民助资而藻饰之,仍葺两庑,重建棂星门。泉州卫指挥使王浚、教授曾振等重修明伦堂。宣德中,按察佥事鲁穆重修泮桥,护以石栏。正统十一年,按察佥事陈祚葺殿庑斋舍。以明伦堂基地卑下,筑高三尺,即议道堂旧址改建至善堂,并建馔堂、仓库、神厨、宰牲等屋,复疏河道,俾潮汐通于泮池。修撰林文为记。天顺二年,知府张嵓以学门西向非宜,乃复旧学门址,建庙门南向,凡出入皆由之。后提学佥事游明复命同知孔惠别建学门于庙门之左,以便出入,并建号房二十间。成化十七年,大水坏东庑,知府陈勉修之。明年,复葺大成殿、明伦堂。堂之后增建穿堂,又建会讲堂、护学祠、祭器库并号房二十间。又有顺真堂及学官廨舍四所。皆未详建于何时。学,旧有尊经阁、小学、夫子泉、魁瑞亭、春意亭、教授厅、正录厅、温知室、儒隐堂肃容堂、瑞莲堂、淳风轩。今俱废。射圃在府学内,中有观德亭。正统十一年建。
晋江县学在府治东行春门外衮绣坊,即旧泉山书院址也。宋绍兴间,学附于郡学。淳祐四年62县令林奭请于郡,得东仓隙地以建学。国朝洪武初,改学为郡治,遂迁庙学于今所。永乐中,训导詹景威等倡诸好义者,重建大成殿及戟门。正统五年,典史张嘉会购民地建棂星门。十年,佥事陈祚、知府曾宏重修礼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及东西两斋,并建米廪及会馔堂。员外郎莆田陈中为记。天顺二年,知府张嵓以明伦堂后逼近民居,因买民地以广之。复建尊经阁,阁之前为方庭,两旁各有廊屋。成化二年,知府欧阳复建号房四间于东斋之东,前有厨舍。十二年,提学佥事钟晟命推官柯汉增建号房一十八间于学东。学之外门,旧在棂星门左衮绣坊,后改于棂星门右。知府徐源复还旧址。然出入与编民相杂,不便。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知府陈勉筑墙一十六丈,旁隔一径,行者始便。廨舍三所以旧会馔堂为之,而以尊经阁左廊为会馔之所。射圃在县学内尊经阁后之东北。泉山书院即今县学址也。宋咸淳三年,权守赵宗正建。前为先圣、先师殿,后为文公祠,旁列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石井镇,旧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吏部郎朱松尝为镇于此,士向慕之。后其子熹来官同安,间至镇,与镇之耆老访父时事。嘉定四年,镇官游绛因士民之请,于镇西为书院,绘二先生像而祀焉。岁久倾圮,居民请为己产63,乡人诉于官复之。成化十二年,知府徐源、推官柯汉重建。清源书院在府治西北居贤坊。宋嘉泰三年,郡守宗希衮建堂,曰“习说斋”,曰“浚明”、“严尊”、“忠恕”、“爱敬”。元废。欧阳书室在府城北龟岩64。唐欧阳詹读书于此。岁久倾圮。成化十八年,郡人致仕运判张庸偕儒士王宗、贺士高倡率重建书室,立祠堂以祀詹。旁为房舍,以栖学者。社学中和学在府治中和坊前,圣泉学在崇阳门外,晋安学在晋安驿右,紫云学在开元寺东,临漳学在临漳门外,文兴学在仓前,罗英学在泉山门外,镇雅学在远华巷内,荣寿坊在三朝元老坊内,徐山学在水沟巷左,静颐学在肃清门外,潘江学在县南十都潘径,杨茂学在三十三都杨茂保,和光学在三十四都石简桥右(上二学俱县西),圆通学在县南三十五都车桥市。
南安县学在县治东二里黄龙溪之左,即今鹏溪。宋靖康间,始建学于县治之西半里许,未几兵燹。绍兴中,邑令刘孔修移建今所。宝庆改元,县令毛淮病其卑隘,请于郡而增高之。元延祐、泰定间,县尹李日晔、刘孚相继修葺。元统二年,县尹刘升、火儿撤而新之。中构礼殿,旁建两,并绘从祀先贤。殿之南为戟门,又南为棂星门,殿之右为明伦堂。至正十四年又毁。十七年,县尹李宗闵乃舍故址作新庙于县治之东。后五年,郡学录周异观来摄学事,以学通尉司,喧杂逼隘,请于郡仍复旧址。乃饰夫子四配十哲像。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县尹孔公俊等相继修殿、堂、门、庑。谢子龙为记。国朝洪武、永乐间,知县罗安等复修斋舍及仪门、棂星门。宣德六年,教谕包原明首倡撤大成殿而新之,修撰陈叔刚为记。正统十年,佥事陈祚命知县俞宗玉等修葺庙学一新,佥事汪凯为记。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知县陈廷忠重修两斋并号房一十二间,改建馔堂及教谕廨舍,并增建号房八间,又重建宰牲房、库房,夹于殿之左右,又有米廪在明伦堂后。训导廨舍二所在学之口。射圃在学之左。社学集贤学在县治西南慈济宫边,育材学在县治东城隆庙边,集英、文会二社学俱在县东北三都。
同安县学在县治东南隅登龙坊内。五季之末,县令陈洪济始创。宋建隆二年,县令林滂迁于县西北隅两科太守坊。祥符九年,县令张师颜建于县东南旧巡检司廨地。绍兴六年,邑士陈彦先倡谋迁建今所。二十五年,主簿朱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后,并建教思堂于明伦堂之左。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吕复建号房十间。七年,建大成殿及两庑,岁久蠹坏。正统九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并修葺堂宇,仓库之属毕具以固65。李贤祐为记。天顺间,县丞刘珣器重建明伦堂、仪门、东西二斋号房并棂星门,改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学士彭时为记。七年,提学佥事游明重建大成门。成化十一年,知县张逊重建教思堂及增建号房一十八间于堂之左右。十二年,建膳厨于尊经阁之左。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西。成化六年,佥事游明复侵地创建。八年,府推官柯汉复买民地增拓之。十二年,知县张逊建观德亭。大同书院在县治城隍庙之左,即旧大成殿址。元至正十年,县尹孔公俊建,请额赐今名,以祀宋儒朱熹,给租赡士。林泉生为之记。后毁于寇。成化十二年,知县张逊移建今所。中为正堂,堂后为方庭,北作畏靁庵66,中设晦庵像。厨舍湢溷列于庭之东西。正堂之前为中门,左右为廊。中门之外少西为外门,缭以周垣。浯江书院在盐场之西。元司令马某建,今废,故址犹存。社学擢贤学在县治东北隅,桂林学在县治西南隅,蓝田学在县东五都,刘山学在县东十一都,湖山学在十七都,白礁学、严林学,上二学在十八都,丹砂学在十九都。(已上四学俱县东南)
德化县学在县治东偏后,徙于县治之东南。宋建炎中,复建于旧地。淳熙六年毁,县令颜敏德、郑旦之、梁高、季元才相继成之。绍定二年,复毁于寇。五年,县令林倚、黄之望、叶彦剡、胡应梅相继建大成殿(讲堂、棂星门、戟门。上为御书阁。更立斋舍、小学,而县令吴一鸣复完其所未备者。国朝正统十三年,大成殿、明伦堂俱为寇所毁。十四年,典史王志安募民建教谕廨舍于大成殿后,景泰三年,知县胡昱重建大成殿。五年,知县李青建戟门。六年,成东西两庑。七年,构明伦堂及东西二斋于大成殿之左。天顺二年,募义士陈履等塑圣贤像,建训导廨舍。五年,凿泮池于明伦堂之前,而桥其上。七年,训导潘嵩重修泮池。成化十六年,府知事狄钟署县事,建议门及学门,又谋于训导涂亨、生员陈颢、赖兴等捐资,易百户李春屋,以广学基。射圃在学门之东。天顺五年建亭于其中。
永春县学在县治西官田市。初建于县东十四都东渡桥之西,宋大观四年,县令留镕迁知政桥之北。绍兴七年,县令方渐移建今所。二十七年,县令黄瑀新学门,辟衢路,构亭于前,匾曰“豁然”。淳熙九年,县令陈宏规重修学舍,元延祐四年,县尹李文崇饰殿堂,作祭器、经籍库,建明伦堂四斋及道源堂、思乐亭。泰定元年,县尹赵镕新礼殿,岁久蠹坏。国朝永乐间,知县温琇重建大成殿两庑,并建戟门、棂星门、库房、神厨、宰牲房。十三年,训导刘宣率诸生建明伦堂左右二斋并馔堂。寻凿泮池,架石为桥。又建仪门、外门。十六年,典史陈戊以明伦堂规制卑狭而重建之。正统十二年,按察佥事陈祚重修庙学。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葺大成殿、射圃亭及号房十间,改文昌祠为先正祠,祀邑之诸贤及泉郡守蔡襄等有功德于民者。射圃在学内,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修。社学上场学在二十三都,儒林学在二十五都(上二学俱县西),寿峰学在县南十二都,龟龙学在县北十九都。
安溪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咸平二年始建学,厥后沿改靡一。绍兴十二年,始定基于此。元至正十四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六年,郡士蒋宗禧倡好义者重建。十四年,知县侯士举踵而成之。郡人蔡玄为记。岁久蠹坏。正统十二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及神库、神厨、宰牲房,复迁明伦堂及东西二斋于礼殿之西,建馔堂于礼殿之东。堂之后为学仓,戟门之左为护学祠。学门旧在棂星门之左,后迁于右。成化初,佥事游明命有司移棂星门于戟门之前,徙学门于棂星门之外。十年,知县谷延怡增建东西廨舍十有二间。十八年,巡按监察御史张稷视学,顾斋舍湫隘,命有司修治。适教谕盛凤像署县事,遂于两斋之南增建号房一十间,宰牲房之外建馔堂、厨房四间,宰牲房之右建库房二间。复辟门路、砌中庭,凡圮坏者悉修葺之。射圃在学内。成化十八年,教谕盛凤仪修。社学龙津学在县治南,清溪学在县东南永安里,蓝湖学在感化里,儒林学在来苏里(上二学俱县东北)。
惠安县学在县治之左。宋天圣中,县令李畋始建于县治西南隅,熙宁九年,迁于皇华驿之左。绍兴六年,县令彭元达复建于旧处。知县陈安国为记。士病湫隘,乃移建登科山之阳。元至元十二年毁于兵。元真初,县尹赵中臣67始建于今所。至正二十四年,摄县尹陈孚中等重建,教授叶余庆为记。国朝洪武五年,知县罗泰建杏坛于明伦堂前,今改为月台。二十九年,知县冯靖建馔堂。永乐四年,知县陈永年重建大成殿。十六年,典使陈胜宗重建棂星门。宣德六年,知县高显重建馔堂。八年,按察佥事鲁穆改凿泮池而桥其上,旧在戟门之内,改凿于门外。十年,主簿闭真68复重建大成殿,正统元年,重建明伦堂。十一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两庑并戟门、棂星门,修大成殿。殿之东开一径达于通衢为外门,而凡庙学、屋宇毕具以周。莆田方熙为记。天顺五年,府同知孔惠等增建号房。成化十九年,知县张桓重建神厨、宰牲所。二十二年,桓用堪舆家之言,以射圃址建明伦堂及斋舍。提学佥事任彦常为记。射圃在学宫之后,旧在西斋之西,成化十一年,知县康永昭改创于馔堂后西畔,而亭其中。二十二年,知县张桓以其址建学,乃移建于今所。社学登龙学在县北登龙坊内,忠恕学在县东北八都,信义学在县东南二十二都,行满学在县东南二十七都。
校注
1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作“观察使李锜”。
2《三山志 公廨》作“王鸿”。
3《三山志 公廨》、明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清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范都官元,驾部宗寿踵其事”。
4《三山志 公廨》及明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均作“有御书稽古阁二、养源、驾部、议道堂三、斋二十有六”。
5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从祀像一百有五”。
6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至元十年”。
7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作“教谕高琳手绘从祀像”。
8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均作“佥事钟城”。
9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作“集贤堂”。
1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提刑王泌建”。
11《三山志 公廨》作“为斋二:资深、日新,与小学为三”。
12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成化十一年”。
13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及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均作“知县任冲宗重新之”。
14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明建文四年知县王遵道创”。
15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宋里人教授林楷创”。
16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明洪武十三年林文溢重建”。
17民国《连江县志 学校》作“林庀”。
18元无政和年号,此显误。按民国《连江县志 学校》系作“天历元年”。
19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欧阳瀚”。
2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元元贞二年升为州学”。
21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及乾隆《福清县志 学校》均作“至正十二年知州申国辅建”。
22乾隆《福清县志 学校》作“宋宣和甲辰镇官陈麟以钱三十万重修”。
23《三山志 公廨》作“邑令周彦雄”。
24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元元贞元年县尹王奂创”。
25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门人余偶”。
26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理问王瀚”。
27《三山志 公廨》作“祝圣为宰”。
28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永乐十五年”。
29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永乐十五年”。
3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县尹丁得孙”。
31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教谕黄绶”。
3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郡守黄壮猷”。
3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方大琮”。
3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赵陛夫”。
3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徐清叟”。
3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蔡籥”。
3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伯颜帖木儿大中”。
3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府刘钺割废仓基为之”。
3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宋嘉熙二年”。按嘉泰为宋宁宗年号,证以下叙的“王埜承理宗陛辞之命”,显误,似应以府志为正。
40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一在丛桂坊,以旌善亭废址改建”。
41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正统十二年知县焦宗周”。
4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府贺浤”。
4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教谕来守宏”。
4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甘棨”。
4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赵兴迿”。
4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王渥”。
4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每水涨艰于往来,徙栖隐寺故址”。
4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汪津”。
4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黄子陵”。
50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绍兴三年”。
51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郑佑”。
5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刘崇云”。
5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三柱里”。
5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曹维忠”。
5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赵彦绳、郑思他”。
5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寮曰止宿”。
5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亭曰晓对”。
5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牲房”。
5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及民国《崇安县志 学校》均作“提学佥事游明”。
60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赵希侂重建”。
61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知府张灏”。
62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淳熙四年”。
63考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石井书院条附录傅凯记有“由宋至今,田既迷失莫究,书院为风雨所震坏,地基为豪黠所侵并而夤缘置屋筑坟于基内”等语,是“居民请为己产”之“请”字当为“侵”字之误。
64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及民国《晋江县志 学校》均作“虎岩”。
65“毕具以固”疑“毕具以周”之误。
66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畏畾庵”。
67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元至元初,县尹赵仲臣始建”。
68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主簿闭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