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国学与乡学并重,虞庠、夏校、殷序尚矣。周文王立三雍,棫朴菁莪,称作人焉。周礼大司徒,教典州长党正,皆教民之官。东迁学废,郑在王畿内,子衿兴刺。子产为政,郑人欲毁乡校。原氏为王卿士,至以不悦学语於朝。然鲁僖以泮宫作颂,齐桓立士乡见称,又未尝不崇儒而重士也。汉兴,高祖过鲁,以大牢祀孔子,为后世尊孔之始。武帝表章六经,置博士弟子员。光武始立学,太学之盛,至三万余人。隋唐以降,虽文艺取士,非复先王敦实之义。然古之大儒以文名,皆以道名者也。南平自罗文质诞生,李文靖继之,上接龟山之传,下启朱子之绪。自是人材辈出,大魁於春官,跻列於卿贰者,郁郁彬彬蔚矣哉。今之学犹古之学也,幸生道学之邦,四先生之风未远,其有闻而兴起者乎?故学以讲明礼义,非以弋功名为重。昔朱子在南康军,建白鹿洞书院,立条规以训士,明代书院之盛,实宗焉。我邑设道南书院,为官师讲学之地,自庚子一役,清廷变法,遂开学堂,停大小试,而学校与书院,俱非旧观。今者民国肇造,尤重教育,立中学,高等小学,国民学校,分三阶级。而在省会,又有师范,法政诸科。教之术不同,而其所以为智育、体育、德育者则一也。夫兴废靡常,教化为本。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虽有时而食,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今之谈教育者,废读经而重格致,其兆已先见於有清之末。光绪二十八年,南平县学圣庙灾。未几而国步卒改,取士之权,不在上而在下也。姑录其先代规制,而以各学堂次焉,则世变之所由来可知己。
儒学
府儒学在梅山寺旧址,始自宋天圣三年,郡守曹修古,创建於郡治后山之巅,即西山,俗所谓御史台之前也。绍兴二年,郡守刘子翼,徙建於郡西龙津馆,未几,仍复旧所,元因之。明成化九年、郡守盛颙,多所改拓。其后刘侃、王范、苏章、孙衍各守,相继修建。而同知丁隆,通判罗环,教授徐彰,又迁普通寺,以广其基。万历戊午,始移今所,规模略具。天启乙丑,复加更正,其制始备。崇祯甲戌、丁丑、辛巳俱有增修。清朝顺治乙酉,曾司李、钱守、章守、许守、叠相修葺。康熙己酉、丁丑,崔守、范守又两次修之。己丑、辛丑复有浚池、筑桥、辟墙垣、建明伦堂诸役。先师庙,坐北向南。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门外甃石作泮池,又外为棘门。庙右为崇圣祠,前为魁星1阁,庙左为明伦堂。其官廨即在堂左,前后各六间。教授居前,训导居后。乾隆十六年,知府胡宝琳,倡捐重修学宫,并训导廨舍。
县儒学,旧在西郊,旧县治西,宋熙宁间建,元因之。明洪武三年,知县刘居信,改建於三皇庙故址,即今学也,在西郊虎头山之麓。前临九峰,襟带双流,中为先师大成殿。殿左为明伦堂,后为崇圣祠。堂左为土地祠,堂右为海公公名瑞,号刚峰,琼州人,任教谕。祠,旧右,海公手植双桧。堂东西廊,为居仁、由义斋舍。前为泮池,更前为仪门。门左为魁星阁,又左2为教谕署,署左小巷通罗胜巷,前达大街。仪门南有墙石,题曰泮宫。东为大门。圣殿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左右名宦、乡贤祠。门南为棂星门,又南为万仞宫墙,墙内东为义路,西为礼门。墙外建“万里鹏程”坊。庙右为训导署,署后为文昌阁。自刘居信改建后,洪武十六年,县丞罗南山,教谕彭秉德,廓大之,宣德七年毁,知府雷城重建。正统以后,知县胡滨、刘铭迭建。洪治十一年复毁,知县陆嵩,请於知府孙衍,巡按胡华,参政俞俊,佥事富玹,偕教谕黄淑督建,规模整密。嘉靖七年,以圣庙在明伦堂南,阂於远眺,且庙前学后,亦於尊礼未专。请於巡按聂豹,属知府屠侨,移庙於明伦堂右,旧豫章书院址。并改建棂星门学门,规模视昔,益加宏敞。嘉靖三十三年,知府沈鎜,同知曾子钦,因诸生请辟学前大路夷。其工由右建“万里鹏程”坊,架长亭,直达旧府学街路,民居前绕,纡迥萦带,万历四年冬毁。知府管大勋,改从庙门之南,中道而出。训导黄元采,拓启圣祠地为祠三,中祀启圣,左右祀文昌、魁星。二十一年教谕吴梦斗,谓祠扼来龙非宜,与署县赵楷,议改庙右。三十六年春,知府薛藩,以前途壅蔽,与朝山不相迎。值民居火,同署县徐久德,捐俸易地,向棂星门前,辟青云路,直达溪浒。三十九年,知县刘兆元修葺,设文昌像。又以民居小巷,逼射学门渠水,外反而去,乃改浚之,使环流焉。四十七年,知县商之彝重建。天启七年,教谕林芸孙修。崇祯二年,知县吴襄复修。通判谢朝纪,以庙后启圣祠址,山拱水抱,宜专祀文昌。教谕范方,重建大阁於其上。清鼎革初,西郊灾,延及学宫,堂庑斋舍,文昌、魁星祠阁皆烬。副将张国柱,帅兵力救,仅留大殿,而门窗瓦壁,俱已无存。顺治庚寅,知县汪蘅,请於巡按王应元,守道曾延孔,各捐百金以倡,至耗学田济之,未克告竣,旋复颓圮。戊戌秋,训导李应禧,见学宫鞠草,又门役杂居其间,向之青云路环流沟,为前人所辟浚者,复遭淤塞,与知县姜修仁,白诸巡按成性,提学陈瑾,知府张夙抱,各捐俸有差。守道孔自洙临视,复捐百金成之。於是先师庙、启圣祠、两庑棂星门、明伦堂、仪门皆复旧观。康熙庚申,教谕许文章,倡率重修。己丑夏,教谕周宗濂,训导张泰期,复谋修葺,巡道陈廷统,知府章培基,通判孙念绪,知县顾之安,协镇丁沂,各分俸助之。庚寅岁,摄县同知江芑芭,重修文昌阁及像。乙未岁,教谕周宗濂,谋於知县李丕煜。雍正二年,教谕张月攀,训导吴达儒。乾隆二年,知县许廷璠,先后倡修,然皆因其敝漏,为之小补。向时规复者,仍日就侵塞。乾隆二十五年,训导范时进,倡率修建,绅士踊跃题捐,费银三千七百余两,庙学焕然更新。清出戟门左右,建名宦、乡贤二祠,以补昔时之阙,并买左旁陈俊辉、李治岐、魏熙选、陈御章、陈××五屋,用价银一百零二两一钱购买,折出基址横四丈一尺,直五丈九尺。右旁买邓天一、徐华屋共二植,用价银三十三两,折出基址横一丈一尺,直四丈七尺。又於训导署,清出邓姓库屋,用价银一百九十两。三十五年,职员章隽,出囊中金八百余两,辟青云路,建“万里鹏程”坊,买屋而拓之,自万仞宫墙,南至溪浒,左至大沟墙内外,俱属学基;右至陈姓墙,及陈店为界,计长一十四丈六尺,横七丈八尺,是为青云路,建坊於其中衢,仍其旧题曰“万里鹏程”。同治八年,郡守赵均,知县彭鏊,督士绅捐修。光绪二十六年复重修始竣。至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一日未刻,圣殿及两庑大成门同时俱灾,仅存崇圣祠、海公祠、明伦堂、及居仁、由义斋署门而已。民国裁学,春秋二丁,移登府学,遂难复建。
文庙历代崇祀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公为立庙旧宅,置卒守焉。周衰秦兴,儒道灰槁。至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此祀孔子之始也。至孝武帝,表章六经,后世乃知尊吾孔子。元帝诏太师,褒成君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赐霸爵关内侯,孔子之后之封侯,自元帝始也。平帝,始谥为褒成宣尼公。光武破董宪还,亦使大司空,祠以太牢,并祀七十子於孔庙,此祀孔子弟子之始也。明、章二帝东巡,皆诣孔子宅致祀,而章帝尤殷虔云。元和二年过鲁,亲祀孔子及七十贤。作六代乐,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帝升庙西面立,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大会孔氏男子,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於卿宗有光乎!”对曰:“臣闻圣帝明王,莫不尊师。陛下亲屈万乘,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於光荣,非所敢承。”帝笑曰:“非圣者子孙,安有斯言?”遂拜僖郎中,并赐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而七十子之得从祀,亦自章帝始。安帝过鲁,率循元和之轨。虽以桓、灵昏主,犹诏置孔子庙,置百户卒史掌礼器,春秋享礼,出王家钱,给大酒直。河南尹,给牛羊豕各一。大司农,给米。灵帝元光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画先圣,及七十二子像。画以祀,自灵帝始。魏文黄初,诏起旧庙,设守卒如前。魏芳正始七年,令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一),以颜渊配释奠之礼始此。前此,祀孔子皆於阙里,至是始行於太学。晋武泰康二年,诏鲁国四时以三牲祀,释奠於中堂,以颜子配。七年,皇太子亲释奠於太学。太子释奠,则始於此也,东晋元明成穆皆释奠。宋高帝永初,诏鲁郡修葺坟庙。元嘉二十二年,裴松之议,太子释奠,应舞八佾,设轩悬之乐。释奠用轩悬之乐,自此始也。北魏道武,南伐至邹山,亦以太牢祀。孝文太和间,亲修孔子谒拜礼,改谥文圣尼父,又封其后为崇圣侯,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官、复给邑百户。文成间,诏宣尼庙,敕有司行荐享之礼。有司之行荐享,则始於此也。前此释奠,未尝言庙,至是始有宣尼庙之文。北齐天保间,制春秋二仲,释奠於先圣先师,以时修葺祠庙。每月朔,制祭酒,饮博士以下,及国子诸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皆下拜。后世朔日行礼,则始於此也,梁元帝承圣初,於荆州创宣圣庙。自图画圣像,为之赞,书之,时谓三绝。南北五代之际多故矣,而崇祀不废。及隋文开皇中,赠孔子为先师尼父,以周公为先圣南面、孔子东面、命国子学、每岁四仲月上丁、释奠先圣先师。州县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元魏虽命有司荐享,未有定时,未名释奠。后世州县学,以春秋二仲释奠,则始此也。至唐高祖武德二年,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贞观初,房元龄请别祀周公,尊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配焉、诏从之。四年,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四时致祭、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配,定孔子为先圣,而正南面,与徧祀於天下郡邑学,并以先儒配,则唐太宗始也。其后尊孔子为先圣尼父,亲幸国学释奠,又令皇子释奠,皇太子初献祭酒,张复允为亚献,光州刺史赵洪智,摄司业为终献。至贞观十一年始定释奠仪,以祭酒、司业、博士备三献。词称:皇帝谨遣某官行礼为承制云。后世国学遣官释奠,盖始於此,而州县以守令主祭,亦始於此。高宗永徽中,复圣周公,师孔子。而长孙无忌等言,贞观中,亲降纶言,正夫子为先圣,若周公作礼乐,当同王者之祭,乃诏以周公配武王,以孔子为先圣如故。乾封元年,赠孔子为太师,赠颜子为少师,曾参为少保,此则后世追赠孔门弟子之始,以曾参配享始此。至明皇开元八年,李元璀奏:颜子配像当坐,今乃立。四科弟子虽列像庙堂,不与享,而范宁等反沾从祀。请释奠十哲享於上,而图七十二子於壁。曾参以孝,受经孔子,请享之如七十二贤。乃诏十哲为坐像,悉与祀,特为曾参像坐亚之,图七十二子及二十二贤於庙壁。十三年封禅还,幸孔子宅亲奠。遣使以太牢祀墓,置卒守卫,并捐其子孙赋役。令天下州县立庙,赐百户,充春秋享奠。二十七年,追祀孔子为文宣王,服王者衮冕,乐用宫悬,舞用八佾。定祭期,春秋二仲上丁。赠诸弟子,各公侯伯。又赠曾参以降六十七人,爵皆伯。夫子之追王也,与夫二丁之定祭也,皆自明皇始。其给户役,洒扫林庙,禁采樵,则历世莫绝云。五季不造,血战五十余年。后周高祖至凶暴,然犹感梦下拜。
高祖广顺元年,亲征慕容彦超於兖城。将破矣,梦有人被冕,壮甚异者。入城道委巷,直夫子庙,驻而瞻像如梦,感喜下拜,遂幸阙里,庙奠登墓皆再拜。或言:“天子不当拜异代陪臣。”曰:“夫子圣人也,百王取则,敢不拜乎?”
宋艺祖建隆三年,始诏立三十六戟於文宣王庙门。亲撰文宣王、兖公二赞,从祀贤哲,命当时文人为之。先是历代以圣贤之后,不预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抑为编户。至太平兴国中,特免孔氏子孙庸调。诏:孔宜袭封文宣公。端拱初,驾幸太学,祇谒毕升辇,命有司张幕设座,诏博士李觉,讲周易之泰卦。至道三年,赐太学,御书六经,大中3祥符初,真宗幸阙里谒庙,有司以帝人主也,议止肃揖,帝特展拜,以表严师崇儒之意。又幸孔林,以古木拥道,降舆乘马,谒坟拜奠,又欲追帝孔子,以有司议,格於周称王而止,遂加谥至圣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母颜氏,鲁国太夫人。伯鱼母开官氏为郓国夫人。孔子父母妻之追封也,又自宋真宗始。二年,又加宣圣冕服,九旒九章桓圭始用玉。其他赐田、赐银币、赐九经三史及疏释文,给守卫加於前典。二年封七十二贤,诏曰:“四科钜贤。并超五等。七十达者,俱赠列侯。” 令中书门下及两制馆阁分撰赞。命王旦撰颜子赞。初帝览崇文院检定七十二弟子,按史记,唐会要,凡七十七人,今曲阜庙惟七十二人,帝问何故?王旦言:“国学七十二弟子,经太祖定议。曲阜准国学画像。”惜乎旦未有发明,而徒引太祖为断耳。乃诏封左邱明以下,至范宁二十一人皆为伯,王肃司空,杜预司徒,命群臣为赞。仁宗即位,三幸太学,用祥符故事,再拜退。阅七十二贤赞,观东序礼器。敕改封孔宗愿,为衍圣公,后代衍圣之称,盖始此也。赐孔氏全监书,赐飞白书(二)殿榜金字篆牌,写牌皆巾栉肃立,其尊师如此。神宗元丰,始诏以孟轲为邹公,配享次於颜子。而以荀况、扬雄4、韩愈从祀。邹公庙,在邹县。政和五年,乃诏乐正子克配享,公孙丑至子叔十七人从礼,加封爵焉。及新法行,即庙户亦减削过半。哲宗初,幸太学一献再拜。其后凡三赐田,敕守庙户五十人,如旧法。而庙像冠服制度之别於诸贤,则徽宗实令太常考正之,冕用王者十二旒,衮服九章执镇圭,增庙戟至二十四,图为天下州县学式。又封孔鲤泗水侯,伋沂水侯,跻子思从祀。大观四年,议礼局言:公首夏至廉洁十人,史记有其人,唐开元礼,亦载祀典,请皆赠侯爵,与祭享,从之。政和三年,乃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王雩为临川伯从祀,是非颠倒,天日昏迷,於是南渡播迁,孔氏挈族如衢矣。高宗绍兴间,始以孔玠,袭封赐田以祀。其后幸太学,驾止大成门外,登降步趋,执爵沟献已,乃御敦化堂,颁诏示乐育之意。御制文宣王赞,七十二子赞,刻石於太学。宁宗庆元间,始定孔子庙为中祀,诏诸县长吏,诸当献官,非有疾不得他委。至理宗淳祐元年,始斥去王安石,而列周、张、程、朱於从祀。辽自神册间,已识佛非中国教,惟孔子为万世所尊,遂建庙释奠(三)。金天眷三年,诏求孔子后,以四十九代孙孔璠,袭封衍圣公,奉祀事。泰定中,复加圣像冠十二旒,服十二章。而颜、孟章服皆用九。奏歌陈乐,并依开元故事。元世祖时,中书省言:祀孔圣用王者礼乐衣冠,南面正坐。天子供祠,而二丁执事,不变常服,於礼未宜。宜準汉、唐祭文庙,享社稷礼,执事者皆具公服,执手板致敬!从之。丁祭执事诸儒之变常服,则自元世祖始也。成宗初,敕到任官,先诣圣殿,方以次诣诸神,著为令。大德十年,大都宣圣庙成,加号夫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文宗至顺初,又封孔子父为启圣王,母为启圣王夫人。颜、曾、思、孟皆加公爵。孔子父母之加封爵,则自元文宗始也。前此,延祐亦遣官赍金币宣祭,至手香加额,以授所遣者,可不谓彬彬有礼乎!明太祖起兵时,如江淮,如南昌,皆先谒孔庙。洪武初,即传制春秋二丁释奠,丞相为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三献。每岁降香,必於正月尽日。又遣使祭阙里,捐其子孙赋给,洒扫役户百。四年,更定祭器礼物,各置高案。笾、豆、簠、簋、登、硎,悉用磁。牲用熟。乐用六奏,择监生之端娴者,与文职大臣子弟之在学校者习舞。五年,暂罢孟子祀,寻复之。曰:“我闻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宜配也。”六年,学士詹同、乐诏凤,上释奠,乐章定舞八佾(四),大宗伯牛谅,上礼仪制,皆可。七年,上丁日食,改仲丁,仍降香如前期。十四年,文庙成,遣官以太牢祀,祀神主,不设像。上遂视学释奠。十七年,议大成乐,至二十六年,始颁乐器於天下郡学州县式焉。成祖永乐初,遣官释奠。其后四年,命议视学仪,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上曰:“见先师礼不可简,宜服皮弁,行一奠四拜礼。”释奠四拜,乃自成祖始。十四年,又遣祭阙里。其后诸帝改元,必遣祭阙里。宣德,则太常丞孔克準往,殿庑皆用太牢,祭凡九坛。正统,则赵司业琬往。景泰,则侍读吴节以香帛往。天顺,则孙是往。成化,则少冢宰尹旻往。洪治,则田太常贤往。正德,则张主事潜往。自嘉靖而下,亦莫不然。始宣德间,孔谔会试至京师,召见即与进士出身,授春坊中允。景泰中,孔恂会试中式,闻父丧,特强入对,赐出身,除礼科给事,始持服。服除,超拜少詹,凡所以优礼孔氏者,靡所不极也,正统三年,禁祀孔庙於佛老宫。令祭物非所产者,以所产代。鹿兔以羊,榛栗以土果。景泰六年,以国学两庑祭品薄,从太常请增豕四,枣栗形盐为觔者各五十,黍稷为斗者各二,南国子监并如例。成化元年幸学,始加牲用乐。十二年,少詹事杨守陈,请追崇帝号。祭酒周洪模,请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神圣广运帝,如元制十二冕旒,笾豆(五)数如之,佾八。又言:千古者堂上鸣球琴瑟,堂下笙镛柷敔,两阶干羽。今干羽居上,乐器居下,宜正如礼。”下礼官议,尚书邹干驳之,以神圣广运,乃益赞尧之辞,不若大成至圣之为有据。庙像仍元旧,故有冕旒,原非国典。笾豆舞佾数有成宪在,不敢辄议。上曰:“尊孔子,朝廷盛典,笾豆舞佾宜如其议。”明年遂赠八佾十二笾豆,遣翰林学士王献告阙里。洪治元年三月,将视学。吏部尚书王恕奏:“古者始立学,释奠用币於先师,今上初登大宝,正应此经义。且视学籍田,列圣即位,止一行,无再举者。理当从厚,今籍田祀先农,且敕所司,斋戒省牲而释奠,独不然,似太简。宜準祀先农,行奠币三献礼。”诏下礼官议,以为报功释奠宜用币,今二丁所行是也。若天子幸学,止於行礼,不必用币,且古释奠,无四拜者,而成祖亲行之,崇隆已极。自成化加牲用乐,遂至纷纷。今恕欲準诸籍田礼,恐非洪武旧制,只宜加帛斋戒具乐,不作为是。”上遂诏:“祭先师当以礼。成化间既有其举之不必更,孔子前加币,用太牢,改分献为分奠,馀并照永乐仪。”十二年阙里灾,遣学士李杰祭告。命山东抚臣建庙,务极崇饬。十七年庙成,上亲制碑文,敕大学士李东阳往祀。洪治中,上亲释奠太学,召衍圣公及三氏子孙听讲,赐袭衣冠带有差。衍圣公秩二品,特赐麟袍玉带,诰命用玉轴大朝会斑一品上示不臣也。孔氏世举一人为曲阜令,公亲弟承子思为翰林五经博士。其从南渡系衢州者,亦世袭博士。凡曲阜孔氏大小具免徭役。公许荫五百户丁,为从人。正德初,亦视学。遣赐取三氏子孙赴京,观释奠礼。嘉靖初,辅臣张璁,议正文庙祀典,请改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四配,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从祀,自十哲以下,及门诸弟子称先贤,左邱明以下称先儒。去塑像,设木主,罢封爵。改大成殿为先师庙,门为庙门,祭用笾豆十,舞佾六,以别郊庙。其在郡学邑学,笾豆杀其二,舞止六,以示别於国学。又引宋陈禾议,请别立祠,祀叔梁纥为启圣公,以无繇、点、鲤孟孙氏配。先贤程珦、朱松、蔡元定从先儒,皆从之。其说盖出於吴沈、邱璇、程敏政、谢铎、夏寅云。先是洪武初年,宋濂上夫子庙祀议,大略谓:“迁神南面设塑像皆非古,况、雄、弼、逵、预、融不当祀。回、参坐堂上,其父列食两庑间,非不先父食义。大成乐袭用汉、魏杂律,为乱世之音。又周立四代学,学有先圣,取佐先圣成德业者,为师配焉,此天子立学之法。”议入,濂谪矣。洪武十四年国学成,竟亦不设像。而二十九年从行人杨砥议,罢扬雄祀,进董仲舒,岂亦有味於濂之言欤。其后沈浚著论,以夫子作春秋,削僭王,斥子路以门人为臣,为欺天。必不欲身为王,文宣大成,议皆不称。且设像近於外教,非其形甚不便。敏政铎在洪治间,条议:无繇等庑食嫌於子,宜别启圣祠,令与孟子父配。程、朱父及蔡元定,皆宜从。申党、冉何家语不载,伯寮、愬、子路疑非弟子列,且厘正诸不当祀,及当祀者,其说甚详,亦稍稍用宋濂之遗云。皆格於礼官议报闻。及璁得君,尽行其说,而益推扩之。上亦御制孔子祀典说二,颁示群臣,事在嘉靖九年中。十二年二月丁巳,释奠初祠启圣公。夏钦定文庙乐章,旧有曰宣圣,圣王者,易宣以孔,易王以师,於是从来尊孔子,非其道,及诸陋习嫌疑,累朝所未及更者,至此尽革。清朝尊崇之典,比昔尤隆。豆笾舞佾之数,斟酌尽善。康熙二十三年,特颁“万世师表”匾额,分悬诸郡州邑学。二十五年,亲制先师赞序,及四子赞,颁勒学宫。雍正元年,特诏以王爵,褒封至圣五代,令各省、府、州、县学易启圣祠,为崇圣祠。颁“生民未有”匾额於文庙。三年,命讳孔子名,加阝为邱。乾隆四年,颁“与天地参”匾额於学宫。嘉庆元年,视学释奠,皆亲诣行礼。颁“圣集大成”匾额。道光元年,颁“圣协时中”匾额。咸丰元年,颁“德齐帱载”匾额。同治元年,颁“圣神天纵”匾额。光绪元年,颁“斯文在兹”匾额。宣统元年,颁“中和位育”匾额。皆悬於学宫,此有清一代崇儒重道之极致也。
【注】
(一)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后为祭祀之所。
(二)飞白书: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三)释奠: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陈设酒食以祭尊先圣先师。
(四)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五)笾豆:古代礼器。笾用竹制,豆用木或铜制。
【校】
1.魁星阁:原本脱、“星”字,今据。
2.左为:原本作、“在为”,今据改。
3.大中:原本作“太中”,今据改。
4.扬雄:原本作“杨雄”,今据改。
诸儒历代庙祀
宋理宗朝,加爵从祀者凡七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张栻、吕祖谦。度宗咸淳间,从祀者三人,孔鲤、邵雍、司马光。明高祖循前代之旧,大成至圣文宣王南向,四配东西向,稍前十哲,稍后爵皆公。从祀诸贤列东西庑,凡百有五人,爵皆侯伯。兖国复圣公,颜子也。国宗圣公,曾子也。沂国述圣公,子思也。邹国亚圣公,孟子也。是为四配。费公闵损、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赐、卫公仲由、魏公卜商、郓公冉耕、齐公宰予、徐公冉求、吴公言偃、陈公颛孙师、是为十哲。两庑,东则: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汝阳侯南宫适、莱芜侯曾点、须昌侯商瞿、平舆侯漆雕开、睢阳侯司马耕、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阳谷侯颜辛、上蔡侯曹恤、枝江侯公孙龙、冯翊侯秦商、雷泽侯颜高、上邦侯壤驷赤、成纪侯石作蜀、钜平侯公夏首、胶东侯后处、济阳侯奚容蒧、富阳侯颜祖、滏阳侯句井疆、城侯秦祖、武城侯县成、即墨侯公祖句兹、洴源侯燕伋、宛句侯颜之仆、建城侯乐欬、堂邑侯颜何、林虑侯狄黑、郓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蒧、临濮侯施之常、华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鲤、兰陵伯苟况、睢阳侯谷梁赤、莱芜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伯刘向、中牟伯郑象、侯氏伯杜子春、良乡伯卢植、司空王肃、司徒杜预、昌黎伯韩愈、豫国公程颢、新安伯邵雍、温国公司马光、建宁伯胡安国、华阳伯张栻、魏国公许衡、凡五十三人。西则:单父侯宓不齐、高密侯公冶长、北海侯公晢哀、曲阜侯颜无繇、共城侯高柴、寿张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须、钜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鳣、临沂侯冉孺、沐阳侯伯虔、诸城侯冉季、高宛侯漆雕徒父、濮阳侯漆雕哆、邹平侯商泽、当阳侯任不齐、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单、祈乡侯罕父黑、缁川侯申党、厌次侯荣旗、南华侯左人、郢朐山侯郑国乐、平原侯亢、胙城侯廉洁、博平侯叔仲会、高堂侯邦巽、临朐侯公西舆如、内黄侯蘧伯玉、长山侯林放、南顿侯陈亢、阳平侯琴张、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邱明、临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胜、成都伯杨雄、考城伯戴圣、曲阜伯孔安国、歧阳伯贾逵、扶风伯马融、高密伯郑康成、任城伯何休、偃师伯王弼、新野伯范宁、道国公周敦颐、洛国公程颐、郿伯张载、徽国公朱熹、开封伯吕祖谦、凡五十二人。其初祀京师国学,及曲阜庙而已。二十年乃诏天下通祀之学宫。二十九年从行人杨砥之言,罢杨雄,而进祀董仲舒。永乐八年,又进祀元吴澄,追封临川郡公。先是从祀先贤名爵位列,天下诸郡邑学,彼此不一,正统元年,始刊定成书,颁示画一。二年从群臣议,进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成化元年,加仲舒广川伯、安国建宁伯、沈崇安伯、德秀浦城伯。是年有请以杨时从祀者,以格于李贤、刘定之议,敕命有司,祀时于其乡。乃立祠延平,以罗从彦、李侗配,赐额曰“道南”。二年追爵仲舒、安国、真德秀各为其地伯。洪治八年,从阁臣徐溥请,复封杨时为将乐伯。先是国子祭酒谢铎言:“杨时伊洛正传,远承孟氏。虽晚年一出,不究所施,而首请罢安石配享,力辟新经,息邪放淫,有卫道功,宜从祀。若吴澄者,生长于淳祐,举贡於咸淳,受宋之恩如彼其久。为国子司业,为翰林学士,历元之官如此其荣。迹其所为,曾不及洛邑之顽民,何敢望首阳之高士。况二人皆太学之师,乞升时,上附宋诸贤之位,斥澄,下从莽大夫之列。”以格於尚书傅瀚,议不报。至是溥舍澄不言,特进时,故见从焉。世宗即位,更定祀典。嘉靖九年,辅臣张璁,以正孔子祀典为请,上大悦!著孔子祀典录,以示群臣。璁所请正祀典事凡五:一曰孔子不宜封王;二曰不宜设像;三日不宜十二笾豆,乐八佾;四曰不宜庭祀颜路、曾点、孔鲤;五曰两庑诸贤宜更正。复谬而以蔡元定,蔡沈父也,其著书有律吕新书,皇极指要,洪范大衍详说诸篇。朱熹疏经脩史,皆与参订往复。启蒙一书,雅所属草。欧阳修著本论,有卫道功。其学实继韩愈,推孟子,以达孔氏。元定、修宜从祀。行人司正薛侃亦言:“宋儒陆九渊学继伊洛。惟早岁与朱熹异论,朱子弟子遂摈为禅,夫学何常,要归於圣贤之道耳。臣谓九渊宜从祀。”皆下礼部集议:古者帝王继天立极,君师一道。世至春秋,君教凌夷。孔子推明王道,以身淑人,乃耑名师。传曰能自得师者王,师尊矣。请命天下学宫,皆易孔子像以主,称至圣先师。庙曰先师之庙。四配皆称子,十哲以下,称先贤某子;左邱明以下,称先儒某子。春秋祭祀,国学十二笾豆,府州县八笾八豆。乐舞六佾,一如国初制。别为叔梁纥立祠,称启圣公。孔子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而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焉。启圣公牲帛笾豆视四配,四配视十哲,三氏视两庑。改申党、申枨为一人。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杜预、吴澄皆罢祀。林放、蘧瑗、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范宁各祀其乡。增祀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五儒。”诏曰:“可。”其改申党、申枨为一也,谓:“家语,申绩字子周。史记载,郑国申党同字,则绩即党也。论语释文,申枨。郑康成曰:盖孔子弟子申绩。史记云:申党,今以棠为党,以续为绩,其讹无疑。后汉王政云“有羔羊之洁,无申棠之欲。是以枨为棠。索隐谓文翁图有申枨,今图有申党,是以党为枨也,其实一人也”。其去公伯寮也,谓:“愬子路以沮孔子也。”其去秦冉、颜何也,谓:“家语载孔子弟子七十六人,司马迁史记多公伯寮、秦冉、颜何三人。家语出孔氏,当得其实也。”其罢荀况也,“以况恶性1而伪礼也,以子思孟子乱天下,以子张、子夏为贱儒也。”其罢戴圣也,谓:“其守九江,治多不法,惧何武见劾,转为博士,毁武於庙。及子宾客为盗系狱,武平决,得不死,造谢不慙,污无耻也。”其罢刘向、贾逵也,谓:“向以献赋进,喜诵神仙方伎言,万金可成,铸作不验,下吏当死。所著洪范五行传,最为舛驳。逵献颂为郎,附会图谶,以致贵显。二人者,左道之人也。”其罢马融也,谓:“融初应邓隲召为秘书,历官南郡,以贪浊免。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其教授,前列生徒,后罗女乐。为梁冀草奏,杀忠臣李固。作西第颂,美之也。”其罢何休也,谓:“休春秋解诂一书,黜周王鲁,又著风角等书,班之孝经论语也。”其罢王肃也,谓:“肃世为魏臣,适女司马昭。昭篡势成,肃受封兰陵侯,坐观成败。及毋邱俭文钦起兵讨贼,肃又为司马师画策,以济其恶也。”其罢杜预也,谓:“预所著仅左氏经传集解。其守襄阳多遗洛贵要。伐吴之际,因斫瘿之讥,尽杀中江陵人也。”其罢吴澄,谓:“澄2宋室遗臣,不耻事元,名节扫地也。”其祀林放、遽瑗、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范宁於其乡也,谓:“放虽尝问礼,家语、史记、邢昞注疏,俱不载弟子之列也。司马迁曰:孔子於卫,严事遽伯玉,非及门之士也。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范宁五人者,虽若无过,然行己著书,皆未合於圣人之精微也。”其增祀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也,谓:“苍在汉初,说礼数万言,号后氏曲台礼,戴圣皆受其业。而隋末之儒莫如通,宋世师道之立莫如瑗。而欧阳修、陆九渊,则如张璁、薛侃所言者也。是时世宗追尊睿宗献皇帝,读修濮议善其说,璁之所言,遵上意也。”其他所增罢,归祀其乡祠者,则皆先朝名臣宋濂、程敏政、何孟春等所尝言者。明代儒臣,自洪武至嘉靖,未有从祀者。弘治间,言官以薛瑄请,或以瑄无著述,已之。至隆庆五年韩楫言:“瑄本朝理学第一,虽无著述,其居敬敦践,无愧宋儒,宜从祀。”从之。嘉靖间亦欲进新建伯王守仁、简讨陈献章、布衣胡居仁者,至万历十二年始定。其后二十二年,湖广巡抚郭惟贤,又以宋儒周敦颐,首开宋诸儒之统,今程子父珦,朱子父松,皆从启圣祀。敦颐父辅成,未宜独阙,请如珦、松例,祀於启圣祠。三十年祭酒沈深,请祀延平李侗。四十一年福建提学副使熊尚文,请祀宋儒罗从彦、李侗,制并曰:“可”。清康熙五十一年,升配朱子於十哲之末。五十五年从祭酒余正健请,复进宋儒范仲淹从祀。雍正二年更正祀典,以遽瑗、林放、秦冉、牧皮、颜何、县亶、公都子、乐正子、公孙丑、万章、郑康成、诸葛亮、范植、尹焞、王栢、黄幹、何基、赵复、许谦、金履祥、陈浩、蔡清、罗钦顺、陆龙其并祀两庑。以张载父张迪从崇圣祀。乾隆元年、诏以有若升配於十哲之次,位朱子上。以元儒吴澄从祀,多前朝所阙议,而未及增定者。自后累朝,复有续增从祀诸儒,详见东西庑先儒位次。为备志其源流,使有所考证云。
【校】
1.恶性:原本作“恶姓”,今据改。
2.澄:原本作“证”,今据改。
大成殿位次
正中奉祀至圣先师孔子位
东配先贤二位
复圣顔子讳回,鲁人。
述圣子思子讳伋至圣孙。
西配先贤二位
宗圣曾子讳参,南武城人。
亚圣孟子讳轲,邹人。
东西哲先贤、东西庑先贤,先儒位次。
东哲先贤六位
闵子子骞讳损,鲁人。
冉子仲弓讳雍,鲁人。
端木子子贡讳赐,卫人。
仲子子路讳由,卞人。
卜子子夏讳商,收人。
有子子有讳若,鲁人。
西哲先贤六位
冉子伯牛讳耕,鲁人。
宰子子我讳予,鲁人。
冉子子有讳求,鲁人。
言子子游讳偃吴人。
颛孙子子张讳师陈人。
朱子元晦讳熹,宋代新安人。
东庑先贤四十位
公孙子子产讳侨,郑人。
林子子邱讳放,鲁人。
原子子思讳宪宋人。
南宫子子容讳适,一名縚,鲁人。
商子子木讳瞿,鲁人。
漆雕子子开讳启,鲁人。
司马子子牛讳耕宋人。
梁了叔鱼讳鳣齐人。
冉子子鲁讳儒,鲁人。
伯子子析讳虔,鲁人。
冉子子产讳季,鲁人。
漆雕子子文讳徒父,鲁人。
漆雕子子歛讳哆,鲁人。
公西子子化讳赤,鲁人。
任子子选讳不齐楚人。
公良子子正讳孺陈人。
公肩子山讳定,晋人或作,鲁人。
邬子子家讳单。
罕父子子素讳黑,鲁人。
荣子子祺讳旗,鲁人。
左人子子行讳郢,鲁人。
郑子子徒讳国。
原子子藉讳亢。
廉子子庸讳洁,卫人。
叔仲子子期讳会,鲁人。
公西子子上讳舆如,齐人。
邽子子敛讳巽,鲁人。
陈子子禽讳亢,陈人。
琴子子开讳张,卫人。
步叔子子车讳乘,齐人。
秦子子之讳非,鲁人。
顔子子声讳哙,鲁人。
顔子子冉讳何,鲁人。
县子子象讳亶。
牧子讳皮。
乐正子讳克,齐人。
万子 讳章,宋人。
周子茂叔讳敦颐,宋代道州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程子伯惇讳颢,宋代洛阳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邵子尧夫讳雍,宋代涿州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西庑先贤三十九位
蘧子伯玉讳瑗,卫人。
澹台子子羽讳灭明,鲁人。
宓子子贱讳不齐,鲁人。
公冶子子长讳长,字与名同,鲁人。
公晢子季次讳哀,齐人。
高子子羔讳柴,卫人。
樊子子迟讳须,鲁人。
商子子秀讳泽,鲁人。
巫马子子期讳施,陈人。
顔子子柳讳辛,鲁人。
曹子子循讳恤,蔡人。
公孙子子石讳龙,楚人。
秦子子丕讳商。
顔子子骄讳高,鲁人。
壤驷子子徒讳赤,秦人。
石作子子明讳蜀。
公夏子子乘讳首,鲁人。
后子子里讳处齐人。
奚容子子晢讳蒧,卫人。
顔子子襄讳祖,鲁人。
勾子子疆1讳井疆卫人。
【校】1.勾子:原本作“句子”,今据同治本改。
秦子子南讳祖,秦人。
县子子祺讳成,鲁人。
公祖子子之讳句兹,鲁人。
燕子子思讳伋。
乐子子声讳欬,鲁人。
狄子子晢讳黑,卫人。
孔子子蔑讳忠,鲁人。
公西子子尚讳蒧,鲁人。
顔子子叔讳之仆,鲁人。
施子子恒讳之常,鲁人。
申子子续讳枨。
左邱子讳明,春秋时汶上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秦子子开讳冉,蔡人。
公明子讳仪。
公都子雍正三年增。
公孙子丑雍正三年增。
张子子厚讳载,宋代大梁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程子正叔讳颐,宋代洛阳人,雍正三年,改儒称贤。
东庑先儒三十七位
公羊子讳高,周末,临淄人。
伏子不贱讳胜,秦代,邹平人。
毛子讳亨。
孔子子国讳安国,先师十一世孙。
后子近君讳苍,汉代,东海郯城人。
许子叔重讳慎,汉代,召陵人。
郑子康成讳玄,汉代,高密人。
范子武子讳宁,晋代,鄢陵人。
陆子敬舆讳贽,唐代,嘉兴人。
范子希文讳仲淹,宋代,吴县人。
欧阳子全美讳修,宋代,庐陵人。
司马子君实讳光,宋代,陕州人。
谢子显道讳良佐,宋代,上蔡人。
吕子与叔讳大临,宋代,汲郡人。
罗子仲素讳从彦,宋代,南剑人。
李子伯纪讳纲,宋代,邵武人。
张子敬夫讳栻,宋代,绵竹人。
陆子子静讳九渊,宋代,金溪人。
陈子安卿讳淳,宋代,尤溪人。
真子希元讳德秀,宋代,浦城人。
何子子恭讳基,宋代,金华人。
文子宋瑞讳天祥,宋代,庐陵人。
赵子仁甫讳复,宋代,德安人。
金子吉甫讳履祥,元代,兰溪人。
刘子讳因。
陈子可大讳澔,明代,新会人。
方子希直讳孝孺2,明代,宁海人。
【校】2.孝孺:原本作“孝儒”,今据改。
薛子德温讳瑄,明代,河津人。
胡子叔心讳居仁,明代,余千人。
罗子允升讳钦顺,明代,泰和人。
吕子仲木讳枬,明代,高陵人。
刘子起东讳宗周,明代,山阴人。
孙子启泰讳奇逢,明代,容城人。
黄子太冲讳宗羲,明代,余姚人。
陆子稼书讳陇其,清代,平湖人。
张子孝先讳伯行,清代,仪封人。
汤子潜庵讳斌,清代,睢阳人。
西庑先儒三十七位
谷梁子元始讳赤,周末,鲁人。
高堂子讳生。
董子讳仲舒。
刘子讳德。
毛子讳苌,汉代,河间人。
杜子讳子春,东汉,偃师人。
赵子讳岐,长陵人。
诸葛子孔明讳亮,汉代瑯琊人。
王子仲淹讳通,隋代,龙门人。
韩子退子讳愈,唐代,南阳人。
胡子翼之讳瑷,宋代,秦州人。
韩子稚圭讳琦,宋代,相州人。
杨子中立讳时,宋代,将乐人。
游子定夫讳酢,宋代,建阳人。
尹子彦明讳焞,宋代,洛阳人。
胡子康侯讳安国,宋代,崇安人。
李子愿中讳侗,宋代,剑浦人。
吕子伯恭讳祖谦,宋代,婺源人。
袁子和叔讳燮,宋代,鄞县人。
黄子直卿讳幹,宋代,闽县人。
辅子汉卿讳广,宋代,赵州人。
蔡子仲默讳沈,宋代,建阳人。
魏子华甫讳子翁,宋代,浦江人。
王子会之讳柏,宋代,金华人。
陆子讳秀夫
许子仲平讳衡,元代,河南人。
吴子幼清讳澄,元代,崇仁人。
许子益之讳谦,元代,金华人。
曹子正夫讳端,明代,渑池人。
陈子公肃讳献章,明代,新会人。
蔡子介夫讳清,明代,晋江人。
王子伯安讳守仁,明代,余姚人。
吕子叔简讳坤,明代,宁陵人。
黄子幼平讳道周,明代,漳浦人。
顾子宁人讳炎武,明代,昆山人。
王子而农讳夫之,明代,衡山人。
陆子道威讳世仪,清代,太仓人。
崇圣祠五位祀
肇圣王木金父公 正中
裕圣王祈父公
诒圣王防叔公
昌圣王伯夏公
启圣王叔梁公
东配先贤二位
顔氏路讳无繇。
陈氏伯鱼讳鲤。
西配先贤二位
曾氏晢讳点。
孟氏公宜讳激。
东从祀先儒三位
周氏辅成
张氏迪
蔡氏通讳元定。
西从祀儒二位
程氏珦
朱氏乔年讳松。
祭器
竹笾十个。
林豆七十个。
铜大鼎炉一个。
铜牺尊一个。
铜象尊三个。
铜爵一百二十五个。
铜方簠三十一个。
铜圆簋三十二个。
铜铏九个。
铜长式簋二十二个
铜玷三个。
铜方鼎七个。
锡铏九个。
铜锡登三个。
黄龙伞一柄。
白绫舞旌一合。
乐器
石磬二个。
铜编钟一十六个。
柷一个。
敔一个。
陆子道威讳世仪,清代,太仓人。
崇圣祠五位祀
肇圣王木金父公 正中
裕圣王祈父公
诒圣王防叔公
昌圣王伯夏公
启圣王叔梁公
东配先贤二位
颜氏路讳无繇。
孔氏伯鱼讳鲤。
西配先贤二位
曾氏晢讳点。
孟氏公宜讳激。
东从祀先儒三位
周氏辅成
张氏迪
蔡氏季通讳元定。
西从祀先儒二位
程氏珦
朱氏乔年讳松。
祭器
竹笾十个。
木豆七十个。
铜大鼎炉一个。
铜牺尊一个。
铜象尊三个。
铜爵一百二十五个。
铜方簠三十一个。
铜圆簋三十二个。
铜铏九个。
铜长式簋二十二个。
铜玷三个。
铜方鼎七个。
锡铏九个。
铜锡登三个。
黄龙伞一柄。
白绫舞旌一合。
乐器
石磬二个。
铜编钟一十六个。
柷一个。
敔一个。
学田
原额实在学田四十二亩,年征租银十七两四钱八分。
明
万历二年,训导黄元采,捐买演仙下里租米八斗八升八合,有碑加奉春秋二祭,兼祀文昌。
万历二十一年,通判赵楷,捐置遵教里租米九斗三升六合,收给贫生。
万历三十四年,守道沈儆炌,捐置罗源里租米二斗八升。
万历三十五年,督学姚景晖,捐置租米四斗一升五合。
万历四十年,南平县刘兆元,查发开平寺隐匿田租银七两,俱为月课起送科举等用。
清
康熙二十一年,南平县范时习,捐俸银二十二两三钱,置学田六段,坐落大横各处,计田三亩六分四厘五毫五丝六忽二微,年收租谷四百觔,米一十四斗半。一段猫竹坑,租谷四百觔。一段叶厝坑,租米八斗。一段水井前,租米二斗半。一段朱师坑,租米三斗。一段西墘仔,租米一斗。一段外窠,租米一斗。年完粮银三钱六分五厘四毫,仓米七升九合六勺,除完粮米外,充春秋魁阁祭用。
康熙二十一年,延平府梁允植,捐置学田五段,坐落梅西里各处,计田九亩四分四厘,年收租米二十斗,租银二两八钱七分。一段石台,租米十斗。一段山头,租米十斗。一段炙八朗,租银一两九钱二分。一段卓坑屋基,租银四钱五分。一段大旱坪,租银五钱。年完粮银八钱九分六厘九毫,仓米一斗九升五合四勺,除完粮米外,以为开学课费公用。
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启圣,捐银六十两,置学田三十三段,坐落大内里各处,计田三十二亩五分三厘一毫五丝七微,年收租米一百五十斗。一段罗盘坵,租米六斗。一段门前洋,租米六斗。一段长崎,租米四斗。一段甲兜,租米三斗。一段吉洋,租米十斗。一段后洋,租米三斗。一段长崎粗底,租米三斗三升五合。一段甲兜上段,租米四斗。一段旁垄,租米四斗。一段元山甲岩前垄尾,租米一十六斗。一段猪母窠,租租米二斗七升。一段外垄,租米二斗。一段猪母窠上段,租米二斗七升。一段外垄,租米四斗。一段门前,租米二斗,一段门屋垄,租米二斗三升五合。一段肥猪窠、猪母窠,租米一斗三升五合。一段吉洋,租米三斗七升。一段长段,租米二斗。一段外垄上段,租米三斗七升。一段直墘,租米一十斗。一段旁田,租米四斗。一段溪当,租米二斗。一段坑坪,租米四斗。一段坑坂,租米四斗。一段墘山甲木,租米二斗。一段宝朗墘,租米十斗五升。一段茶头,租米一斗。一段罗坑登塔垄,租米六斗。一段后坑车碓后,租米六斗。一段小浴门前,租米三斗七升。一段湖尾大坵,租米三斗。一段洋中乌石,租米七斗。年完粮银二两五钱四分一厘七毫。乾隆二年,加额银四钱九分四厘三毫,仓米六斗五升,除外,分给贫士。有碑记。
乾隆十九年,南平县陶敦和,牒移监生上官桂,呈充天竺里田一段,土名永陇,年收租谷二百四十觔,计田一亩三分九厘九毫五丝三忽二微四纤,完粮银一钱三分二厘九毫,仓米二升九合,除外,充春秋兴文、海公二祠祭用。
乾隆三十五年,章隽捐充土名金山塔路下田一段,年收租谷一千觔,以为圣诞祭用。有碑记。
宾兴卷资田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叶又波,本充入田四段,一段莒口地方,土名楼前,收租谷六箩。载苗六升,佃。一段禹溪地方,土名谷园大垅,租谷六箩。载苗六升,佃。一段大横地方,土名康石门前下陇窠,租谷六箩。载苗六升,佃一段土名洋头后厝门前,租谷十五箩。此田自捐后,被佃游文汉吞欠。呈县、呈府、呈道,至嘉庆七年蒙道押解,畏罪处赔。随将此田归与叶祖璋,所得价银,及前赔项共折制钱五十五千文,即将此项钱,得僧恢宇西芹地方,土名萧家坂,年收税谷一千二百觔,去价制钱五十五千文,并无苗米。佃卢木生、除萧家坂租谷一千二百一十觔无苗,以上共田四段外,余租谷十八箩,共苗一斗八升,仍存叶培远户内,递年代完粮银三钱六分,米七升八合三勺,除外,充宾兴卷资用。
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叶沅兰,充入田莒口地方,土名楼前小赔谷四箩。又吴上楫,充大横康石下陇谷六箩。楼前佃。康石佃。
嘉庆七年二月,奉府宪广善,准充罗体仁、罗纯一、罗华苑。坝头地方土名上上墘下分,税谷三百觔,佃谢林杰。
社学
社学四所:一在东威武楼坊,因废改立东门外,康熙壬辰年毁。知府任宗延,署县龚贞重建,今废。一在西郊昼锦坊,今废基存。一在南铁像堂坊,今废失管。一在北紫芝岭坊,嘉庆六年将倾,县学训导卢杰毁之基存。俱明正德间,知府欧阳铎建。万历十六年,推官罗心尧重建。又置学田租银十六两二钱四分,为社师修脯,勒碑府仪门外。又云盖里鸠源社学一所,嘉靖间,郡守欧阳铎建,推官徐阶为之记,今废,遗址失管。有罗心尧社学记,载入艺文。
义学
清光绪七年,知府张国正,改设城内四义学,聘贡生为师,定每塾全年束金钱五十千文。一设府署左义学内,其三塾,分设东门、西门、北门附近之处,无定所。
射圃在普通岭西山,四贤祠东。旧在西郊山川坛之右。嘉靖间,知府沈鎜迁学城外,因以西山旧学隙地为之。光绪初,以为学院岁试步射之所。
书院
道南书院郡城北,龙山之麓,旧有道南书院,后废。乃於府学之傍,建义学三间,为师生课诵之所。康熙四十五年,知府周元文,饬动无碍库银,并捐俸买置田谷,以资义学经费。掌教者自行向佃收租。康熙五十八年,知府任宗延,始建道南书院於紫云冈之旧府学基。中为讲堂,上为文昌楼,左为四贤堂,外为官厅,斋舍共二十八间,岁久就圮。乾隆十一年,巡道张坦,重加修整,颜其官厅曰:“会辅堂”自为记。取义学之田,归於书院。二十年,知县陶敦和,以师生膏伙供馔未充,设法得三百金,买置田谷,余银交当商生息。而诸生王雅度,亦以西竺寺田充入。其后复有审案断充者,颇有规模,然犹未立膏火,二十三四年,知县李浚原、吴宜燮相继清出元妙观,余租银两,详请归入书院,以为膏火之资,规模始备。越数十年,书院渐次倾颓。掌教暂寓於梅山寺巳绝之僧房,因知其寺尚有遗业,久为普通寺僧侵占。掌教黄宗杰,嘱诸生禀请巡道戴求仁、知府广善、知县童德本,清出废寺田谷二百石有零,租米一百二十三斗零,租银除官秤各佃认完粮银米外,尚余银一十两五钱零,通详立案。先将银谷修整书院,买置院外民房三间,以广斋舍。嘉庆五年、议加膏火时,诸生禀请复原义学,经知府广善、知县童德本,详定章程,拨所清出寺田银六十两,以为义学主讲修 脯,余仍以加道南书院膏火十名。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新开大门及门亭。同治年,巡道周立瀛,复於西排关,公抽项下,每月拨洋四十八元,为新加膏火生课二十四名,每名每月新加钱六百文。童课二十四名,每名每月新加钱叁百文。
张坦《会辅堂记》,陶敦和碑记,汇入艺文。周置买田三十五段。康熙四十五年,知府周元文,将府库存贮,远年赃罚,并捐解银六项,共一百三十八两五钱。除三十八两五钱,修学宫两庑外,并自捐银五十两,交知县顾之安,买置冯飞渭苗田三十五段,坐落大内里,大溪源路前叶树坪等处。一段外墘,租米五斛,纳米六斗,佃张元富。一段后堂,租米一斛半,佃麻福进,谷三斛五十四觔,册作袁福进。一段岭边,租米三斛,租银三钱六分,佃陈顺日。一段枧坑,租米三斛,谷三斛五十四觔,佃袁君期。一段南坑坪,谷五斛九十觔,租米二斛半,佃袁君进。一段椒林,租米一斛,谷二斛三十六觔,佃袁太宇。一段乌石山,租米三斛半零五升,谷七斛五升一百三十五觔,佃袁君期。一段交洋上段,租米二斛半,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君进。一段东墘,租米半斛,谷一斛十八觔,佃袁国充。一段乌石山,租米二斛半,佃袁君期,银四钱二分四厘。一段交洋下段,租米三斛,谷六斛一百零八觔,佃袁君期。一段车盆坵,租米一斛半,谷三斛五十四觔,佃刘荣台,一段车碓后,租米四斛七十二觔,佃袁君期。一段钵头,租米四斛,谷八斛一百四十觔,佃蔡阿友。一段僚前,租米二斛半,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君期。一段坻垅,租米二斛半,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君期。一段车碓后,租米二斛,谷四斛七十二觔,佃袁君期。一段车碓前,租米三斛半零五升,米五斗,佃袁太宇。一段牛栏边,租米一斛,谷二斛三十六觔,佃张朝魁。一段车碓兜,租米二斛半,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君期。一段保林墟,租米二斛,米二斗十四管,佃袁太宇。一段长垅,租米六斛,银七钱二分,佃叶启太。一段梅子树,租米二斛,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启顺。一段下田中,租米三斛半,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启我。一段崩山堀,租米一斛半,谷三斛五十四觔,佃袁福宇。一段垅堀,租米二斛,谷四斛七十二觔,佃袁启我。一段奇头,租米三斛,谷六斛一百零八觔,佃叶日魁。一段上乌石山,租米三斛半零五升,谷七斛一百三十五觔,佃袁启我。一段垅坪头,租米四斛,谷五斗八升,佃袁启章。一段大垅,租米二斛,谷五斛九十觔,佃袁君进。一段垅头坪,租米四斛,谷八斛一百四十觔,佃袁启顺。一段桥头及后门垅,租米共十一斛,银一两三钱二分,佃叶永昌。一段茶头,租米一斛半,谷三斛五十四肋,佃袁君进。一段乌石山,租米一斛,谷二斛三十六觔,佃袁启章、启顺。一段傍田垅,租米一斛,谷二斛三十六觔,佃康以胜。已上年收租米共一百零二斛,折细谷二百零四斛,实价银六十二两四钱。买萧於皇苗田五段,坐落新兴里。一段醮坋,租米七斗,佃叶招华。一段赤岐垅,租米四斗,佃危裔成。一段月娘边,田租米二斗,佃曹亮彩。一段坋中,田租米六斗,佃李国卿。一段洋路白蜡坑,租米四斗。一段坋中各处田,租米六斗,佃张永吉。契价洋银一十七两四钱。买丁世康同侄其华,苗田三十段,坐落长沙上里。一段大珩,民苗五升,租谷一百五十筋,佃吴子秀。一段松树垅,民苗六升,租谷一百八十筋。一段盛坑头,民苗五升,谷一百五十筋,佃林德茂。一段外岭,民苗六升,谷一百八十筋。一段八石,民苗五升,谷一百五十筋,佃林德奇。一段秋竹窠,民苗一升,谷三十筋。一段门前洋,民苗二升,谷六十筋,佃魏国明。一段尾翁,民苗一升,谷三十筋,佃游意琳。一段门前洋,民苗二升,谷六十筋,佃魏朝燮。一段黄坑圳头,民苗一升,谷三十筋,佃魏国永。一段盛坑,民苗一升,谷三十筋,佃游宗玉。一段洋当即后门崩,民苗二升,谷六十筋,佃魏朝元。一段九龙尾即池头,民苗三升,谷一百筋,佃林允大。一段冢坪即坂当,民苗五升,谷一百六十五筋,佃张春宣。一段门前垅,民苗三升,谷一百筋,佃林元卿。一段天竹坑,民苗三升,谷一百筋,佃林允大。一段新墘,民苗二升,谷六十六筋,佃林希元。一段冢后官路前,民苗八升五合,谷二百八十筋,佃郑全武。一段黄堀即垅坂,民苗二升四合,谷六十六筋,佃蔡顺美。一段秋竹垅,民苗一升五合,谷四十五筋,佃游意珍、刘希釆。一段小坑岩,民苗一升五合,谷四十五筋。一段神宫前,民苗二升,谷七十九筋,佃蔡明美。一段秋竹垅即松坪路后,民苗三升五合,谷九十筋,佃刘希釆。一段风树岭即旱墘,民苗二升,谷七十筋,佃蔡耀美。一段木定即郑坑,民苗五升,谷一百五十筋。一段坑当,民苗二升,谷六十六筋,佃蔡星,一段后垅,民苗七升,谷三百筋,佃朱高兴、朱阿有。一段大垅即牟楼,民苗九升,谷二百七十筋,佃臧敬初。一段庙仔前下际尾,民苗一升五合,谷二十筋,佃吴成友。一段窠裹,民苗二升,谷十五筋,佃魏朝元。契价银六十两,共苗二石三斗一升九合。
吴讯断里仔垅一段
乾隆十九年,通判吴省三,审断生员许章范,控告吴阿观强割一案,将许买一段土名里仔垅、年收谷五百筋,充入书院,佃刘相文。
陶买梅东里田十九段1
【校】1.十九段:原本作“四十九段”,今据同治本改。
乾隆二十年,知县陶,准僧普梵,捐银三百两,用价二百零六两四钱,折实库银一百八十五两七钱六分,买置梅东里东山坪等处苗四十九段,载苗四斗八升七合。一段官田,谷二百五十二筋,佃王兴禄。一段玉瓣,谷一百九十八筋,佃王兴禄。一段官池,谷二百八十八筋,佃吴阿喜。一段路尾官池,谷一百九十八筋,佃吴阿喜。一段阿山,谷一百八十筋,佃吴阿喜。一段械树,谷三百六十筋,佃卢贵临。一段外缺,谷一百二十筋,佃王兴禄。一段曲楼,谷一百八十筋,佃王兴禄。一段和尚山,谷一百零五筋,佃卢德猷。一段蒲枸,谷九十筋,佃罗子芳。一段大长垅,二百七十筋,佃俞茂扬。一段北斗,谷四十五筋,佃王德显。一段秋竹界,谷十八筋,佃王振裕。一段秋竹界,十八筋,佃卢德广。一段山薪,谷九十筋,佃王德礼。一段灯心洋,谷三百二十四筋,佃王国魁。一段杓竹垅,谷九十筋,佃王国珠。一段灯心洋,谷二百八十八筋,佃王星尧。一段尾垅仔,谷一百五十筋,佃王德树。已上苗田十九段,共苗四斗八升七合。尚剩银一百一十四两二钱四分,交典铺生息。
生员王雅度等,充入西竺寺租米。
乾隆二十年,生员王雅度等,以西竺寺遭回禄,僧质文另觅住场。具呈将康熙五十五年,伊父王殷尚与许九俊、李永芳、杨汉英等,原捐租米四十五斗,充入书院。知县陶敦和,批调原住持僧慈雨,交出新兴里百丈漈等处,正尽老契十二纸,发经管存案收租。一段金竹坪,租米十五斗,佃王天生、天钖。一段金竹坪,租米十五斗,佃王天树。一段百丈漈,租米三斗,佃林台生。一段东坑堀,租米十斗,佃陈子俊。一段东坑堀,租米二斗,佃游嵩宣。
乾隆二十一年春,立石书院。
乾隆二十一年,知县王诉然审断,朱杨氏与萧联顺、郑子胤等,荒田一案,饬书丈量,充入书院。一段土名荒梯山岚垒仔,租谷二百七十筋,佃何华渭。乾隆二十二年,知县王诉然申详,吴燕成、吴克浩恳出田亩,断充书院。一段过路垅、焦叶垅,纳谷三百六十筋,佃范阿浩。
乾隆二十三年,知县李浚原讯断,杨文蔚控争一案,充入书院。一段柿树洋即桔洋等处,即上洋田。一段纳谷四百二十筋,佃杨有春。是年,知县李浚原,查出元妙观余租,禀请充入书院。至乾隆二十五年,知县吴宜燮,申详现清出元妙观余租,每岁征银三百八十四两零,归於书院,永为师生修脯膏火之资。仍将存库余剩租一百五两,同原有本银一百一十四两零,均交当商生息,今俱无著。
嘉庆六年,知县童德本,申详现清出梅山寺绝产田段,计租谷共二万零四百九十六筋,续查出谷四十九筋,又租米共一百二十三延斗零一管半,又租银除各佃认完梅山寺官秤粮银外,尚余租银九两三钱九分,续查出租银二两一钱九分五厘,共租银一十一两五钱八分五厘,并归书院。仍每年拨出谷银六十两,以为养正书院主讲修脯。余俱以为道南书院膏火之费。一段土名判中及朱师垅外田脚二坵,谷八百筋,佃王维华。一段土名店郊,谷七百六十筋,佃王维藩。一段土名观后山及杨梅垅长老田,谷二百筋,佃吴维商。一段土名奖坑,谷三百五十筋,佃郑梦孙。一段土名金砂长埕垅即坋中洋,谷六百筋,佃王孔接。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二千二百筋,佃陈世瑞。一段土名观后山,谷二百筋,佃吴广成。一段土名坋中洋,谷七百筋,佃林辉腾。一段土名新田大坋,谷六百筋,佃陈文华。一段土名车碓仔,谷四百八十筋,佃陈福生。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一千二百筋,佃陈文华。一段土名坋中心并长程垅,六百七十筋,佃陈永明。一段土名新田,谷七百筋,佃陈维龙。一段土名兴洋田,谷一百二十筋,佃魏朝弼。一段土名水井前洋,谷八十筋,佃许正坤。一段土名罗白坑,谷八十筋,佃郑长学。一段土名桔树坑,谷六十筋,佃威富士。一段上名北门,谷一百筋,佃杨世远。一段土名樟坑洋,谷六十筋,佃张天荫。一段土名神福洋黄坑垅,谷二百六十筋,佃张汉成。一段土名葛洋坑,谷一百六十筋,佃张汉成。一段土名崩岩即后地,谷一百二十筋,佃张士云。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觔,佃张元双。一段土名杉木岭杜坑,谷四十筋,佃游贞明。一段土名甲深洋黄坑垅,谷一百二十觔,佃张元梁。一段土名罗坑即塔后,谷一百一十筋,佃黄真洛。一段土名十箩米,谷五十二筋,佃张武见。一段土名主簿坑,谷八十三筋,佃张武元。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筋,佃张德庸。一段土名车碓后,谷四十觔,佃张土明。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筋,佃陈在镐。一段土名后坑四坵,谷六十四筋,佃魏世卓。一段土名神福洋即下甲洋,谷一百二十筋,佃黄景升,黄恒辅。一段土名大垅,谷六十筋,佃黄景升。一段土名大垅,谷一百八十筋,佃黄恒辅。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二十筋,佃陈朝滑。一段土名杉林前,谷一十五筋,佃陈君远。一段土名十箩米,谷五十二筋,佃陈君远。一段土名泗姑洋,四十五筋,佃叶兴华。一段土名泗姑洋,谷四十五筋,佃叶成顺。一段土名漈头洋,谷一百八十筋,佃王叔九。一段土名砍兜,谷三百七十筋,佃吴之楷。一段土名门前及坝下又坝下,谷六百筋,佃罗世长。一段土名木溪,谷三百六十七筋,佃林朝海。一段小横木,谷一百五十筋,佃谢家照。一段土名小横坝下,谷二百筋,佃谢长高。一段土名小横衷庵垅,谷二百筋,佃叶葵发。一段土名葫芦坵及社坵,谷二百八十筋,佃詹扬福。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垅,谷二百筋,佃邓如杰。一段土名水井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王朝光。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尾,前仔又南山冢前,谷二百五十筋,佃张国珍。一段土名常坑牛栏前厅,谷二百筋,佃杜邦麟。一段土名常坑后门垅,谷二百四十筋,佃郑廷经。一段土名兆源头里外段,谷四百三十三筋,佃谢德照。一段土名朱师坑门前陇,谷四百三十筋,佃罗祥保。一段土名大陇头,谷一百四十筋,佃萧文明。一段土名墓窠及玉带坵,谷一千六百筋,佃王大福。一段土名坋中洋田脚二址,谷八百筋,佃谢道森、谢绍周。一段土名岭下上下即罗坑,谷二百筋,佃郑坤条。一段土名黄漈乌树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罗水养。一段土名岭下洋碓坊,谷二百筋,佃邓奶顺。一段土名岭下隔水尾,谷二百筋,佃罗阿六。一段土名小横东山即崩磡,谷三百六十筋,佃张元贵。一段土名甲口下段,谷一百五十筋,佃李永芳。一段土名下地头,谷一百筋,佃邓元观。一段土名大坪隔窠,谷二百筋,佃蔡应高。一段土名小横木,谷三百筋,佃杨应发。一段上名坑坪,谷八十筋,佃黄荣勋。
米租
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李新照。一段土名埂路下,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正,佃张兆荣。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九斗正,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尾,租米六斗十一管半,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下埂路,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张怀任、张捷官。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斗正,佃张捷祖。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半,佃张兆有。一段土名大源坋中即大行,租米八斗半,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张乃贵。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张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张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曹元圣。
银租
一段土名东坑底塘,租银七钱,佃叶延芳。一段土名萧坑陇即猪母坑,租银八钱,佃叶振华。一段土名丁坑陇又名葫芦垅,租银一两四钱,佃林振达。一段土名东堀,银租一两二钱五分,佃刘开柱。一段土名白麻坑即泥坑,租银九钱,佃高华炳、高长兴。一段土名沙庞当,租银七钱,佃魏添润。一段土名岩下垅,租银三钱,佃丁樟永、丁樟元。一段上名南山牛屎崎,租银五钱,佃叶廷玉。一段土名殷坑门前,租银四钱八分,佃陈光熙。一段土名殷坑崎坋仔,租银三钱,佃朱尚恭。一段土名上塘,租银折钱五十文,佃朱尚荣。一段土名殷坑鱼池塘,租银一钱五分,佃朱国清。一段土名庵林即坋尾,租银一两二钱,佃黄立圣、黄立宗。一段土名南坪外远,租银二钱五分,佃余金龙。一段土名崎仙仔,租银一钱一分,佃张奴清。一段土名上重石铁崎边,租银三钱,佃范天荣。
以上谷米二项,共价银二百零二两七钱四分。八五折钱,一百七十二千三百一十九文。银租银两,除扣补义学馆司束金二两外,余准为佃人送米脚费、饭食之需。
梅山寺充入书院费额数
一送养正书院,脩金陆十两。
一加道南书院生童膏伙十名,银一百两。逢闰月,加一两。
一添道南书院伙夫,工食银五两。逢闰月,加五钱。
一添养正书院门夫,工食银四两。逢闰月加四钱。以上每两俱八三折钱。
嘉庆十一年,前府李尧栋,将僧添惠告张名魁一案,拨充道南书院田。一段土名视坑碓仔垅,年收租谷二千八百觔,佃廖广汉。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应用圭控张永禧一案,充入书院。一段土名徐墩街路前鱼塘一口,并四围塘埂旱田,佃人除理还徐宅苗租银七钱,折铜钱六百三十文外,年纳官租铜钱二千文,佃人徐健官。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黄瀛和控张大有一案,充入书院田。一段土名法师庙及老佛殿前,年收租谷四百六十六筋,佃人李魁元。又一段土名桐墘,年收租谷二百二十筋,佃雷水生。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郑子祯控郑凤畅一案,充入书院田。一段土名塔底洋,年收谷一百二十六箩,每箩二十五筋,合四箩为一百筋。每百筋折钱七百五十文,俱於每年十月初五日以前为限,亲缴入书院,归监院收理,佃人郑子祯。
元妙观余租拨充道南书院费用额数
年额征银二百四十九两九钱九分五厘。
额征租谷一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二合六勺,每石折银七钱八分,共折银一百五十四两一钱六分一厘。
额征租米一十五石三斗四升七合,每石折银二两。
三项共征银共四百三十两八钱五分。
掌教束金并往来路费,端午中秋节仪共钱一百三十九两。
生童膏伙银三百两八五折钱。
学长辛劳银十两八五折钱。
门水夫工食银二十两八五折钱。
火神祭品银六两三钱八五折钱。
共银四百七十五两三钱。
逢闰年加支课席银一两五钱。
生童膏伙银三十两。
学长辛劳银一两。
门水夫工食银二两。俱八五折钱。
养正书院古义学,建於府学之旁,惟成人得入。乾隆十一年,归义学之田於道南书院,而义学仅有其名。嘉庆六年,诸生呈请知府广善,重建义学,即将梅山寺空屋改建,颜名曰:“养正书院”。年於梅山寺清出田租内,分出银六十两,以为掌教修脯,俾小子亦有造焉。今与道南书院并行,后改为剑津书院。民国元年折毁,仅有遗址。
旧延平书院在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祀李文靖公,左右翼以廊,庑前面南有门。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罗、李、朱四贤讲道之乡,因仿白鹿洞规式建书院,为奉祠讲学之地。院有礼殿,以祀先圣。有祠堂,以祀四贤及周、张、二程、廖德明、黄干诸贤。聘九江蔡念成为院长,延宏斋李燔定学规,捐俸市田,以赡诸生徒。其后郡守傅康、陈又有建置。端平间,赐延平书院额,有阁、有堂斋、有濯缨、闻、光风霁月亭,有风雩桥,后圮。郡守董洪修复,元末毁於寇。明,知府俞廷芳,始建堂,专祀李侗。佥事匡显为横翠楼及亭桥,渐复旧规。正统复毁於寇。景泰间,佥事李颙、通判杨季琦、监察御史倪敬重修,揭旧延平书院匾悬之。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为巡按御史何维柏。万历十七年捐修,为推官罗心尧。万历三十八年重修,为知府倪朝宝。崇祯七年毁。清光绪七年,巡道朱明亮、知府张国正重建。民国三年,建安道尹蔡凤重修。
旧游定夫先生书院在普安里凤池乡。明嘉靖间,知府沈鎜改修,并建大门牌坊,祀宋儒游定夫先生。同知曾子钦与分巡佥事吴朝凤,建二门并两廊,今存。
旧九龙书院在县治东南,长安北里。中有礼殿,以奉先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以祀杨、罗、李、朱四先生。相传其地为四先生旧讲学之所,明宣德间、殿堂倾圮,先圣与诸贤像,迁祀本县学,门额故址犹存。嘉靖四年,参政蔡潮重建,后复毁废。今有印山书院,改为印山两等小学校。
屏山书院在峡阳县佐署右侧,今改为两等小学校。
民国改设城乡各学校开列
延平中学校在紫云冈,旧道南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刘守传福始改设中学堂。三十二年管守元善又改为师范学堂,招生教授速成科,毕业一次。宣统二年复名中学堂,仍以旧余租银,及刘守任内新捐寺租银,道拨排关公抽项下银为常费。又由省按月补助银三百元。迨民国二年十一月汪巡按使减去补助月费二百元。自后常费分余租银八百元,新捐寺租银二百二十元,排关公抽银一千四百四十元,省补助费一千二百元,全年经费实计洋银三千六百六十元。民国三年十二月,甲班学生毕业十四名。五年二月,乙班学生毕业十五名。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府儒学明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天官岭,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二国民学校在府经历署,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县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箭道,民国五年二月成立。
一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安丰桥,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三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峡阳,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江汜,民国六年三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漈头,民国七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渎溪,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四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大历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五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宝龟山,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谢地,民国四年八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照口,民国六年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茂地,民国六年七月成立。
六区
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九墩桥,民国二年十一月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三连埂,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私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四年六月成立。
七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溪后,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八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王台,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
九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西芹,清宣统二年成立。
十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下道,民国七年一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佘溪,民国六年十二月成立。
十一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私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民国二年四月成立。
十二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保福,民国四年三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