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马温”与“辟马瘟”
看过《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一段的读者,一定对“弼马温”这个词印象深刻。在小说中,美猴王在菩提老祖那里学了真本领,打遍龙宫地府,四处惹是生非,惊动了天庭。玉帝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以“弼马温”的官职为诱饵,将其招安。美猴王本以为自己进入了高级干部编制,可以一展宏图,却没想到这“弼马温”只是专门管理天宫的马匹的闲职,于是心生怨恨,弃官回到花果山,第一次与天庭决裂。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掌管宫廷马匹的一向叫“太仆”,并没有“弼马温”的说法,那么这个官名是从哪里来的呢?晚明文人谢肇淛在笔记《五杂俎》中提到一个说法:“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笔记中的“狙”即指猴子。钱锺书先生解释这一段话说“盖《西游记》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马温’,即本俗说猴能‘辟马瘟’,生发出一段奇谈也。”照这个说法,玉帝大约是欺负美猴王不了解天庭官职系统,根据“辟马瘟”三字的谐音现场胡诌了一个空头官职,不花任何成本就把美猴王控制了起来。美猴王知道自己被如此戏耍,会恼羞成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猴子的别名叫做“马留”,这个称呼至今保留在两广一带的方言中。《西游记》的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在百回本《西游记》中,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将”中就有猴子名叫“马流二元帅”。从读音上来说,“马留”一词是“猱”字的上古读音变体,而“猱”正是“猴”的另一种名称。从词义上来说,古人选择“马留”二字表示“猱”的读音,正与猴子预防马病的功能有关。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游记》面世后不久,李时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在书中解释猴子的各种异名时,曾经提到,有胡人将猴子称为“马留”,就是因为“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的缘故。日本民俗学家南方熊楠认为,猴群中的猴子有互相捉虱子食用的习惯,将猴子蓄养在马厩中,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习惯,让猴子捕食马匹身上的寄生虫,减少感染疾病的几率。
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中的马厩图
中国历史上的猴马关系
用猴子防止马疫的传统从何时开始?钱锺书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北齐贾思勰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养马的窍门,其中引用当时一本记载各类辟邪厌胜之法的著作《术》中的说法,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除百病也。”古人认为瘟疫多是天地间“邪气”所致,因此治疗瘟疫常常和“辟邪”“辟恶”联系在一起。晋朝干宝所撰《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异的故事,说晋朝有一位名叫赵固的将军,他的战马忽然因为“腹胀”而死,将军找到了当时著名的术士郭璞,郭璞命人到丛林中,捕捉了一只“似猴而非”的生物,放在马的鼻子前吸气,过了一会儿,已经气绝的战马便喷鼻而起,恢复了生机。这个故事也明显表现出了“猴防马疫”的思想,不同的是猴子只能预防邪气侵入马匹,而这“似猴而非”的生物却能将已经侵入马匹的邪气吸出,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如果我们抛开文字的局限,放眼当代日益丰硕的考古成果,就会发现,“猴辟马瘟”的传统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久远。历史学家邢义田先生曾经花了十五年时间,专门收集内亚地区以“猴与马”为主题的绘画与造像,他发现,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出现过很多猴马共存的画面,在不少图像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马厩外拴马的木桩上。也就是说,用猴子当“弼马温”的做法,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一千五百年就已经在中国非常流行了。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石刻画像
“猴辟马瘟”的民俗不但常见于中国,还广布印度、伊朗、泰国、日本等其它亚洲国家,并产生了诸多变体。在这些变体中,猴子不仅仅可以避免马的瘟疫,也可以保护其它动物免受疾病折磨。在泰国,人们习惯在象舍前饲养猴子,认为上蹿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视线,让它们无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区,农户常常在牛圈前悬挂猴爪,试图将灾害拒之门外;在前面说到的农书《齐民要术》中,也提到过养猴于羊圈中,利用“此兽辟恶”的属性,治疗“羊脓鼻口颊生疮”的方法。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猴子和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关系。
日本伊奈川神社马厩护符
亚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
虽说如此,相比于其他文明,在汉文化圈的文字和图像记载中,猴子服务马匹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动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汉文化圈中上层人士来说马匹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汉语的特性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对话中,中国人总是喜欢讨个好口彩,这种“口彩”通常是利用汉语的谐音实现的。在汉语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们常常利用猴子骑马的造型表达“马上封(逢)侯(猴)”或“马上有侯(猴)”的意思。从汉代开始,“马上有猴(侯)”和“马上射雀(爵)”之类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们将这些图像制作成摆件,雕铸为饰品,甚至刻镂于墓室的墙壁上,抒发着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炽热渴望。不仅如此,汉代的马戏演员还将“马上有猴”的场景通过杂技现场表演了出来,称为“猿骑”。据晋代史书《邺中记》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的宫廷中,曾有“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的“猿骑”表演,当时后赵实际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并不盛产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区,则会使用真正的猴子进行表演。直到如今,“猴子骑马”仍然是马戏团的保留项目之一。
汉画像砖上的“猿骑”图像,转引自王子今:《“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砖的探索》
海南猴岛的猴子骑马杂技
“心猿意马”与全真道内丹术
“马上封侯”的吉祥表达,使猴子和马共同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恶”之兽变成了专管马匹的“弼马温”,这也决定了后来美猴王的命运。然而,《西游记》的作者让美猴王做养马的官,用意还不仅于此。
熟悉《西游记》文本的读者都知道,《西游记》虽然是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佛教故事为背景,但它的回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教色彩的词汇,比如第四十一回叫《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八十二回叫《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等等,其中“木母”“姹女”“元神”都是道教术语。根据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的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最终成型之前曾经过一位道教人士的修改,这位修改者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全真道内丹修炼的元素,并改写了小说的回目。回目中的道教术语都指代着小说中的人物,如“心猿”“金公”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木母”指猪八戒,“姹女”则指女妖等等。
在全真道的理论中,修炼内丹时,心中的种种杂念会化作“心猿”“意马”四处奔走,如无法妥善收束,便不能修炼成功。“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曾经作歌咏唱收束心神的过程,其中有一首说道:“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其中既有“马猿跳健”,又有“达悟知空”,简直就是为孙悟空这个人物所写的。如果按照这个理解继续思考,《西游记》“大闹天宫”一段中天庭采用种种办法对付美猴王,正象征着种种收束“心猿”的手段。在小说的第七回中,讲到齐天大圣将天庭打得七零八落,文后有几首赞诗,其中一首说:“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从其中“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安排孙悟空做弼马温,除了以“辟马瘟”的谐音调侃美猴王之外,还暗含着让作为“心猿”的美猴王辅弼“意马”重归温顺的意思。而美猴王抛弃弼马温的官职反出天庭,正意味着单凭心神无法控制奔驰的意念,最终导致修行失败的结果。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风马令》中,也有用“猢狲”调弄“意马”的段落。(正统道藏本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二)
有趣的是,“心猿”和“意马”的表述,也出现在佛教修行法门中,就连玄奘大师本人,也使用过类似的词语。在叙述玄奘生平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玄奘法师写给唐高宗的一封奏表,奏表中玄奘请求高宗同意让自己离开喧闹的长安,去嵩山少林寺专心修行。表中说:“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乞亮此愚诚,特垂听许。使得绝嚣尘于众俗,卷影迹于人间,陪麋鹿之群,随凫鹤之侣,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树之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当玄奘法师写到“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等等句子时,一定不会想到,在数百年后,小说中的自己会拥有一个掌管马匹的猴子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