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宋文学六十家 » 唐宋文学六十家全文在线阅读

《唐宋文学六十家》“诗家之雄杰者”杜荀鹤

关灯直达底部

一、生平事迹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哀帝天祐四年(907),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相传杜荀鹤系杜牧出妾所生。他出身贫寒,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因此,无人举荐,应试连年落榜。后来,有一次,他路过洛阳,谒见大军阀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座谈时,天突然下起雨来,朱全忠迷信,认为这是天泣,“不知何祥(征兆)”。当时在座的诸生皆赋诗献上。杜荀鹤作道“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指朱全忠)造化功”(《唐才子传》),把朱全忠吹捧了一番。朱听了很高兴,便把他的名字送给考官,因此,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已四十六岁的杜荀鹤才在“朋人登第尽”的情况下,被主考官礼部侍郎裴贽取为进士第八。裴贽还在新进士谢恩日称赞他的诗“有陈(子昂)体,可以润国风,广王泽”,希望他能成为“中兴诗宗”。杜荀鹤对裴贽更是感恩不尽。

此后,由于时局混乱,杜荀鹤又回到自己的故乡。他有才名,当时治理他家乡的宁国节度使田对他很敬重,请他为幕客(从事)。昭宗天复三年(903),田准备在宣州起兵反对杨行密(淮南镇节度使,田的顶头上司),并派杜荀鹤间道到洛阳会见朱全忠转达密谋。他到洛阳,受到了朱全忠的厚待。不久田兵败被杀,他便留在洛阳。天祐元年(904),朱全忠逼迁昭宗到洛阳,把持朝政,荐杜荀鹤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但他不久就病死了。

二、创作成就

杜荀鹤的诗集名“唐风集”,存诗三百多首,都是近体,其中以七律为最多,成就也最高。

杜荀鹤一生主要生活在黄巢起义前后这一时期。他为数不多的一些优秀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黄巢起义失败后的社会面貌,描绘了生活在这一时代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山中寡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中通过对一位山中寡妇悲惨生活的具体描绘,对统治阶级无休止的剥削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其中“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二句,写寡妇生活之贫困,非亲眼所见不能写出。以七言近体写乐府题材,原是作者首创,本篇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探索。

他的另一首七律《乱后逢村叟》,写官府的残酷而又无处不到的剥削压榨,内容也很深刻,可与《山中寡妇》参读。

此外,他的《题所居村舍》、《田翁》等诗,写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他还有一首七绝《再经胡城县》,在唐末诗歌中也是较有名的作品: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诗中通过叙写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所见所闻,揭露封建官僚草菅人命,冤杀百姓,不但不受惩罚,反而得到奖赏的不合理的现实:一面是“县民无口不冤声”,一面则是“县宰加朱绂”,两者对比何等鲜明、强烈。诗的末句“便是生灵血染成”,是无情的揭露,也是愤怒的控诉。诗人将县宰(县令)升官后佩戴的朱红印绂与百姓的鲜血联系起来,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杜荀鹤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用近体来写杜甫、白居易用新乐府体所写的内容,这在诗歌形式运用上,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

杜荀鹤是一个很勤奋的诗人,他说:“自小癖(原作僻)于诗,篇篇恨不奇。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投李夫人》)长大后,更为努力,所谓“此心闲未得,到处被诗磨”(《泗上客愁》),以至“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贤达》)。他如此刻苦努力,再加上独具的才华,在晚唐不失为“诗家之雄杰者”(顾云序其《唐风集》语)。

他的诗,由于写得比较质朴通畅,明白如话,吸取白居易新乐府的语言特色并运用到律诗创作上来,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人因此称之为“杜荀鹤体”(见《沧浪诗话·诗体》)。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二)作品

1.杜荀鹤的诗集名《唐风集》,中华书局排印本,系以贵池刘氏刻本作底本,校以《全唐诗》,并根据《全唐诗》补录了五律四首,七律一首,七绝四首。

2.《杜荀鹤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聂夷中诗·杜荀鹤诗》,中华书局,1959年。

(三)其他

1.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任海天:《晚唐诗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