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宋文学六十家 » 唐宋文学六十家全文在线阅读

《唐宋文学六十家》诗豪刘禹锡

关灯直达底部

一、生平事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据卞孝萱等人考证,刘禹锡与彭城没有什么关系,称他为“彭城人”,是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记。刘禹锡曾说自己“籍占洛阳”(《汝州上后谢宰相状》),而实际诞生地是在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又因其郡望中山(今河北定县),故自称中山人(汉中山王刘胜的后裔)。

刘禹锡在十九岁以前,基本上是在江南地区度过的。他从小就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并学作诗赋。他在学习上对时间抓得很紧,因此在刚成年的时候,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开始崭露头角了。

贞元七年(791),不满二十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拜访名流,上书皇帝,很快就在士大夫中间获得了声誉。

贞元九年(793)刘与柳宗元一同中进士,第三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开始踏足官场。

贞元十六年(800),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病死。其儿张愔自立为留后(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以子或亲信将吏代行其职务,称为节度留后),不服从中央命令。朝廷派淮南节度使杜佑兼领徐泗濠节度使,领兵讨伐。杜佑上表请刘禹锡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这次征讨并没有获得胜利,但几个月的军旅生活,使刘禹锡熟悉了军队的情况,对朝廷的软弱和藩镇割据的危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一同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王叔文被贬,刘禹锡也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与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这中间(814)曾一度调回京城,写有《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绝句。

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词友,唱和甚多,故世称“刘白”。白居易推他为“诗豪”。

会昌二年(842)秋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有《刘宾客集》,又作《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法制”,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的进步的政治主张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他在重要哲学论著《天论》(上、中、下三篇)中,坚持天是由元气构成的,否定“天”能干预人事,提出了“天与人交胜”的学说,在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论》是对柳宗元《天说》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二、创作成就

刘禹锡不仅是唐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是当时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

(一)诗歌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八百多首,其中大部分诗作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当中写的。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按:原文作‘苏’,误)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这个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他长期被贬谪在边远地区,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对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有较多的了解,这使其诗歌扩大了题材范围,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一,他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吸收营养,创作了不少反映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描写各地风土人情的优秀诗篇。如他在朗州时所写的《竞渡曲》、《采菱行》、《阳山庙观赛神》等,就已开始带有民歌的风味。后来在夔州写的《竹枝词》(十一首)、《踏歌词》(四首)、《浪淘沙词》(九首)、《堤上行》(三首)等,有的描写农民们愉快劳动的场面,有的表现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有的展示了各地的风俗画,题材广阔,民歌风味更浓。

第二,真实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永贞革新”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诗人在朗州写的《凄兮吟》,对“顺宗内禅”的真相进行了大胆而巧妙的披露,为王叔文等被迫害者申冤,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胆识和才气。

《聚蚊谣》、《百舌吟》、《昏镜词》等诗,对镇压“永贞革新”运动、杀害顺宗、迫害王叔文革新派人士的权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坚决的批判。

“淮西之捷”(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李愬将军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生擒叛乱头子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叛乱)是中唐时期的又一件大事。刘禹锡写有《平蔡州三首》、《城西行》等诗,热情歌颂了平叛战争的重大胜利,表现了作者反对割据、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另外,“甘露事变”、朋党之争等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也都有反映。

第三,刘禹锡还写了不少寄托身世和怀古的诗。

前者如《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十四年以后再度回长安写的《再游玄都观》,两诗对权贵含有嘲讽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倔强不屈的性格和斗争精神。

后者如《西塞山怀古》、《蜀先生庙》、《观八阵图》、《金陵五题》、《金陵怀古》等,借三国、西晋、六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对唐王朝提出借鉴,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写得最好的有两首: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时写的。首四句“怀古”,写晋之灭吴。东吴凭借天险以自保,王濬水军却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把东吴灭亡了。如今山形水势依旧,人世却几经更迭,先后经历六个王朝的兴亡。后四句借古喻今,以慨叹六朝成败,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者戒。后一首为《金陵五题》之二,写乌衣巷今昔变化。诗的一二句,先借野草、夕阳酿制荒凉苍茫的氛围。在夕阳斜照之下的朱雀桥、乌衣巷、野草开花,而野花愈繁艳,便愈发显得荒凉。三四句是个特写:乌衣巷本是王、谢贵族聚居的地方,在王、谢华贵的厅堂上栖宿的燕子,到现在还照样飞来栖宿。不过,那些厅堂早已衰败,成了平民百姓的住家。句中以“王谢堂”与“百姓家”对比,暗示的是老屋易主的沧桑感慨,用笔微曲。

另外,他还有一些酬答诗、悼亡诗等,也都有名篇传世。前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者如《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等。

从表现手法上看,他的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语言辛辣,寓意深刻,风格刚健、明快。

他学习民间俚歌俗调写成的乐府小章,如《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格调清新,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既有民歌新鲜质朴、爽朗明快的特点,又比一般民歌细腻凝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二)散文

在散文方面,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积极的参加者。他用散文形式写了不少哲学论文和政治论文。名篇有《天论》三篇、《明贽论》、《论书》、《答饶州元使君书》等。这些论说文,语言雄健,论证周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

他的文艺性散文写得也很好。如《陋室铭》,全文不到一百字,借赞美简陋的屋室来激励自己,抒写了个人高洁的品格与安贫乐道的情趣,音调谐美,意味深长。柳宗元说刘禹锡的散文“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这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散文成就不及诗歌,后世评论家在评论刘禹锡文学成就时说:“大概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它诗优于文。”(《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引黄庭坚语)这看法,大致是正确的。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刘煦等:《旧唐书》卷一六〇《刘禹锡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中华书局,1975年。

3.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

4.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二)作品

1.《刘梦得集》,《四部丛刊》本。

2.《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徐州师院中文系:《刘禹锡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三)其他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