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堡行政村对生产和战斗的领导机构,原来也是分开的:领导生产的是生产大队部和自然村的生产队部,由农民救国会干部负责;领导战争的是行政村的战斗指挥部和自然村的战斗指导小组,是由村公所、村武委会、村农救会三方面干部组成的。领导生产和领导战争的两个机构,各自都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因两者不是统一的,工作上各管各,彼此缺乏密切的配合。当他们发现这个缺点后,便把两者合并,成为统一的生产战斗指挥部:由村长、村农会秘书、民兵中队长及村公所书记当委员,以村长为主任。生产战斗指挥部各委员除分担民兵战斗、情报联络、变工生产、后方转移、运输供给、担架等事外,并分工领导各自然村的生产战斗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面直接指导劳武结合的变工组。
有了变工爆炸,又建立了生产战斗指挥部,便使新屯堡行政村成了铜墙铁壁般坚固的统一的战斗体。一九四四年秋收时,他们在紧张备战中使劳武结合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全村以场面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八个变工组,统一分配了谁割、谁打、谁背、谁藏、谁翻秋地,作到了随割、随背、随打、随藏,同时割一块田就翻一块田。变工组每日天刚亮,就把牛羊赶往指定地点,并把行李捆扎好,准备随时转移。集合的锣声一响,全村男女老少,带着镢头、镰刀、地雷、步枪、火枪一齐下地,到天晚把武器集中起来由几个人带着,大家背上庄稼回来。夜里警戒锣一打,地雷立即下地,由自卫队看守,民兵巡哨查户,把村内外严密地封锁起来。这样不仅防住了敌人的偷袭窜扰,而且也使汉奸敌探不敢随意行动。
在围困敌人据点、碉堡的过程中,根据劳武结合的方针,又创造了“抢耕抢收”的形式,使过去由于敌人破坏不能耕种的土地,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耕抢种。临南薛家坪,离敌人很近,除山地外,村里的六百多亩平地都在敌人碉堡威胁下,全村四十五户中已有二十多户迁来根据地,村中只剩三头耕牛。区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动员外村的群众带着耕牛前来帮助抢耕,并且调来外村民兵负责掩护。以后游击队也派了一班人,前来加强防御敌人的力量。除掉本村的人力和畜力以外,区政府共动员外村的民兵三十六人,变工组员一百九十七人,牲口九十头,四天工夫就把全村六百亩平地全部下种,并且种了二百亩棉花。石门堰敌据点周围我联防区民兵,实行枪雷结合,围困碉堡,不但帮助这一带的十一个村庄在农忙时种好全部庄稼,并且领导这些村庄割断对敌人的“维持”关系。
岚县民兵和群众在一起,创造出多种抢耕抢种与围困敌人的新方式:一种是各据点的群众和外面的群众相互变工抢耕。在敌人火力射击不到的地方,先由据点外面的群众帮助从据点中迁出来的群众耕种,然后再由对方还工。在耕种中人们所需用的食粮和耕牛所需的草料,以及籽种、粪土,都由据点外面的群众帮助调剂解决。另一种是武工队和民兵爆炸组在敌占区活动时,一面围困、袭击敌人,一面掩护与组织三人一组的“护家小组”,每晚轮流配合民兵摸进据点巡逻,守护群众留在家里的财物,防范小偷,打击敌人。
有些地区还由部队和民兵群众组成武装扎工队、帮工队,前往敌占区和边缘区去帮助群众抢耕抢收。一九四四年,离石县就有三个区组织了将近三百人的民兵武装扎工队。该县第二区为了帮助第一道封锁线上各村的群众抢收,打击敌人所制订的半月抢粮计划,曾经动员三个村的九十多个民兵,组成三个分队。他们一到那里,首先实行戒严、封锁、埋地雷,把警戒哨一直放到公路旁边。除负责警戒的哨兵,所有民兵一律参加抢收。因为民兵声势浩大,不但敌人半个月的抢粮计划完全破产,而且未敢越出碉堡一步。这种武装扎工队不仅具有打击敌人、保护群众利益的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功能,而且是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一支武装工作队,同时也起了掩护后方生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