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纯金年代》 第一千九十章 实干
第一千九十章 实干
方仁正道:“士涛,清平,既然你们认为这叫纸上谈兵,我就来说一说什么是纸上谈兵。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然后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兵法的道理,然而事实证明,他真的懂兵法吗?他是真的知吗?如果在知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去行呢?他去行,就是错了,他应当不行才是对的,而且不行本身也是一种行,我说的对不对,不要以为,你不做某事不是行,不是这样的情况,你不行也是行,因为这也代表了你的一种态度,懂不懂?”
张士涛道:“仁正,不行也是行,是不是知行合一,就是在那儿坐而论道啊?”
方仁正道:“既然你这样讲,我再跟你分析。你见到柳莺之后,心里头喜欢上了,你完成了一个行知合一,但是接下来又出现情况了,比如你就想和她交个朋友,然后约个炮,有没有这想法?”
张士涛讪笑了一下道:“实事求是地讲,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是男人嘛。”
方仁正道:“那我问你,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跟她讲,我想与你交个朋友,然后我们约个炮?”
张士涛马上道:“这话哪能说,不合适嘛。”
方仁正道:“你这事做的对,因为你知道这样做不合适,然后你没去做,那就是知行合一了吗?如果你去做了这样的事,还是知行合一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知行合一,对不对?”
方仁正这么一讲,一下子把张士涛给说愣了,这句话好有道理啊,陆清平也是忽的明白过来道:“方总我明白了,知行合一,是让我们即知即行,而不是说在知了之后,反复犹豫不绝,如果是那样,就是还没有知。”
陆清平这么一说,方仁正当即称赞道:“清平说的很好,知行合一告诉我们的就是即知即行,如果不能即知即行,你知道的再多也没有用,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知的问题,和行的问题,如果能做到即知即行,那我们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世间也少了许多虚伪之人,你们说是不是?”
张士涛听了,想了想道:“仁正,你说要即知即行,万一我知错了,行错了呢?那岂不是自讨苦吃?”
方仁正道:“即知即行即使会犯了错,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人就会变的很通脱,而且时间长了,你的犯错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即知即行不是让你做事鲁莽,一知半解便要行动,大事要深思熟虑,小事要即知即行,因为人们往往是在小事上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比如你每天要早起,这是一个很小的事吧?可是有很多人做不到,明明他知道应当早起,可就是起不来,这就不是知行合一,而你如果做到了即知即行,不就很简单了吗?其实王阳明教我们的知行合一,就是指我们在小事上有知行合一,以此修炼我们的性情,如果能在小事上做到即知即行,时间久了,也会变成一个圣人。”
方仁正这样讲完,张士涛总算是明白了,道:“知行合一主要是反对纸上谈兵,有些人道理能讲一大堆,但是事情做不出几件,所以现在要讲实干。”
方仁正笑着道:“你说的没错,我们是要实干,现在你们就说说怎么样才能找到陈强,说说办法吧。”
张士涛听了,皱眉道:“现在我们不知他还在不在海江,如果不在海江,我们怎么找也是找不到的。”
方仁正道:“知行合一,不是让你穷尽所有才能去行动,知行合一的落脚点其实是行,我们现在要先判断陈强还在海江,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他。”
陆清平建议道:“他如果在海江的话,是不是要住酒店,我们去酒店找他。”
张士涛道:“海江那么多酒店,我们怎么去找?再说,你去了酒店,那么多房间,我们能一间一间地去找?”
陆清平道:“陈强不会住普通的酒店,只要找到几家高档的酒店,然后我们去问前台,估计就能找到他。“
张士涛道:“我们又不是公安机关,如果酒店的前台不配合我们,怎么办?”
听到这个话,陆清平也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不是公安办案,酒店会告诉他们客人的信息,这就不好办了。
看到他们犯了难,方仁正道:“这个事情简单的很,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只要想办法给他们钱,难道他们还不能告诉我们吗?如果实在不行,我让乔总想办法联系当地派出所,让他们来帮我们去查找陈强。”
听了这话,陆清平的眼睛一亮,张士涛听了,笑道:“有钱就能解决一切,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说明钱还不够。”
方仁正哈哈笑道:“你这话太过了,低调,低调。”
晚上,方仁正把乔家睿叫过来一起吃饭,柳莺梳妆打扮之后就过来了。一看她来,方仁正便知她是一枝交际花,平时应当没少参加一些宴会的事情。
方仁正的别墅很大,有上千平米,还有院落,一来到,看到方仁正这个大别墅,柳莺不禁啧啧称叹,张士涛听到她的声音急忙出来迎接。
见到张士涛,柳莺自然也不敢怠慢,跟在方仁正身边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交好一下也是有好处的。
“柳小姐请。”张士涛面带笑容,很热情地说道。
柳莺冲他粲然一笑,张士涛瞬间感到身体都酥了,忙把柳莺迎进家里。
柳莺四处看了看方仁正的别墅,便道:“哎呀,平时方老板不住这里吧,我看应当好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
张士涛道:“我们方总平时来海江的时间少,这别墅是有些浪费了,平时也就几个保安在这里住。”
柳莺笑道:“真是便宜保安了,你说这么好的房子,没人住,真是太可惜了。”
张士涛也笑了起来道:“方总以后可能会长住海江,就有人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