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律要后集
明 智旭集
律要后集目次
诵或本(出地持戒品中菩萨戒本经。故今省之) 菩萨戒羯磨文释(收于续藏经第六十壹套中) 重定授菩萨戒法 学菩萨戒法 梵网经忏悔行法(出于在家律要广集。故今省之) 毗尼后集问辩
律要后集
重定授菩萨戒法
(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无上菩提。发弘愿已。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萨法师。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请)。
大德忆念。我某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
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三说)。
(既请师已。乃徃像前。烧香致敬。或复清众为举香赞。香赞既毕。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宝。翘勤礼拜)。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已。次复[跳-兆+兼]下恭敬。膝轮着地。对佛像前。合掌请师)。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菩萨净戒。
(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作是思惟。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 尔时戒师应问言)。
善男子听。汝是菩萨不(答是言)。发菩提愿未(答言已发)。
善男子听。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於是学处。於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如是三问答已。次应语言)。
佛子。应受四不坏信(此下归依悔过发愿三节。皆应自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如是三说)。
佛子。次应悔三世罪。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如是三说)。
佛子。如是悔过已。三业清净。如净瑠璃。内外明照。
次应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是三说)
佛子。既发弘誓愿竟。我当为汝启白三宝。证明受戒。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尔时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师起座。对佛像前。普於十方现在三宝。恭敬供养。顶礼合掌。作如是白)。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於此中。现有某甲菩萨。於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於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於此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如是三说)。
(次应复座。为说十重戒相劝持)。
善男子听。菩萨有十无尽戒。若有犯者。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汝应谛受。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偷盗。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淫欲。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悭。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瞋。能持不(答言能)。 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藏。能持不(答言能)。
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当知如是菩萨所受净戒。於余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除灭於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於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萨俱起。顶礼十方三宝。清众同称)。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礼三宝毕。受戒菩萨次应礼谢戒师。及诸大众恭敬而退)
重定授菩萨戒法
跋语
窃观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虽殊。大同小异。故应专遵四分。削后窜之繁文。菩萨受法。经论各异。梵网璎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观等。被机既别。详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设科条。虽辞美意详。并殚其致然或义因文隐。反不若经论之痛快直捷。今梵网受法。已失其传。仅存影略。惟地持璎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会成一式。庶俾详简适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简易。以免紊杂之过耳。
时崇祯四年辛未季秋古吴智旭谨识
学菩萨戒法
明 菩萨戒弟子古吴 智旭 述
佛前自誓受戒。肇於梵网。详於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
一严道场
住於静室。设卢舍那像。或释迦像。或但画像亦得。然须有佛像。不得单供菩萨像也。悬幡。然灯。香华。饮食。以用供养。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昼夜六时。勤而行之。若不能日日设供。初日决不可阙。或见好相为期。或但发好心。终身行之。若昼夜共三徧。若二若一。但令相续不断。严护不侵。必为诸佛摄受矣。
二净三业
若出家人。先须受具足戒。或沙弥戒。清净无犯。若在家人。先须全受五戒。无有毁犯。次应发广大菩提心。誓欲绍隆佛种。尽度一切众生。方堪受菩萨戒。应於静处。澡漱清净。着如法服。摄心正念。口无杂言但当殷勤存想三宝。求其哀佑。
三结界
行者於建首日。未礼敬前。当齐修行处。如法结界。以摩诃悉怛哆般怛罗无上神咒。加持净水。洒着四方为界。或终身行之者。无定坛场。但於每时。先绕像经行诵咒一徧亦得。经云。有此咒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也。若在家人不能诵全咒者。用大悲神咒亦可。
四修供养
行者依法结界已。至尊像前。先敷具拱立。至心运想十方三世无穷无尽一切三宝。起深信解。如对目前。口当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礼已。胡跪。添香捧华。作是唱云)。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徧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散华毕。次复想云)。
我此香华徧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徧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起立。唱云)。
供养已。一切恭敬(一拜)。
五赞礼归依
次复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善调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到不思议地。故我今敬礼。知诸尔焰法。智身无挂碍。於法无忘失。故我今敬礼。稽道过无量。稽首无伦等。稽首法自在。稽首超思惟。哀愍覆护我。令法种增长。逮及最后身。常在如来前。我所修福业。此世及余生。由斯善根力。愿佛恒摄受。
赞已。一叩首。次起立唱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为求大戒接足礼。至礼贤圣即以诸佛二字。改作贤圣二字。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已。一叩首)。
六悔除恶罪
应当缘念无始已来。迷自本心。无恶不造。深自惭愧。永断相续。恳切自责。至心唱云。
我弟子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三说已一叩首。仍默想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想已。自念罪障已灭。身心清净。犹如瑠璃。
七敬白请证
仍前胡跪。至心白云。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於是学处。於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於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於弟子某甲受菩萨戒。为作证明。
三说已。一叩首。若恒课者。一说亦得。
八正诵戒经
或胡跪像前。或於像侧设一小座。就坐而诵。或能背熟戒经。经行诵之亦得。仍须添香致敬。先应合掌三称。
南无梵网教主卢舍那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亿劫难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次诵梵网经心地品。或全诵上下二卷。或但诵下卷。或以下卷分作二时三时。乃至六时。随力诵之。
诵时当令字句分明。勿有差脱。
九发誓礼佛
经毕。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像前。先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发誓云)
如是戒品。我今於一切三宝前。誓愿受持修学。尽未来际。不复舍离。假使持戒因缘。百千万劫。恒受困苦。誓以不苦故。退失今日道心。假使破戒因缘。百千万劫。恒受安乐。誓不以乐故。退失今日道心。以此学戒功德。愿我及众生。从无始世来。所作众罪。尽得消灭。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当受报者。我皆代受。徧微尘国。历诸恶道。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我所发愿。真实不虚。愿十方三宝。现为我证。手摩我头。衣覆我体。甘露灌顶。光明照身。令我道心。日夜增长。入诸三昧。得陀罗尼。文殊智海。念念清净。普贤行海。念念圆成。命终之后。生诸佛前。证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能游戏。出入尘劳。尽度迷流。同登觉岸。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归命顶礼。一切三宝。
一心顶礼梵网教主卢舍那佛(三礼)。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药师瑠璃光佛。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十方十佛。
一心顶礼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百七十佛。
一心顶礼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星宿劫千佛。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礼)。
一心顶礼大小乘毗柰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玄通华光主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华光王大智明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地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优波离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一切缘觉声闻贤圣僧。
观想偈如前应知。若作常课。於道行疲病等时。不能礼拜者。随於四威仪中。但瞑目运心作礼拜想。其功德与五体投地无异。
十发愿回向
礼佛竟。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合掌。说是弘愿。
稽首三身圆满尊 一切真如觉性海 称彼法界等虚空 种种庄严大愿海 果因交彻不思议 菩萨一切修行海 亦礼阿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及地藏 我为慈亲罔极恩 徧悯一切众生界 发生如实增上心 修行念佛胜方便 深信净土摄受门 广大誓愿普皆被 妙戒为舟智慧舵 方便为帆佛力风 尽未来际渡众生 终不一念舍五浊 诸佛愿海如帝珠 摄於我愿重重现 我愿亦如摩尼王 诸佛愿海悉皆摄 愿轮横徧於十方 亦复竖穷於三际 一切智智之所乘 故我至心勤修习
第一愿者。我发本心。为欲上报慈父生我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慈父。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父恩。 第二愿者。我本发心。为欲上报悲母养育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悲母。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母恩。 第三愿者。愿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尽成佛竟。我然后方取泥洹。 第四愿者。愿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能令闻我名者。亦得永断淫根。 第五愿者。愿我杀害业习。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徧生慈力。 第六愿者。愿我痴暗谤三宝业。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正信三宝。 第七愿者。愿我诸不善业。悉得清净。能令闻我名者。安住梵行。 第八愿者。愿我决生极乐世界。速证无上菩提。分身尘剎。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第九愿者。愿我生生世世。不忘本愿。於五浊世。善化众生。 第十愿者。愿我在在处处。弘通正法。无诸魔障。 十一愿者。愿得无量智慧。善能通达一切佛法。 十二愿者。愿得无量辩才。开导群迷。降伏外道。一切无畏。如师子吼。 十三愿者。愿得无量神通。徧至十方国土。承事一切如来。及善知识。一切海会。无不得与。 十四愿者。愿我能出种种微妙音声。尽未来际。赞叹三宝。令诸众生。知所归依。 十五愿者。愿能随意出生种种微妙供养。供养三宝。为诸众生。作大福田。 十六愿者。十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令其成就无上菩提。 十七愿者。十方如来成正觉时。我先劝请转大法轮。开示众生无上觉路。 十八愿者。十方如来般涅盘时。我悉劝请莫入涅盘。常住世间。饶益含识。 十九愿者。十方如来会中。推我为大法王子。佛於一切海会。赞我功德智慧。慈悲愿力。如观世音。如地藏王。等无有异。 二十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地狱。触我光者。应时变诸苦事。成胜妙乐。 二十一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饿鬼。触我光者。应时舍饿鬼身。得净土生。 二十二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畜生。蒙我光者。离诸怖畏。舍身之后。得净土生。 二十三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鬼神。蒙我光者。悉舍瞋心。开悟佛道。舍诸丑陋。得清净身。 二十四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苦恼众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切危难皆解脱。无量恐怖悉捐除。无病延年。发菩提意。若临命终。即生净土。 二十五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触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及诸魔外。令其身心舍诸邪见。通达佛乘。 二十六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触人天。令其不迷欲乐。及欣厌定。各各勤求无上菩提。 二十七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照诸声闻缘觉。令其舍无为证。速趋佛乘。 二十八愿者。愿以大悲音声。开示一切众生。令诸众生。决定明悟。不恋三界。不乐余乘。惟求无上菩提。 二十九愿者。愿以大悲神力。随顺众生种种所求。恒令如愿。俾於我法。生深信心。 三十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於十方现作佛身。或现净土。摄取众生。庄严殊胜。踰於极乐。或现秽土。化导众生。方便无量。调伏恶友。 三十一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於随类现身。一一类中。种族尊胜。威德自在。令诸同类。恭敬爱慕。如所教诲。直至菩提。 三十二愿者。一切无佛法处。一切法灭处。一切佛法不能行处。我誓以大悲方便。现身於中。隐显大化。为长夜灯。救拔沉冥。出於苦海。 三十三愿者。愿我恒於众生饿渴之时。现作饮食。疾疫之时。现作药草。寒冻之时。现作衣服。热恼之时。现作凉风。险阻之处。现作津梁。乃至众生一切所须。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服若食。若倚若履。咸得安乐。发菩提心。 三十四愿者。若诸众生。乐求佛乘。闻我名已。不舍肉身。得佛菩提。证於究竟。 三十五愿者。若诸菩萨。庄严佛土。闻我名已。其国胜妙。踰於极乐。欲现秽土。则得无量方便。善化刚强难化众生。 三十六愿者。若诸众生。欲见诸佛净土。闻说法音。我愿令彼皆得见闻。 三十七愿者。若诸众生。欲往无数世界。供养三宝。愿令一念之间。普得周徧。 三十八愿者。若诸众生。欲生诸佛净土。闻我名号。即得随愿往生。 三十九愿者。若诸众生。同我誓愿。速得无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 四十愿者。若有众生。乐求小乘。我愿令彼速登圣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 四十一愿者。愿诸十方修行菩萨。闻我名号。直至菩提。永无魔事。 四十二愿者。愿诸十方邪魔外道。闻我名号。即舍邪见。同归正觉。 四十三愿者。若有众生。身具五逆十恶。四弃八弃。当堕大地狱中。我愿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忏悔。随现胜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彼罪根永拔。发菩提心。 四十四愿者。若有众生。或谤我法。或詈我名。彼虽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灭恶。速趋菩提。 四十五愿者。愿我慈眼。最极清净。普视尽虚空界。乃至极苦之处。悉令安乐。极恶众生。悉令贤善。 四十六愿者。愿我印手。最极庄严。於念念中。出生一切诸供养云。诸珍宝云。诸衣服云。诸众具云。诸饮食云。诸医药云。诸三昧云。诸总持云。诸辩才云。诸光照云。徧虚空界。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无有断绝。 四十七愿者。愿我名号最极高远。尽十方界。靡不周徧。乃至法灭之处。我名不灭。恒令众生。若闻若称。悉得解脱。 四十八愿者。愿我色身。最极微妙。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大人之相。而自庄严。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随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色。严饰国界。皆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声。宣扬妙法。皆发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香。普熏一切。皆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上妙饮食。供养一切。皆雨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衣服众具。普施一切。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化佛。教化一切。一一化佛。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佛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殊胜庄严。一一庄严。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事。一一佛事皆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世界。利益众生。其有众生。见一佛事。则得见我微妙色身。见我身者。则能与我平等。则能速得成佛。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广大殊胜愿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次起唱三自归)
自归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发愿之法。各随所乐。或乐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及普贤菩萨十愿王等。随意用之。未必专令依此愿也。又或随自意乐。欲发种种诸愿。或广或略。亦无不可。但令与四弘誓愿相合。斯无过矣。善学者幸自择焉。
此学戒法。定於戊辰之夏。业已刊入毗尼后集。今癸未夏日。重更一二。附於梵网合注之后。此后当以是为准云。藕益智旭敬识。
学菩萨戒法
毗尼后集问辩
问。梵网云。於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菩萨戒本。止列四重。梵网广明十重。详略不同。又梵网犯十重者。必见好相。方许更受。戒本但云失菩萨戒。应当更受。宽严有异。此二经典。一是本师和尚宣扬。一是授戒阇梨亲述。不应互相违反。毕竟如何会通。
答。戒本出於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共名出家八重。善生问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璎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机不等。故详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事。复有三义。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十戒具戒。杀盗淫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可少分现行性罪。此之四戒。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受五戒十戒具戒时。已明斯义。大乘教门。虽通忏悔。必以见相为期。此之四法。犯虽失戒。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若梵网谓犯重必须见好相者。正繇释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严。而弥勒既作授戒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应准诸经论。参合发明。当知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此二经所以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法中。遮罪难缘乃开。今大士律仪。为利他故。性罪有开。遮罪无文。此义云何。又逆顺二行。若阶圣位。则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学。身心力弱。自尚有亏。安能利人。或驾言菩萨。藉口悲心。顺情所作。为有罪否。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学之。若难缘所开。既已同声闻学。何须更开。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须开也。就开听中。不拣凡圣。但令果出悲心。愿代他苦。深生惭愧。不以为功。则戒身无恙。倘驾言藉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之虚名。而招长夜之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中。若无授者。听佛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复云何通。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约修证则贵因深。约教道则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以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所以使其发趋菩提。地持许其像前得受。则但指彼已发心者。是则梵网严於立法。地持严於择人。亦互为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戒。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一往约外缘分别耳。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则亦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须自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欺自诳矣。
问。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不善无记心中。虽不发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於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问。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弒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已。称谁为和尚耶。
答。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於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弒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问。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既已发菩提愿。云何悔罪之后。复令发於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发心向道。今是誓铠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已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答。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不同。习性各别。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参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律要后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