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入第二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七称扬赞德。亦是发起序。文中有三。初总结威仪住三。初结众集。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
数广德深。故名众海。起於自地集空道场。多数大身。重重无碍。云之象也。又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爰来。
△二明异相。
无边品类周匝徧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
不唯上列。故云品类无边。旋环不空。故云周匝徧满。大小等形。妍媸等色。部主徒从。各有区分。故云差别。
△三结意同。
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
随所来方。参而不杂。皆得见佛。各对目前。其犹百川各全睹月。同无异念。故曰一心。谛瞩钦承。瞻而且仰。不唯直睹丈六。乃彻见法界身云。
△第二总显德行因缘者。以上列中。随宜别叹。今方总显德行齐均。又与下别。得法门以为总故。前同生众中共集。善根亦是别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摄受。显眷属所以。影略其文。此文多势。且分为三。初离障见净。二受化根深。三德行圆备。初后是因。中一是缘。以因夺缘。大众自见。以缘夺因。佛力令见。因缘和合。无定亲疎故。因缘间说。又初段德行现深。后二因缘宿着。久摄今见。即缘成因。感应道交。故常居佛会。初离障见净。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
烦恼。即烦恼障也。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若种若现。言余习者。二障气分。粗重粗重。如毕陵上慢迦叶不安。今皆位极菩萨。智现情亡。证理达事。心镜莹净。故云已离。若诸位圆融。一断一切断。亦通初位。
摧重障山。
通以喻显。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体。坚厚崇耸如山。又别则智障菩提。惑障圆寂。通则俱障。及一切佛法。故名为重。
见佛无碍。
断障果也。然有二义。一就能见以明无碍。由断二碍。智明理显。理显故见法性身。智明故见佛智身。理智冥一。见无碍身。无碍亦即涅盘。二约所见明无碍者。具十无碍。已如上说。
△二受化根深二。初总。
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至)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如是者。指前断障之众。劫海者。明摄时旷远。言四摄者。即摄化之方。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爱语。是摄体。正示损益故。利行是摄处。安住善处故。同事。谓释疑。令彼决定故。
△二别。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至)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别示摄相。於中向言劫海曾摄。何所摄耶。谓一一佛所。何时摄耶。种善根时。将何法摄。谓种种方便。摄相云何。谓教化成熟。教化约始成。熟就终摄。意云何。令其定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唯为佛果。修佛因耳。
△二德行圆备。前摄何益。令得圆故。於中。初辨因圆。文有五句。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
已超七地。殊胜善根故。
悉已入於方便愿海。
已超八地。大愿满故。
所行之行具足清净。
已超十地。行满障净故。
於出离道已能善出。
前明德圆。此具出道。一道无量道。已超生死。不住涅盘。故云善出。
常见於佛分明照了。
结成见佛。谓德高十地。是以常见。非比量见。故日分明。不取色相名为照了。又尘毛剎海佛徧。重重有德斯睹。名分明照了。
△二入果海。此一段文。望前是别。总具德中。别入果故。望后是总。四十众中。解脱标故。今且属前。文二。初乘因入果。
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
是比智知。如见鸾翔。知太虚可冲。瞩龙跃。知宏海可泛也。谓以胜解力。印可佛言。知福慧之深远。以信解力。瞻仰佛化。知慈悲之广大。是入如来功德大海。亦是胜解印持果德。
△二分得果用。
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言解脱门者。佛果障寂。大用无碍。故称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也。众各证契。故名为得。此解脱即门。佛得其总。众海得别。又佛解脱。但名解脱。众所得法。称之为门。以能通入彼果用故。此解脱之门。又众所得法。离障自在。名为解脱。智所入处。亦名为门。以因解脱入果。解脱亦称为门。此解脱即门。然总别圆融。因果交彻。重重无碍。方为真解脱门。故下或叹佛果德。或叹因行。或约天等所得。欲影显故。次游。戏神通。正明入相。游戏者。出入自在。神通者。难测无壅故。约观心者。心境无碍。称为解脱。由入此理故号为门。若以门为门。非能通矣。门即如实。何所通耶正入双亡。为真门矣。如此入者。则本觉湛然名穷果海。真非妄外。则因果圆融。心境无涯。则解脱无际矣。
△第三别明得法赞佛。四十众中。各先长行得法。即经家序列。后说偈赞。即当时所陈。然众集偈赞并在一时文累书故。编之作次。而各得一者显佛德无尽故。乘别入总。尽众不能及故。故海慧云。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而普贤得十显等。佛无尽故。文中先异生三。初诸天三。初色界有五。初自在天长行得法。初法身解脱。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至)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法界虚空界。即用所徧处。空即事空。法界之言。义兼事理。谓非但徧空。亦徧空内色心等事。及空有称真之理。又但言空则一重徧。今云法界。则重重皆徧。何者谓空界容一一尘处。及彼事物。一一尘中。皆称真故。各有无边剎海。佛身大用。皆悉充满。故下颂云无穷尽也。言寂静者。体也。然有二义。一明前大用。用无用相。不碍常寂。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随一一用。徧一切处也。言方便者。用也。亦有二义。一明前寂无寂相。不碍大用。二内同真性不碍。外应群机。故云方便。寂用无碍。所以称力。
△二智身解脱。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
此有三义。一以普眼於一切法。无不能观。二观一切法。不坏事而全理。三於一法中。见一切而无碍。并名自在。
△三自相解脱。
清净功德眼天王(至)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
亦有二义。一知不生等。内证真理。二无功用行。外应群机。然不生等。佛法之体。释有多门。略申一两。一别释以不生灭约境。不来去约行。
初不生灭。略有五义。一就徧计。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情有即是理无。故不生也。理无即是情有。故不灭也。不灭不生。是一法也。又求徧计相不可得。故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亦一法也。
二就缘起性。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生即无生。既本不生故。无可灭也。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又推缘无起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
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又非妄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证。故不灭。又体非迁变。故不生。随缘令法起。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
四通就三性混融。於一法上。就徧计故不生。就圆成故不灭。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灭。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
五然此四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二不来不去者。约行。谓正智。背舍妄执。而无去。向证真理。而不来。又依体起用而不去。应机现前而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不来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由此大智。无念应机。如摩尼天鼓。无思成事。故云无功用行也。
△二通释者。不生不灭。亦可约行。不来不去。亦可约境。谓妄念斯寂。犹若虚空。何生何灭。又虽起大用。见心无生。用谢。归寂了本无灭。又常称真理。寂照居怀。於此心中。有何生灭。约境释不来去者。犹如空华无可去来。又缘会即来。来无所从。故无来。缘谢而去。去无所至。故无去。又诸法即如。如岂来去。
△三展转释。又何以不生灭。由无来去故。何以不来去。由无生灭故。又既无来去。则非一异。不生不灭。则无断无常。智契前理。故无功用。不碍生等。故云行也。是则不生之生。生之不生。无功用故。常寂。行故常用。寂用无二。是於功用。得解脱也。斯为正法之要义。味难尽。无厌繁文。
△四观义解脱。
可爱乐大慧天王(至)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
现见之言。拣比知故。真实相言。略有三义。一以智观事实。事不虚故。故下经云。观有为法如实相。二以慧观理实。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三以无碍智。知无二实。穷实故深。尽边故广。称智慧海不为相缚。是解脱门。
△五慈障解脱。
不动光自在天王(至)大方便定解脱门。
离诸危怖曰安。适悦身心曰乐。见佛则获二利。故安乐也。烦恼不生。故得定也。佛德难思故。乐定无边。斯为大方便也。
△六悲障解脱。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
众生。痴故造业。造业故受苦。暗故不见未来。不见未来。即颠堕故。大怖之极。莫越愚痴。令观本寂。则痴相本空。尚不造善。岂当为恶。
△七业障解脱。
善思惟光明天王(至)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
佛现十方。是无边境。了无依性。称为善入。尚不依佛。宁造业思。
△八无相解脱。
不爱乐大智天王(至)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
虽身应十方。寂然不动。智宣诸法怕尔无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故。
△九名相解脱。
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现光明解脱门。
佛智契如。名入寂境。寂而能应故。普徧十方。身智发光。又令物入无相。故静。无名故寂。
△十能益自他解脱。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至)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此天王名。与前列中少倒。前名极精进名称光。上下诸文。多有此例。或义存名异。或广略参差。皆译者不善会耳。法门名住。自等者。此离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脱门。自悟处者。即离觉所觉。自觉圣智常现前也。而以无边等者。谓缘无边法界。度无边众生。得广大菩提也。
△二偈颂赞佛二。初彰说仪。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焰海。是当众上首。仰承佛力。为众申心。十地论云。承佛力者。显无我慢。普观十方。示无偏心。今观己众。通局小异耳。然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讽颂。或名不颂颂。不颂长行故。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故。三名祗夜。此云应颂。四名缊驮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即伽陀颂也。下皆准之。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正唯前二义。兼五六。
△二正说中。十偈次第。各一法门结集取此。以为长行。非此颂前也。然此中。长行与偈。有多不同。谓偈字则定。长行多少不同。而长行则约天得法。偈中即是叹佛。此必然也。若二文互望。或因果之殊。或体用有别。或互相影略。或难易更陈。或法喻不同。或能所递举。故传授者。善消息之。二文相映。於义易了。
二正说。
佛身普徧诸大会(至)为救世间而出现。
初二句。即前所徧法界虚空。兼明能徧佛身。则十身皆徧。无穷尽者。一出现无尽。若高山之出云。二非灭尽法。犹虚空之常住。次句寂静也。由无性故。不可取。为一异俱不俱等。后句方便。合二为力。此偈是说者自法。故不结天名。下并准知。
如来法王出世间(至)此自在名之所证。
初句。是上自在。佛为法王。於法自在故。次句观也。第三句普也。后句结法。属人为他说故。然其结名义同法门。恐繁不配。他皆仿此。
佛不思议离分别(至)如是净眼能观见。
初句。无功用也。不思议是标。离分别是释。次句。即不生等相即生等。无即不义。第三句。即行也。长行约要先知法无生。方得成无功用。偈则要无分别。方能见法无生。内证与外用同时。所以二文前后。
如来智慧无边际(至)大慧入此深安住。
初句明广。次句明深。即上智慧海也。第三句自见法实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如来功德不思议(至)不动自在天能见。
初句。方便定也。次二句。与安乐也。
众生痴暗常迷覆(至)妙眼能知此方便。
初句。即前痴暗。谓长迷妄境。镇覆真心也。次句。令观寂静。次句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明是前灭义。
如来清净妙色身(至)善思惟天所观察。
初二句。即善入无边境。无边境。即所应处也。无有比善也。次句无性者。感而应故。无依者。思念寂故。由此能令物不造业。
如来音声无限碍(至)此乐智天之解脱。
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说法。次一句。即不动无依。
寂静解脱天人主(至)此无碍法严幢见。
初句。即入寂静境。次二句。即普现光明。
佛於无边大劫海(至)名称光天悟斯法。
初十一字。即无边境。为所缘求菩提。即自所悟处。次句。既缘其境。必起通化。前文略耳。
△二广果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至)说法断疑解脱门。
普观等者。此应根授法。明於不知根说法。无果障中得解脱也。断疑生信。说法果故。谓观机识病。称根说法。药病无谬故。疑除疾愈。
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
随忆念言。略有二意。一随念何佛。如名应之。二随念有浅深。令见佛有粗妙。此於现身。得解脱也。
最胜慧光明天王(至)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
法性平等者。唯一味也。无所依者。离能所也。庄严身者。证真庄严。即非庄严故。虽现世间。还如法性。不依诸有。此於有依。得解脱也。
自在智慧幢天王(至)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
知世间法者。谓众生世间。心法各异。知已随宜。现通说法。故云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议以此庄严如来教海。此於安立教法迟钝障。得解脱也。
乐寂天王(至)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
一毛等者。约偈不思议解脱力也。无碍有二义。一唯就所现。则毛中多剎。自互无碍。二双就能所。一毛不大。而多剎不小。一多大小。皆无碍也。又由无大小相故。此於取着障。得解脱。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
一门摄一切门。名为普门。随一一门。各全收法界故。於其中。观察法界深智契达。故名为入。此於随相中。得解脱。
乐施慧天王(至)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
众生无边。根器各异。应形说法。种种不同。既根熟不休故。穷劫长现。此於异苦不化生障。得解脱。
善种慧光明天王(至)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谓观事入理。理超情表。云不思议。此於诸业报。得解脱。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
法门无边。出者为要根器万品。故出要难思。此於着相。得解脱。
广大清净光天王(至)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种种方便。但随所应。终成种智。名入佛法。以大悲出现。皆等雨故。此於不欲利生。得解脱。上云出要令离妄苦。今云入法令得真乐也。
△二偈颂赞佛。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至)而说颂言。
观己众内三类天者。上五净居非所被故。十偈次第。一如长行。
诸佛境界不思议(至)广大意乐无穷尽。
前二句。即所疑境界。境界之言。通分齐所观。普令者。观根为说故。生信解者。断疑也。信佛大用。分齐难测故。断佛上疑。生其正解。信佛所观之境。则断法上疑。亦生正解。谓如有疑云。为存因果。非真空耶。为是空故无因果耶。今明秪由真空。能立因果。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第四句。释一切之言。佛。以利生为意乐故。既该一切。故广大无尽。
若有众生堪受法(至)严海天王如是见。
初句即忆念。次二句令见佛。
一切法性无所依(至)此义胜智能观察。
初句。即法性平等无依。次二句。即庄严身。谓如法性为严。故无依处。
随诸众生心所欲(至)此智幢王解脱海。
初句。即了一切世间。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过去所有诸国土(至)爱乐寂静能宣说。
初二句。即毛孔现剎。上云不思议佛剎。但以横多。今云过去。乃竖穷前际。皆示现者。如镜现像。次一句。是无障碍。令应度者见。即佛神通。依佛镜智而观。乃法性恒尔。
一切法门无尽海(至)智眼能明此方便。
初二句。即普门。次句。即法界。末句。义兼於入。
十方所有诸国土(至)爱乐慧旋之境界。
初二句。即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次句。即无边劫常现前。谓约机隐显。佛无去来。故常现也。
佛观世法如光影(至)善种思惟能见此。
初句。即观一切世间也。次二句。即入不思议法也。若约理论。深是深非甚。今不坏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揽理以成事。名为幽奥处。兼上二法。常寂然。释上义也。以诸法即寂故。不可以理事思也。
佛善了知诸境界(至)此寂静天能悟入。
初二句。示一切众生。次句显出要法。
世尊恒以大慈悲(至)清净光天能演说。
初二句。即观应化众生。次句令入佛法。
△三明三禅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清净慧名称天王(至)解脱道方便解脱门。
即寂普现。名为方便。说即是道。由说入佛解脱海故。此於体用有碍。得解脱也。又方便言。亦通入解脱之方便也。
最胜见天王(至)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
随一切等者。谓不能普现得解脱也。光影之言。略有二释。一谓因光发影。影但似质而不似光。依智现形。形随众乐。不随自智。随乐。即应名普示现。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谓佛月不来。影现心水。影多似月。少似於水。谓水动则流光荡漾。水浊则似晦魄临池。若止而且。清则圆璧皎皎。此亦随自他意也。此就天王且随天众所乐。偈就佛无不应也。
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净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
佛境界有二。一如如法性。是佛证境。二十方国土。是佛化境。严净亦二。离相息妄。则严如境。万行回向。则严化境。此二无碍。大方便也。此於无巧庄严。得解脱也。
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
谓大悲深厚故。随入生死。众生无边故。永流转而示导也。此於无大悲舍众生障。得解脱也。
净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
佛调众生。或折或摄。或兼二行。虽悲愿多门。皆令趣无上道。若忆念此。居然受化。不滞於权。此於胜所缘有忘念障。得解脱。
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
佛以称法性之总持。包摄一切总持。故云普门。复能流演无尽。故得称海。此於闻思有妄失障。得解脱也。
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
谓佛出难值。引之令值。信心难生。劝之令生。信含众德。所以名藏。下经云。信为宝藏第一财故。此於嫉妬邪见障。得解脱也。
光焰自在天王(至)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
上令信佛。此令信法。仰依即信。领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则奉行。因得解脱。名而出离。此於迷覆众生障出离道。得解脱。
乐思惟法变化天王(至)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
谓众生界。法界。调伏界。虚空界。皆无边无尽。菩萨悲智。以方便界。开示法界。行调伏界。等虚空界。於有限碍障。得解脱故。
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
由悲故怜愍。由智故观察。观察烦恼。知病行已。化而度之。此於无悲无方便障。得解脱也。
△二偈颂赞佛。
尔时清净慧名称天王(至)而说颂言。
十一颂。初十次第如前长行。依梵本列名中。此长行阙第十一天。彼名星宿音妙庄严天王。下言妙音者。略而未回。
了知法性无碍者(至)令众同归解脱海。
初二句。是了达方便依法性而现故。后二句。说即是道。说不思议解脱。令众同归。
如来处世无所依(至)此胜见王所入门。
初二句。明光影普现。无依故如影。第三句。成上二义。以无生故。如影无依。略不明随天所乐。
无量劫海修方便(至)寂静德天之所悟。
初句标方便无量劫修。兼显大义。次二句。正明方便严佛境界。
众生愚痴所覆障(至)此须弥音之解脱。
初二句。即众生永流转。谓无明所盲。覆本净心。造业受身。故恒居生死。次句。即随而示之。
诸佛所行无上道(至)净眼谛观能悉了。
总相颂佛调生行。初句高。次句深。后句广。
如来恒以总持门(至)普照天王此能入。
初二句。即普门陀罗尼。次句。即所流出。示教者。示其善恶。教使修行。称性无偏故。偏而无尽。
如来出世甚难值(至)此自在天之所得。
初二句值佛。次句生信藏。不信即佛难值。正信唯佛能生。既值佛生信。反覆相成。今之一遇。何得不信。
佛说法性皆无性(至)光焰天王能善了。
初二句。即所闻之法。以无性为法之真性。次句。即令众生信喜出离净。则出不信浊。成无漏故。
三世如来功德满(至)如是乐法能开演。
初句。能调伏人。前因此果耳。化众生界。即调伏行。无边无尽。为不思议。思惟悦生。是名为入。
众生没在烦恼海(至)此化幢王所观境。
初二句。即众生无量烦恼。谓利钝二使。爱见罗剎。皆甚可怖也。次句。以悲愍之。以智令离。
如来恒於大光明(至)此妙音天所入门。
既阙长行。对名略显。初二句。星宿庄严义也。谓佛光流於法界。粲若星罗。次句。即妙音庄严。化众生事。不出三轮。上云妙音。举一立称耳。若长行立名。应云得於光现佛轮摄化解脱门。
△四二禅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至)销灭世间苦解脱门。
二义。一内证真乐。经论共说乐有五种。谓一因。二果。三苦对除。四断受。五无恼害。无恼害乐。更有四种。谓出家远离乐。禅定适悦乐。菩提觉法乐。涅盘寂静乐。今当第四。若通取受字。兼禅定菩提。则含因果。言恒受者。以无所受。受诸受故。若待境界。即非恒也。二而能降下。外建大义。降神现相。除苦因果。此於涅盘体用障。得解脱门。
清净妙光天王(至)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
谓无缘大悲。与性海相应。拔世忧患故。出生喜乐。无尽名藏。此於恼害心。得解脱。
自在音天王(至)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
修福德因。感依正果。福之力也。虽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顿现。此於时劫。得解脱也。
最胜念智天王(至)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
谓以佛力不动。成住坏三。皆如空劫。常清净也。此於迁变。得解脱也。
可爱乐净妙音天王(至)一切圣人法解脱门。
谓信乐佛菩萨法。敬奉修行。则於二障。得解脱也。
善思惟音天王(至)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
地谓地智。义谓清净。即离念超心地也。方便者。教导及入地之由。入住出等也。以无尽辨。演无尽法。故能经劫。
演庄严音天王(至)大供养方便解脱门。
通有二义。一现多身与多供。供於多佛。皆称真故。名大方便。即长行意。二一念八相。徧法界故。名大方便。即偈中意。於上自在。名为解脱。
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
於定慧障。得解脱也。
广大名称天王(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
果满应机。此於现身化生无堪任性。得解脱。
最胜净光天王(至)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见佛大愿云。爱乐随学。此於自轻障。得解脱。
△二偈颂赞佛。
尔时可爱乐光明天王(至)而说颂言。
我念如来昔所行(至)以佛威神令悉见。
前三句。明寂静乐。通举因乐。以显果乐。后句。降现之用。
佛身无相离众垢(至)此是妙光之解脱。
初句。即所相应海。次句。即能应大悲。大悲荷物。故名为地。次句即生喜藏。忧除故喜。患除故乐。
佛法广大无涯际(至)自在音天解脱力。
初句能现。次二所现。
佛神通力无与等(至)胜念解脱之方便。
初二句。即普使成住等。次句如虚空清净。以三灾弥纶而净土不毁故。然三四二偈。似有前却。且顺文释耳。
如诸剎海微尘数(至)此妙音天法门用。
初二句。咸敬奉是爱乐。余是圣人。次一句。即上法及信受也。
佛於无量大劫海(至)善思音天知此义。
初句。经劫住。次二句。即地义方便。无边。是一切也。
如来神变无量门(至)此庄严音之解脱。
通颂八相普周。略无供养。
威力所持能演说(至)此光音天解脱门。
初句。是前智慧。次句神通。次句无尽及海。以随根令净。是深广故。
如来智慧无边际(至)广大名天悟斯道。
初二句。即德海满足。次句。出现世间。
佛昔修习菩提行(至)最胜光闻大欢喜。
三句。通明前昔誓愿力。第四结中。便显深信爱乐藏。以文云大欢喜故。
△五初禅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尸弃梵王(至)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
大用应机故。普徧说法。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得心无行故行净。了境无相故无染。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住解脱门。
佛为定境。住定则所见深故。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法海难量。名不思议。一言演尽。名为普入。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
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要无分别。方入佛声。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至)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
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以宿住智明记。
寂静光明眼梵王(至)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
众生报异。随业有差。佛示现受。令生正信。
普光明梵王(至)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
於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
变化音梵王(至)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
佛身无相等。法性之清净。现而同化。为寂灭之行矣。
光耀眼梵王(至)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
不着诸有。故能常现。三业无边。更无可依。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观性无相。犹如虚空。何有可尽。察用随宜。如击水文。随击随生。复何可尽。
△二偈颂赞佛。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上首观众。开成四天。合即梵身即众。亦有经云。梵众梵身梵辅梵眷属。身即是众。辅即眷属。
佛身清净常寂灭(至)譬如空云如是见。
初句。法身普徧道场。次句。知光说法。次句。行净无染境相。知行既亡。则大用影像亦寂。后句。通以喻。显。云不离空。空不碍云。以况寂用。
佛身如是定境界(至)此慧光王之所悟。
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次句。示入方便虽多。同入一寂。
佛剎微尘法门海(至)善思慧光之解脱。
初句。即不思议法。次二句。明普入义。以一言说尽故。一言说尽之辨。劫海亦不能穷。显法无尽也。约能包。则一言说尽。约能久。则劫海莫穷。然一言但说剎尘。未是无尽。设欲一言尽者。则二三两句相违。一言说尽。劫海更何所演。而得无穷。更有所演。前则不尽。又不可重说。若欲通者。总望则可说尽。隐映重重。则不可尽。如击水文。小击大击徧击。各随文生。尽未来际击。尽未来文生。为难思法也。
诸佛圆音等世间(至)普音梵天如是悟。
圆音之义。文略有三义。一广无边。二别诠表。三无分别。如次三句。余如出现品辨。
三世所有诸如来(至)自在音天之解脱。
初二句。即教化众生方便行。三世诸佛。皆以利他为向菩提。自清净业故。次句。前就梵王。故云忆念。今据如来。故身现耳。一毛尚现。何况全身。
一切众生业差别(至)寂静光天能悟入。
初句业相差别。次句报相差别。次句现同世间。
无量法门皆自在(至)此是普光之境界。
前二句。即随类调生。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徧。次句显明前义。无思成事故。
佛身如空不可尽(至)变化音王悟斯道。
初二句。明佛体性。即前清净寂灭不可尽。下略显四义如空。次句。佛用应现为行。故皆如化。不失寂灭。
如来身相无有边(至)光耀天王入此门。
初二句。所现无有边。次句。勤观无依着。
法王安处妙法宫(至)此海音王之解脱。
初二句。常思大用无尽。谓安住大悲宫。能现大事故。次句。常观法体无尽。
△二欲界诸天七。初他化天王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自在天王(至)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
谓现众生前。自在调伏。使其成熟。化法无尽。故名为藏。
善目主天王(至)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
观世乐相皆苦。故应舍。观世乐性。即入圣乐。
妙宝幢冠天王(至)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
随乐断疑。令起正行。
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
一音普摄诸义。徧於时处。为物而说。
妙音句天王(至)增进自所行解脱门。
仿佛修慈。
妙光幢天王(至)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
大悲十力。摧彼高慢。而无摧心。故云示现。
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
以智慧光。照诸世间。令离三毒之暗。则无恶趣之果。瞋痴障重故。与偈互陈。
妙轮庄严幢天王(至)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
念佛三昧纯熟故。随念何佛。即能得见。如休舍解脱等。
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
应念现成。
因陀罗妙光天王(至)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寂用自在。现世调生。总名威力。
△二偈颂赞佛。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佛身周徧等法界(至)於法自在能开悟。
初句体徧。次句用周。故能现前。次句教藏能成。后句所成自在。开於法藏。悟深法门。即成熟也。
世间所有种种乐(至)妙眼天王观见此。
初二句二乐。次句令入。
如来出现徧十方(至)勇猛慧天之解脱。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广大慈(至)此妙音天之所得。
三句共显如来大慈。初二句。举劣显胜。次句以喻正显。谓世慈有相。若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可倾尽。佛慈称性。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即不可尽。又如空。有普覆常摄。广容无碍。难坏无尽。略举一无尽耳。
一切众生慢高山(至)此妙轮幢之解脱。
文并可知。
如来自在不可量(至)此解脱门华慧入。
初二句。明佛体普徧。无成不成。次句随众生心。现成正觉。
无量无边大劫海(至)此主光天之所悟。
普现十方。即普入一切世间。余皆威力自在。
△二化乐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他解脱门。
为物开示诸行如化。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业。又从缘无性。而报不亡。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若心境无得。则舍攀缘。
变化力光明天王(至)令智慧圆满解脱门。
暗灭智生。如月盈缺。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
梵声微妙。故云悦意。应徧十方。故云无边。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此义三义。一福德之相。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二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三大慈悲行。是福德相。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
最上云音天王(至)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
三达圆智。了三世劫。此就天王。且言宿住耳。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智解脱门。
此门阙偈。上下文中。屡有开悟。即同法华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入。谓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彼论云。开者无上义。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即双开菩提涅盘。谓以知见之性。为涅盘。知见之相。为菩提。众生本有。障翳不现。佛为开除。则本智显故。示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义。不知唯一实事故。今令知成报身菩提故。入者。令证不退转地故。即是因义。为证初地已上。为菩提涅盘因故。广如彼释。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
称性之光。有何难徧。
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
谓契理具修。长劫无倦故。众魔外道。所不能摧。
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
善恶等殊。苦乐等异。皆知性相。
普见十方天王(至)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
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
△二偈颂赞佛。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脱於第七。唯有十偈。
世间业性不思议(至)一切众生差别业。
初句总。次句开示。后二句显如化力。差别业者。果不亡故。
种种观佛无所有(至)此法寂音之所见。
初句所攀缘。后二无得。然缘境有二。一真。二妄。真佛有缘亦成妄惑。况於妄耶。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谓佛有耶。常见为惑。谓佛无耶。耶见深厚。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无所有。非唯一佛。十方亦然。应化示现。非真实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真即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
佛於劫海修诸行(至)入此解脱庄严主。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众福力(至)此念光天所观见。
初二句。福德相。次句。无尽相。相好经云。尽人中福。不及一天。乃至云尽世间。不及如来一相等。
三世所有无量劫(至)最上云音所了知。
约天之智普知。约佛一毛能现。
十方虚空可知量(至)妙髻天王已能悟。
初二句。明毛孔过空。谓灵智证理。非如虚空。真理超事。故亦非比。无限理智。不可分析。随其少分。则融摄重重。故一毛之量。便越虚空。次句别示越相。谓毛孔不大而无涯。即广陋无碍故。杜绝思议之境。前即光外展。今即一毛内广。文绮互耳。一毛本自徧空。十方岂得难满。
佛於曩世无量劫(至)喜慧能知此法门。
初句长时修。次句无余修。次句无间修。具此三修故。进力难坏。而言广大波罗蜜者。至第五经释。
业性因缘不可思(至)此是华光之入处。
初句。总显业之性相。即缘生果报之不亡。便是无性之非有。故不可有无思也。次句。佛如是说。天如是知。次句。以法性示业性。
汝应观佛一毛孔(至)此普见王之所了。
初二句。小一现大多。为一难思。次句。现时不来。不现不去。又难思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