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镜录 » 宗镜录全文在线阅读

宗镜录卷第五十

关灯直达底部

夫此第八识。为定是真。是假。

答。是真。是假。不可定执。首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释曰。梵语阿陀那者。此云执持识。此识体净。被无明熏习。水乳难分。唯佛能了。以不觉妄染故。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觉顿了故。则为无漏净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堕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又外道执此识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则扶其邪执。有滥真修。我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又于自身拨无。生断见。故无成佛之期。是以对凡夫二乘前。不定开演。恐生迷倒。不达如来密旨。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故。

问。此第八识于真俗二谛中。俱建立不。

答。染净之本。真俗俱存。不达真异熟正唯识人。多执俗有真无。强生异见。不知诸佛密意。执遣相空理。以为究竟。此乃破遍计情执。是护过遮诠。便拨依他圆成。悉作空华之相。若无依圆。本识及一切。法皆则无体。既非实有。成大邪见。论云。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不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彼离命根等。无斯事故。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犹如声等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识。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释云。外道亦不谓染净等皆无。现所见故。但执非实。染因不能感恶果。善因不能感善果。以非实故。如空华等。因果不无。可信此识总立三性。若于二谛中分别有无者。我真谛中。亦非无法。但不可说为因为果。言语道断故。俗谛之中。依他圆成有故。遍计所执是无。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者。真异熟心。一切时相续酬牵引业。非余满业者。有间断者。是满业故。余转识不能引业。但来满善恶之业果。引果之识。遍三界有。六识不遍无色界。无心定等。五识及意无故。无断者。言恒续故。所以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但真谛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语道断故。心智路绝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义空。不可得空。非是外道断空。小乘但空等。不可起龟毛兔角之心。执蛇足盐香之见。

问。受生命终。既依本识。生时死时。复住何心。

答。夫论生灭之事。必住散动之心。经云。有念即魔网。不动即法印。魔网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槃之门。故知散乱寂静二途。皆依本识而有。论云。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心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又说。五识此位定无。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乃至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一一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束芦。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为五识身。识。为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意说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问。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即是第八识。食约有几种。行相如何。

答。识论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为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为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者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遍恒时能持身命。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有间断故。设有心位。随所依。缘性界地等有转易故。于持身命非遍非恒。乃至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遍。执持身命令不断坏。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释云。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者。此触食体。皆通八识。虽通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以所触之境相粗显故。别能摄受喜乐受故。能生顺益身之舍故。是偏胜义。七八俱触境微细故。全不能生喜乐受故。虽生舍受。但不为损。而非益故。由此义显触生忧苦。非顺益舍。即非食体。不资养故。增一经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此妙法。夫饮食有九事。人间有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复有五种。是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办出世之食。所以维摩经云。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问。住灭定者。于八识中灭何等识。

答。但灭六识。以第八识持身故。论云。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谓眼等识行相粗动。于所缘境起必劳虑。厌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灭定者。故此定中彼识皆灭。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遍执持寿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若谓后时彼识还起。如隔日疟。名不离身。是则不应说心行灭。识与想等起灭同故。寿暖诸根应亦如识。便成大过。故应许识如寿暖等。实不离身。又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岂得说为住灭定者。又异熟识。此位若无。谁能执持诸根寿暖。无执持故。皆应坏灭。犹如死尸。便无寿等。既尔。后识必不还生。说不离身。彼何所属。诸异熟识。舍此身已。离托余身。无重生故。又若此位持种识。后识无种。如何得生。过去未来不相应法。非实有体。已极成故。诸色等法。离识皆无。受熏持种。亦已遮故。乃至无想等位。类此。应知。又灭定等位称无心者。未必全无。成业论云。心有二种。一集起心。无量种子集起处故。二种种心。所缘行相差别转故。灭定等位阙第二心。名无心。如一足马。阙一足故。亦名无足。

问。小乘入灭尽定。云何不能现其威仪。

答。小乘是事灭。大乘是理灭。如清凉疏云。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者。谓五聚之法。皆当体寂灭故。斯即理灭。不同余宗灭定。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心所法。不灭第八等。但事灭故。不能即定而用。证理灭故。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理而事。故不碍用。是以经云。虽念念入。而不废菩萨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独明定散双绝。但是事理无碍故。十地中云。虽行实际。而不作证。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净名经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皆斯义也。又古师云。若大乘灭定。由具五蕴。有第八识。及第七净分末那平等性智在。而能引起种种威仪。小乘唯有色行二蕴。前六识已灭。以小乘所现威仪事。须意识始能引起。既无意识。则无运用之功。与大乘有异。

问。大小等乘。皆从意识能起威仪。以第六意识是灭定所厌。即第六意识已无。纵有第七平等性智。且非起威仪之识。第八识虽许持缘。亦非能起威仪。如何说能引起威仪耶。

答。古释云。正入灭定之时。虽无意识。然未灭之前。加行心中。愿。我入灭之后。若有众生合闻我说法。见我威仪。我当教化。以此愿故。入定之后。击发本识化相种子。生起现行。以平等性智。而能现起威仪。然平等性智。虽与第六愿乐所现威仪而不相应。若欲起于平等之化。须平等性智也。已上犹是约行相分别。若就理而论。威仪即定。定即威仪。以色心其已久如故。

问。百法数中。虽名义差别。穷原究本。但唯一识。经中。云何于命根中。说为三法寿暖识等。

答。虽是一识。义别说三。论云。义别说三。如四正勤等。释云。谓阿赖耶识相分色法。身根所得名暖。此识之种名寿。以能持识故。现行识是识。故言三法。义别说之。非谓别有体性。是则身舍暖时。有余二不必舍。如无色界生。如余二舍时。暖必随舍。然今此三约义别说。但是一体。如四正勤已生未生善恶二法义别。说为四体。但是一体。如四正勤已生未生善恶二法。义别说为四体。但是一精进数。

问。识种即是命根者。以何义为根。

答。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释云。言此者。简亲生余识种子。言识者。简相应法种。唯取识故。言种者。简现行。不取第八现。行为命根故。彼所简者。非皆命根。今取亲生之名言种上。由先世业所引持身差别功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功能。说为命根。非取生现行识义。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报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便烂坏。阿赖耶识现行。由此种故。能缘。及任持于眼等法。亦名能持。此种正能持于现行之识。若不尔者。现行之识应不得有。及无能持余根等法。由此功能故。识持于身。现行内种力故。生。及缘持法。不名命根。非根本故。由种生故。此种不由现行有故。种为诸法之根本故。又现行识是所持故。从所持说。能持种识。名命根。命根之法持体。非命根。今六处住时决定故。故种子为命根。余现行色心等非命根。不恒续故。非业所引故。然业正牵时。唯牵此种子。种子方能造生现行。非谓现行名命根故。唯种是根。又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为能依。心为所依。生法师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轮。轮必揽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资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问。诸心法等。为有差别。为无差别。

答。法性无差。约相有异。虽然有异。互不相违。瑜伽论云。如诸心法。虽心法性无有差别。然相异故。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如一瀑流。有多波浪。又如于一清净镜面。有多影像。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有多转识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及耳鼻舌身识。乃至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种种境相。当知道理。亦不相违。并末那亦恒与阿赖耶识俱转。常与俱生任运我慢等四种烦恼。一时相应。

问。净名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本。即阿赖耶识。云何说此识为一切法本。

答。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身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证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地矣。瑜伽论云。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为增上缘。又即此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乃至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及眼识等。十八界。经云。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多界故。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不。

答。应作四句分别。瑜伽论云。或有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无心闷绝。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谓余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入灭尽定。处无余依般涅槃界。

问。至圣垂慈。觉王应迹。以广长之舌相。出诚实之微言。于无名相中。布难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说。演无尽之义宗。且如第八识心。本无名相。随位立号。因执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舍虚假之称。

答。唯识论云。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习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而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法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识。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偈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赖耶识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释云。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能积集。复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阿陀那者。此云执持。执持诸种有色根故。此通凡圣。所知依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又古德云。阿赖耶识。名为藏义。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诸愚者。以似为真。取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为藏。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又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即失赖耶名。又云。第八识名者。八地已上无阿赖耶名。唯有异熟识。第七但执异熟识为法。又第八识本无阿赖耶名。由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令第八得阿赖耶名。若不执时。但名异熟识。第八或名为心者。由种种法积集种子。故名为心。虽受熏持种。积集集起义得名心者。唯自证分也。喻如仓库能藏诸物。能持一切种子故。后令种子生起现行。与种子为依持生起二因也。即知第八受熏持种。得名心也。因中持新旧种子。故名为心。果位持旧种一切无漏种子。故名心也。此亦名持种心。或名质多。此名有为心。或名牟呼栗多。此云贞实心。即是真如。此是无为心。或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识。能执持种子根身。生相续义。即是界趣生义。此通一切位。执持有三。一执持根身令不烂坏。二。执持种子令不散失。三执取结生相续者。即有情于中有身临末位。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也。属也。于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属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识如磁毛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在胎五位者。初七日内名杂秽。状如薄酪。父精母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二七日内名疱。犹如豌豆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内名凝结。谓稍凝结形。如就了血。四七日内名凝厚。渐次坚硬。五七日内名形位。内风所吹。生诸根形。一身四支。生差别故。用此三十五日。尽其五根皆足。六七日内名发毛爪齿位。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以五根圆满。渐次生识。即未具空明等缘。或名种子识。

问。此识与心义何别。

答。种子与心义别。即取第八识现行。亦名种子故。但是种。能生现行故。名种子识。此识现行。能起前七识。即有能生法种。功能义边。第八识名种子识。前言心者。但是积集集起义名心。又第八识。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根本识。流转因。还灭因。界趣生体。引果总报主。阿赖耶者。此云我爱执藏。异熟识者。此是善恶业果位。以善恶业果为因。即招感得此引果故。前世业为因。因是善恶。今世感第八识。是无记异熟。即果异于因。故名异熟。又具四义。一实。二常。三遍。四无杂。是名真异熟识。

问。第八真异熟识。如何名引果。

答。为善恶业为能引。第八为所引。是能引家之果故。名引果。故是总报主。前六识名为满果。有一分善恶别报来满故。此满业所招。名异熟生。非真异熟也。不具四义。唯第八是引果。真异熟识。具四义故。此通异生至十地。皆有异熟识名。至金刚心末。一刹那间永舍也。解脱道中。即成无垢识。名阿摩罗。即果中第八识。一纯无漏。不摄一切染法种子故。不与杂染种现为所依故。唯与镜智相应。名无垢识。又心之别名有六。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初集起属前七转识。现行共集熏起种故。后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此上二解虽各有能集所集之义。今唯取能集名心。如理应思。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六或名心。又广释。一集起名心者。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言集诸种子者。即色心人天三界有漏无漏一切诸法种子。皆是他第八识能集。犹如世间人库藏。言起现行故者。为三界五趣有漏无漏一切色心等现行。皆从第八识生起。即第八识是能集起。一切色心等种子。是所集起。今但取能集起名心。今正取第八心王自证分。名集起心。相分是色。见分是用。证自证分落后边故。为自证分。能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复能起诸种现行功能。从无始来更不间断故。独有集起义。即知第八自证分。与识中种子为二因。便是此中集起二义。一为依持因。即是集义。二与力令生起因。即是起义。二积集名心者。亦第八识中持诸三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证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即知积集集起以解心。第八识独名心。为正义故。唯识论云。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法种故。是藏识义。即自证分。是能任持。能积集。一切种子是所任持。所积集。前七名转识者。转为改转。是不定义。即三性三量三境易脱不定。方名转识。今第八唯是一类无记。又唯性境唯现量故。名不转识。又集起名心。亦属第七转识。集者为集前七现行。言起者。即前七现行。各自有力。能熏生新种名起。且如眼识缘色时。必假同时意识。共集熏种。余四识亦尔。

问。若明了意识。与五同缘所名共集。且如独头意识缘十八界时。不与余识同缘。亦熏起种。何有共集之义。

答。由第七为所依。第六方转熏种。亦名共集。三缘虑名心者。谓能缘虑自分境故。即八个识。各能缘虑自分之境。缘谓缘持。虑即思虑。若缘虑以解心。是通名。前五识唯缘五尘。是自分境。除诸根互用。及佛果位。第六识缘十八界及三世法。并一切有漏无漏世出世间法。为自分境。第七识缘第八见分。为自分境。第八识缘三境。为自分境。是顿常缘三境。以第八是常识。境常有故。不同前六识有间断。所缘境又非常有。其第八正义。若欲界系者。即缘欲界根身器界为自分境。若种子。即通缘三界为自分境。上二界亦尔。只除无漏种不能缘。以有漏无漏种。不相顺故。由是但能持而不能缘。以持义通。缘义狭。喻如赤眼人把火。亦如顶上戴物。但持而不缘。只持令不散。不离识故。第四名了别识。即八个识见分。皆能了别自所缘境。即眼识能了别色。乃至第八识能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即了别以解识。八识通名识。若了别粗境以解识。即于六转名识。第五或名为意者。等无间故。即前念八识。与后念八识为依止。今取前念八识名意。若前念心不灭者。后念无因得生。依前灭处后方得生。于等无间。自类心不间隔。名等无间。大乘有二种。一思量意。即七识。二无间意。通八识。意者。是依止义。即如第七与第六为依止。故名意。若为等无间以解意。八识通名意。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第六名心者。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识。此第六义。是约胜彰名。谓积集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了别粗境以解识。前六独名识。即于八识。各具通别二名。为第八具二义名心。一积集集起义。二缘虑义。第七亦二。一思量义。二等无间义。前六名识亦二。一了别义。二了别粗境义。具四义名粗。一易可了知。乃至儿童亦知。二共许有。即三乘共许。三行相粗。为了别行相显故。四所缘粗。即五尘是粗境。又九识中总分四段。每识别立十名。一第六识十名者。一对根得名。名为六识。二能筹量是非。名为意识。三能应涉尘境。名攀缘识。四能遍缘五尘。名巡旧识。五念念流散。名波浪识。六能辩前境。名分别事识。七所在坏他。名人我识。八爱业牵生。名四住识。九令正解不生。名烦恼障识。十感报终尽。心境两别。名分段死识。二第七识十名者。一六后得称。名为七识。二根尘不会。名为转识。三不觉习气。忽然念起。名妄想识。四无间生灭。名相续识。五障理不明。名无明识。六返迷从正。能断四住烦恼。名为解识。七与涉玄途。顺理生善。名为行识。八解三界生死。尽是我心。更无外法。名无畏识。九照了分明。如镜显像。名为现识。十法既妄起。恃智为怀。令真性不显。名智障识。三第八识十名者。一七后得称。名为八识。二真伪杂间。名为和合识。三蕴积诸法。名为藏识。四住持起发。名熏变识。五凡成圣。名为出生识。六藏体无断。名金刚智识。七体非静乱。名寂灭识。八中实非假。名为体识。九藏体非迷。名本觉识。十功德圆满。名一切种智识。四第九识十名者。一自体非伪。名为真识。二体非有无。名无相识。三轨用不改。名法性识。四真觉常存。体非隐显。名佛性真识。五性绝虚假。名实际识。六大用无方。名法身识。七随流不染。名自性清净识。八阿摩罗识。此翻名无垢识。九体非一异。名真如识。十胜妙绝待。号不可名目识。解节经云。佛告广慧菩萨。此识或说名阿陀那。何以故。由此本识。能执持身故。或说名阿梨耶识。何以故。此本识于身常藏隐。同成坏故。或说名质多。何以故。此识色声香味触等。诸尘所生长故。广慧。此本识。是识聚得生。谓眼识。乃至意识。依有识。眼根。缘外色尘。眼识得生。与眼识同一时共境。有分别意识起。若一眼识生。是时一分别意识生。与眼识共境。此眼识。若共二识。或三四五共起。是时一有分别意识。与五识共缘境生。如大水流。若有一能起浪因至。则一浪起。若二若多能起浪因至。则多浪起。是水常流。不废不断。复次于清净圆镜面中。若有一能起影因至。则一影起。若二若多能起影因至。则多影起。是圆镜面不转成影。亦无损灭。此本识犹如流水。及镜面等。又成业论云。心有二种。一集起心。无量种子集起处故。二名种种心。所缘行相差别转故。天台净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槃。如是等种种异名。以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大涅槃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于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于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尔。或信赖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于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边。目之为海。以圆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圆净。以珠言之。此上约有名。尚乃无数。更有无名。岂可测量。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诸菩萨。汝等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种种名。如一人有种种名。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于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如是众生。于一时间现无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饿鬼等。有生处名字。受食名字。及寿命名字。若地狱众生无有名字生处者。则其形亦无定。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于一念中种种变身。释曰。如地狱中。一日一夜之中。万生万死。又无间狱中。一一身无间。各各尽遍八万四千由旬地狱之量。不相障碍。如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时人。将谓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众生。亦一身无量身。以众生业果不可思议故。是以经云。佛界不可思议。众生界亦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