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恒一,觉(本觉)明(妙明真心)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1]。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完全)罔(wǎng没有)陈习,唯一精真[2]。生灭根元[3],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完全)殚(dān尽)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元由)绪(头绪),见同生基[4],犹如野马[5],熠熠清扰[6],为浮根尘[7],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8],一澄元习[9],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1] 前尘影事:前尘,现前五尘。影事,谢落之影,即法尘,因法尘依想阴为体,想阴既尽,法尘便无所依,现前五尘再也无法成就谢落影像之事。
[2] 精真: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3] 生灭根元:即第八识中所含的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
[4] 同生基:即同分之生死基础,指行阴,乃七识种子,此是生灭根元。
[5] 野马:即田间游气,佛经中多称为阳焰。
[6] 熠yì熠清扰:微光闪烁,轻清扰动。比喻行阴之幽隐微细动相。
[7] 浮根尘:浮根四尘所成之根身。
[8] 熠熠元性,性入元澄: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即第七识,其性入于本元澄净的第八识。
[9] 一澄元习:一旦澄清,则第七识本元之种子习气。
阿难当知:是(这个)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1],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2]。于本类中[3],生(生灭)元(根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4]。于圆(圆遍扰动)元(根元)中,起计度者[5],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1] 凝明正心:定心不动,觉照圆明,保持正受之心。
[2] 穷生类本:穷究众生十二种类生灭的根元。
[3] 于本类中:于十二根本类别的众生之中。
[4]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定中观察行阴这个幽隐轻清、圆遍十二类众生的扰动根元。
[5] 起计度者: 起念计度,执为究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1],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2],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 生机全破:生机,生灭之枢机,即行阴。破,即显露。
[2] 业流湾环:业行迁流,湾转回环。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众生),既见其根(八万劫前的根源),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hú)从来白,人天本竖(直立),畜生本横(横行),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1]。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2]。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 无复改移:灵耀大师云:“是人既观八万劫,则自身必历诸道,他人亦然。经但云色相无殊,非云人死必为人也。”
[2] 皆本无因:详推八万劫前,皆本无因而生,以此判定八万劫后,末亦无因而断灭,无复因果。又温陵大师、藕益大师等认为本字可能是末字之讹传。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相续不断)扰动元。于圆(圆遍)常(相续)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圆遍)常(常住)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1],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遂计心境二性)以为常(圆遍常住)。
[1] 穷心境性,二处无因:穷究行阴心境二性,以求其生灭的本元,穷至无所见处,则谓心境二处无因自有。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1],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2],不曾散失,计(遂计四大之性)以为常。
[1] 穷四大元,四性常住:穷究内外四大的根元,究至所见之极,都只见一切万法皆从四大和合中来,遂计四大之性本来常住。
[2] 所有生灭,咸皆体恒:所有生灭万法,咸皆恒以四大为体。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1]、末那[2]、执受[3],心(八识)意(七识)识(六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4]。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5],计以为常。
[1] 六根:这里指六根中所具之六识。
[2] 末那:末那识,即第七识。
[3] 执受: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阿赖耶识,即第八识。对第八识穷乃许穷,彻固未彻。
[4] 性常恒故:穷至无所觉处,不觉生灭,妄计其性恒常不变,不知其为行阴相续之故。
[5] 穷不失性:穷究此循环不失之性。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1],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妄心)所度,计(遂计行阴)以为常。
[1] 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理,生灭根元,即行阴。此人既尽想阴之根元,便误以为生灭根元的行阴自然更无流止运转。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半)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1],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1] 观妙明心:观行阴幽清常扰动元,以为即是妙明真心。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1],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2],名究竟常。
[1] 见劫坏处:见三禅以下终为火、水、风三灾所坏处。
[2] 劫不坏处:四禅以上三灾所不能坏处。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1]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1] 分位:划分的区间或地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十二类众生)元(生灭根元),流(迁流)用(业用)不息。计过未者[1],名为有边。计相续心[2],名为无边。
[1] 计过未者:计过去已灭,计未来未至,有一定的边际相。
[2] 计相续心:计现在相续心,念念无从间断。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1],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zēng竟)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1] 计我遍知:观己行阴,执为真我,遂计我能周遍了知。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1]。以其所见[2],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判定)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1] 穷行阴空:以定力穷研,欲求使行阴空。
[2] 以其所见:在定中觉得行阴灭,出定后觉得行阴生,不知是定功没有到家,今以其所见。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1],遍计虚论[2]。
[1] 不死矫乱:外道以无想天为不死天。外道宣称,一生不乱答疑问死后就可以生到无想天,因此外道对于提问惯于以不定或秘密的语言回答。佛法认为这是真正的矫乱。矫乱,就是混淆道理,把人弄糊涂。
[2] 遍计虚论:邪分别性,名为遍计;都无实义,名为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1],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2],名之为生。不见见处[3],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4],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5]。互互亡处,名之为无[6]。以理都观,用心别见[7]。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8]。
[1] 观变化元:因想尽行现,进观行阴,以其为一切变化之根元。
[2] 见所见处:八万劫内,能见所见处,似有众生生。
[3] 不见见处:八万劫外,不见如前所见处,似是众生灭。
[4] 中所离处:前后相续中间,相离之间隙处。
[5]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因观众生各自生处,以生为有,故遂名为有。
[6]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互,彼此。互互,即各自。因观众生各自灭处,以灭为无,故遂名为无。
[7]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总。虽以行阴之理总观,但因用心不同而有差别之见。
[8] 遗失章句:遗失章句义理,无所适从。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行阴当前之心),互互无[1]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1]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1]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1]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qí同歧,不相同)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1]。
[1] 无容穷诘:容,让,允许。没有办法让别人穷究诘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坚固)身(色身),云色是我。或见我(我性)圆(圆融),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2],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行阴)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3]。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抵触)。
[1] 无尽流:行阴相续无尽,迁流不息。
[2]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或彼前缘,即眼前之色。随我回复,随我回旋往复,即随我运用。
[3] 有十六相:此段前面色阴有四种我为四相,受阴、想阴、行阴也一样,四乘四共十六相。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1],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依)。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2],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有质碍的身心)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jiào),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3]。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1] 生计度者:生心计度,谓三阴先有而今已灭无,以此类推行阴现在虽有,但将来亦应灭无,死后终归断灭。
[2] 生理:能生之理,即行阴。
[3] 八无相:色、受、想、行每一阴生前、死后都呈无相,共成八种无相。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行阴)存中,兼受想灭[1],双计有无[2],自体相破[3],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见行阴)有非有。行迁流内,观(观色、受、想三阴)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4],随得一缘(所缘之阴),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这里通指万法,非独行阴),性迁讹[5]故,心发通(邪通)悟(邪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1] 兼受想灭:兼色、受、想已灭。
[2] 双计有无:于行阴存计有,于色、受、想已灭计无。
[3] 自体相破: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
[4] 八俱非相:色、受、想、行四阴有、无俱非,共成八种俱非相。
[5] 迁讹:迁变淆讹,有既非有,无亦非无。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1],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1] 后际昏瞢měng,无可道故:之后必然糊涂,因为说有不行,说无也不行,无可说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2]。或计身灭[3],或欲尽灭[4],或苦尽灭[5],或极乐灭[6],或极舍灭[7]。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1] 后后无:即见行阴念念灭处。
[2] 七断灭论:七际众生死后断灭论。七际,即四大洲、六欲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和四空天,共七际。
[3] 身灭:四大洲及六欲天的众生,身死归于断灭。
[4] 欲尽灭:初禅欲尽,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5] 苦尽灭:二禅苦尽,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6] 极乐灭:三禅极乐,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7] 极舍灭:四禅极舍苦乐及四空双舍心色,报尽归于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2]。或以欲界[3],为正转依[4],观见圆明[5],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6]故。迷有漏(流失、漏泄之意,又为烦恼的别名)天,作无为[7]解,五处安隐(yǐn用同稳),为胜净依[8],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五处)现(现证)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1]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后后有,即见行阴念念生处。观见行阴念念相续,生心计度当有实果必不灭无。
[2] 五涅槃论:外道以为住于欲界六天和色界四禅天即为涅槃处。六欲天合为一处,四禅天则分开计算,共成五种涅槃论。
[3] 欲界:指六欲天。
[4] 为正转依:妄计为涅槃之境。因涅槃乃佛教转生死依涅槃之号也。
[5] 观见圆明:以天眼观见六欲诸天,天光圆明,清净庄严。
[6] 不受轮回生灭性:自计三灾不到,所以不受轮回生灭性。
[7] 无为:无为涅槃。
[8] 为胜净依:为最胜清净之依处,即涅槃之境。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祈求速证),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1]。
[1] 清净标指:清净妙法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