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论境界)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 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 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 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 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 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 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 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 则无过。阁下若说, 则堕断灭知见, 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 可不慎诸?一一具说, 太费笔墨。知一反三, 当无遗义矣。【书二】二八
●须知时无定法, 随人所见不同。佛菩萨境界且置, 姑以凡小之境明之。周灵王子子晋, 学仙, 过七日, 于缑山出现, 已到晋朝。故有诗曰:“王子去求仙, 丹成入九天, 洞中方七日, 世上几千年(几, 读平声, 近也。从周灵王, 至晋彼出时, 将及一千年耳)。”又吕纯阳遇钟离权于邯郸逆旅中。钟劝其学仙, 吕意欲得富贵后方学。钟与一枕令睡, 则梦见由小至大, 以至宰相, 五十年富贵荣华, 世所罕有。子孙满堂, 其乐无央。后以一事与上意不合, 遂自引退, 乃醒。睡时, 逆旅主人煮黄粱米粥, 梦中出入将相, 做许多大事, 经五十年之久, 及醒, 黄粱粥尚未煮熟。此不过仙人所现, 尚能于一念中作五十年境界事业。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 诸大菩萨已证法身之境界乎。故善财入弥勒楼阁, 入普贤毛孔, 皆于十方世界, 行六度万行, 经佛刹微尘数劫。汝看此文, 又将何以测度乎?须知三际无实体, 而在凡夫分中, 只见凡夫所应见之境, 不得以凡夫所见之境, 谓佛菩萨亦复如是, 了无有异也。今为喻明, 如镜照数十重山水楼阁, 实无远近, 而复远近历然。世间色法, 尚能如是, 况已证唯心自性之心法乎。故曰:于一毫端, 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 转大囧琺錀;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也。凡属不思议境界, 但当仰信佛言, 勿妄测度。果能恳切至极, 自可悉皆明了, 亦不须问人也。若不在恳切至诚、礼拜持诵上致力, 终日取非凡夫所能测之境界而妄测之, 则与幻人法师同一覆辙, 欲不受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报, 何可得乎?【书一】九三
●知令严所有灵感甚多, 不胜钦佩。若约受法时, 大士与天龙八部皆现, 尚有*宗禁戒不许宣传之妙境, 此岂为素奉基督曲为示现乎?若依此义判, 必定有所证。若无所证, 圣决不率尔虚应。至谓《起信》之见应身, 乃念佛人临终之相, 以未破无明, 所见皆应。报、法之身, 非彼善根所能见者。至于普陀梵音洞之见, 乃曲令众生增长信心, 人人得而见之, 不可引以为例。若引, 则便致一切人皆依此以造谣言矣。五台之文殊, 古人见者颇多, 然皆有大因缘, 或有深工夫, 见则必有悟解证入。光光绪十二年朝五台, 先在北京琉璃厂, 遍求《清凉山志》, 只得一部, 日常看之。以天冷, 至三月初方到山, 住山四十余日, 见来朝山者, 多说见文殊菩萨, 实少真行持者。固知朝山者说见, 皆附和古人之迹以自夸耳。使其果见, 其人必与随流打混者, 金鍮各别。否则文殊便不自重, 而轻以现身, 所为何事?理即佛, 即一切众生是, 非指背尘合觉而言。若背尘合觉, 则便属名字矣。某君之入定, 则同毗卢遮那, 出定, 仍是凡夫, 乃不知惭愧, 大言欺人耳。使果同毗卢遮那, 断不至仍是凡夫。彼盖以*宗压人, 不知光纵不知*宗, 岂不知是非, 而即可笼络乎哉?【复陈伯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