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补续高僧传 » 补续高僧传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二十

关灯直达底部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遗身篇

宋 喻弥陀传(附净真)

思净。钱塘喻氏子。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杨无为。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或者问。师能画弥陀。何不参禅。师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异时当镌此石为佛。后果为弥勒像。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凿石奚为。师答曰。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其应对机辩如此。师平生务实。不事虚饰。尝就北关。僦舍饭僧。不二十年。及三百万。移妙行额。广所居为寺。属离乱。寺独不焚。师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贼竦然。为之少戢。全活者众。绍兴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张无垢九成。铭其塔。

其后嘉熙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於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於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於会灵。祀焉。

化僧传(附吉祥.慈济)

化僧者。初不识其谁何。苍颅黧面。去来[郫-卑+((白-日+田)/廾)]繁间。甚熟匝人。盖多见之。而无相问讯者。崇宁五年十二月二日晨。从外来乞食城中。如故尝洋洋也。视日欲昃。辄囊其衣。若将去者。行次廛东。小息於逆旅马氏。乞浆焉。敛裓趺坐。浆未馈而告寂。玉骨山峙。不杌不倚。人皆聚观罗拜。迎归北溪。龛而奉之。至今真身俨然如生。宋杨天惠。作文记之曰。异哉。我昔未之见也。是导师者。不离阛阛喧閧。而示静便。不鄙屠沽垢纷。而示精洁。不舍生死浊恶。而示究竟。不乐相好设饰。而示坚固。其音制和软。类近里社。而莫知其名氏。其肤臞劲。类七十许人。而莫知其寿腊。其衣履简野。类空林衲子。而莫知其居止。呜呼。生吾不知从师游。没吾徒知志其迹。是刻舟之说也。虽然。繇吾之说。瞷师之相。起欣慕想。成净信行。庶其有从入哉。

又僧。曰吉祥。尝寓东川解魔寺。魁梧多力。一饭五钵。日夜诵经五函。寺前有池畜鱼。祥。尽知其数。以名诏之。皆次第出水面。若受祥话言。靡靡而去。

滇有僧。曰慈济。尝在洱海东北青颠山险石上。礼迦叶佛。日课百拜。人名其石。名礼拜石。下临不测之渊。后即於石立化。今无能蹑其石者。示现难思。皆化僧之流亚也。

咸平府大觉寺法庆禅师传

法庆嗣。佛国白禅师。尝掌书记。初住泗州普照。后迁嵩少。汴破被虏。收牛于北方。惟一讲僧识之。次居东京。因侍者读洞山录。作愚痴斋。者云古人甚奇。师云我化后。汝可唤之。若能复来。是有道力也。后预知时至。乃作颂云。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檀那地土。衣物。尽付侍者。饭僧。始闻初夜钟声。坐逝。侍者如约唤之。师睁眼应曰。争么。者曰和尚何裸跣而去。师曰。来时何有。者欲强穿衣。师曰。休留与后人。者曰。正恁么时如何。师曰。也只恁么。复书一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跳-兆+孛]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寿七十三。皇统三年五月五日也。

元 觉庆.德林二师传

觉庆。号寿堂。四明毛氏子。弱岁礼寿梅峰为落发。师精戒律。游戏人间。脱然无碍。凡可以泽物利人之事。至於甃衢。凿井。施汤。茗行。针药。事无巨细。靡不鼓勇直前。见人行之。如出乎己。助成益力。至正间。至云间随喜。普照佛会。忻然欲就。会入灭期。以正月二十三日。预作书。别四明及杭之麴院道友。附偈曰。无量劫来元有我。无有有我我亦无。无我无人无觅处。荡荡光明耀太虚。人皆止之。不听。有陈源坚者。迎归其家。越二日。师曰。月明立到三更后。彻骨寒来有几人。既云归去。胡颜复留。言已寂然。探之已逝矣。大众奔赴。舁於西延恩。茶毗。而遍体汗下。复迎归。是夕红光烛天。停十日颜貌如生。须发自长。源坚深信。舍所居为庵而祠之。加髹漆焉。

德林者。东瓯人也。至正间。挂锡上海之柘泽废寺。饥寒弗婴其心。岁夏五。忽语人曰。畴能施我一龛。九月一日。焚却此身。人以为欺。不之信。至期。空钵囊易薪樵自环。趺坐合掌云。二十七年学无为。信手拈来获得渠(云云)。火从身起。观者始矍然。膜拜请曰。活烧人地里不祥。师火中应曰。雨过无妨。

明 落魄僧(附雪梅)

永隆。姑苏施氏子。在襁褓。即不茹荤血。惟佛法是慕。年逾冠。白父母求出家。遂舍入尹山崇福寺。落发为僧。受具戒。志力苦澹。耿耿与尝人殊。偶夜坐。闻空中天神报曰。此寺创於梁天监。毁於元末。逮今三十年。吾受佛嘱。卫此伽蓝。师能重建。当阴相之。师乃感天神之言。遂鸣众檀。即刺指血书华严法华二大经。以立愿。书时。笔端出舍利。烨然有光。人罔不骇异敬信。师裒资庀材。先创大雄殿。舟往三衢。构大木过钱塘江。飓风飘筏将入海。舟之众皆叹泣。师曰。吾之所为。皆神所警发。神宁食言者乎。俄顷风转。回筏抵江岸。木商黄有亮异之。与同友曰。奇哉。殿成当为造大佛像以报。以 洪武辛未八月。殿乃成。二十五年壬申。朝廷度僧。师引其徒赴京师。试经请牒。时沙弥三千余人。其中多有不能记经欲冒请者。於是 上怒。送锦衣卫。皆籍为军。师慈悯无可救。遂诣奉天门。奏闻欲焚身以求免。 上允。以二月二十五日。 敕内臣。以武士严卫其龛。至雨华台。师出龛望阙拜辞。入龛索楮。书偈曰。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见全真。 大明佛法兴隆日。永祝皇图亿万春。又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内臣曰。烦奏 上。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须臾秉炬自焚。烟焰凌空。异香扑人。群鹤飞翔於龛顶。良久。火余敛舍利无算。於是。三千余人悉宥罪。给牒为僧。皆师赐也。时大旱。 上召僧录司官。迎师所遗之香。到天禧寺。率众祈雨。以三日为期。至夜即降大雨。 上喜而谓群臣曰。此真永隆雨耳 上亲制落魄僧诗。以彰之。是年八月。弟子奉骨归。葬於尹山。而塔焉。

雪梅。不知何许人。止天禧寺。尝游雨华台。性宕不羁。出言无度。解诗清奇。人争传诵之。数年后。行歌於市。命童子围绕踏歌曰。老雪梅。今日不归。几时归。辄自答曰。归归。三答端坐而逝。

明 祖遇传

祖遇。不知何许人。自称慈海舟之徒。自金陵来远安。缚禅於法琳洞。跏趺而坐。足迹未尝及山下。又服水斋。不粒食惟饮水。如此者四十九日。每岁率以为尝。成化十五年。提学副使薛纲。督学至远安。至洞见遇癯瘦若有病者。因谓之曰。岩冈僻寂。非人所居。何乃自苦如此。遇曰。不如此不能成正觉。又问曰。人七日不食则死。闻汝水斋四十九日。何术致然耶。遇曰。吾知传吾师之教。无他术也。但先三五日。为饥火所烧。体热而倦。力不能支。越六七日之后。饮水透彻。觉清爽如尝。薛叹慕而去。十八年。薛再过洞。遇尚无恙。见庵之西槛。为岩之坠石所毁。去禅所仅丈许。薛诘之曰。汝能先知岩石之坠。而不惧乎。曰。不知也。薛曰。石无慧眼。汝非金身。若一夕再坠。汝其齑粉矣乎。圣贤有戒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汝宜识之慎之。遇微笑而不答。至二十年五月初二夜半。雷雨大作。岩石乱坠。其声动地。遇压焉遂寂。年才四十。其立志之坚。至死不变如此。

明河曰。无论世出世法。办志如此。何事不办。死生浮幻。有道者。视之如戏。处之若无。薛告语谆谆。何异对醒人说梦。宜乎。遇笑而不答也。

善信.大云传

善信。字无疑。苏州嘉定吴氏子也。年二十九。削染为僧。不识一字。惟事禅那入玄墓。参万峰和尚。忽有得。谓众曰。我自出家以来。胁不至席。今日始了当矣。未几。示微疾。索浴入龛。毕於弹指间。歘然火起。自焚其身。是盖得道急於入灭者也。或赞之以偈曰。一念才空万境忘。更无余事可商量。翻身永入火光定。惊倒灵山老药王。出轮回又入轮回。究竟何曾有去来。昨夜冰河中发焰。虚空烧作一堆灰。

大云。襄阳人。初为北京吉祥寺僧。大极之弟。性敏重。通内外学。戒律清苦。嘉靖中。住广德寺。律身事众。人无间然。偶二僧相閧不已。云作斋。为之释愤。因谓曰。昔吾兄大极在京中。一日试合掌。自诵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即坐化。我今为汝解纷。亦当学吾兄自便耳。因趺坐合掌。诵前二句。言讫化去。

广玉.宁义传

广玉。字无瑕。蜀资中红莲池人。在俗为孟居士。因睹世相无尝。感焉而出家。一衲入九峰山。山最高处。为雷音寺。玉居寺九年。习枯安静。霍然有得。万历甲申岁。忽告众曰。三月七日。贫道与诸君别矣。自是水浆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而神气益王。膜拜求法语者。日尝数百人。悉煦婉酬答。如轮转水注。累累不绝口。而闻之者。无弗感激发心。至期沐浴升座。忽天尽暝。雷大震。檐瓦欲飞。众皆栗伏。不敢仰视。少选日霁。师乃慈音慰众。且云。吾之遗骸。如澄过白蜡。随汝辈意置之。言讫而化。初厝骸於桶。三期开之。颜貌如生。彭之士民。举铜万觔。创塔殿於峰顶。漆而奉之。

宁义。亦资人。初居三堆山。后云游遇知识。命事苦行法门。因茹菜啖豆。兀坐精练。人有致讥者。义曰。我业障深重。非如此不可。久之有所得。万历癸未。积薪自焚。才举炬若朽株。斯须而尽。识者谓。入火光三昧矣。

夜台.秋月传

夜台者。西蜀人。少习引导辟谷之术。遇大智师於峨眉。剃发受戒。辞师至终南伏牛。又至五台多服水斋。日则静坐。夜则游台。人因呼为夜台。五台方圆五百里。暴风怒号。走大石。吹骡马。如扫叶。师棕衣棕帽。手握铁杖。遇风则止。风止则行。有时昏黑。堕入坑谷中。铁杖垂卷。而师无恙。遇虎即投身。示之曰。汝啖我结一小缘。遇矿贼。振锡环响。贼遥呼曰。夜台师慑伏不敢动。大雪满山。众负锸迹师雪中。师已僵槁。雪埋腰膝间。众舁归。置热火土锉上。沃以汤。稍久乃苏。复夜行如前矣。师夜中时见灯光野火。猛兽鬼怪。亲见文殊。或为老比丘。或为美好妇女。抱婴儿赤裸下体。顷刻不见。如是夜游。二十余年。岁癸卯。入京师。 慈圣太后。赐钵杖及紫襕袈裟一袭。师先。于塔院寺。设千盘会。于龙泉寺。设龙华会。皆四十九日。又于峨眉五台。各铸幽冥钟一口。重万三千觔。又于普陀峨眉。请藏经二部。又于九华。设水陆道场。其余镪粟。分施静室及诸贫僧。铢两尺寸。不入私槖。故久而缁素益信之。师往反四大名山。精神尪顿。繇蜀至广陵。忽病作。道人某。断指入糜。冀疗师疾。师诃曰。出世人。岂效儿女子所为。吾期已近矣。是时疾已瘳。买一巨舫。设水陆像。放焰口不绝。庚戌十月。繇通州渡海。过福山。忻然欲留。先遣散诸弟子。独留老道人自随。登舟将行。有新安二贾客。恳附舟。师曰。此有缘人许诺。扬帆甚驶。问日中乎。曰中矣。命作饭。饭二客。复出衬钱授之。因礼十方诸佛曰。我欲归海。众惊曰。今已在海中。复何归。师曰。我闻。解脱菩萨。临命终时。戒其弟子。分身为三。一施鸟兽。一施鱼鳖。一施蝼蚁。我今亦尔。众哀号牵挽。师出一纸授客。即解脱菩萨语也。众方哀挽不已。师曰。汝为我礼佛。皆拜。师一跃入海。众欲收帆援师。师端坐水浪上。摇手曰。帆一下。汝曹皆覆矣。须臾白黄雾拥师而去。时万历庚戌十月二十五日也。老道人。归言之人。华亭陈眉公。作文记其事。

秋月者。苏州玄墓山老僧也。精戒律。勤礼诵。以茗饮作佛事。过玄墓者。必访秋月。然非高雅之士。秋月不与之见。见亦不与茗饮。方时禅期讲席。四至轰然。师恬如不闻。或劝之一出随喜。笑而弗答。天启改元之岁。别山中道侣。朝南海。从莲华洋。忽起至船头礼拜。高声称佛名。即奋身下水。众急出扳挽。已无及矣。时风浪大作。师出没浪间。犹合掌称佛。声舟渐远乃失。

系曰。夜台。走四大名山。足迹徧海内。秋月静闭一室。不知户外事。夜台广修福业。秋月一事弗为。二公之平生。判然如此。至末后一着子。则无少异。盖夜台藏静於动。秋月寓动於静。动静二公之迹。脱然生死之际。而无丝毫挂阂者。二公之心。实不可得而优劣之也。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