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第三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四善恶门之余
姚中启校
持戒品
菩萨大乘三聚品 梵网十重四八轻
受菩萨三聚威仪
第一开导
原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为一切之师。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以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有罪者当忏悔。不忏者。罪益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今日虽安。明朝难保。宜持戒法。速度死生。求佛为师。殷勤三请。
第二请师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释迦如来。为作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请)。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 文殊师。为羯磨阿阇梨。 弥勒菩萨。为教授师。 一切如来。为作尊证。 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并三请。词句同前)。
戒师自言。仰启十方一切佛。及诸菩萨僧。此诸佛子。求比丘。(某甲)欲从诸佛菩萨。乞受菩萨三聚戒。此诸佛子能生深信。惟愿三宝慈愍故。施与菩萨三聚戒(三说)。
第三归依三宝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日。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惟愿三宝慈悲摄受。哀愍故。(三说)。
○第四发十大愿
诸佛子归三宝竟。次当发十大愿。我今问汝。如实而答(皆答言能)。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常念佛。亲善知识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舍一切恶知识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读诵大乘经典。问甚深义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于无上菩提。生信心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若见众生受苦恼时。能救护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随力供养三宝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孝顺父母敬事善知识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能舍诸懈怠。勤求佛道否。
佛子。汝从今已去。于五尘上见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
第五问七遮
上来发十大愿竟。次当问汝无七遮罪。方得受戒。七遮者。五逆重罪。我今问汝。如实而答(皆答言无)。
佛子。汝不出佛身血否。汝不杀父否。汝不杀母否。汝不杀和尚否。汝不杀阿阇梨否。○汝不破羯磨僧伦否。汝不杀圣人否。若也总无堪受净戒。
第六请十方三宝证戒
一心奉请十方三世尽虚空界。遍法界中。一切诸佛。十二部经真如海藏。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并愿普降道场。证明受戒。一心奉请十方法界二十八天释梵王等。护法护戒。八部龙神。并愿承三宝力。普降道场。结净护戒。证明功德。一心奉请十方法界。六道四生。阎罗天子。泰山府君。天曹地府。虚空水陆。一切圣众爰并受戒弟子。累生父母。内外家先。未解脱者(添位随意)并愿承三宝力。尽至道场同沾戒善。
第七忏悔
弟子(某甲)等。志心忏悔。从无始来。至于今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未知善恶造无间罪。身三不善。杀盗邪非。口四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不善贪瞋邪见。杀害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坏僧伽蓝。焚烧经像。毁谤正法。作一阐提。一切罪恶无量无边。今对十方佛前发露求哀。愿乞消灭。
第八四弘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说)。
第九羯磨
诸佛子。今当三番羯磨之时。翘心倾仰。莫余思想。一心谛听。第一羯磨时。十方法界。妙善戒法。并欲注于汝等身心。第二羯磨时。此妙戒法。遍虚空中。集于汝等佛子顶上。第三羯磨时。此妙戒法。入汝佛子身心清净。犹如琉璃。内外明洁。堪受戒法。汝诸佛子。各各合掌谛听谛听。
第十受戒
于日则有萨诃世界(云云)出家在家二众。今于我所。求受菩萨三聚净戒。三聚者。摄律仪戒。谓十波罗夷。即止恶也。摄善法戒。谓八万四千法门。即行善也。摄众生戒。谓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此戒乃诸佛菩萨修行之径路。过去诸佛已说。未来诸佛当说。现在诸佛今说。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当来成佛。
佛子。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得犯。能持否(自此已下皆答言能)。
佛子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偷盗○邪淫○妄语○沽酒○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自赞毁他○悭贪○瞋恚○诽谤三宝(皆如上说)。
第十一赞戒
且菩萨戒者。坐受立破。得无量福。设有毁犯堕六趣中。为六趣王。受而有犯者胜不受而无犯者。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受菩萨戒。喻如日光。又如鹏鸟一举万里。此菩萨戒。趣道疾。故。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第十二回向
上来戒品所生功德。无限良缘。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广报。三有均资。法界冤亲同登觉道(更欲入辞随意增减。云云)。
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始成正觉。普为大众。宣说卢舍那佛十无尽藏戒品。一切众生。本源自性清净。初结菩萨十重波罗提木叉至道之法。一切菩萨。应当受持。而说颂言。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佛告。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业。杀法。杀因。杀缘。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是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业盗法。盗因盗缘。咒盗。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盗人物。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业。淫法淫缘。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业。妄语法。妄语缘。菩萨常生正语。而反起一切人邪语。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业。酤酒法。酤酒缘。酒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生众人颠倒心。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业。罪过法。罪过缘。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菩萨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反自说佛法中罪过。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业。毁他法。毁他缘。而菩萨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业。悭法悭缘。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一切给与。而菩萨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反更骂辱。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业。瞋法瞋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骂辱。加以手足刀仗。意犹不息。前人求忏。犹瞋不解。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业。谤法谤缘。菩萨见人谤佛。如鉾刺心。况口自谤。反助人谤。波罗夷罪。
○佛说如上十重波罗提木叉竟。复说四十八轻。谓国王轮王百官受位之时。应先受菩萨戒。鬼神救护。诸佛欢喜。见和尚阿阇梨等。不起承迎。礼拜供养。犯轻垢罪。
○复次饮酒者。过失无量。若过酒器与人饮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犯轻垢罪。
○复次食肉者。断慈悲性。犯轻垢罪。
○复次持戒佛子。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火坑刀山。终不犯佛经律。及与女人作不净行。宁以热铁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檀信衣。宁吞铁圆。终不以破戒之口。食檀信食。宁卧猛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檀信床座。宁受鉾刺。终不以破戒之身。受檀信医药。宁投热镬。终不以破戒之身。受施屋宅。宁椎碎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人礼拜。宁挑两目。终不以破戒心。视他好色。宁锥搀耳。终不以破戒心。听好音声。宁割去鼻。终不以破戒心。贪嗅诸香。宁断其舌。终不以破戒心。食人百味。宁斧斫身。终不以破戒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诸众生成佛。菩萨。不发是愿。犯轻垢罪(繁不尽录。略举三四。梵网具明)。○(克字函)。
优婆塞夷五八戒 比丘僧尼一十条
受五戒文
(白衣受戒。先礼三宝。胡跪合掌忏悔三业。然后受之)。
我(某甲)从今尽寿。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于释迦牟尼佛法中。乐受五戒。为优婆塞。当证知。(三说)。
汝(某甲)听是释迦牟尼佛。为优婆塞。说五戒。凡优婆塞。当尽寿护持。何等为五。尽寿离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能)。
尽寿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问答如上)。
受八戒文
我(某甲)已受三归竟。从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邪见。如此众罪。今向十方诸佛。诸尊菩萨。得道贤圣。现在师僧前。求哀忏悔。
我(某甲)忏悔已竟。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是名清净住。从今至明旦。习学诸佛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着香华璎珞。香油涂身。不作唱伎乐。故往观听。过中不食(三说)。
我(某甲)已受八戒竟。以此功德不求转轮圣王释梵诸王人天之乐。愿尽诸烦恼明知一切法得成佛道(优婆夷并通用)。
受十戒文
我(某甲)求大德。为沙弥和尚。愿大德。为我(某甲)作十戒。和尚我(某甲)依大德和尚故出家受十戒。(如是三说。戒师应教)。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出家。是佛婆伽婆释迦牟尼出家。我亦随佛出家。和尚某甲(三说)我(某甲)归依佛。法僧竟。是佛婆伽婆释迦牟尼出家。我亦随佛出家竟。和尚某甲(戒师应言)汝某甲听是佛婆伽婆释迦牟尼。为沙弥说十戒。
尽寿离杀生。是沙弥戒。汝能持不(答能)。○尽寿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饮酒○离坐卧高广大床○离着香华璎珞香油涂身○离作唱伎乐。故往观听○离受畜金银钱宝○离非时食(问答如上)。
○如是沙弥十戒。尽寿不应犯。当供养三宝。当供养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勤求方便。学问坐禅诵经。于佛法中。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至大菩提。(训字函第二卷)。
戒虽品类有等差 心或优劣无定限
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持戒生人间。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德字函第三卷)。
佛报恩经云。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五戒中又分三。如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说。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定限也。(器字函第六卷)。
立制作为所不应 互检持犯之有异
报恩经云。五戒优婆塞有五不应作。一者不得贩卖畜生。二者不得贩卖弓箭刀仗。三者不得酤酒。四者不得压油。以天竺麻有虫故。若无虫处。压油无过。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业。外国染法多杀诸虫。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堕五大染数。(器字函第六卷)。
优婆塞戒经云。五不应为。不为罗网。不卖毒药。不为酿皮。不为樗蒲棋博。不为种种伎乐。又五。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克字函第三卷)。
摄大乘论云。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释曰。如来制戒。有立二意。一为声闻自度。故制戒。二为菩萨自度度他。故制戒。声闻菩萨。立意受戒亦复如是。故此二人。持戒有异。如声闻安居中行则犯戒。不行则不犯。如菩萨游行而于众生。则有利益。不行则犯。行则不犯。(与字函第一卷)。
律章轻重有明文 劫数攸长诚可惧
僧羯磨云。犯波罗夷者。如断首已。不可复起。不可共住。(入字函第一卷)。
毗尼母云。波罗夷者。弃诸善法。永无忏悔。名僧残者。有少可忏之理。若欲清净。大众为忏。此罪可除。残有少在名为僧残。偷兰遮者。于粗恶罪边生故。欲起大事不成。波逸提者。非断善根。乃枝条罪。波罗提提舍尼者。误作非故。突吉罗者。犯身口律仪。(犹字函第七卷)。
戒律轻重经云。比丘轻慢佛法。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犯波罗夷。如他化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奉字函第十卷)。
一月有六持斋日 四天王众察人寰
堕舍迦经云。一月六日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若贤善人。急欲得阿罗汉道者。若佛道者。若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斋亦善。(若字函第四卷)。
四天王经云。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修罗减损。(德字函第三卷)。
莫轻半日微斋力 可储六十万年粮
杂譬喻经云。昔大檀越请佛僧饭。有一卖酪客至。因留其饭。劝持斋戒。听法暮归。妇言。我朝未饭。延待至今。强令相伴。败坏其斋。半斋之福。七生天上七生人间。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三曰少淫。四曰少睡。五曰生天识宿命也。(图字函)。
五根无犯一心制 一饮能令五戒亏
涅槃教诫经云。佛告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入于五欲中。譬牧牛人。执杖视之。无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无辔。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羊字函第五卷)。
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饮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与盗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佛告诸比丘。汝等若称佛为师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滴。亦不得饮。(亏字函第三卷)。
戒瓶全则物随生 戒瓶破则物随失
杂譬喻经云。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四方求乞。经十二年。奉天不舍。祝愿富贵。人心既至。天即愍之。现身问曰。汝求何等。我求富贵。天与一器。名曰德瓶。凡所愿者。悉从瓶出。客问。汝贫。今何骤富。答言。我得天瓶出种种物。故如是富。客借瓶视。其人骄逸。执之不固。失手瓶破。一切诸物。俱时灭去。持戒之人种种妙好。无愿不得。若毁戒者。骄逸自恣。瓶破物失。亦复如是。(写字函第三卷)。
持戒远佛乃常亲 破戒亲佛而反远
诸经要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来舍卫国。问讯世尊。中路渴乏。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伴比丘言。汝何不饮。答曰。世尊制戒。不得饮于虫水。饮水比丘劝言。汝但饮水。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即渴死。饮水比丘。往到佛所。佛知故问。汝自何来。答言。我从波罗脂国而来。复问。汝有伴不。答曰。二人为伴。道中渴乏。井水有虫。我即饮之。因水气力。得见世尊。彼坚守戒。不饮渴死。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住。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帐字函第三卷)。
比丘远嗅花余香 池神刚责渠为盗
杂阿含经云。时有比丘患眼。师教应嗅钵昙摩华。比丘遂至彼华池侧。迎风而坐嗅之。池神语比丘。为盗香贼。比丘说偈。
不坏亦不夺。远住随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
天神复答偈言。
不求而自取。世间名为贼。汝今人不与。而自一向取。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时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比丘为彼天神说偈。
如今彼士夫。断截芬阤利。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
天神答偈。
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且堪与汝语。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
比丘复说偈言。
善哉善哉说。以义安慰我。汝与常为我。数数说斯偈。
天神答偈。
○我非汝买奴。亦非人与汝。何为常随汝。数数相告语。汝今自当知。彼彼饶益事。
比丘闻已。专精静坐。断诸烦恼。得阿罗汉。(不字函第十卷)。
酒实难持辞五戒 饮之无恶有何愆
未曾有经云。祗陀太子白佛言。向受五戒。酒戒难持。畏脱得罪。今欲舍戒。受十善法。佛言。汝饮酒时有何恶耶。答曰。国中豪族虽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自余无恶。得酒念戒。不行恶也。佛言。若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
假酒方便饮非犯 发言有益妄无妨
又云。昔波斯匿王。游猎饥甚。敕斩厨官。名修迦罗。唯此一人。称王意者。末利夫人闻之。即具酒馔往至王所。共饮相乐。王瞋乃歇。辄妄传命。莫杀厨官。王至明日。颜色憔悴。夫人问。何患耶。王言。昨日饥火所逼。怒杀厨官。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王大欢喜。王即白佛。末利夫人持佛五戒。犯此饮酒妄语二戒。其事云何。世尊答曰。似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莫字函)。
无心行欲何为犯 有戒虽亏天亦扶
净诸业障经云。无垢光比丘。持钵。遇淫女咒术。因共行欲。归以自责。投佛。佛问。汝有心耶。曰。我无心也。佛云。汝既无心。云何言犯。(维字函)。
戒消灾经云。印土一家奉佛戒。一儿出外。父母嘱曰。坚持五戒。不得亏犯。至于外国。因遇亲友苦劝遂饮。然后归家。父母闻之。以谓违教。非孝子也。遂即赶出。复至他邦。宿啖人鬼妇家。虽破一戒。尚四戒在。天神护之。鬼不能食。即与鬼妇父母。说佛戒法。领同见佛。佛云。戒法除一切灾。(入字函)。
涓滴油落罪其死 声色面前谁敢看
杂阿含经云。佛告比丘。世间美色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大众云集。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皆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钵油。于彼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后。若失一滴油者。即断其命。而彼士夫。能不念油钵。及杀人者。观彼伎女。与大众不。比丘答言。不也。所以者何。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滴。当截我头。唯一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盻。若有沙门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是吾弟子。随顺教者。(川字函第四卷)。
他妻不犯功终易 自室能持行乃圆
毗婆沙论。问。何故于非梵行中。惟依离犯他妻。建立学处。而不依离犯自妻耶。胁尊者曰。法王律仪。有法能为障碍遮止。有法不为障碍遮止。有作是说。于他妻等。远离则易。非于自妻。谓处居家。妻子围绕。昼夜习近。恩爱缠心。不能受持。是故不说。复有说者。此是诸佛善权方便。若佛为其制自妻者。则诸国王宰官长者。不能弃舍自妻室故。便白佛言。我不能受如来禁戒。复求请除离自妻室。我等由斯。得有继嗣。故佛惟立离犯他妻。
○又余师言。于自妻室喜足。能不犯者。名为纯一圆满清净梵行。(亏字函第三卷)。
夫妇一床分寝寐 始终全戒没亏违
佛本行经云。毕钵罗耶童子。与跋阤罗女为夫妇。同修梵行。不相染触。若毕钵罗耶。著于睡眠。跋阤罗女。即起经行。若跋阤罗女。著于睡眠。毕钵罗耶。即复经行。如是更互周历年载。终不同寝。此女既睡。一手垂地。忽有一蛇。而夫畏彼蛇螫其手。即衣裹手。擎于妇臂。安放床上。尔时妇觉。责其夫曰。仁与我誓。同修梵行。今乃何故起如是心。夫以实情告之。经十二年。同在一室。各不相触。后同投佛出家。少欲知足。行于头阤。乃长老摩诃迦叶是也。(基字函第六卷)。
见鹅吞珠告恐杀 乍死不言诚护伊
法苑云。昔日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珠师门。时彼珠师为王穿大摩尼之珠。放珠入去。取食以施。有鹅见珠映比丘衣。而作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出来。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惊骇。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彼杀鹅取珠。不敢以告。珠师言。若不见还。终无相放。即加棒打。尔时比丘告诉无所。而说偈言。
假欲自拥护。会归于当灭。不如坚持戒。为他护身命。舍此危脆身。以取解脱命。我着粪扫衣。乞食以为业。住止于树下。以何因缘故。乃当作偷贼。汝宜善观察。
珠师责比丘言。何用多语。加以绞缚。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是时彼鹅。来趣食血。珠师瞋忿。打鹅即死。比丘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向鹅说偈。
○我受诸苦恼。望使此鹅活。今我命未绝。鹅在我前死。
○珠师问比丘言。鹅汝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以偈再答。
○菩萨往昔时。舍身以救鸽。我亦作是意。舍身以代鹅。由汝杀鹅故。心愿不满足。
○比丘具说上因。珠师即剖鹅腹。既得珠已。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南无坚持戒。为鹅身受苦。不作毁缺行。此事实难有。忏悔既已竟。比丘还所住。
(府字函第三卷)。
遭贼剥掠系草头 守死不忍断物命
又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贼惧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之。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曰。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以草系之。彼畏伤故。终不能往。即以草缚。舍之而去。诸比丘等。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至夜。禽兽交横。不敢动转。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时彼国王。田猎见之。以偈问曰。身体极方壮。无病似有力。以何因缘故。草系不动摇。为咒所迷惑。为是苦行耶。为自厌患身。愿速说其意。
○比丘偈答。
守诸禁戒故。不敢挽顿绝。佛说诸草木。悉是鬼神村。我等不敢违。是以不能绝。我戒为良田。能生诸功德。生天之梯橙。名称之种子。得圣之桥津。诸利之首目。谁有智慧者。欲坏戒德瓶。
○王闻偈已。即为比丘解草系缚。复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释师子所说。宁舍己身命。护物不毁犯。如是显大法。牟尼解脱尊。坚持禁戒者。我今亦归命。
(府字函第一卷)。
至死坚心持佛制 溺流得板让腊高
又云。昔有比丘渡海。船坏。时一年少比丘。捉得片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年少比丘。即便思惟。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而说偈言。
○我今授佛戒。至死必坚持。为顺佛语故。奉板遗身命。若不为难事。终不获难果。我今没水死。虽死犹名胜。若舍佛所教。失于无上乐。
○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置于岸上。海神合掌。说偈报曰。
○汝是大胜人。能除众患难。我今当云何。而不加拥护。舍己所爱命。护持佛教戒。难为而能为。此最为希有。
(府字函第一卷)。
父授箕裘传杀业 儿临此境自甘终
智度论云。如一须阤洹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活业。而不肯杀。父母与刀。并羊一口。闭着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儿自思惟。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是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即便以刀自殒。父母开户。见羊犹活。儿命已绝。当自杀时。即生天上。是为不惜寿命。全护净戒。(德字函第三卷)。
一戒有亏禽所罚 一杀能持鱼不伤
百缘经云。贤劫中。波罗柰国。有一长者。受持五戒。犯一戒故。生鹦鹉中。余四完具。今值我出家得道。(漆字函第三卷)。
法苑云。舍卫国。有大长者。无子。祷祀神祗。感生一男。后因临河。儿偶堕水。遭鱼所吞。儿福力故。虽在鱼腹。犹复不死。于是下流有一富家。亦无继嗣。种种祈求。困不能得。此鱼偶遇其奴所捕。剖之得儿。举家欢喜。良由有祷。上天与之。父母闻往实状告之。愿以见还。时富家曰。屡祷天地报应一儿。君儿落水。有何干涉。纷纭不了。诣王求断。二家共养。各为娶妇。二处异居。此妇生子。即属此家。彼妇生儿。即属彼家。儿后长成。俱为娶妇。供给所须无有乏短。其儿白二父母。听其出家。字曰重姓。证阿罗汉。阿难白佛。重姓比丘。夙何善根鱼吞不死。世尊答言。毗婆尸佛会上说法。时有长者。受三自归。持不杀戒。复以一钱施佛。彼之长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供给。受不杀戒。鱼吞不死。受三自归。今值于我得阿罗汉。(书字函第二卷)。
王听谮言弓射后 后持佛戒箭归王
经律异相云。有优填王。正后师佛禀受归戒得须陀洹道。王因听谮。挽弓射后至于百箭。后见不惧。都不恚怒。一心念佛。愍心向王。比箭既至。绕后三匝。还住王前。箭箭皆尔。王大恐惧。严驾诣佛。以陈其过。白衣弟子。慈力尚尔。岂况如来乎。唯愿弘慈原赦我罪。(舍字函第九卷)。
深幸人伦善可作 反伤天乐戒难持
法苑云。目连尊者。以弟子病。上忉利天。问于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路侧立待。诸天直过。殊无顾者。唯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呵责。耆婆答曰。我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于是目连。复诫帝释。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咨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反覆三唤。然后方至。帝释白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乐。染欲情深。虽复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来。况作天主。种种宫观。无数天女。百千妓乐。视东忘西。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染乐缠缚。不得自在。虽知三涂苦报。无缘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郁单越。以福报障。并愚痴故不得戒法。(书字函第四卷)。
戒不可得安可着 人既无犯亦无持
智度论云。戒。持戒。破戒。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种。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是菩萨思惟。若憎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譬如象浴已。还以土坌。是故不应生憎爱。复次一切法。皆属因缘。无自在者。诸善法皆因恶生。若因恶生。云何可着。恶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诸法实相观。持戒。破戒。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不着。是名般若波罗蜜。
既无生死之可免 安有佛戒之可持
传灯云。药师问高沙弥。什么处去。云。江陵府受戒法。药云。受戒图个什么。师云。免生死。药云。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不。师云。与么则佛戒何用也。药咄云。这饶舌沙弥。犹挂唇齿在。师因契本心更不受戒。(缨字函第四卷)。
忍辱品
歌利无端挥尺剑 仙人修忍自忘瞋
法苑云。贤劫中。有王名歌利。与内宫眷。林间娱乐。王倦少憩。诸女因寻花果。遥见忍辱仙人在彼林中。端然静坐。便驰趣之。皆集其所顶礼。而仙人即为说欲之过。所谓诸欲。皆是不净臭秽之法。是可厌患。谁有智者。当习近之。诸姊皆应厌离。王从睡觉。不见诸女。仗剑求觅。见彼围绕仙人而坐。王大瞋怒问之。谁耶。何诱诸女。答曰。我是仙人。修忍辱道。王念。此人。见我瞋故。便言修于忍辱。我今试之。汝得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责问。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语。汝是未离欲人。何观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令可伸一臂。试能忍不。仙人便伸。以剑斩之。再问。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复令更伸一臂斩之。王如前问。仙如前答。如是斩两足。及两耳鼻。王心既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我未来世。得菩提时。不待汝请。最初度脱。当知忍辱仙人者。即今释迦是。歌利王者。即今憍陈那是。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府字函第二卷)。
顿使难陀折贡高 直感大地为摇动
普曜经云。佛弟难陀。白佛言。世尊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诸尊贵者。皆弃世荣。我何所贪。惟佛慈悲。愿见救度。许为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着身。便为沙门。在比丘中。次第作礼。到优波离。止而不礼。是我家仆。不当设拜。世尊告难陀言。佛法如海。容纳百川。四流归之。皆同一味。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合故。假名为身。于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陀。去自贡高。礼优波离。大地为之震动。(鸣字函第二卷)。
修罗被缚尚不礼 帝释但笑其愚痴
杂阿含经云。有阿修罗。与帝释战。修罗不如。遭五系缚。将还天宫。辄瞋骂詈。时御者说偈。白帝释曰。
○释今为畏彼。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
释答曰。
○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
御者复曰。
若但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故行忍。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
释答曰。
我常观察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瞋盛。智以静默伏。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若使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有何忍。于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
(流字函第十卷)。
众恶人头既不售 我礼福田何必遮
阿育王经云。亦曰阿恕伽。王见福田僧。不问大小。悉皆礼拜。耶奢大臣。怪其所作。王。王阎浮。应当自重。何轻作礼。王因闻之。乃集群臣。不听杀生。各仰人人得一种头。若牛若马之类。唯敕耶奢。使得自死人头。既皆得已。使货于市。牛马诸头。皆悉卖尽。唯有人头。独不得售。奏王。乃问。一切物中。何者为贵。答曰。唯人最贵。王言。人贵应得多价。何以不售。诸臣答言。人生虽贵。死乃最贱。头尚可恶。况有买乎。王问。一切人头皆贱。唯此头贱。答言。皆尔。王言。若一切人头俱贱。今我头亦贱耶。尔时耶奢惧不敢对。王令耶奢真实告我。耶奢答曰。实如王言。王言。我头与此不异者。汝何遮我。不使礼拜。汝若是我真善知识者。应当劝我礼拜。何故我自作礼。汝尚嗤笑。我今头有所直。应当敬礼。使我将来得诸天身。贤圣胜头。后无所直。云何可用。(禽字函第二卷)。
为何打骂不生瞋 知如影响非实体
法集经云。何者是菩萨忍辱力。为他所骂。而不加报。以得如响平等智力故。为他所打。而不加报。以得镜像平等智力故。为他所恼。而不加报。以得如幻平等智力故。为他所瞋而不加报。以得内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所不能染。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不能染。不能胜。以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是菩萨见一切染法门。皆是清净门。(欲字函第三卷)。
庄严经论云。尸利鞠多。因设火坑。并毒食害佛不得。悔过号泣。世尊告言。汝勿忧怖。即说偈言。
起我我无瞋。久舍冤亲心。右以旃檀涂。左以利刀割。于此二人中。其心等无异。
(白字函第三卷)。
中阿含云。时诸比丘。数共斗诤。于是世尊说偈曰。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夙字函第七卷)。
安受苦忍非加报 观察法忍以皆空
(附无生忍)。
般若经云。菩萨修二种忍。圆满无相忍波罗蜜多。谓安受忍观察忍。安受忍者。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提于其中间。假使一切有情之类竞来呵毁凌辱。复以刀仗加害。是时菩萨为满安忍波罗蜜多。不生一念忿恨。亦复不起加报之心。但作是念。彼诸有情。深可哀悯。增心烦恼扰动其心。不得自在。于我发起如是恶业。但应自责。不应瞋彼。观察忍者。思惟诸行如幻不实。不得自在。亦如虚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皆不可得。唯是虚妄分别而起。谁呵毁我。谁凌辱我。谁加害我。谁复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着。如是名观察忍。(昆字函第七卷)。
又无生法忍。谓令烦恼毕竟不生。及观诸法毕竟不起。微妙智慧常无间断。(结字函第六卷)。
达我幻身本非有 任他挥剑忍何来
传灯云。师子尊者。因罽宾国王秉剑于前云。师得蕴空不。曰。已得蕴空。曰。既得蕴空。离生死不。曰。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就师乞头。得不。云。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便斩之。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振字函第二卷)。
精进品
浪随生死骨堆山 要脱轮回力学佛
修行道地经。佛云。自见宿命。从无量劫往反生死没。积身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天下三千世界。其血流堕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昼夜精进。求于无为。(要字函第八卷)。
称赞出家求正觉 良由精进可办成
菩萨本行经云。佛在给孤独园。见诸比丘。身心懈怠。告阿难言。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兴。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出家精进。道行皆成直至成佛。皆由精进。而得成办。(器字函下卷)。
弥勒先修四十劫 释迦后进一期超
弥勒所问经。佛语阿难。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珍宝。三者国土。四者妻妾。五者子息。六者血肉。七者手足。八者头目。九者髓脑。十者身命。以此十事。疾得佛道。(传字函第一卷)。
积功因地历三祗 翘赞底沙超九劫
阿毗达磨论云。世尊因地。为菩萨时。初无数劫。首逢释迦牟尼佛。我为陶师。于彼佛所。初发净心。涂以香油。浴以香水。设供养已。发弘誓愿。愿当作佛。一如世尊。故今如来。一一同彼。第一劫满。逢事宝髻等七万五千佛。第二劫满。逢事燃灯等七万六千佛。第三劫。逢事胜观等七万七千佛。菩萨精进。于底沙佛时。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以一伽陀。七日七夜称叹彼佛。便超九劫。(自字函第四卷)。
此伽陀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帐字函第四卷)。
海抒令枯取失珠 神惊勇锐持还彼
佛本行集经云。佛告诸比丘。昔有商主。入海采宝。得一贵重摩尼之珠。复堕海中。时彼商主。即持一杓发勇猛心抒大海水。欲令干竭取所失珠。
海神念言。此人愚痴。即说一偈。
○世间多有众生辈。为贪财利种种为。我今见汝为愚痴。更无有人过汝者。八万四千由旬海。今欲以杓抒令干。困乏徒自丧一生。所抒未多命便尽。所抒之水如毛滴。此海广大而甚深。汝今无智不思惟。耳珰欲取须弥作。
○尔时商主。复向海神而说偈言。
○天神此为不善言。乃欲遮我干竭海。神但定意正观我。不久抒海当令空。我无价宝堕此中。是故要枯大海水。水若尽底还获宝。得已当回归向家。
时彼海神。心生恐怖。此人如是精进勇猛。抒此海水。必当竭尽。即还宝珠而说偈言。
○凡人须作勇猛心。负檐若疲莫辞倦。我见如是精进力。失宝还得归向家。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精进处处得称心。懒堕恒常见大苦。是故勤发勇猛意。智人以此成菩提。
彼商主者。即我身是。无价宝珠既得复失。以勇猛心。求之还得。今日亦然。以精进故。得大菩提。(所字函第一卷)。
古德颂云。
学道如钻火。逢烟切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哂他言佛树下得 譬子云珠箧里生
杂譬喻经云。阿难白佛。佛生王家。坐于树下。念道六年得佛。如是易耳。佛告阿难。昔有长者大富。众宝备具。惟无赤色真珠。以为不足。即便将人深入大海。经历险阻。乃到宝所。刺身出血。油囊裹之。悬着海底。珠蛤闻香。唼而食之。乃得出蚌。剖蚌出珠。待采三年。方得一佩。还到海边。同伴谋心。因行取水。推着井中。覆之而去。后寻孔出。还到本土。呼其伴曰。卿得吾之一佩。殊无人知。可密归还。吾终不言也。其人怖惧。送以归之。然后两儿。着珠共戏。而相问曰。此珠产于何处。一儿曰。生我囊中。一儿曰。生室瓮中。父闻笑之。妇曰。何笑。答曰。吾取此珠。勤苦乃尔。小儿依而得之。不识本末。谓生囊瓮之中。佛告阿难。汝但见我成佛。不知我从无数劫之勤苦。至今乃得。谓之为易。如彼婴儿谓珠生囊瓮矣。(写字函第四卷)。
耳亿苦勤何忒伤 琴弦太急终无调
阿含经云。有尊者。名二十耳亿。昼夜修行。精勤不舍。于欲漏心。不能解脱。而白佛言。沙门甚难。今欲舍服还作白衣持物广施。佛问。在家善弹琴不。对曰。能。佛告。若弦太急响不齐等。音可听不。对曰。不也。又问。若弦稍缓。可采听不。又对。不也。复问。不急不缓可采听不。对曰。可听。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成无漏人。尔时二十耳亿。思惟佛教。在闲静处。修行其法。如实知之。证阿罗汉。(斯字函第二卷)。
禅定品
坐禅仪式要须知 净观摄心亦当习
坐禅仪云。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尔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髀上。右足安左髀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面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禅法要解上云。净观有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观白骨。系意在观。不令外意。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具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系意心处。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心疲极。舍诸外想。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缘在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图字函)。
一心禅定能深造 五百车声绝不闻
泥洹经云。大臣福罽。遥见世尊。诸根寂默。欢喜前礼。毕住一面。佛问福罽。得何法喜。对曰。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有五百乘车而过。继次人至。下车问曰。见前群车过不。答曰。不见。又曰。还闻车声。答曰。不闻。曰。时卧耶。言。我不卧。犹在道耳。其人叹言。车声 。觉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深嘉其志。遂得法喜。佛问福罽。汝知雷霆霹雳。可比五百车声。对曰。正使千车。疾驰同响。犹不能暨。佛言。曩昔吾游阿沉。暴雷霹雳。连煞四牛。耕者二人。同时怖死。世尊独不闻乎。定觉经行。一人作礼。随我而步。吾问。何匆匆耳。其人答言。向者霹煞四牛二人。世尊独不闻乎。吾言。不闻。曰。时卧耶。答曰。不卧。自三昧耳。其人亦叹。希闻得定。如佛者也。亦得法喜。(澄字函第四卷)。
定中兀坐真枯木 顶上容巢待产雏
智度论云。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名尚阇梨。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兀坐不动。鸟以谓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顶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不复来。卵必尽坏。即还入定。至鸟生子飞去乃起。(德字函第七卷)。
有偈云。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人若一动彼静虑 罪招五百劫非安
佛说处处经云。有一比丘。坐得定意。复有一优婆塞。见其坐处不平。牵起示彼安处。优婆塞后五百劫。不得安稳。何以故。断道念故。佛告诸弟子。有说经典。慎莫中断。断经罪重不可计(无字函第四卷)。
戏言欺罔传他法 静坐承当证厥功
杂宝藏经云。昔有比丘。年老昏塞。见少比丘说四果法。心生羡尚。语少比丘。愿以四果。见受于我。诸少比丘。嗤而语之。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老比丘欢喜。即办肴膳待之。既已。诸少比丘。弄老比丘。语曰。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汝果。时老比丘欢喜如语。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虽得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斯阤含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阤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倍加至心。复证第三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果。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变。念念是苦。汝更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阿罗汉果。时老比丘证四果已。心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诸少比丘。咸皆忏悔。戏弄之罪。是故行人若至心者求无不获。又云。昔有女人。深信三宝。请一比丘供养既讫。女人至心。闭目静坐。求请说法。比丘不解。潜身归寺。然此女人。念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获须阤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以报其恩。比丘惭耻。一向藏避。苦求方出。此女具谢。道果因缘。比丘甚愧。(帐字函第二卷)。
众生为何不见佛 古镜埋尘曷睹容
起信论。问曰。诸佛无边方便。能于十方利益众生。何故众生。常不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答曰。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垢离则现。(命字函第二卷)。
既心清净如来现 譬水虚明日月彰
入印法门经云。佛告文殊。譬日月轮。于阎浮提。一切器水清净不浊。离于障碍。皆悉现见。而日月轮。本处不动。如来应正遍知。十方世界无障无碍。如是如是。可化众生。自心清净皆见如来。而诸如来。兜率阤天。如本不动。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发起心中。皆悉现前。(伏字函第四卷)。
习坐安可得成佛 驾车欲进在驱牛
传灯云。南岳让禅师。见马祖坐禅次。师欲接之。故将片砖于祖庵前石上。磨之复磨。祖曰。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祖无对。师又问。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证道歌)。
般若品
明明照见五蕴空 了了能度一切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荆字函。仁王经末)。
我佛亲从般若生 阿谁道是摩耶子
道神足经云。佛告月天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当学般若波罗蜜便得三十二相。十力四无畏等。皆来归之。故不从摩耶生乎。(被字函第二卷)。
何谓法身无德用 应如金宝尚泥封
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亦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佛体客尘翳亦然。是时功德不自益。反此则能为大利。
(临字函第八卷)。
心有恶尘善可净 水由象浊珠乃清
智度论云。若唯有心。而无心法者。不应有垢有净。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清水珠。入水即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以是故。不得言烦恼慈悲等法即是心。(名字函第六卷)。
灯光既照暗冥没 智慧才生烦恼无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空舍。无其户牖。经百千年。无其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于彼舍中。然其灯明。迦叶。于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经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叶答言。不也。世尊。彼黑暗无力。灯光若生。决定须去。佛言。迦叶。彼业烦恼。亦复如是。经百千劫。住彼识中。或彼行人。于一昼夜。正观相应。生彼慧灯。迦叶。如是圣者。慧根若生。此业烦恼。定无所有。(卿字函第三卷)。
我断生兮死自灭 师逐人兮块自息
般若经云。最胜天王白佛。云何菩萨。于无生法。而见有生。佛告天王。当知诸法无灭。是故无生。何以故。性不变故。但由世俗见有生灭。皆是虚妄。非真实有。若诸菩萨行深般若。即如实知无明因缘。故生诸行。依行生识。广说乃至由有故生。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叹苦恼。是故修行。为断无明。无明若断。余十有支。展转随灭。如身若断。命则随灭。天王当知。邪见外道。为求解脱。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师子。师子逐人。而块自息。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菩萨行深般若。善知因缘。诸法生灭。(果字函第九卷)。
即这般若岂可求 非如金宝力而得
智度论云。但了波罗蜜相。是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亦非如金银宝物。力求而得。(立字函第一卷)。
般若无相虽求难 方便之力应可证
般若经云。佛告舍利子。所求菩提。方便善巧。乃能证得。菩萨修般若时。若见有法自性可得。则应可取。不见有法自性可得。当何所取。所谓不取此是色。此是受等。乃至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此是如来。舍利子。菩萨修行般若。如实了知一切法性。乃至如来。皆不可取。如是不可取波罗蜜多。即是无障波罗蜜多。如是无障波罗蜜多。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应于中学。于中学时。尚不得学。况得菩提。何以故。无少法有自性。于如是无性。为自性法中。何等是异生法。乃至何等是如来法。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依何等法可施设。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不可得。云何可说。此是异生。乃至如来。舍利子白佛。若一切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是异生法。乃至如来法。佛告舍利子。于意云何。为实有色受时。如诸愚夫异生执不。舍利子言。不也。但由颠倒愚夫。有如是执。佛告舍利子。诸菩萨。修行般若方便善巧。虽观诸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而依世俗发趣菩提。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霜字函第一卷)。
复次善现白佛。何等名为菩萨。菩提资粮。要具。如是资粮。乃能证得菩提。佛答。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修令圆满。乃能证得一切智智(第五卷)。
因筏至岸宜亡筏 于法尚离况非法
阿含经云。譬如有人。缚筏求渡。已从此岸。得至彼岸。由于此筏。济我厄难。苟从有恐之地。得至无为之处。我今不舍此筏。持用自随乎。为不能耶。佛告比丘。善法尚犹可舍。何况非法。(如字函第八卷)。
愚智自性本来无 彼此皆空何得舍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灯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从何而去。非东方去。乃至北方去。去亦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灯光。又亦非我能破黑暗。若非黑暗。何显灯光。迦叶。灯光黑暗。本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迦叶。是故智慧亦复如是。有智若生。无智即舍。而彼无智。归于何去。非从东方至。北方去。去既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有智若生。无智即舍。非彼有智。能坏无智。无智本无。有智何显。迦叶。有智无智。俱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卿字函第三卷)。
闻空便乃着空无 犹盐太过伤盐美
智度论云。观其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之人应无此事。但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譬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之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与语。此盐能美物味。他便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遂而问曰。汝何以言盐能作美。彼责痴人。此当筹量。得中令美。云何纯食。然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修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若人入阿毗昙等三门。则知佛法。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亦能知一切法一相。名为般若波罗蜜(德字函第八卷)。
非无人故名曰空 但法自空非色灭
宝云经云。善男子。非无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但法自空。非色灭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而依于空。佛说是人。则为退堕。善男子。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号捶胸。作如是言。却此虚空。于意云何。如是虚空可除却不。不也世尊。如是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木字函第七卷)。
佛性非色不离色 盲人说象终归象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名之为有。决定得故。譬如王者。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问之曰。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譬如墙壁草木。合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率字函第二卷)。
有我无我各一边 离有离无名中道
智度论云。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问曰。若尔者。何等为实。答言。无我是实。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稳涅槃。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是为说。即堕断灭。问曰。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答曰。说无我有二种。一者取无我相着无我。二者破我。不取无我。亦不着无我。自然舍离。
○复次佛说有我无我。有二因缘。一用世俗说。故有我。二用第一实相说。故无我。如是等说。有我无我无咎。佛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建字函第六卷)。
通达诸法毕竟空 是行般若波罗蜜
智度云。须菩提白佛。观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为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无有法。云何行般若。离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无相。无作。云何离空。而更有法。须菩提。闻空非行般若。离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摄在般若中。今但问。般若行般若。不。法不自行。应以异法行。复问。离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一切法摄在般若中。更无法行般若。复问。若不行。云何得无上道。佛反问。汝以慧眼见。定有一法行般若不。答言。世尊。不见有行般若者。复问。汝见是般若行处不。须菩提言。不见。何以故。般若中一切诸观灭。若常。若无常。若生灭等。无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当说是般若。复问。若汝以智慧眼不见法。是不见法。为有为无。答言。无。何以故。佛说慧眼观不见故言无。复问。若法无不可得。是法有生不。答言。不生。是法本自无。毕竟空。佛语须菩提。若菩萨于生是法中。通达无碍。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无生忍。是行般若波罗蜜。(表字函第七卷)。
色等无二无二分 清净无别无断故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色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色清净。何以故。是色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受想行识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受想行识清净。何以故。是受想行识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何以故。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暑字函第三卷起。律字函第四卷止)。
(自色受至菩提其间名相。总八十余科。今具下文。可参此义次第一一推之。从始至末则般若一部圆融之意备矣)。
集出经中之名相 直于言下以分疏
指要录注出般若名相八十余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五蕴。色蕴(积聚虚假)受蕴(领纳资贪)想蕴(取像奔驰)行蕴(微细迁流)识蕴(炽然了别)。
○六根。眼根(喜怒视相)耳根(听审相续)鼻根(爱憎香臭)舌根(尝味甘苦)身根(贪嫌涩滑)意根(恒审思量)。
○六尘。色尘(形显质碍)声尘(反闻成迷)香尘(薰莸惑知)味尘(咸淡迁怒)触尘(冷暖劳苦)法尘(万像纷纭)。
○六识。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
○六触。眼触(离则明见)耳触(远近全闻)鼻触(闻香即知)舌触(味合即觉)身触(不合不觉)意触(冥契诸相)。
○六缘。所生眼缘所生受(光非照境)耳缘所生受(顺音分辨)鼻缘所生受(薰修顿圆)舌缘所生受(辛酸何依)身缘所生受(故逸无逸)意缘所生受(想念不忘)。
○四缘。因缘(诸法和合)次第缘(心心数法)所缘缘(法无所依)增上缘(法无可得)。
○六大。地大(坚凝质碍)水大(润下滋爱)火大(炎上生瞋)风大(鼓籥操动)空大(不见边表)识大(万法本源)。
○十二因缘。无明(昏翳真智)行(流注不息)识(妄生爱染)名色(观形定实)六入(根尘睹对)触(渐生染着)受(纳而不执)爱(习力成染)取(执之不舍)有(业因成就)生(爱欲流转)老(渐觉变异)病(众苦缠聚)死(舍堕识飞)忧(烦闷沉戚)悲(郁快哀悲)苦(恶缘烦现)恼(怨害相遇)我者(起我我所)生者(如父有子)寿者(命根成就)命者(能举事故)有情者(蕴和合生)养育者(因缘故长)众数者(诸法有数)作者(手足能所)使作者(力能役他)起者(作后世业)使起者(亦令他作)受者(苦乐果现)使受者(厌苦厌乐)见者(目观色像)知者(五识知名)。
○六度。布施(舍己惠他)净戒(三业无染)安忍(毁誉风清)精进(勇猛无怯)静虑(妙绝诸缘)般若(智慧圆彻)。
○二十空。内空(六根无体)外空(六尘无相)内外空(六识无有)空空(病去药除)大空(小乘法无)小空(四果相无)胜义空(功用投现)有为空(生灭相无)无为空(无相亦无)毕竟空(诸法相尽)无际空(不见终始)散空(和合相离)无变异空(如如智寂)本性空(法本常无)自相空(不待彼无)共相空(自他相尽)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无性空(假缘即无)自性空(体本元虚)无性自性空(俱无亦无)。
○四谛。苦圣谛(世间果相)集圣谛(世间因相)灭圣谛(出世果相)道圣谛(出世因相)真如(不变随缘)法界(理事圆融)法性(常自寂灭)不虚妄性(本来真实)不变异性(今古常然)平等性(凡圣一致)离生性(寂尔无形)法定(诸境常如)法住(各安自位)实际(不立一尘)虚空界(无有边量)不思议界(心言路绝)。
○四静虑。初禅(有寻有伺)二禅(无寻唯伺)三禅(无寻无伺)四禅(舍念清净)。
○四无量。慈无量(慈定广大)悲无量(悲定含空)喜无量(喜定周遍)舍无量(舍定廓彻)。
○四无色。空无边处(空定现空)识无边处(识定现识)无所有处(无定是定)非非想处(无想想定)。
○八解脱。观内有色外亦观色解脱(见内见外)观内无色外亦观色解脱(见外见内)内外诸色解脱(有无俱净)空无边处解脱(缘色同空)识无边处解脱(三世识空)无所有处解脱(无色缘无)非非想处解脱(绝相成妙)灭受想定解脱(心数法尽)。
○八胜处。一胜处(净相超胜)二胜处(色境超胜)三胜处(内外超胜)四胜处(真空超胜)五胜处(妙识超胜)六胜处(空无超胜)七胜处(非想超胜)八胜处(想定超胜)。
○九次第定。一次第定(初禅喜乐)二次第定(二禅妙生)三次第定(三禅妙乐)四次第定(四禅浮尽)五次第定(空能普入)六次第定(识能明了)七次第定(无有即有)八次第定(无想即想)九次第定(心灭无灭)。
○十遍处。一遍处(地大周匝)二遍处(水大周匝)三遍处(火大周匝)四遍处(风大周匝)五遍处(空大周匝)六遍处(青色满空)七遍处(黄色满空)八遍处(赤色满空)九遍处(白色满空)十遍处(黑色满空)。
○四念处。观身不净(染缘有故)观受是苦(执取增缚)观心无常(念念迁灭)观法无我(无有定相)。
○四正勤。精进根(灵苗滋茂)精进觉(心心警策)精进力(毫厘不屈)正精进(不堕邪习)。
○四神足。定根(深固幽远)定觉(寂而常照)定力(魔不能动)正定(入佛三昧)。
○五根。信根(能入法海)念根(住持不忘)精进根(念兹在兹)定根(湛寂虚通)慧根(明辨实谛)。
○五力。信力(一念万年)念力(全清绝点)精进力(尘劫无怠)慧力(摧邪显正)定力(须弥高固)。
○七觉支。念觉(灵心不昧)择法觉(微细明了)精进觉(已觉求觉)喜觉(法乐禅悦)猗觉(所觉无觉)定觉(明明了了)舍觉(离觉所觉)。
○八圣道支。正语(心口相应)正业(无非佛事)正命(结使已除)正思惟(断妄想故)正方便(不堕无为)正念(心无异缘)正定(超诸神足)正见(信业报故)。
○三解脱门。空解脱门(空不见空)无相解脱门(相不见相)无愿解脱门(愿即无愿)。
○菩萨十地。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
○五眼。肉眼(见内暗外)天眼(内外俱明)慧眼(照了诸相)法眼(观机设教)佛眼(普观法界)。
○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质碍)如意通(任运自在)。
○十力。一是处非处如实力(善行恶行)二知三世报业力(报果分明)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明了正定)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了知界性)五知众生种种欲力(知根所乐)六知世间种种性力(定不定性)七知一切道至力(诸禅定境)八得夙命智力(古即是今)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不见一法)十得漏尽智力(薪尽火灭)。
○四无畏法。无所畏(作师子吼)漏尽无所畏(何所屈挠)说障道无所畏(能破邪惑)说道无所畏(决定如是)。
○四无碍解。词无碍(口海波涛)辩无碍(应作是说)法无碍(义无不了)义无碍(法无不通)。
○四摄法。大慈(广摄物故)大悲(广拔苦故)大喜(广与乐故)大舍(广施惠故)。
○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行无不规)二口无失(言无不法)三意无失(念无不正)四无异想(正信调直)五无不定心(动而常静)六无不知已舍(善恶诸法)七欲无减(不厌小善)八精进无减(动静平常)九念无减(等心澄湛)十慧无减(平实明了)十一解脱无减(缚脱无二)十二知见无减(遍知普见)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过去无不了(所修所行)十七未来无不知(所记所报)十八现在无不见(现受现果)无忘失法(证无漏性)恒住舍性(虚凝湛寂)一切智(无所不了)道相智(了无所了)一切相智(了了无了)一切阤罗尼门(总持妙性)一切三摩地门(正心正受)。
○四果。预流果(须阤洹也)一来果(斯阤含也)不来果(阿那含也)无生果(阿罗汉也)独觉菩提(自悟本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觉觉他)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因圆果满)。○(溪字函第二卷)。
坏色无常相似说 达色本空如实言
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云。佛说未来世中。当有人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帝释问其云何。佛告帝释。未来世中。有诸苾刍。作如是说。色是无常。若身若心。及戒定慧。悉无所有。离诸所观。作是说者。当知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彼作是说。坏色故。观色无常。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若如是求为行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此说。皆得名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帝释。汝今当知。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作是说者。是为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为人说此义者。得福甚多。(宅字函第五卷)。
智度论云。何为求佛道者。不说相似般若。善男子。汝修行般若波罗蜜。莫观色无常。何以故。色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色非常。非无常。何以故。是中色尚不可得。何况常无常。如是说者。是名不说相似般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说相似般若者。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着心取相。说五众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着心。不取相。说五众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着无常。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多。(形字函第十卷)。
苟舍般若趣余经 犹弃根本寻枝叶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弃舍般若经典。求学余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何以故。弃舍一切智智根本甚深般若。而攀枝叶诸余经典。终不得佛菩提。善现白佛。何等余经。佛答。若说二乘相应之法。谓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四谛智等。于中修学。但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余经。犹如枝叶。不能引发一切智智。甚深般若。能引智智有大势用。犹如树根。(巨字函第九卷)。
无一般若力为护 则五波罗魔所侵
般若经云。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无强夫所守护者。易为恶人之所凌辱。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无般若力所摄护。易为魔坏(出字函第十卷)。
施等如盲前莫达 般若为目以导之
般若经云。譬如百千盲众。无净目者导之。犹尚不能近趣正道。况能远达丰乐大城。施等盲众若无般若净目者导。尚不能趣菩萨正道。况能得入一切智城。皆由般若。方到彼岸。(来字函第二卷)。
修般若何惰何勤 由因地或进或退
复次善现白佛。菩萨闻说般若。深生信解。书写受持。思惟修习。是菩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佛言。若菩萨闻此般若。不怯不惑。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当知是菩萨。先世乐听般若。闻已受持。精勤修习。由此善根从人趣没。还生人中。善现复白佛言。颇有菩萨。成就如是殊胜功德。供养承事他方诸佛。没彼生此。闻是般若。复能读习。无懈倦不。佛言。此菩萨无有懈倦。所以者何。先从他方佛所。闻是般若。彼乘如是善根力故。复有菩萨。虽于先世得闻般若。亦曾请问深义。而不能经一日三四五日。随顺修行。今生人中。闻说般若。设经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坚固。无能坏者。若离所闻。寻便退失。何以故。由于先世。虽闻复问。而不修行。故于今生。或时坚固。或时退失。复有菩萨。虽于先世。得闻六波罗蜜。而不请问深义。今生人中。闻说是深般若。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阳字函第一卷)。
持之者获报殊胜 谤之者堕罪弥深
智度云。若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若以毒药。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杀。如是众恶。皆不能伤。般若力故。有此殊胜。问曰。现有受持读诵。入于军阵。刀兵所伤。其义云何。答曰。有二种业因缘。一者必应受报。二者不必受报。必应受报者。譬如大逆重罪。应死之人。虽有强力财宝。不可得免。不必受报者。如人罪虽入死。理尚可救。用力势财物。便得济命。不救则死。善男子。亦如是。若无必受报罪。虽有死事来至。读诵般若。则得济度。若不读诵。则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无有力势。问曰。如上所说。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读诵。但书写供养。云何得是功德。答曰。是人所得功德。亦同于上。何以故。是人先已闻师说般若义。深入爱乐。然不识文字。违离师故。不能读诵。而不惜财宝。雇人书写。尽心种种供养。与诵者同。亦得功德。(形字函第七卷)。
般若经云。若人书写般若经典。种种庄严。置清净处。恭敬供养。十方天龙。常来拥护。不为人非人等之所恼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巨字函第二卷)。
金刚经云。受持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经云。若人先世闻说般若。已曾舍去。今世闻说。由宿习力。还复舍去。身语及心皆不和合。由斯造作愚痴恶慧增长。匮正法业。堕大地狱。经历百千俱胝那庾多岁。受诸大苦。三灾起时。彼匮法业。犹未毕故。死已转生他方世界。遍历十方。经无量劫。彼业稍微。从地狱中出。次第受傍生饿鬼。一一趣中。各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岁。至于三灾。转生他方。备受诸苦。余势将尽。方生人中。恶律仪家。六根不具。舍利子白佛。常说罪重者。五无间。此匮法业为相似耶。佛言。坏正法业粗重不可以比。谓自谤般若。亦教人谤般若。自饮毒药。亦令他饮。(水字函第五卷)。
总六度而通福慧 摄三学以利自他
解脱了义经云。佛告观世音菩萨。学有六事。所谓六波罗蜜。施戒忍是增上戒学。禅是增上心学。般若是增上慧学。精进通一切。观世音菩萨白佛。此六事。几是福德众具。几是智慧众具。佛言。增上戒学。是福德众具。增上慧学。是智慧众具。禅及精进通一切。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何故此谓学事。六种施设。佛答言。有二事。一者三学摄取众生。二者三学对治烦恼。于是菩萨。布施众具。持戒不害。忍辱饶益。以此三学。摄取众生。复次菩萨。进修善业。禅伏烦恼。慧断诸使。以此三学。对治烦恼。(身字函)。
一持此经六度具 一修道场六度圆
不退转法轮经云。受持此经。为他人说。当知具足六波罗蜜。有能信解此经典者。具足檀波罗蜜。于此经典。不生疑惑。具足尸波罗蜜。于此法中不动。具足羼提波罗蜜。能于此经。心不退没。具足毗离耶波罗蜜。信乐此经。心不散乱。具足禅波罗蜜。谛了此经。无分别想。具足般若波罗蜜。(赖字函第四卷)。
庄严王菩萨经。佛言。行六波罗蜜时。修立道场。香华供养。名檀波罗蜜。修供养时。身口意业。不恼众生。名尸波罗蜜。若有虫蚁。来入道场。安忍不害。名羼提波罗蜜。善心相续。名毗梨耶波罗蜜。心不散乱。名禅波罗蜜。方坛圆场。无有偏斜。名般若波罗蜜。如是一法。随心变现。(景字函)。
不修六度道难成 虽行六度相不取
般若经云。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常作是念。我若不行布施。当生贫贱之家。尚无势力。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若不护净戒。当生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若不修安忍。当生容貌丑陋。不具菩萨圆满色相。则不能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不精进。尚不能获菩萨胜道。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我若心乱不入静虑。尚不能起菩萨胜定。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我若无智。不学般若。尚不能得诸巧便慧。超二乘地。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盈字函第二卷)。
思益梵天经。佛云。我见燃灯佛。即得无生法忍。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尔时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虽布施。不求果报。虽持戒无所贪着。虽忍辱。知内外空。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虽行慧。无所取相。(万字函第二卷)。
○至此般若六已终 ○加后方便四为伴
(总十波罗蜜多)。
解脱了义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何故六波罗蜜。作如是次第说。答曰。彼上上招引依故。菩萨弃舍身财。受持净戒。护戒故忍。忍已精进。进已能禅。禅具足已。得出世慧。复问。何故施设余四波罗蜜。佛言。此等是六波罗蜜伴。于彼方便波罗蜜。又是三波罗蜜之伴。复告观世音菩萨。现法多行烦恼不能堪任。常修习忍。受行少福。愿未来世烦恼微薄。能勤精进。是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伴。亲善知识听闻善法。希望胜力。是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伴。于菩萨藏。闻缘修禅。堪能开引出世间慧。是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伴。(身字函)。
大藏一览集卷三(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