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马的职业“鬼”话:新精英资深职业规划师给你的靠谱建议 » 老马的职业“鬼”话:新精英资深职业规划师给你的靠谱建议全文在线阅读

《老马的职业“鬼”话:新精英资深职业规划师给你的靠谱建议》第四章 水系:职业决策向左走?向右走?

关灯直达底部

“我毕业后是该做市场还是技术?”

“公司想要在传媒领域开展新业务,希望我全部负责,我该怎么办?”

“干到现在,我有三个选择:一、继续留在这里干售后;二、换部门做售前;三、另外一个企业打算招我。我该如何选择?”

“我该果断离开,还是做兼职?”

我们内心对职业选择充满问号。

这诸多问号,归结下来都是一个问题:职业决策。

当生活遇到岔路口,困惑自然就冒出来。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决策心态和决策方法,这些问题就会屡次在内心响起。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连王子哈姆雷特都在纠结、忐忑,我们这些俗人也在所难免。

那么该怎么办?关于决策心理学的研究,最近数十年可谓火爆,不少畅销心理学书籍都跟决策有关系。这里借用一种魔法来说。

在决策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水流遇到岔路,它会自然而然顺势做出选择。它选择的原则就是:水往低处流,百川东到海。

因此,和职业决策有关的魔法,是为水系魔法。

4.1 为什么遇到岔路就会纠结

为什么我们在职业选择、职场决策中感到纠结,难以做出重大决策呢?

请将这个问题放一下,先将镜头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打过牌吗?“拖拉机”?是不是也会遇到不知道出哪张牌的状况?如果出大牌,万一没捞着分儿,还被别人扣了底就惨了,但如果把小牌出了,那人家跑个十分儿就升级了。

跟女朋友出去吃饭,决定好去哪里了吗?去吃火爆的米线火锅,要排长队;去吃快餐,又没情调;去吃海鲜自助,太贵了。

这种款式的衣服很适合我的身材,但是颜色似乎太暗了,那个浅色的却又使人显胖。

甚至连去超市买瓶水都会纠结。纯净水不长胖但是没味;可乐喝着爽但是是垃圾食品;天然果汁健康但是却比较贵。

任何一种选择,我们都会纠结。

如果我们把纠结分解一下,这是两种感觉的复合体:快乐和担心。

快乐是因为我们对选择的期待,因为每种选择都是符合——至少符合一些——我们的价值需求。我们可以想象做出选择、付诸行动之后的美好成果:味道好、有营养、能赢、便宜……换到职业上,那就是:成就感、智慧、社会关系好、有面子……

而担心,同样是因为我们对那个选择的期待,因为这个职业会让我们付出成本,一旦做出的选择不能带来价值,那成果就会变成“后果”:没情调、贵、没营养、不好吃……换到职业上,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没有成就、单调乏味、家庭关系紧张……

如果全部都是快乐,那自然开心去干;如果全部是担心,那也就自然逃避。问题就是这两种正向和负向的期待同时以差不多的能量出现。这是纠结最核心的原因,恰似内心中多个小人在打架,却都势均力敌。

“这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是吃货的我,一个是真心想减肥的我。”

水系魔法所关注的,就是这种对选择的期待。

当别人来找我咨询,并透露出纠结的感觉时,我会先说一句话:

“告诉我你对每个选项的担心。”

当每个人都能看到纠结背后的负面情绪“担心”时,往往都能觉察到什么,此时再使用一些招数,就找到根源和方向了。当然,确实有一些人,他们有比较强的纠结,被称为“决策恐惧倾向”。这被普林斯顿大学定义为“缺少勇气或意志去从复杂多面的事情中寻找目标”。那些在职场中纠结时间过长而难以决策的人,往往在很多生活片段中同样举棋不定。他们会考虑一个决策的方方面面,优点缺点,并且会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其举棋不定的理由。因此,尽管那些纠结的人为自己无法进行决策而痛苦,但是他们内心其实还有那么一点点享受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感觉。

一般来说,纠结的背后,隐藏着三类恐惧。

1.对变化的恐惧

成长于某些家庭环境,可能会在未来出现决策恐惧。比如父母本身就很情绪化,要么犹豫不定,要么反复无常,这会让孩子也不知所措,长大以后就陷入决策恐惧的焦虑过程中。这属于对变化的恐惧。一个朋友说:最近很喜欢看央视一套的节目。其原因是,央视一套能给自己很大的安全感。很无奈,换个台所产生的变化,都会让人恐惧。

2.对缺陷的恐惧

一些人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内心希望做出的决策百分百周全,任何偏差和风险都要不得。过于完美主义的人对于一个决策也十分挑剔,但是你很难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决策,因此就会决策焦虑了。而这些过分完美主义的人,多数也是因为童年时没有安全度过心理敏感期。

3.对责任的恐惧

当一个人害怕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不愿意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时,他往往倾向于让别人替他选择。这也是选择恐惧的一个原因。这样的人同样也往往来自童年,他们往往成长在控制欲较强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几乎所有选择都由父母来定,一旦自己想做主就会被家庭所恐吓,于是形成了害怕承担责任的心理。到成年以后依旧不愿自己选择。在我们这个国家,这样心态的人特别多。

我们的恐惧,因为我们是习得性动物——人,这些恐惧能让我们通过躲避而更安全。不过,这个社会总是不安全,即便不做决策,被动拖延,同样是一种决策,同样要产生变化,同样会有缺陷,也同样会承担责任,一样会陷入一个你无法接受的后果。或者,当你以为很安全时,危险就潜伏在侧。

因此,在决策的最开始,我们面对的问题并不是选择A还是选择B,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对决策的担心和恐惧。

4.2 你的决策口味是什么

下面,我们做一个假设:

你准备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假设你已经度过决策恐惧期,你会如何选择?我更关注的不是你买哪一台电脑,而是你的决策口味、决策风格是什么。

现在,有三个人,张飞、诸葛亮、刘备,他们的决策口味就完全不一样。

●张飞(直觉型)

这是闪电型风格。“要买便买苹果电脑,想其他的干吗?”直接拍钱买货,不做过多思考。这样决策的人思维都很直接、简单。决策过程十分干脆。他们决策的过程就是,第一时间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这类人,对职业的选择完全依靠直觉,一旦感觉不爽,就会选择极端做法:辞职;但他们也比较执着,一旦想要从事某个职业,就认准了一个猛子扎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诸葛亮(思维型)

诸葛亮会算。“亮已算定,可买THINKPAD(联想品牌电脑之一),不必多虑。”诸葛亮说这话之前,肯定已经在家里做了很多性能对比、价格查询,甚至电话咨询,然后才出决策方案。典型的思维型决策口味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做SWOT(战略分析法之一)分析,做决策平衡表,最后的目标绝对是经过计算而得的结果,他们自身的主观感觉看上去并未发挥作用。

这类人,在职业选择中会计算与职业相关的一切因素。钱、发展、市场、环境、产品、员工、老板……并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企业年报、企业发展模型,等一切就绪,全部了解清楚,再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刘备(感觉型)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他绝对是一个多愁善感型选手。刘皇叔买电脑,他会先去卖场,试试某一款电脑。然后会跟卖场的人聊天,并听说某款电脑很不错,拥有它就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然后就会亲自去试试那款电脑,反复三次,方购得。是不是很像三顾茅庐?刘备型的决策方式就是感觉型,做决策之前要体验一下不同决策的感觉,当感觉来了,就多少钱都拦不住。

这类人,强调感受。他们选择职业、行业,会选择先了解、体验,而且他们更关注“人际关系”,并很有觉察力,在感受到整个行业环境、企业氛围跟自己很匹配时再做出决策。

总结为一句话:直觉的人有直觉的简洁,思维的人有思维的周全,感受的人也有感受的觉察。

当你做决策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决策口味,这样的好处是:能清晰自己的决策过程,决策之后内心会踏实一些。因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就是给自己的行为归因,找个自己能接纳的理由。

但是,不同决策都有各自的缺憾:直觉型的决策者容易忽视职业的风险和弊端,他们风风火火进入到心仪的企业,但因为发现“不是想象的那样”而遭受挫败,正如张飞那样,只能依靠勇猛,一旦带兵打仗就被人使诈而吃败仗;思维型的决策者过于守正,不愿意走险棋,但是很多职业上的大发展都是出奇制胜,诸葛亮不就是这样吗,“六出祁山”总是不出奇计,从而丧失了光复汉室的机会;而感受型的决策者则过于多愁善感,特别在乎人际关系而忽视职业的方向和目标,刘备最后被火烧连营,也是因为要为兄弟报仇,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而最好的选择,却是这三类选择的综合。如果观察人民军队,就会发现其军官设置颇有深意:在一个团/师/军里,都会有三个最高职务:团/师/军长、政委、参谋长。而这三个职务就分别代表思维(参谋长)、感受(政委)和直觉(团/师/军长)。这样的组合能让人民军队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屡战屡胜。

职业选择也是同一个道理。

首先,把诸葛亮请出来,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的利弊,做个指标对比图:

然后,再让刘备出场,通过看书、电影、混圈子、试用等方式体验一下几个选项的感觉;

最后,依旧纠结时,就向张飞学习,用直觉做出决策好了。

同时,再给出三个建议:

1.找不同的朋友做助手。因为每个人都很难兼顾三种口味。在明确自己的主要决策口味之后,最好能找不同口味的朋友做帮手。

2.时间有期限。买电脑、买房子、职业选择都有期限,过时不候。因此,特别是那种思维型决策者或感觉型决策者,都给自己一个期限,能分析多少就分析多少,能体验多少就体验多少。我们要像《红与黑》里的于连那样,为了能抓住纳达尔夫人的手,而给自己的纠结设定了一个时间点。

3.在试探中决策。闭门造车永远没法做出产品。职业选择也必须迈出去一步,至少要先从网络开始,多查查不同人的评价和感受,多了解不同人的体验,多同圈内人交谈。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亲自体验一下职业的感受,通过试探和深度了解做出决策。

4.3 “划算”的误区

职业纠结的原因来自期待。期待过好或过坏,好像内心有一堆小人打架,由此产生纠结。因此,我们专门谈谈期待。

你知道我们期待的正确选项能带来什么好处吗?

按街边小贩的说法就是:划算,值。

我们所有的权衡,都是在权衡这几个选项:哪个最划算,哪个最值。

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划算:选项的收益-选项的成本>0

如果这些选项都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做生意或投资,产品售出的收入高于产品购入的成本,那这个买卖就值。买了黄金,过了两年金价上涨,那这个投资就划算。

如果这些选项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呢?比如职业选择、人生选择、婚姻选择,甚至选择看什么电影能让女朋友开心也是没法拿钱当标尺的。

此时,我们就会走进几个误区:

误区一:收益就是价格

职业生涯选择中,我们所追求的收益仅仅是钱吗?这个问题本书之前提到过,真正的收益是价值,即:选择对每个人的意义。这其中,钱和权力也许只占一部分。收益还包括了其他很多内容:公平公正的氛围、融洽的同事关系、开心和有趣的事情、可以领悟到的智慧、光鲜的工作环境、平衡的生活方式……

不过,当我们看到“收益”这两个字时,钱和权力就偷偷把这个概念给换掉了。

工作十年的小华问:“三张OFFER(入职通知书),H公司一个月20K(K即千);Q公司13K,但是有少量股份,能做中层;F公司是创业企业,一个月7K,但是有原始期权。去哪里?”你是否看到小华问题背后的思维了?他的内心是将收益等同于钱和权力了。这样的思维,即便有选项,还是没法做出选择。诚如王尔德所言:“一个功利者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

对于小华而言,必须再次问及自己:一份工作中,哪些价值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是MONEY,还是成就感?员工关系?创造力?工作乐趣?

关注收益的价值,而非价格。

误区二:成本就是付出的成本

再看成本。我们做出选择之后所付出的就是成本。同收益一样,成本也不单指金钱,还包括精力、时间、人际关系等符合价值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也是我们经常忽略掉的,是“机会成本”。

我们总以为成本就是一个选项的支付。也因此,我们所比较的,无非就是多个选项的成本哪个更低。但是即便真的比出来了:买山寨机的成本比买Iphone的成本低,去自己熟悉的行业比进入自己完全没接触过的行业成本低,这仍旧不能明确选项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忽略了“机会成本”。

当你用同样的资源(金钱、时间)来做出一个选择时,放弃另一个选择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最简单的例子是婚姻,当选择了给一个人带上戒指、共同去民政局领小红本,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他所有异性以及单身一辈子。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外面再处几个小三儿、小四儿,但这样的机会成本更大,那就是家庭破碎、道德沦亡和基本的安全感的丧失。

职业选择同样如此。

很多人都说要花三年时间读研究生,但他们往往没考虑这三年的机会成本:“工作经验、工作收入……”转行同样是不少现代人常常冒出来的想法,但正如“土系魔法”所言,转行就意味着过去行业的经验和人脉打一个折扣,部分工作还需要从头再来。这也便是转行的机会成本。

而决定机会成本的关键,是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如果是一笔生意,那资源就可以定义为所花的钱,即实际成本。同样一笔钱去卖小商品,就得放弃去开小店的收益;那么如果是职业、生涯、梦想,什么才是最核心的资源?

时间,时间是机会成本里最核心的资源。

很多刚开始工作的朋友为什么可以频繁换职业?因为转职的机会成本低。而工作十年,已经做到中层,当考虑转换职业的时候,就需要好好琢磨一段时间才能横下心来。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当到四十多岁时,上有老下有小,再去做职业转换?所以,在之前,我说梦想是个“贼”,就是因为梦想在不同时间段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因此,在关注每个选项的成本时,多想想机会成本。

误区三:不需要关注风险

小明在经过了缜密思考、职业体验之后做出了一辈子的重大决定,离开现有的市场总监的位置,去互联网团购产业做一名产品经理。他觉得这个选项很“划算”。他将倾尽全力,投身其中。

他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

任何一个选项所带来的收益/价值都不是当下就可以兑现的,都是未来的价值,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期权”。既然是未来的价值,就存在随机和不确定性。去做团购网产品经理,如果他规划的产品不被客户接受没有市场呢?如果他去的企业遇到波动关门倒闭了呢?如果企业要求他不但要做产品经理,还得兼职做销售、全员营销,他接受不了呢?如果大环境发生变化,团购网产生的泡沫破裂了呢?还有什么他没考虑的其他风险呢?

小明自信满满地说:“这些我都考虑了。我觉得凭我现有的能力和经验,大多数风险都可以忽略。如果大环境发生变化,我也可以忍一段时间。”

他真的对风险有仔细认真的考虑吗?

风险管理,是一门学科,不是简单一想就可以的,当我们采用一套风险管理思维来考虑时,我们就会发现,想一想跟真的管理一下区别很大。我来做一个简单的风险普及。

如何衡量风险?

我们拿小明为例。刚刚的那几个问题就是几个风险,但这几个风险却有自己的分值。

风险分值=风险发生可能×风险的后果

比如:企业要求小明兼职做销售,他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这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风险一旦发生,后果有多严重?

他内心做了一个评估,到一个新兴企业,可能性比较大:80%;

如果发生,只要能让自己做产品,兼职做的后果不大:如果按十分制打分,可以打四分;

那么,这个风险的分值就是80%×4=3.2分;

于是,对上述列出的几个风险,就做出了这样一个表格:

后边的流程你是否想到了?排序:

此时,根据分值进行排序。

产品没市场>行业泡沫破裂>企业关门>兼职做销售

因此,必须要针对重要的风险做出应对决策。

产品没市场:这个风险最严重。当没有业绩时,自己就无法被认可。如何应对呢?自己原来就是做营销的,产品没有市场,除了在产品上保证质量之外,自己会拿出一套营销策略来打开市场。如果产品还是不能达到要求,那看来就不是做产品的料,应该继续做市场。

行业泡沫破裂:破裂的经历同样是经验,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做产品经理的能力,可以到其他行业做产品经理,同时自己韬光养晦,等未来天下有变,再次出击。

企业关门:积累一个企业关门的教训,换一家企业。

兼职做销售:太正常了,接受它吧。

然后,我们会在上表中再增加一列,见下表:

当有了这些应对策略,风险考虑才算周全,才能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

4.4 几个选项最好

职业决策就是做一道选择题。我该选这个行业还是那个行业,选这个职位还是那个职位,这家公司还是那家公司,这个项目还是那个项目。

一道选择题包括:题目、选项、答案(决定)、你的选择风格。

这其中,选项是关键要素之一。因此我们看看到底有几个选项:

●一个选项

所谓一个选项,其实就是“你干还是不干”,如果你不干,那就宅在家里,为失业率贡献一点儿百分比。一般来说,一个选项其实就是没得选。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看上去,你没得决策。但是你还是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主动地做,还是被动地做;你可以选择创造性地做,还是机械地做;你可以选择有趣地做,还是无奈地做。

小芳实习时找了一个很“无聊”的工作:在超市的糕点专柜旁边,穿着一身工作服,双手捧着一个托盘,盘里放着蛋糕小丁儿,小丁儿上边儿插着牙签,让路过的顾客品尝“样品”,并推动顾客购买。这个工作肯定没人喜欢。谁都可以选择以无所谓、面无表情的方式站在那里,但是,小芳却选择了其他的方式。她在站立的同时,仔细观察了那些眼神在点心盘和自己身上停留的人,有好吃甜食的小孩儿,有好色的男生,也有爱贪便宜的人。同时,她对这些人都投以微笑,面对有父母拉着的小朋友,就笑得可爱一点儿;面对牵着女朋友的好色男生,就笑得暧昧一些;而面对爱贪便宜的人,就笑得友善一些。同时伴随一些话语如:“小朋友,来尝尝蛋糕吧!”“尝一尝,把牙签儿放到这个杯子里,注意环保哦!”“阿姨,好吃吗?这可是新做的,没有反式脂肪。”当客户有购买冲动时,再添把柴以达成购买。通过一次次有意思的推销,让自己找到了其中的乐趣,同时拥有了大量的销售经验,为以后拥有多个选项打下了基础。

因此,很多“没的选”的工作,其实都有的选,那就是选择一个有趣、主动和创造的心态。

●两个选项

很多人的职业选项都是两个。

职业遇到了岔路口。

是选择继续从事研发,还是去做产品经理?

继续做技术可以让过去的工作经验产生最大价值,个人迅速升职,但是越来越不喜欢;而做产品经理,那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待遇会大大缩水。到底该如何选择?

是选择H公司,还是Y研究所?

H公司是大型民企,待遇丰厚,但是长期出差,压力很大;Y研究所是事业单位,离家近,没什么压力,但是待遇较差,且很难说未来的发展。到底该如何选择?

是在企业里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出来自己创业?

做职业经理人,可比较轻松地上升,家庭事业兼顾,收入不菲,但工作不给力;而自己创业,很给力,很有梦想感,但可能朝不保夕,一天二十四小时处于工作状态中,会花掉其他身体、亲情等银行卡。到底该如何选择?

当我们仅拥有两个选项,看上去选择不多,但实际却十分难选。心理学上的“布里丹毛驴效应”在此时就会作祟:毛驴如果面对两堆数量、质量差不多的草料时,总会犹豫不决,最终活活饿死。

真的,您还不如就给我一个选项,我就把心放肚子里麻利地没的选地干下去得了。为什么偏偏弄出两个来?

不过,两个选项我也有招。

那就是,再搞出一个选项,弄成三个选项,就好了。

●三个选项

当两个选项很难比较的时候,第三个选项的出现,如同及时雨宋公明,一下子让决策容易了很多。

因为三个选项能产生一种清晰的比较和暗示。

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案例:

这个周末很有情调,小华和女朋友去看了一场很刺激的电影,娇羞的她依偎在小华怀里,小华春心荡漾,电影结束之后,二人打算继续来一次浪漫的晚餐。她提出吃麻辣火锅或者牛排,当出现这两个选项时,她开始犹豫不决,时间就这样流走。为了避免争吵,并能让她迅速做出决策,小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说:“要不我们去吃比萨吧?”问题来了:后边她会怎么选?

她果断拒绝了吃比萨,因为小华知道她最近对必胜客不感兴趣。但是她很快做出了选择,去吃牛排。

上边这个故事并非杜撰。

在《怪诞行为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的第八页,作者丹·艾瑞里展示了这样一个实验:

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给学生征订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给不同的被试者略有区别的两种宣传彩页:

A彩页: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的方式: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根本不会有人选择第二个选项。选择第一种的占16%,选择第三项套餐的占84%。——那么,如果把根本没人选的第二个选项去掉,会有什么影响吗?这就是另一张彩页的内容。

B彩页: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的方式: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结果是,去掉了一个完全没人选的选项,却给最终比例造成极大改变:选择第一种的上升至68%,而选择套餐的骤降至32%。

实验的结论是:一个没有人选择的选项,却影响了大部分人的判断。这个选项,可以叫作“诱饵选项”——因为诱饵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看懂了这个实验,再回头看看小华的行为,就很明显地知道,小华提出的“去吃比萨”,是一个典型的诱饵选项。

诱饵选项的特点就是:跟之前的两个选项之一在某几个性质上类似,比萨属于西餐,价格同牛排差不多。同时决策者往往不愿意选择诱饵选项,小华了解她女朋友的口味:不太喜欢吃比萨。

当产生了诱饵选项时,决策者凌乱的思路就一下子“清晰”了。

生活中有大量类似故事发生:

如果比较敦实的你想追学校里的美女,而二班的花心大少最近也看上了她,你可以试着给自己班里的大胖一百块钱,让大胖给美女发一个月求爱短信。在看到你、花心大少和大胖三个选项之后,美女很有可能选择忠厚的你;

如果超市里有两个品牌的酸奶没法选择,而旁边突然出现一个礼包装:选择A品牌酸奶会送一个水杯。你往往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礼包装,尽管你的家里已经有四个完全类似的从未用过的水杯;

如果纠结于G公司还是Z公司,而此时突然出现一个H公司,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待遇跟Z公司很相近,但是H公司离家很远。我们就不自觉地倾向于Z公司。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纠结于两个选项而不能自拔的朋友,可不可以给自己找第三个可能选项?

咨询者小娟从事金融行业,最近她产生了职业困惑。一家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同时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实在没法决策。作为职业规划师,我用了思维(量表法)、感觉(体验法)、直觉(抓阄法)等各种方法同她一起分析,但她依然纠结,这两个选项太过接近以至于没法选择。当大家筋疲力尽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问了她一个问题:

“如果还可能有一个其他选项,你同样可以去并有去的想法,你觉得你会怎么选择?”

她考虑了几分钟,说:“我还能去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我暂时不太想去那里。”

好,我顺势把第三方理财添加到选项表中,同时又问了她“第三方理财能给你的价值是什么?你为什么不想去那里?”之类的问题。根据她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她眼中,第三方理财和基金公司的一些指标很类似。最后,我让她再次看看增加“第三方理财”选项的选项表。让她做最后的决定。她只是犹豫了几分钟,就突然选择了“基金公司”。

我们往往会以为: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是A、B、C选项,而其背后的逻辑则是:

从来也没有A、B、C选项,而只有A、B、B'选项。而那个B'选项,则是一个诱饵选项,当B'选项出现时,我们就会倾向选择B选项。

所以,当你有两个选项时,拜托给自己再加一个可能的第三选项。

张总纠结于留在原传媒企业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去梦想的互联网行业做职业经理人,那就给他自己找一个可能的第三选项,如果他下意识把第三选项列为:去互联网行业自己创业,此时再把三个选项做比较,就能更方便他做出选择。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三个选项可能会做如下排列:

此时再让他做决定,他就会很快选择“互联网行业职业经理人”。

●N个选项

我们总是很贪婪,当三个选项出现时。我们总会继续期待:“是否还有选项?”

一定还会有选项。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做减法。

如果是N个选项,先将它们归类。

小华的职业选项真多:在A公司做研发;在A公司转产品经理;到B公司做研发;到C公司做销售;转到新行业Q公司从研发做起,这么多选项。先归类,可以按职位归类(研发、产品经理、销售),也可以按行业归类,或者按公司归类。通过归类让选项变成了三个。假设他按职位做了归类:研发、产品经理、销售。

之后做一次筛选,三个选项的决策就会清晰。经过比较,他倾向于做研发。

然后将这类选项再次细分。A公司、B公司、Q公司,这又是三个选项。他发现B公司和Q公司的企业文化比较类似,跟自己很匹配,而Q公司又是跟自己的希望很贴近的新行业,他可能会选择Q公司(对他来说,B公司就是一个诱饵选项)。

好了!去新行业的Q公司做研发。

●听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我在前面说了一堆选项和选择“魔法”。看上去很美。

确实是“看上去很美”。

因为有可能你使用了这些手段,依然很纠结。那该怎么办?

苹果公司的前老大史蒂夫·乔布斯是千万人的偶像,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产品决策,这样一个神人,决策方法也很神:

他的办公室是一个几十平米的空间,里边几乎没有什么家具,空旷的房间中间只有一个垫子。决策前,他会先闭目静坐,然后叫下属将相关产品的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当内心突发声音时,他就能从周围找到Iphone、Ipad的样子,他就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来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搞得跟农村神魂附体的巫婆神汉一样。

他在寻找内心的选择。按王阳明的说法叫“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因此,如果你该思考的都思考了,该体验的也都体验了,但还是很纠结,那还是问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问题吧!

“这个选择是你想要的吗?”

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4.5 切换:来硬的还是……

在度过了选择恐惧期,同时对选项的价值、机会成本、风险都做了仔细的思考,也给自己设定了有趣的三个选项之后,答案呼之欲出。每个人内心的正确答案都开始招手,你可能会选择继续在这个企业做下去,也可能会选择切换到新企业,甚至到更有兴趣的行业里干一把。

如果你选择了转换,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该怎么转换?

“痛快一点儿,直接辞职,然后再去找新公司。”

干脆利落自然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一段时间内找不到新公司呢?此时,就会心慌,会质疑自己的选择;而当时间超过半年时,内心的归属感会更强大,此时颇多可能是会吃“回头草”,或随便找个工作,等心情稳定了再说。

“那就骑驴找马,那边连上,这边切断。”

骑驴找马固然好,但是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在你准备找马的时候,是不是对自己的驴就不太上心了。你会一个接一个去参加面试,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会懈怠。而更重要的是,两边儿跨着会让内心有种不安的感觉。

●直接分手

什么样的状况适合来硬的,直接分手,了无牵挂?

一种是自我能力很强,有独门绝技,可以靠能力赚钱的人。这样的人在以前的职业中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过很好的业绩,比如企业的金牌销售,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亲和力做出最强的销售业绩。或者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工程师,其掌握的开发技能、维修技能足以让自己不愁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样的人,可以选择来硬的。离开了,能很快找到工作。

他们在公司里不见得已做到管理层。他们的离开,对原公司的影响不大。

一种是有足够资源和经验的人。他们已经在本行业里积累了足够的人脉、经验和能支持一阵子的财富,离开之后不会因为半年不找工作而心慌。比如,在企业里混迹多年的中层管理者。他们能承受起硬切换的风险。不过,他们选择离开的时候,需要给前公司一个交代,把后事安排好,不给老东家添乱。比如小宝,已经做到了企业中层,但想投身新的行业。在提出离职后,他足足准备了两个月,提拔了几个有能力的项目经理,并把手里的项目充分授权,甚至给高层提出接替他的人选。他的离职,既没造成部门内部的恐慌,也不影响前公司的业绩。这样,既维护了跟老东家的关系,不破坏行规,又在未来新东家眼里树立了自己一贯负责的形象,绝对可以被称为“华丽转身”。

还有一种,就是直觉性格的“张飞”型人。他们选定新的目标之后,大脑就直接发生切换,几乎一分钟都等不了。继续在原环境待着就是受折磨。与其这样受折磨,不如果断给自己一个了断。即便存在找不到下家的可能,也得承受一次心慌的感受,吃一次教训,下回就明白该怎么办了。

即便如此,我仍旧不推荐过于强悍、重口味的“先弃后取”的方式,即便在现有的企业从事现有的职业,每个人也完全有时间进入到想去的另外一个圈子当中。

●骑驴找马

骑驴找马似乎是上上策,但是一旦找马的时间过长,就会由找马变成找骂。

因此,首先进入想进入的圈子。进入圈子,广交朋友,这是极其容易的事情,所需要的就是对梦想持续不断的兴趣和分享。怎么进?看第三章,俺都按部就班把它流程化了。

当进入圈子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自然就能了解到找马并上马的大约时间。一些小企业、创业企业、新兴行业可能能马上上马。而那些大型正规的企业,就得了解企业招聘的时间点和招聘流程,即便里边有人,也不能坏了规矩。

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包括确定的几家企业、进入企业的流程的叠加。比如,进入某几家著名外企,就设定三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做出新的决策:先弃后取;或者继续踏实地待在现有的企业中,泡圈子,等机会。

最后,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临走时,别给老东家添乱。来日方长。

●骑驴跨马

有些职业,真的是可以“墙内红旗不倒,墙外彩旗飘飘”。

易中天在从事美学学术研究十几年之后,逐渐失望于这个需要关系、政绩、评奖等一系列游戏规则的圈子,开始转向“另类学人”。

但是他并不打算离开体制,转而成为了一名“吃皇粮的个体户”,“种完生产队的‘责任田’(额定工作量),再种一点儿‘自留地’”。他既在学校做教书这样的官样工作,又常常出现在《百家讲坛》这样的大众节目会场。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优哉游哉,在学术体制里存在,但走的却是群众路线。

有那样一类职业,就可以兼职来做。

写作。你没必要加入作协去写作,想写的话,提起笔就能写。《明朝那些事儿》写出了七大厚本,写这本书的作家“当年明月”却是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

咨询。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很多人都是兼职做。因为咨询的能力大多取决于经验,如果经验足够多,给企业或个人提供这样的专业服务完全可以兼职。

新闻。电影《蜘蛛侠》里的蜘蛛侠本人就是记者,他们的职业完全可以兼职。因为这是个没底薪,全靠照片和文字谋生的职业,你交付的新闻够新够靓,就会拿到薪水。如果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获得的信息完全可以变成业内新闻。

培训师。这也是一个可以兼职的职业。很多培训师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设计几门培训课程,同时跟很多企业签约,完成课程,拿到收入。

……

洞悉这类职业的规律后,我发现这类职业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1.都是单打独斗型。写作、咨询、新闻、培训……全部都可以一个人单独搞定,而几乎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这给我们每个人机会,只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就可以一个人完成。

2.都需要过人的能力。这些职业都需要比较强的能力,写作的热情谁都有,但是能写出几十万字的一本书,且能赚到稿酬,读者爱看,还需要一些文笔,以及持续写到底的才能。咨询、新闻、培训也都需要有比一般人都强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如何拥有,还记得我在之前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吗?十年磨一剑!

3.都需要明确的成果和期限。如何通过兼职赚到钱?得按时给客户他想要的成果。写作得有书稿,咨询得有报告,培训得有满意度,烹饪得有盘菜,音乐得有自己的作品,美发得有个被剪过的脑袋,而这些成果全部都有档期,必须按时完成。

想做兼职必须符合以上特点,缺一不可。这么一来,估计不少人会直接打退堂鼓。其实,这个道理属于常识:没有过人的本领,没有诸多客户的埋单,谁能做得了兼职?

4.6 后悔:珍贵的照片

“既然做出了选择,就不后悔。”

有这样一段被传唱多年的独白,可以说明,任何选择都有后悔: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当至尊宝准备戴上金箍,拿起金箍棒,变成孙悟空时,他在纠结中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选择。同时,这段独白,透着无边无际的后悔。但是,也正是这种后悔透出的伤感,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至尊宝看似不羁的外表下柔软的心灵,才能让《大话西游》成为经典。

即便度过了决策恐惧期,了解了自己的口味,权衡出了其中的价值,找到了合适的选项,选择了合适的切换路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但是每个人仍旧会后悔。在关于“为自己选择”和“后悔”的讨论中,曾经有人提道: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应后悔。”

似乎别人给自己的选择,就可以后悔。似乎后悔就是软弱可耻失败的表现。

我实在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逻辑。

我的逻辑是:

后悔是一种情绪,它跟是谁的选择无关。

而更重要的逻辑是:任何人做出选择,都会后悔,即便是一瞬间的感觉,也同样是后悔。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不去后悔。而是怎么去后悔和怎么面对后悔。

●人生不能重来,但可以后悔

每当跟朋友谈起人生,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叹气:“如果人生像玩儿游戏一样,可以每隔一年存个档,到后边儿感觉不爽,就把之前的档取出来。如果是那样,我就先把2003年的档取出来,然后贷款买几套房子;把出生的档取出来,让自己生在官员家里;把昨天的档取出来,按今天的中彩号码买上十注……”

正是因为如此,人生才没有“存档/取档”大法。

所以,任何人在做出生涯选择的时候,都是在走一条“不归路”。这话怎么看怎么像《法制周刊》之类的杂志里常出现的话语,本身就充满了后悔和悲哀。

后悔,意味着我们存在并做出选择。说得更玄乎一点儿,后悔,恰恰意味着审视自己做出的选择。因为不面对选择,往往会采用逃避的方式,比如有意识地遗忘。这么看,劝诫别人“不要后悔”是否才是不愿正视而刻意逃避遗忘的手段呢?

老帅哥刘德华唱《男人哭吧不是罪》里有一句歌词:

“明明后悔的时候,却忘了心里怎样去后悔。”

每当品味后悔时,就觉得这句歌词实在是精妙不过,道出了那些“不后悔”之人内心的感触。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需要明确怎样去后悔。

后悔是需要管理的。

●接受后悔

当产生后悔或预感后悔的时候,与其抗拒、忘却、欺骗,不如让后悔在自己的身体里停留一阵,叹口气、哭一哭。此时,当我们接受已经产生的后悔之后,后悔反而并不可怕。当知道“男人哭吧不是罪”时,男人哭一哭反而让心情变好。

现在满世界都是诸如“世界十个不去就后悔一辈子的圣地”“五十部不看就后悔一辈子的电影”“一百个不吃就后悔一辈子的小吃”之类夸张的说法,使人心头发痒,生怕没去过、没看完、没吃完就死翘翘了。殊不知,与其害怕这样的后悔,还不如去几个地方、看几部电影、吃几次好吃的,吃不着再认后悔。这样你是不是就敞亮了?

后悔的价值,是令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选择。通过发现后悔背后的原因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莫沉迷于后悔

沉迷于后悔的人有没有?

沉迷后悔终身成就奖非“祥林嫂”莫属。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说一次还能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但是天天说,人们就开始嫌弃了。这便是沉迷在自己后悔之中的表现。

诚然,祥林嫂所遭受的苦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我们仅仅是职业选择的一点儿后悔,却依旧容易进入一段时期的沉迷。因为沉迷于后悔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全,我们会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理由:

我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当初所做的选择,未来还会发生类似的问题,同样因为我当初的选择。

然后,就不采取任何行动,继续后悔,直到海枯石烂。好悲情。

后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选择。但是沉迷于后悔,却只能令我们浸泡在自己描述的“错误”之中。

预防沉迷的最好办法并不是“沉迷预防软件”,而是“仪式法”:

首先,给后悔设定一个期限。

其次,在此期限之前,尽情后悔、哭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期限来临时,给自己一个很庄重的仪式,只是做一点儿不太一样的事情就可以,比如:沐浴、吃顿素餐……然后在内心告诉自己:“后悔已经结束了,我得做出行动。”这又是一个咒语。多念几遍,奇迹就会发生。

●风险管理发威

此时,我们是否发现,之前提到的“风险管理”,其实就是埋伏下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悔时便开始发威了。

第一步,把风险全部列出:

当我们后悔的时候,你后悔的事情是否在风险清单中存在?选择跟一千公里外的女友结婚,但后悔聚少离多。选择走全新的领域,但后悔初期难出业绩。聚少离多,初期难出业绩是不是就是风险?它应该已经存在于风险清单中。

如果你已经考虑周全,那么你所后悔的事情就如同浮雕一样凸显在风险清单之中;如果当时未考虑周全,那也没关系,至少在风险清单里,留了一条“未知风险”。

第二步,计算风险分值:

风险分值=风险发生可能×风险的后果

我们后悔的事情是否风险分值比较高?如果分值比较高,那真的要恭喜主公贺喜主公,这说明你对风险的评判绝对准确;如果分值并不高,那更值得欢呼,这说明我们在风险发生前就能重新评价风险,逃过了一次误判。

第三步,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有N种方案:

如果能做好风险应对,即便后悔,也有对策,每种方案都能降低后悔的痛苦程度。

异地婚姻聚少离多,多坐几趟火车飞机,给铁道部和航空公司交点儿钱就OK(好)了。而且小别胜新婚,咱们不追求时间,追求质量,兴许更快乐、销魂。

新行业初期难出业绩。找到业绩提升的关键点,结合自我优势,投入一年,同时降低业绩期待,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N年以后的回眸

其实,我们总是混同了两个词:后悔和遗憾。

在我们做出改变的当下,我们会后悔;而多年之后回顾过去所产生的“我真希望当初……”的感慨,则是深深的遗憾。人们总是在多年以后对当年没有勇气做出的选择所“遗憾”:我希望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希望当初能多陪陪孩子;我希望当初能活得开心一点儿……

因此,如果选择之后即面临后悔,那就设想一下:

十年以后的那个早晨,你在做什么职业,享受什么工作,家庭如何……

那时,如果你回顾十年以前的你所做出的选择,它带给你的价值是什么呢?

人们常说“世上无后悔药可卖”,HOWEVER(然而),咱们这里卖的就是“后悔药”:

后悔药:

1.小小地后悔一下;

2.发现后悔背后的价值;

3.给后悔一个期限;

4.回顾风险管理;

5.从N年后回眸。

让后悔成为一张珍贵的照片,偶尔拿来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