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说:“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意思是说,人有所恐惧的时候,心就偏了。当一个人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候,要做出明智的判断是很难的,因为畏惧会让我们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感觉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觉得害怕,但是这种畏惧有用吗?完全于事无补。问题不会因为你害怕就得到了解决或者消失了,后悔这种情绪也是完全没有用的。我们必须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总结教训上面,心态需要随时做出调整。
有很多人天生内向,性格比较害羞,不自信,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无所畏惧呢?答案就是——尽你所能地充实自己吧。
你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没有关系,你可以先听,先看别人是怎么讲话的,谁也不是一出生口才就很好的。
我从小经常跟妈妈出门,耳濡目染,听到长辈们哪句话讲得很巧妙,或者听到哪个幽默的叔叔阿姨说了一句话就让大家开心起来,我就会默默记在心里,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我就可以活学活用了。积累得多了,自然就能应对各种场面与状况。
自信不是天生的,年轻人要多出门见见世面,这样内心世界才会富足而积极,也会变得更自信。
不能老宅在家里,局限在你的小圈子里面。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
年轻人喜欢跟我出去吃饭,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机会学到很多,而我也很乐意给他们一些指点。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从日常起居到人生规划都帮孩子打点好了,导致孩子成年后心理上还没有断奶,总以为自己还是个孩子。任性而且没有主见,没有目标,也不太懂事,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
小时候宅一些,父母会很放心,觉得反正不捣乱就好了,眼界与口才的重要性还没显示出来。但等你长大后,进入社会就不同了,我们难免要跟别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就必须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常识。
这一点我觉得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重视起来。应该有意识地带孩子接触陌生人,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鼓励他们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体会到与别人交往的快乐,慢慢地消除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有一些年轻人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一门心思想通过读书、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念了一所好大学。
但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很多规矩或者礼仪都不知道,于是内心就会拒绝与外界发生交集,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所以你就要学习这样的人是怎么自我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的时候,模仿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捷径。
有一次我在国外锻炼,指导教练讲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你崇拜一个人,就学他做事,慢慢地你就会像他一样。”
比如你的榜样是一名好学生,好学生上课是一定不会迟到的,而且要坐在前排,好好做笔记,为考试提前做好准备。你也想成为一名好学生,那该怎么办呢?你就学他,他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假以时日,你也一定会变成好学生。
模仿,让我们从形式上开始学习自己的榜样,然后这种模仿就会慢慢内化,从而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有些年轻人第一次到西餐厅去,对于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点菜,甚至怎么拿刀叉都不知道,因为他之前没有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
但是完全不需要因此而自卑,你可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慢几秒钟再动手,这样至少不会失态,即使失态了也不要紧,说句对不起就好,无须因此觉得丢脸以至于以后再也不想来了。
假设我的好朋友某次吃饭失了态,我会因此就否定掉这个人,觉得他不行吗?当然不会。如果我发现他可能不懂,我一定会帮他克服这个小困难。若是因为这件小事就讥笑对方,背后说他的坏话,那我也不配做他的朋友。
模仿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秉性,也是我们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很小的,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到,捷径就是模仿他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