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工智能科学,即研究某种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如在第4章中谈到的人们回答威诺格拉德模式测试相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等智能行为。
但是,具备回答威诺格拉德模式测试问题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此,对于科学领域的问题兴趣不大的人就会问,那我们何必这么大费周章?(人工智能的)应用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利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而且,人工智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金),人们对其可能带来的实用技术寄予了厚望。换而言之,人工智能是在研究如何设计并创造智能机器,即我们所说的“构建人工智能”。
当然,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数量有限、版本各异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这些现在被称为“智能”的产品与我们在进行人类研究时所说的智能还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像与手机进行对话,让它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普通道路上这样即使10年前还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不过,我们所希望的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所展示出的功能更强大、更成熟可靠、用途更广泛的智能。
让我先亮出底牌。我并非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而且自认为也不是该领域的爱好者。作为普通人,我所期待的技术——除了经济耐用、环保无害等大众化标准之外——就是可靠性和可预见性。我想使用的技术是我能够学会,然后还能将其忘记的技术。如果在使用某项技术时,我还得猜测下一步将会怎样,或因害怕误用而担忧,或者担心将事情做得过了头,那么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技术。(典型例子就是微软办公软件助手“大眼夹”,曾几何时,这个东西会在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过程中突然弹出,让我不胜其烦。)
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烧友们可能会这样问我:“难道你不想有个聪明能干的助手吗?它对你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了如指掌,它不知疲倦、永不抱怨,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你排忧解难。”我要用另外一个问题回答他们:“你能保证我的这个人工智能助手可靠且可预知吗?”
说到技术,我宁愿使用虽有局限或不足,但是安全可靠、可以预知的技术,也不愿使用虽然能力更强,结果却难以预知的技术。(当然,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不会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技术。)而且我还切实地发现,有些人使用某种技术,甚至某种尚有缺陷的技术是出于客观需要,而非主动选择。这种情况下,个人偏好就无关紧要了。
有了这些警示,我们再继续往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