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
礼略
吉礼【五】
上
陵
【臣】等谨按郑志上陵一门载於吉礼之次以事系祭祀与山陵之典有别也我
皇朝尊
祖敬
宗典章详审超轶往代谒
陵大礼宪古准今尤为隆备谨述钜典载於篇中以彰圣朝诚孝之上仪焉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曰
永陵
原皇后
直皇后
翼皇后
宣皇后各合葬在
兴京西北十里啓运山
【臣】等谨按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旧在
兴京共一山天命九年建都
东京奉移
景祖
显祖陵於辽阳顺治十五年奉移
景祖
显祖陵仍祔于
兴京
祖陵称
四祖陵十六年尊为
永陵云
太祖高皇帝陵曰
福陵
孝慈高皇后合葬在
盛京城东北二十里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曰
昭陵
孝端文皇后合葬在
盛京城西十里隆业山
孝庄文皇后陵曰
昭西陵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南
世祖章皇帝陵曰
孝陵
孝康章皇后合葬
端敬皇后祔葬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
孝惠章皇后陵曰
孝东陵在
孝陵之东
圣祖仁皇帝陵曰
景陵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合葬
敬敏皇贵妃从葬在
孝东陵之东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孝敬宪皇后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
孝圣宪皇后陵曰
泰东陵在
泰陵之东
孝贤皇后陵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从葬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西
天聪六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行时享礼八年十二月
上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行礼十年三月清明节
上率诸贝勒大臣亲祭
太祖山陵崇德元年四月以营建
太庙遣官捧祝文祭告
太祖山陵时定岁除日清明日祭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上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读祝行礼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四年四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福陵
上亲诣行礼
顺治元年七月以中原平定迁都於燕遣官告祭
福陵二年正月定
万夀节应遣官祭
福陵
昭陵止上香烛供酒果不读祝八年六月定
诸陵祭典
四祖陵於冬至岁暮清明中元十月朔俱遣宗室觉罗大
臣致祭每月朔望献熟羊一令守
陵章京致祭祭
福陵
昭陵
上躬往自左门入若遣官自右门入祭文祭品悉由中门入除清明中元岁暮照常致祭外每岁十月朔冬至亦各致祭一次凡和硕亲王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或专往
盛京或道过俱先谒
福陵
昭陵於二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及还辞
陵礼如前十一年九月遣辅国公班布尔善等恭代祭福陵
昭陵十五年十二月礼部议凡官员有以他事赴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於
皇陵城门外行礼遇祭祀日二品以上大臣许入门同守陵各臣侍班从之十七年派宗室觉罗数人居
盛京每祭
陵日令其行礼
康熙二年十一月礼部题
福陵
昭陵
孝陵四季大祭恭奉
神牌安设宝座致祭至
圣诞忌辰十月朔及每月朔望祭祀既无祝帛应不必恭移神牌掲幔祭献从之八年停止宗室觉罗居住
盛京每年
四陵四时大祭遣多罗贝勒以下奉国将军觉罗男爵以
上前往致祭九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
皇太后启行恭谒
孝陵至日行祗谒礼次日
上诣
隆恩殿大祭又次日诣
宝城前致祭
【臣】等谨案康熙九年以後
圣祖仁皇帝恭谒
孝陵二十七年以後恭谒
孝庄文皇后暂安奉殿皆岁或一行或至再至三兹惟谨载历年以来礼仪初定或以事特举者余年均不备叙至
世宗宪皇帝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泰陵
泰东陵
圣
圣相承觐扬
光烈
至孝肫诚礼文赅洽不能尽述敬从前例约着於编
十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诣
盛京恭谒
福陵
昭陵启行前一日
上躬诣
太庙行只告礼次日
启銮设骑驾卤簿不作乐至日恭谒
福陵行礼毕随恭谒
昭陵行礼次日恭谒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於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先期遣王
暨内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亦照常致祭诸亲王功臣墓各遣大臣奠酒及
回銮率王以下各官恭诣
福陵
昭陵行告成礼
圣驾回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官咸朝服跪迎圣祖仁皇帝往返均诣
孝陵奠酒行礼至京日恭诣
太庙行祗告礼毕还宫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庆贺颁诏天下十五年定
陵寝祭品祭仪详见
大清会典二十年三月奉移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宫安葬
上谒
孝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陵命
皇子等行礼奠酒自是年始
圣驾谒
孝陵毕次至
皇后陵奠酒仪并同十一月
上以云南报捷恭谒
孝陵行礼次日行大祭礼二十一年二月
上以云南底定亲诣
永陵
福陵
昭陵告祭行礼启行前一日祗告
奉先殿过遵化州亲诣
孝陵奠酒三月恭谒
福陵
昭陵仪与康熙十年同
驾至
兴京展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
福陵
昭陵同四月以
回銮恭诣
福陵
昭陵奠酒五月至遵化州复诣
孝陵奠酒
圣驾回京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行礼奉
旨停止二十七年四月奉移
太皇太后梓宫於
暂安奉殿五月
上谒
暂安奉殿行礼奠酒次谒
孝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陵奠酒自是年始
圣驾谒
暂安奉殿次谒
孝陵仪并同二十八年十月奉安
孝懿皇后梓宫於陵寝
上诣
暂安奉殿
孝陵奠酒又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举哀三十六年十月奉
谕
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嗣後凡忌辰致祭着照四时大飨礼行三十七年七月
上以亲征平定噶尔丹恭奉
皇太后诣
盛京谒
陵告祭
启銮出古北口经蒙古诸部落至松花江及吉林乌拉地方九月驾至
兴京展谒
永陵行礼至
盛京展谒
福陵
昭陵次日大祭仪并与二十一年同
回銮入山海关十一月谒
暂安奉殿
孝陵奠酒礼成回京六十年正月
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命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 【世宗宪皇帝庙讳】
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允祹世子弘晟恭代祭告
永陵
昭陵
福陵二月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奠酒次日行大祭礼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次诣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行礼是日奉安
圣祖仁皇帝梓宫於
景陵飨殿八月
上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遂至
景陵飨殿行礼三年二月恭移
孝庄文皇后梓宫安奉於
昭西陵飨殿遣官致祭十一月
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嗣是谒
陵礼仪同四年十一月
谕逢
圣祖仁皇帝每年忌辰遵照周年例举行十三年十月更定列祖
列后忌辰致祭
陵寝仪王大臣遵
旨议奏各
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於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与各
陵忌辰祭祀之礼不同嗣後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致祭
陵寝均照四时大祭礼举行从之
乾隆元年正月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奠酒举哀并
命修葺
山陵庙貌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一体修缮二月
特遣宗室将军六人往驻
盛京给以田庐永远承奉
三陵祭祀二年十月以修理
陵寝工竣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日遣官致祭
上亲诣
景陵行礼三年二月
上以清明节恭诣
泰陵展谒行礼是日
驾未至碑亭即降辇恸哭步入
隆恩门至
宝城前行礼奠酒哀恸良久次日
躬祭
泰陵未至碑亭即下辇步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行礼毕复诣
宝城前奠酒举哀嗣後
圣驾谒
陵祭
陵仪并同八年七月
上奉
皇太后驾往
盛京恭谒
祖陵启行前一日
亲诣
奉先殿祗告九月
驾至
兴京恭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康熙二十一年同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康熙十年同礼毕即往谒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礼成乃
亲临功臣之墓遣官往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及辽太祖陵
回銮次日
皇上亲诣
奉先殿告祭越二日礼部奏请行庆贺礼仪与三大节朝
贺同十四年三月以金川平定
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诣
泰陵行礼十七年十月奉安
孝贤皇后梓宫於陵寝嗣是
圣驾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礼毕至
孝贤皇后陵奠酒仪并同十九年七月
上奉
皇太后自避暑山庄启行
驾往
盛京恭谒
祖陵礼仪均与乾隆八年同是年议准展谒
祖陵之日
皇上素服行礼大祭日
皇上礼服陪祀及执事大臣咸朝服二十年五月以平
定准噶尔遣
皇子代行祭告
山陵二十五年二月以回部平定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诣
泰陵行礼
盛京
三陵遣亲王前往恭代行礼四十一年三月以金川平定
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毕次诣
泰陵行礼四十二年三月奉安
孝圣宪皇后梓宫於
泰东陵恭奉
神位升祔
太庙礼毕
皇上恭谒
泰东陵恸哭行礼如谒
泰陵之仪四十三年七月
上三诣
盛京恭谒
祖陵如十九年之仪四十八年八月
上四诣
盛京恭谒
祖陵如四十三年之仪凡
皇帝恭谒
祖陵仪岁清明中元冬至除夕
列圣
列后忌辰及
国有大庆大飨仪朔望谒奠仪及因事遣官祗告仪皆具载
大清通礼
五祀
【臣】等谨按郑志载天子七祀一门本诸周制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竈洎乎汉晋以後惟祭五祀唐开元礼有祭七祀之仪後亦旋罢我
朝祀事之隆折衷古今典制大备五祀之礼惟顺治年中行之即于十八年停止盖以
太庙阶下合祭既停因并罢其专祀也惟是曾经举行宜
存故典谨编次於此以备考
顺治八年定制每岁致祭
五祀之神礼臣议奏以正月祭
司户之神於
宫门外道左南向以四月祭
司竈之神於
大内大庖前中道南向以六月祭
中溜之神於文楼前西向以七月祭
司门之神於
午门前西角楼东向以十月祭
司井之神於
内府大庖井前南向中溜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竈井三祀内务府掌之先是於岁暮合祭是年停止十五年十二月复岁暮合祭
五祀之礼十八年正月奉
谕旨户竈井神停其祭祀又奉
谕中溜门神停其祭祀是岁王大臣奏罢
太庙阶下合祭之祀从之
历代帝王庙
顺治二年三月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礼部言三月三日例祭历代帝王请以辽太祖及功臣耶律赫噜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顔尼玛哈完顔沃哩布元太祖及功臣穆呼哩巴延明太祖及功臣徐达刘基并宜增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从之是月遣官致祭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自後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着为定典十四年正月定
亲祭
历代帝王庙仪二月
世祖章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六月改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时台臣奏请以历代守成令主入庙并祭又奏请罢宋臣潘美张浚从祀礼部议覆得
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致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不宜与祭着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复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大学士等议覆历代帝王祀典如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系开创之君仍宜入庙崇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应照会典在各陵庙致祭从之三年
诏修
历代帝王庙六十年四月
诏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
谕大学士等朕披览史册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应入庙崇祀尔等公同详议具奏六十一年礼部疏覆
上谕大学士等曰此所议应崇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列是皆未为允当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坏於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尔等会同九卿分别确议具奏六十一年十二月
礼部遵
大行皇帝谕旨议覆
历代帝王庙原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世祖唐太宗辽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拟增夏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臯发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从祀功臣原祀黄帝臣风后力牧唐虞臣臯陶夔龙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说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汉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唐臣房元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张巡许远李晟宋臣曹彬韩世忠岳飞辽臣耶律赫噜金臣尼玛哈沃哩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达刘基三十九人今拟增黄帝臣仓颉商臣仲虺周臣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臣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臣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臣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臣斛罗元臣博果密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宪皇帝谕是依议速行十二月增设
历代帝王庙牌位遣官致祭
雍正二年三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七月
谕礼部嗣後亲祭时卤簿大驾俱由庙门映壁外行三年九月四年二月五年三月七年二月皆
亲祭行礼
乾隆元年九月
诏追諡明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入祀
历代帝王庙三年九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九年二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二十九年重修
历代帝王庙
诏改盖黄瓦以崇典礼三月工竣
皇上亲诣致祭四十年三月四十八年三月皆亲祭
历代帝王庙四十九年七月奉
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因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於心敬忆
皇祖实录有饬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训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後人之訾议
即因东西晋前後五朝有因簒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簒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簒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絶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於後五代如朱温以至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凴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後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议他如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録存杨维祯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閲孙承泽春明梦余録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此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後世臆说之徒谓本朝於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於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承统时国事己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於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於桓灵而不亡於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後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簒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出於至当而无所容心於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於定议後交四库馆恭録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於通礼庙飨首卷以昭殷鉴历朝垂
示万年之至意寻遵
旨议奏请增入庙祀晋元帝康帝明帝穆帝成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明宗周世宗共二十三帝至汉之桓帝灵帝应遵
旨撤出又奏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增祀伏候训示遵行得
旨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後五代各帝王一摺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
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德召变致叛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余俱着照所奏行五十年四月安奉
历代帝王庙神位工竣
皇上亲诣致祭行礼如仪
皇朝通志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