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衣服,《日本杂事诗》注只讲到女子的一部分,卷二中云:
“宫装皆披发垂肩,民家多古装束,七八岁丫髻双垂,尤为可人。长,耳不环,手不钏,髻不花,足不弓鞋,皆以红珊瑚为簪,出则携蝙蝠伞。带宽咫尺,围腰二三匝,复倒卷而直垂之,若襁负者。衣袖尺许,襟广微露胸,肩脊亦不尽掩。傅粉如面然,殆《三国志》所谓丹朱玢身者耶。”又云:
“女子亦不着裤,里有围裙,《礼》所谓中单,《汉书》所谓中裙,深藏不见足,舞者回旋偶一露耳。五部洲唯日本不着裤,闻者惊怪。今按《说文》,袴胫衣也。《逸雅》,袴两股各跨别也。袴即今制,三代前固无。张萱《疑耀》曰,袴即裤,古人皆无裆,有裆起自汉昭帝时上官宫人。考《汉书》上官后传,官人使令皆为穷祷。服虔曰,穷祷前后有裆,不得交通,是为有裆之袴所缘起。”这个问题其实本很简单。日本上古有袴,与中国西洋相同,看“埴轮”土偶便可知道,后受唐代文化衣冠改革,由筒管祷而转为灯笼祷,终乃袴脚益大,袴裆渐低,今礼服的所谓袴已几乎是裙了。平常着袴,故里衣中不复有袴类的东西,男子但用犊鼻裈,女子用围裙,就已行了,迨后民间平时可以衣而不裳,遂不复着袴,只用作乙种礼服,学生如上学或访老师则和服之上必须得着袴才行。现今所谓和服实即古时的“小袖”,袖本小而底圆,今则甚深广,有如口袋,可以容手巾钱袋等物,与中国和尚所穿者相似,西人称之曰Kimono,原语云“着物”,实只是衣服的总称。日本衣裳之制大抵都根据中国,而逐渐有所变革,乃成今状,盖与其房屋起居最适合,若以现今和服住于洋房中,或以华服住日本房,亦不甚相适也。《杂事诗》注又有一则是关于鞋袜的云:
“袜前分歧为二靫,一靫容拇指,一靫容众指。屐有如丌字者,两齿甚高,又有作反凹者。织蒲为苴,皆无墙有梁,梁作人字,以布绠或纫蒲系于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故袜分作两歧。考《南史》虞玩之传,一屐着三十年,蒵断以芒接之。古乐府,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知古制正如此也,附注于此。”这个木屐也是我所喜欢着用的,我觉得这比广东的用皮条络住脚背的还要好些,因为这似乎更着力可以走路。黄公度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这大约是没有穿惯,或者因为中国男子多包脚,脚指互叠不能衔梁,衔亦无力,所以觉得不容易,其实是套着自然着力,用不着什么夹持的。甲戌(一九三四)年夏间我往东京去,特地到大震灾时没有毁坏的本乡菊坂去寄寓,晚上穿了和服木屐,曳杖往帝大前面一带去散步,看看旧书店和地摊,很是自在,若是穿着洋服就觉得拘束,特别是那么大热天。不过我们所能穿的也只是普通的“下驮”,即所谓反凹字形状的一种,此外名称“日和下驮”,底作丌字形而不很高的,从前学生时代也曾穿过,至于那两齿甚高的“足驮”,那就不敢请教了。在大正时代以前,东京的道路不很好,也颇有雨天变酱缸之概,足驮是雨具中的要品,后来却是可以无需,不穿皮鞋的人只要有日和下驮就可应付,而且在实际上连这也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