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 »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全文在线阅读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十卷唐(一)

关灯直达底部

高祖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以隋帝侑命受禅即位,改元,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壬申,郡县学各置生员。

六月,时天下未定,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总统数州之兵。

八月己丑,隋江都太守陈稷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于帝茔之侧。宇文化及之发江都也,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仍上表于越王侗,侗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

二年,以江都郡之延陵县置润州。

四月丁未,隋将军陈稜以江都来降,以棱为扬州总管。

九月,沈法兴既克毗陵,谓江淮之南指可定,自称梁王,都毗陵,改元延康,置百官。性残忍,专尚威刑,将士小有过,即斩之,由是其下离怨。时杜伏威据历阳,陈稜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俱有窥江表之心。法兴军数败,会子通围棱于江都,稜送质求救于法兴及伏威,法兴使其子纶将兵数万与威共救之。伏威军清流,纶军扬子,相去数十里。子通纳言毛文深献策,募江南人诈为纶兵,夜袭伏威营,伏威怒,复遣兵袭纶。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进。子通得尽锐攻江都,克之,棱奔伏威。子通入江都,因袭击纶,大破之,伏威亦引去。子通即皇帝位,国号吴,改元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降之,子通以为左仆射。杜伏威请降。丁丑,以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

三年六月壬辰,诏以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赐姓李氏。以辅公柘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是岁,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庆亭,元超败死,法兴弃毗陵,奔吴郡。于是丹阳、毗陵等郡皆降于子通。子通以法兴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

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柘将卒数千攻子通,以将军阚棱、王雄诞为之副。公柘渡江攻丹阳,克之,进屯溧水,子通帅众数万拒之。公柘简精甲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又使千人踵其后,曰:“有退者即斩之。”自帅余众,复居其后。子通为方陈而前,公柘前锋千人殊死战,公柘复张左右翼以击之,子通败走,公柘逐之,反为所败,还,闭壁不出。王雄诞曰:“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公祏不从。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阳。子通复东走太湖,收合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大破之。法兴帅左右数百人弃城走,吴都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中途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窘迫,赴江溺死。子通军势复振,徙都余杭,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南,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是年,改隋江都郡为兖州,置润州于丹阳郡,及常州于晋陵县。

四年六月乙卯,海州贼帅臧君相以五州来降,拜海州总管,领涟、环、东楚四州。

八月,诏南行台令,仆以下各降京师一等,员数又减焉。

十一月,闻人遂安据昆山,无所属,伏威使雄诞击之。雄诞以昆山险隘,难以力胜,乃单骑造其城下,陈国威灵,示以祸福,遂安感悦,帅诸将出降。是年,置苏州及徐州总管府,领徐、邳、泗、鄫、沂、仁六州。任琅自安抚大使为徐州总管。

五年七月丁亥,杜伏威来朝,延升御榻,拜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

八月辛亥,改葬隋炀帝于扬州雷塘。是年,以润州之曲阿县置简州.

六年八月壬子,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柘反。初,杜伏威与公柘相友善,公柘年长,伏威兄事之,军中谓之伯父,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浸忌之,乃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潜夺其兵权。公柘知之,怏怏不平,与其故人左游仙阳为学道,辟谷以自晦。及伏威入朝,留公柘守丹阳,令雄诞典兵为之副,阴谓雄诞曰:“吾至长安,苟不失职,勿令公柘为变。”伏威既行,左游仙说公柘谋反,而雄诞握兵,公柘不得发。乃诈称得伏威书,疑雄诞有贰心,雄诞闻之不悦,称疾不视事,公柘因夺其兵,使其党西门君仪谕以反计。雄诞不从,公柘缢杀之。雄诞善抚士卒,得其死力,又约束严整,每破城邑,秋毫无犯,死之日,江南军中及民间皆为之流涕。公柘又诈称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大修铠仗,运粮储。寻称帝于丹阳,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署置百官,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与张善安连兵,以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乙丑,诏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趋江州,岭南道大使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趋宣州,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齐州总管李世勋出淮、泗以讨辅公柘。

九月,戊子,辅公柘遣其将徐绍宗寇海州,陈政通寇寿阳。

七年二月,太保吴王伏威卒。初,辅公柘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及公柘平,赵郡王孝恭不晓其诈,遽以奏闻,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是年,徐州总管任瓌迁。(旧传:壤选补官吏,颇私亲故,或依其势,多所求纳,瓌知而不禁。辅公柘平,拜邢州都督。)

三月,丙戌,赵郡王孝恭破辅公柘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辛卯,安抚使任瓌拔扬子城,广陵城主龙龛降。戊戌,赵郡王孝恭克丹阳。先是,辅公柘遣其将冯慧亮、陈当世将舟师三万屯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将步骑三万屯青林山,仍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又结垒江西以拒官军。孝恭与李靖帅舟师次舒州,李世勋帅步卒一万渡淮,拔寿阳,次硖石。慧亮等坚壁不战,孝恭遣奇兵绝其粮道,慧亮等军乏食,夜,遣兵薄孝恭营,孝恭坚卧不动。后孝恭使羸兵先攻贼营而勒精兵结阵以待之。攻垒者不胜而走,贼出兵追之,行数里,遇大军,与战,大破之。阚棱免胄谓贼众曰:“汝曹不识我耶?何敢来与我战!”贼多棱故部曲,皆无斗志,或有拜者,由是遂败。孝恭,靖乘胜逐北,转战百余里,博山,青林两戍皆溃,慧亮、正通等遁归,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李靖兵先至丹阳,公柘大惧,拥兵数万,弃城东走,欲就左游仙于会稽,李世勋追之。公柘至句容,从兵属者才五百人,夜,宿常州,其将吴骚等谋执之。公拓觉之,弃妻子,独将腹心数十人,斩关走。至武康,为野人所攻,西门君仪战死,执公祏,送丹阳枭首,分捕余党,悉诛之,江南皆平。己亥,以赵郡王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是年,更扬州为蒋州。改兖州为邗州,置苏州总管府。

八年,改蒋州为扬州,废省简州入之,废东南道行台,置扬州大都督府,以赵郡王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长史。上深嘉靖功曰:“李靖是萧铣、辅公柘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阚棱功多,颇自矜伐。公柘被擒,诬稜与己通谋。会赵郡王孝恭籍没贼党田宅,棱及杜伏威、王雄诞田宅在贼境者,并籍没之。稜自诉理,忤孝恭,孝恭怒,遂以谋反诛之。(《太平寰宇记》:昇州,秦秣陵,属丹阳,隋平陈,废为江宁县。唐武德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柘反,七年,贼平,置行台尚书省,改扬州为蒋州,废茅州来属。八年,罢行台,改蒋州为扬州大都督府,九年,移理江都。(按:《太平寰宇记》于唐初扬州置改颇详,兹特录之。)

是年,扬州大都督赵郡王孝恭迁宗正卿,以襄邑王神符检校扬州大都督。(新孝恭传:行台废,更为扬州大都督。孝恭再破巨贼,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尽统之。乃筑第石头城,陈庐徼自卫。或诬其反,召还,颇为宪司镌诘,无状,赦为宗正卿。)

十二月,襄邑王神符自丹阳徙州府及居民于江北。(新传:自丹阳渡江,治隋江都故郡,扬人争利之。然少威严,不为下所畏。累迁宗正卿。武士矱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是年,萧颇为海州刺史。

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府,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罢苏州都督府。

太宗贞观元年,罢海州都督府。

二年正月,越王泰为扬州大都督,杨恭仁行扬州大都督长史。是年,省郎、邳二州。秋,徐、苏州水。

五年,扬州长史杨恭仁迁。

七年,蒲州刺史李袭誉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八年正月壬寅,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等使于四方,观省风俗。

十年二月乙丑,以越王贞为扬州都督,改扬州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徐王元礼为徐州都督。是年,淮海旁州大水。

十一年,江王元祥为苏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以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业,乃引雷陂水,又筑勾城塘,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获其利。(《新·地理志》在贞观十八年,今从《唐会要》。)

十六年秋,徐州大水。

十七年,扬州都督越王贞,徐州都督徐王元礼均迁(贞迁相州刺史,元礼迁绛州刺史)。霍王元轨为徐州刺史。

是年,罢徐州都督府。

十八年十一月甲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

二十一年八月,长孙无忌领扬州都督,长孙操为扬州长史。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欲以征高丽。是年,徐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是年,徐州大水。

二十三年,湖州刺史窦怀恪为扬州长史。徐州刺史霍王元轨迁定州。

高宗永徽元年,常州大雨。

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桐庐及睦州。敕扬州长史房仁裕发兵讨之。

十一月庚戌,婺州刺史崔义玄军合房仁裕军,获硕真、叔胤,斩之,余党悉平。是年,滕王元婴为苏州刺史。

六年,道王元庆自滑州为徐州刺史。

显庆三年,长孙祥为常州刺史。

四年七月,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长孙无忌通书,处绞。时高宗、武后杀长孙无忌。

五年七月,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卢承庆罢为润州刺史。

龙朔元年,齐州刺史薛宝积为润州刺史。

九月壬子,幽州都督,沛王贤改扬州都督。

二年十二月辛丑,以扬州为大都督府,沛王贤为扬州大都督(按:不之官)。薛宝积自润州刺史为扬州大都督长史。(《权载之集·浙西观察等使薛公先庙碑》:隋礼部道实生皇,尚书议曹郎德儒生宝积,济、齐、润三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宝积生定襄道行军司马待诏,公之曾祖)。尚书右丞柳范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柳泽传)。

麟德元年,句容令杨延嘉因梁故堤,开置绛岩湖。

总章元年,江淮大旱。

二年四月,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右肃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卢承业卒(《旧唐书·卢承庆传》)。

咸亨元年,李孝逸为常州刺史。咸亨中,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政尚严肃,人吏惮之,盗贼屏迹,高宗频降书劳勉。后转为灵州都督。寻卒官。

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余家。

仪凤元年十二月,徐州刺史、密王元晓卒。

调露元年,曹王明为苏州刺史。

永隆元年十月壬寅,苏州刺史、曹王明降封零陵郡王,于黔州安置。

开耀元年,前衡州刺史李敬玄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永淳元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敬玄卒。

弘道元年十二月壬午,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镇守。以国有大丧,备不虞。是年,李思文为润州刺史,陈敬之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按:是年正月甲申。)朔,中宗初次即位,改元嗣圣;壬子,睿宗又初即位,改元文明,九月甲午,始改光宅。今依通鉴书之。

四月辛酉,徙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

九月,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思温为之谋主,使其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韦超诣仲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居数日,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授以甲。斩敬之于系所,录事参军孙处行拒之,亦斩以徇,僚吏无敢动者。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仲璋为左、右司马,思温为军师,宾王为记室,旬日间得胜兵十余万。移檄州县,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因奉以号令。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应敬业。盱眙人刘行举独据县不从,敬业遣其将尉迟昭攻盱眙。以行举为游击将军,以其弟行实为楚州刺史。甲申,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十,马微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魏思温说李敬业曰:“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思温曰:“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自蒸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敬业不从,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思温谓杜求仁曰:“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壬辰,敬业陷润州,执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业之叔父也,知敬业之谋,先遣使间道上变,为敬业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思温请斩以徇,敬业不许,谓思文曰:“叔党于武氏,宜改姓武。”润州司马刘延嗣不降,敬业将斩之,思温救之,得免,与思文皆囚于狱。曲阿令、河间尹元贞引兵救润州,战败,为敬业所擒,临以白刃,不屈而死。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高邮之下阿溪,使徐敬猷逼淮阴,别将韦超,尉迟昭屯都梁山。

十一月辛亥,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敬业。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足,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趋江都,覆其巢穴。”魏元忠请先击徐敬猷,孝逸从之,引兵击超,超夜遁。进击敬猷,敬猷脱身走。庚申,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阳成三朗为敬业所擒,唐之奇给其众曰:“此李孝逸也!”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遂斩之。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敬业置阵既久,士卒多疲倦顾望,阵不能整,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孝逸进屯江都,分遣诸将追之。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皆捕得,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平。

垂拱元年,苏州刺史、泽王上金迁陈州刺史。

二年,复分晋陵置武进县,属常州。

十二月,敕:四大都督并荆、扬、益,并冲要当路及四万户已上州市令,并赤县录事,并宜省补。

四年,复置,分延陵置金坛县,属润州。

天授元年九月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即载初元年也。

延载元年四月壬戌,常州地震。

证圣元年,楚州宝应县开白水塘,置屯。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大水,害稼。

神功元年,殿中监、安平王武攸绪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圣历元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攸绪弃官隐嵩山,以张潜为扬州大都督长史(见《旧唐书·苏瓌传》)。

久视元年,阆州刺史於知微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金石萃编·兖州都督於知微碑》:复除恒、阆二州刺史,久视元年,又改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地总淮海,路兼岭蜀,侨旧相杂,良猾莫分;攘敚为椎,埋所聚公,悬明镜以临照,撝利剑以断割;补张纲之政,绍何武之绩,江氾之歌,于是乎在。)

大足元年七月乙亥,扬、楚、常、苏、润五州地震。

长安二年,於知微迁常州刺史。以苏瓌代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唐书·苏瓌传》: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瓌挺身而去)。

长安四年,苏瓌迁。八月甲寅,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元年,韦安石迁,杨再思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月甲戌,杨再思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官。

五月,越州都督窦怀贞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二年,胡元礼为苏州刺史,中书舍人毕构为润州刺史。

睿宗景龙元年八月,苏州刺史胡元礼迁越州都督。

是年,雍州长史崔日用为扬州长史。(本传: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邓州刺史姚彝为海州刺史。)

二年二月戊寅,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为楚州刺史。

是年,申州刺史姚崇为扬州长史兼淮南道按察使(旧传;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

先天元年,崔铣为润州刺史(孙处元《重修顺祐王碑》)。

玄宗开元元年,刘知柔为扬州长史、淮南道按察使(李邕《刘知柔碑》)。海州刺史姚彝迁光禄少卿(《金石萃编·唐海州刺史姚彝碑》)。

是年,王美畅为润州刺史。

三年,班景倩为扬州长史。

四年二月,扬州长史班景倩入为大理少卿。

是月,扬州江都、润州曲阿、江宁、常州晋陵,苏州吴县,升望县。魏州刺史王志愔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按察使。(《旧唐书·王志愔传》:出为魏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俱充本道按察使。所在令行禁止,奸猾屏迹,境内肃然。久之,召拜刑部尚书。)崔日用为常州刺史,转汝州刺史(开元七年,特下敕,与实封,见旧传)。

十月辛丑,罢十道按察使。

五年,李杰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传:迁扬州大都督长史,为御史劾免,开元六年卒)。

六年,颁乡饮酒礼于州县。

七年,汴州刺史狄光嗣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传坐赃)。

八年正月,宰相宋璟、苏额建议严禁恶钱,江、淮间恶钱尤甚,璟以监察御史萧隐之充使括恶钱。隐之严急烦扰,怨嗟盈路,上于是贬隐之官。辛巳,罢璟为开府仪同三司,颋为礼部尚书。

十二年,蒲州刺史程行谌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额《御史大夫程公碑》:“我后幸朔方为蒲州刺史,本道按察使。又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征拜鸿胪卿,擢御史大夫”)。

十三年,李朝隐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十四年,海州刺史杜令昭筑永安堤(《新·旧地理志》:朐山,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按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起陆象先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传)。是年,润州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州。

十七年,李无言为苏州刺史(见头陀寺碑)。

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水溺扬、楚等州租船。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师,玄宗访以漕运,耀卿条上便宜,曰:“江南户口稍广,仓库所资,唯出租庸,更无征防,缘水陆遥远,转力虽劳,仓储不益。每州所送租庸调等物,以岁三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涨,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须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樯阻隘,江南之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今汉、隋漕路濒河遗迹可寻,可于武牢置河口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滞而物不耗,此甚利也。”

二十年,润州刺史王琚忧免。韦虚心自潞州大都督府长史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二十一年,前吏部侍郎齐游为常州刺史,唐州刺史张九皋为徐州刺史。

二十二年二月,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淮南采访使,治扬州。是日,韦虚心以扬州长史为淮南采访使;置刘悬为润州刺史,领江南东道采访使。八月十四日,以侍中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为河南少尹,萧炅为副,三年,凡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