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文鉴等造陀罗尼经幢在吴县洞庭山,俗称东幢。
八面。拓本高三尺三寸,广六寸六分。每面行书咒三行,行十五字。下截不全,有小字,皆助缘上座维那等姓名,仅存四字、二字不等。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不录。
内有舍利二七粒。
如来法身偈
奉为四恩三有及法界生灵,敬造此幢,咸愿同登觉路。
唐会昌二年壬戌九月八日,寺僧文鉴等同建,沙门契元书
同建幢前试右武卫长史陆荣。前睦州参军陆仲。大匠吴郡陆永、司马弘镌
右陀罗尼幢,在洞庭包山寺前,沙门契元书。字径二寸,完善无泐。下方罗列施主姓名,契元名不著于书史,而楷雄丽,颇似张从申季子庙碑。成都雍博士陶有《送契上人南游诗》,即其人也。《宝铁斋金石跋尾》
会昌造经幢吴县洞庭东山,俗称西幢
八面。拓本高四尺八寸,广七寸六分。八面刻,正书。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不录。
包山禅院□树陀罗尼幢序
金人出廿,起自西天。汉帝永平年中,教流东土,历运洎乎臣唐千八百余祀。其间兴废,具载文繁。今者曾经武宗,因命沙太空门,幢石真文,尚存全字。吴郡信士陆珣身为居士,仰慕觉王,加减高,重修树立,先为亡考妣及法界生灵同沾胜福。时咸通四□岁次癸未,□□□二十二辶树。
刘氏侄文运、男文逵、文逞、文逸助缘施主陆元岫 朱温 □仲芳 蒋静 刘傅造
陆元绪 刘端 押衙兼镇遏使陆 院主僧仲翱 僧长交 僧法良 僧全纳 僧法 僧法
傅 僧法全 大匠河内司马弘 同造人刘曷 画人甘贞
按东幢会昌二年建,西幢咸通四年重树。中间历会昌四年、大中十三年,相距凡二十一年。两幢皆有司马弘名,乃一人也。相轮下刻佛象,故有画人。
会昌造经幢在吴县包山
八面拓本高四尺八寸五分,广七寸,八面刻,正书。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不录。
包山显庆禅□一建山前二石塔□□文
南无如来大塔庙,从地涌出实难思。高及五百由旬量,纵广二百五由旬。种种宝物而庄校,以神力数□虚空。天龙稽首咸护持,十方诸佛来集会。多宝如来弘立法,分半座与释迦□。演说无量甚深义,秒益法界诸有情。我此石塔虽曰微,功德殊妙亦若是。我今广结众人缘,命工复树此二塔。添新换旧干云霄,追还数百年前事。普愿预名诸僧俗,善根与塔同坚固。含灵蠢动悉沾恩,我愿直与虚空等。乃至聚沙童子戏,尚人佛道无有疑。此塔自唐会昌间,前修设彼饶益行。创兴峙立分东西,齐镇湖山为佛事。寝历世代之久如,致有成□□空树。
时开禧改元乙丑闰中秋吉辰树 住山橘林野衲严祖诒愿
承节郎平府湖常州太湖水面白沙巡检□□迪功郎吴县尉巡捉私茶盐□□
按《琴川志》:今尉衔内带“巡捉私茶盐矾兼催纲”,则盐下缺文乃“矾”字也。
楚州官属题名幢在山阳县学
八面。拓本高六尺五寸,每面八寸五分。正书,六行,行字多寡不等。
上阙使□□堂石柱记
河南房墨卿书
上阙系大小其阙公侍宾既尽礼。吾曹奉上阙谓□□之道,阙其□请白天朝各阙各一人,阙有三□之繁夥二监之关系阙郡以简易化俗以阙。以上第一面。光□□□岁授阙使起自□门阙使起复楚阙团练判官阙。以上第二面。
使朝阙使朝请阙。以上第三面。营田判官阙。
使朝议郎检授官□□常侍阙团练判官长孙方逵 营田判官张庾 使朝散大夫使持节楚州诸阙团练判官阙。以上第四面。营田判官司马俊。使朝散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州团练使淮南营田副使骁骑尉郭行余
团练判官韦埙大和三年□月廿一日自判官□郕
营田判官崔成大和四年十□月廿一日□□大□□□□□判官李敬方
巡官郭玄载大和三年巡官范茂孙大和三年四月
使太中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淮南营田副使上柱国袭赵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金鱼袋李德修大和五年四月十九日授
营田判官顾玄之大和六年三月九日自□□□□□请□□
巡官卢处约大和五年六□七□自□□□南城县丞请。以上第五面。
使朝议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使淮南营田副使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郑复大和□□
团练判官袁亚大和七年十一月十一日自守太子□书奏授试太常寺协律郎充
营田判官崔郧大和八年正月七日自楚州盐城县丞奏授试大理评事充巡官请摄
巡官皇甫鉟大和九年四月七日自前乡贡进士奏授太子正字充
使朝散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士守楚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使淮南营田副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严謇大和九年七月廿六日授
团练判官韦中立大和九年十二月廿五日自前京兆□蓝田□□□□□监察御史里行
营田判官郭宗元大和九年十二月廿五日自前大理寺丞奏授校书省秘书郎兼侍御史充巡官请摄 巡官仲邕 以上第六面。
使朝议郎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兼御史□□□本阙户赐紫阙
团练判官张□夫开成二年九月□日自前河阳□□□□试监察御史里行□三年十一月。
东阙
营田判官杨东之开成二年八月廿日自守太子校书 阙□仲和开成□年绛州参
使朝请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阙充本阙金鱼袋李师稷开成四年三月□四日
团练判官崔郔开成四年七月廿九日自前营田□□奏授监察御史里行充巡阙
营田判官王辕开成四年六月廿二日自□□授太常寺奉礼郎 充以上第七面。
使朝议郎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阙金鱼袋李械会昌□年□月
团练判官权富会昌二年四月廿八日自监察御史里行充
营田判官萧实会昌二年四月廿八日自□□授至当年十月廿八日
使朝请大夫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阙金鱼袋卢弘正会昌三年六月十三日自吏部郎中拜□□□□四日迁给事中
团练判官郑碣会昌三年十月八日自秘□□字奏授试秘书
营田判官韦潘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其年□月三日奏授 以上第八面。
士端按此为丁俭卿所赠。清河萧君令裕云:自文宗大和三年至武宗会昌三年,十五年中,刺史八人,团练判官九人,营田判官十一人,巡官八人,凡三十六人,皆宦於楚州者。《新唐书》云:武德元年,改太守曰刺史,加使持节,后魏北齐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故楚州刺史悉有使持节楚州诸军事也。《新唐书·百官志》:凡文品九品,有正有从。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文散阶二十九,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凡爵九等,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凡勋级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凡勋官无职任者,番上於兵部,视远近为十二番,上柱国以下番上四年,骁骑尉以下番上五年。简於兵部,授散官,有勋官而始授散官,有散官而始得职任。散官之授,不以勋级为参差。职任之分,必资散官为等级。故楚州刺史有太中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议郎者。其散阶也,有开国公、开国男、上柱国、骁骑尉者,其爵与勋级也。而楚州刺史,则职任官也。《旧唐书》:至德后,中原置节度使,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上元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又与团练兼置防御使名。《新唐书》: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刺史领使,则置副使,故使持节楚州诸军事楚州刺史,悉充本团练使淮南营田副使也。唐楚州属淮南道。刺史领使,宜置副使,而今以刺史充之,足补《唐书》之阙也。《旧唐书》:凡注官,阶高拟卑曰行,阶卑拟高曰守。其有历职清要考第颇深者,得隔品授之;不然即否。《长编纪》元丰四年,诏自今除授职事官,并以寄禄官品高下为法,高一品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二品以下为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元丰授官,正沿唐制。唐制: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满二万以上为中州,户不满二万为下州。楚州在天宝时领县五,户二万六千六十二,为中州。中州刺史正四品上,朝议郎则正六品上,即太中大夫亦从四品下。资非授於隔品,官全拟於卑阶,故郭行科等八人胥曰守楚州刺史也。《旧唐书·舆服志》贞观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其鱼袋则始自武德元年,改银菟符为银鱼符。《新唐书·车服志》随身鱼符,皆题其位姓名,以防召命之诈。垂拱二年,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景云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开元初,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职官志》:礼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举其仪制而辨其名数,凡授都督刺史,阶未及五品者,并听著绯佩鱼,离任则停。唐制:臣僚章服,不论职事官之崇卑,惟视散官之品秩。官至朝散大夫,方换五品服著,服绯佩鱼,虽宰相之尊,散官未及三品,犹以赐紫系衔。朝议郎正六品,任刺史许著绯佩鱼。太中、朝议、朝请、朝散诸大夫,虽听著绯,而著紫均不及三品。故楚州刺史系衔,多赐紫金鱼袋也。《新唐书·百官志》: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节度使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故楚州刺史,其属有团练判官、营田判官、巡官也。《旧唐书》谓副使、判官皆天宝后置,未见品秩。今考团练判官袁亚自太常寺协律郎充,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上,营田判官崔郧自大理评事充,巡官请摄大理评事从八品下,巡官皇甫鉟自试太子正字充,营田判官杨东之自太子校书充,太子校书正九品下,正字从九品上,是判官巡官之秩,不过八品九品,可据题名以补唐志也。崔郧以巡官摄营田判官,复自营田判官奏授御史里行充团练判官,团练判官权富,亦自监察御史里行充。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於监察御史里行,自此因置里行之名。龙朔元年,以王立本为监察里行,《旧唐书》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崔郧、权富均以里行充,团练判官韦中立自京兆府蓝田县尉奏授监察御史里行。唐时以殿中侍御史掌左右巡,寻以务剧,选用京畿县尉,《新唐书》蓝田县尉为京县尉,从八品下,中立自县尉奏授里行,复充团练判官,益信判官、巡官之职为正从八九品也。大抵唐初选举,必三铨三注三唱,而后拟官。主者受旨奉行,谓之奏授。武后长安三年,引见风俗使举人,悉授试官。试官之起,自此始。又有检校敕摄判知之官,《唐书·选举志》今考题名中分注,袁亚、崔郧、皇甫鉟、韦中立、萧实、郑碣皆奏授也,除韦中立、萧实,余人义皆试官,而郭宗元则检校也。钱詹事谓检校若今署事。方其盛时,官不历州县,不拟台阁,故题名中崔郔自盐城县丞奏授试大理评事,韦中立自蓝田县尉奏授监察御史里行,资虽县佐,望系朝除,内外兼历,职官修举,唐之铨法,兹为尽善。三十六人中,名绩略可考见者:《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西祖房,有德修,德修为安邑之子,文饶之兄。《唐书》附二李列传,第七十一称其有志操,宝历中,为膳部员外郎。张仲方入为谏议大夫,德修不欲同朝,出为舒、湖、楚三州刺史卒。故《系世表》署为楚州刺史。又安邑本封赵国公,故题名曰袭赵国公也。李氏江夏房,有师稷,有拭,萧氏齐梁房,有俶,韦氏彭城房,有中立,拭表为起居舍人,师稷、俶、中立皆不著其官,可以题名补《世系表》之阙。郭行余见徐州使院石幢题名。至撰记人与立石岁月不可考,惟书石之房墨卿,《唐书·宰相世系表》河南房氏,有次卿字蜀客,墨卿、次卿其殆昆弟行也。唐楚州理山阳,为今淮安府治。石柱题名在山阳庙学戟门 外,诸家金石均未著录,同郡吴玉《山阳志遗》,不详核,爰跋於尾,用谂来者。《宜录堂金石记》
右石柱尚存八百七十余字,淮郡石刻,莫先於此,而旧志不载。至乾隆时志始列之,然县志仅载二人,寥寥数语。府志载入职官,较为详悉。据今石刻考之,府志所载楚州巡官辛仲和、萧俶、郑途及楚州判官卢巡官王弘,则已全泐,计今距修志时不过数十年,而彼时所见已异,若正德修志时搜及此物,所存必更多,是可惜也。但以石刻证志,志颇多误,如郭行余志误作愈,崔郕误作,李敬方误作芳,卢弘止误作盛弘止,权富误作曹。邑人吴山夫先生玉捂与修两志,复作《山阳志遗》,内载石柱姓名误与志同,又脱王弘一人。柱中姓氏见《新唐书》者,《李栖筠传》内,李德修乃李吉甫子,李德裕兄,以膳部员外郎与谏议大夫张仲方不合,出历舒、湖、楚三州刺史,《宰相世系表》萧俶,宰相仿弟,李师稷,大理卿岐孙李栻,宰相鄘子卢约,岳州刺史士瑛子郑复,太尉令迪子韦潘,河东行军司马磻弟。又有卢弘止附简辞传,郭行余附王瑶传。《志遗》仅考李德修一人,殆未及检。《通鉴》唐纪载,郭行余以大和八年仲冬由大理卿为邠宁节度使与甘露之难,此任楚后事。元和年徐州使院石幢题名,郭为营田判官,此任前后,府志於职官复出郭行余,但云楚汝刺州而已。大中十二年郎官石柱题名,今在陕西西安府学。其中有石柱中所见者,如萧傲金部郎中,李栻金部郎中,郑碣户部郎中、司勋员外郎,李敬方户部郎中、度支郎中、金部员外郎,严謇户部员外郎,李师稷主客左司郎中,史亦多失载其官。《柳河东集》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西安府石柱及御史台精舍碑皆有其名,而《唐书》止於《世系表》中载其为潭州刺史彪之孙。韦潘两见《李义山集》,为前辈,唐诗人有李敬方。石柱与《旧唐书》合者两条,《萧俶传》,开成二年为楚州刺史,四年三月迁越州刺史,今石柱代椒者李师稷,授官正是四年三月,郭行余传,大和五年自楚州移汝州刺史,今石代郭者李德修,授官正是五年。又有可正新旧唐书者两条:旧书李鄘传,子柱,官浙东观察使,子。新书李鄘传,子拭,宗正卿京兆尹河东凤翔节度使,拭子。据石柱作拭,是也。卢弘止,旧书本传:《食货志》、新书《世系表》作“正”,新书本传作“止”,据石柱作“止”,是也。吕让楚州刺史厅记:大和七年,郑公守楚,即石柱之郑复。元稹、蒋伸并有李栻制,杜牧有郭宗元、郑碣、皇甫钰制,白居易有李德修制,其官与正史、西安石柱及此柱较之,有相同者,有绝异者。此别集残碑所以裨正史也。营田判官杨束之,前一行仍有一“柬”字,疑杨又尝为巡官。又第七面“巡”字下一小“郑”字,疑即府志所记之郑途。小注:崔郕由营田判官升团练判官,而《唐书·世系表》有崔郕字士则,楚州刺史,此是由判官升刺史,在石柱后,府志误。柱中崔郕为,反系崔郕於前,误矣。志又误以第五面为第一面,以四面为第八面,何愦愦若此。范副贡以煦《楚州石柱题名考》
右幢漫漶难读,字迹已泐其半。题名之仅存者:计刺史七,判官二十,巡官六。序文磨灭不可句读,幢内诸人,府志载入职官,讹最夥,已详范先生石柱考。然尚有讹谬未举正者,如营田判官顾元之,志误作顾立之;郑复,据幢为楚州刺史,志误作楚州巡官;又营田判官司马俊,志阙不录,均《考》中所未及者。柱中李敬方,范考未详。吾浙蓬莱观碑,称刺史李公敬方,《天台集》有李敬方喜晴诗,自注:时左迁台州刺史,是敬方曾刺史台州。《新唐书·艺文志》李敬方集一卷,注:字中虔,大和歙州刺史,当在其后也。又卢弘正,碑书作弘正,与旧史合。范先生云碑作“止”,或拓本漫漶,因以致误。且弘正字子强,盖取强正之义,如作“弘止”,便名字不相应,其为旧史不误无疑也。《石柱考》所著录,颇有讹误,兹据旧本,并亲至碑下谛审,是正之。范先生,字咏春,山阳人,於玉为外王父。邃於经述,著书盈笥,已板行仅《淮流一勺》二卷,《淮壖小记》四卷,於淮郡文献搜讨极备。其它撰者,多属草未就。此考虽已锓木,外间少传本,敬节录数则,亦可见虎一斑矣。《淮阴金石仅存录》
米氏九娘墓志
拓本高广各一尺一寸。正书,十五行,行十四十五字不等。石出江都。
米氏女墓志铭
盖两行,行三字,正书。
唐故米氏下阙
米氏九娘□,其先盖□□□郡人也。父讳宁,米氏即公之室女。贞淑温口,□家孝行。幼女聪明□□□□□□和睦□内外亲族,无□钦传爱敬,立身闺室,令则高门,□礼於家,孝行无比。何期不幸遘疾,□以会昌六年孟□月五日终于扬□江阳县布政里之第,享年廿一。呜呼□及笄年,未娉□字。从兄亲□泣血□□六亲悲□,行过伤嗟,即以□□□九日□于城东弦歌坊之平原,礼也。恐陵□迁,故刊□□不朽焉。铭曰:白日昭昭,青松森森。生死有限,□□恨深。朱颜永□,万□□今。
右米氏贞女墓铭,石方尺许,正书十五行,行十五字,无书撰人姓氏,盖题米氏女墓志铭六字。志石出土时,裂为两截。道光辛卯,江都沈生自新城东郭外新庄土人家获得志石下半截,其上截及盖,又展转访得之。字画漫漶过半。按称贞女者,志文云长及笄年未娉故也。又云终于江阳县布政里之第,葬于城南弦歌坊之平原,今志乘俱失载。按《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十八年,析江都置江阳,今故治已不可考。娉,古聘字,《说文》:娉,问也。《广韵》:娉,娶也。左思《蜀都赋》:“娉江妃与神游”,樊敏碑“再奉朝娉”,皆作娉。其尤者见苟卿书。《宝铁斋金石文跋尾》
《宋书·州郡志》:明帝太始七年四月,于南兖州置新平郡,江阳、海安二县,与郡同立。南兖州治广陵。《南齐书·州郡志》:齐永明五年,罢新平郡,并海安度属广陵郡,不言江阳,则江阳与郡俱废矣。《北齐书》:文宣天保三年,诏于广陵置广陵、江阳二郡,此皆侨置也,无实土。开皇初,江阳郡废。《隋书·地理志》:江都郡江阳县,旧曰广陵,开皇十八年改为邗江,大业初更名江阳,是隋之江阳县,乃旧广陵县也。其县城在唐江都县北四里。《元和郡县志》:广陵在江都县北四里。唐之江都县,在雷塘西十一里。据《新唐书·地理志》唐武德七年,改兖州为邗州,领江都、海陵、高邮三县,是时隋之江阳县已废。《旧唐书·地理志》云:江阳县,贞观十八年分江都县置郭下,与江都分理,则非复隋江阳县之旧治矣。南唐又改江阳为广陵,宋初因之,故乐史《寰宇记》广陵县下云:江阳县,隋末废,唐贞观十八年,长史李操奏割合渎渠以东九乡复立。是宋之广陵县,又因唐之江阳县旧治也。熙宁时并入江都。元和郡县治合渎渠,在江都县东二里。《寰宇记》云:割合渎渠以东九乡复立,谓割江都县合渎渠以东九乡也,与《旧唐书》“置在郭下”之言合。《寰宇记》又云“有故城在县西北一十八里”,故城谓隋江阳城,即古广陵城,在江阳县西北十八里,然则唐江阳城在隋江阳城东南矣。余方撰《扬州水道记》,考广陵、江都、江阳三县所在,适沈君与九以所得江阳米氏女墓碑见示,因牵连及之,以就正于沈君。近今扬州所得唐石甚夥,孟慈所得万氏夫人墓志云:窆于扬子县界而关南;陈氏所得刘府君夫人墓碑,石今藏田季华所。梅蕴生所得田府君墓碑及沈君所得此碑,按文皆在江阳,固已奇矣。尤可异者,容甫先生得射阳画象时,在玉井旧宅,故其楹帖云“家藏射阳画象,身典金山秘书”。今沈君宅相去不过数武,足知耆奇好古之士,后先辉映,将来并足为吾扬之故实也。《青溪旧屋集》
右米氏女墓志铭:唐会昌六年,女终于扬州江阳县布政里。隋大业初,改邗江县为江阳县,会昌之代仍之,与史合。待字之女,从无墓志,此其始也。王芑孙《碑版广例》独少未嫁之女墓志一门,宜载人以补其阙焉。布政里弦歌坊,志乘无考。石藏甘泉岑镕家。十二砚齐《金石过眼录》
右墓志磨泐已甚,唯盖尚精整。元和韩先生跋称为“米氏贞女”,按志云“□家孝行”,又云“孝行无比”,盖贞孝两全者,断碣廑存,弥用珍惜。今张午桥购藏,午桥讳丙炎,字竹山,号午桥。咸丰己未翰林,官广东廉州知府。刻《榕园丛书》,耆金石书画,尤留心乡邦掌故。工倚声,精研宫律,有《冰瓯馆词》。其唐石轩藏石,自唐迄杨吴,最十五种编目。见况周颐《选巷丛谈》又按广明二年协律郎李顼墓志:葬於弦歌里禅智精舍,隋氏河沈氏太夫人大茔之侧。弦歌里名,与此志合。阮相国云:梅植之田府君墓志考释自注。湾头镇河西禅智寺在焉。唐张祜诗“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精舍即禅智寺。据李志,知弦歌里在湾头镇矣。《 匋斋藏石记》
按此志,赵氏《补访碑录》署为会昌六年正月,据此,则“孟”下所泐,乃“春”字也。会昌六年即大中元年,在正月诏书未到,故称六年。
刘举墓志有蓋
拓本纵横各一尺三分。正书。十二行。行十二字至十八字不等。石出江都。
刘府君墓志铭
盖两行,行三字。正书。
唐故刘府君墓志并序
府君,名举,彭城人也。曾祖皋,祖通,父良,三代并皆谓居绩,显隐于丘陵。府君养家礼让,立性温和。内外六亲皆传人孝,凡於四海朋友能贤。何期不幸,染疾累岁,至於大中元年八月六日,终于江阳县仁风坊私第,春秋□□□。夫人太原王氏,有男一人,名师贞;女一人,适于王君,孤男孝女,泣血号天。即以八月廿一日安厝嘉宁乡五乍村之原。府君在生,寿禄而荣。先造其墓,逝矣冥冥。
举与刘通同葬於江阳县嘉宁乡五乍村,故志石亦同时出於兹土,且同为张君丙炎所得,又同归于余,盖亦奇矣。两人之葬相距才三十余年,当系一族,第一居崇儒坊,一居仁风坊,不同里闸耳。其同为彭城人,则各书其郡望也。举祖亦名通,世系各别,非一人。《匋斋藏石记》
善权洞唐人题名在宜兴
拓本高一尺七寸八分,广三尺二寸五分。篆书,十三行,行数不等。宋题名正书九行。
姚勖、陆墉、李约文、王知退、崔子逸、邵汝翼、余耽、彭水、郑瑶、钟离权,大中四年二月四日游。
嘉祐己卯八月八日,前进士莆田江□方子国佐□□□方子国□邑人亻于□游此。
此题名即刻於大中题名上。
右唐人题名,姚勖至钟离权十人,人各一行,末题年月,计篆书十一行,在宜兴善权洞中。嘉祐题名行书,即于空处插入,大小高下,俱无定准,字多漫漶不辨。世传云房先生书,惟此与邢台县诗刻,然邢台为宋元重镌,又不若此题名之为原名耳。《宝铁斋金石跋尾》处士顾君墓志石藏常熟瞿氏
拓本高一尺二寸,广一尺,志盖同。盖正书四行,行字不一,大小亦不一。志正书十一行,行字不一,字大小亦不一。
唐处士顾浈府君墓志,大中元年十一月廿三日葬官塘南一百五十步,故题号。
唐故顾府君墓志□序
府君,讳崇倩,字元绪,吴郡人也。祖钦□□义第四。崇倩即第四长子也,并丘园养性,□居不仕。享年八十有三,以大中元年,岁次丁卯十月十八日,终于私第。是岁十一月□□日,窆于常熟县东廿二里官塘南一百五十步之原,礼也。有子三人,长 曰仕澄,呜呼!先逝有□传之,次曰仕□见存泣血,次曰仕□,早亡。恐陵谷改变,故勒砖为记。铭曰:□天清□,夜台寂寂。郁郁佳城,悲风析析。天乎不惠,俄然谢世。长闭佳城,永辞人代。
盖又著葬日、地段,亦少见此例。顾氏吴中旧族,字刻於砖上。万夫人墓志
拓本高一尺五分,广一尺三分。正书,十一行,行十二或十一十三字。石出江都。
故万夫人墓志
有唐大中六年龙集壬申十二月十三日,豫章郡万夫人终于扬州江都来凤之里,年卅九。爰自笄年归于阔氏之室,育三男三女,长子公庆,次曰公闵,幼曰公闻。卜其宅兆,即以当月廿四日,窆于扬子县界江滨乡白杜村。其地东西十丈,南北十五丈。刻字于墓,庶乎后迷,万古千秋,永为后记。
右唐万夫人墓志,文云:有唐大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豫章郡万夫人终于扬州江都来凤之里,年卅九。爰自笄年归于阎氏之室,育三男一女。即以当月廿四日窆于扬子县界江滨乡白社村云云。刻於砖上,字大径寸。盖题“万氏夫人墓志”六字,归於阎氏之室,而不著其名,村俗人所船,不识体例也。砖藏扬州士人家。按江都县,唐永淳元年分置扬子县,即今之仪徵也。《宝铁斋金石跋尾》
右万夫人墓志,大中六年壬申,与史合。扬子县是乾元元年改,按肃宗《本纪》诏复旧制,置扬州节度使,扬州领县七,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考万历《江都县志》云:旧辖二十五乡,其第十一乡曰江滨,以今时域地考之,当即今之扬子桥也。志云窀於扬子县江滨乡,当在是地。白社村来凤里,今皆无考。
董惟靖墓志铭
拓本高广各一尺二寸四分,正书,二十三行,行二十四字。石出江都。
唐故陇西董氏内表弟墓志铭并序
外兄鲁郡邹敦愿述
董氏,其先陇西人也。当春秋孔圣有叹古之良史也。即狐,公之远祖哉。袭于汉相,垂帷三余。名遂史册列传,无代不书,略而引之,不复广述。曾祖芎,祖彦壁,考讳悦,并有令名於当时。其行状人物,备乎家传,不可缕而镌。先舅母,广平宋氏,出自二男,弟处其季也。弟讳惟靖,字安众,立性恬和,为人谦退。交不犹杂,用晦而明。运泉货以乐业子孙,崇释宗以益景福。天胡不慭,年始知非有七岁,染疾苍而卒终,呜呼!贞元十二龄丙子岁踵困敦生於江阳县仁风里之私第,大中六稔壬申岁涒滩殒于江都县赞贤里之寝舍也。娶乐安任氏,幼有妇德之旦,长继移天之义,昼哭声咽,洒泪涟洏。鞠育四男,并天假秀异。长曰宗奭,恭事伯父,掌握格律。举直措诸,巨细无私,紧繄之是赖。亚男曰宗英,次男曰宗玙,季子曰宗兴,并干父之用誉。长兄□惟竦,显居要职,管内都勾。友于急难,如鹊鸰之孤翥,原野飞□,血泪潸然。以营葬事,宗奭等罹此苴疚,闷绝哀号。恭承飨□,朝晡无阙。於其年六月十九日克堋于先考茔侧域内,以□神魂焉。呜呼!内外兄弟能有几人,先后之间;余亦相次,恐他口地变,收泪直镌。其铭曰:呜呼董弟,先圣枝裔。洎袭于唐,甲子相继,不闻久□,忽讣斯毙。萼萼正华,霜凋其棣。唪唪强柯,痛尔先□。余忝内外,岂不悲涕。永捐骨肉,长乖人世。龟筮兹□,就玄。 旧列松槚,新坟创制。四子号天,泉扃永□。
志书三代名皆缺末划,盖亦创见。其后惟振武节度李君及李颛两志,亦如此。志云“袭於汉相,垂帷三余,自指仲舒而言。实则三余之义,亦出董遇,事见魏志《王朗传》注,则亦董氏先代事也。乐业二字,其一当系衍文,“而卒”二字,误倒。《 匋斋藏石记》。
洪府君夫人张氏墓志
拓本高一尺二寸五分,广一尺二寸。正书,十八行,行字不等,字径七分。江都出土。
唐故彭城郡洪府君夫人张氏墓志铭并序
夫人张氏,其先清河郡人也。高曾近祖,贲□丘园。夫人门传素清,闺闱礼则,三从礼备,四德有闻,六行光著。蕣华冠於朝日,馥□比□秋霜。自笄之年,归于洪氏。奉事舅姑,兢兢之礼。孝敬於夫,如同宾友。内外和颜,顺柔亲族。何期府君早逝,已经廿九载。夫人即以大中八年岁次甲戌四月廿六日,终于扬州江都县赞贤里河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二。男 日抗,□□家孝行,礼义立身。凡与人交,久而益□。遇遭衰苦,匍匐心肠,号天泣血。即以当年十一月四日,安厝于江阳县郡城之东嘉宁五乍村,启故先殁府君之茔,同归合祔,并棺千载。古树松风,月照泉台。日归西海,刻石纪坟。乃为铭曰:垅树风悲,愁云月苦。一闭泉门,宛然今古。
颖川陈夫人墓志铭
拓本高广各二尺七分。正书。廿六行。行廿六字。石出于长洲。
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并序
文林郎前守苏州海盐县主簿王顼撰
夫人,颖川郡人也。其源流枝裔,系在家谋,故可得而略焉。曾祖远,皇左千牛卫长史。祖琚,皇申州罗山县尉。考翛。皇宣州旌德县尉。五代祖以文学中策,累资为长洲令,其后子孙因家吴郡。夫人,旌德君之仲女也。外祖顺阳范公询,始以孝廉入仕,多赴公侯延辟,为巡察之职,季年终于丹徒令。其外族亲戚,世多卿相,为侯伯者,不可胜纪。夫人少习诗礼,长善笔札。自孩提至笄年,不履堂阈,其於针刀之工,冈不尽妙。予响其清规,饱其懿淑,遂因亲友传导,原委禽焉。及拜其室,观其德,果叶所闻。尔后琴瑟韵合,闺门道光。将期睹子孙之盛,保松筠之寿,何期暂婴微疾,以至殂逝。抑闻之古人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且夫人事亲尽孝,可侔於曾闵。事夫执敬,有数於恭姜。孝敬之道既备,可谓全其德也。奈何不享其寿,弃予先逝,则天道辅德之言,曷足凭乎?然夫人在家有金玉之堂,为妇享禄秩之盛,则平生之分亦无恨矣!所痛者以予天年未尽,不得与良人偕死。故於九原之东,虚其左室,俟予启手足之晨,从夫人祔于此也。冀泉址再合,神魂相依。夫人归予八年,生子二人,长曰严七,幼曰卯儿,俱婴孩,然居丧号皆过毁瘠。女二人,亦幼稚,晨暮哭泣,成如人焉。夫人年廿五,大中十年二月廿一日寝疾,终于海盐县之公署。以其年十一月廿一日,葬於苏州长洲县余抗乡石渎南馆墅村之原。礼也。呜呼!男未辨方,女犹总角,一弃去,俾谁字之?嗟乎!日月有时,痛伤无已。衔哀识石,以虞变迁。铭曰:於戏良人,道光母仪。事上以敬,抚下惟慈。温恭可范,闺门有规。何图不寿,泉路永辞。楚玉沉素,妍芳坠枝。皇天何罪,遘我孤危。恸哭繐帐,生平莫追。流水凝咽,松风助悲。彭殇兮同趋此道,泉壤兮与卿之期。
咸丰初,吾郡白马涧西北地名王墓山,土人垦地,得石刻一方,为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文林郎前守苏州海盐县主簿王顼撰。志文浅率无法,铭中“良人”之称,以夫施之妻,甚奇,字亦多别体,王顼未题里籍,莫详何处人。古称守某官者,摄事之谓。海盐本汉旧县,陈时省入盐官县,至唐景云二年复置,属苏州,先天开元复经废置。五代后唐初割属杭州,晋天福四年,改属秀州。此志前结衔属苏州,正与史合。此石旧存觉阿上人庵中,后归郡城吴氏。《吹纲录》。
按郡城吴氏为苏州吴紫榆广文,应潜同治丙寅五月,余自邗旋里,尝宿其家,因得此志拓本。紫榆精鉴赏,收前贤尺牍最富,闻所得金石拓本,多出吾乡金冬心先生旧藏,惜未及一观也。《续语堂碑录》
新创法云禅院记
翦裱本。
大唐苏州华亭顾亭林市新创法云禅院记
院在市西北隅,其地阜势极秀。有二大长者,朝议郎前试左金吾卫长史上柱国吾仁约及兄瑛弟绪兼诸子侄,□□□处士杨仲钦及男敬琮、仁敬、敬璿,发心相谓曰:此市信人极众,僧徒颇多,可以买此地为瞻礼之所。寻请坚修上士二僧诣于京洛,请其院名,不旬月而返,果遂其志。广慕信心,使筑基址,贸他山之栋材,召彼郡之良工,不逾二载,大中十三年春建,至十四年冬成。月殿巍充□□□出门廊□□,可谓化城工费之□□□□□二家之自备,岂止於一二,乃各数百缗焉。□□我二公之志虔,造次而不可及也。□奉祠□□改院名为寺讫,奉命纪其年月,以俟未来。大中十四年岁在庚辰十月廿五日记。
吴兴沈斌述并书。 大都料匠吴晏 住持僧契真 仲□ 自厚 法冀 □从 助修施主 陆□ 张元□ 陈举 朱□宁 唐素 吴喜 李皋 周□ 邵宁 顾伯津 张文义顾□ □□ 吴绅 刘幼真 钟离□ 曹政 陈雅 沈度 胡郢 吴康 吴友□ 徐勤施庆
李扶志在丹徒焦山观音庵
拓本高一尺五寸二分,广一尺五寸。正书,廿九行,行廿七字至卅五字不等。
维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乡贡进士马郁撰
颜子浏死,孔子曰:德行厥躬,不实殂落,命矣夫!盛哉欤!府君之德寿也。府君名扶,其本黄帝孙颛顼之后,自周、秦、汉代,翼卫正道,轩冕不绝,至后汉治书御史讳揩。生五子,三子徙居赵,流为东南西宅,是为赵郡三祖。二子流寓陇西成纪,而子孙因其家焉。府君即成纪之后也。曾祖讳绍,清名盖代,素节不仕。祖讳悟,抱经纬盖世之才,负宏奥不羁之略。尝以珠紫为玷行之服,簪缨为拘身之械,固避世林泉,耻於谄谀诡佞,乐道不仕。大父讳曼,少耽诗酒,长傲风云逸器不群。壮心独步,直志难摧,厌弃浮名,处士终者。府君即处士之子也,幼而聪敏,长抱全才。倜傥英名,智有余仞。冠岁志学,有聚萤积雪之勤,无便僻进取之佞,承先人之遗志也。优游云水,靡不臻涉。届青蒲以南据吴渚,北倚秦泓,岗原膏腴,封疆秀楙,周视慨然,遂有栖止之趣,於是居焉。及寓于此二十余载,官僚亲仁,闾里仰重,门环多士,到屣之清风大行。席拥琴书,雅韵之良音满室。悲夫!以咸通四年六月廿九,终于杜父里之第,享年六十九。呜嘘!生也人敬之,殁也人思之。余芳蔼然,经时益茂,不朽之誉,孰过於斯,繇是君子佳之。嗣子得先人遗德,不坠弓裘,沈静而洁己清,敏慧而艺能著。夫人彭城刘氏,少耸妇德,长峻母仪,柔淑洽闻,规矩可范。生二女,一人适东海徐逊,千卷书生,一枝晋郄,一人从天水赵邯,秀义温明,松秋玉朗。夫人汝南周氏,植德无徵,早从风烛。生嗣子,翼教有方,致兹右德。育二女,一人许嫁河东卫从,状实英华,杰出人表;一人归北海储瑜,温润而圭璋比容,峭直而松筠并秀。盖府君之良选也,咸抱怛腹之材,皆负孤标之格。嗣子娶东海徐氏,前进士群之爱女也。箴规自得於家风,儒墨杰彰於君父。呜呼!子婚身立,女配令德,君之干欤。家肥道直,殁无余累,君之强欤。兆於形有生死苦乐,以儿女之情,悲夫。至明年二月十三日,卜葬于县之兑宜陵乡白露里之原。鉥号泣而言曰:虑陵谷迁越,俾陈辞刻石。郁性本无文,谬居是邑,久响嘉誉,因敢直书,握管凄神,乃为铭云:大患既形兮贤愚不一,禀生知兮,秀而何实。必承势兮以浮以沉,分明灭兮终得终失。奄利刃於黄泉,埋金石於白日。在火玉兮寒色凛然,扃重匣兮剑光逾出。冀神明兮不昧无欺,厚子孙兮禄寿弥溢。
右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乡贡进士马郁撰。府君名扶,三世皆高隐不仕。以咸通四年六月廿九日终於里第,享年六十九。嗣子,夫人刘氏、周氏,明年二月十三日,卜葬於县之宜陵乡白露之原。其石四方,文廿九行,字数不等,无书人姓名。道光戊戌冬月,泰州城西张家庄土人犁田出之。唐刻之存於世者,日亡日少,而此完善无损,尤足重也。《宝铁斋金石跋尾》
朱氏造经幢在青浦东三十里朱家角
八面。拓本八寸,广七寸二分。前经后纪。正书。每面六行,行五字。
陀罗尼经经文不录
吴郡朱氏建石幢记
河东裴南撰纪
陀罗尼石幢者,盖大圣之心诀也。西自天竺,东流巨唐,其威神福力,具载经教。今有吴郡朱氏昆仲,芳号、直成、真翊等,偕信心虔敬,厚舍金帛,而选择良工,建兹宝幢,而安於胜地。一奉为先府君夫人生天,而竟生天,次足以棣萼增福,而竞增福,其子孙即靡不应焉。且金乌照耀,玉兔园明,佛影既移,福自无量。况石幢□□□□客□□□为因果而坚固者也。咸通六年岁在作噩四月辛亥五日乙卯建立。朱从宜天王院主僧令规,都勾当僧行伸,直岁僧从志,典座僧太平,都维那僧令光。
按此幢在朱家角,兰泉先生即居於此,而《萃编》不载。莫少卿造经幢在嘉定南翔
八面。拓本高四尺五寸三分,广七寸。前经,后题名年月。正书。每面九行,行五十八字。
陀罗尼经经不录
唐咸通八年岁次丁亥十二月丙申朔五日庚子建幢主弟子莫少卿 置院老僧行斋 院主僧文翛
时泰平兴国五年庚辰三月甲戌十一日甲申,僧子湘并小师庆恩、庆明重修此幢两所,永充供养。院主僧子昌舍财刻字,比丘妙聪思职。
大元元统元年重建大殿,移幢基址向前,添新易旧。次年甲戌四月。
幢在嘉定县南廿四里南翔寺大殿后。钱氏《潜研堂跋尾》云“太”与“泰”古文只一字,此题年号“太”作“泰”,李阳冰《先茔记》“天宝”作“天王缶”,古人於本朝年号,或用古文别体,无所嫌也。《吴郡金石目》
咸通造经幢在无锡崇恩寺
八面。拓本高五尺六寸,广一尺六寸。正书。
陀罗尼经经不录
唐咸通八年岁在辛亥九月。
按崇恩寺两幢皆唐刻,一漫漶无字,此幢亦难辨认。幢下石八面皆题名,两幢十六面,造幢助缘人惜拓本未见。
华阳洞李敬文题名在句容
拓本高一尺一寸,广六寸。正书,三行,行七字,左行。在句容。
行句容令李敬文咸通九年九月一日奉敕致祭。
此段新拓到,前人未著录。
张常洧残碑
石上下缺。
劝令饮之,忧匪惟一日兄之贤非虽庸愚备知盛美。窃佑我唐,笃我张君,令名是扬,志行不忒,节彼高坟,巍然如冈。州真宁县创立,莫三载人到缺称之。吴郡张生,其道佷戾者为之恭恪,悖谩者为之□□。□职是务,於今缺御史 讳为清时淮泗大君之文。人之嘉行。亲爱以顺处,交朋友以信。 师知 喟然欢息。出琴,惟孝友有 乎於君倾之。 百光乃立贞石人
是昭是缺朝口郎润州句容县令吕倕 奉义郎行丞□□。
碑侧:
句容领副史裴斌录咸通十
右碑正书、石已残缺,在句容义台。孝子名常洧,有庐墓之行。《集古录》中有其碑目,今已不存。此碑殆建中时县令吕倕所立,故中有其名。碑侧又有咸通时题名也。《江宁金石记》
范寓墓志
拓本高一尺一寸九分,广一尺六寸二分。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一字至二十五字不等。
唐故宣节校尉前行杨州海安镇副顺阳范府君墓志并序
乡贡进士京兆田緷述
君讳寓,字正词,其先顺阳人也,出自黄帝之后,西晋豫章太守宁之裔孙也。自汉魏迨于皇唐,蝉联冠缨,积久尤盛,固不备而书之。曾贤,祖宾,父兰,象在少微,并见遗於寰海,悲夫!府君,处士兰之幼子也。嶷然孤特,介尔贞亮,以仁义为戈铤,以礼让为干橹。书有五福,君独享其三,士有百行,我不亏其一。早岁效萧何之职吏,作作字下似有添注字,是人字。不甚晰。纠於金陵。处公廉平,约己清惠,人怀遗爱。历受海安镇副守,仲尼执鞭之义也。俾能全节於险阻,终优游以度齿,信矣哉。君子人也,天不裙德,哲士其萎,匪延永龄,奄归幽壤。以中和二年龙集壬寅九月廿五日寝疾,终于招贤里之私弟,春秋之私八十有五。府君娶弘农杨氏,以於咸通十年七月五日,不幸早归幽路。夫人育子二人,三女,长 曰友琼,次曰友珰,长女适河东薛忻,次适汝南周甫,次适琅耶王义。友琼娶新妇琅耶王氏,友珰娶新妇汝南袁氏。长孙祐,次孙祈,次孙祥,次杭, 次祠,以下皆幼稚。□以哀过曾闵,沥泣崩心,痛结肝脾,悲感闾里。即以其年十一月己巳朔廿八日丙申,安窆于卢龙山之东南原,祔于先祖□茔兆庚首,礼也。龟从筮叶,宅穸是谋。緷以夙承,海安知眷。俾述其馨烈,旌厥懋德,永志丘陵。铭曰:绵绵盛德,降兹哲士。深沈气概,干橹礼义。身虽谢世,道乃逾美。缅矣南陵,哀哀孝子。将安宅兆,远去□里。雾苦松青。千秋永巳。
右唐范寓墓志,光绪戊申三月,江宁府城内无量庵左近,因修铁路,掘出范君揭衔宣节校尉前行杨州海镇副。按《新唐书·百官志》:武散阶,正八品上曰宣节校尉;上镇副二人,正七品下;中镇副一人,从七品上,下镇副一人,从七品下。《地理志》:广陵郡海陵,景龙二年置海安县,开元十年省。《元丰九域志》:县有海安、西溪二镇,谨案《大清一统志》:海安镇在泰州东南,即故海安城。初常遇春重筑,甃以砖甓,周三百里有奇,寻置巡司。则此镇名,迄前明犹未改矣。扬州扬字,唐人并从“木”作“杨”,此墓作於唐末,尚不从“扌”,则改从“才”旁,殆自宋始矣。志称范君为西晋豫章太守,宁之裔孙,《晋书·范汪传》:汪子宁,字武子,解褐为余杭令,迁临海太守,封阳遂乡侯,徵拜中书侍郎,补豫章太守。又考《宋书》:范蔚宗为宁之孙,宁子泰之少子。则范君乃名贤族裔,其志石綦足珍矣。范君长女适河东薛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薛氏西祖房,忻,侍御史,后魏河东太守庆之八世孙”,殆即其人欤。志云“安窆於卢龙山之东南原”,《太平寰宇记》:卢龙山在上元县西北二十里,西临大江,《旧经》云:晋帝初渡江,以其山连石头,开凿为固,故以卢龙为名。建康志: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与马鞍山相接,秦时凿山,至今沟内石骨连焉。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卢龙山今土名狮子山。《匋斋藏石记》
戎仁诩夫人刘氏墓志
拓本高广各一尺四寸六分。正书,二十一行。序十六行,第十二行二十一字,第十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余二十二字,铭三行,行二十一字。
唐故乐安戎处士故夫人墓志铭并序
乡贡进士王颇述
夫人姓刘氏,女弟中第三,其先彭城人也。芳苗出自汉楚元王交之后世,因官江南,遂从於金陵,乃为县人矣。祖梅,考沼,皆以清淳履行,儒素承家,爵服不羁,丘园自贲。皇妣陇西李氏,而生夫人。天资韶婉,性温贞柔。幼习织紝组训之妙,夙明笾豆之礼,乐安遂采其门。凤兆既叶,笄而归于戎士。处士讳仁诩,器扃高爽,道义周赡。夫人俛同德,一与之齐,而成厚於家也。毓五子:长求,年五十余而卒;其二儆,敦阅诗礼,尚乡贡明经;其三倰,职考功,不幸没於上都;其四俦,朝议郎,前行宋州下邑县尉,曹务尹理,声猷洽闻;其五偕,风规淑茂,气调宽融,袭绍门风,夤迟宾旅。女二人,长耦乐安蒋从质,俱先朝露,藜者早亡。夫人所天虽当偕老,何期咸通六年先殒。暮齿婺居,整训孤幼,天不慗遗,遽婴、沇东。越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废床於鹊巢所居,春秋七十五。以其三年三月廿一日癸酉葬于钦贤乡修山东北原,祔于先茔庚首,礼也。诸哀顾余文彩,泣请神旌志幽隧,庶同滕公佳城见白日之义也。铭曰:古楚王孙,分苗郁郁。夫人继芳,其德令淑。常珍未年,奄归何速,官庾南陲,修山北麓。马鬣封兹,千秋拱木。
右墓志,光绪丁未六月,句容县仓头镇铁路工次出土。时匋斋尚书方督两江,闻之,亟軬致。并以精拓见诒,命作跋尾。采释全文,无一字剥蚀。南省唐文无多,良用宝贵。跋曰:右墓志标题唐故乐安戎处士。乐安唐县,属江南道台州。谨案大清《一统志》:乐安故城在今浙江台州府仙居县西。《元和志》:县东去台州一百五里,东晋永和三年,分始丰南乡置乐安县,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废,唐上元元年,复置於孟溪之侧。戎处士本乐安人,其卜居句容,其先盖游寓后,乃占数为句容人矣。考《鄞县志》:明戎洵,宣德九年乡贡,湖广黄州府推官;戎深,宣德十年举人,官学正;戎来宾,嘉靖二十二年举人。鄞县之域,旧亦与乐安同属临海郡者,晋永和三年,分鄞县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则鄞县戎即乐安戎矣。案唐德宗建中朝,戎昱任处州刺史,乐安戎氏疑即昱之后,或子孙因官遂家涮东也。句容旧志:明儒士戎简为太祖所赏拔,孝子戎宪到臂疗亲,邑人徐钦有诗赠之,诗见句容新志。则戎处士之苗裔矣。戎氏至今为句容邵族云。志云:废床於鹊巢所居,葬於钦贤乡修山东北原。考乾隆《句容志》即旧志舆地志乡里一门,内分十七乡,而无钦贤之名,盖乡多改其旧。有云旧曰某乡者,亦溯至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而止,更上则弗详矣。修山亦无考,唯凤坛乡下,里名凡十有二,其四为鹊巢里,与墓志合,此则唐地名迄今未改者。村名凡二十九,其十三曰戎墅,当即戎氏所居遗址。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建康府碑记:唐礼部侍郎刘君神道碑,裴度撰,今在钦贤亭,溧水县界。溧水与句容接壤,亭与乡或相因而得名,地形分合靡常,此乡此亭,或今属溧水,而唐隶句容,未可知矣。铭云“官庾南陲。《建康志》:下蜀镇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唐世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宋发运使在真州,皆於江南岸置仓转般。今下蜀镇北有仓城基,并盐仓遗址尚存,仓城基即仓头镇。所谓官庾,即指盐仓而言。又志称皇妣陇西李氏而生夫人,梁廷楠金石称例,父亦有称皇父者。处士包公夫人墓志,皇父讳邻也,取皇大之义。冯登府金石综例,唐宋人墓志,称其父曰皇考,李翱述其大父,题曰皇祖实录,尤无忌讳,宋徽宗时,始禁之,南渡后无复此称。此云皇妣,与称皇父皇考例同。又云,夫人偶倪同德,即黾勉,与隋姚辩墓志俛王事,刘公干 诗俛安能,殷仲文表俛从事并同。又云,祔于先茔庚首,礼也,用青乌家言,罗经山响,以箸葬地。《隶释》:郎中马江碑“先君之庚地”,汉已来有之矣。唐汤华墓志“归葬于明州郧县龙山乡江上里庚响之原”,庚首犹言庚响也。郭思训墓志“陪葬于先茔之壬地”,亦与此例同。此墓志无一字剥蚀。唯五子“长俅”,“俅”字左偏泐,以儆、倰、俦、偕例之,知其为“亻”旁无疑。又“滕公佳城见白日”,“滕”字右偏刻未竞。此用汉夏侯婴马事,非僻典不可考,遂无不完之字矣。各省铁路工次,石刻出土必多,安得一一护惜而表章之?《匋斋藏石记》
莫少卿再造陀罗尼经幢在嘉定南翔
八面。拓本高四尺三寸,广六寸九分。正书,每面九行,行五十六字。
陀罗尼经经不录。
唐乾符二年岁次乙未秋八月十八日建,弟子莫少卿造此幢,永充供养。老宿僧行 院主僧文翛宋僧子湘修幢题字。正书。
当院徒弟僧子湘并小师庆恩庆明舍衣钵重修造尊胜幢两所,上下各二十四层,造行道□□各八身,□□□□□永充供养。时太平兴国五年庚辰三月甲戌十一日甲申立。殿主僧文广上座僧宗□院主僧子。
元人移幢题字正书
大元元统元年岁次癸酉七月吉日鼎建大殿,因移二幢基址向前,添新易旧,次年甲戌四月吉日募缘重镌幢上经字。住持慧灯广□□□□行人师□□重建。
李端符经幢在无锡惠山寺。
八面。拓本高六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先经后诗。行书,每面各九行,行五十九字。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
白鹿山人李端符舍书奉报四恩三有永充供养善众君子建尊胜幢,因书长句。兴宁沙门道朗
善往因来诣法王,七生业累获销亡。还居忉利持章句,不遂天人恋色香。波利一心瞻佛祖,文殊再遣往西方。今朝国土云幢立,□智巍巍天地长。
大唐乾符三年岁次丙申十一月甲戌朔廿二日乙未建。 都维那僧宏益 上座僧令从寺主僧行忠 老宿杜谏 都料郁□ 直岁僧智宗 吴郡陆承鼎镌字
许亮等造陀罗尼经幢在昭文梅里镇
八面。拓本高三尺五寸五分,广五寸。正书,每面九行,行四十六字。
陀罗尼经经不录
维唐乾符五年岁次戊戍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此幢。
同勾当弟子许亮舍三千文 李舍三千文 代 三千文 院主僧敬能 直岁僧有
蔡君夫人张氏墓志
拓本高一尺一寸,广一尺一寸。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字径四分。
唐故济阳蔡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并序
将仕郎前守建州建安县尉周祁述
夫人清河张氏,即燕公之裔也。洎乎枝叶分散,葩蕊流芳。凡历代多高名达官,喧于圣朝,夫人即其一枝也。曾祖昭,皇祖,皇考贽,皇皆著述篇史,高卧云泉,厌爵位以羁身,狎鸥群而逸志。夫人洎初笄之岁,适于济阳蔡公,官试延评。公以乾符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寝疾于池州至德县,先赴终期,权厝博阳山之原也。夫人孝睦居心,幽闲守性,惠淑美于姻族,谦冲肃以闺庭。秋月园时,迥比孤贞之态。霜柽茂日,益彰凌励之姿。素怀陶氏之贤,不乏孟家之训。夫人育一子,曰胤,传於令嗣,英敏特生。既蕴孝以立家,亦将忠而奉国。绾禁职而韬钤有用,居台宪而礼乐无亐。乃择良姻,婚于姚氏。女三人,长适张氏,少而守孀;次娉王氏,嗣适赵氏,皆出时标表,尽历官途。无何,狂寇兴戈,伤残井邑,奔逃山野,备受艰勤,而乃饮养乖和,寒暑失节。既疮痍稍复,遂迁寓隋都,谓 曰减沉疴,将期孝养。岂料三医毕访,二竖频攻,遥山之鸟影将沉,残夜之钟声忽绝。以乾符五年七月十九日,大期俄至,冥路旋归,夫人享年六十矣。今则龟蓍告吉,宅穸良宜,以其年十月八日吉辰归葬於扬州江阳县城东道化坊之原,礼也。祁夙叨睠分,敢让刊珉,直而不文。乃为铭曰“穹曼何为,祸福难决。花落重开,月图还缺。守谦茂行,唯俭与节。德范犹传,兰芳不绝。霜草寒枯,风登戈。白杨萧疏,逝水呜咽。丹施前飞,孤男泪血。□□□□千秋万岁兮悲愁,一寝玄堂而永别。
傅府君董夫人合祔志有盖
拓本高一尺,广一尺。正书,十五行,行十六字,字径五分。江都出土。
傅府君墓夫人合祔铭
盖高八寸,广同。篆书,三行,行三字,字迳二寸。
唐故庆州军事衙推儒林郎试右武卫兵曹参军傅府君董夫人合辛祔墓铭并序
府君,讳简文,其先著望清河。祖讳翼,父讳佐。府君立身端谨,不好浮华,守道而安,与物无兢。何图哲人其萎,君子不禄。洎乾符五年七月廿七日遘疾,终于扬州江都县通闰坊之私舍,享年七十三。娶陇西董氏,即之女也,享年六十二,不幸於五月廿七日而终。育五男二女:长仁本,次仁彬,次仁让,次仁礼,次仁建,并未伉俪;长女适氏,次仍在室。诸孤泣血,扶护二魂,即以其年十月廿三日窆于江阳县道化坊合祔,礼也。固刊斯铭而云。词曰:令妇先逝,哲夫云亡。生则齐体,死葬龙岗。五男二女,泣血穹苍。勒铭纪德,子孙传芳。
应天禅院尼禅大德塔铭有盖
拓本高一尺一寸五分,广一尺一寸八分。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字径五分。
唐故应天禅院尼禅大德塔铭
盖,正书四行,行三字,字迳一寸六分。
唐故信州怀玉山应天禅院尼禅大德塔铭并叙
尼大德讳善悟,俗姓王,广陵人也。幼挺端庄,长全贞淑。笄年移天子高阳许公讳实,凡二十年而先逝。男二人,寇士、海客,皆沐过庭之训,敦节义之风。大德以宿殖胜缘,冥符会证,爰因持读,遂洁薰修,乃造双峰师问禅之旨。师知其根性无伦,说无法之法。既而妙果玄通,道眼斯得,因请剃发,受具戒,为比丘尼。既服忍衣,乃传心法。一百八之烦恼,仰戒 曰以霜消。五十五之圣阶,乘智舟而海越。心心绝迹,念念离尘。去留不碍於浮云,生死是同於逆旅。解劫波巾结,一六俱亡。曜图镜智光,大千周遍,由刹那项,洞十方空。用寂照而不疲,驭宝乘而无退。山尘海劫,定息长园,斯为尽道之极耳。以禅寂之余,经行云壑,思游净域,奄弃幼身。以乾符六年九月六日归寂于信州怀玉山应天禅院,享龄四十三。道腊有二,遗令火焚,从拘尸城之制也。嗣子寇士号痛罔极,见星而行,请收灵骨以起塔焉。于时狂寇蚁聚,往回皆径其傍,一无惊畏,将至孝之感欤。营塔于扬州江阳县道化坊谢楚地内。以广明元年庚子秋七月癸丑九日辛酉归焉。虽河沙有尽,而弘愿无边,故志尘迹,以刻贞石。其铭曰:炽然贪欲,劫浊乱时。笼破鸟飞,尸罗为师。心宗达摩,出世良医。付嘱有在,我其护之。身心绝虑,知见斯微。生死已空,图寂惟归。孤峰春秀,日月秋晖。宴坐不起,庭花自飞。玉山自灭,神往形留。香木茶毗,金是收。哀哀嗣子,跋涉来求。狂盗不惊,冥获天休。萧萧松塔,寒烟。灵骨兹宗,亿劫罔迁。休传宝偈,罢汲创全。□□孝思,道风式传。
张公洞题字在宜兴
拓本高九寸三分,广五寸。正书,一行,字径寸许。
广明元年五月廿四日
只拓年月,正文难辩。
道德经残幢在焦山
八面。阙上截。拓本高一尺三寸,广四寸四分。正书,每面七行或八行。
第一面七行,首行无字,文起次行。上阙。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上阙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上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狗。天上阙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上阙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上阙长而不宰,□□元德,世辐共一声。当其无,有第二面八行上阙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上阙天下矣。爱身以为天下者,乃可托於天下。视之上阙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上阙其若浊,孰能浊以静,动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上阙妄作凶。知常 曰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上阙大道废焉有仁义,知惠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上阙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可不畏,荒兮其未上阙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漂兮无所止。第三面八行上阙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然上阙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上阙有不信焉。喘者不久,跋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上阙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上阙失臣,躁则失君。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计者上阙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羚。上阙官长,故大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上阚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荒年,善者果而已。不第四面八行上阙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煞人。下阙上阙以降革露,氏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上阙功成而不名有。爱养□物□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上阙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上阙老子德经河上公章三。上阙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上阙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上阙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第五面七行上阙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上阙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上阙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上阙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上阙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上阙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上阙死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第六面七行。上阙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上阙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上阙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上阙气曰强。物壮则孝,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不言,上阚天下。人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上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耶正上阙莫知其极,□以有国,有国之母,中阙根固第七面八行。上阙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中阚或□上阙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中阙故为天上阙其未兆易谋,其脆中阙之於未上阙卜之□过,以辅万中阙为道者,上阙下之,欲先人,中阙民不重,处上阙慈且勇,舍俭中阙以战则胜,上阙执无兵,祸莫中阙宝,故抗兵上阙大威至矣。无狭其中阙不厌是第八面行七上阙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使民常□上阙维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上阙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上阙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知大怨必有上阙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第六行无字。
廿三娘 次廿四娘 广明元年十一月日建
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无书人姓氏,窃谓传本当以唐石为最先。欧、赵收怀州本,今不传,唯明皇御注刻于易州者尚在。次则《经典释文》,为唐人书,依王弼所出字与此石不同。兹就镇洋华氏所刻传本校之,俾后人以《河上公章》为主者,有所依取,得失自明。第四面第五行题“老子德经河上公章三”,想是当时次第,惜石不完具。《隋书·经籍志》载《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晁说之、熊克重跋,皆称不分道、德经,而今本释文实分上下卷,或疑为刻者增入。然邢骨《论语疏》引老子德经天网恢恢二句,颜师古《汉书注》多引老子道经德经,分之者,当不自陆德明始。此石亦书德经,殆有据也。咸丰乙卯春日,获此幢于海陵故家,石质脆裂,似经火劫者。《二百兰亭斋金石记》
右道德经幢,道光丁酉岁泰州修葺城垣,董事尤柳村得断石一段于土中,识读文字,乃道德经正书。字如指顶大,惜破碎不全。其制八面,文字周遭,乃经幢也。末有广明元年十一月建一行。石之上日有凹处。盖受牡者,下口有牡,乃全幢之一段,故字不全。广明为僖宗第二改元,岁在庚子,仅一年,金石文字绝不可得。是刻现藏夏退庵六客庐中。《宝铁斋金石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