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台必告录 » 治台必告录全文在线阅读

《治台必告录》·筹建鹿耳门炮台

关灯直达底部

道光三年七月,台湾大风雨,鹿耳门内海沙骤长,变为陆地。

四年三月,总兵观喜、署道方传穟、署府邓传安上议建炮台于鹿耳门。其略曰:“台湾孤悬海外,屏障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设险预防,尤为紧要。鹿耳门一口,百余年来号称天险者。盖外洋至此,波涛浩瀚,不见口门,水底沙线横亘,舟行一经搁浅,立时破碎。其中港门深仅丈余,非插标乘潮不可出入。此险在外者也。口内出水沙线二道,横亘南北,为其内户。

  南线又名北线尾;大船入口,更易小船,循此线内,东达行二十里,过安平镇,为入郡咽喉。更东十里,然后达郡。北线又名海翁隙,其内可泊大船。自此至岸,亦二十余里,为郡北之洲仔尾及嘉义县地。水深浪涌,舟不能近,无由登陆。此险之在内者也。往时伪郑重兵皆守安平,恃鹿耳门之险,不为设防;王师平台,乘潮一入,郑氏面缚输诚。朱逆之乱,郡城已陷,贼亦恃此门,不为设备;大兵再入,朱逆授首。我朝定制台协水师副将驻守安平,以防大港;而鹿耳门口,以水师中、右两营游击轮巡防守。嘉庆十年,前镇道议奏添“善”字号梭船三十只,专守鹿耳门,可谓周密。然十一年蔡逆犹进鹿耳门直薄郡城,则所谓天险者果何如也!其时天设之险无恙,而已如此。今则海道变迁,鹿耳门内形势大异。

  上年七月风雨,海沙骤长,当时但觉军工厂一带沙淤,厂中战舰不能出入;乃十月以后,北自嘉义之曾文溪、南至郡城之小北门外四十余里,东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门内十五、六里,弥漫浩瀚之区,忽尔水涸沙高,变为陆埔,渐有民人搭盖草藔,居然鱼市。自埔上西望鹿耳门,不过咫尺。北线内深水二、三里,即系浅水,至埔约五、六里。现际春水潮大,水裁尺许;秋冬之后,可以撩衣而涉。自安平东望埔上鱼市,如隔一沟。昔时,郡内三郊商货皆用小船,自内海骤运至鹿耳门;今则转由安平大港外始能出入。

  目前如此;更数十年继长增高,恐鹿耳门即可登岸,无事更过安平。则向之所谓内险,已无所据依。北路空虚,殊为可虑;非于鹿耳门对岸埔上建筑炮台,守以偏师,几无屏幛矣。康熙年间,鹿耳门旧有炮台,其后不知何时倾失,遂未再建。考府县志,自乾隆年间至今营制,安平副将所辖中营炮台七座,蚊港汛四、大港汛三;左营炮台七座,安平镇三、笨港、海丰港、三林港、鹿仔港各一;右营炮台五座,在打鼓港。而鹿耳门重地,独无炮台之设;仅中营有炮架八座、右营有炮架七座为守鹿耳门之用而已。窃疑前人定制,不应疏略;推原其故,盖以鹿耳门口水势浩漫,说者皆谓南、北二线海上浮沙,易于陷没,不能建设炮台,亦无处可设营汛,故嘉庆十年新议,亦止添造梭船。

  然南线旧建天后宫已百余年,其左右文武二馆,为台防同知、安平中、右营员稽查商船出入挂验之所,至今未见沦陷;岂以之查验商船则可,以之防御外患则不可乎?人情喜逸恶劳、避难趋易,于此可见。况今昔形势不同,宜为百年之计。新长陆埔未久,潮长时海水犹不无渍湿,且地势平阔,未有要隘,应俟三、五年后民居渐稠,地土坚实,移安平右营于此,以当北路之冲。其鹿耳门南线天后宫,请先建筑炮台,围以土堡;使巡防鹿耳门之兵有所据依,以堡卫兵、以兵卫炮台。然后鹿耳门之险,庶乎可据。”

省议:以道光元年甫有鹿耳门不能建筑炮台之奏,未便歧异,更俟数年后议之;遂不果建。今存其说于此,以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