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吉斋丛录 » 养吉斋丛录全文在线阅读

《养吉斋丛录》养吉斋丛录卷之八

关灯直达底部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春秋世谱,以女娲为伏羲妹。又卢同因干凿度兄妹为夫妇之说,以女娲为伏羲妇。盖■言也。而陵殿旧时率壕女像,村妇祈嗣,香火极盛,庙祝因以为利。乾隆间,侍郎金公德瑛奉使往祭,奏请更正,得旨允行。

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公浚言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谷林庄,明代误建于东平,应改建,以为祭告行礼之所。仍于陵前设尧母灵台,祀配以尧妃中山夫人。其东平之陵,仍令有司时祭。从之。

附录:乾隆间,钱侍郎载祭尧陵,辨今尧陵之非,具折奏陈。折凡二十七扣,奉旨申饬。

钱先典试江南,解首顾问三艺皆骈体,磨勘,停三科。京师因为对语云:「三篇四六短章,欲于千万人中,大变时文之体;一折廿七余扣,直从五千年后,上追古帝之陵。」康熙二十八年,圣祖谒禹陵,书「地乎天成」额,并敕有司修葺。乾隆十六年,高宗谒禹陵,命督、抚择姒姓子姓一人,世与八品官奉祀。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西巡,至西安,遣官祭周文、武、成、康,汉高祖、宣帝,唐高祖、太宗、宣宗陵,以周文王、武王皆圣君,非他帝王可比,命于祭文内书御名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金陵,谒明孝陵。三十八年南巡,复诣孝陵,命求明代后裔,俾守世祀。时以易代既久,无从访察,议寝其事。雍正元年,世宗于圣祖书笥中检出未发谕旨一道,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一]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职,以奉春秋陈荐,仍令世袭。世宗仰体圣祖如天之心,远法商、周推恩前代之盛,复命访求明室子姓一人,授官永袭,以奉世祀。二年,遂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人正白旗。

附录:内阁会同吏、礼二部原奏:查镶白旗朱文元一支,系明太祖第三子代简王桂后,崇祯时嗣代简王监洪承畴军,松山之败,为我军所获,侄文元亦被擒。今龙溪尉朱汝健、官学生朱福烈、披甲人朱福瓖等,皆文元子孙,正定知府朱之琏一支,亦代王后。

国初,于明陵皆致祭。惟神宗以用兵之嫌,故定议时不之及。顺治八年命祭神宗陵如十二陵例,仍设陵户看守。十四年,又特制崇祯帝陵碑。

明世宗永陵,先以尹嘉铨条奏,撤其祭祀。乾隆五十年,高宗谓前明之亡,亡于万历、天启,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仍命一体致祭。

金陵有在房山者,明人辽东一役,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遂劚断其地脉,且建关帝庙为厌胜之术。此诚极愚,不知天命之有归也。顺治十四年,遣官修复,立金太祖、世宗陵碑,并令有司时祭。

祭历代帝王陵,皆于享殿行礼,无享殿,即就陵寝设坛。惟元陵则望祭。国初定议时,尚未有畅春园,故元太祖、世祖陵,在德胜门外望北致祭。后建畅春诸园,则祭处在御园南矣。嘉庆十四年,梁公上国告祭回京,仁宗询知其地,以为非宜,因命于清河以北,昌平州以南,择地致祭。

历代帝王庙,明初祀伏羲以下三十六主。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创业之主,共十六位,余二十位,令有司春秋祭于陵寝。则商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汉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魏文帝,[一]「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原漏「为」字,衍「所」字,据初稿本改。

隋文帝,唐高祖、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也。嘉靖间,又从给事陈柒议,撤元世祖。我朝顺治二年,增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二位。嗣礼部尚书王崇简建议,谓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宜百世祀。部议未允。康熙六十一年,命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人祀。又以明愍帝无甚过失,虽亡国亦宜从祀。于是议增一百四十三位。乾隆四十九年,以原议崇祀辽、金,而不列东、西晋二刚、后五代,又阑入叹之桓、灵。义未允协。

因取曩时红本阅之,方知其时廷臣既未详细讨论,而上疏在壬寅十一月,距圣祖大事不数日也。漏略不及更定之故,盖由于此。乃复命廷臣详议。后议增入者,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撤出者,汉桓帝、灵帝。

旧时配享太庙,惟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论开国诸臣伟伐殊勋及被诬冤抑始末。命浦列澧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武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牌位配享。次则怡贤亲王允祥、雍正时入配。超勇襄亲王策浚。乾隆时人配。以上诸王,均西向。西则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动工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勤襄伯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鄂、张二人,雍正时定,乾隆时人配。武毅谋勇公尚书兆惠、嘉庆时人配。忠勇公郡王衔大学士傅恒、嘉庆时入配。真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道光时人配。忠锐嘉勇贝子郡王衔大学士福康安。乾隆时入配。以上十二人均东向,以北为上。

按:蒙古亲藩,未有配享者。高宗以额驸策浚,名藩尚主,晋爵亲王,殄靖准夷,功在王室,为两朝勋旧。特命侑食庙廷,令众蒙古知国家崇奖贤劳,中外一体之意。[一]附录:鄂文端、张文和配享太庙,世宗遣诏载之。乾隆十四年,张乞致仕,面对以身后不获蒙配享为虑,欲要二日为券。高宗以成命久定,亦姑允之,并赐以诗,内一联云:「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而次日谢恩不亲至。大学士九卿即议停罢配享。迨西巡时,随众迎送,又不在道旁叩头。然赐诗,赐冠服诸物,令散秩大臣领侍卫十员往送,礼意尚优渥也。时有皇长于定安亲王之丧,文和尝为师傅,甫过初祭,即南归。高宗谓:「数十年心膂大臣,于朝廷恩谊,恝然不以动心,惟以归荣故乡为念,若于国家无几微系属者。」益恶之。其时太常寺以额驸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位次,奏呈诸臣名单。遂降旨费英东、额亦都诸人皆开国佐命,允宜侑享大烝。即鄂尔泰亦尚有定苗疆、乌蒙诸劳绩,而张实无可配享之理。因列其前后过失,命其自量应配享与否?具折回奏。旋奏:「臣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瞀,愆咎日滋,恳罢配享,并治臣罪」云云。遂从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仍留大学士职衔。四川学政朱荃,张亲家也。味本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幸及宽典,迨为学政,以赃私败,因追论文和联姻庇护罪。命罚锾,[一]「中外一体之意」初稿本后有「同治四年,僧忠亲王格林沁配享」句。

追缴恩赐物件,免其革职治罪。二十年,卒于家。复奉恩旨,仍遵遣诏配享。又乾隆间,以和琳配享。和琳,大学士和坤弟也。生平有过无功,无配享理。和坤事败,遂撤和琳配享位。

乾隆间,盛京建怡贤亲王祠。高宗命将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余亲王、郑简亲王、颖毅亲王,一并崇祀,额曰「贤王祠」。所司春秋致祭,以昭开国翊运之勋。

雍正二年,建昭忠祠,祀开国以来致命尽忠诸臣。八年,建贤良祠于京城白马庙之侧。

凡满、汉大臣才德着闻、完名全节者与焉。十年,复命直省于省会各建贤良祠,以祀外任大臣之忠诚、政迹卓然可纪者。又直省建节孝祠,自雍正元年始。

附录:乾隆间,以贤良大臣之子孙渐就零替,命督、抚访其嫡裔,如无官或官甚卑者,送部引见候旨。文官七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则毋庸查奏。

定例,阵亡官员始人中外昭忠祠。惟内大臣公海兰察,由西藏回京,以病殁于家,高宗念其出师多年,勋劳甚大,特命人昭忠祠。

附录:曹申吉由侍郎出为贵州巡抚,吴三桂叛,曹遂从逆。三桂多忌,降者往往被戮。

三桂死,同党复相仇杀。滇平之后,曹不知所终。当时以传闻之讹,人昭忠祠。乾隆间,钦定国史列传列曹于逆臣传中,而祀典未撤。嘉庆七年,礼臣始奏,撤其位。又乾隆二十年,江西进士胡中藻以坚磨生诗悖逆肆市。胡为鄂文端尔泰门生,故党于文端。刊其诗者巡抚鄂昌,文端侄也。于是文端撤出贤良祠。又乾隆四十三年,以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狂诞悖逆,而为述夔作传者,沈德潜也。高宗以其颂美逆词,追夺官爵、宫衔、谧典,撤乡贤祠位,并仆赐祭葬碑文。

入祀乡贤,例由疆臣奏请,礼臣核议。道光乙巳,以原任大学士卢文肃荫溥持躬清慎,品学端醇,特旨人祀,不交部议。

顺治八年,定五祀之制。中溜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详见会典诸书。自顺治至康熙[一]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黄羊祀灶,古有其说。今十二月二十二日,干清门侍卫至南苑猎取黄羊,以二十三日回京,供大内[一]「自顺治至康熙」原无此句,据初稿本补。祭灶之用。

谨按:嘉庆御制诗初集毓庆宫小除夜八韵云:「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纪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飶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足证小除夕宫中祀灶之礼。

王、贝勒等有内廷差使应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

大内祀灶用钖,俗谓灶糖。每岁十二月,奉天内务府备贡运京,谓之糖贡。

每年二月,掌仪司奏派祭黄木绅之大臣。黄木厂在京师东直们外。其木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些乐时,自南方■致者。或谓应甲乙生气。高宗有御制神木行七古一首。

向例,郊坛宗庙,以太常寺为专司,而宗伯不莅其事。乾隆十四年,命隶礼部职掌。

旧时斋宫宵漏下,呜画角严鼓以为节。乾隆十四年,高宗谓斋者耳不听乐,此非所以专致其精明也。敕议停止。

明洪武时,改定祭品祭器。然祭器虽存古名,而仍代以瓷。高宗始命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阙里,而坛庙犹未暇及也。后复命考制绘图,一律更造。

因事祗告之礼,旧时不用乐。故祈雨告祭,停止作乐。高宗谓.祭祀用乐,乃事神之礼,与斋戒撤悬[一]者不同,且乐所以通阴阳之气也,于祈雨宜。仍令用乐。

乾隆二年例,直省坛庙,以布政使为主祭官,督、抚为陪祭官。道员驻剳之地,以府、州、县为主祭官,以系地方正印官也。然属官主祭,上官陪祭,于名分殊未安。后山西布政使多纶奏及之,遂更定如今制。

旧时,大学士不陪祀,盖因明代大学士列五品,在尚书下。文官以尚书为冠,则大学士已在其中。我朝定大学士为一品,而陪祀之例,仍循旧定自尚书以下,故大学士遂不陪祀。

乾隆十三年,始改定为大学士以下,斋戒陪祀。

[一]「撤悬」初稿本及皇朝文献通考作「彻悬」。

乾隆十八年,增制祈雨、报雨乐章。嘉庆十二年,增制祈晴、报晴乐章。

乾隆十七年定,凡大雩不用乐,以舞童十六人衣皂衣,为二行,舞而歌御制云汉诗八章。

新正,圣驾进宫,例设仪仗,若是日值斋戒之期,则停止。

祭祀斋戒,进铜人。初在武英殿,后改设太和殿,后又改设干清们。康熙时已然。其事始隶礼部,后隶太常寺。康熙时已然。铜人西向,铜牌南向。斋戒日期,王大臣悬斋戒牌,自雍正十年始。即前明祀牌之义。或银或象牙,长约四寸,广二寸,悬于衣襟之前。

朝鲜岁进糯米四十石,盛京留三石五斗四升,官三仓实收一二十六石四斗六升,供四时飨祀粢盛之用。

按:康熙时,南书房翰林查慎行五月朔日赐高丽米粽恭纪诗注:上谕云:「此米本出自高丽,太宗朝,岁贡百石,为端午上供」云云。是朝鲜贡米已久。雍正五年,减去稻米三十石,江米三十石,每岁贡江米四十石。江米即糯米。

每岁除夕,祭太庙,分献爵帛之王公,皆赐绸缎。

先农坛围墙内,有地一千七百亩。旧以二百亩给坛户,种五谷蔬菜,以供祭祀,其一千五百亩,岁纳租银二百两,储修葺之需。康熙间,将地拨与园头,粢盛无所从出。雍正元年,命清还地亩,仍给太常寺坛户耕种。

祭祀祝版皆清文。满官读祝,须声音宏亮,高下得宜。其人临时简派,皆由太常寺赞礼郎出身者。官至一品,不复开列。然一时无其人,虽尚书亦有派读祝者。赞礼亦清语。习其业者,日夜演赞,务极宏远之音。累月经年,乃就娴熟。选充斯职,即获翎顶。既与骏奔之列,襄赞无误,多有晋品秩、换花翎者。京师谴语云:「十年牕下苦,不及一声嗥。」盖谓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