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类证治裁 » 类证治裁全文在线阅读

《类证治裁》卷之四

关灯直达底部

  癫狂论治

  癫狂,心脾肝胃病也。经曰:重阴则癫,重阳则狂,阳并于阴则癫,阴并于阳则狂。癫多喜笑,症属心脾不足。狂多忿怒,症属肝胃有余。癫则或笑或歌,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语言颠倒,秽洁不知,经年不愈。

  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因惊恐,致神不守舍者有之。狂则自悲喜忘,善怒善恐,少卧不饥,自贤自贵。

  此为心疾。或邪并阳明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此为胃火。或阳气暴折而难决,为怒狂。此名阳厥。多由肝胆谋虑不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木火合邪,乘心则神魂失守,乘胃则暴横莫制。总之,癫狂皆心火自焚,痰迷窍络。故癫始发,其情志失常,状亦如狂,狂经久,其神魂迷瞀,状乃类癫。治癫先逐其痰,控涎丹。次复其神,琥珀散。养其阴,滋阴安神汤。治狂先夺其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次下其痰,安神滚痰丸。降其火,生铁落饮。用生铁落者,金以制木,木平则火降也。二症如因怒动肝火,风痰上涌而发。导痰汤加芩、连、菖、远,煎成入辰砂、沉香汁。如痰火久郁,神志恍惚,牛黄清心丸。惊忧气结,痰血壅蔽,白金丸。心虚悸动,寤不稳寐,补心丹。心气不足,神不守舍,归神丹、大剂独参汤。癫久不愈,必养神通志,归脾汤、枕中丹。狂久不愈,必壮水制火。二阴煎、生熟养心汤。此治之大要,在参求脉症之虚实而分治之。

  〔癫狂〕因惊忧而致,抱胆丸。因郁怒而致,安神导痰汤。痰火俱盛,甘遂散吐下之。痰火骤壅,发为怪状,清心滚痰丸。气结为痰,闭其神识,四七汤。心热烦躁,芩连清心丸。阴亏晕仆,滋阴安神汤。痰迷心窍,金箔镇心丸。思虑郁结,归脾汤加辰砂。心虑疑畏,定志丸。心脏气血不足,清心温胆汤。病后神虚气怯,归神丹。久癫神魂不定,灵苑丹。癫已愈复发,断痫丹。妇人患癫,由血不调,加味逍遥散。别有悲哭呻吟,为邪所凭,非狂也。一味蚕蜕纸烧灰,好酒调服二钱许。

  〔狂症〕上焦实者,从高抑之,生铁落饮。阳明实者脉伏,大承气汤下之。痰火在上,因而越之,来苏膏、三圣散涌吐之,立安。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形症脉气俱实,当涌吐兼利之,胜金丹。肝胆火旺,木来乘心,降龙丹抑之。心火狂乱,黄连泻心汤。痰扰心包,郁金丸。风涎暴仆,通泄散。失魂若神灵所凭,镇心丹。因劳神致伤心血,惊悸不安,辰砂安志丸。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当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龙齿清魂散。因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当以恐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清神汤。肺虚喘乏,加沙参。胃虚食少加人参。胆虚惊恐加羚羊角。热入血室发狂,小柴胡汤加犀角、生地黄。猝发狂言,针手大指甲角一韭叶许,少商穴。肝盛怒狂,针足大趾甲角一韭叶许,大敦穴。

   癫狂论治

  癫狂脉候

  凡脉急甚,皆癫狂厥疾。癫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癫脉虚则可治,实则死。狂脉实大者生,沉小则死。恍惚癫狂,实大为顺,沉细为逆。

   癫狂论治

  附方

  〔逐痰〕控涎丹 见二卷痰饮。

  〔安神〕琥珀散 琥珀 人参 茯神 远志 菖蒲 乳香 枣仁 朱砂〔养阴〕滋阴安神汤 地 芍 归 芎 参 术 茯神 远志 南星(各一钱) 枣仁 甘草(各五分)

  黄连(四分)

  〔降痰〕安神滚痰丸 礞石 风化硝 朱砂(各一两) 沉香 珍珠(各五钱) 为细末,用天麻煎成膏,杵丸芡实大,每服三十丸。

  〔平肝〕生铁落饮 生铁落(八两) 石膏(三两) 龙齿 茯神 防风(各两半) 元参 秦艽(各一两)

  煎成入竹沥一杯服。

  〔痰壅〕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清心〕牛黄清心丸 见一卷温。

  〔痰血〕白金丸 见二卷痰饮。

  〔心虚〕天王补心丹 见一卷火。

  〔神虚〕归神丹 朱砂(二两,入猪心血,酒蒸,研) 人参 枣仁 茯神 当归(各二两)

  西琥珀 姜炒远志 龙齿(各一两) 金箔、银箔各二十片为衣,酒糊丸,麦冬汤下九丸。

  〔养神〕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通窍〕枕中丹 龟甲 龙骨 远志 石菖蒲 为末。酒调一钱,日三服。

  〔壮水〕二阴煎 生地(三钱) 麦冬 枣仁(各二钱) 元参 茯苓 木通(各钱半) 黄连(一钱)

  生甘草(五分) 灯心 竹叶(各十四片) 水煎服。

  〔滋阴〕生熟养心汤 生地 熟地 当归 茯神(各二钱) 人参 麦冬(各一钱半) 五味(十五粒) 枣仁柏子仁(各八分) 炙草(五分。)

  〔因惊〕抱龙丸 水银(二两) 黑铅(一两半) 朱砂 乳香(各一两) 将铅入铫内熔化,下水银结成砂子,次下朱砂、乳香。木锤杵丸。

  〔因怒〕安神导痰汤 陈 夏 苓 星 枳 草 芩 连 远志 菖蒲 朱砂〔痰壅〕清心滚痰丸 酒炒大黄 黄芩(各四两) 礞石(同焰硝 )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钱)

  沉香(二钱) 麝香(五分) 水丸。

  〔痰结〕甘遂散 甘遂一两研末,猪心血和匀,将猪心切开,入甘遂末于内,扎紧煨熟取药末,入辰砂末一钱和匀,分作四丸,每服一丸。

  〔气结〕四七汤 一名七气汤,见二卷咳嗽。

  〔心火〕芩连清心汤 黄芩 黄连 麦冬 花粉 茯神 丹参 牛黄 菖蒲 远志〔痰迷〕金箔镇心丸 胆星(一两) 天竺黄 琥珀 朱砂(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珍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金箔为衣。

  〔心虚〕定志丸 人参 茯神 茯苓(各三两) 菖蒲 姜炒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蜜丸。

  〔气血〕清心温胆汤 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此加白术 菖蒲 香附 当归 白芍 黄连 麦冬 人参 远志 生姜〔补摄〕灵苑丹 朱砂(一两) 枣仁 乳香(各五钱) 共研细,酒调匀,作一服,服后安卧勿唤醒,则神魂自定,若唤醒惊寤,则不可治。

  〔复发〕断痫丹 黄 钩藤 细辛 甘草(各五钱) 蛇蜕(一条) 蝉蜕(四个) 牛黄(二厘)

  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人参汤下。

  〔妇癫〕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泻火〕大承气汤 见一卷温症。

  〔涌痰〕来苏膏 皂角二两,酸浆水浸透研汁,砂锅内熬,用槐柳枝搅,熬成膏,摊纸上阴干,用温水化,入左右鼻孔,取涎。

  〔涌痰〕三圣散 见一卷中风。

  〔表里〕洗心散 当归(二两) 麻黄 大黄 生术 白芍 荆芥 炙草(各一两) 每服三四钱,姜五片,薄荷七叶,水煎。

  〔泻火〕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吐下〕胜金丹 白砒(一钱) 绿豆(三百六十粒,浸去壳同白砒研泥阴干) 山栀(十四枚) 雄黄雌黄(各一钱) 急性子(二钱) 为末入牛黄、冰片,和糕饼食。

  〔降火〕降龙丹 黑铅 水银(各一两) 先将铅入铫熔化,次入水银炒成粉,入:金银箔(各五百张)

  辰砂 蛇含石(各五钱) 蜜丸芡实大,茯神汤下三丸。

  〔狂乱〕黄连泻心汤 黄连 生地 知母(各一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五钱) 每服五钱。

  〔心包〕郁金丸 郁金 朱砂 白矾〔风涎〕通泄散 瓜蒂末三钱,加轻粉一字,水调匀,灌之涎自出。如未出,含沙糖一块下咽,涎即出。

  〔神乱〕镇心丹 朱砂 枯矾 水丸芡实大,参汤下一丸。

  〔惊悸〕辰砂安志丸 辰砂(二两) 姜炒远志 菖蒲 枣仁 乳香 归身 茯苓 茯神(各七钱)

  人参(五钱) 猪心(一个,研如泥) 酒丸,枣汤下。

  〔补魂〕龙齿清魂散 龙齿 远志 人参 归身(各两半) 茯神 麦冬 桂心 甘草(各三钱) 延胡(一两)

  细辛(钱半) 每服四钱。

  〔补魄〕清神汤 黄连 茯苓 柏子仁 远志 菖蒲 枣仁(各钱半) 甘草(五分) 姜汁 竹沥(各一匙)

  水煎。

  〔血室〕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癫狂论治

  癫狂脉案

  某氏 因惊致癫,向暗悲泣,坐卧如痴十余年。神衰肌削,此失心难治痼疾,非大补元气不为功。仿安心丸。人参、黄精、茯神、当归、远志、枣仁、菖蒲、乳香(各研极细)。用猪心切开,入朱砂,以线缚定,再箬裹扎紧,酒煮研烂,入各药末,加煮枣肉捣丸桐子大,(另用朱砂为衣)。每服六七十丸,参汤下,以无力用参而止,惜夫。

  王 因郁发狂,笑詈善怒,面赤目红,脉洪大,此阳气暴折,因怒触发,木火失制,热痰上乘心包,病名阳厥。用生铁落饮去芄、防,加山栀、连翘、羚羊角、竹沥、石菖蒲、丹皮。数剂而狂定。

  张氏 恍惚狂妄,视夫若仇,持械弃衣,莫之敢近,脉滑而弦。用独圣散吐之,去粘涎宿沫颇多,捶胸言痛,诊脉稍平,然犹独言独笑,知其痰沫去而心舍虚,神魂未复也。用栝蒌仁、贝母、橘红、胆量、菖蒲汁、郁金汁、姜汁、枳壳、茯苓。一剂胸痛定。乃仿龙齿清魂散。用龙齿( )、茯神、铁粉、牡蛎、乳香、远志、枣仁、当归,二剂如常。

  包 因恐发狂,神扰语妄,脉右大左软。症由心虚受吓,惊痰乱其神明,非痫疾也。痫乃一时昏仆,醒即明了,即用胆星,川连等泄降痰火,月来神识稍清,宜用白金丸六服,再以清心温胆汤安神定志,可冀向安。

  潞参、淡竹茹、枳壳、橘红、茯神、生枣仁、栀心、远志、麦冬、莲子心、鲜菖蒲,(汁冲。)三四剂已效,改汤为丸服,遂复常。

  王氏 独言独笑,痰多气郁。用温胆汤降涤扰心涎沫,数服效。

  张 少年怀抱不遂,渐次神明恍惚,言语失伦,面赤眼斜,弃衣裂帐。曾服草药吐泻,痰火略定。

  今交午火升,独言独笑,半昧半明,左脉弦长,自属肝胆火逆,直犯膻中,神明遂为痰涎所蔽。经谓肝者谋虑所出,胆者决断所出。凡肝胆谋虑不决,屈何所伸,怒何所泄,木火炽煽,君主无权,从此厥逆不寐,重阳必狂。前已服牛黄清心丸,今拟平肝胆之火,涤心包之痰,暂服煎剂,期于清降火逆,扫荡粘涎。后服丸方,缓收其效。(煎方:)龙胆草、山栀、郁金(磨汁)、贝母、连翘、茯神、天竺黄、知母、石菖蒲(捣汁)、橘红,金器同煎,五六服狂态大敛。谈及前辙,深知愧赧,一切如常,诊脉左右已匀,沉按有力。再疏丸方。

  胆南星、川贝(各二钱)、山栀(五钱)、郁金、龙齿( 。各三钱)、牛黄(八分)、羚羊角(二钱)、茯神(五钱)、生地(一两)。用淡竹沥为丸,朱砂为衣,开水下,一料遂不复发。

  

  痫症论治

  痫症,肝胆心肾病,而旁及阴阳维跷督诸经俱动也。《脉经》曰: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则苦癫痫羊鸣,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癫痫羊鸣,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三部俱浮,直上直下为督脉,动则大人癫,小儿痫。经言二阴急为痫厥,足少阴肾为二阴。谓少阴气逆于经而上行,则喉塞音喑而痫发矣。症由心肾虚怯,肝风胆火倏逆,痰涎上壅心包,经脉闭阻,猝然晕仆,口眼牵掣,腰背反张,手足抽搐。

  此由热极生风。喊作畜声,因其近似,分马痫摇头张口应心、牛痫直视腹胀应脾、猪痫吐沫应肾、羊痫扬目吐舌应肺、鸡痫摇头反折应肝,以内应五脏,而五痫名焉。痫症幼小为多,大人亦有之。经久失调,遂成痼疾,一触厥气鼓风,涎沫升逆莫遏,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而倒。必待其气反,吐去惊涎宿沫而后苏。若元气虚甚,乃屡发不止。痫与中风、中寒、中暑、尸厥等仆地不同,痫仆时口中作声,将醒吐沫,醒后又发,若中风等病。仆时无声,醒时无沫,后不复发,又与痉症相似。但痫发身软,时醒,痉则身强直,角弓反张,不时醒。痉比痫为重。虽分五痫,治要在火与痰。通治定痫丸、参汤下,或人参琥珀丸。愈后必断其根,河车丸。其因惊发痫者,神出舍空,惊涎,乍服温胆汤加竹沥、胆星。愈后必复其神,七福饮、远志丸。其胆火生风者,热痰阻络,直视吐沫。用羚羊角、钩藤、天麻、丹皮、连翘、胆星、竹沥、橘红、前胡。怒触肝火者,切牙啮舌,叫吼遗尿。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青皮,甚则泻肝汤。痰火阻窍者,神机不发,昏不知人。龙脑安神丸,或胆星、牛黄、菖蒲、郁金汁、姜汁、橘红汤灌之。因抑郁发者调其气,四七汤加木香、南星。因肾经虚者培其源。六味汤加首乌、白芍、枣仁、龙骨。肝肾阳亢者和其阴,虎潜丸。心气不足者安其神,养心汤。思虑烦劳者补其营,益营煎。胎痫得之母腹中者镇其怯。烧丹丸。

  又按《千金方》分阳痫阴痫。以先体热,螈 惊啼而后发,脉浮洪者,为阳痫,病在腑,易治。妙香丸。

  先身冷,不惊掣啼叫,病发脉沉微者,为阴痫,病在脏,难治。五生丸,引神归舍丹。古方通治五痫,五痫丸、五色丸、六珍丹。风痫骤发,项强直视,此肝经有热,切牙者,泻青丸合导赤散。痰火俱盛,清膈饮下朱砂安神丸。痰多,控涎丹,导痰汤。痰迷心窍,金箔镇心丸。心热痰迷,清神汤。火盛,抽薪饮。气逆食滞,大和中饮。因惊,抱胆丸。因怒,安神导痰汤。心脏气血不足,滋阴安神汤、清心温胆汤。神不守舍,归神丹。

  癫痫屡发,五痫神应丸。病久则成窠囊,日久必生虫。妙功丸神效。妇人患痫由血失调,加味逍遥散。肥人多痰,加味寿星丸。瘦人多火,清心滚痰丸。痫愈复发,断痫丹。痫病昼发,灸阳跷。宜补中益气汤加益智。

  阳跷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脉穴也。夜发,灸阴跷。宜六味丸加鹿角胶。阴跷起于足少阴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石顽谓痫以补肾为本,豁痰为标,其由来不外肝肾龙雷上冲所致,岂不信哉。

  丹溪治痫主痰与热,以星、半、芩、连为主。热多者凉膈散,加川连、麦冬以泄之。痰多者,戴人三圣散吐之。如惊者,东垣安神丸平之。

   痫症论治

  痫症脉候

  脉浮滑洪数为风痫,细弦微缓为虚痫。浮为阳痫,沉为阴痫。

  虚弦为惊,沉数为实热。沉实弦急及虚散者,皆不治。细缓者,虽久剧可治,又目瞪如呆者,不治。

   痫症论治

  附方

  〔通治〕定痫丸 天麻 川贝 胆星 半夏 陈皮 茯苓 茯神 丹参 菖蒲 麦冬 远志 全蝎僵蚕 琥珀 辰砂 竹沥、姜汁糊丸。

  〔镇补〕琥珀丸 见本卷癫狂。

  〔补元〕河车丸 紫河车 人参 茯神 茯苓 远志 丹参 炼蜜为丸。

  〔因惊〕温胆汤 见一卷温。

  〔复神〕七福饮 见三卷郁。

  〔安神〕远志丸 远志 菖蒲 茯苓 茯神 人参 龙齿 蜜丸,辰砂为衣。

  〔肝火〕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肝火〕泻肝汤 见三卷诸气。

  〔透窍〕龙脑安神丸 冰片 麝香 牛黄 犀角 人参 茯神 麦冬 朱砂 桑白皮 地骨皮 马牙硝金箔 甘草 蜜丸。

  〔调气〕四七汤 见二卷咳嗽。

  〔培源〕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阴〕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补心〕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

  〔补营〕益营煎 参 归 芍 草 茯神 枣仁 远志 紫石英 木香 柏子仁〔胎痫〕烧丹丸 元精石 轻粉(各一钱)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细,入寒食面一钱,水丸,再用面裹煨黄,研丸。

  〔泻火〕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吐痰〕三圣散 见一卷中风。

  〔除痰〕安神丸 见本卷癫狂。

  〔阳痫〕妙香丸 朱砂 牛黄 腻粉 巴霜 金箔 黄蜡 冰片 麝香 蜜丸。

  〔阴痫〕五生丸 南星 半夏 川乌 白附 黑豆(各生用,一两) 姜汁糊丸。

  〔阴痫〕引神归舍丹 胆星(二两) 辰砂(一两) 川附(童便制,七钱) 猪心血和丸,萱草根煎汤下。

  〔通治〕五痫丸 白附子 半夏 南星 乌蛇 全蝎 皂角 白矾 蜈蚣 姜蚕 辰砂 雄黄 麝香姜汁糊丸,又名五痫神应丸。

  〔通治〕钱氏五色丸 珍珠 雄黄 黑铅 水银(同铅炒) 辰砂〔通治〕六珍丹 水银(半两) 黑铅(一两熬屑) 雄黄 雌黄 珍珠(各一两) 辰砂(五钱) 蜜丸。

  〔肝火〕泻青丸 胆草 山栀 大黄 芎 归 羌 防 蜜丸,竹叶汤下。

  〔清火〕导赤散 见一卷温。

  〔心火〕清神汤 见本卷癫狂。

  〔火盛〕清膈饮 胆星(一钱) 木通 陈皮(各八分) 贝母 海石(各二钱) 白芥子(五分)

  或加童便。

  〔清火〕朱砂安神丸 见二卷汗。

  〔逐痰〕控涎丹 见二卷痰饮。

  〔降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透窍〕金箔镇心丸 见本卷癫狂。

  〔清火〕抽薪饮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 黄柏 连翘 花粉(各一钱) 枳壳 泽泻(各一钱半)

  甘草(三分)

  〔消滞〕大和中饮 见三卷饮食。

  〔镇惊〕抱龙丸 见本卷癫狂。

  〔因怒〕安神导痰汤 见本卷癫狂。

  〔心血〕滋阴安神汤 见本卷癫狂。

  〔心虚〕清心温胆汤 见本卷癫狂。

  〔安神〕归神丹 见本卷癫狂。

  〔杀虫〕妙功丸 丁香 木香 沉香(各两半) 乳香 麝香 熊胆(各二钱半) 雄雀屎(三百粒,直者即是)

  鹤虱(即天名精) 雷丸 陈皮(去白。各一两) 轻粉(四钱) 大黄(两半) 赤小豆(即赤豆之细者,勿误半黑半赤之相思子。用三百粒) 巴豆(七粒,去皮研压去油) 朱砂(一两,飞一半为衣) 为细末,荞麦一两作糊,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

  每用一丸,温水浸一宿,去水,再用温水化开,空心服之,症重不过三服。

  〔调血〕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化痰〕加味寿星丸 半夏 南星 辰砂 琥珀 枯矾 母珍珠 糊丸。

  〔痰火〕清心滚痰丸 见本卷癫狂。

  〔除根〕断痫丹 见本卷癫狂。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痫症论治

  痫脉案

  张 中年宿痫频发,先必触事生怒,情不自禁,发则猝倒无知,啮舌糜烂,惊恐发搐,痰响便遗。此肾阴素亏,肝阳易亢,痰随火升,阻蔽心包,故来骤苏迟,且数发也。急则治标,用前胡、青皮、川贝、连翘、钩藤、竹沥、菖蒲、山栀。矾水煎,二剂诸症退,神识清。随服补肾平肝丸料,发稀后用丸方常服,茯神(六钱)、羚羊角(三钱)、胆星(钱半)、天竺黄(五钱)、郁金(四钱)、川贝(四钱)、莲子心(六钱)、西牛黄(七分)、栀心(三钱)、矾水滴丸,朱砂为衣,服愈。

  赵 髫年阴痫屡仆,初更后声喊涎涌,搐搦超时乃醒。此风火痰交煽,显然足少阳手厥阴受病。主熄风火,佐以豁痰。羚羊角、鲜石菖蒲、山栀、钩藤、胆星、橘红、防风、前胡、竹沥。数服发必稀,然数年久恙,须调补其本。用潞参、绵 、茯神、炙草、山药、贝母、熟地炭、当归、白芍。为末服,调粳米屑,俾脾元充旺,间服抱龙丸,可免痼疾之累。

  

  怔忡惊恐论治

  怔忡者,心动不安,无所见闻惊恐,而胸间惕惕自动也。惊者,神气失守,由见闻夺气,而骇出临时也。

  恐者,胆怯股栗,如人将捕之,乃历久而惧难自释也。怔忡伤心神,惊伤胆液,恐伤肾精,三者心胆肝肾病。

  恐甚于惊,惊久则为怔忡。而心胆之虚,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然怔忡惊恐,与悲思忧怒,皆情志之病。患者非节劳欲,摄心神,壮胆力,则病根难拔。治者务审其病情而调之。如心脾气血本虚,而致怔忡惊恐、或因大惊猝恐,神志昏乱者,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如肾水亏,真阴不足致怔忡者,左归饮。如命火衰,真阳不足致怔忡者,右归饮。如三阴精血亏损,阴中之阳不足,而致怔忡惊恐者,大营煎或理阴煎。如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为怔忡惊悸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如思虑郁损心营,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散,或益营煎。如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如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术汤。如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甚者朱砂消痰饮。

  此景岳治法也。

   怔忡惊恐论治

  分治(卑附)

  〔怔忡症〕由心包血虚,心火下迫,震动君主神明,或思虑劳神,或郁怒动火,致头晕汗出,不寐便浊等因,宜养心血调心气,降火安神为主。如心火炽甚,安神丸。心血虚热,四物安神汤。心神浮越,酌用清镇汤。水衰火旺,心动不安,天王补心丹。由汗下后气虚,益营煎。营卫俱衰,脉来结代,心惕不安,养心汤。心动而卧不安,枣仁汤。思虑烦劳,心动不寐,养营汤。忧思郁结,怔忡不已,归脾汤。心虚怔忡自汗,养营汤去木香,加浮小麦煎汤。气郁不宣,怔忡不定,加味四七汤加姜汁、竹沥。痰火怔忡时作时止,参胡温胆汤、金箔镇心丸。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为悸,茯苓甘草汤、半夏茯苓汤。心为火而畏水,水气乘之,故跳动不安为悸。脐下悸动,为肾气上凌。五苓散加辰砂。肾气凌心,尺脉必弦紧。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参、桂。通治怔忡恍惚健忘,降火安神,加味安神丸。

  〔卑 症〕与怔忡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心常有歉,爱居暗室,见人则惊避无地,病至数年,不得以癫症治之。人参养营汤。

  〔惊症〕《内经》以惊属肝胃,虽风木震动,胃土受克之理,良由心主先虚,乍有所触而心骇神乱也。

  故曰: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丹溪云: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液聚,痰涎着于包络之间,神不得归。控涎丹加辰砂、远志。多致目晴不转,不能言,短气自汗,卧不安,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枣仁。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温胆汤下远志丸。若卧则魂梦飞扬,惊悸多魇,通夕不寐,乃肝虚风袭入之。

  先用独活汤数服,后用珍珠母丸。至因大惊而病者,寸脉必动如豆粒,而无头尾,急宜镇定。黄连安神丸。

  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痰,痰与气搏,变生诸症,温胆汤加枣仁、莲子,金银器煎。或镇心丹、琥珀养心丹、远志丸。胆虚善惊,人参、肉桂、熟地、枣仁、五味子、杞子、柏子仁。肝胆俱虚,百药不效,宜补肾,酒化鹿角胶五钱。心气虚,神不定而惊,妙香散。心血虚,神易扰而惊,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恍惚烦躁而惊,养心汤。思虑过度,清心补血汤。痰扰心包,加味定志丸。被物所惊,心跳不安,蕊珠丸。惊悸多属血虚与痰,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时时心跳,亦是血虚,或阴火上冲所致。惊症有二,有因病而惊者,当察客邪,而兼治其标。有因惊而病者,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专扶元气为主。

  〔恐症〕《内经》兼心肾胃肝胆包络诸经。经曰:足少阴之脉病善恐。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又曰:恐则气下。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肝藏血,血不足则恐。又曰:胃为恐。注云:胃热则肾水微,故恐。又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胆病者惊惕,恐人将捕之。肝病如人将捕之。心包络动,心澹澹大动。

  又曰:恐则精却。而恐为肾志,属水本脏,因旁及他经,故治法亦别焉。恐由于肾伤者,补精髓。人参散去桂心,加牛膝、远志。由于肝胆虚者,养阴血。酸枣仁汤去 、莲,加山萸、丹皮、白芍。由于心包络者,镇其神。定志丸去术,加龙齿、琥珀、犀角、金银箔。治在阳明胃者,壮其气。四君子汤倍茯苓。其思虑劳心而善恐者,一味鹿角胶酒化,多服效。因肾中阳虚而善恐者,八味丸。

   怔忡惊恐论治

  怔忡惊恐脉候

  手厥阴脉动甚,则心澹澹大动,胃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以上怔忡脉。

  惊悸脉必结代,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病在心胆,其脉必大动,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以上惊脉。

  恐则脉沉,恐伤肾,脉必沉。其人恐怖,其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色脱也。以上恐脉。

   怔忡惊恐论治

  附方

  〔心脾〕七福饮 见三卷郁。

  〔气血〕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滋阴〕左归饮 见二卷虚损。

  〔补阳〕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三阴〕大营煎 见三卷关格。

  〔三阴〕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心火〕二阴煎 见本卷癫狂。

  〔心火〕加减一阴煎 生地 白芍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钱)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七分)

  〔思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思郁〕益营煎 见本卷痫。

  〔痰火〕温胆汤 见一卷温。

  〔寒痰〕姜术汤 姜 术 苓 夏 桂 草 枣〔消痰〕朱砂消痰饮 胆星(五钱) 朱砂(二钱半) 麝香(二分) 为末,姜汤下。

  〔心火〕安神丸 见二卷汗。即朱砂安神丸。又名黄连安神丸。

  〔血虚〕四物安神汤 二地 归 芍 参 术 茯神 枣仁 黄连 柏子仁 麦冬 竹茹 乌梅 辰砂〔劳神〕清镇汤 茯神 枣仁 远志 菖蒲 石莲 当归 生地贝母 麦冬〔心火〕天王补心丹 见一卷火。

  〔安心〕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

  〔不卧〕枣仁汤 参 归 苓 陈草 枣仁 远志 莲子 茯神 姜 枣〔思烦〕养营汤 参 归 芍 远志 枣仁 茯神 木香 柏子仁〔忧郁〕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气结〕加味四七汤 夏 朴 苏 草赤苓 茯神 远志 菖蒲 姜 枣〔痰火〕参胡温胆汤 温胆汤加 人参 柴胡 麦冬 桔梗 甘草 香附 姜 枣〔痰火〕金箔镇心丸 见本卷癫狂。

  〔水悸〕茯苓甘草汤 苓 桂 草 姜 若再加半夏,名半夏茯苓汤。

  〔水凌〕五苓散 见一卷温。

  〔痰侵〕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通治〕加味安神丸 地 芍 归 芎 陈 贝 连 草 茯神 麦冬 远志 枣仁 蜜丸,辰砂为衣。

  〔卑 〕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去痰〕控涎丹 见二卷痰饮。

  〔惊魇〕远志丸 见本卷痫症。

  〔虚风〕独活汤 羌 独 苓 夏 参味 辛 草 前胡 沙参 枣仁 乌梅 姜〔肝虚〕珍珠母丸 珍珠母(研细,七钱五分) 当归 熟地(各一两五钱) 人参 枣仁 柏子仁 犀角茯苓(各一两) 沉香 龙齿(各五分) 炼蜜为丸。

  〔多梦〕镇心丹 枣仁 茯苓 茯神 麦冬 五味 肉桂 人参 熟地 龙齿 天冬 远志 山药车前 朱砂 蜜丸。

  〔心跳〕琥珀养心丹 琥珀 龙齿 远志 菖蒲 茯神 人参 枣仁 生地 当归 黄连 柏子仁 朱砂牛黄 猪心血和丸。

  〔神虚〕妙香散 见二卷衄。

  〔思烦〕清心补血汤 参 苓 归 芍 芎 地 麦 味 陈 栀 草 枣仁〔痰扰〕加味定志丸 茯苓(三两) 远志 菖蒲(各二两) 人参(一两) 琥珀 郁金(各五钱)

  姜汁糊丸,辰砂为衣。

  〔心跳〕蕊珠丸 猪心血(一两) 朱砂(一两) 干青靛花(一匕)将猪心血和靛花,研匀,加朱砂和丸,茶下。

  〔肾恐〕人参散 人参 枳壳 桂心 甘菊 茯神 山萸 五味 杞子(各七钱五分) 柏子仁熟地(各一两) 酒下二钱。

  〔心恐〕定志丸 见本卷癫狂。

  〔胃恐〕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阳虚〕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胆恐〕补胆防风汤 防风(一两) 人参(七分) 细辛 甘草 川芎 茯神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为末煎。

   怔忡惊恐论治

  怔忡脉案

  吴氏 产后不寐,心虚不安,此去血多,而心神失养也。仿养心汤意,熟地、枣仁、茯神、柏子仁、麦冬、潞参、五味子、炙草、白芍、三服愈。

  樊 馆课神劳,心虚生热,治以天王补心丹。

  汪氏 病久失调,延成虚损,怔忡汗出,手足心热,坐起眩晕,善饥无寐。诊左寸虚散,右寸关虚弦,两尺稍大。此阴亏火炎之渐,惟营虚生内热,故手足如烙,寤烦神失安,故汗液自泄。虚阳挟风上蒙清窍,故头目眩晕,肝阳肆横,阳明当其冲,风火消铄故善饥。滋液熄风,全用柔剂,归脾汤去 、术、木香、归、姜。

  加白芍、丹皮、熟地、甘菊(炒),六服渐安。去丹皮、甘菊,再加山药、柏子仁,晚服六味丸全愈。

  殷氏 吐红夜嗽,舌 心惕,自汗不寐,晡寒食减,脘痞不舒,脉虚芤,两寸浮,此营损及卫也。用黄精、柏子霜、生 、炙草、杞子、枣仁、茯神、白芍、川贝、龙眼肉、小麦煎汤缓服。当晚稳寐,三剂汗收嗽定矣。又十余服,诸症俱愈。

   怔忡惊恐论治

  惊恐脉案

  贡氏 惊悸恍惚,不饥不食不寐,脉虚促。病因怒恐而得,胆火上冒则头眩心忡,胸脘刺痛,气结,呵欠怯冷,倏烦热多惊,皆阳越失镇,服药鲜效,总由治失其要。先镇浮阳,再议和阴。牡蛎、龙骨(俱 研二钱)、磁石(一钱)、柏子仁、连翘心(各五分)、茯神、生枣仁(各二钱)、三服症象大减,改用羚羊角(六分)、嫩桑叶(三钱)、熟地、枣仁、茯神、白芍(各二钱)、小麦(一合)、麦冬、半夏(各钱半),数服能寐思食矣。

  族女 产后心虚善恐,见闻错妄,此由肝胆怯也。用酸枣仁汤养阴血。枣仁、潞参、当归、茯神、熟地、远志、莲子、炙草。服稍定,时恍惚,不思食,去熟地,加竹茹、菖蒲。服渐瘳。

  

  烦躁论治

  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然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频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伤寒论中有微烦、反烦、复烦、烦满、烦热、烦渴、胸烦、心烦、虚烦、大烦,皆热也。先烦渐躁者为烦躁,先躁复烦者为躁烦。

  烦多属热,亦有阴寒而烦者,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蛔用乌梅丸。若烦而足冷脉沉微者,此阴症之烦也,急用参附热剂温之。悸而烦为虚,建中汤。烦而悸为热,调胃承气汤。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若不烦而躁,欲卧泥水中,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此为阴盛格阳。《活人书》用霹雳散,或附子理中汤、附子四逆汤。其脉必沉细疾,肢体厥冷,躁扰不欲饮水是也。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顷刻死矣。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更有阴中伏阳烦躁者,头疼身温,指末冷,胸满恶心,脉沉伏,按至骨若有力,须破散阴气,导达真火。

  《本事》用破阴丹。阴中伏阳症,用热药助阳,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用冷药,则所伏真火,立见消亡,用破阴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矣。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人参固本丸加枣仁、竹叶。

  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温胆汤。烦而溺涩者,五苓散加滑石。烦而呕者,橘皮汤。

  《活人书》曰: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伤风,多烦而躁也。戴元礼曰: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有燥屎故烦,此当下。承气汤。太阳经已得汗,渴烦者,五苓散。少阳胸满而烦,小柴胡汤。

  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茎。外有虚烦一症,乃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

  李东垣曰:血虚发躁,烦渴引饮,至夜尤甚,脉洪大,按之无力。当归补血汤。若以白虎汤服之,则误矣。

  若脉浮大,按之散,此虚极将脱。人参生脉散。

  许学士治李信道,六脉沉伏不见,按至骨,若有力,头痛身温,烦躁指冷,胸中满,恶心,此阴中伏阳,仲景法中无此症。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消,即用热剂助阳,先为阴遏,绝不能导引真阳,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水升火降,然后得汗而解。与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许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汗凉解。又治一人,伤寒身热,无汗谵语、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终夜不得卧,时发叹息。许曰:此懊 怫郁二症俱作,由胃中有燥屎也。与承气汤下之,愈。《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烦,有燥屎者,可攻。又云: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又云:胃中燥,大便坚,必谵语,皆承气汤症也。

   烦躁论治

  附方

  〔表症〕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里症〕大承气汤 见一卷温。

  〔半表里〕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虚烦〕栀豉汤 栀子 豆豉〔阴寒〕四逆汤 见一卷暑。

  〔蛔烦〕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悸烦〕建中汤 见二卷衄血。小建中汤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烦实〕调胃承气汤 见二卷汗。

  〔内伤〕生脉散 参 味 麦〔神烦〕朱砂安神丸 见二卷汗。

  〔阴盛〕霹雳散 川附子一枚 烧灰存性,为末,作一服,蜜水调。

  〔阴躁〕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表汗〕大青龙汤 麻 桂 杏 膏 草 姜 枣〔阳虚〕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去甘草。

  〔阴盛〕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伏阳〕破阴丹 硫黄 水银(各一两) 陈皮 青皮(各半两) 先将硫黄熔化,次下水银打匀,令无星,细研,入后二味,面糊丸。

  〔津少〕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血虚〕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二钱)

  〔肾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病后〕人参竹叶汤 一名竹叶石膏汤,见一卷伤风。

  〔除热〕竹茹汤 麦冬 小麦 炙草 参 夏 苓 竹茹〔痰多〕温胆汤 见一卷温。

  〔溺少〕五苓散 见一卷温。

  〔少阴〕辰砂五苓散 五苓散加辰砂。

  〔烦呕〕橘皮汤 橘皮 生姜

  

  健忘论治

  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根据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隐庵云:观此则知人。每记忆必闭目上瞬而追索之,亦凝神于脑之义。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务培肝肾,六味丸加远志、五味。或萦思过度,专养心脾,归脾汤。或精神短乏,兼补气血,人参养营汤下远志丸。或上盛下虚,养心汤。或上虚下盛,龙眼汤。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朱雀丸。或素有痰饮,茯苓汤。或痰迷心窍,导痰汤下寿星丸。或劳心诵读,精神恍惚,安神定志丸。或心气不足,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或禀赋不足,神志虚扰,定志丸、孔圣枕中丹。或年老神衰,加减固本丸。

  若血瘀于内,而喜忘如狂,代抵当丸。

   健忘论治

  附方

  〔肝肾〕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心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气血〕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热烦〕远志丸 见本卷痫。

  〔下虚〕养心汤 参 归 术 二冬 菖蒲 远志 茯神 牛膝 熟地 木通〔上虚〕龙眼汤 参 麦冬 草 柴胡 升麻 茯神 丹参 龙眼 远志〔心肾〕朱雀丸 沉香(一两) 茯神(四两) 人参(二两) 蜜丸。

  〔痰饮〕茯苓汤 参 陈 夏 苓 草 香附 益智(各一钱) 乌梅(一个) 竹沥 姜汁(各二匙)

  〔痰迷〕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补摄〕寿星丸 参 术 草 陈 苓 地 芍 归 味 桂心 胆星 琥珀 朱砂 远志猪心血糊丸。

  〔恍惚〕安神定志丸 人参 白术 茯苓 茯神 菖蒲 远志 麦冬 枣仁 牛黄 朱砂 龙眼 蜜丸。

  〔怔忡〕辰砂妙香散 见二卷衄。

  〔虚扰〕定志丸 见本卷癫狂。

  〔毓神〕枕中丹 见本卷癫狂。

  〔年老〕加减固本丸 熟地 天冬(各一两半) 麦冬 炙草 茯苓(各一两) 人参 菖蒲 远志朱砂(各五钱) 蜜丸。

  〔血瘀〕代抵当汤 见二卷血。

  

  不寐论治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灵枢》曰: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厥气客于脏腑,则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行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素问》曰: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其卧立至。盖不寐多由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用半夏汤。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阴而利大肠,则阴阳交通而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宜橘红、茯苓、石斛、半夏、炙草、枳实、楂肉、神曲之属。又曰: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此水停心下,不得眠。宜茯苓甘草汤。若夫心血不足,或神不守舍,宜归脾汤、琥珀养心丹。由肝虚受邪,梦中惊悸,魂不守舍。先服独活汤,后服珍珠母丸。《纲目》曰:人卧则血归于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不得卧也。由营卫俱虚,神魂失守,七福饮,或大补元煎。由胆火郁热,口苦神烦,温胆汤加丹皮、山栀、钩藤、桑叶。由肾阴久亏,孤阳浮越,六味汤加淡菜、龟胶、五味子。由心火焦烦,津干口渴,宜补心丹。由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养心汤,定志丸。由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归芍六君子汤,或益气安神汤。由胆虚不眠,定志丸加熟枣仁,或炒枣仁一两,研末,酒调服。由心胆俱怯,触事易惊,十味温胆汤。

  由病后虚烦不眠,竹叶石膏汤,茯苓补心汤。由虚劳烦热不寐,金匮酸枣仁汤,或枣半汤。由高年血衰不寐,圣愈汤。有喘不得寐者,苏子竹茹汤。经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有卧易惊醒者,鳖甲羌活丸。有通宵不寐者,安卧如神汤。有烦不得寐,服药不效者,栀豉汤下朱砂安神丸。有病久余热不止,遗精不寐者,六味丸加炒枣仁、五味子。病后及吐下后,与溃疡不得眠者,属胆虚。人参、茯神、枣仁、陈皮、麦冬、龙眼为主。有火脉数,加知母、黄连、竹茹。心烦,加炒山栀。《医通》曰:凡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熟枣仁。凡怔忡惊恐健忘,癫狂失志不寐,皆由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顺气,养心安神,为第一义。导痰汤加茯神、人参、石菖蒲。

   不寐论治

  附方

  〔内经〕半夏汤 半夏(五合) 秫米(一升) 用清水扬万遍,煮服汗出,即已。

  〔卧喘〕茯苓甘草汤 见本卷怔忡。

  〔心血〕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安神〕琥珀养心丹 见本卷怔忡。

  〔风邪〕独活汤 见本卷怔忡。

  〔肝虚〕珍珠母丸 见本卷怔忡。

  〔营卫〕七福饮 见三卷郁。

  〔补元〕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胆热〕温胆汤 见一卷温。

  〔滋阴〕六味汤 见一卷中风。

  〔心火〕补心丹 见一卷火。

  〔心虚〕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

  〔心虚〕定志丸 见本卷癫狂。

  〔脾虚〕归芍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 归 芍〔脾虚〕益气安神汤 参 苓 草 归 地 麦 连 枣仁 远志 胆星 竹叶〔心胆〕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 人参 熟地 枣仁 远志 五味(各一钱)

  〔虚烦〕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心烦〕茯苓补心汤 苓 夏 陈 草 归 地 麦冬 茯神 竹叶 灯心〔补肝〕金匮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虚烦〕枣半汤 枣仁 半夏 地黄〔血衰〕圣愈汤 见二卷劳瘵。

  〔卧喘〕苏子竹茹汤 苏子 竹茹 橘皮 桔梗 甘草〔惊醒〕鳖甲羌活丸 羌 独 防 芎 参 味 草 鳖甲 枣仁 牛膝 蔓荆〔通宵〕安卧如神汤 茯苓 茯神 白术 山药 寒水石 枣仁(各一钱) 远志 炙草(各五分)

  人参(四分) 辰砂(五分)

  〔虚烦〕栀豉汤 栀子 豆豉〔心火〕朱砂安神丸 见二卷汗。

  〔涤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多寐论治

  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心神昏浊,不能自主,脾气困顿,食已即倦,皆能致之。欲清心神,如麦冬、石菖蒲、芽茶、南烛之属。欲醒脾困,六君子汤加砂仁。身重脉缓,多寐,湿胜也。平胃散加防风、白术。神倦肢惰,嗜卧,气弱也。人参益气汤。

  长夏倦午,四肢不收,脾肺气弱而伤暑也。清暑益气汤。病后身热好眠,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沈氏葳蕤汤。

  胆实口苦,嗜寐,少阳经热也。生枣仁一两,研末,茶清调服。狐惑症,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喉为惑,上唇生疮,食人肛为狐,下唇生疮。四肢沉重,默默多眠。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症身热脉浮自汗,体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葳蕤汤去麻、羌。热症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四逆汤。少阴症欲寐,从本病治。

   多寐论治

  附方

  〔脾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除湿〕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气弱〕人参益气汤 黄 (钱半) 人参 防风 升麻(各七分) 生地 白芍(各五分) 炙草(三分)

  肉桂(二分) 五味(二十粒)

  〔暑倦〕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病后〕沈氏葳蕤汤 葳蕤 茯苓 枣仁 石膏(各一钱) 人参(七分)

  〔狐惑〕黄连犀角汤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各一钱)

  〔狐惑〕治惑桃仁汤 桃仁 生槐子(研) 艾叶(各二钱)

  〔热症〕四逆汤 见一卷暑。

  〔风温〕葳蕤汤 见一卷温。

  

  三消论治

  消分上中下三症,谓消渴、消谷、消肾也。皆水火不交,燥热伤阴所致。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手阳明大肠主津,足阳明胃主液,二经燥结失润,故为消。上消主肺,肺热化燥,渴饮无度,是为消渴,经所谓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也。中消主胃,胃热善饥,能食而瘦,是为消谷,经所谓瘅,成为消中也。下消主肾,虚阳烁阴,引水自救溺浊如膏,精髓枯竭,是为肾消,经所谓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也。三消之症,上轻中重、下危。然上中不甚,则不传下矣。故肾消者乃上中消之传变,肺胃之热入肾,消烁肾脂、饮一溲二,溲如膏油。

  盖肺主气,肺病则不能管束津液,上朝咽嗌,而尽输于下,其精微亦随溲下也,且消之由于火盛者,阳消症也。亦有气血消乏而为阴消症者,如经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景岳以为元阳大衰,金寒水冷,水不化气,而气悉化为水也。《脉经》曰:心脉微小为消瘅,可知症多阳虚,而火多假火。

  故治三消者,必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源亏竭,及假火症,当速救根本以滋化源,勿专以清火为急。故《金匮》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八味丸主之。所以助气化,使津液得升也。赵养葵亦曰: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滋肺肾。上消小剂,中消中剂,下消大剂。概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或命门火不归源,游于肺为上消,游于胃为中消,惟引火归源,宜八味丸。使火归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津润,消渴自止。若过用寒凉,恐内热未除,中寒又起。古法以人参白虎汤治上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中消者,非也。

  必右寸滑数,热伤肺气,乃可人参白虎汤。必右关数实,湿热内蕴,乃可调胃承气汤。又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其传为风消。谓忧伤心,思伤脾,郁结不遂,则营液暗耗,胃大肠俱失通润,而肌肉风消也。宜归脾汤送固本丸,或生脉散。此亦阴消之类,今统论之。消症气分渴者,喜饮冷水,宜寒凉渗剂以清热。血分渴者,喜饮热茶,宜甘温峻剂以和阴。须细诊脉之上下左右滑数沉细,以定其有余不足而审治之。如上消气分燥渴者,黄芩汤。血分燥热者,易简地黄饮之。气血燥热者,竹叶黄 汤。肺火消渴,咽干便秘者,生津饮。心火消渴,小水赤涩者,清心莲子饮。心火上炎,肾水不济,气血日消者,降心汤。消渴夜甚者,加减地黄丸。消渴溺少身肿者,紫苏汤。消渴脉浮微热,小水不利者,五苓散。鬲消胃满心烦者,麦门冬饮子。

  老人虚人消渴者,人参麦冬汤。通治上消,天花粉散。中消能食而瘦,渴饮便秘溺数者,兰香饮子。食已如饥,胃热脉盛,面黄肌瘦,胸满胁胀者,七味白术散。胃火易饥,热在肌肉者,泻黄散。胃热干渴,水亏火炎者,玉女煎。心肺热渴者,丹溪藕汁膏。脾肺津干,不思饮食者,本事黄 汤。通治中消,黄连猪肚丸。中消后,胃热传肾,消烁脂液,腿细足痿者,白茯苓丸。下消渴饮,溺如膏油者,治宜摄固,元菟丸、秘元煎。肾消虚涩者,通摄兼施,双补丸。肾消淋浊有火者,补而兼泻,六味丸加知、柏,或大补地黄丸。淋浊无火者,补而兼摄,下左饮,或大补元煎。

  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减肾气丸,或八味丸、右归饮。无火而滑,小溲无度者,益阳固阴,鹿茸丸。肾消强中,茎长而坚,精自出者,此孤阳外张,阴不内守,难治。由好色纵淫,或饵丹石,阳起石、钟乳粉之类。《直指》曰:服五石者,真气既尽,石性独留,阳道兴举,不交精泄,名曰强中,不可治。其饮食如汤沃雪,久则阳强精脱,石子荠 汤。通治下消,加减八味丸。三消久,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七味白术散。若溺后,溺面浮脂者,此膏液下流,肾不约制。白术散、肾气丸。外有脾热口甜,为消瘅。经谓数食肥甘,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经用兰草汤效。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膏粱酿热涸津,即消中之渐,宜地黄饮子、玉泉丸。有食 , ,易也。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肉也。经谓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胃移热于胆,皆名食 ,治同中消。有酒渴,由嗜酒积热烦渴,专嗜冷物,乌梅木瓜汤。有虫渴,脏腑生虫,耗津液而成消渴,苦楝子汤。其有渴饮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但不若消渴者之无厌,此中气虚寒,寒水上泛,逼其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即厌也。如面赤烦躁,宜理中汤送八味丸。凡渴而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皆不治。此又消渴之传变,所必防者。《本事》曰:消渴全因坎水衰少,肾阳不升。肺为华盖,譬板覆釜,暖气上腾,则板能润。若肾气能蒸化,则饮食精液上升,自免干渴,宜八味丸。

  徐忠可曰:消因肾虚,或因二阳结,或为厥阴病。其能食而渴者,宜重二阳论治。其饥不欲食,气撞心者,宜重厥阴论治。仲景《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皆由厥阴风郁火燔也。其饮一溲二者,宜重肾虚论治,此临症时所宜细辨也。

  缪仲淳曰:三消渴疾,以 鱼涎,和黄连末为丸,每五七丸,乌梅汤下,日三服效。以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一钱水煎,日三服。有患消渴九年,服药止而复作,得是方服之,七日顿愈。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以栝蒌根即天花粉、黄连各三两为末,蜜丸,每三十丸,麦冬汤下,日二服。其饮水无度,小便数者,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饮之,每日一换水及螺,或煮食饮汁亦妙。饮水无度,小便赤涩者,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饮不过五升瘥。肾消饮水,溺如膏油者,用茴香、苦楝子等分炒,研末,食前酒服二钱。消渴下元虚者,用牛膝末酒蒸五两,生地汁五升浸,日晒夜浸,汁尽为度,蜜丸,酒下三十丸。久服津液自生。

  胃虚消渴者,羊肚煮烂,空腹食之。消渴烦乱者,干冬瓜瓤一两,水煎服。消渴羸瘦,小便不禁者,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极效。消中易饥者,用苁蓉、山萸、五味、蜜丸,每盐、酒下三十丸。三消骨蒸者,以冬瓜自然汁、浸晒黄连末七次,又以冬瓜汁和丸,每三四十丸,大麦汤下,寻常口渴,一服效。

   三消论治

  三消脉候

  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仲景)消渴脉当紧实而数,反沉涩而微者死。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也。心脉微小为消瘅,凡消症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脉经》)真阴耗竭,肾气不升,肺脏枯燥,寸口数盛,为上消。竭力房室,服食剽悍,火土太强,恣情肥美,气口动滑为中消。虚阳不守,封藏不固,右尺数大,为下消。《张氏医通》消瘅诊论,宜参玩。

   三消论治

  附方

  〔肾虚〕六味丸 八味丸 俱见一卷中风。

  〔上消〕人参白虎汤 白虎汤见一卷中风,加人参。

  〔中消〕调胃承气汤 见二卷汗。

  〔补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肺虚〕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肺虚〕生脉散 参 麦 五味〔气燥〕黄芩汤 芩 栀 桔 麦 归 芍 参 地 花粉 葛根(各一两) 乌梅(一个)

  〔血燥〕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气血燥〕黄 竹叶汤 参 归 芍 地 麦 芎 芩 草 石膏(各一钱) 竹叶(二钱)

  〔肺火〕生津饮 二冬 二地 归 味 蒌 草 麻仁 花粉(各一钱)

  〔心火〕清心莲子饮 见一卷火症。

  〔心肺〕降心汤 花粉(二钱) 参 归 地 味 草 苓 远志(各一钱) 枣(二枚)

  〔滋阴〕加减地黄丸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五味 百药煎〔身肿〕紫苏汤 紫苏 桑皮 赤茯(各一钱) 郁李仁(二钱) 羚羊角(七分半) 槟榔(七分) 肉桂木香 独活 枳壳(各五分)

  〔利溺〕五苓散 见一卷温。

  〔鬲消〕麦门冬饮 麦冬(二钱) 知母 花粉 人参 五味 葛根 茯神 生地 甘草(各一钱) 竹叶(十张)

  〔虚渴〕人参麦冬汤 参 苓 麦 味 草 杞子〔上消〕天花粉散 花粉 生地 麦冬 干葛(各二钱) 五味 甘草(各一钱) 粳米(百粒)

  〔中消〕兰香饮子 石膏(三钱) 知母(钱半) 甘草 防风(各一钱) 人参 兰香叶 连翘 蔻仁桔梗 升麻(各五分) 半夏(二分) 姜汤下。

  〔气虚〕七味白术散 参 术 苓 草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钱) 木香(五分)

  〔胃火〕泻黄散 见一卷火。

  〔胃热〕玉女煎 见一卷温。

  〔心肺〕藕汁膏 人乳 生地汁 藕汁(各一大盏) 先熬为膏,加黄连(五钱) 花粉(一两) 研末同熬,再加 姜汁 白蜜为膏,噙化。

  〔脾肺〕黄 汤 地 芍 麦冬 五味(各三两) 参 草 天冬(各三钱) 茯苓(一两) 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

  〔通治〕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花粉 茯神(各四两) 知母麦冬(各二两) 为末,以猪肚一个洗净,入药缝口,煮烂杵细,蜜丸,人参汤下。

  〔痿弱〕白茯苓丸 茯苓 黄连 花粉 萆 熟地 覆盆子 人参 元参(各一两) 石斛蛇床子(各七钱半) 鸡内金(炒三十个) 蜜丸磁石汤下。

  〔下消〕元菟丸 菟丝子(酒浸,研,焙干,十两) 五味子(酒浸,研,焙干,七两) 茯苓莲肉(各三两) 山药(六两) 共研,将所浸酒打糊为丸,空心米饮下。

  〔摄精〕秘元煎 远志 山药 芡实 枣仁(各炒) 金樱子(各二钱) 白术 茯苓(各钱半) 炙草人参(各一钱) 五味(十四粒) 水煎。

  〔通摄〕双补丸 鹿角胶 人参 茯苓 苡仁 熟地 苁蓉 当归 石斛 黄 木瓜 五味子 菟丝子覆盆子(各一两) 沉香 泽泻(各五分) 麝香(一钱)

  〔补泻〕大补地黄丸 见一卷燥。

  〔补摄〕左归饮 见二卷虚损。

  〔补摄〕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益大〕加减肾气丸 熟地(二两) 丹皮 泽泻 茯苓 山药 山萸 五味 鹿茸(各一两) 肉桂沉香(各五钱) 蜜丸,空心服。

  〔益火〕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补固〕鹿茸丸 麦冬(二两) 鹿茸 熟地 黄 五味 鸡内金 苁蓉 故纸 牛膝 山萸人参(各七钱五分) 地骨 茯苓 元参(各五钱) 蜜丸。

  〔强中〕石子荠 汤 黑大豆(一升,煮汁去渣入猪肾一个煮汁) 入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茯苓 磁石 知母 葛根 黄芩 花粉 甘草(各二两) 分三服,水煎。

  〔下消〕加减八味丸 八味减附子,加五味。

  〔消瘅〕玉泉丸 花粉 葛根(各一两五钱) 人参 麦冬 乌梅草(各一两) 生 炙 (各五钱)

  蜜丸。

  〔酒渴〕乌梅木瓜汤 乌梅 木瓜(各二钱) 麦芽 草果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虫渴〕苦楝子汤 苦楝根皮(一握,切焙) 麝香(少许)水煎。

  〔烦渴〕理中丸 见一卷中风。

   三消论治

  三消脉案

  何 六旬外,脉数,消谷善饥,动则气喘。是脂液内涸,火亢烁金之候。经所谓壮火食气。固本丸加生白芍、炒知母,效。

  族女 频食易饥,手足 动,此消中症。经云:瘅成为消中。以初病胃热,消谷而瘦,煎熬日久,胃脂内消,水液不为宣布,下注直降,势必延为燥涸。局方甘露饮宜之。

  朱 渴饮消水,日夜无度,自夏历冬,阅所服方,寒热互进,毫不一效。今饮一泄一,渴则饥嘈,明系肾阴竭于下,虚阳灼于上,脉转沉迟。沉为脏阴受病,迟则热极反有寒象也。思壮火销铄肾阴,肾液既涸,必饮水自救。症成下消,急滋化源,迟则难挽,仿易简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熟地、人参、麦冬、石斛、花粉、阿胶、甘草,服之效。又令服六味丸加猪脊髓、龟胶、女贞子、杞子、五味、去泽泻、茯苓,得安。

  

  黄胆论治

  黄胆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黄汗 黄胖 脱力黄附黄胆由脾胃湿热郁蒸,渐致身目如金,汗溺皆黄,经谓湿热相交,民病瘅也。丹溪云:此如 曲酱相似,湿热久罨,其黄乃成。此发黄胆所由。《伤寒论》发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瘀热在里,必发黄。

  又云: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湿热发阳黄,寒湿发阴黄,此发阳黄、阴黄所由。海藏云:凡病当汗不汗,当利小便,不利,皆生黄。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身目悉黄,寒热体倦者,为黄胆。茵陈五苓散。食已如饥,头眩烦热身黄者,为谷疸。猪肚丸,实者茵陈蒿汤,或龙胆苦参丸。经云:食已如饥者,胃疸,即谷疸也。大醉当风入水,心中懊 ,不食欲呕,面黄赤斑者,为酒疸。葛花解酲汤,加茵陈。房劳小腹满急,额上黑,手足心热,薄暮发者,为女劳疸。加味四君子汤。经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正理论》谓得之女劳也。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热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为黄汗。黄 汤。既分五疸,宜辨阴阳,阳黄多由瘀热,烦渴头汗,脉必滑数,阴黄多由寒湿,身冷汗出,脉必沉微。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阴黄亦有体痛发热者,但身如熏黄,终不似阳黄明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茯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自汗,茵陈四逆汤。冷汗不止,茵陈姜附汤。

  发黄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茱萸汤。伤冷中寒,脉弱气虚,理中汤加茵陈。挟表脉浮,桂枝加黄汤。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加栀子。胸满呕吐,小半夏汤。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虚劳治。小建中汤。

  一种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足软,神疲无力,人参养营汤。缪仲淳曰:因劳发黄,用秦艽五钱,酒浸绞汁,空心服,或利便止,屡用效。有风黄,其人肥,风不外泄,身不黄,独目黄者,青龙散。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当下尽黑物,桃仁承气汤。有疫疠发黄,杀人最急,茵陈泻黄汤、济生茵陈汤。

  缪仲淳曰:时行黄胆,用小麦汤。别有黑疸,因女劳伤肾,额色黑,膀胱急,腹胀如水,便黑多溏,硝矾散。

  酒疸下之,久亦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汤。若黄变肿胀,必疏导腑中湿热。茯苓渗湿汤去芩、连、艽、葛,加薏仁、大腹皮、鸡内金。若络脉瘀热发黄,金铃子散,加分消药。

  疸久不愈则补脾,参术健脾丸,色疸久,加黄 、扁豆子。总之,黄而不渴易治,渴者难治。初起宜汗,有食宜消,溺少宜利,小水利,黄自退。通用化疸汤、当归白术汤。久而虚,脉症宜温补者,养营汤、四君子汤、肾气丸。酒疸多蕴热,先用清中,茵陈泻黄汤。加分利,加减五苓散。后必顾其脾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枳 子。

  女劳有秽浊,始用解毒,黑疸汤。继滑窍,二石散。终当峻补肾阴,六味汤。外有黄胖症,与黄胆异。黄胆目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胆由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嗜食生米茶叶土炭,宜四宝丹。有食积则消导,保和丸加红曲。或健脾去湿药中,加针砂重镇可效。盖疸属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黄胖为宿病,有久而不愈者。《正传》曰:绿矾丸、褪金丸,二方治黄胖病最捷。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沈氏双砂丸。俗名脱力黄,此又在虫食黄病之外者。参《沈氏尊生书》。

   黄胆论治

  黄胆脉候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悉属虚弱。《直指》曰:疸脉缓大者顺,弦急而坚者逆。脉小溲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者死。

   黄胆论治

  附方

  〔黄胆〕茵陈五苓散 茵陈 苍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官桂 车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灯心。

  〔谷疸〕猪肚丸 白术 苦参 牡蛎 入猪肚,煮烂捣丸。

  〔阳黄〕茵陈蒿汤 茵陈 山枝 大黄〔谷疸〕龙胆苦参丸 胆草(一两) 苦参(三两) 牛胆汁丸。食前大麦芽煎汤下二钱,日三服。女劳加栀子(二十枚)。

  〔酒疸〕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女劳〕加味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黄 白芍 扁豆 姜 枣。

  〔黄汗〕黄 汤 黄 赤芍 茵陈 石膏 麦冬 豆豉 甘草 竹叶 生姜〔阴黄〕茵陈四逆汤 附 姜 草 加茵陈。

  〔阴黄〕茵陈茯苓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滑石 官桂〔阴黄〕茵陈陈皮汤 茵陈 陈皮 白术 半夏 苓 生姜〔阴厥〕茵陈附子汤 茵陈 附子 甘草〔阴黄〕茵陈姜附汤 即茵陈四逆汤。

  〔阴黄〕茵陈茱萸汤 茵陈 茱萸 附子 干姜 木通 当归〔阴黄〕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表汗〕桂枝黄 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加黄 。

  〔寒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呕吐〕小半夏汤 夏 姜〔虚劳〕小建中汤 见三卷衄血。

  〔虚黄〕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风黄〕青龙散 防风 荆芥 生地 首乌 威灵仙 每服一钱。

  〔瘀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疫黄〕小麦汤 小麦 竹叶 石膏 水煎。

  〔疫黄〕茵陈泻黄散 茵陈 葛根 黄连 山栀 白术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参 木香 姜 枣〔疫黄〕济生茵陈汤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山栀(一钱) 即茵陈蒿汤,而分两不同。

  〔黑疸〕硝矾散 硝石 矾石(烧枯) 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热,解肾毒,出仲景。

  〔泄毒〕沈氏黑疸方 茵陈(四两,捣汁) 花粉(一斤,捣汁) 和服,黄水自小便下,此沈金鳌制以泄疸毒。

  〔诸疸〕茯苓渗湿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风 葛根〔络瘀〕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久疸〕参术健脾丸 见三卷肿胀。

  〔通治〕化疸汤 茵陈 苍术 茯苓 猪苓 木通 山栀 薏仁 泽泻 酒疸加葛根,女劳加当归、红花。

  〔通治〕当归白术汤 归 术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陈 枣仁 前胡〔温补〕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渗湿〕加减五苓散 五苓散加茵陈,减肉桂,见一卷温。

  〔脾阳〕香砂六君子丸 见三卷呕吐。

  〔女劳〕二石散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大麦汁服。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黄胖〕四宝丹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 蜜丸。

  吃生米加麦芽,吃茶叶加细茶,吃土加垩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滞〕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黄胖〕绿矾丸 绿矾(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 针砂(醋淬) 姜汁煮枣肉为丸,酒下。

  〔黄胖〕褪金丸 针砂 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五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五钱)

  浓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

  〔脱力〕沈氏双砂丸 针砂(四两,炒红醋淬)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制,五钱)

  皂矾(面包 红,一两) 大麦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两) 元枣(一斤),煮肉为丸。

   黄胆论治

  黄胆脉案

  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麦冬、石斛、橹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

  

  疟症论治

  疟疾四时皆有,而多发于夏秋。以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受凄沧之水寒,及秋遇凉风束之,裹邪不能外越,则随经络以内薄,舍于脏腑募原之间。居半表半里。与日行之卫气相值,而疟作焉,当其邪正交争,并于阴,则中外皆寒。经所谓起于毫毛伸欠,寒栗鼓颔,腰脊俱痛也。并于阳,则外内皆热。经所谓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也。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作。经云: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疟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是以日作。邪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作。邪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出,故间日乃作。

  其间二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必休数日乃作也。浅者邪发三阳,随卫气以出,则日一作。

  深者邪舍三阴,不能随卫气并出,或间日间二三日而作。病深者作愈迟。以疟邪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别也。《己任编》云:脏腑相接处,有虚界之募原。而虚界中,复有刚柔筋脉。其为某脏腑之筋,即为某脏腑之病,究之脏腑疟病,皆募原伏邪之气所迁移,间日间二三日,募原有远近耳。故邪传阳分,则作日早,邪陷阴分,则作日晏。经曰:邪客风府,循膂而下,与卫气一日夜会于风府,日下一节,故其作晏,其出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其气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故作日乃益早。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节,其二十四节下为尾 骨。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发晚,二十五日至骨,二十六日邪复自后而前,入脊内注伏膂,循脊上行,无关节之阻,故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自阴就阳,邪日退,故作渐早。治者须从阴分提出阳分,作日早则易瘳。无汗欲使有汗,散邪为主而兼补。汗多欲令汗少,养正为主而兼散,尤必分经以论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

  羌活黄芩汤加减。足少阳疟,身体解 ,见人心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胡汤加减。足阳明疟,头痛渴饮,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竹叶石膏汤加减。足太阴疟,不嗜食,寒多善呕,热甚则渴,桂枝汤加减,参入建中汤。足少阴疟,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寒从下起,热多寒少,病难已。桂枝人参白虎汤,后加鳖甲、牛膝。足厥阴疟,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数便,先用三黄石膏汤,后用鳖甲牛膝汤加减。此论六经疟也。若邪深伏,则为五脏疟。如肺疟令人心寒,寒甚热,善惊。桂枝加芍药汤。心疟令人烦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黄芩汤。肝疟令人色苍,面色青,太息,状若死。四逆汤。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橘皮散。肾疟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归芍桂枝汤。其在腑则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二陈汤加枳壳、草果。既辨六经脏腑,更审六淫所伤轻重。如风疟脉浮大,春夏为多。感风而得,恶风自汗头痛,风为阳邪,故先热后寒。宜紫苏、川芎、白芷、姜皮等。寒疟脉紧盛,秋冬为多。乘凉浴水,感寒而成,恶寒无汗,寒为阴邪,故先寒后热。宜桂枝、生姜、浓朴、草果等。暑疟脉虚受暑,热炽烦冤,邪伤上焦肺气,发必寒轻热重,唇燥舌绛,渴喜冷冻饮料。盛暑发者,白虎汤,虚加人参、麦冬。秋凉伏暑发者,杏仁、贝母、花粉、黄芩、半夏、知母、青蒿等。湿疟脉濡缓,面浮身痛,脘闷不饥,呕恶,邪阻中焦脾络,发必寒重肢冷,舌白苔腻,喜热饮,大便不爽,忽秘忽溏,为湿结气痹。宜半夏、浓朴、白蔻、草果、薏苡、滑石、茯苓、通草。或胃苓汤去桂、草。其湿热交蒸阻气,泄热渗湿,审其重轻,切忌柴葛劫津。宜杏、朴、芩、夏、橘红、生姜、竹茹、麦冬、栝蒌、枳壳。瘅疟但热不寒,由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壮热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邪内藏于心,外舍肌肉,令人消烁肌肉。宜甘寒生津。生地、麦冬、知母、竹叶、丹皮、杏仁、贝母、花粉、梨汁、蔗浆。盛暑发者,白虎汤。温疟脉如平人,但热不寒,骨节烦疼,时呕。《金匮》用桂枝白虎汤。

  若温邪兼湿,宜半夏、杏仁、蔻仁、滑石,俱忌柴葛升举。牝疟多寒,《金匮》用蜀漆散。宜酌用二陈汤加姜、桂枝。牝疟邪伏于肾经气分。寒疟邪伏于胆经营分。若但寒不热,柴胡姜桂汤。

  痰疟素脾虚多痰,疟热又能蒸痰,胸闷欲呕。热痰君贝母,佐以竹茹、橘红、栝蒌霜、茯苓皮。寒痰君白术,佐以半夏、陈皮、姜汁、苏子。食疟饮食生冷不节,致寒热较重,饥不思食,满闷腹疼。养胃汤减参术。瘴疟岭南气炎,感受山岚涧溪之毒,乍寒乍热,迷闷发狂,须祛瘴涤痰。平胃散加减。疫疟因染时邪,寒热成疟,其症沿门合境。达原饮、五瘟丹、不换金正气散。鬼疟夜发,为邪入血分,宜升散营中之邪。内补建中汤加升、柴、生首乌。脾虚者,补中益气汤。劳疟病久延虚, 羸气怯,因劳辄发,寒热模糊,最难调治。补中益气汤加牛膝、鳖甲、制首乌。疟母久病失调,邪入肝经,挟瘀血痰涎,胁下结块,宜疏通血络。用鳖甲、桃仁、蓬术、牡蛎,加金铃子、归须、延胡、桂枝、甲片,或鳖甲煎丸。虚人疟母,宜补剂兼疏散药。疟疾变痢,因暑湿迫注,失于解散,由经入腑,宜表里分消。用柴胡、半夏、黄芩、枳壳、陈皮、红曲、滑石、茯苓、炙甘草。连进大剂,以痢愈为度,疟亦止,此治诸疟之大概也。此外又有似疟非疟,同一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最宜详辨脉症虚实,勿以阴阳内损之初症,误认疟邪,轻用表散。如小柴胡汤、祛疟饮之类。若脉症皆虚,即宜黄 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升、柴少用。血虚发热者,逍遥散。盖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凡伤寒后,及大病后、产后劳怯等症,俱有寒热往来,或一日一二发,俱宜作虚治。以疟之寒热有定时,杂症之寒热无定时为辨。论中治法有未备者,参观后论。

   疟症论治

  疟疾脉候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浮大可吐,弦短伤食,弦滑多痰。微则为虚,代散者死,迟缓者愈。

  《入门》曰:卫虚则先寒,营虚则先热。表邪多则寒多,里邪多则热多,表里相半,则寒热相等。

   疟症论治

  附方

  〔太阳〕羌活黄芩汤 羌 芩 陈 草 前胡 猪苓 知母口渴加麦冬、石膏。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症。口渴去半夏,加麦冬、石膏。

  〔阳明〕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痰多加橘红、贝母。

  〔太阴〕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太阴〕建中汤 见二卷衄血。

  〔少阴〕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

  〔厥阴〕三黄石膏汤 见一卷疫。

  〔厥阴〕鳖甲牛膝汤 鳖甲 牛膝 当归 陈皮 柴胡 热甚加麦冬、石膏,口渴加花粉。

  〔肺疟〕桂枝加芍药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倍芍药用。

  〔心疟〕桂枝黄芩汤 即桂枝汤加黄芩。

  〔肝疟〕四逆汤 附子 姜 草〔脾疟〕橘皮散 橘红、姜汁浸者,焙干研末,枣汤下三钱。

  〔肾疟〕桂枝加归芍汤 即桂枝汤加归、芍。

  〔胃疟〕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风疟〕芎苏饮 见二卷咳嗽。

  〔寒疟〕露姜煎 生姜四两,捣汁露一宿,凡治疟汤剂露一宿者,取白露降则暑热除之意。

  〔暑疟〕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湿疟〕柴平煎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

  〔湿疟〕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湿热〕白虎苍术汤 见一卷中风。

  〔牝疟〕蜀漆散 蜀漆 云母(烧二昼夜) 龙骨( ) 研末水调。

  〔寒疟〕柴胡姜桂汤 柴 姜 桂 芩 草 花粉 牡蛎〔食疟〕养胃汤 参 术 陈 夏 苓 朴 砂 曲 丁香 木香 藿香 麦芽 草 莲子(各七分)

  加姜。

  〔涤痰〕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疫疟〕达原饮 见一卷疫。

  〔疫疟〕五氲丹 芩 连 柏 草 香 附 紫苏 用大黄熬膏为丸,辰砂、雄黄为衣。

  〔疫疟〕不换金正气散 平胃散加半夏、藿香。

  〔鬼疟〕内补建中汤 黄 建中汤加当归。

  〔补气〕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疟母〕鳖甲煎丸 鳖甲灰(酒浸煮汁,一两二钱) 柴胡 白芍 丹皮 虫 乌扇 鼠妇 蜣螂(各四钱)

  桂枝 阿胶(各三钱) 黄芩 桃仁 干姜 大黄 半夏 人参 浓朴 蜂房 石苇 紫葳(各二钱) 葶苈瞿麦(各一钱五分) 赤硝(一两) 以鳖甲汁为丸。

  〔散邪〕祛疟饮 柴 苏 槟 陈 楂 枳 草 二母 水煎,露一宿。

  〔散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疟症论治

  疟脉案

  甲申予馆新洲,长夏感暑兼湿,疟间日发,寒热俱重,涎沫甚多。用平胃散加柴胡、制半夏、神曲、赤苓,二服愈。又乙酉感风成疟。经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用芎苏饮去干葛、木香,加薄荷、姜皮。一服愈。

  胡 伏暑发寒热如疟,头晕脘痞,此暑邪挟湿,阻遏气分,故汗止在胸前,宜辛凉解散。用栀豉汤加杏仁、枳壳、黄芩、半夏、栝蒌、滑石。数服而平。

  族妇 暑症转疟,寒微热甚,汗多头眩便硬。用竹叶石膏汤去参加知母,服愈。

  毛 热症未愈,复因邪滞,恶寒怯风,胸满腹胀,午前寒热如疟,至夜乃汗,右关尺浮滑,症兼表里,治宜经腑疏解。用柴胡、半夏、薄荷、苏梗、陈皮、浓朴、赤苓、神曲、生姜。二服诸症退。去薄荷,加黄芩、砂仁壳、鸡内金(炙)。数服全愈。

  侄 寒疟吐泻,脉迟虚。用理中汤加半夏、茯苓、砂仁、神曲、姜汁。一服吐泻止,疟轻,诊脉虚而少力,此中气不足也。令与稀糜,用补中益气汤,神爽思食疟止。又服四君子汤加黄 (炙)、砂仁,愈。

  李 秋疟背寒肢厥,从卯时冷至酉方热,夜半无汗自退,不饥不食倦卧。仿陈远公解寒汤,潞参、于术、川附(炙)、川芎、柴胡、桂枝、草果(煨研)、姜、枣。煎服得汗而寒减,去川附,加半夏、谷芽、陈皮、当归。思食疟止。(此症与丹溪所治少年足冷疟相似,但彼由接内,此系阳虚。)

  王 咳嗽痰多,右膊痛,疟间日发,脉浮缓,此为肺疟。得之浴后当风,经所谓夏伤于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也。肺主皮毛,故为肺疟。用柴胡汤合二陈,去黄芩,加防风、苏叶、桑皮、杏仁、姜、枣煎,数服愈。

  侄 间日疟寒热俱重,头痛背寒,肢麻肋闷,呕恶痰多,由湿热阻遏气分。白蔻仁、浓朴(各五分)、广皮、枳壳(各一钱)、半夏、茯苓(各二钱)、青蒿(八分)、杏仁(钱半)、栝蒌、竹茹(各钱二分)、煨姜(二钱),一服脘闷已展,呕恶亦除,痰降便通,湿热去,疟自止。杏仁、半夏(各钱半)、赤苓(二钱)、栝蒌、枳壳、橘红、甘菊(各八分)、蔻仁(三分)、竹茹(一钱)、嫩桑叶(三钱),一剂疟止。前用温胆汤愈疟,尚不嗜食,大便难,脘中欠爽,病在左关不和。因之肠腑失降,用两和厥阴阳明。白芍、旋复花、陈皮、半夏、栝蒌仁、牡蛎粉、杏仁、竹茹、枳实汁,再服悉平。

  族孙 胎疟停滞。用寸金丹三钱,姜汤服,二次愈。

  本 间日疟偏头痛连齿,夜烦不寐,症由胆火升越,震动心主,致神愦语错,必熄胆络风火,疟邪自已。

  钩藤、鳖甲(各二钱)、山栀、丹皮、麦冬(各一钱)、黄芩、连翘(各七分)、半夏(青盐炒,一钱半)、夜交藤(五钱),日二服,兼下牛黄清心丸,疟轻,改用乌梅(二枚)、赤苓、生首乌(各三钱)、鳖甲(二钱)、牛膝、当归、丹皮(各八分),一啜而止。

  梁氏 粤产,地暖气泄,客居黄河以北,风土迥殊。今夏秋暑雨蒸淫,感症成疟,寒热烦满,微汗,以湿疟治。仿古柴平汤,用柴胡、黄芩、半夏、茯苓、枳壳、山栀、茅术(生)、浓朴、陈皮、姜、枣。

  二服汗透,寒热减,改用清暑退邪,前方去茅术、朴、枳,加青蒿、香薷、薄荷,再剂而愈。

  某 疟间日发,寒重热轻,汗多神倦,发时头不痛,口不渴,但凛寒拘急,肢冷髀酸。老人气虚有痰,此非暑非风,乃虚邪入络,名曰劳疟。先时勿食,汗后服保元汤扶正以逐络邪。参、 、术,草、归、陈、鳖甲(炙)、柴胡、半夏、威灵仙、姜煎,一啜遂止。

  

  阴疟论治

  前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夫脏腑之经,各有界络。邪在某经,即某经疟。因邪有浅深,舍有远近,行有迟速,故卫气相值,有日发,间一日二日而发之殊。间一日发,与日发者治法同,病亦易愈。惟间二日为难治,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其经深远。

  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亦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阴疟主治之法,惟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如常山饮、七宝饮。每见用常山、巴霜劫痰得效者,面色熏黑,留邪在里,后多变成痨热鼓胀不治,良可恨悼,因前论治法未尽,而申之。凡通治诸疟,初起宜散邪,露姜煎。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寒多者,小柴胡汤加桂枝。寒少热多,清脾饮。湿盛,平胃散。痰多,二陈汤、二妙丸。湿盛呕泻,平胃散合四苓散,加砂仁、半夏。湿热俱盛,清中驱疟饮。暑热兼湿,香薷饮加黄芩、半夏、赤茯、滑石。伏暑秋疟,黄芩、知母、花粉、栝蒌、枳壳、竹茹。热疟心下痞结,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加减。

  此诸疟通治法。若阴疟邪深,本不在表,三五发后,乘元气未衰,用陈香橼大者全个,挖小盖,入水飞雄黄五钱,纳盖,铜丝扎好,炭火 , 时烟出,勿令雄黄走出,存性研末。病者隔夜勿食,明晨开水下,以箸探喉,吐尽胶痰。再服再吐,半日,饮粥汤吐止。顽痰既去,随服补剂,归脾汤加减,效。如未止,寒热必轻,截疟饮立效。勿用常山等。延久必虚,专养正却邪,补中益气汤加半夏。如未止,热重于寒,用丹皮、鳖甲、白芍、当归、何首乌。寒热夜甚,何首乌散加归身。发时渐晏,大剂补中汤内升麻、柴胡少用。寒从背起,阳虚汗泄,人参、黄 、桂枝、炙草、茯神、大枣、鹿胶、牡蛎。热盛伤阴,遗精便血,固本丸加白芍、首乌、阿胶。营卫两虚,人参养营汤,或何人饮。脾阳虚,食不化,六君子汤、四兽饮,俱加砂仁、神曲、谷芽,甚者理中汤。脾阴阳俱虚,归芍六君子汤加首乌。胃阴虚,不饥不食,人参、玉竹、麦冬、白芍、石斛、薏苡、乌梅、半夏。脾胃两虚,肢寒泄泻,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邪入厥阴,呕沫腹痛,蛔动肢厥,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大枣,加牡蛎、白芍、浓朴、乌梅。

  久疟肾阴虚,面赤口渴,六味汤加五味、白芍、肉桂。肾水火俱虚,疟久成痨。养营汤吞八味丸。虚人疟母,不治成胀,四兽饮加鳖甲、当归尾、桂心。元气犹壮,癖积左胁下,鳖甲饮子。不应,何膝煎。疟久邪结血络,左胁胀痞,连及少腹,治宜通络,守补无效。桃仁、丹皮、鳖甲、归尾、桂心、甲片、延胡。通其血络,痞胀乃除,再用补剂,自获全愈。

  《己任编》曰:凡疟将发时,与正发之际,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升极而退,此邪留所客之地,乃可服药治之。且当未发前二三时,迎而夺之。

  凡小儿胎疟,不能服药,用黄丹(五钱)、生明矾(三钱)、胡椒(二钱五分)、麝香(少许)。共研末,以好醋调敷手心,男左女右,以绢包手掌,药发自汗而愈。

  凡小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煎汤喂之,最验。出徐忠可《金匮》注。

   阴疟论治

  附方

  〔劫痰〕常山饮 常山(酒浸,炒,二钱) 草果 槟榔 知母(各一钱) 贝母(钱半) 甲片(一钱)

  乌梅(二个)

  〔劫湿〕七宝饮 常山 草果 槟 朴 青 陈 草 水酒煎,露。

  〔散寒〕露姜煎 见本卷疟。

  〔寒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热多〕清脾饮 朴 术 苓 夏 青 草 柴胡 草果 黄芩 姜〔湿盛〕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痰多〕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消痰〕二妙丸 橘红 半夏 神曲和丸。

  〔渗湿〕四苓散 五苓去桂,见一卷温。

  〔湿热〕清中驱疟饮 柴 芩 枳 朴 青 陈 术 夏 山楂 草果 姜〔暑疟〕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痞热〕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结热〕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蒌仁〔补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截邪〕截疟饮 黄 (二钱) 参 术 苓(各钱半) 砂仁 草果 橘红(各一钱) 五味(三分)

  甘草(六分) 乌梅(三个) 姜(三片) 枣(二枚)

  〔养正〕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夜热〕何首乌散 生何首乌(五钱) 青陈 草(各一钱) 姜(七片) 大枣(三枚) 露一宿。

  〔阴阳〕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营卫〕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营卫〕何人饮 首乌 人参(各三钱) 当归 陈皮(各二钱) 姜(三片)

  〔阳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补截〕四兽饮 六君子汤加 乌梅 草果 姜 枣〔阳虚〕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补脾〕归芍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归、芍。

  〔脾胃〕参苓白术散 见三卷睥胃。

  〔吐蛔〕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阴虚〕六味汤 见一卷中风。

  〔阳虚〕八味汤 见一卷中风。

  〔气癖〕鳖甲饮子 鳖甲 术 槟 朴 芎 芍 陈草 乌梅 草果 姜 枣〔血癖〕何膝煎 首乌(制二两) 牛膝 鳖甲(醋炙,各一两) 当归(五钱)

  橘红(三钱) 虚加人参,发日空心服。

   阴疟论治

  阴疟脉案

  房弟 阴疟寒热俱重,汗多不寐,气促,腹痛大便频,左脉微软,右关尺弦长,此脾虚肝乘而心阳不摄也。用法宜以温通甘缓,兼佐酸泄,理中汤加茯神、龙眼肉、草蔻、肉蔻、白芍。三服而神爽,痛泻止,寒热亦减。继用归脾汤丸加山药、莲子、何首乌等,渐瘳。

  毛 三疟早用截剂,寒热无定,头汗冷,呃逆,沫吐青色,面惨黑,手足厥,脉沉数小。乃邪入厥阴,在里瘀浊上犯清道,治先通阳泄浊。用吴茱萸汤加丁香、干姜、制半夏、青皮、茯苓,浊逆已止。嗣用四逆汤,肢和,疟二日发,用四兽饮,寒热渐轻,接服八珍丸料加首乌、牛膝、砂仁、半夏、姜汁、煮枣肉为丸。

  病除。

  朱 深秋疟发三阴,头眩,热甚不渴,溺痛,右脉较大。必系暑湿伏邪内蕴,昔人治疟无汗须令有汗,乃邪从外泄。今值霜降,气令收肃,虽用辛解,邪不得越,尚难稳许愈期。紫苏、半夏、青蒿、石斛、生薏仁、当归、鲜何首乌、知母,数服微汗,寒热减,右脉平,两关稍虚,治宜扶正兼去邪。六君子汤加鲜何首乌、炙鳖甲、当归、知母以清透营分,加姜、枣煎服,得痊。

  钱氏 怀妊六月余,客岁阴疟未止,因食牛脯,腹满不饥,谷食亦胀,致寒热沉绵,盛暑怯寒,衣絮无汗。此卫阳大衰,腑失通降,正虚邪锢,须防胎损,治宜温卫通腑,忌用 术守补。潞参、鹿胶、当归、茯苓、草果、煨姜、炒楂肉、半夏、陈皮。六服疟止。

  族某 三日疟经年未止,处暑后燥气加临,日发寒热,食顷烦嘈干呕,色悴甚,渴眩痔痛。此燥热伤阴,胃液虚而阴火上乘下迫也。仿甘露饮意。用生地黄(炒)、知母(酒炒)、麦冬、石斛、花粉、生白芍、阿胶(水化),数服症退,用何人饮疟止。

  朱 三阴疟发日晏,脘痞呕酸,乃半夏泻心汤症耳。犹服知母、乌梅、穿山甲等苦酸透络截剂,遂令寒热无汗,三日两发,舌有蟹爪纹,是脾脏寒水旁溢支络,别成窠臼,一增为两,求轻反重矣。宜六君子汤温脾以运湿,水湿去则寒热轻,不致邪伤肝肾,延成羸怯。潞参、于术、云苓、陈皮、半夏姜制、砂仁、草果、煨姜。数服已去其一,仍二日一发,又数服,发益早,即寒热亦微。以原方药制末,加牛膝(炒),去草果,用姜汁和枣肉为丸,服愈。

  房弟 三日疟初发,寒痰甚多。先令将陈香橼去蒂,纳明雄黄(五钱,水飞研),炭火 (勿令烟泄),存性,共研细,空心开水下。卧片时,以箸探吐痰涎,再服再吐,(能吐出胶痰更好。)吐半日,饮粥汤吐止,病愈后,调补元气以杜复发。

  李 患前症夜发。用何首乌散,后以劳力鼻衄,寒止热甚,治宜和阴透邪。乌梅肉(二钱)、白芍(三钱)、知母(酒炒,钱半)、鳖甲(炙,三钱)、生首乌(四钱)、生地黄(二钱半)、牛膝(酒蒸,钱半),数服而止。(此酸味可以和阴,阴药可以透邪。)

  秦 阴疟误药,寒热缠绵,无汗,面浮腹肿,眼色如金,肉黄便泻,脉左沉缓,右虚濡,水湿渍里溢肤,势成痞胀。用分消法。大腹皮、茵陈、制半夏、生薏仁、茯苓(各二钱)、苏梗、陈皮、谷芽(各一钱)、枳壳、砂仁(各八分)、浓朴(五分)、姜(三钱)、车前子(五分),溺爽汗出,诸症俱退,去苏梗、枳、朴、加鸡内金(炙三钱)、于术(炒一钱。)仿利水实脾法得愈。

  

  霍乱论治

  霍乱多发于夏秋之交,其症烦满腹痛,上吐下利、头痛身热、挥霍撩乱,甚则转筋入腹,四肢逆冷。良由起居冷热不调,饮食生冷失节,清浊相干,水谷不化。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利,在中焦则吐利交作,谓之湿霍乱。若胸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俗名搅肠痧,即为干霍乱也。故经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又曰:厥气上逆,则为霍乱。古今论治不一,大约因湿土为风木所克,又为炎暑蒸郁。故呕吐者,暑热之变。泄泻者,湿土之变。转筋者,风木之变。其间更多饮食停滞,气不升降而成。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此言受湿霍乱。又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泄,此言风木克土为霍乱。又曰: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此言受热霍乱。论治霍乱者,刘河间主火热。孙真人主食积。丹溪以为外感内积,阳不升,阴不降,张子和主风湿 三气,合而为邪。张景岳主寒邪伤脏。李士材兼主湿热风暑虚实,分别治。罗谦甫专主气不和,用地浆治。戴复庵随病之缘感,人之虚实而大旨重痰,故用苏合香丸通痞塞,次用藿香正气散吞来复丹,以控痰涎。初起阴阳搅乱,先服烧盐汤探吐之,以吐中即寓发散也。通用藿香散、回生散。若胀痛呕泻,察其邪甚于上,宜平胃散、神香散,或和胃饮。邪甚于下,宜五苓散、胃苓汤。无胀痛,但呕恶者,二陈汤合丁香散,加白蔻、砂仁。暑月感凉,霍乱吐利,胃苓汤加藿香、半夏。食后感寒,腹痛吐利,藿香正气散加神曲。伤生冷腹痛吐利,六和汤。伤暑身热,烦渴呕利,黄连香薷饮,轻者五物香薷饮。暑湿相搏,烦渴满闷,二香散。伤湿肢重,骨节烦痛,二术、二苓、浓朴、陈皮、泽泻,或除湿汤。若吐利转筋,为风木刑脾,平胃散加木瓜,或木瓜汤。转筋腹痛,木瓜建中汤。

  食滞腹痛,香砂枳术丸加神曲、谷芽。七情郁结,七气汤加乌药、木香、陈皮、枳壳。吐利不止,元气耗散,或口渴喜冷,或恶寒肢厥,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并非热,乃阴盛格阳,不可误用寒凉。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食盐少许,并冷服。暴泻如水,汗冷脉微,急用浆水散冷服。

  〔吐利〕夏月泄泻或呕吐,生姜汁调天水散。冒暑腹痛,呕泻转筋,木瓜、吴萸、食盐各半两,同炒煎汤,温服。吐利头痛,身热而渴,五苓散。吐利口干,烦渴引饮,麦门冬汤。吐利虚烦不眠,参胡三白汤。异乡初到,不伏水土吐利,加减正气散。

  〔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胸腹搅痛,乃土郁不能发泄,或宿食与寒气交搏而成。盖邪浅易得吐利,邪深则阴阳格拒,气道不通,不速治,多致暴死。急于委中穴刺出血,先用盐汤探吐,或热童便和烧盐少许,三饮三吐。宜提其气,但清气得升,则浊气可降而出,治宜温中破气散滞之剂。内用排气散加减,或神香散、七气汤。外以吴萸、青盐各两许,略研,炒热熨脐下。如小便不通,冬葵子汤。二便不通,浓朴汤。

  或已得吐泻,症势略定,宜二陈汤、藿香散。凡霍乱初定,不可急与粥汤,恐邪滞未尽复聚,且胃气逆,不能和降也。

  〔转筋〕《千金方》曰:阳明属胃大肠,以养宗筋。吐泻津液暴亡,宗筋失养,轻者两脚转筋而已,重者遍体转筋入腹,手足逆冷,危甚风烛矣。仓猝间急以盐填脐中,炮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胸有暖气者立醒。

  急用木萸散:木瓜、食盐、吴萸各五钱,同炒。再加茴香、苏叶、甘草煎服。捣蒜涂两足心。虽昏危转筋入腹,亦效。

   霍乱论治

  霍乱脉候

  脉伏或微涩者霍乱。(《医通》)脉代者霍乱,代而乱者亦霍乱。(《医鉴》)气口脉滑,乃膈间有宿食,虽吐,当更以盐汤探吐,吐尽用和中药。脉浮洪可救,微迟不语气少,难治。(《得效》)脉微涩,或代散,或伏,或结促,不可便断为死,脉乱故也。(《正传》)转筋入腹,四肢逆冷,气欲绝,脉洪大,可治。脉微而舌卷囊缩,不治。(《纲目》)干霍乱吐泻不得,胸腹胀硬,面唇青黑,手足冷过腕膝,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囊缩者死。(《回春》)

   霍乱论治

  附方

  〔通治〕藿香散 藿香 苍术 陈 朴 苓 夏〔通治〕回生散 藿香 广皮(各五钱)

  〔胀呕〕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气逆〕神香散 丁香 白蔻〔寒湿〕和胃饮 姜 朴 陈 草〔利湿〕五苓散 见一卷温。

  〔感凉〕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痰呕〕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调气〕丁香散 丁香(五分) 藿香 枇杷叶(各二钱) 姜(一片)

  〔感寒〕藿香正气散 见一卷中风。

  〔生冷〕六和汤 见一卷暑。

  〔伤暑〕黄连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伤暑〕五物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暑湿〕二香散 见一卷中风。

  〔伤湿〕除湿汤 见一卷中风。

  〔转筋〕木瓜汤 木瓜(二钱) 茴香(六分) 茱萸(钱半) 甘草(三分) 姜(五片)

  〔腹痛〕木瓜建中汤 桂 芍(各钱半) 草(一钱) 饴糖(二匙) 姜 枣加木瓜二钱半、柴胡一钱。

  〔食滞〕香砂枳术丸 木香 砂仁 枳壳 白术〔情郁〕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阴盛〕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厥冷〕四逆汤 见一卷暑。

  〔脉微〕浆水散 见一卷暑。

  〔泄湿〕天水散 见一卷温。

  〔烦渴〕麦门冬汤 麦冬(二钱) 陈 夏 术 苓(各一钱) 小麦(半合) 参 草(各五分) 乌梅(一个)

  姜(三片)

  〔虚烦〕参胡三白汤 人参(五分) 苓 术 归 芍 陈 麦 柴栀 草(各八分) 五味(三分)

  乌梅(一个)

  〔散滞〕排气饮 见三卷积聚。

  〔溺涩〕冬葵子汤 冬葵子 滑石 香薷(各二两) 木瓜(一枚) 每服五钱。

  〔便秘〕浓朴汤 浓朴 枳壳 良姜 槟榔 朴硝(各七钱五分) 大黄(二两) 每服三钱。

  〔脾虚〕藿香安胃散 藿香 人参 陈皮(各一钱) 丁香(五分) 姜(十片)

   霍乱论治

  霍乱脉案

  胡氏 秋间吐泻欲死,诊脉知为积寒感暑而发。用藿香、砂仁、半夏、焦神曲、茯苓、小茴香、陈皮、炙草、煨姜,煎服一剂愈。此症多由温凉不调,生冷失节,以致阴阳乖格,清浊相干,夏秋间为多也。

  门人某 于道光辛巳暑夜吐泻,是年时疠大行,凡吐泻霍乱,见脚麻转筋囊缩者,立毙,城乡日以数十计。大率口鼻吸入秽邪,头晕胸闷,心腹猝痛,倾吐注泻,阳脱肢冷,目陷筋掣,身温汗油,顷刻昏厥矣。沿门阖境,病势一辙。用六和汤去扁豆、白术、杏仁,加薄荷梗、木青、煨姜,半日服二剂,遂定。后加意调摄得安。

  王 腹痛吐泻,烦躁不安,腿足筋掣。症由长夏务农,水田烈日中,多受湿 ,脾阳不司运化,吐泻骤作,烦渴无寐。又下多伤阴,筋失荣养,故拘急而抽搐也。若厥逆躁扰者死。诊其脉虚而促,用生脉散加藿梗、茯苓、砂仁、陈皮、木瓜、当归、白芍,数服而平。

  王 暑夜停食腹痛霍乱。用大和中饮,干姜改煨姜,一服止。

  李(婺源)暑月霍乱,泻利稀水,呕出宿腐,右脉微小,左更模糊,不但脾失转输,清浊相干,且察其神气索然,理防痉厥。急须主以温中,佐以分利。参六和四苓合方,半夏、砂仁、茯苓、茯神、猪苓、藿梗、潞参、炙草、煨姜、谷芽。一服吐泻止,再服小便利,随去猪苓,加白术,用锅巴汤煎,二服霍然以起,后误以冷冻饮料,卒致不救。

  

  泄泻论治

  泄泻者,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肠,多因脾湿不运,《内经》所谓湿多成五泄也。一曰飧泄,完谷不化,脉弦肠鸣,湿兼风也。(平胃散加羌),独、升。柴。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二曰溏泄,肠垢污积,脉数溺涩,湿兼热也。清六丸、大厘清饮,或胃苓汤加黄连。经云:暴迫下注,皆属于热。三曰 泄,大便澄清如鸭屎,脉迟溺白,湿兼寒也。治中汤、附子理中汤加肉豆蔻。经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四曰濡泄,身重肠鸣,所下多水,脉缓,腹不痛,湿自甚也。四苓散加苍术,胃苓汤加草果。经云:湿甚则濡泄。五曰滑泄,洞下不禁,脉微气脱,湿兼虚也。四柱六柱饮,或四君子汤加升、柴。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难经》所云五泄,一曰胃泄,饮食不化,即风乘湿也。胃气汤。二曰脾泄,呕逆腹胀,即暑乘湿也。香薷饮、参桂苓甘露饮加姜。三曰大肠泄,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五苓散。四曰小肠泄,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汤止之。五曰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变为热泄也。八正散加木香、槟榔,次用天水散。此外有痰泄,痰泄脉滑类弦。

  积湿成痰,留于肺中,故大肠不固。二陈汤加浮石、黄芩、神曲、姜汁、竹沥。或吴茱萸汤温服。探吐痰涎,泄自愈。有食泄,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治中汤加香、砂、枳、术、楂肉、陈皮、谷芽、麦芽。

  伤酒泄,嗜酒伤湿,便青绿色,葛花解酲汤。有暑泄,暑泄脉虚。自汗面垢,暴泻如水。薷苓汤、桂苓甘露饮。

  伏暑久泻,玉龙丸。有盛暑伤其外,阴冷伤其中,为内外交迫。连理汤。有肾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由命火衰,肾虚不摄。宜补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山药、茯苓、小茴香、杜仲、菟丝。有脾肾泄,由二经并虚,朝泄暮已,久而神悴肉削。四神丸。有饭后即便,亦由脾肾交虚,真火不能腐熟水谷,故食下即泄。二神丸。有滑泄久而不止,固肠丸。由气虚下陷者,补中汤。或大便滑泄,小便精出者,万全丸。若老人诸泄,不宜多用渗泄分利。以人生五十后,升气少,降气多,渗利太过是降而益降,未免重竭其阳,泻多则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宜升提阳气。如升、柴、独、防,佐以术、附、补骨脂。士材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治泄者,当权其轻重缓急而用之。

  凡泄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脱滑不禁,然后以涩药固之。

  凡泄水腹不痛者,湿也,宜燥渗。完谷不化者,气虚也,宜温补。腹痛肠鸣,水泄一阵,痛一阵者,火也,宜清利。时泻时止,痰也,宜豁之。泻后痛减,食积也,宜消之。脾泄久宜涩,下陷宜升提。

   泄泻论治

  论肾泄

  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二便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阳衰,则阴寒盛,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古方治肾泄,用椒附丸、五味子散。若欲阳生于阴,肾气充固,宜八味丸去丹皮,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用山药糊丸为妙。

   泄泻论治

  泻与痢不同及先后传变

  泻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分利脾胃之湿。在下焦者,调理肝肾之伤。若水泻久,则传变而痢脓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后泻,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瘳。

   泄泻论治

  泄泻脉候

  胃脉虚则泻,脉滑,按之虚,必下利。肾脉微小则洞泄,肺脉微甚则泄。泄泻脉洪大者逆,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论治

  附方

  〔除湿〕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飧泄〕升阳除湿汤 见一卷湿。

  〔分消〕清六丸 滑石 甘草 红曲〔热泄〕大厘清饮 茯苓 猪苓 泽泻 木通 山栀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湿泄〕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食泄〕治中汤 见三卷饮食。

  〔寒泄〕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渗湿〕四苓散 见一卷中风。

  〔虚泄〕四柱六柱饮 参 附 苓 木香名四柱饮,加肉果、诃子,名六柱饮。

  〔虚泄〕四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胃泄〕胃风汤 参 术 苓 归 芍 肉桂 粟米〔脾泄〕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暑泄〕桂苓甘露饮 见一卷暑。

  〔小肠〕大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清火〕黄连解毒汤 见一卷温。

  〔清热〕芍药柏皮汤 芍 柏皮 连 归〔瘕泄〕八正散 见一卷火。

  〔热泄〕天水散 见一卷温。

  〔痰泄〕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痰泄〕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酒泄〕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暑泄〕薷苓汤 香薷饮合四苓散。

  〔暑泄〕玉龙丸 硫黄 硝石 滑石 明矾〔暑泄〕连理汤 见一卷暑。

  〔脾肾〕四神二神丸 见三卷饮食。

  〔滑泄〕固肠丸 龙骨 附子 丁香 诃子 良姜 蔻仁 砂仁 木香 赤石脂〔升提〕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滑泄〕万全丸 赤石脂 炮姜(各一两) 胡椒(五钱) 醋糊丸。

  〔肾泄〕椒附丸 川椒 附子(各五钱) 山萸(二两) 螵蛸(炙) 鹿茸(烙去毛酒蒸,焙) 龙骨(各四钱) 酒糊丸。

  〔肾泄〕五味子丸 杜仲 五味 肉蔻 故纸(各一两) 吴萸(三钱) 姜枣为丸。

  〔补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通治〕泄泻方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泽泻 砂仁 神曲 麦芽 寒加木香、煨姜。热加黄芩、白芍。暑加香薷、扁豆。湿加苍术、半夏、猪苓、滑石。食加山楂、枳实。久加人参、黄 、升麻。滑泄不禁加肉蔻、诃子。

  〔肠滑〕久泻方 白面(炒黄,二两) 冬术(一两) 故纸(五钱) 滑加粟壳(三钱) 临服加白糖。

  〔不食〕久泻方 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慢火炒熟,研细) 怀山药(炒,一两,研细) 和匀,加白糖、川椒调服。

   泄泻论治

  泄泻脉案

  汤氏 初秋寒热吐泻,或以为感暑,用香薷饮;或以为霍乱,用藿香正气散;其家两置之。诊其脉濡而弱,烦热无汗,自利呕渴。予谓湿甚则濡泻,今湿郁生热,热蒸更为湿,故烦而呕渴也,宜猪苓汤去阿胶主之。

  猪苓(二钱)、茯苓(三钱)、泽泻(八分)、滑石(六分),加半夏(钱半)、薄荷梗(八分)、薏苡、煨姜(各三钱)、灯心(六分)。一服呕止泄稀,去滑石、煨姜、半夏,再加麦冬、山栀、车前。二剂而安。

  汤氏 冒暑重感新凉,寒热头晕,口干舌燥,呕泻不已,头汗剂颈而还。医用消导,转益烦渴,脉不数而滑大,此邪郁蒸痰。先挑姜汁止呕,用正气散加减。藿香、薄荷以辟恶,丹皮、栀、芩以解热,夏、曲、煨姜以除痰,赤茯、猪苓、薏仁以利湿,花粉、麦冬以生津,一服汗凉脉和舌润矣。因有年体弱,明晨怯寒,手足微凉,此脾阳虚也。用理中汤,炮姜改煨姜,加砂仁。苓、薏、炙草,一剂呕泻止,手足和。但气微坠,宵分少寐,原方去煨姜,加茯神、炙 、枣仁、白芍、升麻,一服而安。

  予馆新洲,(江水泛潮,地最卑湿。)长夏晨泄,每阴雨前尤验。痰多不渴,或吐白沫,清晨左胁气响,必阵泻稀水,此湿多成五泄也。胃苓汤加神曲(炒)、半夏(制)、干姜(少许)。一则劫阳明之停饮以燥湿,一则开太阳之里气以导湿,故一啜辄止。良由长夏湿淫,水谷停湿,脾阳少运故也。嗣后去桂,加砂仁、小茴、二术生用,或苍术、姜、曲煎服,亦止。

  潘 色苍嗜饮,助湿酿热,濡泻经年,脉寸关实大,岂温补升提所得效。细询平昔吞酸,去秋连发腿疡,明系湿邪蕴热,流注经络所致。治者不察,当夏令主火,仍以四神丸加炮姜、乌梅,补中汤加吴萸、肉果,愈服愈剧,致头晕口燥,气坠里迫,溺涩肛痛,皆火性急速征据,必清理湿热之邪,乃为按脉切理,仍当戒饮,毋谓六旬外久泻延虚也。四苓散加薏仁、车前子、麦冬、山栀、灯心,二服已效。加神曲、砂仁壳、枳子以理酒伤而泻稀,加黄芩、白芍而脉敛,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痊。

  曹 脉左濡,右关尺弦大,腹鸣则痛坠泄泻。前因怫悒,木制脾土,为中焦痞痛。服破气燥剂,再伤中气,每日晡少腹痛泄,下焦阴气又伤,急须甘缓和中,佐以温摄。潞参、炙草、白芍、茯苓、小茴、橘核(俱酒焙)、益智、木香(俱煨)、饴糖、红枣,十数剂,痛泻止。

  于 五泄无不由湿,寓居斥卤,水味咸浊,便泻三年不止。凡运脾利湿,温肾补土,及升提疏利固涩诸法,毫不一效。今夏诊右脉寸微关滑,乃湿中伏热,大小腑清浊不分,火性急速,水谷倾注无余,脾失输精,肺苦燥渴,气不化液,肾不司关,所下污液,自觉热甚,或痛泄,或不痛亦泄,日夕数行,口干溺少,时想凉润。

  略用守补,即嫌胀满,可知气坠全是腑症。若清浊分,则泄泻渐已。(煎方:)茯苓、猪苓、车前、山栀、神曲、薏苡、大腹皮、乌梅、黄连,午前服。(丸方:)益智仁(煨)、补骨脂、南烛子、诃子、茴香、茯苓、山药、广皮、砂仁、半夏曲、杜仲、首乌、莲子,蒸饼为丸,晚服,至秋渐愈。

  

  痢症论治

  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 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俗以白属寒,赤属热,不知白伤气分,赤伤血分,赤白相间,气血俱伤。伤气分则调气,四七汤、木香化滞汤。伤血分则和血,四物地榆汤或理阴煎加减。易老所谓调气则后重除,和血则便脓愈也。然论致痢之由,其暑湿伤胃者,郁热居多,生冷伤脾者,寒滞为甚,入手宜分。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由脾伤肾,势所必然。故郁热者清之,芩连芍药汤。寒滞者温之,香砂枳术丸、香砂异功散。

  湿胜者泄之,四苓散白术改苍术。宿食者消之,保和丸。

  积滞者导之,小承气汤、熟大黄丸。腹痛者和之,芍药汤加木香。气陷下者举之,补中益气汤。虚滑者摄之,赤石脂禹余粮丸。脂液涸者润之,猪脏汤、阿胶丸。久不愈者补而固之,八珍汤加炮姜、肉桂、木香、肉果、乌梅、牡蛎。痢止后调之,参苓白术散。治法尽此矣。而症之寒热虚实,宜细审焉。凡痢挟热者多实,初起外受暑热,内因停滞,绕脐痛胀,烦渴迸迫,下痢鲜红,脉洪滑者,宜清火导滞。导气汤、芍药汤去桂。如挟虚感寒,生冷不节,脾失转输,因而呕逆,下痢白脓,脉弦弱者,宜温理脾胃,兼佐行气。香砂温胃饮。盖因寒伤脏,忌用苦寒下夺也。况所痢脓垢,皆大小肠脂液所化,已非胃腑宿食,不得误认积滞,肆行攻下,剥削殆尽,但见下利血水,或如屋漏水,即须温摄。黑豆散加苓、术、茴香、肉果。如痢纯血,鲜红成块者,多心脾伏热。用黄连、白芍、丹皮。黑栀、黑荆芥、生地。若未止,地榆丸。其血紫黯稀淡,乃阳虚不能摄阴,宜温调其气,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加木香。痢色黑有二,焦黑者热极反兼胜己之化,芩芍汤、香连丸。光如黑漆者为瘀血,桃仁承气汤。纯下清血者,为肠胃风袭,胃风汤加枳、荆、防。五色痢乃五脏气化并伤。

  昔人以为肾损,盖不液不守,精室受伤,治必益火消阴,实脾防水,兼理其气。真人养脏汤。赤白痢由冷热不调。驻车丸,连理汤。痢纯白乃脏寒气滑,与暴注属热不同,或如冻胶,如鱼脑,由气分致病,为脏寒滞下。

  先用沉香、白蔻、木香、小茴、砂仁。次用理中汤加香、砂。白痢初起,里急后重,为湿郁化热。平胃散加香、砂。痢稀白肢冷腹痛不已,附子理中汤。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先白痢,后下脓血者,戊己丸。先白痢,后下鲜血者,阿胶四物汤。先痢脓血,后变青黑杂色,腹痛倍常者,驻车丸。先脓血,后变白沫白脓者,补中益气汤加炮姜、赤石脂。下痢发热者,疏其邪,仓廪散。腹痛身微热者,和其营。小建中汤。一种阴虚下血发热,烦渴至夜转剧者,急宜救液存阴。阿胶丸、阿胶梅连丸、黄连阿胶丸。下痢渐减,津液枯燥,肛门涩滞者,猪脏汤。痢后便秘后重,由气虚下陷者,升其阳则阴自降。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脓血稠粘,挟热后重,烦渴脉洪者,白头翁汤。湿热下痢后重者,升阳除湿汤。风邪伤卫,后重不除者,三奇散。虚滑而后重者,痢后不减,真人养脏汤。

  虚滑而腑阳向衰者,桃花汤加人参。里急仍不得便,属气滞,苏子降气汤。里急频见污衣者,为气脱,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肉果。洞泻不止,真人养脏汤。下利大孔痛,火因泻陷,升其气则痛自定,补中益气汤。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冲上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宜人参、石莲、石菖蒲、竹茹、茯苓、麦冬、粳米。丹溪用人参、石莲、黄连浓煎,加姜汁冲服。但得下咽便开,如胃虚呕逆,治中汤加丁香。

  肝邪乘脾呕逆,吴茱萸汤加丁香、白芍、青皮、黄连、乌梅肉。久痢噤口不食,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不能开。香砂四君汤加扁豆、薏仁、藿香、煨葛根、粳米。得胃气一醒思食,宜独参汤,少加橘皮。

  〔休息痢〕屡止屡发,经久不愈,诃黎勒丸。因兜涩太早,积滞未清者,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者,香连丸加楂肉、神曲。因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者,大断下丸。

  〔风痢〕纯下青沫,苍术防风汤。寒痢白如鸭溏,肠鸣痛坠不甚,理中汤、诃子肉汤。暑痢面垢烦冤,燥渴引饮,薷苓汤。湿痢身重腹满,红黑混浊,除湿汤。脾湿血痢,苍术地榆汤。气痢下如蟹沫,气痢丸。

  疫痢时邪传染,一方相似,人参败毒散加减。蛊蛀毒痢,血如鸡冠,乌梅丸。蛲虫痢虫形极细,从谷道溢出,以雄黄锐散纳下部,内服芜荑丸。疟后痢,痢后疟,东坡姜茶饮。疟痢齐发,补中益气汤加减。洞泻不止,厥逆,附子理中汤。胎前赤白痢,连理汤加胶艾。胎前痢,产后未止,最危。驻车丸,伏龙肝汤加减。

  〔协热下利〕由上受温暑湿热之邪,循募原下陷肠胃,或血水,或粘腻,皆湿热传化,宜用分消,清热利湿。如浓朴、黄芩、茯苓、滑石、猪苓、泽泻、广皮、扁豆,甚则加黄连。

  凡治痢与治泻异,水泻由清浊不分,可利小便。痢则邪毒胶滞,津液枯涩,大忌分利,且痢久必伤肾,肾阴亏,宜滋液。黑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宜益火,如四神丸,及沉香、桂、附、益智。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也。

  故痢久先温脾,不应,即温肾。丹溪以先泻后痢为脾传肾,为贼邪,难治;先痢后泻为肾传脾,为微邪,易愈。

  故治痢以脾肾为要。

  噤口痢由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宜清解热毒。如黄连、酒炒黄芩、白芍、石莲肉、广皮、银花、楂肉、木香汁。又方,五谷虫焙黄研末,黑糖拌匀,新汲水送下,即愈。

  痢症初起,有兼外感者,身必发热,表里俱病,其症最重,宜表里并治。

  痢疾初起,必兼湿热宿滞,宜用治痢散。葛根、苦参、松萝茶叶、麦芽、山楂、赤芍、陈皮研末,每服四钱,加黄连尤效。此方出《医学心悟》,不论赤白皆效。葛根,鼓舞胃气上行也。茶叶、苦参,清湿热也。

  麦芽、山楂,消宿食也。赤芍、陈皮,行血调气也。腹痛里虚者,用橘饼半个,红枣十枚,沙糖五钱,煎汤服,立效。

  《医通》曰:痢后风者,因痢后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受风寒,或感湿气,致两脚痿软肿痛。

  宜大防风汤。又痢后变成痛风,皆调摄失宜所致。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续断、虎骨。

  《病机沙篆》曰:痢起夏秋,湿热郁蒸因乎天,生冷停滞由乎人,当炎暑令行,不能保摄脾胃,多食瓜果肥甘,土气受伤,无以制湿,湿蒸热壅,气机阻逆,不得宣通,因而肠胃反窒,里急后重,小水赤涩。宜苦寒之药,燥湿涤热,佐以辛温,便能开郁运气。故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然虚寒实热,浅深新久之不同,难一例治。

  沈朗仲曰:痢症初起,形气尚强,胀实坚痛者,可速去积,积去痢止,此通因通用,症随痢减之法。

  若烦热喜冷,脉实腹满,或下纯红鲜血者,此湿热内盛,法宜清利。若经久正伤,有伤阴伤阳两途。伤阴者精血脂液,悉从痢去,多烦躁热渴之候,宜以清润养其阴。伤阳者脾肾元阳,悉从痢散,多滑脱厥逆之候,宜行温补回其阳。总之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滑脱者多寒,涩滞者多热。参之脉症,合之新久,百无一失矣。

  附倪涵初痢疾三方〔初起煎方〕黄连(去芦) 黄芩 白芍 楂肉(各一钱二分) 枳壳(去穣) 浓朴(姜汁炒)

  槟榔 青皮(去穣。各八分) 当归 地榆 甘草(炙。各五分) 红花(酒炒,三分) 木香(二分)

  桃仁(研,一钱)

  如法炮制,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此方治红白痢,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者,皆宜。如痢纯白,去地榆、桃仁,加橘红四分,木香三分。如滞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二钱,服一二剂,仍除之。若服过一剂,滞涩已去,不必再服。年幼者,大黄只用一钱。

  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旬日亦效,半月后则当加减。

  〔加减煎方〕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白芍(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楂肉(一钱) 橘红 青皮槟榔(各四分) 炙草(三分,生用二分) 当归(五分) 地榆(四分) 桃仁(研粉,六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如法制服,延至月余,脾胃虚弱而滑泄,当补理。

  〔补理煎方〕黄连(酒炒,五分) 黄芩(酒炒,六分) 白芍(酒炒,四分) 橘红(六分) 当归(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盐炒,五分) 炙草(五分)

  如法制服,以上三方,如妇人有胎,去桃仁、红花、槟榔服。

  一忌温补早。痢起于湿热蕴积,胶滞肠胃,宜清热邪,导滞气,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参、术等温补药,则热愈盛,气愈滞,血亦凝,邪何由去。

  一忌大下。痢因邪热胶滞,用疏通则愈。若用大承气汤下之,胶滞未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耳。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

  一忌发汗。痢发寒热,头目痛眩,由内毒熏蒸,自内达外,非表邪也。若发汗,则风剂燥热,愈助热邪,正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

  一忌分利。痢因热邪胶滞,津液枯涩,若用五苓等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枯,枯涩愈甚,缠绵不止。第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安用分利为?利小便为治水泻之良法,以之治痢,则大乖矣。

   痢症论治

  痢症脉候

  下痢沉小微细者吉,洪大滑数者死。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微弱者为欲愈,虽发热不死。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即愈。下利发热而渴,脉弱者自愈。《医通》曰: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不宜数盛滑实,身热不止,口噤不食,或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为除中,皆死。下痢脉,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痢脉浮身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痢为肠胃病,虽频迸,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

   痢症论治

  附方

  〔调气〕四七汤 见二卷咳嗽。

  〔调气〕木香化滞汤 香 柴 陈 夏 归 草 草蔻 香附 红花 胸满加枳壳,腹胀加浓朴。

  〔和血〕四物地榆汤 地 芍 归 芎 加地榆,或加阿胶。

  〔和营〕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清热〕芩连芍药汤 白芍(二钱) 黄芩 黄连 木香 枳壳(各钱半) 陈皮(一钱) 炙草(三分)

  〔温寒〕香砂枳术丸 木香 砂仁 枳 术〔寒滞〕香砂异功散 木香 砂仁 参 术 苓 草 陈〔泄湿〕四苓散 苓 术 泽 猪苓〔消食〕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导滞〕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和痛〕芍药汤 归 芍 芩 连 桂 草 槟 木香 大黄〔升阳〕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摄滑〕赤石脂禹余粮丸 赤石脂 禹余粮〔润涸〕猪脏汤 取不落水猪大肠煮汁,吹去油面饮之。以脏补脏,且润枯涩,最为久痢妙方。

  〔润枯〕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一两) 茯苓(二两)

  〔补固〕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调补〕参苓白术散 见三卷脾胃。

  〔清导〕导气汤 芩 连 归 芍 槟 枳 木香 大黄〔温里〕香砂温胃饮 温胃饮见一卷中风,此加木香、砂仁。

  〔温摄〕黑豆饮 黑豆(一两半) 罂粟壳(蜜炙,八钱) 地榆 炙草(各六钱) 炮姜(四钱) 白芍(三钱) 分三四服,水煎。

  〔血痢〕地榆丸 地榆 当归 阿胶 黄连 诃子肉 木香 乌梅肉(各五钱) 蜜丸。

  〔温脾〕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黑痢〕芩芍汤 芩 芍 草〔通治〕香连丸 黄连(吴萸拌炒) 木香 醋糊丸。

  〔瘀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清血〕胃风汤 见本卷泄泻。

  〔五色〕真人养脏汤 归 芍 术 草 参 桂 诃子肉 木香 肉果 粟壳〔通治〕驻车丸 黄连 阿胶 当归(各一两) 干姜(五钱) 醋糊丸。

  〔赤白〕连理汤 见一卷暑。

  〔湿郁〕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冷痛〕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厥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炙草(二两) 冷服,加葱九茎。

  〔脓痢〕戊己丸 黄连 茱萸 白芍〔痢血〕阿胶四物汤 四物汤加阿胶。

  〔发热〕仓廪汤 参 苓 羌 独 柴 胡 枳 芎 草 前胡 桂枝 陈米 姜〔和营〕小建中汤 见二卷咳嗽。

  〔救液〕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一两) 木香黄芩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 浓朴(五钱)

  〔救液〕阿胶梅连丸 阿胶 黄连(各三两) 归 芍 苓 柏 乌梅(各一两五钱) 炮姜(一钱)

  醋煮阿胶为丸。

  〔存阴〕黄连阿胶丸 即阿胶丸。

  〔热痢〕白头翁汤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后重〕升阳除湿汤 见一卷湿。

  〔风邪〕三奇散 黄 防风 枳壳〔虚滑〕桃花汤 赤石脂 干姜 粳米〔里急〕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胃虚〕治中汤 见三卷饮食。

  〔呕痢〕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休息〕诃黎勒丸 樗白皮(二两) 诃子肉(五钱) 母丁香(三十枚) 陈米汤下三钱。

  〔久痢〕大断下丸 良姜 炮姜 细辛(各一两半) 龙骨 枯矾 肉果 诃子肉 赤石脂 牡蛎 附子(各一两) 石榴皮(五钱)

  〔风痢〕苍术防风汤 苍术 防风 麻黄 姜〔冷痢〕诃子肉汤 诃子(炮) 浓朴 炮姜 草蔻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 麦芽 炙草〔暑痢〕薷苓汤 见本卷泄泻。

  〔湿痢〕除湿汤 夏 朴 苍术(各钱二分) 藿香 陈 苓(各七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脾湿〕苍术地榆汤 苍术 地榆〔气痢〕气痢丸 诃子肉 陈皮 浓朴(各五钱) 蜜丸,米饮下。

  〔疫痢〕人参败毒散 见一卷伤风。

  〔蛊疰〕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杀虫〕雄黄锐散 雄黄 苦参 青葙子 黄连 桃仁 研细,捣生艾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

  〔虫痢〕芜荑丸 芜荑(炒) 黄连(各二两) 蚺蛇胆(五钱) 蜜丸。每服二钱,杏仁汤下。

  〔疟痢〕东坡姜茶饮 生姜 陈细茶(各三钱)

  〔产痢〕伏龙肝汤 伏龙肝 赤石脂(各一两) 生姜 生地(各两半)

  甘草 艾叶 当归 肉桂(各六钱)

  〔痢风〕大防风汤 参 术 草 地 芍 羌 防 桂 附 川芎 牛膝 杜仲〔通治〕治痢散 葛根 苦参 松萝茶叶 麦芽 山楂 赤芍 陈皮 研服四钱,加黄连尤效。

  〔滋燥〕黑地黄丸 苍术 五味 熟地 干姜〔润燥〕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益火〕四神丸 见三卷饮食。

   痢症论治

  痢脉案

  某 感暑致痢,热渴烦冤,里迫后重,红白稠粘,此湿热蕴结也。用六一散加花粉、薏仁、薄荷梗、枳壳、赤苓、赤芍、丹皮。热退,后重亦减,去花粉、薄荷、丹皮,加黄芩、白芍(俱酒炒)、煨木香、陈皮。

  数服愈。

  幼子 噤口秋痢,身热小腹坠痛,初痢稠红,次下血水,日夜无度,此热邪阻脘,气滞下焦,迫伤营分。

  初用枳壳、栝蒌仁(俱炒)、黑山栀、赤苓、苏梗、木香以导热而通逆。继用白芍、甘草(炙黑)、茴香、炮姜、黑楂肉以缓中而温下。后用石莲、潞参、茯神、砂仁、薏仁、熟地炭、山药、红枣、粳米以扶阳而和阴,渐次调理获痊。

  包氏 春雨连旬,感湿成痢,脘闷食减,其治在脾。用平陈汤去甘草,加神曲、谷芽(俱炒)、薏米煎汤,一服便减。再加炮姜、砂仁,服愈。

  堂弟 初秋患痢,因热渴多服梨、藕、莱菔,上吐下痢,口噤不食,奄卧昏沉,脉细欲绝,肢厥目瞑齿噤,汤药难下,急用附子理中汤去参、草。制川附(二钱)、炮姜(二钱)、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八分),煎汤,用箸启齿,以匙挑与之。尽剂手足渐温,与粥汤不吐矣。前方加陈皮、茯苓、炙草、谷芽,再剂痢渐止。

  嗣用香砂六君子汤而安。

  孙 数年久痢,必伤肾阴,但知健脾,不节腥腻,恐脾阳不复,肾阴益亏。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丸,人参、茯苓、山药、山萸、菟丝饼、砂仁、肉蔻、补骨脂、炮姜、南烛子、莲实,糊丸,一服而效。

  王 痢久鲜红,里急肛坠,兼患三阴疟发,皆暑湿热之邪留恋经腑。但久痢伤肾,久疟伤脾,痢疟合邪,足三阴交损,势必支离困顿。根据经旨热淫于内,以酸收,以苦发。用制浓朴、酒黄连(各五分)、乌梅(二枚)、甘草(炙黑,一钱)、白芍、赤苓、陈皮、黑荆芥(各钱半)、鲜夜交藤(五钱)、二服痢俱止。

  李氏 滞下自秋入冬,脉缓能食,前用升提止涩两不效者,以症非气滑脱陷也。今小腹痛辄下稠垢,非温通不愈,勿以休息痢混,行补摄治。小茴香(炒,八分)、干姜(八分)、煨木香(五分)、广皮、炙草(各六分)、砂仁(一钱)、地榆(酒炒,八分)、数服止。

  张氏女 冬初胸脘热痛,食后胀痢血,脉小数,左关尺为甚,阴阳两伤,天癸将至之年得此,惧延损怯。

  栝蒌仁(炒,钱二分)、枳壳、黄芩、白芍(俱炒,钱半)、浓朴(制,五分)、地榆(酒炒,八分)、生地炭(钱半)、诸症渐减,去栝蒌、黄芩、浓朴,加当归(醋炒)、香附(便制。各钱半)、红曲(一钱)、血痢亦稀,后服六味丸而安。

  朱 少年血痢,由初春迄冬未瘳,阴络久损,中间秋凉感疟,经邪或夹食滞。治者不分经络,妄投大黄、枳实、延胡等,通降理瘀,元气益削,脉沉弱少神。今冬怯寒食少,日夜利血十数行,腹不痛而滑泄,治取温涩以摄真元。潞参、茯苓、黑甘草、炮姜、肉蔻、牡蛎(醋 )、山药(炒)、诃子肉,一服已减,十数服全止。

  族某 初春痛痢,痢后鲜血点滴,腹痛后重,脉大,口燥怯冷,动则气急。六旬以上,痢久阴伤及阳,大忌发热。仿驻车丸,去黄连,用乌梅、阿胶(煨冲)、当归、白芍、熟地(俱炒)、五味、木香(煨)、炙草,粳米汤煎。三服痢稀血止,去乌梅、木香,加参、 、陈、苓、莲、姜,十数服而平。

  谭氏 六旬外,下痢旬余,犹然腹痛后重,溺涩脉洪,目赤颧红,寤烦口干。忽而香连丸,忽而粟壳汤,忽而大黄,忽而肉桂,用药前后不伦,失于疏理。先以荸荠粉、山栀、石斛、丹皮、赤苓、麦冬、白芍、木香汁、枳壳、地榆、灯心,一啜诸症减,纳粥糜矣。转方,用煨木香、陈皮、白芍、当归、茯苓、地榆、车前子、甘草梢,痢大减,惟腹痛不定一处,则虚气滞也。用葱姜末炒麦麸,绢包热熨,痛已,服调理药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