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心方 » 医心方全文在线阅读

《医心方》卷第十一

关灯直达底部

  治霍乱方第一

  《病源论》云: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者,饮酒食胃,脾消则令乱,言《养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也。

  《千金方》云:论曰: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食饮,非关鬼神。夫饱食肫脍,复餐乳酪、阳气欲升,阴气欲降,阴阳永隔,变成吐利,头痛如破,百节如解,遍体诸筋皆为回转,论时虽小,卒病之中,最为可畏,虽临深履危不足以喻之也。养生者宜达其旨趣,庶可免于夭横者矣。

  《极要方》云:得吐利者名湿霍乱,不得吐利者名干霍乱。干霍乱多杀人,往往有湿霍乱,不有性命之忧。

  《集验方》云:呕而吐利,此为霍乱也。

  《葛氏方》云: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于饮食,或饱食生冷物,杂以肥鲜酒脍,而当风履湿初得之便务令温暖,以火炭布其所卧床下,大热减并蒸被絮,若衣絮自抱,冷易热者。

  又方:可烧地,令热水泼敷;蒋席卧其上,浓覆之。

  又方:可作的尔热汤,着瓮中渍足令至膝,并铜器若瓦器盛汤,以着腹上,衣藉之,冷复易又方:可以熨斗盛火着腹上而不静者,便急灸之。灸之但明按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火下《千金方》云:凡诸霍乱;忌米饮,胃得中米即吐不止,但得与浓朴葛根饮。(今按:《葛氏方》云:可□备浓朴,每向秋月,便 自随之。)

  又云:凡霍乱医所不治方:童女月衣,合血烧,酒服方寸匕,秘方。(今按:《短剧方》云《范汪方》治霍乱吐下不止,理中汤方: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

  (今按:《短剧方》:药各三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又《医门方》:白术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水七升,煮取二升半。若胸满腹痛吐下者,加当归、浓朴各二两;若悸者、寒者、渴者,并主之。)

  《录验方》治霍乱虚冷吐逆下利理中丸方:人参 甘草(炙) 干姜 白术(各二两)

  凡四物,捣下蜜丸如弹丸,取一丸纳暖酒中服之,日三。

  (今按:《本草苏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

  又方:单煮浓朴,饮一二升,有效。

  又方:煮梨叶服之。(今按:《医门方》云:取梨枝叶一大握,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立瘥。)

  《效验方》治霍乱吐下,理中散方: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术(二两)

  凡四物,冶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短剧方》云:扶老理中汤,治羸老冷气恶心,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人参(五两) 干姜(六两) 术(五两) 麦门冬(六两) 附子(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五凡七物,下筛作散,临病者三合,白汤和方寸匕,一服不效,又服常将者,蜜丸酒服如梧子又云:霍乱吐下汗出,肉冷转筋,呕逆烦闷,欲得冷水者方:可与浓朴葛根饮进,沾喉中而又方:取藿香一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愈。

  (今按:《本草》云:一把重二两为正。)

  又方:煮青木香汁饮,至佳。

  又云:治卒道中得霍乱,无有方药,危急方:芦蓬茸大把,煮令味浓,顿服二升即瘥,有效《医门方》治霍乱吐下不止者方:煮百沸汤,细细添生水,热饮之。(今按:《删繁论》云又方:或煮高良姜或煮木瓜汁饮之。

  《通玄经》云:治霍乱方:木瓜煮作饮服之(今按:《本草陶注》云:若子并枝煮饮。)

  《救急单验方》疗霍乱方:桂三两,煮汁取一盏顿服,验。

  《陶景本草注》云:霍乱吐下方:楠材削作 煮服之。

  

  治霍乱心腹痛方第二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腹痛者,是风冷之气客于腑脏之间,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葛氏方》治霍乱若心腹痛、急似中恶者方:捣生菖蒲根饮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又云:卒得霍乱先腹痛者方:灸脐上一夫十四壮,名太仓。若绕脐痛者,灸脐下三寸四壮,《极要方》疗霍乱心腹激痛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一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短剧方》治心腹暴痛,及宿食不消,或宿冷烦满成霍乱方:作盐汤三升,使极咸,热饮一《又云:霍乱腹痛吐下方:取桃叶,冬天用皮,绞取汁,一服一杯,立愈。亦可浓煮,饮三升《耆婆方》治霍乱先腹痛方:煮生姜热饮之。

  又方:浓朴汁饮之。

  《僧深方》治霍乱腹痛而烦方:高良姜四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苏敬本草注》霍乱绞痛方:粟米泔汁,饮数升,立瘥。

  《广济方》疗霍乱心腹痛烦呕不止方:浓朴(四两) 橘皮(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藿香(一两) 高良姜(四两,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生冷、粘食。

  《通玄方》治霍乱先腹痛方:好验酢细细饮一盏许。

  又方:用火灸腹及背,得汗即愈。

  

  治霍乱心腹胀满方第三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腹胀满者,是寒气与脏气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胀《葛氏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以水五六升,煮三沸,顿服,若不即愈,更可作。

  又方:桂屑半升,以暖饮和之,尽服。

  又方:以盐纳脐中,灸上二七壮。

  又云:治苦烦闷腠满者方:灸心二七壮。

  又云:治烦呕腹胀浓朴汤方:浓朴(四两) 桂(二两) 枳实(五枚) 生姜(三两)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耆婆方》治霍乱烦闷腠满方:浓朴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老人小儿《范汪方》治霍乱腹中胀满、恶毒闷绝不通气,气息急危方:生姜(一累) 栀子(十四枚) 桂心(一两) 香豉(五合)

  四物,捣,以酒二升解之,去滓顿服。(今按:《录验方》:生姜累数以其一支为累,取服《短剧方》治霍乱腹痛胀满短气不得吐下,灸不效者,热伏心脏中,烦闷郁郁者方:可取白无粉《僧深方》治霍乱腹胀满不得吐方:粱米粉五合,以水一升半,和如粥顿服,须臾吐,若不

  

  治霍乱心烦方第四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烦者,由大吐大利,腑脏气暴极,故心烦,亦有未经吐利而烦者,《医门方》疗霍乱心烦方:香豉〔七合(绵裹)〕 栀子仁(三两) 浓朴(三两,炙)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重者,不过再,必愈。

  《通玄经》云:霍乱心烦闷不已方:用粟米汁饮之半升,即愈。

  又方:服粟米粉,和水服一合,立愈。

  又云:霍乱吐下已止,发热心烦欲饮水方:可与少秫米粉汁佳,若不止,可与葛根荠(脐

  

  治霍乱下利不止方第五

  《病源论》云:霍乱而下利不止者,是肠胃俱冷而挟宿虚,谷气不消故也。

  《短剧方》治霍乱洞下腹痛方:以艾一把,以水三升,煮得一升,顿服之良。

  又云:霍乱卒吐下不禁者,人参汤主之,方: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葛根(二两) 橘皮(二两) 麦门冬(二两) 甘草(二两)

  凡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霍乱下利不止者方:灸足大指本节内一寸侧白肉际,左右各七壮,名大都。

  又云:霍乱吐下不止方:干姜 茱萸各一两,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

  又云:灸两乳边,里外近腋白肉际各七壮。

  今按:治霍乱吐利,理中汤、理中丸主之,在上条。

  又云:先洞下者,灸脐边一寸,男左女右,十四壮。又云吐而下不止者,脐下一夫约中七壮

  

  治霍乱呕吐不止方第六

  《病源论》云:霍乱而呕吐者,冷气入于胃,胃气变乱,冷邪既盛,谷气不和,胃气逆上,《葛氏方》治霍乱呕不止方:生姜五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治霍乱烦痛、呕吐不止并转筋方:生香 (一把)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甚良。

  又云:霍乱呕吐,水药不下茱萸汤方:茱萸(一升) 黄连(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短剧方》治霍乱呕吐及暴下方:半夏(三两) 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三两) 附子(四两)

  凡五物,下筛,临病和之,若吐下不止者,以苦酒和之,饮服二丸如梧子大。

  《范汪方》治霍乱呕吐附子汤方:大附子(一枚) 甘草(六铢) 蜀椒(二百粒)

  三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霍乱呕哕(于越反)方第七

  《病源论》云:霍乱而呕哕者,由吐利后胃虚而逆则呕,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之。

  《范汪方》治霍乱呕哕、气厥不得息方:香豉(一升) 半夏(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一两) 柴胡(一两)

  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又方:半夏二两,生姜二两,水三升,煮得一升二合,分再服。

  《葛氏方》:霍乱若 者,灸手腕第一约理中七壮,名心主,当中指也。

  《短剧方》治霍乱呕哕吐逆,良久不止方:灸巨阙并太仓各五十壮。(今按:巨阙穴在去鸠尾骨端一寸;太仓者中管穴,在上管下一寸

  

  治霍乱干呕方第八

  《病源论》云:霍乱而干呕者,吐下后,脾胃虚冷,三焦不理,气痞结于心下,气时逆上,《短剧方》治霍乱或引饮,饮辄干呕方:生姜五两,以水五升,煮令得二升半,分再服良。

  又云:治干呕逆哕,手足厥冷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凡二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汤下咽,即愈。

  《葛氏方》霍乱干呕者方:灸手腕后三指(寸)大两筋间,左右各七壮,名间使。

  又方:取薤一虎口(一握也),以水二升,煮令得一升半,服之,不过三作。

  

  治霍乱烦渴方第九

  《病源论》云:霍乱烦渴者,大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脏燥,脏燥则渴也。烦渴不止则引饮《葛氏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杀人方:可以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得三升,澄,稍稍饮之,勿饮余饮之。

  《医门方》霍乱热心烦渴者方:以糯米水渍研之,以冷熟水混,取米泔汁,恣意饮之即定,《僧深方》霍乱吐后烦而渴方:紫苏子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无子取生苏一把《短剧方》治霍乱烦渴者方:粢米汁泔,饮数升,立瘥。

  又方:取新汲冷水饮之。

  《集验方》云:治霍乱而渴者,理中汤主之。

  

  治霍乱转筋方第十

  《病源论》云: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

  《葛氏方》霍乱转筋者方:灸趾心下五六壮,名涌泉。

  又方:灸大指上爪甲际,七壮。

  又方:苦酒和粉涂痛上。

  又云:转筋入腹痛者方:令四人捉手足,灸脐左一寸,十四壮。

  又云:若转筋入腹中如欲转者方:烧编席索三指撮,酒服之。

  又云:釜底墨末,酒服之。

  又云:腹中已转筋者方;当倒檐,病患头在下,勿使及地,腹中平乃止。

  又云:若两臂脚及胸胁转筋者方:取盐一升半,水一斗,煮令热,渍手足,在胸胁者汤洗之《千金方》霍乱转筋方:蓼一把,去两头,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纳盐脐中,灸二七壮,并治腹胀。

  又方:以车毂中脂涂足心下。又方:灸足踵取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又方:灸少腹横骨中又云:转筋在两臂及胸中方:灸手掌白肉际七壮。

  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脘。

  《短剧方》治霍乱转筋方:以苦酒煮青布裹KT (音奄,渍也,又作踏,徒合反)之,冷复易。

  又方:可以白 (侧吏反)煮粉及热洗之。

  《龙门方》治霍乱转筋方:取木瓜子、根、茎煮汤服,验。

  《医门方》治霍乱转筋方:取热 灰,以验醋和令微温,炒令极热,以青布裹,及热熨筋上又云:霍乱遍身转筋入腹不可奈何方:多作盐汤内船槽(昨营反)中令温暖,渍足之佳。

  《小《极要方》霍乱转筋方:生姜(一斤)

  上,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删繁论》云:霍乱转筋方:取絮巾若绵,灸暖以敷筋上。(今按:《范汪方》:转筋在脚《范汪方》治霍乱转筋方:鼠壤土,水和涂其上,愈。

  又方:取KT 合粉小温之,涂手摩之。

  《广利方》治霍乱转筋入腹方:取盐三合,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青布浸汤中,用拭转筋《陶景本草注》云:治霍乱转筋者,但呼木瓜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

  

  治霍乱手足冷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霍乱大吐下,其肠胃俱虚,乃至汗出,其脉欲绝,手足皆冷,名为四逆者,《葛氏方》先手足逆冷者方:灸足内踝上一夫,两足各七壮。

  又云:治下不止手足逆冷方:椒百枚,附子一枚,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服。

  《医门方》霍乱吐利不止,心烦,四肢逆冷方:浓朴 甘草 人参 白术(各二两) 生姜(三两)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短剧方》霍乱多寒,手足寒厥,脉绝,茱萸四逆汤主之,方:吴茱萸(二升) 当归(三两) 夕药(二两) 桂心(四两) 细辛(二两) 生姜(半斤) 通草(凡八物,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

  《录验方》:霍乱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外无热,脉微欲绝,或恶寒,四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附子(二两) 甘草(三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转筋肉冷汗出、呕 者良。(《短剧方》同之。)

  

  治霍乱不语方第十二

  《葛氏方》治霍乱欲死不能语方:生姜一斤,切,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饮竹沥少许。

  又方:芦蓬茸大把,浓煮饮二升即瘥。

  又方:干姜(三两) 甘草(一两) 附子(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治霍乱欲死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霍乱而欲死者,由饮食不消,冷气内搏,或未得吐利,或虽吐利,冷气未歇《极要方》疗霍乱呕而烦闷,胀喘垂死,经日不解方:浓朴(四两) 桂心(四两) 枳实(三两) 生姜(十两)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霍乱众治不瘥,烦躁欲死,胀气急方:烧童女月经衣血末,以酒服少少,立瘥又云:治霍乱神秘起死灸法:以物横度病患口中,屈之从心鸠尾度以下,灸度下头五壮,横又方:灸脊上,以物围令正心厌。又夹脊左右一寸各七壮,是腹背各灸三处也。

  又云:华佗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魄者,诸治皆至而犹不瘥者方:捧病患覆卧之,伸臂对,以即又云:注利不止而转筋入腹欲死方:生姜三累,拍破,以酒升半,煮三四沸,顿服之。

  

  治中热霍乱方第十四

  《短剧方》治中热暴下利霍乱变热心烦脉数者方:饮新出井水一升,立愈。饮多益善,此治又云:荠 汤治先有石热,因霍乱,吐下,服诸热药,吐下得止,因空虚仍变烦,手足热,闷,荠 (二两) 人参(二两) 浓朴(二两) 知母(二两) 栝蒌(二两) 葛根(二两) 枳实(二(二两) 黄芩(二两) 甘凡十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治欲作霍乱方第十五

  《耆婆方》治人腹胀欲作霍乱方:浓朴(二两,炙)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即瘥,小儿最喜,老人亦佳,夏秋月,恒置此药在家,有急《医门方》疗心腹胀满坚痛,烦闷不安,虽未吐下,欲霍乱方:取盐五合,水一升,煮令消煮取二升,顿服。)

  《葛氏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以水五六升,煮三沸,顿服。

  《短剧方》治霍乱烦扰、未得吐下方:煮香 汁,热饮之。(今按:《葛氏方》云:取蓼若

  

  治霍乱后烦躁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霍乱之后而烦躁卧不安者,由吐下后腑脏虚极、阴阳未理,血虚气乱,血气《葛氏方》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方:葱白(二十枚) 大枣(二十枚)

  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治霍乱止后食法第十七

  《医门方》云:若霍乱吐利定后,胃气虚弱,不可强食,便更作病,候待须食,仍微与稀饮《千金方》云:凡此病定已一日,不食为佳,仍须三日,少少与粥,三日以后,乃恣意食息也,仍七日勿杂食为佳。

  又云:诸霍乱忌米饮,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得与浓朴葛根饮。

  

  治下利方例第十八

  《千金方》云:论曰,凡利有四种,论冷热甘蛊。冷则白,热则赤,甘则赤白而杂,蛊则纯又云:古今利方千万,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虽然,弘之在人也,何则陟厘愈也?《医门方》云:辨曰:比见下利者,因多触热饮水,或夜露坐卧冒霜雪,风寒邪气客于皮肤而又云:下利欲饮者,为有热;利而不渴,其脏有寒;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软者,为虚烦也又云:下利有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下利瘥,时时复发,此为不尽,宜下;下利腹满不下利又云:下利甚者,手足痹不仁;下利而反发热、身形汗出者,自愈;下利,脉数而渴欲饮,又云:下利,手足无脉,灸之不温,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又云:凡人久下利或热,暴下两日即有 虫,口唇生疮,口中舌上唇并生疮如粟,疮剧者之《葛氏方》云:下利,手足逆冷,灸之不暖,或无脉,微喘者,死;下利,舌萎,烦躁而不今按:下利人可食物:赤小豆(孟诜云:止痢。) 小麦(《本草》云:止利。) 青粱米(《本草》云:止泄。)

  黄粱米(《本草》云:止泄。) 丹黍米(《本草》云:止泄。) 粳米(《本草》云:止泄。)

  橘(《本草》云:止泄。) 柚(《本草》云:止泄。) 梅(《本草》云:止下利。) 柿(《本草陶注》云:火熏者性热,断下。) 石榴(《本草》云:壳疗下利。) 通草(崔禹云:止云:止禹云:主鱼(崔禹禹云:主止下名:之多多美。

  下利人可忌物:《千金方》云:凡利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碱,《养生要集》云:腹中有冷患,饮乳汁,令腹痛泄利。

  《七卷食经》云:杏仁不可多食,令人热利。

  

  治杂利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杂利谓利色无定,水谷或脓或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热不《短剧方》治杂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黄,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如舍水,十四下已则烦,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而不欲食,十七食无数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饮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乌梅(二凡七物,合捣下筛,蜜和丸如大豆,饮服十丸,渐至二十丸,日三。(今按:《葛氏方》云《范汪方》乌梅丸,治万种下利方:干姜 黄连 黄柏(炙) 黄芩 艾(各一两) 乌梅(二十枚,取肉)

  上六物,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老少半,良验。

  又云:治下利日百行、师所不治方:曲末服一方寸匕,日三,以食愈为度,当以粟米粥服《令李方》治下利一日百起、黄连散方:黄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二物,冶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立愈。

  《极要方》疗冷热不调,或滞或水、或五色血者方:醋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二升汁,《广济方》疗百千种杂痢黄连汤方: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枚,炮) 蜀椒(十四粒) 阿胶〔如手(指)

  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纳胶更上火煎胶烊,分温三服。忌生冷猪鱼蒜。

  《传信方》云:一切利神效方:黄连(二两半) 黄柏(一两半) 羚羊角(半两) 茯苓(半两)

  上四味,为散,蜜和丸,用姜蜜汤下。

  灸诸利方:《经心方》云:灸脐中,稍至二三百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并治冷腹痛。(关元脐下三寸是也。)

  《新录方》云:灸脊中三百壮。(脊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折,则是也。)

  又方:灸脾俞百壮。(第十一椎两旁名脾俞。)

  又方:灸大肠俞百壮。(第十六椎两旁名大肠俞。)

  今按:《石论》云:金液丹,十种水谷赤白等利,此丹皆治疗。

  

  治冷利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胃虚则泄,故为冷利也。凡利色青白黑皆为冷也,《千金方》驻车丸,主大冷洞利,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方: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三两) 阿胶(三两)

  四味,以大酢五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服之,大人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葛氏方》下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干姜、赤石脂分等末,以白饮和丸如梧子,日服又方:酸石榴皮烧末,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二升,蜜合煎取二升,顿服。

  又方:豉一升,薤白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热顿服之,有大枣肉七枚良。

  又云:有止患冷者,淳下白如鼻涕,治之方:龙骨、干姜、附子分等捣蜜丸,服如梧子五丸《范汪方》治寒冷下利方: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四两) 附子(四枚,炮) 半夏(三两,洗)

  凡五物,下筛和丸,平旦服五丸如梧子,日再,渐加,勿热食。

  又云:四顺汤治逆顺寒冷冻饮料食不调下利方: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附子(一两) 干姜(三两)

  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今按:《僧深方》加龙骨二两。)

  又云:四逆汤治下利清谷,身反恶寒,手足逆冷,此为四逆,四逆汤主之,相视病患与方相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

  《短剧方》黄连汤,治春月暴热解脱饮冷,或眠湿地,中冷腹痛,下青黄汁,疲极欲死方:黄连(四两) 当归(三两) 干姜(三两) 浓朴(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今按:《经心方》无浓朴,有石榴皮。)

  《私迹方》温中汤,治寒下饭臭出方:甘草(一两,炙) 干姜(半两) 蜀椒(八十枚,去闭者) 附子(一枚)

  凡四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服,若呕,纳橘皮半两,老少者皆取服良。

  《广济方》疗冷痢青白色、腹内常鸣,行数疏出即大多,调中散方:龙骨(一两) 人参(一两) 黄连(一两) 阿胶(一两) 黄柏(一两)

  捣筛为散,煮米饮服。忌猪、鱼、蒜、炙肉、粘食等。

  《集验方》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令人生肉乌梅丸方:乌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熬令可捣) 附子(四两,炮) 黄连(十二两) 干姜(四两)

  凡四物,捣,下筛蜜丸,饮服如梧子十丸,日再,补方。

  

  治热利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风邪挟热乘之,肠虚则泄,故为热利也,其色黄,若热甚,黄而《录验方》青要结肠丸,治热毒下不绝,不问久新,悉治之方:苦参 橘皮 阿胶(炙) 独活 夕药 黄连 蓝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黄柏 甘草(凡十物,合捣下筛,蜜烊胶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饮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经心方》乌梅汤,治热毒下有湿方:黄连(二两) 乌梅(三十果) 阿胶(一两) 栀子(三十枚) 黄柏(一两)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新录方》热利者方:干枣四十枚,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豉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二服。

  《耆婆方》黄连丸,治中热下利方:黄连(十二分) 干姜(八分) 当归(八分)

  上三物,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丸,不知加之。

  《葛氏方》:下色黄者,挟毒热下也,治之方:栀子十四枚去皮,捣,蜜丸如梧子,服三丸又,挟热者多下赤脓或杂血,治之方:黄连,灶突中尘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薤一把,煮鲫鱼 ,纳秫米食之,多善。

  《千金方》治久利热诸治不瘥方:乌梅肉(一升,熬) 黄连(一斤金色者)

  二味,蜜和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一,神良。《僧深方》同之。

  《广济方》疗热毒痢甚数,出不多,腹中刺痛方:生犀角末(三两) 酸石榴皮(三两,熬) 枳壳(三两,熬)

  捣为散,饮服两方寸匕,日再,忌热食。

  

  治赤利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挟热,热乘于血,血流渗入腹,与利相杂下,故为赤利。

  《医门方》疗赤利,腹中绞痛,下部疼重方:黄连 当归 黄柏 干姜(各二两)

  上,捣筛为散,煮乌梅汁,服方寸匕,日二。

  《如意方》治下赤利术:金色黄连(一升,去毛) 黄柏(一斤) 犀角(二两)

  凡三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白蜜一升,又煎三升,平旦服,至日中令尽,勿间食也。

  《救治单验方》治赤利方: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栀子仁(二两)

  凡三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捣黄连末,和水服一匕,以瘥为度。

  

  治血利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血利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身热者死,身寒者生。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利治不可瘥者方:黄连六两,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着日星下,旦空腹顿服之,卧息。

  《极要方》疗血痢方:真生犀角末(五两) 阿胶(四两,炙) 干姜(三两) 艾叶(三两,熬) 黄柏(四两)

  上五物,捣筛为散,服方寸匕。

  《广利方》理血痢方:酸石榴一颗,和皮捣取汁,蜜一大匙和,暖顿服之。

  

  治赤白利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其利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所禁反)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间,搏肠脉薄《本草经》治赤白利方:鲫鱼作脍食之。

  《录验方》腊蜜丸,治赤白利方:朴硝(二两) 黄芩(一两) 大黄(一两) 代甘草(一两) 黄连(一两) 豉(一两) 腊巴豆(上七物,丸如梧子,空腹服三丸,日三。

  又云:赤白痢赤多热方:犀角(六分,屑多个) 黄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黄连(八分) 甘草(四分,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千金方》治赤白利黄连汤方:黄连(三两) 甘草(一两) 当归(二两) 黄柏(三两) 干姜(二两) 石榴皮(三两) 阿胶(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集验方》治暴下赤白方:香豉(一升) 薤白(一把)

  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传信方》疗赤白痢如鹅鸭肝方:黄芩 黄连(各八分)

  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二分。

  《广利方》治赤白痢白多冷痛方:黄连(八分) 浓朴(五分,炙) 当归(四分) 茯苓(六分) 干姜(三分)

  切,以水一大升七合,煎取七合,去滓空腹分两服。忌猪肉生冷。

  又云:赤白痢赤多热方:犀角(六分,屑) 黄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黄连(八分) 甘草(四分,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医门方》疗赤白利腹中绞痛无问远近方:黄连(八分) 五色龙骨(十分) 黄芩(六分)

  上,为散,以清饮空腹服方寸匕。

  《崔禹食经》赤白利方: 、云雀、鹎等任意食之。

  又方:通草子食之。

  《龙门方》治赤白痢方:煮韭,空腹顿服一碗,不过再,验。

  又方:手熟 乌豆服一大抄,不过二三。

  又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方寸匕,验。

  

  治久赤白利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赤白利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肠间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千金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冷实不消温脾汤方:大黄(四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治积三十年常下神方:赤松树皮去上苍皮一升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不过服一《录验方》治久赤白下利蒲黄二钱匕方:蒲黄(二钱匕) 干姜(二钱匕)

  二物,合以酒一升热服,不过四五服,断,良有验。

  《极要方》三十年痢不止方:黄连(五两) 浓朴(二两) 干姜(二两) 阿胶(二两) 石榴皮(二两) 艾叶(三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随时方》治赤白痢连年不瘥,腹中如刀搅,或血行下,无问赤白谷痢,并主之:白茯苓(四大两) 黄连(四大两) 黄柏(四大两) 羚羊角屑(三两,熬)

  上,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冷酒服之五十丸,渐至百丸,日再。

  

  治白滞利方第二十六

  《病源论》云: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滞白,故为白滞利也。

  《千金方》治白滞利方:仓米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米烂绞取稠汁,服二升。

  《范汪方》治赤白滞下昼夜数十行方:乌梅〔(割取皮)三两,火熬令干〕 黄连(三两)

  凡二物,冶合下筛,和蜜丸如梧子,晨服十丸,不知稍增,可至二三十丸,昼夜可六七服,《短剧方》治冷微赤白滞下不断,变成赤黑血汁如烂鱼肠,腹痛枯瘦不能饮食方:黄连(四两) 吴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石榴壳(二两)

  凡四物,以水三升渍黄连一夕,《僧深方》治赤白滞下久不断,谷道疼痛不可忍方:宜服温药,熬盐熨之。

  又方:炙枳实熨之。

  《葛氏方》治赤白杂滞下方:赤石脂(一升) 乌梅(三十枚) 干姜(三两)

  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又方:鼠尾草浓煮,煎如薄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

  

  治脓血利方第二十七

  《病源论》云:夫春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伤于风,至夏又热气乘《范汪方》治脓血利黄连丸方: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龙骨(四两) 黄柏(三两) 升麻(三两)

  凡五物,捣下筛,蜜和丸如梧子,白饮服三十丸,日三。

  又云:治下利赤白脓血桃花汤方:赤石脂(二两,捣筛) 干姜(二两) 附子(一两)

  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一方有粳米,无附子。)

  《广济方》疗白脓痢方:甘草(六分,炙) 浓朴(十二分,炙) 干姜(八分) 枳壳(八分,炙) 茯苓(八分)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温二服,忌生冷、油腻、小豆、粘食、海藻。

  

  治水谷利方第二十八

  《病源论》云: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葛氏方》治水下积久不瘥、肠垢已出者方:赤石脂 桂 干姜 附子分等捣末,蜜丸如小豆,服三丸,日三。

  又方:石榴皮一枚,黄柏一两,干姜二两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纳胶顿服。

  《医门方》疗水谷利、腹痛久不瘥方:浓朴(炙) 黄连(炙,三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

  《救急单验方》治水利方:煮韭,空腹顿服一热碗,不过再,验。

  

  治休息利方第二十九

  《病源论》云: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利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僧深方》治休息下方:煮小豆一升,和腊三两,顿服,验。

  又方:煮韭,空腹一碗热服,不过再,验。

  《范汪方》治息下、休下方:酸石榴合皮捣取汁服之。

  《陶景本草注》:柿,火熏者食之。

  又方:榉树皮煮汁服之。

  《葛氏方》若久下经时不愈者,名息下休下,治之方:龙骨四两,捣如小豆,水五升,煮取又方:黄连如鸭子大一枚,胶如掌大一枚,熟艾一把,水五升,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又方:常煮忍冬饮之。

  

  治泄利方第三十

  《集验方》云:黄帝曰:人苦溏泄(达郎反,思引翼逝二反)下利者何?对曰:春伤于风,夏论曰:泄凡有五种,各不同。胃泄者,饮水不化,色黄,言所食饮之物皆完出不消也;脾泄肠故下《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服大豆方:取大豆择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难,《医门方》治泄利或白赤不止,肠滑洞泄困极欲死方:酸石榴皮(三两) 干地黄(二两) 黄柏(三两) 阿胶(二两,炙)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

  《千金方》健脾丸:主虚劳羸瘦,体重,胃冷弱不消饮食、雷鸣腹胀、泄利不止方。

  钟乳(二两) 赤石脂(二两) 好曲(二两) 大麦孽(二两) 当归(二两) 黄连(二两) 人斛(二两) 桂心(二两)

  凡十五味,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弱者饮服。此方通治男女,《短剧方》云:泄利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泄注便脓血、五色重下,(灸云:

  

  治重下方第三十一

  《葛氏方》云:重下,此谓今赤白滞下也,今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去脓血如鸡子白,日又方:乌梅二十枚,打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赤石脂一升,乌梅三十枚,干姜三两,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龙门方》治重下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三方寸匕,验。

  又方:末黄连和水服之。

  《令李方》治下利重下方: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凡三物,冶下筛,以如枣许从下部中纳半,亦治毒。

  《范汪方》治重下方:蓼满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过再,神良。

  《录验方》治下腹中绞痛重下,下赤白当归散方:当归(二两) 黄连(二两) 黄柏(二两) 干姜(一两)

  凡四物,合下筛,以乌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绞痛,加当归;下赤加黄柏;重下增

  

  治疳利方第三十二

  《病源论》云:甘是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 虫也,从肠《要急方》治赤白疳利方:头发灰如鸡子大,水服立验。

  《龙门方》治蚶利积年出无禁止者:韭,两手握,细切,豉一升,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蛊注利方第三十三

  《病源论》云: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瓦斯乘之,鸡肝《短剧方》治时岁蛊蛀毒下,诸汤煎不能治欲死者方: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炮) 黄连(二两) 矾石(二两)

  凡四物,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以饮服。

  又方:黄连一分,面二分,冶末,蜜丸,水服如梧子。

  《葛氏方》若时岁蛊注毒下者方:黄连、黄柏分等,捣,蓝汁丸如梧子,服六七丸至十四五又方:秫米一升,烧成炭,水三升,和饮之。

  

  治不伏水土利方第三十四

  《病源论》云: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僧深方》治诸下利,胡虏之人不习食谷下者方用:白头公(二两) 黄连(四两) 秦皮(二两) 黄柏(二两)

  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本草拾遗》云:旧着鞋履下土,主人适他方,不伏水土,刮取末,和水服之,不伏水土与

  

  治呕逆吐利方第三十五

  《病源论》云:呕逆吐利者,肠胃虚,邪气并之,脏腑之气自相克也。

  《新录方》治利兼吐逆及呕者:葱白、豉各一升,水五升,煮服一升六合,分二、三服。

  又方:干姜末方寸匕,饮日二。

  《僧深方》治胸胁有热,胃中支满,呕吐下利方:黄芩(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桂心(一两)

  凡四物,水八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利兼渴方第三十六

  《病源论》云: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脏腑,脏腑虚受风邪,邪入于肠胃,故利,利《僧深方》治少阴泄利不绝、口渴不下食、虚而兼烦方:附子(一枚) 干姜(半两) 甘草(二分) 葱白(十四枚)

  凡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服。先渴后呕者,心有停水,一方加犀角一两。

  又方:浓朴,炙,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

  

  治利兼肿方第三十七

  《病源论》云:利兼肿者,是利久脾虚,水气在于肌肉之间所为也。

  《新录方》治利兼肿者:桑根白皮切一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糖三合,和烊分二服。

  又方:大麻子三升,水一斗,研取白汁,煮赤小豆烂,啖豆饮汁,良。

  

  治利后虚烦方第三十八

  《病源论》云:利后虚烦者,由腑脏尚虚而气内搏之所为也。

  《短剧方》大乌梅汤治被下之以后,虚烦燥不得眠,剧者颠倒心中懊 (奴道反)方:大乌梅(十四枚,擘) 好豉(七合)

  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纳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千金方》治下后烦,气暴上,香苏汤方:香豉(五两) 生苏(一把,冬用子三两)

  凡二物,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僧深方》治大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颠倒懊 欲死方:栀子(十四枚,擘) 好豆豉(七合)

  凡二物,水四升,先煮栀子,令余二升半汁,乃纳豉,二三沸,去滓,服一升。一服安者,

  

  治利后不能食方第三十九

  《病源论》云:利后不能食者,由脾胃虚弱、气逆胸间之所为也。

  《千金方》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得食方:夕药(一两) 甘草(一两) 当归(二两) 生姜(五两)桂心(三两) 浓朴(二两) 半夏(一两)

  凡七物,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利后哕方第四十

  《病源论》云:下断之后,脾胃虚,气逆,遇冷折之,其气不通则令哕。

  《范汪方》治大下之后,下止,呕哕、胸中满塞、水浆不下方:橘皮(一两) 人参(一两) 香豉(一升,一方一两)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三两) 甘草(一两)

  凡七物,切,以水九升,煮豉取七升,去滓,纳诸药,微火上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利后逆满方第四十一

  《病源论》云:利后而心下逆满者,犹脏虚,心下有停饮,气逆乘之所为也。

  《范汪方》治中寒下以后,心下逆满上冲胸中、起欲头眩方:茯苓(四两) 桂(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利后谷道痛方第四十二

  《病源论》云:利久肠虚,邪客于肛门,邪气与真气相搏,故令疼痛也。

  《新录方》利谷道疼痛方:炒盐熨下部。

  又方:烧蒜去皮,纳下部,良。

  《范汪方》利谷道痛方:炙枳实熨之。

  《集验方》治赤白滞下久不断、谷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温药,熬盐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