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胸痛方第一
《病源论》云:胸胁痛者,由胆(都敢反)与肝及肾(时忍反)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胸胁相引《葛氏方》:治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杀人橘皮(一升) 枳实(四枚) 生姜(半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再服。(今按:《短剧方》:枳实三两,水五升。)
又云:若已瘥复更发者:取韭根五斤,捣绞取汁,饮之立愈。
《千金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短气枳实(四枚) 浓朴(三两) 薤白(一斤) 栝蒌子(一枚) 桂心(一两)
五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录验方》治胸痛达背不得卧方:大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生姜(六两,)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浆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
《极要方》疗胸满气筑心腹中冷方:半夏〔一升(洗)〕 桂心(八两) 生姜(一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日三服。
《医门方》疗冷气胸中妨(害也)满或痛方: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浓朴(四两,炙)
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服相去八九里,顿服二三剂。
治胁痛方第二
《病源论》云:邪气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
《葛氏方》治胁卒痛如得打方: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起痛胁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
《短剧方》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其寒。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千金方》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古核反,胸内也),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当归(二两) 吴茱萸(二两) 茯苓(一两) 桂心(二两) 干姜(三两) 枳实(一两) 人参(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治尸注亦佳。(今按:《极要方》有干地又云:治两胁下痛方:热汤渍两足,冷则易。
治心痛方第三
《病源论》云: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病发,有死者,有不死成疹者。心为诸脏主其《葛氏方》治卒心痛方:当力以自坐。若男子病者,令妇人以一杯水与饮之。若妇人病者,令男子以一杯水与饮之。
又方:吴茱萸五合,桂一两,酒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吴茱萸二升,生姜四两,豉一升,酒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切生姜,若干姜切半升,以水二升,煮得一升,去滓,顿服之。
又方:取灶中热灰,筛去炭芥,燔熨心上,冷复易。
《录验方》治卒心痛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盛更燔,以熨心上,冷复易之。已熨之豆不可令畜生犬等食之,即死。
又云:治人心痛懊(于报反) (于报反,恼也), (于缘反,忧也)闷(莫困反)
筑筑(音竹),桂心(半两) 茱萸(二升) 夕药(三两) 当归(二两) 生姜(半斤)
凡五物,切,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夜一。有验。无生姜用干姜五两代。
《备急方》治心痛方:极咸作盐汤,饮三升,吐则即瘥。
《耆婆方》治卒心痛欲死方:吴茱萸(三两) 夕药(三两) 桂心(三两)
上,以淳酒大一升生煮之,令有半升在,顿服。
《僧深方》治卒心痛方:当归(二两) 夕药(一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一两) 栀子(二十一枚)
五物, (弗禹反)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五服。
又云:治三十年心痛附子丸方: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干姜(二两) 蜀附子(二两) 巴豆(二两)
凡五物,下筛,蜜丸如大豆,先食服三丸,日一。神良。
《新录方》治心痛方:饮井花水二升。
又方:以热汤渍手足,以瘥为度。
又方:烧秤锤令赤,投二升酒中,分二服。
又方:水服米粉一匙。
《集验方》治卒心痛方:桂心(八两)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鉴真方》治心痛方:大验酢半升,切,葱白一茎,和煎顿服,立愈。
《范汪方》治卒心痛一物桂心散方:桂心(一两)
为散,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饮酒,以米饮服之。
又云:备急丸方:巴豆(一分) 大黄(二分) 干姜(二分)
捣筛,共冶巴豆合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服之。
《如意方》治卒心痛术:画地作五字,撮中央,以水一升,搅饮之。
《短剧方》解急蜀椒汤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绞痛,腹中尽痛,白汗自出欲绝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两) 大枣(三十枚) 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汤成热服一升,不瘥复服一升。数用,治心痛最良。
《千金方》云:九痛丸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生来心痛。此方悉主之,并治附子(二两) 巴豆仁(一两) 生野狼毒(一两,炙令极香,称)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恶腹痛,口不能言者,二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又方:桃白皮煮汁,空腹服之。
又云,凡暴心痛,面无色欲死方:以布裹盐如弹丸,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又云:灸心痛方:心懊 (恼也),彻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如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
心痛胸痹:(灸膻中百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头百壮,在心鸠尾头上行一十半。)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十二寸。)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附心鸠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恶风:(灸巨厥百壮。)
心痛胸胁满:(灸期门有年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以上《短剧方》同之。
《救急单验方》冷心痛方:吴茱萸(一升) 桂心(三两) 当归(三两)
捣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渐加三十丸,以知为度。
又云:蛔心痛方:取蛐(音曲) (是演反)粪,烧令赤,末之,酒服验。
又云:一切心痛方:生油半合,温服立愈。
又方:服当归末方寸匕,和酒服瘥。
《孟诜食经》治心痛方:酢研青木香服之。
治腹痛方第四
《病源论》云:腹痛者,由腑脏虚,冷热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书舌上作“风”字。
又方:捣桂下筛,服三方寸匕。苦参亦佳,干姜亦佳。
又方:食盐一大握,多饮水送之,当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满坎中,熟搅取汁饮之。
又方:令人骑其腹,尿脐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饮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术:书纸作两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
《医门方》治腹痛方:桂心三两,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顿服。无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当归汤主寒腹痛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当归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当归(三分) 夕药(三分) 黄芩(四分) 桂心(一分)
凡四物冶筛,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温脾(俾移反)汤治腹痛脐下绕结绕脐不止方:当归(五两) 干姜(五两) 附子(三两) 甘草(二两) 大黄(五两) 人参(三两) 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脐上一寸。
又方:灸中极穴,在脐下四寸。
治心腹痛方第五
《病源论》云: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
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
《葛氏方》云:凡心腹痛,若非中恶霍乱,则皆是宿结冷热所为也。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桂(三两,)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顿服。无桂者,干姜亦佳。
又云:若心腹痛急似中恶者方:捣生菖蒲根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千金方》治心腹卒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堪忍高良姜汤方:高良姜(五两) 原朴(二两,炙) 当归(三两) 桂心(二两)
四味,切,以水八升八合,煮取一升八合,分为三服,一服六合,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短剧方》治寒疝心腹痛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诸药所不治者,桂枝汤加乌头汤主之:桂肉(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夕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乌头(五枚,破之,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极要方》疗心腹久寒,卒发,绞如鬼刺,欲死。汤方:吴茱萸(二升) 香豉(三合) 生姜(四两)
上,以好酒五升,煮取二升,分服。服下喉,杯未去口,病便止。勿令咽水。
又云:疗在心腹病不可忍方:上,取桃东引枝,削去苍皮,取白皮一握,以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之。
《医门方》疗卒心腹痛方:浓朴(三两) 桂心(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若卒痛如刺者,但煮桂汁饮之佳。
《僧深方》治恶气心腹痛欲死方:夕药(一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 当归(二两)
凡四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耆婆方》治人心腹绞痛不止方:生姜(十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心腹胀满方第六
《病源论》云:心腹胀者,脾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
《葛氏方》治卒苦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以热汤令的的尔,渍手足,冷复易。秘方。
又方:灸乳下一寸七壮。
又方:捣香 汁,服一二升。
又方:锉薏苡根,煮取汁,服三升。
《极要方》备急丸,疗忽然心腹胀满,急痛,气绝,大小便不通方:大黄(五两) 干姜(二两) 巴豆(三两,去心,熬) 芒硝(三两)
上,蜜丸,平晓饮服四丸,不利更加一二丸。取得四五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饭止之。
《新录方》治心腹烦满方:桃仁去皮,捣如泥,热酒服如枣二枚,日三。
又云:烦满吐逆方:生姜(一斤)
合皮切捣取汁,温服之。
又方:生蓼捣取汁,服一合二合。
《医门方》云:凡患胀满,频以利药下之,心腹中痛,妨(害也)不去气。又筑心者,缘胃中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橘皮(二两) 枣(三十颗)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若心忪(织容反,心动也)加茯苓三两。
又云:腹胀满,不能服药,导之方:取独头蒜,烧令熟,去皮,及热以薄绵裹纳下部,佳。冷易之。
又方:暖生姜,削,绵裹纳下部中,冷易之,佳。
《耆婆方》治人腹胀痛方:浓朴(三两) 高良姜(三两)
切,以水三升煮,分取一升半,少少热饮之,乃止。
《僧深方》云:浓朴汤,治腹满发数十日,脉浮数,食饮如故方:浓朴(半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凡三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微火煎令得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本草》云:诃黎勒水摩或散,水服之。
《苏敬本草注》云:槟榔子捣末,服之。
《孟诜食经》云:薤可作宿菹,空腹食之。
治卒腰痛方第七
《病源论》云:肾主腰,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腰痛伤腰《养生方》云:饮食勿即卧,久作气病,令腰痛疼。
又云:笑多则肾转腰痛。
《千金方》杜仲酒方治五种腰痛方:桑寄生 杜仲 鹿茸 桂心四味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腰脊疼不随方: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黄,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鱼,余不禁。新者良,陈者不任《录验方》治腰脚疼,不可忍,不能立。胡麻散方:取胡麻熬令香,于臼内捣碎,即以纱罗筛之数之,筛之若不数筛,即脂出,不可筛,令皮日及饮。蜜汤、羹汁等并得服,亦无禁。
《短剧方》云:灸腰痛法:令病患正 立,以竹杖注地,度至脐,以度注地,背正灸脊骨上,随年壮。灸竟,藏竹,勿带又,侠两旁各一寸,复灸之,为横三穴,间一寸也。
又,灸腰目小邪,在尻上左右陷处是也。
《葛氏方》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正倚(于义反)立,竹以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反以度之背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追年又方: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其左右各一寸,灸七壮。
《范汪方》治腰卒痛,拘急不得喘息,若醉饱,得之欲死,大豆紫汤方:大豆(一斗,熬令焦) 好酒(二斗)
二物,合煮令热沸,随人多少,服令醉。
《医门方》疗卒腰痛不得转侧方:鹿角一枚,长五六寸,截之。烧鹿角令赤,纳酒中浸之。须臾又燥,还纳酒中。如此数度破
治概腰痛方第八
《病源论》云:概腰者,谓卒然损伤于腰而致病也。此由损血搏于腰脊所为,久不已,令人《葛氏方》云:概腰者,是反腰忽动转,而挽之。治概腰痛欲死方:生葛根削之,嚼咽其汁,多多益佳。
又方:生地黄捣绞取三升,煎得二升,纳白蜜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又云:治反腰有血痛方:捣桂,下筛三升许,以苦酒和以涂痛上,干复涂。
又方:灸足踵白肉际三壮。
《范汪方》治概腰方:寄生桑上者、鹿茸、桂心、牡丹分等为散,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灸足跟白肉际三丸。
又方:灸腰目十丸。
治肾着腰痛方第九
《病源论》云: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渍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食如故。久变为水病。
《千金方》云: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所以如水洗状,又不渴,小便自利,食肾着汤主之: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茯苓(四两) 术(四两)
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今按:《集验方》无术。)
《僧深方》茯苓汤,治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痛而重如五千钱腹肿方:饴胶(八两)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饴,令烊,分四服。
治肝病方第十
《病源论》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得太《千金方》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眼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母姜(七两) 附子(七两) 槟榔(二十四枚) 茯苓(三两) 桔梗(四两) 橘皮(三两) 白术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又云: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前胡(三两) 秦皮(三两) 细辛(三两) 栀子仁(三分) 黄芩(三两) 蜀升麻(三两) 蕤核升) 芒硝(三两)
十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录验方》补肝汤,治肝气不足,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厥疝抢心,脚中痛,两目不明牛黄(一两) 乌头(四两) 柏子(四两) 大枣(二十枚) 龙胆(四两)
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令尽。
《僧深方》泻肝汤,治肝气实,目赤若黄,胁下急,小便难方:人参(三两) 生姜(五两) 黄芩(二两) 半夏(一升,洗) 甘草(二两) 大枣(十四枚)
凡六物,切,水五升,煮半夏令三四沸,纳药,后纳姜,煎取二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三
治心病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膺、背、 髀间痛,两臂内痛,恍惚,《千金方》治心虚寒,心中满胀,悲忧,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半夏(六两,洗) 宿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防风(二两) 桂心(三两) 远志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录验方》治心上虚热,胸中时痛,口生疮,四大羸乏少气方:茈胡(四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生地黄(八两) 夕药(四两) 地骨白皮(五两) 枳凡九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心中热风,见鬼来亲合阴阳,旦便力乏,黄瘦不能食,日日转羸方:龙胆(三分) 苦参(三分)
上二味,为散,以白米饮一服一钱,日二服,忌猪肉酒面。
治脾病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口苦饥,足痿不收,行善挚,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删繁方》疗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消食方:猪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一升)
捣茱萸等二物为散,纳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酒进方寸匕,日再服。
《千金方》治脾实热,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泻热汤方:茈胡(三分) 茯苓(三分) 玄参(二分) 大青(二分) 龙胆(三两) 细辛(三分) 杏仁(四九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极要方》疗脾热,内热唇燥渴,多肿身重方:以生地黄五两,捣之以水,绞取汁渍梅,蜜和服之。
又方:取芹菜汁一升,一服。
又方:麦门冬汁服之。
《广济方》主脾胃中热,渴欲得饮冷水,不下食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石膏(五两) 地骨白皮(三两) 茅根(切,一升)
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热面、热肉、海藻、猪、蒜。
《僧深方》温脾汤,治脾气不足,虚弱下利,上入下出方: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附子(二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凡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应得下去毒实,甚良。
治肺病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 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报息《千金方》治肺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瘦也)百病,小建中汤方:大枣(二十枚) 干姜(三两) 夕药(二两) 甘草(三两) 桂心(三两)
五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八两,煮三沸,分三服。
又云:治肺实热则胸KT 仰息泄气除热方:枸杞根皮(二升,切) 白前(三两) 石膏(八两) 杏仁(三两) 橘皮(五两) 白术(五两)
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煎两三沸,分三服。
治肾病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目黑,小便黄。
是也《千金方》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生地黄(五斤,干) 苁蓉(八两) 白术(八两) 巴戟天(八两) 麦门冬(八两)
茯苓(八两)
两) 干姜(五两)
十二味,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梦伏水等气急,泻肾汤方:大黄(三两,以水一升,密器中宿渍,碎如雀头大) 生地黄(五两) 甘草(二两) 茯苓(三硝(三两)
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别渍大黄,纳药汁中,更取二升三合,去《耆婆方》治肾气虚,则梦使人见舟船溺人。冬时梦见伏水中,及在水行,若有恐畏,恶人秦胶 石斛 泽泻 防风 人参(各一分) 茯苓 黄芩 干地黄 远志(各八分)
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大肠病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大肠气盛则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力大肠《千金方》治大肠虚寒,利下青白,肠虚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黄连(四两) 茯苓(三两) 芎 (三两) 酸石榴皮(五具) 地榆(五两) 伏龙肝(鸡子大一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挠调,分三服。
又云: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生疮,生姜泄肠汤方:宿姜(三两) 橘皮(三两) 大枣(十四枚) 青竹茹(三两) 生地黄(十两) 桂心(一两) 黄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小肠病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小肠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千金方》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腹中懊 ,补阳方:干姜(三两) 当归(四两) 黄柏(四两) 地榆皮(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三两) 石榴皮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肠实,热胀口疮紫胡泻阳方:紫胡(三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枳实(三两) 旋复花(三两) 升麻(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胆病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胆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干也,突也,莫报反)不安,身躯(去迂反,宿汁,心胆气之虚也《千金方》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水汤方:半夏(三两) 酸枣仁(五合) 黄芩(一两) 远志(二两) 茯苓(二两) 宿姜(三两) 秫米(凡八物,细切,取长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过,澄清,取六升煮药,取
治胃病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胃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饥而《千金方》治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防风(二两) 柏子仁(二两) 吴茱萸(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二两) 橘皮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实泻胃热汤方:栀子仁(三两) 夕药(四两) 白术(五两) 茯苓(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夜干(三两) 升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分三
治膀胱病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之余者,泻之。
《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满,肿而痛,以手按则欲小便而不得。
又云: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磁石(六两) 黄 (三两) 杜仲(四两) 白石英(五两) 五味(四两) 茯苓(三两) 术(五七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膀胱实热方:栀子仁(三两) 石膏(八两) 茯苓(三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地黄(切,一升) 蜜(一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须痢加芒硝三两。
治三焦病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三焦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或胸《千金方》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腹胀又云: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 理中汤方:黄 (二两) 桂心(二两) 丹参(四两) 桔梗(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三两) 茯苓(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上焦实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后胁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生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一升) 生芦根(切,一升) KT 心(五合) 廪米(一升) 白术(一两) 葳蕤(三两)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关,闭也;格,相拒也),上吐不下,腹彭彭蜀大黄(三两,切,水一升,五合别渍)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升麻(三两)
羚羊角(九味,以水七升,煮八物,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煎数沸,绞去黄滓,下芒硝,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虚寒,洞泄下利,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煎方:金色黄连(四两) 黄柏(三两) 当归(三两) 浓朴(三两) 干姜(三两) 酸石榴皮(四具)
八味,以水九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又云: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续断续断(三两)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一两) 干地黄(四两) 桂心(三两)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胶,更烊,取胶烊尽,下蒲黄,分三又云:治下焦热,大小便利不通,紫胡通塞汤方:紫胡(三两) 黄芩(三两) 橘皮(三两) 泽泻(三两) 栀子仁(四两) 石膏(六两,碎) 羚两)
十味,以水一斗,煮九物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气病方第二十一
《千金方》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黄 汤方:黄 (四两) 人参(二两) 干枣(十枚,去核) 生姜(八分) 白术(二两) 桂心(二两)
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云:理气丸治气不足方:杏仁(一两) 益智子(二两) 廉姜(二两) 桂心(一两)
四味,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为度。
治脉病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防风(十二分) 桂心(十二分) 通草(十二分) 茯神(十二分) 远志(十二分)
甘草(十二九味,捣筛为散,白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为剂限也。
又云: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蜀升麻(三两) 栀子仁(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子芩(三两) 泽泻(三两)
淡竹叶(三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筋病方第二十三
《删繁方》治筋虚实,暴损绝极,或因霍乱转动腹满并转痛。或因服药吐利过瘥,脚手虚转人参(二两) 浓朴(二两,炙) 葱白(一虎口,切) 白术(四两) 蓼(一把长三寸)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云:治转筋霍乱后因而筋转方:取絮巾若绵,炙暖以缚筋上。
又云:胞(膀胱)转筋急方:白术(四两) 香豉(一升,熬) 栀子仁(二两) 榆白皮(三两) 子芩(三两) 通草(二两)
七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治转筋阴囊卵缩入腹,腹中绞痛以交接极损所为方:取豚子一头,杖撞三十六下,放于户中逐之,使喘极,刺胁下,取血一升,以酒一升,共和饮之,若无酒,单血亦好,勿令冷凝也。
又云:治交接损缩,卵筋挛方:烧妇人月经衣,服方寸匕。(以上《千金方》同之。)
又云:治转筋十指筋挛(吕员反,拘也,又缩也)急,不得屈伸别法:灸手踝上七炷,大良。
又云:治转筋,胫骨痛,不可忍方: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炷。
又云:转筋方:灸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当拇指大筋是,灸七壮。
又方:灸大都,大都在足母指大节内侧,白肉际七壮。
又云:腹肠转筋方:灸脐上一寸十四壮。
又云:治筋绝方:蟹脑足髓熬,纳疮中,筋即续矣。
《千金方》治筋实极,手足爪甲或青,或黄,或黑,乌黯,四肢筋急,烦满。地黄煎方:地黄汁(三升) 生葛汁(一升) 生玄参(一升) 大黄(二两) 栀子(三两) 升麻(三两) 石十味,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煎两沸;次下葛汁等,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骨病方第二十四
《删繁方》云:凡骨虚实之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又云:治骨实苦烦热鸡子白煎方(通四时用):鸡子(七枚,扣开取白) 生地黄汁(一升) 麦门冬(三合) 赤蜜(一升)
凡四汁,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之三沸,分三服。
《极要方》疗骨虚劳冷,骨节疼痛无力方:豉(二升) 地黄(八两)
再遍蒸曝干,以食后以酒一升服之。并治虚热。
治髓病方第二十五
《删繁方》云: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又云:治髓实,勇KT 惊热,主肝热紫胡发泄汤方:紫胡(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四两) 细辛(三两) 枳实(三两) 淡竹叶(凡十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千金方》治髓虚, (恼)不安,胆腑中寒,羌活补髓丸方:羌活(三两) 桂心(三两)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人参(四两) 枣肉(一升,研为脂)
大麻子仁(二升,熬,研为脂) 羊髓(一升) 蒜(一升) 牛髓(一升)
十味,先捣五种干药为散,下枣膏,麻仁更捣,相濡为一家,下二髓纳铜钵中,汤中煎之,
治皮病方第二十六
《删繁方》云: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凡皮虚又云: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闭困也,拒也)蒴 蒸阳方:蒴 根茎(切,三升) 桃枝菜(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 菖蒲根叶(锉,二升)
凡五物,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盆上作少竹床子,置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可作两法,是又云: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所加,栀子煎方:栀子仁(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枳实(三两) 石膏(八两) 大青(三两) 杏仁(三两)
凡十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平旦分三服。(以上《千金方》同之。)
治肉病方第二十七
《删繁方》云:凡肉虚实之应,主脾胃。若其腑脏有病,从内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凡肉虚者,坐不平席,身卮动。肉实者,坐平不动,喘气。
又云:治肉虚坐不平席,好动,主胃病寒气所加,五茄酒方(通四时用:)
五茄皮(二升) 枸杞皮(二升) 干地黄(八两) 丹参(八两) 杜仲(一斤) 干姜(四两) 附凡八物, 咀,橙子贮之。清酒二斗,渍之三宿,一服七合,日再服。
又云:治肉实,坐平席,不动喘气,主脾病热气格,半夏汤除喘方(通四时用:)
半夏(八两,洗) 宿姜(八两) 细辛(三两) 杏仁(五两) 橘皮(四两) 麻黄(三两) 石膏凡八物,切,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