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证指南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全文在线阅读

《临证指南医案》暑

关灯直达底部

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欲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无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伤气分上焦闭郁)

杏仁 通草 象贝 栝蒌皮 白蔻 郁金汁

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 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黄卷 马兜铃 射干 苡仁

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栀皮 浓朴 竹茹

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山栀

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郁金 滑石 黄芩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四五) 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当午后阳升。烦喘更加。夫无形气病。医以重药推消。多见不效。

西瓜翠衣 活水芦根 杏仁 苡仁

酒客中虚。重镇攻消。清气愈伤。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肃。则其邪不攻自罢。议仍以廓清为法。若雨露从天下降。炎HT 自荡扫无余。威喜丸二钱十服。

(二二) 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于肺卫。当清上焦。

丝瓜叶(三钱) 大杏仁(三钱) 香薷(七分) 通草(一钱半) 飞滑石(三钱) 白蔻仁(五分)

脉左劲。右濡。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内中。蒙闭清空。成疟之象。平昔阴虚。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叶 连翘 飞滑石 野郁金汁 大杏仁 川贝母

(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 杏仁 郁金 滑石 香豉 山栀

(四七) 三疟之邪在阴。未经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湿。水谷内聚亦湿。即湿多成五泄之谓。疮痍仅泄经隧湿邪。而里之湿邪未驱。长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诸窍。咳嗽耳聋。的系新邪。非得与宿病同日而语。

连翘 飞滑石 嫩竹叶 荷叶边汁 桑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

(三六) 暑风必挟湿。湿必伤于气分。断疟疮发。即湿邪内发之征。湿伏热蕴。致气壅塞咽底脘中。

及至进谷无碍。二便通调。中下无病显然。

白通草 西瓜翠衣 活水芦根 苡仁

连朝骤热。必有暑气内侵。头热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虚邪痹。清补两难。先与益元散三四钱。用嫩竹叶心二钱。煎汤凉用三四小杯。常用绿豆煎汤服。

(六十)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药。致邪之在上。漫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经。不须再辨其谬。

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经义以论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间法。

杏仁 栝蒌皮 半夏 姜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沥 秋露水煎。

脉神颇安。昨午发疹。先有寒战。盖此病起于湿热。当此无汗。肌腠气窒。至肤间皮脱如麸。

犹未能全泄其邪。风疹再发。乃湿因战栗为解。一月以来病魔。而肌无膏泽。瘦削枯槁。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然腥 浊味。徒助上焦热痰。无益培阴养液。况宿滞未去。肠胃气尚窒钝。必淡薄调理。上气清爽。痰热不至复聚。从来三时热病。怕反复于病后之复。当此九仞。幸加意留神为上。

元参心 细生地 银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贝 丹皮 橘红(盐水炒) 竹沥此煎药方。只用二剂可停。未大便时。用地冬汁膏。大便后。可用三才汤。

伏暑至深秋而发。头痛烦渴少寐。

薄荷 淡竹叶 杏仁 连翘 黄芩 石膏 赤芍 木通

病几一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此非伤寒暴感。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邪留营中。有内闭螈 厥逆之变。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从来头面。都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连翘心 元参 犀角 郁金 橘红(蜜水炒) 黑栀皮 川贝 鲜菖蒲根 加竹沥

昨进清上焦法。诸症虽然略减。而神识犹未清爽。总由病久阴液内耗。阳津外伤。聪明智慧之气。俱被浊气蒙蔽。所以子后午前稍清。他时皆不清明。以阳盛时。人身应之也。拟进局方至宝丹。藉其芳香。足以护阳逐邪。庶无内闭外脱之虞。

至宝丹每服三分。灯心嫩竹叶汤送。

脉右缓大。左弱。面垢色已减。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为辛散温燥所伤。心营肺卫。悉受热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聋。清阳阻痹。九窍不利。首方宣解气血。继方芳香通窍。无形令其转旋。三焦自有专司。岂与俗医但晓邪滞攻击而已。今已获效。当与清养胃阴肺气。体素丰盛。阳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气降则上焦先受。试观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容色。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施治。

枇杷叶 炒黄川贝 橘红 郁金 茯苓 苡仁

暑风热气入肺。上热。痰喘嗽。(暑风伤肺)

石膏 连翘 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红 生甘草

肺气壅遏。身热喘咳。溺少。苇茎合葶苈大枣汤。

(二五) 暑风外袭。肺卫气阻。头胀咳呛。畏风微热。防作肺疟。

丝瓜叶 大杏仁 香薷 桔梗 连翘 六一散

舌灰黄。头痛咳逆。左肢掣痛。此烦劳阳动。暑风乘虚袭入。最虑风动中厥。

鲜荷叶(三钱) 鲜莲子(五钱) 茯神(一钱半) 益元散(三钱) 川贝母(一钱半) 橘红(一钱)

(女) 暑热秽浊。阻塞肺部。气痹腹满。宜以轻可去实。

西瓜翠衣 白通草 活水芦根 生苡仁临好。加入石膏末二钱。

(二三) 暑风热。神呆。

鲜荷叶 苦丁茶 滑石 木通 杏仁 浓朴广皮 白蔻仁

(二六) 暑热。头胀。咳喉痛。

鲜荷叶 杏仁 射干 橘红 桑皮 桔梗 木通 滑石

不饥不食不便。此属胃病。乃暑热伤气所致。味变酸浊。热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无据也。(暑热阻气中痞不运) 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身热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脉虚。右大左小。暑热内闭。拟和表里法。

薄荷 枳实 黄芩 生白芍 竹叶心 黑山栀 通草 甘草

(四二) 秽热由清窍入。直犯募原。初头痛肌胀。今不饥痞闷。以苦辛寒法。

杏仁 半夏 浓朴 橘红 竹叶 黄芩 滑石

脉虚。舌赤消渴。伏暑热气。过卫入营。治在手厥阴。

竹叶 犀角 生地 麦冬 元参

(六一) 舌黄。脘闷。头胀。口渴。溺短。此吸受秽气所致。

飞滑石(三钱) 白蔻仁(七分) 杏仁(三钱) 浓朴(一钱半) 通草(一钱半) 广皮白(一钱半)

(三三) 秽暑吸入。内结募原。脘闷腹痛。便泄不爽。法宜芳香逐秽。以疏中焦为主。

藿香梗 杏仁 浓朴 茯苓皮 半夏曲 广皮 香附 麦芽

秋暑内烁。烦渴。喜得冷冻饮料。脉右小弱者。暑伤气分。脉必芤虚也。此非结胸症。宜辛寒以彻里邪。

石膏 知母 浓朴 杏仁 半夏 姜汁

(二三) 脉小色白。气分不足。兼之胃弱少食。闻秽浊要刮痧。阴柔之药。妨胃助浊。常以猪肚丸养胃。入夏令。热更伤气。每食远进生脉四君子汤一剂。恪守日服。可杜夏季客暑之侵。生脉四君子汤 长服猪肚丸。

(二八) 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体虚不耐阳气升泄。乃热伤气分为病。宗东垣清暑益气之议。

人参 黄 白术 甘草 麦冬 五味 青皮 陈皮 泽泻葛根 升麻 黄柏 归身 神曲

(十六) 冲年真阴未长。逢长夏湿热交迫。斯气泄烦倦。当静坐凉爽。过月凉 至。炎HT 去。乃却病之期。与清暑益气之属。清暑益气汤。

(十四) 长夏湿热令行。肢起脓窠。烦倦不嗜食。此体质本怯。而湿与热邪。皆伤气分。当以注夏同参.用清暑益气法。

人参 白术 广皮 五味 麦冬 川连 黄柏 升麻 葛根 神曲 麦芽 谷芽鲜荷叶汁泛丸。

(四七) 以烦劳伤阳。交长夏发泄令加。见症都是气弱。亦热伤气也。烦渴有痰。先治其胃。盖阳明经脉。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机关耳。(烦劳伤暑胃虚) 金匮麦门冬汤。

诊脉肝胆独大。尺中动数。先天素弱。水亏。木少滋荣。当春深长夏。天地气机泄越。身中烦倦食减。皆热伤元气所致。进以甘酸。充养胃阴。少俟秋肃天降。培植下焦。固纳为宜。

炒麦冬 木瓜 北沙参 生甘草 乌梅

暑久入营。夜寐不安。不饥微痞。阴虚体质。议理心营。(暑入心营)

鲜生地 元参 川连 银花 连翘 丹参

(十三) 阴虚遗热。小便淋沥。近日冒暑。初起寒热头痛。汗出不解。肌肉麻木。手足牵强。神昏如寐。

成疟则轻。痉厥则重。

犀角 元参 小生地 连翘心 竹叶心 石菖蒲 滑石 化牛黄丸 二服

初病伏暑。伤于气分。微热渴饮。邪犯肺也失治邪张。逆走膻中遂舌绛缩。小便忽闭。鼻煤裂血。口疮耳聋神呆。由气分之邪热。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卫。心主营。营卫二气。昼夜行于经络之间。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于络。津液被劫。必渐昏寐。所谓内闭外脱。

鲜生地 连翘 元参 犀角 石菖蒲 金银花

暑风久入营络。微热忽凉。议用玉女煎。(暑风入营)

玉女煎去麦冬牛膝加丹皮竹叶。

热止。津津汗出。伏暑已解。只因病魔日久。平素积劳。形色脉象虚衰。深虑变病。今饮食未进。寤寐未宁。议以敛液补虚。(暑病久延伤液)

人参 茯神 麦冬 五味 炒白芍块辰砂一两。绵裹同煎。

热久。胃汁被劫。不饥不便。亦病后常事耳。古人论病。必究寝食。今食未加餐难寐。神识未清。为病伤元气。而热病必消烁真阴。议用三才汤意。

人参 天冬 生地 麦冬 五味子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辅之。(暑热深入劫阴)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暑湿热气。触入上焦孔窍。头胀脘闷不饥。腹痛恶心。延久不清。有疟痢之忧。医者不明三焦治法。混投发散消食。宜乎无效。(暑湿弥漫三焦)

杏仁 香豉 橘红 黑山栀 半夏 浓朴 滑石 黄芩

舌白罩灰黑。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自利。伏暑内发。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为要。

杏仁 滑石 黄芩 半夏 浓朴 橘红 黄连 郁金 通草

(二六) 暑热郁遏。头胀脘痛。口渴溺短。当清三焦。

丝瓜叶 飞滑石 淡竹叶 茯苓皮 浓朴 藿香广皮 通草

暑湿皆客邪也。原无质。故初起头胀胸满。但伤上焦气分耳。酒家少谷。胃气素薄。一派消导。杂以辛散苦寒。胃再伤残。在上湿热。延及中下。遂协热自利。三焦邪蒸。气冲塞填胸。躁乱口渴。瓜果下脘。格拒相斗。此中宫大伤。况进热饮略受。其为胃阳残惫。而邪结内踞可知矣。

考暑门时风烦躁。清浊交乱者。昔贤每以来复丹五六十粒。转运清浊为先。攻补难施之际。

望其效灵耳。来复丹。

目黄脘闷。咽中不爽。呕逆。寒少热多。暑湿客气之伤。三焦不通。非风寒之症。

大竹叶 黄芩 杏仁 滑石 陈皮 浓朴 半夏 姜汁

暑湿热。皆气也。并酿蓄浊痰于胃。遂口甜腻滞不饥。议以宣气理痰。

川贝母 栝蒌皮 杏仁 黑山栀 泽泻 另用二贤散

(四一) 诊脉弦。午后恶寒似热。不饥。溺涩短赤。暑热炎蒸。外袭肺卫。游行三焦。致气分窒痹而然。

当用和法。宜薄滋味庶杜疟患。

杏仁 香薷 木通 飞滑石 茯苓 浓朴 白蔻仁 淡竹叶

照前方去香薷。加半夏。

(二八) 暑热必挟湿。吸气而受。先伤于上。故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大凡暑热伤气。湿着阻气。肺主一身周行之气。位高。为手太阴经。据述病样。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为上焦受病显著。缘平素善饮。胃中湿热久伏。辛温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湿热。得燥热锢闭。下利稀水即协热下利。故黄连苦寒。每进必利甚者。苦寒以胜其辛热药味尚留于胃底也。然与初受之肺邪无当。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为味清凉。为肺之母气。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孙真人未诊先问。最不误事。再据主家说及病起两旬。从无汗泄。

经云。暑当汗出勿止。气分窒塞日久。热侵入血中。咯痰带血。舌红赤。不甚渴饮。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遗毒。注腑肠而为洞利。便为束手无策。再论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热处湿中。蒸氵㸒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青蒿减柴胡一等。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若选将。苟非慎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初三日)

飞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黄竹茹 川通草 莹白金汁 金银花露

暮诊。诊脉后。腹胸肌腠。发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热。必兼解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锢热可解。浊痰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迟。非臆说也。紫雪丹一钱六分。

知母 竹叶心 连翘心 炒川贝 竹沥 犀角 元参 金汁 银花露

一剂后用。

竹叶心 知母 绿豆皮 元参 鲜生地 金银花

一剂后。去银花绿豆皮。加人参麦冬。

初十申刻诊。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蜕。气血有流行之义。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阴液俱伤。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恐真阴更涸矣。此存阴为主。而清腑兼之。故乱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 元参心 知母 炒川贝 麦冬 地骨皮 银花露 竹沥

脉症如昨。仍议滋清阴分余热。佐清上脘热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银花露加盐水炒橘红。

脉虚。伤暑。头重脘闷。跗酸。

丝瓜叶(三钱) 大杏仁(三钱) 六一散(三钱) 茯苓皮(三钱) 汉防己(一钱半) 绵茵陈(一钱) 细木通(一钱) 白蔻仁(五分)

中恶暑厥。(暑厥) 苍术白虎汤加滑石。

暑邪寒热。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症。(暑瘵)

西瓜翠衣 竹叶心 青荷叶汁 杏仁 飞滑石 苡仁

暑邪不解。陷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最危之症。(暑邪入厥阴)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乌梅 人参 枳实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参 枳实

(十八) 劳伤挟暑。肺气受戕。咳血口干。先清暑热(暑兼血症)

鲜荷叶 白扁豆 大沙参 茯神 苡仁

(三二) 三伏中。阴气不生。阳气不潜。其头胀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湿热必先伤气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烦蒸。状如温疟。沐浴绕动血络。宿病得时邪而来。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也。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连翘 竹叶心 荷叶汁

(三九) 虽是咳痰失血。然强能食。不知饥。目黄晡热。舌心黄。已现暑热客邪症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腻补。

杏仁 象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叶 石膏 橘红 苡仁

晚服枇杷叶膏 早六味加阿胶麦冬。

阿胶 鸡子黄 小生地 麦冬 桑叶 炒黑丹皮

(三六) 劳伤挟暑。咳血不饥。

鲜荷叶汁(冲) 大沙参 生苡仁 六一散 绿豆皮 杏仁 橘红 白蔻仁

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氵㸒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入心入肝。为疟为痢。中痧霍乱。暴厥卒死。种种传变之原。各有精义可参。兹不重悉。想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记中所谓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此语最确。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倘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寒热又不分明。其变幻与伤寒无二。其愈期反觉缠绵。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过清则肢冷呕恶。过燥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症。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名之曰秋时晚发。感症似疟。总当以感症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矣。参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脉等方。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及至宝紫雪等剂。扶虚进参附。及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骥芜词。高明教正。(邵新甫)

徐评 所列诸案。皆平素伏暑之症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绝少。若卒受之症。则当以香茹饮为主。不可不知也。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但暑邪深入。必有闷乱烦躁等症。近于霍乱。此则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症危。属热邪横逆。不但人参不可轻用。而桂附干姜服之。无不立毙。乃亦仿仲景伤寒坏症治法。轻于一试。当时不知有害与否。而耳食之徒。竟以为必用之药。

名本于此老。我见死者甚多。伤心惨目。不得不归咎于作俑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