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名医方论 » 古今名医方论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关灯直达底部

   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闷,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小半夏汤三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赵以德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半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调诸气为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凡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

  

  泻白散

  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白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土母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也。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地骨皮饮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

  然入凉补补其与四其性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湿热,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 白芍 半夏 黄连 泽泻陈皮水煎服。

  吴鹤皋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方陈古

  

  清脾饮

  治痰积成疟。

  青皮 浓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水煎服。

  柯韵伯曰:疟为少阳病,治分六经。邪留于募原,有远近之殊,其发有虚实先后之异。

  而此成疟凡之实本也法

  

  温胆汤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生姜 茯苓上七味,水煎服。

  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气,谧也竹茹以家与

  

  导赤散

  治心热,小便黄赤,茎中痛,热急不通。

  生地黄 木通 甘草梢上三味,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肾中之真气以养者也,故心邪火直盗即清之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诸证。

  芍药(二两) 当归 黄连(各五钱) 槟榔 木香 甘草(各二钱) 桂(一钱半) 黄芩(五钱)

  每服半两,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

  罗东逸曰:本方注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暑湿收令赤为即于气逆恐芩以荡

  

  犀角地黄汤

  主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

  柯韵伯曰:气为阳,血为阴。阳密乃固,阳盛则伤阴矣;阴平阳秘,阴虚者阳必凑之矣。

  故便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为藏血之室,肝火旺则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药辛酸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之剂。盖血失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阴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勿得反伤其气也。若用芩、连、胆草、栀、柏以泻其气,则阳之剧者,苦从火化,阳已衰者,气从苦发,燎原而飞越矣。(此义不可不知。)

  

  人参清肺汤

  (《准绳》。三方合论)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坐卧不安。并治久年劳嗽,吐血腥臭。

  人参 阿胶 骨皮 知母 乌梅 粟壳 炙草 杏仁 桑皮(等分) 枣子水煎服。

   人参清肺汤

  人参定喘汤

  (《准绳》)

  治肺气上逆喘嗽,喉中有声,胸膈紧痛,及感寒邪,咳嗽声重。

  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壳 甘草 半夏曲(各一钱) 桑皮(二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人参清肺汤

  人参泻肺汤(《金匮》)

  治肺经积热上喘,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皮 大黄 桔梗水煎服。

  王又原曰: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肺为娇脏。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肺热伤肺之皆司之余知母、阿胶滋之,或乌梅、五味、罂粟壳敛之,或半夏曲、生姜降之,或杏仁、桑皮、枳壳、桔梗利之,或栀子、黄芩、连翘凉之,或麻黄、薄荷发之,大黄下之,总恃人参之大力握枢而运,已入之邪易出,而将来之邪无从入也。肺邪得诸药以俱出,而肺气不随诸药以俱出也。然则人参亦何尝伤肺,乃畏而不敢用耶?

  

  温脾汤

  (《本事方》)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大黄(四钱)

  上 咀,取一两,水二钟,煎六分,顿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只用四钱,更为有见。夫痼冷于仲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痼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议更妙。)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胃,口眼 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 葛根 秦艽(上) 白芷(上) 防风(上) 甘草 芍药 人参 桂枝 葱白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为五脏之主。木胜风氵㸒,则仓廪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

  口桂枝固其卫气,芍药、秦艽和其营血,防风卑贱之卒,随令而行,葱根发汗之需,无微不达,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二黄汤

  治上焦火盛,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 黄连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

  柯韵伯曰:诸肿痞痛,皆属心火,必用芩、连以泻心。然伤寒热结于内,而心下痞者,是为此热渍之清而火芩、连

  

  四磨汤

  (《济生》)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急,烦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妙。

  王又原曰:经云: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七情随所感,皆能为病宜泻阴,必盛从而气急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起,是阳葛汗承下法根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黄芩 石膏 桔梗(各一两) 滑石每服三钱。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由后石归、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浓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吴鹤皋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甘平之人出远之芬

  

  防风黄汤

  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

  防风 黄 (等分)

  水煎服。

  柯韵伯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相居修惟补

  

  稀涎千缗汤

  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

  半夏(大者,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挺,炙) 甘草(一钱) 白矾(二钱)

  上四味研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一盏,调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韵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剂立栀豉、瓜蒂二方,所以导热邪之外出,逐气也之进吐

  

  麦门冬汤

  (《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二斗,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症,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助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

  

  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合论)

   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一名冲和汤) 四时发散之通剂(合论一条)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活人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

  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邪深藏元气不阳,其罔顾温,至亡法。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之。寒客营而风客卫,不可用竣剂,故稍从而入毒散连肺之,

  

  神术汤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泄肠风。

  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姜。

  柯韵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是太阴之剂,《内温者为稳火往用方

  

  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一两,生用) 川乌(去皮生用,五钱) 附子(去皮生用,五钱) 木香(二钱)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加人参一两。

  柯韵伯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制,虚,斋先生真此谨熟阴五钱,必焉能挽本方去乌、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气厥足矣。

  

  仙方活命饮

  (附薛立斋治疡通方)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皂角刺 乳香 没药 当归尾 赤芍 花粉 贝母 陈皮 甘草金银花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数沸服。

  罗东逸曰: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佐之以而疏其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之立斋先生所论,此千古不易之治也。因谨附先生治疡用方之法于后,使薛立斋曰:治疡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阳寒虚益理怯岂有不宜补者哉?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又或以有疾不服补剂,因而致误,伤哉!

   仙方活命饮

  附托里消毒散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芍药 金银花 白芷 甘草 连翘水煎服。

  参、 、术、苓、草以益气分;归、芎、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连翘以解毒。

  托里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银花、白芷、连翘。

   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麻黄加术汤

  治湿家自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 白术(四两,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程扶生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去湿

   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桂枝加附汤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程扶生曰:湿与风相搏,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症。脉浮虚者风也,涩行

   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用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后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

  本方治肺痈 ,喘不得卧,并治支饮不得息。

  葶苈(熬令黄色,捣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滓,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门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喻嘉言曰:四方皆治支饮上入膈中,而有浅深次第之分。首二方先治其肺,中一方专治其肺心实为部留补心肺不足;桂枝辛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药。在气分,服之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必愈而复发,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入阴分,开痰结,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症,乃肺气愤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气之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罗东逸曰:此三方,《金匮衍义》赵以德注之已详,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于蓝,故弃赵

  

  大黄附子汤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喻嘉言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症,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症胁后世者,讵知张路玉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之热结,芩、胁下

  

  续命汤

  (《金匮》)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赵以德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症有虚实者其营风痹(

  

  栝蒌桂枝汤

  治太阳症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喻嘉言曰:伤寒方中,治项背KT KT ,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阳症,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内湿所持而不解,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蒌之味苦入阴,擅生津彻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

   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治咳而上气,此为肺张,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药,取三升,分温三服。

   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麻黄 桂枝 细辛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斤) 干姜(三两) 半夏(半斤) 石膏(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枣,则发散之力微而且缓;后一方中过汗半夏中,裁后学

  

  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杂症自汗、盗汗、虚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具矣故麻义尽得用与心能到桂安助要知此方专治表虚,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更与麻黄而用桂枝。如下后脉仍浮,气上冲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汤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无下手处,岂不陋哉!

  

  麻黄汤

  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寒湿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柯韵伯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能驱骨节之风化液气,胃,行喘平之汛然此可一枝二

  

  葛根汤

  主治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风;并治风寒在表,而自下利。

  葛根(二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同煎,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此症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症较轻,然KT KT 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但脉浮不紧,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作汗,开腠理而解表,故以为君;寒热俱轻,桂、芍俱减;麻黄助桂、姜以开表;大枣助甘、芍以调内。故用以治表实,而表邪自解;不必治里虚,而下利自瘳,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径庭矣。盖葛根禀气轻清,而赋体浓重,轻以去实,重以镇动,浓以固里,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葛根,东垣定为阳明经药,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老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耳。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喻嘉言曰:伤寒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阳、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寒之

  

  大青龙汤

  治头项强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症者,用此发汗。若脉浮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此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加味以治之也。诸症全是麻黄,而喘与烦躁有别。

  津不中,双解汗、桂枝故表兆躁用之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加柯韵伯曰:寒热不解而咳,知内有水气射肺;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下为或泥去之解治也表赵以德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为之必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各四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柯韵伯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痞硬,而辨解表本缓注下除喘者殊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实。

  之上中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