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治要诀 » 证治要诀全文在线阅读

《证治要诀》卷之七·寒热门

关灯直达底部

  疟寒热

  疟证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热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钱。前胡半钱。亦有非疟非劳等疾。而自成寒热。乃是痰饮为之。不可不审。去痰行饮。则愈。

  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

  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加草果半钱。服药后寒仍多者。养胃汤。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脾气怯者。柴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内烦增参作一钱重。然恐非特可治独热也。食疟。乃是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钱。砂仁半钱。仍佐以红丸子。七香散。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和匀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宜多进二陈汤。每服草果加之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更于暑疟中求之。有四五发已后。应诸证。并可截疟丹。未愈再进。

  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进四兽饮间山甲丸。疟愈后调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参茯苓各半钱。或用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 瘕积聚。小肠 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脚气。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宜所治。岂有病而无药哉。

  

  独寒

  有寒而未即为热者。或寒一二日后。方热。有寒而终于无热者。惟伤寒有此为多。他证亦或有之。当随证施治。

  有虚常自畏寒。或觉冷在骨肉间。或冷从下起。经旬积月。宜以果附为君治之。

  

  独热

  三消。诸失血后。蓐劳久痢诸虚后。发热者。皆非美证。有当直攻其发者。有不当专治其热者。因他病而发为热者也。当随证用药中。加入退热药。

  外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和匀。名茯苓补心汤。候热稍减。继以养荣汤。十全大补汤。

  又有服金石辛热者。甘草乌豆汤下。火邪者。艾汤下。饮食者。干姜汤下。炙爆者。枳壳甘草汤下。

  

  潮热

  (附虚烦)

  潮热有二。有实而潮热者。有虚而潮热者。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

  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潮热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者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

  若潮热而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虽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热似虚。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补药不效者。此乃饮证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潮。宜于伤饮中寻药。

  诸汗并霍乱吐泻后。应有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

  阳气偏胜。故虚热而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味人参汤。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泽阳。加以心经热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而睡。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

  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攻之。必遂损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膏半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药选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