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参同契发挥 » 周易参同契发挥全文在线阅读

《周易参同契发挥》序

关灯直达底部

《参同契》者,敷陈梗筑,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阔略髻实。今更撰录,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钩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趣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则《大易》之情性尽矣。

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官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魏公悯后学之不悟,於是作此一书,以敷陈大道之梗栗。然恐漏泄玄机,遂不敢成片敷露,未免傍引曲喻、泛滥而说。又恐阔略髡髯,不能备悉纤微,复迷《鼎器歌》於后。凡篇中文辞之遗脱者,皆於此歌补塞之;义理之幽深者,皆於此歌润色之,使三篇之言钩援相逮,旨意等齐,庶几后之览者,便得径路,不悖其所趣也。《翠虚篇》云:六道要无中养就兑#9,个中别有真端的。都缘简易妙天机,散在丹书不肯泄。今夫魏公之所以敷陈不已,至于再,至于三,其意不过亦如此。不然,则大丹之要,一言半句足矣。又安用观缕为哉?

《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道无不在,头头俱是。三圣如其度以作《易》,黄老究其妙以作丹。炉火盗其机而为烧炼之衍,或着於言,或修於身,或寓於物,此皆仰观俯察,明阴阳配合之法;远取近用,得造化变通之理,於是有此三道。三道殊涂而同归,’此其所以为《三相类》。

枝茎华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道者,万物之本,犹木之根株也。发而为枝茎,於是有三圣之《易》。散而为华叶,於是有炉火之衍。至於结为果实,而返本还源,此黄老之所以不失其素,而修炼金液内丹,养成圣胎也。魏公以此三者互相类之道鼎立而言,岂故好为此郑重?实欲使学者洞晓阴阳,深达造化也。其言出於诚心,厥亦审而不误矣。

郁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柄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宴然问居,乃撰斯文。

魏公生於束汉,名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也。今官郁国者,隐其辞也。本高门之子,世袭簪锯。惟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侯,恬然守素,惟道是从,每视轩裳为糠枇焉。不知师授谁氏,而得大丹之诀,乃约《周易》撰此《参同契》三篇。又恐言之未尽,复作《鼎器歌》以补塞三篇之遗脱,润色三篇之幽深。密示青州徐景休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桓帝时,复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嗟夫,是书阐明道要,发露天机,其体认真切如此。其讲贯该博如此。兹盖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也。

而魏公犹以鄙夫朽生自处,至人之谦晦盖如此。歌叔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所趣,一统共伦。务在顺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光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返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无舍,可以长存。配以服食,雄雌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伏羲画八卦,因而重之。文王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吉凶。孔子又赞之以《十翼》,盖将顺性命之理,而弥纶天地之道也。是故表以为历,则坦然可循;是为万世法,序以御政,则行之不繁,足为百王之轨范。《易》道可谓大矣。黄帝观天之道,而执天之行;老子含德之厚,而比於赤子。《阴符》三百余字,《道德》五千余言,反覆议论,无非发明造化自然之妙。是故世之修丹者,叉以黄老为宗。黄老可谓至矣。乃若服食之法,得其阴阳配合之妙,以制伏铅汞,则二黄之类先可扫除,其余众石亦皆可弃,审其用而暖炼之,或为黄,或为白,则成物於天地问,岂不为世俗所珍?炉火可谓奇异矣。大《易》也,黄老也,炉火也,三条罗列,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此之谓《三相类》。

非徒累句,谐偶斯文。始有其真,砾略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后嗣宜遵。

魏公作《鼎器歌》,以继於三篇之后,其文字砾砾格格,柴然可观,岂徒抽黄对白、谐耦斯文,以为观美哉?殆有至真之理存乎其问也。若谓以妄伪之说诳惑后人,则稍知道者所不肯为。曾谓魏公为之乎?又况天镒#11昭昭,祸福不远,何苦以伪言误天下后世,而自取欺天之罪哉?盖《鼎器歌》之作,所以补塞三篇之遗脱,润色三篇之幽深也。其辞虽三字为句,似乎简短,其意则广大兼该,靡所不备,真所谓坦然明白,可举而行者也。后学不於此而取信,将奚之焉?

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化形为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问。敷陈羽翮,束西南倾。汤遭呃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各相乘负,安稳长生。

此乃魏伯阳三字隐语也。委与鬼相乘负,魏字也。百之一下为白,白与人相乘负,伯字也。汤遭旱而无水为易,阮之厄际为?与易相乘负,阳字也。魏公用意可谓密矣。元丰问,吕吉甫守单州。吕洞宾至天庆观索笔,书二诗。其一云: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桥南畔有住宅。父子生来只两口,多好歌而不好拍。时吕守之婿余中释之曰:天台客,宾也。石桥,洞也。两口,吕也。歌而不拍,乃吟诗也。吟此诗者,其吕洞宾乎。是知古仙立言於世,惟务发明斯道,以接引后人,初不欲彰己之名也。

#1『吾身中之宝鼎』,四库本作『吾身之大宝鼎』。

#2『息厅』,四库本作『息麓』。下文同。

#3『善』,四库本作『相』。

#4『年』,原作『二』,据四库本改。

#5『他年』,原作『他家』,据四库本改。

#6『千圣』,原作『于圣』,据四库本改。

#7『胸膺』,.原作『肺膺』,据四库本改。

#8『也』,原脱,据四库本补。

#9『兄』,四库本作『鬼』。

#10『天鉴』,四库本作『天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