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陈纂集大小合参意
夫医专司命之重,学习可不精祥,故毋论方脉、幼科、女科、外科,不可不广博群书,究心切脉,由博及约,则认病无差。理路既明,用药自当,即外科徒验外见之症,而不察脉候之微,则何以审气血之盛衰,阴阳之偏胜而明脏腑之所属?以得疗治之无误也。至于幼科,尤宜参看方脉诸书。盖儿科谓之哑科,疾病痛苦,勿能告人,全赖治者细心详察。奈幼科诸书,理浅言略,难明病源。惟以小儿不节饮食为执见,最重消磨,更以纯阳之子为定论,恣投寒苦,孰知易停滞者,脾气必虚。若图见小效于目前,则便遗大害于日后。况芽儿易虚易实,言虚者正气易于虚也。言实者邪气易于实也。然邪凑之实,必乘正气之虚,罔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气之实,其有不败者几希!如寒伤荣也。
温养荣阴;风伤卫也。辛调卫气,惟调荣卫和平而宣行,客邪不攻而自退,使正气自行逐贼,则邪退而正气安然,如浮云一过,天日昭明也。若投与气血无情之猛剂,则客邪虽散,正气亦伤,乘虚之邪,接踵可至。要知正气不至空虚,邪必不能凑而为实。至于云纯阳者,以无阴而谓,乃稚阳耳。其阳几何?阴气未全而复败,其阳将何所而望其生长耶?况天地之气化日薄,男女之情性日嚣,幼稚之禀受日弱。有禀父之阳气不足者,多犯气虚中满:有禀母之阴血不足者,多犯阴虚发热;患痘则多犯肾虚内溃之症,此皆先天不足所致,近来比比皆然。若徒效上古克削寒凉,如肥儿丸芦荟丸之类,则千中千死。即使火之有余,实因水之不足,壮水以制阳光,先贤之至论。服寒凉者,百不一生,古哲之格言。以不生之药,投欲生之儿,心何忍哉!至于脾胃自能消谷,偶有停滞者,缘消谷之脾胃病也。只助其能调其病而自已,故有助脾消化,推扬谷气者。有禀命门火衰,则补火生土者,有一消一补者,有纯以补为消者,盖恐宽一分,更耗一分元气也。人之有生唯一气耳,易亏难复,可轻耗哉!况天地之气既薄,父母之气既衰,幼稚之禀既亏,可不根究先天之阴虚阳虚,而徒方脉诸书,水源探本为治,靡不附应合宜,既能挽回此代赤子元气于后天,便是培值后代赤子元气于先天,诚为寿世无疆矣。
若徒宗上古幼科浅略方论,则犹灌溉树木者,罔顾根本而惟润饰枝叶,则欲望其生长,未之有也。况更加戕贼者乎!张所以有大小合参之集,幸高明鉴诸。
论初诞
夫天地肇分,阴阳始成,禀五行而具体,合四时以成形。一身象备一天,九脏类诸九有,父之精白而轻情,母之血黑而重浊,故阳胎气则轻清九分,阴时气则重浊十分,盖阴气不胜其阳则成男,阳气不胜其阴则成女。妊娠十月各有所主,一月如珠露;二月绽似桃花;三月男女始分。男子先生左肋、左眼、左肾,女则反之。四月形体全;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能动右手,而脏腑具;九月三转动,谷气入胃;十月满足神备而生。然究其实,则止二百七十日,实为定论。于中虚计一月,以应十月数也。故《经》曰:九九为上,八八次之,七七又次之。凡人之生,禀受二仪之气,会合三才之道。若三才各得其九,则三九二十七,即二百七十日而生,血气充足,精神纯实,相貌皆全,智性具通。八八者,三八二十四,即二百四十日而生。七七者,三才各得其七,三七二十一,即二百一十日而生。逾十月而生者,谓之太过。七八月而产者,谓之不及。太过者,血气阴之有余;不及者,血气养之不足。大抵人得中道,乃即纯粹,阴阳得所,刚柔兼济,气血俱和,百脉相顺,心智明通,精神全备,脏腑充实,形体壮健。观其颅囟,斯可知矣。未周之儿,颅囟坚合,睛黑神情,口方背浓,骨粗臀满,肚软脐深,茎小卵大,齿细发润,声洪睡稳,气壮声清,形紧色紫,此乃受气得中者也。如二三周囟尚解开,手足挛缩,齿发未生,膝如鹤节,或五岁不行,手细脊瘦,色白形萎,气怯声浊,此皆受气不足者也。受气有六,筋骨肉血精气是也。筋实则多力;骨实则早行立;血实则形瘦多发;肉实则少病;精实则灵利,多语笑而不怕寒暑;气实则少发而体肥。然有外肥里虚,面 白色,腹中气响,呕吐乳食,或便青粪,头大囟开,此乃胎气最弱,调理失宜,多变慢惊。
先后天阴阳论
人之元气,一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为火,阴静则为水。水者,精也。精者,元气之体所以立也,火者,神也。神者,元气之用所以行也。阳动阴静,初生精神,次生魂魄意,以配五行。五行立而五性具,五性具而七情生。夫水者,阴也。火者,阳也。一为肾,一属命门,命门谓之神门,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元气之根本,精神之所舍也。故肾命门为元气之原,而居至阴之下,左尺肾水之真阴。
则生左关肝木,肝木则生左寸之心火。右尺命门火之元阳,则生右关脾土,脾土则生右寸之肺金,自下而生上,此先天之元气也。至于火生土,主生水,复自上而下,此后天之元气也。先天之元气,由无形以肇生五行,后天之元气,从有形之五行,以环运先天,阴阳无形之气,阴阳合德,而生魂魄神志意之神,爰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情,此其性真之七情也。若过极则反损先天阴阳之气。
后天阴阳有形之气,何以别之?受生之初,即禀母脾胃之谷气,以养其形,是脾胃之谷气,实始于先天无形之阴阳,而更化生乎后天有形之气血也。苟从饮食劳役所伤,则损后天阴阳之气,而肾命门之真阴元阳不足,固不能为十二经之气血以立天元,脾胃之谷神不充,更不能为肾命门之真阴元阳以续命脉,而先后天浓薄之所由也。以先天元阴受伤,神多昏昧,至夜便多不安,及将睡时惊恐不寐,寐则怕人而不宁,心慌惊跳,神魂荡漾,此为神思间无形之火动也。治宜大补真阴,兼以安神,则火自降,而神自清。然先天无形元阴之气不足,切不可用参术黄 ,惟地黄丸补真阴真阳之属,可以填之,盖甘温但补五脏之阳气,而甘寒则补五脏之真阴,然甲补阴药而不愈者,乃功之未到,而虚之未回,药非百数,功非岁月,则不能挽回也。然此惟不服药便觉火动不安者,是其验也。
先天无形元气之阴者,即我肾水之母气,禀受元精之祖气也。其真阴之本体,则深藏于左肾之中,其真阴之妙用,则默运于精神之内,故曰无形也。苟有所伤其真阴,则令精神恍惚,夜卧不安,目则KT KT ,羞明怕日,或恶人与火,喜静畏动,所喜所见皆阴也。此由父母多欲,素伤肾气,或因交感之际,偶从七情损其真阴,及至后天,已之色欲七情,复不樽节,生后并伤,欲不虚荣疾病,焉可得乎?治疗之法,当温存内养,保其残败之阴,补益阴阳,助其生长之力然阳火易救,阴水难求,故先天元阴之真水不足,自非岁月计功,不能干旋,盖一星之火,能应万顷之山,一杯水,难救车薪之火也。
小儿受病总论
夫小儿草头之露,水上之泡,用药不可不慎也。然小儿之病多因脾胃娇嫩,乳食伤积,痰火结滞而成。其症不一,举其尤者而言之。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或为肝病;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则成痫吊,或为喘嗽。胎热胎寒者,禀受有病也;脐风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鹅口口疮者,胃中湿热也;重舌木舌者,脾经实火也;胎惊夜啼者,邪热乘心也;变蒸发热者,胎毒将散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也;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痢者,腹中食积也;症者,膈上痰结也;外感发热者,鼻塞声重也;内伤发热者,口苦舌干也;心痛者,虫所啮也;疝痛者,寒所郁也。积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无定位,无形之气也。胃者主纳受也。脾者主运化也。脾胃壮实,则四体安康,脾胃虚弱,则百病蜂起。为幼科者,可不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哉!
脐风(胎症)
脐风者,由断脐之后,水洗失宜,以致水湿之气,流入心包络间,或当风解脱,为风邪所袭,以致贯脏伤肠,脐突肿烂。身体重着,四肢柔直,多啼不乳,唇青口撮,而出白沫,先撮口而渐成惊。即名脐风。若脐边紫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甚至啼叫不止,脐边青黑弩出,胸翻项软,乳不通喉,四肢皆厥,寒噎诞生,口干内搐,爪甲皆黑,握拳噤口,尤为死候也。更有热在胸膛,伸引弩气,亦令脐肿。若脐中不干,常出青黄水者,此必初生有伤六腑耳,宜药掺之,但此时仅如血块,不可用脑麝之膏贴之,并忌大寒大热之剂、盖肌肉未坚,脏腑柔脆,难以抵当耳!脐风等症,须看上 ,如有白泡点子,须用银针轻轻试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难一二,能过一腊方愈,尤宜察色观容,不可鲁莽。假如额赤,知为心热,鼻红知为肺热,左腮青知为肝有余,右腮白知为脾不足,颊白知为肾虚。有脐突可畏者,是因在胎母多惊悸,或因过食热毒之物,致生之日,儿因胸膛有热,是以频频伸引,呃呃作声,弩胀其气,抑入于中,故脐突耳。然脐为根本,风湿防护须严,一有所失,则脐肿不干,久而作搐,入于经络,即成气项,并撮口脐风,皆为恶候,故宜预用软绵包指,频拭口中牙根之上,有筋两条,便将竹刀轻轻剖断,以猪乳点之。又宜察看脐上,一有赤脉直上,即于赤脉尽头之处,以灸三壮,此皆预防良法也。
一凡小儿落胎之时,视其脐软者,无脐风也。如脐硬直者,定有脐风,速宜预治。
撮口(胎症)
撮口者,因胎受风热,初生又感风邪,入脐流毒心脾而致也。然胎风、脐风等症,皆令气促舌强,握口如囊而不乳,病原相类,候亦相同,发则面目黄赤,撮口不乳,气促喘急,啼声不出,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饮乳有妨,治宜疏利,故书曰:小儿初生,血脉未敛,肌肉犹血,血凝且坚,方成肌骨。血若治败,则不成肌肉,致令面目皆黄,闭目口撮,是皆血脉不敛也。总由在母胎中,挟于风热,既生之后,气皿未调,当风洗浴,风入心脾,皆能撮口。因肠胃闭塞,郁结于中,是以腹中胀满,肚上青筋,撮口不乳,势甚危急。若不速与利下,则难救疗。如过一腊而不愈,口吐白沫,四肢觉冷者,不治。况小儿初生,其气尚盛,且有病则病当之。若一见前候,须急下之,愈后微加补益,否则根本一伤,终身多病。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噤风、风噤、口噤者,均因胎受热毒,流入心脾,既生又为风邪侵袭而作。其症眼闭口噤,啼声渐小而不乳,舌上聚肉如粟米,口吐白沫,色赤鼻黄,如百日内见名绝风噤。然噤风、风噤、口噤三症,与脐风、撮口症候相类,治法亦不大异,总为恶候。
如逆搐噤口,脐内流血不止者,死。若口开有物如蜗牛,或似黄头白虫者,宜内服竹沥、牛黄之类,外用猪油薄切擦消。及看上 有白泡子,用指甲轻轻刮破,以京墨涂之。故初生须防三疾,一曰口噤;二曰撮口;三曰脐风。皆是急病,就中噤口尤甚,若过一腊,方免此厄。故略见牙关紧急,不便食乳,啼音渐小,口吐涎沫,便即须照前法观看口舌,如法治之,然后服药。诸症病名难异,病源则同。脐风、撮口、噤口者,多生于七日之中,及一月之内名之也。噤风、风噤者,以病生于百日之内,及一百二十日之前名之也。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辰砂僵蚕散
治撮口、脐风、锁肚。
辰砂(水飞,五分) 直僵蚕(炒,一钱) 天竺黄(五分) 珍珠(三分) 麝香(一分)
为末,每用少许,蜜调涂口,令自噙下。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龙胆汤
治胎惊壮热,脐风撮口。
龙胆草 钩藤 小柴胡 黄芩(炒) 甘草 赤芍药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大黄(纸裹煨,一分)
枣水煎。古方有蜣螂二枚,去足、翅,除桔梗。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急救汤
治脐风。
猴狲粪山中者,良,不拘多少,煎汤喂之。家畜者,不用。
治撮口。
用牛黄一分,研,竹沥调匀,滴入口中。
又方 取蝎虎一个,江南名壁虎,装瓶内,用朱砂细末,亦入瓶内,封口月余,令食砂取出,其身赤色,阴干为末,每服二分,酒下。
一方
治撮口。
穿山甲用尾上甲三片,羊油炙黄色,蝎梢七个,共为细未,人乳汁调涂乳上,令儿吮之,用浓衣包裹,须臾汗出即愈。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保生汤
治胎风,锁肚,口噤。
防风(七分) 枳壳(炒,五分) 橘红(四分) 茯神(三分) 荆芥穗(三分)
远志(去心,四分) 南星(姜炒,五分) 桔梗(三分) 甘草(二分) 加灯心,煎服。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定命散
治噤口不乳。
蝉脱嘴足(二十七枚) 全蝎(去毒,二十七枚)
为末,入轻粉少许,和匀,乳汁调服。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二豆散
治脐突肿。
赤小豆 淡豆豉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各一钱)
为末,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
龙骨散
治脐内疮。
龙骨 (一钱) 轻粉(五分) 黄连(一钱) 白矾 (五分) 为末,干掺脐中。
一方
用大红羊绒,烧灰为末,单敷效。
鼻塞鼻涕鼻鼻干(儿科)
鼻塞者,盖肺气通鼻,于气为阳,若气受风热,则鼻间停滞而塞矣。若寒客皮肤或肺中风,及乳母夜睡,吹儿囟门,则寒停囟户,津液不收而多涕。若冷久不散,则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而鼻 。若挟热,则鼻干也。
鼻塞鼻涕鼻鼻干(儿科)
开关散
香附子 川芎 荆芥穗 细辛叶 猪牙 皂角 僵蚕(各五钱)
为末,入葱白捣成膏,用红帛虚夜贴囟门。
鼻塞鼻涕鼻鼻干(儿科)
川芎膏
治婴孩鼻塞。
川芎 细辛 蒿本 川白芷 麻黄 甘草 杏仁 龙脑 麝香(少许) 羌活为末,蜜丸桐子大,用新棉裹一丸,塞鼻孔中,男左女右。
鼻塞鼻涕鼻鼻干(儿科)
牛黄犀角丸
治婴孩肺雍鼻干。
牛黄 犀角 川芎 升麻 细辛 麻黄 甘草 朱砂 龙脑 麝香为末,蜜丸,芡实大。荆芥煎汤,研化,食后服。
眼闭症胎赤眼血眼(胎症。)
初生眼团者,因母过食热毒之物,使儿五脏蕴热于内也。若畏明眼团者,是禀精华不足也。胎赤眼看,因初生洗浴不洁,秽汁浸眼 中,使睑亦赤烂,至长不痊,名胎赤眼。宜勿食毒物,内服清解,外煎洗净可也。更有血眼者,因儿将分降,胞囊已破,其儿既降,血即送下,瘀压目 ,重则贯渍其睛,不见瞳人,轻则外HT 肿赤,上下眩烂。若投凉药,必寒脏腑,当用生地黄汤,流行气血。如红赤者,以熊胆点之。
眼闭症胎赤眼血眼(胎症。)
生地黄汤
治初生儿眼不开,并血眼。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栝蒌根 甘草(各一钱)
为细末,用少许,以灯心汤调服。
眼闭症胎赤眼血眼(胎症。)
山茵陈汤
治眼闭,用此酿乳。
山茵陈叶 泽泻 栝蒌根 猪苓 生甘草 生地黄。
水煎,其母食后服。凡服一二剂,且捏去旧乳,第三服后,却令儿饮。
眼闭症胎赤眼血眼(胎症。)
真金散
治胎赤眼。
黄连 黄柏 当归 赤芍药 杏仁上用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更用荆芥煎汤,温时洗净。
眼闭症胎赤眼血眼(胎症。)
辟尘膏
治尘埃入目,揩成肿热,作痛啼哭。
上以油烟细墨,新汲并水浓磨,入玄明粉半钱,和匀为膏,用笔点目内四五次。忌酒热物。
脑冷脑热(儿科)
有脑浆水溜从鼻孔中出,日久不瘥,气息甚恶者,此脑冷也。若脑枕骨疼,闭目不开,或太阳穴寒痛,攒眉啼哭,两目赤肿者,此脑热也。然脑由于髓,髓由于精,况上病治下,脑冷者,温补其精血;脑热者,清其头目,凉其肝胆,所谓寒者温之,温之者补之也。热者凉之,凉之者泻之也。
脑冷脑热(儿科)
神仙二妙散
治小儿脑冷。
硫黄 黄丹(炒) 川白芷(各等分)
为细末,用少许,吹鼻中十余次,即
脑冷脑热(儿科)
透顶散
治小儿脑热。
川芎末 薄荷末 朴硝(各等分)
研匀,用少许吹鼻中。
不尿(胎症)
初生不尿者,因在胎之时,母食糟酒等毒,热气入胎,是以生下肚腹膨胀,脐肾皆肿。如脐四旁色见青黑及口撮者,皆死候也。如止不尿而不饮乳者,可与道塞行窍。
更有二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此因窍塞气凝,宜令母含温水,吸儿六心并及脐下,以红赤为度,须臾自通,此疏壅导塞之验也。然小肠为心之府,水气窦行,随气而利。心气若壅,小便小通;心气若冷,小便洒晰;心气若寒,小便多旋;心气若热,小便艰泄;心气积热,小便必先赤而后白。又肾主水,而膀胱为腑,水满膀胱,则通泄于小肠。小肠又上应于心,盖阴不可无阳,水不可无火,水火既济,则上下相交荣卫流行,水道得所。若心肾不调,故内外关格,而水道塞,传送失常,而水道滑热则不通,冷则不禁。若七日之内而肾缩者,亦初生受寒所致也。
不尿(胎症)
葱乳汤
治不尿,用大葱白二三茎,每茎切作四片,用乳汁半小盏,同煎片时,分作四次服,即通。如不饮乳者,服之即饮乳。
一方
治小便秘涩。
赤茯苓 麦门冬 灯心 车前子 水煎服。
不尿(胎症)
掩脐法
治婴孩大小便不通,用莲根葱白一茎,去土,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一小匙,同研烂作饼,烘热掩脐,用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通再用一饼。
不尿(胎症)
导小赤散
治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部,小便赤涩淋闭,肝下病痛。
生地黄 木通 甘草(一方加黄芩)竹叶为引,水煎温服。
大便秘塞(儿科)
夫五味之精华而清者,乃养五脏,五味之糟粕而浊者,乃归大肠。有数日不便,腹胀闷痛,胸痞欲呕,咽燥秘塞,热气烦灼者,此热邪聚内,津液中干,大肠枯涩而气滞也。当即下之,否则内热久郁,气不行而滞不化,必变风侯矣。
大便秘塞(儿科)
葱蜜汤
治婴孩虚秘,用葱白三茎,水煎去葱,入炒阿胶及生蜜溶化,食前服。
大便秘塞(儿科)
甘枳汤
治婴孩虚秘。
甘草 枳壳(各一钱) 水煎,食前服。
大便秘塞(儿科)
三黄犀角散
治脏腑热秘。
犀角屑 大黄(酒蒸) 钩藤 栀子仁 甘草 黄芩(各等分) 为末,热汤调服。
啼哭无声(胎症)
声音者,虽出于肺,实根于肾。凡儿初生,声清响亮,神怡睡稳者,此禀赋充实,心肾不亏,水火既济者也。若发声不出,郁郁而为,呃呃而作,上下气不相乘者,此胎气不足,虽日投药饵,然根本已萎,无大益耳。惟有热伤风感而音哑者,非关胎元,亦宜急治,久则金水并伤,子母俱困矣。
咽瘀症(胎症)
咽瘀者,是因产际艰难,生下浴迟,以致胃寒,瘀而咽下,其候四肢寒 ,啼声不出,面脸青紫,舌上白苔,牙关紧急,手足牵拘,频哕多啼者是也。宜用淡豆豉、生姜、葱头之类,温胃疏解为主。若日久不痊,乳噎不下,手足时搐者,死。
鬼胎(胎症)
鬼胎者,因父精不足,母气衰弱,护养不调,神虚气怯,有七八月而生,或过十月而产,所言鬼者,即胎气怯弱。荣卫不充,萎削猥亵,禀赋不足,恒多夭死谓耳。岂言纳鬼气而成胎耶!间有形虽不足,筋骨坚强者,得善乳哺,亦有成人。
口麋七星疮(胎症附马牙)
满口生疮者,是名口麋。若白细点子,生于上 者,名七星疮也。总不外乎心。
肺、胃三经之蕴热,随所经而清利之。间有泄泻,脾元衰弱,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是以土乘为口疮麋烂者,不可误投凉剂,宜用六君子理中汤之类。
小儿生下啼哭不乳,宜看牙龈之上,有白点如粞大者,名为马牙,急以银针挑去,即血出不妨。磨京墨浓搽,间日再看,再生再挑即安,否则脾元中气败绝,面青口撮而死。
一方
治口麋。
青黛(二钱) 芒硝(一钱) 为末,用少许敷口中,吐咽俱宜。
口麋七星疮(胎症附马牙)
大连翘饮
治三焦积热,二便不利,眼目赤肿,胎毒口疮,重舌木舌,咽痛疮疡蕴热等症。
连翘 瞿麦穗 滑石 牛蒡子 车前子 木通 防风 山栀子 黄芩 荆芥穗 川当归 柴胡 赤芍 甘草 蝉蜕 竹叶(十片) 灯心(十茎) 水煎服。
口麋七星疮(胎症附马牙)
五福化毒丹
治胎热蕴毒,胎毒口疮。
玄参 桔梗(各五分) 人参 青黛(各一分) 赤茯苓(一分) 甘草(二分)
马牙硝 为末,另研马牙硝二分,麝香三厘,和匀前药,蜜丸,薄荷汤下。
斗睛(胎症)
斗睛者,因失误筑打,触着头面额角,兼或倒扑,令儿肝中惊风,遂使两目斗睛。
或太阳受寒,筋寒则挛,故两 牵引进急,为睛斗也。
斗睛(胎症)
牛黄膏
治被惊斗睛诸症。
牛黄(五厘) 白附子(炮) 桂枝(去皮) 全蝎(去毒) 川芎藿香叶 白芷 辰砂(水飞各一分) 麝香(少许)
锁肚症(胎症)
为末,蜜丸芡实大,薄荷煎汤,食后化服。
锁肚者,由儿在胎中,母食诸热,令儿热毒壅盛于内,结于肛门闭而不通。若至三日不通,急令其母温水漱口,汲儿前后六心,并及脐下,红赤为度。如再不通,必是肛门内合,当用对象透之,金钗为上,玉簪次之,须刺入二寸许。次将苏合香丸,纳入孔中,内用蜜丸,轻粉五分,温水化服,以粪出为快。若腹肚膨胀,不能乳食,作呻吟声,至于一匕,难可生矣。
乳(儿科)
乳者,有因寒热不调,停留胸膈,结聚成痰者;有因过冷过饱者;有哺后即乳,乃成食癖等症者;亦有胃溢多次,导虚胃气者。然久 不已,则神困气怯,渐虚成痫。总由乳母起居不调,乳哺不节所致,宜分寒热虚实以调之。
乳(儿科)
盐豉丸
治婴孩 乳不止。
盐豉七粒,口内含去皮,腻粉一钱,为末,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或五丸,藿香叶煎汤,食前服。
护持调治诸法(儿科)
凡儿在胎,口有秽恶。若生下速乘,啼声未出,用棉包指,拭去口中恶汁。若一作啼声,恶即入腹,伏之于心。若遇天行时气,则热乘心,出而为斑,伏之于胃,出为疮疹;伏之于肝,则出水泡;伏之在肺,则出脓泡。一或感冒,其毒随发,故有用甘草、朱砂、牛黄,以下胎毒。然不若初生拭云秽汁,尤为有益无损也。
初诞之时,有于头额之前,发际中间灸之,益取其能截风路也。故诸风笃症,昏迷沉绝,药力所不及者,于此灼艾,每有扶危之功。更有百会一穴,在项中旋毛之间,陷者是穴。若惊痫等候。灸之亦济危困,然书曰夫灸者,本因河洛地土多寒,故儿生三日,灸囟以防惊。有东南湿土多温,新生芽儿无病,万万勿宜逆灸。
凡浴时,须调和汤水,探看冷热。若不得所,令儿水惊,况冬久浴则伤风,夏久浴则伤热,其浴时当护儿背,盖风寒皆自此而入,成痫、成风。然浴水而煮以金银丹砂虎头骨之类,则除惊痫客忤;煮以铜铁等器,则辟恶气;煮以李楮桃根、黄连,则不生疮丹毒;煮以麦门冬子、荆芥、铅锡,则安心气。至第三日,用桃、柳、梅、桑、槐树等根,煎汤沼之,亦除恶气疮毒之患,兼辟不祥。
凡小儿平常无病,忌服药饵,否则遇疾无效。
古人有忌客一腊者,盖恐外客所触,致有客忤、发热等候。忌入庙堂者,恐神情闪烁,致生怖畏。更有令儿佩真降香者,盖以最能辟诸邪恶也。
凡一周之内,遍处娇嫩,筋血未因,谓之芽儿,切忌洗浴,以致湿热之气,郁聚不散,身生赤游丹毒,如胭脂涂染,肿而壮热,毒一入腹,则腹胀哽气,以致杀儿。更有洗后包裹失护,风邪所伤,以致身生白流肿而壮热增寒,鼻塞脑间,痰喘咳逆,故儿切忌频浴。
凡浣衣不可露于星月之下,易惹邪祟。如偶失收,当用醋炭熏过,方可衣之。《心鉴》曰:有鸟名天地女,又名隐飞鸟,最喜阴雨夜过飞鸣徘徊,其鸟纯雌无雄,若落羽人家庭檐置儿衣中,令儿作痫,必死,化为其儿,故小儿生至十岁,浣衣不可夜露,(亦古书相传之一说也。)
凡当春夏月间,宜令地卧,使之不逆生长之气。如遇秋冬,宜就温和,使之不逆收藏之令,有以甘菊为枕者,以其能清头目也。书又曰:拔剑倚门,令儿不惊者,以小儿神气未全也。
凡乳母每日须令摸儿项后风池,若壮热者,当即熨之,便微汗出即愈。
凡在春天,勿与护顶裹足,以致阳气不舒,因多发热,即至长年,下体勿令过暖,盖十六岁前血气方盛,如日方升,惟阴常不足耳,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过温暖则阴暗消,故曲礼云,童子不衣裘裳。
小儿不可就瓢及瓶中饮水,否则令儿言语多讷。
凡生下遍身无皮,但是红肉者,速以白早米粉干扑,候生皮方止。若遍身如鱼泡,碎则成水流渗者,用蜜陀僧研细干掺,仍服苏合香丸。若遍身黄肿加胆,眼闭呻吟腹胀者,缘母怀胎之时,服寒凉克削之药太过也。
婴孩周岁以前,须验颅囟与症兼看,则补泻自得,吉凶易彰。诀曰:颅囟青筋,脉虚不荣:颅囟常陷,滑泄便便;颅囟肿起,风痰不止;颅囟久冷,吐痢青春;颅囟虚软,癫痫不免:颅囟扁阔,暴泄易脱:颅囟歪长,风作即亡;颅囟连额,惊风易伤;颅囟未充,怕热怯寒;颅囟缓收,胎气不周;颅囟动数,神气昏弱:颅囟宽大,受疾恐害;颅囟未合,筋骨柔弱。
小儿面红色苍者,乃为童颜,外实也。大便色黄稠腻者,为内实也。并不须服药。
儿生三日,未乳之前,用牛黄一小豆大,蜜调成膏,乳汁化服,以下胎毒最妙。
盖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悸,除百病。若胎热者尤宜。形色不实者少服。更有用淡豆豉浓煎下胎毒者,其毒即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乳食。有月内以猪乳哺儿,可解痘毒惊痫,且无撮口、脐风之患。
凡毒妊娠,必须饮食有节,寒热得调,起居有度,则胎受长养,气和神适。生子必伟,兼须忌食热毒诸物,生儿免有脐突疮痈之患,及生之后,又须养血和气,使乳汁安乎,则儿自受其益。
儿生六十日后,则瞳子成而能笑认人,切忌生人怀抱,及见非常。百日则任脉成,能自反复。一百八十日,则尻骨成,母当令儿学坐。二百四十日则掌骨成,母当扶教匍匐。三百日则髌骨成,母当扶教儿立。三百六十日则膝骨成,母当扶教儿行,此皆育儿一定之法。若日捧怀抱,重袭棉裘,不令出见风日,不令着其地气,以致筋骨缓弱,数岁不行,一少失护,疾病乃生,此皆保育太过之罪也。更凡戏谑之语,不可恣药,刀剑凶具,勿使摸捉。莫近猿猴,近则伤意;莫抱鸦雀,抱恐伤眼。儿方学语,勿令挥霍,会坐勿久令腰似折。行莫令早,筋骨柔弱,雷鸣击鼓,莫令掩耳,睡卧得节,须令早起,饮食休过,衣勿重袭,常食羹蔬,休哺美味,甘肥酸冷,姜蒜瓜果,油腻生茄,切勿过食。夜莫停灯,昼莫说鬼,睡莫当风,坐莫近水。笑极与和,哭极与喜,笑哭之后,莫即与乳。心之有病,忌食盐卤;肺之有病,忌食焦苦;肝之有病,忌食辛疏:脾之有病,忌食酸味;肾之有病,忌食甘甜。助其他气,胎害于我。芡实、莲子,能通心气。石榴与柑大涩汤胃。干柿煮蔗,尤能益肺。蒸藕炊豆,于肝有利。五味淮枣,脾家可意,肥腻鹅鸭,鱼虾油醋,腥膻并盐,肺病切忌。生冷甘甜, 煎气之味,笼炊等物,若犯脾病,亦所宜忌。心血髓肾,鸡羊熏炙,并凡煎炒,心病亦忌。至如湿面,肺头油腻,肝家有病,忌之亦急。食甜成疳,食饱伤气,食酸损志,食冷成积,食苦耗神,食咸闭气,食辣肺伤,食肥痰益,总食以淡薄滋味,则脾胃克消,百脉得润,脏腑气清,病从何生?故凡小儿切忌食肉太早者耳,否则脾胃乃伤。若再甘甜面食不禁,则令瘠虫痢积。若食腰子心血脑髓之类,则令走马疳候。若食葱韭薤蒜,则令心气郁结,水窦不通,三焦虚热神情昏昧。若食飞禽瓦雀,则生疮癣 (疥,燥渴烦闷。若食螺蛳螃蚬鳗鳖虾蟹等类,则令肠胃不禁,或泄或痢,至于鸡肉过食,则生蛔虫,尤宜切忌,凡好酸者,其病在肝,好苦者在心,好甘者在脾,好辛者在肺,好咸者在肾,好热者内必寒。
好寒者内必热,如乍欲寒而乍欲热者,此必有虚火升降耳。)
凡足胫冷,腹虚胀,粪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脉沉微者,此内症已虚,忌投凉药。若足胫热,两腮红,大便闭,小便赤,渴不止,上气急。脉紧数者,此乃热症,忌投热药。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四肢以下者,宜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病在里者,不以时候。药性温热者。乳食前服;药性寒凉者,乳食后服;和平之剂,随意不拘。凡老人之病,药宜助火,谓共阴长而阳虚;小儿之病药宜泻火,谓其阳多而阴少。然亦有老而实,少而虚者,故亦不可执一。况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难任非常之冷,稍有所偏,风症立见,故治冷当热,冷去而不热,治热当冷,热去而不冷,不为热过,不为冷误,斯谓良医。大概小儿诸病,肝脾二经居多,肝只有余,余者,是病气也,似重而易治,脾只不足,不足者,是元气也。似轻而难治。
医者妄行攻克,滞虽暂消,脾胃转薄,平肝清热,肝未平而元气愈伤,薛氏谆谆补脾,万世婴儿之司命也。
有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于胞胎,及生之后,又因悲啼未定便即乳儿,使与冷气蕴蓄腹内,久而不散,脾胃乃伤,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中气响,逆气涎潮,以致难愈。
须令燥湿和中,切不可误加削伐。若经吐泻津液自亡,虽有口渴唇焦,不可寒凉误用。及世有用朱砂等味,以坠胎毒,轻粉等品以坠痰涎,损心损神,胎毒虽去,根本有伤,一生虚损,痰涎纵坠,脾弱成风,可不慎乎。
《经》曰:脾为黄婆,胃为金翁,脏腑气血咸赖之。有因变蒸唇肿头热。误以为伤食而克伐宣泄,以为胃惊,而凉药镇心,以致有伤脾胃,大便青色,吐利不已,脾土愈虚,肝盛胃冷,筋挛作搐,尚谓热极生风,复加凉药,不可挽回矣。
凡每抱儿,切勿哭泣,泪入儿眼,令儿眼枯。
(凡夏中盛热,乳母浴后,不可乳儿,能使儿成胃毒,秋成赤白色痢,或湿热之气流入心脾,轻则乃生疮疥。更凡啼后,不可便乳,盖气逆不顺,乳则聚而为隧,能致变成惊风。更不可乳儿太过,过饱则溢,溢则导虚胃气,变为呕吐。故凡呕逆,先宜清乳,自然吐痊。然此因饱溢,勿作胃寒,更凡宿乳,须令捏去,弃乳须沃东壁之上为佳。若投于地,虫蚁食之,令乳勿汁,故乳母最宜得节,慎勿有乖。如以喜乳与儿,令儿痰喘成惊,又令颠狂上气。以怒乳与儿,则令小儿症气,女子腹胀。
以寒乳与儿,则令便青而啼,奶片不化,亦食咳乳,以热乳与儿,则令叩吐,面黄不食,又能伤损肺气。令成龟胸。以气乳与儿,令儿面色黄白,泄泻腹胀,乳哺减少,夜啼) 乳。以病乳与儿,令儿能生诸疾,黄瘦骨蒸, 煎夜哭,盗汗虚羸。若壅乳不节令成痰涎,涎壅生惊,更有吐逆。以魃乳与儿,则令腹急脏冷,而泄泻,胸背皆热,夜啼肌瘦,如一积块。以醉乳与儿,则令恍惚多惊,腹急而痛,兼令身热。若母方吐即乳,则令儿虚羸。若乳母醉饱乳儿,则烦闷之毒,流入乳中,令儿邪热伤心,惊悸抽掣而成天 。若母淫 情乱即乳,则令吐泻身热啼叫,必发惊痫,如鸦声者,不治。更有出胎而下吮乳者,其症有三,一因产妇取冷过度,胎中受寒,令儿腹痛,故不吮乳者;一因胎受热毒,令儿生下体体俱黄,小便赤色,身热便闭,多啼而不吮乳者;有因儿初出胎,恶秽入腹,以致腹满气短,不能吮乳者,此皆乳子之宜忌,为父母者,之所当熟谙也。
凡剃头之日,须就温暖处避风,及剃之后,用薄荷三叶,杏仁三枚,去皮尖同捣烂,入生麻油三四滴,腻粉拌和,在儿头上擦之,可避风邪,及一切疥疮。剃头日期,宜于丑寅日吉,丁未日凶。五月、七月剃之,令儿短命。
夫人以脾胃为主,故乳哺须节,节则调脾养胃,否则损胃伤脾,百疳 生。夏忌热乳,乳则令儿呕逆;冬忌冷乳,乳则令儿咳痢,皆宜捏去而后与之。食后不可与乳,乳后不可与食。小儿肠胃怯弱,乳食并进,难于消化,初得成积,久则成癖成疳。故曰: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用少洗澡。吃热吃软吃少则不涌,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
凡寒则加衣,热则除帛,过寒则气滞而血凝泣,过热则汗出而腠里泄,以致风邪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脱,不可当风,然无风日暖,又当抱出游戏。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未有坚持者。又不可日置地间,令肚着地,以致脾宫受寒,腹痛泄泻。且五脏俞穴,皆系于背,肺脏尤娇,风寒一感,是以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病,咳嗽喘呕,壮热憎寒,故儿最要背暖肚者,脾胃处也。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健运之司,冷则物不腐化,多致肠鸣腹痛,呕吐泄泻,故儿更要肚暖,足系阳明,胃脉所络,故曰:寒从下起。故儿更要足暖。头者,六阳之所会,诸阳所辏也。况脑为髓海,凉则坚凝,热则流泄,或囟颅肿起,头缝开解,目疾头疮,故头宜凉,心属离火,若外有客热,则内动心火,表里合热,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多燥渴烦,故心胸宜凉。
凡儿初生,而上多变颜色者,号惺惺候,主一月内死。不治。若印堂黑鱼者,主脐风,死。若囟门下陷,并赤肿热极而黑色者,死。若七日之内,面上赤点如麻子者,是怀胎受毒,须急早治。若面红忽紫者,主伤风,伤寒之候。若变黑色者,死。满面紫黑者,主慢惊,七日死。而目青色,主发搐半身。若七日之内,两睑赤如大豆片者,是胎受热,主一月死。若两睑如土色者,主七日内死。若腹有青筋者,不满百日而亡。若七日之内,眼上眩下生黑点如麻子者,是主天 ,青紫色者,主浴被风,若眼上眉下,白如线者,主咳嗽。若耳尖黑,耳后骨黑,耳穴中黑,鼻孔如煤,甲黑翻指,吼叫数声,或作鸦声,及寻父娘衣者,俱为不救。若人中黑者,主九日内必死。并口吐白沫而面黑者,死。并口四角煤黑者,死。
凡小儿胎衣,藏时须用清水洗之,勿染诸垢,次以清酒净之,乃纳钱一文于衣内,盛于新瓶,青帛裹之,密密紧盖,且置隐处待满三日,然后根据月吉地向阳高燥之处,入地埋之三尺,瓶上土浓一尺七寸,切须牢筑,令儿长寿智者。若藏衣不谨,为猪狗所食者,令儿颠狂。虫蚁所食者,令儿病患疮。犬鸟食之。令儿兵死。若近庙社,令儿见鬼。若近深水 池,令儿溺死。近故灶旁,令儿惊惕。近井旁者,令儿聋。有弃道路街巷者,令儿绝嗣。当门户者,令儿声不出而耳聋。着水流下者,令儿青盲。弃于火里者,令儿生烂疮。着林木头者,令儿自绞。如此等忌。并宜知谙。
胎痫
胎痫者,因胎中受惊,或因食毒所感,其候身热面青,手足搐掣,牙夫紧急,腰直身强,晴邪目闭,多啼不乳,频愈频发者是也。然与胎惊名异而实类,治法并宜参看。
胎痫
定风膏
全蝎头尾全者四十九个,去毒,每个用生鲜薄荷一叶裹之,用丝缚定,火上焙燥,研为末,朱砂、麝香各少许,为末,蜜丸桐子大,钩藤煎汤,研化,食远服。
胎惊
胎惊者,是儿汪胎中,其母调理乖常,饮酒嗜欲,或忿怒惊悸,有伤于心,心主血脉,应之于胎,降生之后,儿必精神不爽,面色虚白,初则温热,后乃颊赤多惊,物动即恐,音响即悸,切牙颐赤,四肢拘挛,时搐烦闷,一啼气绝,遍身皆紫,时复厥冷,或印堂青色,壮热 乳,睡中多惊,手足微掣,十指如数,身体强直,眼目多反,拳握翻睛,面青惊啼,涎潮呕吐,囱开腮缩,口吐涎沫,牙噤口撮,脐腹肿突,额见青筋,面肿腹胀,鸦声蛇眼,目碧眼合。然状恶候极难疗愈,故知既有胎惊便宜早治。若至已成风候,势所难疗,况小儿血脉柔弱,难堪重剂。若目间红赤鲜碧者,可治。黯黑青碧者必危,虎口指纹曲入内者,可治。反出向外,三关通度者,若印堂浮紫,痰涎味沫,搐搦不时者,皆为恶候。更有头面生疖,大如拳者,此名惊气,须当破之而后合之,勿敷毒药,否则坏肌伤体,毒溃深而害愈甚。若脚上生疮,如烂穴者溃,知儿寿不满五年。
胎惊
至圣保命丹
治胎惊眼窜,手足抽掣,急慢惊风。
全篷十四个(去毒) 防风 天麻 白附子(炮) 南星 蝉蜕 僵蚕(直者,各五钱)
朱砂(另研,水飞,一钱)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为末,以粳米饭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一方
治小儿在胎中受惊,故未盈月而发惊。
用朱砂、牛黄、麝香各少许,为细末,取猪乳调服。
胎惊
青金丸
化痰涎镇惊邪,并解胎热。
人参 天麻(煨) 茯神 白附子(炮) 牛胆 南星(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五分)
青黛(二钱) 朱砂(水飞,五分) 麝香(一分) 为细末,蜜丸桐子大,用钩藤煎汤,化服。
胎风
胎风者,由在胎之时,脏腑未具,神气未全,其母动静不常,沉酒房劳,或忧愁思虑,呼唤声高,自闻大声,心伤神动,兼又将养失宜,感冒寒暑,腠里开泄,风邪乃伤,入于胞中,儿生之后,邪气在脏,不能宣通,又或包裹,一失冷伤脐带,风触四肢,乳哺又乱,吐 顿成。时或面青,时复面红,痰壅壮热,惊卧不安,手足摇动,身反强直,头面如火,撮口不乳,胃间青色,拘挛握指。然男握外,女握内为顺。若逆搐或偏搐,身冷而软,角弓反张,面青唇战者,皆为不治。然胎风症亦眼合,不可误作慢脾,妄投温药。
胎风
天麻丸
治胎风。
天麻 半夏(姜制) 防风 羌活 胆星 僵蚕 全蝎(等分) 为末,面调丸,芡实大,朱砂为衣,钩藤煎汤下。
胎寒
胎寒者,在胎母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所致。必腹痛肠鸣,便青下利,寒栗时发,握拳曲足,失治则成盘肠溏泻,口噤慢惊。若胎寒气痛不已,木香磨水,调乳香、没药服
胎寒
白芍药汤
治胎寒腹痛。
白芍药(一钱) 甘草(四分) 泽泻(八分) 薄桂(三分) 姜水煎服。如误汗误下后,加人参、木香;发惊加钩藤。
胎寒
助胃膏
治胎寒内痢,胃气虚弱,腹胁胀满, 乳便青。
白豆蔻肉豆蔻(面裹煨去油) 人参 木香(各五钱) 丁香(三钱) 藿香叶茯苓 白术(炒黄) 砂仁 桂枝 甘草炙(各一两) 陈皮(一两) 沉香(二钱)
山药(二两) 为末,蜜丸,炒米汤化下,芡实大一丸。
胎热
胎热者,是因在胎,其母过食热毒之物,或服热药,令儿降生,闻有血气,时时叫哭,食乳性急,身发壮热,色如淡茶,面赤目闭,口热如汤,大便黄赤,眼赤瘦损、或多虚痰气而喘满,眼目哆泪,神困阿欠,呃呃作声,两便不利,或利而便血水,甚至手常拳紧,脚常搐缩,眼常斜视,身常掣跳,此皆胎中受热、受惊所致也。失治,重则发惊;轻则鹅口重舌紫赤丹瘤。宜先酿乳,次第解之,当以渐而愈,不可过用寒凉,变生吐利恶症也。
胎热
酿乳法
母子同服。
猪苓 赤茯苓 天花粉 泽泻 茵陈 山栀(去壳) 生甘草 生地黄 水煎服。
胎热
甘豆汤
治婴孩胎热。
甘草(一钱) 黑豆(二钱) 淡竹黄 灯心(七茎) 水煎。
胎热
朱砂散
治胎热有痰。
朱砂 牛黄 天竺黄 铁粉(各一分) 麝香五厘 为末,竹沥调服。
胎黄
胎黄者,是母受热毒传入于胎而成也。其候生下面目遍体俱黄,大便不通,身发壮热,尿如枝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当用酿乳生地黄汤之类,仍忌食热毒为要。更有小儿身皮面目皆黄者,此黄病也。如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甲皆黄,小便如黄尘色,着物皆黄者,此黄胆也。渴者,难治。然此二症多成于大痛之后,更有生下半周,或及百日,不因病后而身微黄者,此胃热也。又有面黄而腹大多积,食土而渴者,此脾疳也。若自生下而身黄者,此胎疸也。然诸疽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必胃怯或胃不和耳。
胎黄
地黄汤
生地 赤芍药 天花粉 川芎 当归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甘草 茵陈(各等分)
水煎服。
胎黄
犀角散
治婴孩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 茵陈 栝蒌根 升麻 龙胆草 甘草 生地 水石(煨) 水煎服。
胎肥
有生下遍身肌浓,血色通红,其面色亦红,而黑晴多,时时生痰,自盈月以后,渐渐肌瘦,五心热而大便难,时时生涎,目白睛粉红色者,此名胎肥。是亦在母腹中,母食甘肥,湿热太过、流主胞中,以致形质虚肥,血分壅热也。宜内用大连翘饮,加减调服,外以浴体法浴之。
胎肥
浴体法
天麻(二钱) 全蝎(去毒) 朱砂(各五分) 乌蛇肉(酒浸) 白矾青黛(各三钱) 麝香(一分) 共研匀,水三碗,入药三钱,桃枝一握,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但勿浴背。
胎肥
大连翘饮
方见前口麋七星疮门。
胎怯
有生下面无精光,肌肉瘦薄,大便白而身无血色,目无精彩,时时哽气多哕者,此即胎怯也。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产多之孕妇,成胎之际,元气即已浇漓。受胎之后,气血复难长养,以致生下怯弱。若后天调理得宜者,十可保全一二。故生下凡面红黑睛多者,胎实也。面黄白睛多者,胎怯也。
胎怯
调元散
山药 茯苓 橘红 人参 白术(炒) 当归(炒) 甘草(炙) 枸杞(各二钱)
陈冬米(三合) 为末,每用圆眼汤下。
天(儿科)
天 者,由乳母醉酒嗜欲过度,烦毒之气入乳,遂使心肺生热,痰壅气滞,不得宣通,加之外挟风邪,内热不得发越,乃成此症。其候眼目翻腾,手足抽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惊悸壮热,双眸反上,唇多焦燥,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状,其脉浮实而洪大,初发之时必频频呵欠可验也。其症属阳,治宜解利风热而愈。名 者,以眼上视而名之也。
盘肠内(儿科)
凡气和,乃升降安乐之由,气逆,则郁结疾病之始。小儿有盘肠者、原非暴得,皆因气郁积久,荣壅卫结,五脏六腑无一舒畅,其气乘虚发作,不行上下,筑隘肠胃之间,抵心而痛,气刺攻冲,隐隐脐上,如蛇之形,有声辘辘,连连而作,如猫吐恶,干啼口开,手足皆冷,肠中滞结,小便频数,上唇焦干,头汗多出,面青或黑,头腰必曲,不吃乳食,腹痛眉动,或时沉困。气大汗,甚至爪甲青黑。然此症有成于生下浴迟,感受寒冷,冷气匿于肠中,搏于小肠而然;或母妊娠之时,忧愁思虑心气蕴结,触入胎中,至生之日,又或少感寒冷,与气相搏而成。亦有阴阳二症,阴则曲身而大便青沫,阳则怄体大叫,大便色青,干啼无泪,失气肠鸣。如二症交互者,乃半阴半阳,治法宜顺气化痰,温行宣泄而已。书又曰:男名肠,女名盘肠,总气滞所致也。若遍身冰冷,唇脸青颤,腹满干啼,凑心刺痛,手足甲黑,气冷大汗者,死。更有内 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肿,粪青汗出,咬乳流涎,伛偻反张,腹胀目瞪,虎口脉纹入掌,眼内有红筋斑血,有类惊候。亦有阴阳之别,阴者,起于吐 之后,胃气虚弱,精神昏愦, 不宁,手足螈 ,啼叫沉困;阳者,起于身体发热,惊悸大哭,精神恍惚,或睡或醒,涎鸣气粗,手足潮搐,惊啼叫。书虽曰:天 属阳,内 属阴。总之,皆非阳症。以二症较之,特指其阴中之阳耳。治法不外温脏镇惊,顺气化痰。数症其候,仿佛最易互差,如内 者,原因寒邪壅结,兼惊风而得,故易似惊候。惟眼有红丝斑血可验。盘肠最类虫痛,但额上有汗,腰曲干啼;虫痛又必呕吐清沫,痛有去来,随啼干哭,鼻头唇口皆乌。盘肠内,多因胎受寒冷,故令儿夜啼。盖阴盛于夜,阴极发躁,寒极作痛,故啼耳。
盘肠内(儿科)
钩藤饮
治天 。
钩藤 人参 犀角(各五分) 炙甘草(二分) 全蝎(去毒,焙,二分半) 天麻(四分,煨) 水煎服。
盘肠内(儿科)
天竺黄散
治婴孩天 ,目睛吊上,四肢螈 。
天竺黄 炙甘草 腊茶(各一钱) 全蝎(生薄荷叶裹,炙,七个) 荆芥穗(炒,五分) 绿豆(四十粒,半主半炒) 白矾( ,五分) 雄黄(水飞,五分) 为末,人参汤调服。如颊赤者,薄荷汤调下。
盘肠内(儿科)
调中散
治婴孩盘肠气,腹内筑痛。
青木香 川 子(去皮、核) 没药 人参 茯苓(各五分) 桂枝(去皮,三分五厘)
白牵牛(二十五粒,一半生一半炒) 用葱白二寸,盐一捻,水煎,食前服。
一方
治盘肠气 。用葱一握,水煮汤淋洗儿腹,再以葱频熨儿脐,良久尿出痛止。
一方
治盘肠气 。用乳香、没药、木香,水煎,食前服。
盘肠内(儿科)
木香丸
治惊风内 ,肚痛惊啼。
没药 木香 茴香 钩藤(各一钱) 全蝎 乳香(各五分)
上将乳香、没药另研细,入诸药末,揉大蒜,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灯心汤化下。
盘肠内(儿科)
乳香丸
治惊风内 ,腹痛夜啼。
乳香(五分) 没药 沉香(各一钱) 蝎梢(七个) 槟榔(一钱)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钩藤汤化下。
盘肠内(儿科)
琥珀丸
治急慢惊风,痰涎潮热,昏冒目瞪,内 搐搦反张,腹痛,及夜啼不安。
辰砂 琥珀 僵蚕(去嘴,炒) 牛黄 南星牛胆制乳香 白附子(炮) 代赭石(醋 ,七次) 全蝎(去毒炒) 天麻(煨) 蝉脱 白术(土炒,各一钱) 麝香(三分)
龙脑(一两) 为末,蜜丸,薄荷汤下。
夜啼(儿科)
小儿夜啼者,有因胎热伏心,阴则与阳相刑,热则与阳相合,夜则阳衰,阴乃与阳相搏,脏气相击,故作痛而夜啼。其候面赤唇红,恍惚壮热,小便色赤。手足动摇,咂口弄舌,憎热燥闷,重则胸突头反也。有因胎惊而啼者,其候必一啼。若绝,而面紫手足阙冷,乍醒乍啼。然身体温凉大便青绿者,阴也。若身体发热,精神不清,睡中惊啼,二便赤黄者,阳也。若身热而便青白,或身凉而便赤黄者,半阴半阳也。至若啼时,口多涎沫,腰曲拘挛面青泻青者,寒痰内 也。若啼时多搐,手足张惶,紧抱父母,四顾恐怖者,此必因视非常之物,及客忤耳。如若目有所睹而惊哭者,此必邪祟所侵,其候虎口无纹,而色变易不常也。凡啼而不哭是痛,故直声来往而无泪。哭而不啼是惊,故连声不绝而多泪也。
夜啼(儿科)
万金散
治脏冷夜啼。一方有茴香、甘草。
当归 沉香 丁香 白术 人参 乳香 五味子 桂 赤芍药 水煎,食后服。
一方
治心经蕴热夜啼。
麦冬 生地(各一钱) 车前子(六分) 远志肉(七分) 茯神(七分) 钩藤(五分)
甘草(生,三分) 木通(五分) 灯心水煎服。
夜啼(儿科)
蝉花散
治婴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累。
蝉脱七个,用下半截,盖上半截能令夜啼耳。为末,薄荷汤入酒少许,调服。
夜啼(儿科)
花火膏
灯花 朱砂 研细末,蜜调,俟儿睡,抹唇口。
客忤(儿科)
婴孩卒然心腹刺痛,腹大而满,啼叫烦闷欲绝者,有因气血软弱,精神未全,外邪客气兽畜等物,触而忤之,或客气未去,入房喘息末定,便乳儿者,皆能成为客忤。其候惊啼,口出青黄白沫,水谷解离,面目变易,腹痛面急,反倒偃侧,脉来弦急而数,状似惊痫,但此必眼下视而不上窜耳。治当镇惊辟邪,补心温气,勿用大寒之剂,妄作惊风峻下,致成慢惊。更须视其口中左右,若有悬痈小小肿核,即以竹针刺破最宜急治,延久难愈也。若至四肢疲软而面黑目视无光,涎流不收,牙噤气冷者,不治。
客忤(儿科)
雄麝散
治客忤腹痛危急。
雄黄(一钱) 明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为末,每一字,鸡冠血,调服。
客忤(儿科)
黄土散
治卒中客忤。
灶中黄土、蚯蚓粪各等分,研细,水调涂小儿头上及五心上,为良。
物触(儿科)
物触者,因小心所爱之物,强夺取之,则令怒生,神随物散,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 ,有若诸恶症候,莫知所以,故须询其父母,遂其所欲,以药调理,宁神自安也。
物触(儿科)
沉香顺气散
治物触。
沉香 茯神 紫苏叶 人参 甘草(炙,各等分) 为细末,用紫苏梗煎汤,调服。
白虎(儿科)
白虎者,如太岁在已,白虎在辰;太岁在申,白虎在末,余皆仿此类推。神在其方,不知禁忌,出入稍犯,便能为病。身发微热,有时小冷,有时啼叫,屈指如数,手足不螈 者是也。
白虎(儿科)
集香散
治婴孩白虎病。
降真香 沉香 乳香 檀香 人参 安息香 茯神 甘草 酸枣仁 水煎,入麝香半字调服,其药滓,房内烧之。
疰病(儿科)
疰病者,或因胎中所受,或因既生估恃不节所致,卒发为厥,类似中风中恶惊风诸症。痰潮项反,脸色如蓝,口沫语妄,渐至面脸枯涩,如大人传尸之患。若见面色蓝黑而手搐,额青齿禁,唇眼俱颤,满头赤肿者,不治。
中恶(儿科)
中恶者,卒急手足厥冷,头面青黑,错言妄语,多恐见鬼,口噤牙紧,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其脉紧细而微者可治。紧大而浮者必危。更有卒死者,亦中恶类也。凡人志弱神怯,则精神失守,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谓之三虚,忤逆邪恶贼风等邪乘虚而入,致令阴气偏竭于内,阳气阻隔于外,二气壅闷不得升降,心腹暴痛,阳气散乱,而不知人,气若远则复生,气不远则卒死。
中恶(儿科)
至宝丹
治卒中恶,客忤诸痫急惊。
安息香一两五钱(为末,用无灰酒,飞过滤去沙石,约取一两,慢火熬成膏,入药) 琥珀(研) 雄黄(研、水飞) 生玳瑁屑 朱砂(各一两)
银箔(五十片,研) 龙脑 蜃香(二钱五分) 生乌犀角(一两) 牛黄(五钱,研)
金箔(五十片,一半为衣一半为药)
用生犀玳瑁为极细末,匀入余药,将安息香膏,重汤溶化,搜和为剂,如干加蜜为丸,芡实大、参汤化下。
解颅鹤膝(儿科)
解颅者,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书曰:母虚羸瘦,父虚解颅。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气不足,故颅解开。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有以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睛多为论者,有以属母之血虚热多而论者,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而 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可也。亦有因怀胎五月,忽被大风大雨雷电惊胎,以致颅骨开解者。然是症,若至年长不合,必至骨中蒸热,肉干皮黑,肢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名为鹤膝,又名鹤节。大宜调补天元,以图万一。
小儿鹤膝,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 肿色赤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疗。属外因者,以荆防为主,佐以益气养荣。属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化生之源。
囟肿(儿科)
囟填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骨蒸自汗矣。
更有风热伤肝,木郁思达,所以令肿者。更有肺热生风,肺主皮毛,亦令囟肿毛焦者。更有胎中受热所致者,然寒气上冲而肿者,牢靳坚硬,热气上冲而肿者,柔软红色。更有外因覆护过暖,阳气不得外出,亦令赤肿。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外用封囟散可也。
囟陷(儿科)
囟陷者,有因脏腑有热,多饮水浆致成泻痢,久则气血弱,不能上充髓脑,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虚脾弱之极,宜急扶元。若与枕骨并陷者,百难救一。亦有父精有损,母血虚衰,禀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阴阳两亏,无时温壮而囟陷者。有因蓄热不除,渐至身羸发落,脚缩手拳,皮焦鹤膝,血绝筋衰而囟陷者。宜各随症调治。枕陷尤重于囟陷,不独小儿也。盖耳后方圆二寸,皆属于肾,陷则肾元败矣。
囟陷(儿科)
调元散
治禀受不足,颅囱开解,肌肉消瘦,齿语行迟。
山药(一钱) 人参 白茯苓 茯神 白术 白芍 当归 黄 (蜜炙) 熟地黄(各五分) 川芎 甘草(炙,各六分) 石菖蒲(四分) 姜 枣 水煎服。
囟陷(儿科)
人参地黄丸
治婴孩颅囟开解。此乃肾气不成,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肾气不盛,所以脑水不足,故不合。
人参(二钱) 熟地黄(四钱) 鹿茸酒 山药 白茯苓 牡丹皮 山茱萸(去核,各三钱)
为末,蜜丸,芡实大,参汤调化,食远服,神效。
囟陷(儿科)
庄氏方
治解颅。
山茵陈 车前子 百合(各五钱) 为末,乌牛乳汁调,涂足心及头缝开处,帛裹,三日一换。
又方
驴头骨不拘多少,烧灰研细,以清油调敷头缝中。
一方
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涂。
囟陷(儿科)
全生汤
治感热囟门忽肿。
天麻 蝉脱 防风 羌活 远志肉(各五分) 甘草(一分) 川芎 桔梗(各四分)
牛蒡子(炒,三分) 灯心水煎服。
囟陷(儿科)
婴宁汤
治吐泻后,感寒囟陷。
人参(五分) 附子(制,三分) 木通 茯苓(各七分) 升麻(煨,三分)
川芎 枣仁(炒,各四分) 甘草(炙,一分) 姜水煎服。
囟陷(儿科)
乌附膏
治囟陷。
棉川乌(生用) 雄黄(二钱) 附子(生用,五钱) 各为末,用生葱连根叶打成膏,空心贴囟上。
鹅口(胎症)
鹅口者,乃胎热蕴蓄心脾,上蒸于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鹅之口。更有小儿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样,连于舌根,令儿言语不发不转,可摘破之。若血出无害。不止,烧发灰掺之。
垂痈(胎症)
垂痈、悬痈者,宛如芦箨盛水之状,治宜刺之,令泄去青黄赤血,盐汤洗拭,蜜调一字散少许,敷之,再生再刺可也。
重重龈(胎症)
重 者,附生上 ,有物胀起,宛如悬痈者是也。如着齿龈者,即名重龈。是脾胃挟热,气血不能收敛,治法速宜绵缠长针露锋,刺肿之处,去其恶血则消。若再生再刺,否则有妨乳食。总小儿出胎之后,血气收敛成血,则口肉舌上喉颊皆净。若血气不敛,胎毒上攻,则乃成矣。
滞颐(儿科)
脾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摄,故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宜用温脾敛温为主。
《经》又曰:舌纵涎下,皆属于热,当兼脉俗参详可也。更有时时吐唾者,由肾气先天禀受不足,玄池不能收摄精华,宜用地黄丸服之。
滞颐(儿科)
温脾丹
治脾冷滞颐,廉泉穴不能收摄所致。
丁香 木香(各一两) 半夏(一两) 同生姜六两,捣细,炒,令黄,去姜,青橘皮、白米、干姜(炒)各五钱,为末,面糊丸饮下。一方加人参、肉豆蔻。甘草。又方加益智仁。
滞颐(儿科)
清脾饮
治脾经蕴热,而舌下廉泉穴,不能挟制而下者。
人参(四分) 黄连(酒炒,四分) 茯苓(八分) 山药(饭锅上蒸熟,炒黄,六分)
米仁(炒黄,一钱) 石斛(五分) 石膏( ,一钱) 半夏(四分) 微姜水拌,加莲子去心七粒,灯心七茎,水煎,食远服。
考变蒸(儿科)
凡视芽儿之病,须审变蒸之期,当此误投药石,蒸长生气全消。凡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蒸。三十二日一变者,以人三十二齿相应也。共有二十八齿者,以不足日变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内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则止三百二十数,自生下一日,则主十段,十日即百段,三十二日,则三百二十段为一变,其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而为齿,自生下三十二日一变,而生癸肾脏气,属足少阴经,主身热而耳 俱冷,唇起白泡。六十四日则二变一蒸,而生壬膀胱腑气,属足太阳经,主寒热将发而频喷嚏, 乳多嗔,上唇微肿,肾与膀胱属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则三变,而生丁心脏气,属手少阴经,主体热汗出,恐畏虚惊。一百二十八日,则四变二蒸,而生丙小肠腑气,属手太阳经,主壮热浑身,心与小肠俱火,火数二,故二蒸成之。一百六十日则五变,而生乙肝脏气,属足厥阴经,主掌骨成而学匍匐。一百九十二日则六变三蒸,而生甲胆腑气,属足少阳经,主情昏神倦,眼闭不开,盖肝胆属木,木数三,故三蒸成之。二百二十四日,则七变而生辛肺脏气,属手太阳经,主情思 惶,而爱多哭。
二百五十六日,则八变四蒸,而生庚大肠腑气,属手阳明经,主微利肠鸣,而蒸热,盖肺与大肠属金,金数四,故四蒸成之。二百八十八日,则九变而生已脾脏气,属足太阴经,主身热吐泻。三百二十日则十变五蒸,而生戊胃腑气,属足阳明经,主不食腹痛,吐乳微汗,盖土数五,故五蒸成之。心胞络为脏,属手厥阴经,三焦为腑,属手少阳经,二者,俱无形状,故不变,而又不蒸。若至十变五蒸既讫,则共三百二十日矣。复有三大蒸焉,以六十四日一蒸之数而计之,则又有一百九十二日,与前变蒸之数,共五百一十二日矣。自后再加一蒸,而至五百七十六日之期,变蒸方定,儿乃成人,方生寸脉,变者,变生五脏而易其情态也。蒸者,蒸养六腑而长其骨节也。凡变始得之一日以至七日,上唇中心,必有白珠泡子,形如鱼目,目睛微亦,轻则身热有汗而微惊,耳与尻冷,重则壮热或汗或不汗,脉乱不食而呕哕,如身耳尻皆热者,则又兼犯他证也。其受兼蒸者,必上唇微肿,如卧蚕类,身休壮热,头额颅热,或乍热乍凉,唇口鼻干,哽气吐逆,而脉乱汗出或不汗不食,时惊多啼 乳,自始得之一日,至十三日变蒸既足,方无所苦,其三大蒸者,则必唇口干燥。咳嗽喘急,闷乱哽气腹疼,身体骨节皆痛,或目上视,时多惊悸,然七日之内有病,但数呵其囟门,勿轻服药。若有不惊不热,无他苦者,是受胎壮实而暗变也。然前之论变蒸者,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为论,自内而长,自下而上之义也。复有以东方甲乙木为首之义,则一变肝,二变胆,三变心,四受小肠,五受脾,六变胃,七变肺,八变大肠,九变肾。
十变膀胱,此主于子母相生之义,相生所以相继也。更有以《素问》春应木,而亦以肝为首,则一变肝,二变肺,三变心,四变脾,五变肾,此主于夫妻相克之义,相克所以相治也。然大抵阴阳造化,五行五脏相生者顺,相克者逆,况变蒸者,是长养气血,滋荣五脏,相生之义,此理昭然者耶。
《灵枢》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考变蒸(儿科)
惺惺散
治小儿变蒸,发热咳嗽,痰涎鼻塞声里。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芍药 天花粉 桔梗(各五钱) 细辛(二钱五分,去叶,只用根) 为粗末,每服二钱,姜一片,薄荷一叶,水煎服。
齿迟(儿科)
《经》曰:丈夫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盖以阴阳交与。阴气不胜其阳则成男,阴精蕴蓄于内,阳中有阴,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为少阳之气,其数当七,而反八者,因阴蓄于中,故以少阴合之。少阴者,肾经也。肾主骨,遇八则少阴之数正而肾气动,故男子八月而生齿,八岁而 ,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也。又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者,亦以阴阳交合,阳气不胜其阴而成女,阳精蓄于内,阴中有阳,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为少阴之气而属于八,今以少阳七数偶之者,亦以阳蓄于内,放至少阳之数,则内蓄之气始动而肾气盛,故女子七月而生齿,七岁而 。有齿迟者,禀受肾气不足,而髓不强,齿为骨余,骨为肾余,骨之所络而为髓,髓不足,故不能上充于齿而迟也。若能调养血气,固本复元,则齿自生,而骨力坚凝矣。更有二三岁后,或乳食互进,或醉后房劳,乳儿致成肾疳,啼时满口皆血,名曰宣露。或齿黑碎片,名曰崩砂。久则秽甚,牙根俱落,名曰腐龈。亦有风热相搏,忿怒烦劳,其齿痛肿者,是手阳明足太阳之脉,系于齿,故牙根肿涌,名曰龋齿。有喜嗜甘肥而生虫,即名虫齿。若跌扑所伤者,或急疳所坠者,则久落难生矣。
齿迟(儿科)
芎黄散
治齿迟。
川芎(四钱) 山药 当归 芍药(炒) 甘草(各三钱) 熟地黄(一两) 为末,白汤调化,食后服,并将干药末搽齿根。
齿迟(儿科)
固齿膏
治齿根摇动。
何首乌 生地 牛膝(各等分) 旱莲草取汁,上煎百沸,将成膏,入食盐在内,每日取用漱口。
一方
治齿落不生。黑豆三十粒,将牛粪裹煨,令烟尽,入麝少许为末,先将挑破不出齿处,令出血,方涂药上。
发迟(儿科)
足少阴之经,其华在发,发迟者,胎元不足,血气有亏,不能上荣于发也。外用涂擦以治标,内迸滋补以救本。
发迟(儿科)
香粉膏
香蒂(一两) 胡粉(五钱) 猪胆(二钱五分)
水煎香薷三分,入胡粉,猪胆调匀涂头上,一日三次。
语迟(儿科)
夫言为心之音,有由妊胎卒被惊恐,内动于胎,故令心气不足。舌本不通,而不能言者,有因其父肾气耗损,而禀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者。如面黄肌弱,嗜饮便泻,手足心热,发枯若绒者,是病在脾而兼疳也。如颧赤多惊,五心厥热,烦啼不时者,是病在心也。如面青多筋,目急发逆,口秽肢细,是病在肝也。如白晴多而颐 白,肌粟毛焦,时咳飧泄者,是病在肺也。如肢软色黧,齿迟睛白,气短神薄者,是病在肾也。至于大病后而失音不语者,非肾虚不能上接清阳,即清阳之气自病也。
语迟(儿科)
补心菖蒲丸
治心虚语迟。
人参(五钱) 石菖蒲(二钱) 丹参 赤石脂 天冬(去心) 远志 麦冬(各二钱) 为末,蜜丸,黍米大,米饮食远服三十丸。一方有当归、乳香、川芎、朱砂。
语迟(儿科)
菖蒲丹
治数岁不语。
菖蒲(一十九节者,佳) 远志 桂心 人参 黄连 枣仁(各五钱) 为末,蜜丸,枣汤下。
失声(儿科)
卒然失声者,有因寒气客于会厌,会厌不发,发而无声。或风热聚于心胸,舌为心亩,故不能转运而无声。更有痰厥而喉中声嘶,亦有食厥而清气不升,复有中恶客忤,或尸厥或 而然者。至若惊风衔沫,颐赤额青,目直睛白无声者,及诸久病之后,而卒然不语者,俱为不治。
失声(儿科)
菖蒲汤
治中恶惊搐失声。一方加薄荷。
石菖蒲 天麻 全蝎 僵蚕 附子(制) 羌活 人参 甘草(炙) 远志荆芥 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
失声(儿科)
竹沥膏
治牙关紧急,失声不语。
竹沥、生地取汁,蜜各半,协议拌匀,桂为末,菖蒲为末各一两,上拌匀,慢火熬成膏,取梨汁化下。
失声(儿科)
吉氏方
治病后失声。
枣仁(一钱,炒) 茯苓(五分) 朱砂(二钱)
为末,细丸,人参汤下。
行迟(儿科)
小儿三百六十日,则膝骨成,乃能行期也。有数岁不能行者,禀受肾元不足也。夫骨属肾,凭髓所养,肾气有亏,则不能充髓满骨,故软弱不能行者。复有重帏深闭,不见风日,或终日怀抱,筋骨不舒,是以难行者。又有离胎多病。肝肾俱虚,肝虚则筋弱,肾虚则骨柔,而不能行者,复有过食甘肥,有伤脾胃。乃绝化源,致成疳症。气血日惫而不行者,随症调治,亦有可复之天。
行迟(儿科)
虎骨丸
治行迟。一方加羚羊角、黄 。
虎胫骨(酥油炙) 白茯苓 肉桂(去皮) 防风 当归(酒洗) 干地黄(酒洗)
酸枣仁 牛膝(酒洗) 川芎(各五钱)
为末,蜜丸,黍米大,每三十丸,木瓜汤,食前服。
行迟(儿科)
五加皮散
五加皮 川牛膝(酒浸二日) 木瓜(各等分) 为末,米饮下。
人参地黄丸
方见解颅门。
五软五硬五冷五缩五反五紧五陷五肿五喘五肓五恶候
(儿科)
五软者,手脚腰背颈软是也。五硬者,手脚腰背颈硬是也。五冷者,手香港脚唇面冷是也。五缩者,手脚舌唇阴缩是也。五反者,眼唇舌项脚反是也。五紧者,咽喉口唇眼睛手脚阴囊紧是也。五陷者,囟门太阳眼轮胸下肩并陷是也。五肿者,手心人中舌头阴胫膝胫肿是也。五喘者,痘疮惊风虚喘吐泻下痢喘是也。五肓者,疮痘惊风久渴久痢久泻肓是也。不论何病,总皆恶候。
又谓五软者,胎怯也。有因父精不足,母血衰少而得者,有因母之血海既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因受胎,母多痰病,或年迈而有子者,或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坠胎之剂不去,而耗伤真气者。是以生下怯弱,不耐寒暑,少为六淫侵犯,便尔头项软,手足软,身软口软,肌肉软,名曰五软。然头软者,肾肝之病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肾若虚,项软无力,治难渐痊,他年必发。手足软者,四肢无力,而手垂,懒于举物,五岁而不能行,脚软细小是也。身软者,阳虚髓怯,六淫易攻,遍体羸弱谓耳。口软者,虚舌退场门,肌内软者,肉少反宽,不长肌肉,大概本于先天不足,而治独重于胃,盖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营于四末也。《经》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诸阴。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故难治,肚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桂升柴,补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性命难保矣。
小儿禀受肾气不足,而有五迟五软,解颅鹤膝诸候,当以六味丸加鹿茸补之。若精气未满而御女,致有头眩吐痰,发热盗汗诸候,当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补中汤加减用之,然节斋谓,小儿无补肾法,盖以男子二八而精始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补之,如先天禀受不足,理无可补,禀之。若足,何待于补,孰知诸脏有虚有实,而肾脏有虚无实,凡小儿之阴气未成,即肾虚之日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复亏,更肾虚之候也。阴气不足,而不知补之,则阴绝而孤阳亦灭矣。何谓可无补耶?此义惟立斋先生深知其奥,况小儿因天禀不足,致疾者,恒多,则先天之不足,难以或阴或阳为定论,张以六味八味二丸,以救小儿禀受阴虚阳虚者,全活甚众,岂止阴气不足而已哉!凡小儿面青 白,其出痘必主内溃不出,此即禀受肾中元阳不足也。久服八味丸方可挽回。若进肥儿丸,反速其毙矣。
天柱骨倒(儿科)
小儿有体肥容壮,不为瘦悴,孰知形体过肥,中气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忽然项软倾倒者,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入风府,转于筋骨,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筋骨俱弱,项垂无力,名天柱倒。然有三因,有因吐泻日久,元阳亏损者,此宜调补胃气;有因肝经伏热者,治宜轻剂凉肝;有因伤寒失表,壅而热甚,筋热则舒弛而不收者,总系真阳大败之恶症,极难调理随候加治,外用生筋等散贴项可也。
大抵五硬五软,多由先天,而天柱骨倒,根乎先天,变生于后天也。颈骨而称天柱者,谓其头以象天,名曰元首,承天之重,故云天柱也。天柱者,骨所立,而筋所束,肝肾之所属,诸阳之所达,诚紧要重大之部位,一至骨倒,天象已危,岂小故耶!然因吐泻日久,元阳大败者,乃症之虚者,危者,极难调治。如因伤寒失表,风邪入肝筋纵者,或肝胆伏热,筋络舒弛者,尚可疏风清热,仍滋肝肾为主,肝肾之本不拔,筋骨得力,而或有起势也。
天柱骨倒(儿科)
生筋散
治筋软无力,天柱骨倒。
木鳖子(六个) 蓖麻子(六十个,并去壳)
研细,先抱头起,摩顶上。令热津调涂之。
一方
贴项软。
附子(去皮脐,二钱) 天南星(去脐,三钱) 为末,用姜汁调,摊贴患处。
天柱骨倒(儿科)
五加皮散
治项软行迟。
五加皮为末,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天柱骨倒(儿科)
虎骨丸
治脚软。见行迟门。
详虚实寒热大小总论合参
凡身寒脉细,二便如常,一切疾病,患后及汗出不食者是虚。若身热脉大,二便不利,能食闷瞀,烦躁甚褐者是实。面红如桃花色者,里盛外实也。大便黄稠,小便清澈者,阴阳分而脏内实也。夏不畏热,冬不畏寒,手足温暖者,禀气壮实,而表里安和也。面 白色者,气血衰少也。便粪青色者,胃与大肠虚冷也。吐乳食者,胸胃有寒冷也。乳食不消化者,脾虚也。遇冬而恶寒,逢夏而中热者,禀气怯弱,阴阳俱虚也。诸候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濡者为虚、坚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者,外实内虚,外快内痛者,外虚内实,心腹皮肤内外诸痛,按之而止者为虚,按之而痛者是实。凡皮虚则热,脉虚则惊,内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体虚则情,肠虚则世,三阳实,三阴虚,则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则汗不止。大凡延医。先须察其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如肺虚而痰实者,固当利下,先宜实脾,后与泻肺是也。凡肺病而复见肝症,咬牙呵欠者,易治,盖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项急顿闷者,是肺病久虚,肝家强直反胜也,难痊。
验生死症诀大小总论合参
《灵枢》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则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
凡面目俱黄而泽者,面黄目赤者,目睛光明彩润者,诸热神清安静者,虚症受补能食者,病势难危太冲有脉,补气不脱,囟门不陷,颜色爪甲,皆不昏黯者,皆为可治。
若目睛无光,瞳人不转,爪甲唇背俱黑,啼哭无泪,不哭下泪,吃乳不收,舌退场门外,汗出如珠者,唇不盖齿,口无津液,四肢垂冷,下泻黑血者,口作鸦声,喉中声嘶,口鼻干黑,手足口鼻皆冷者;面黑咬人,鼻黑身热,气喘不回,瞳人中陷,鼻孔如煤,眼眶青色,脚直肚大而现青筋者:耳叶廓黑,唇青黑色或如枯骨,赤贯瞳人,囟突及陷,鱼口舒舌,不能啼哭,啼哭无声,胸陷及突,吐出蛔虫者;身主青黑等斑,遍体不暖,长嘘出气者:伤寒连剂无汗,诸病天柱骨倒者;小儿百日内外发搐,愈而复作,面黑神昏者;目白面黑,或面目俱赤卒叫者,面青唇黑,或面黑目直视者:手掌无纹,口唇满反,人中无痕,寻衣摸缝,汗出不流,而舌卷者;阴结阳结,目无光若恍惚者;遗泄不觉,牙齿黑色,妄语错乱者;卒肿面苍色黑者;手足爪甲肌肉俱黑者;热吐目赤,泻如屋漏水者;按脉无根,阴囊俱肿者,面目俱白,神色枯槁者;面无精光,不能饮食,身有尸臭气者;面黄目黑,面赤目黑,口不能闭,呻吟不止者;病久而身有印疮点子起者;发直如麻,舌肿发惊,肉无面色者;发搐目斜,唇口俱动,脚面上直,手如抱头之状,身不知痛痒者;撮口如囊,泻粪赤黑,头汗肢冷,舌唇或紫肿者;头皮冷而按爪不起者;非时弄色,面色如装者;汤下药食入喉,腹中随有响声者,汗出发润,其身如洗者;青色从眉入目,青色连目入耳,青色入口鼻者;黑色多绕口鼻,青色从眉绕耳,鼻上青色腹痛,耳目口鼻起黑色或白色者;汗不出,出不止,热病得汗而热不去,久不食,忽食之而倍常者;及诸病大肉脱去,虎口三关,纹色通度者;发际一路青筋或紫青筋如乱纹者;目胞上下青紫乱纹,或紫黑色者;自尾一条青黑筋直入鬓者;面色如死鸡肝,或如蓝色而无血润者;口鼻耳舌如土,目睛下陷不光者;鼻孔紫黑,其舌短缩,而唇焦黄或黑者;目白忽如火赤,后脑赤肿如鸡卵者;唇口目鼻,常常青黑者;鼻头向上,生青黑筋如罗纹无数者;并为不治。其克日之诀,以耳属肾,鼻属肺,唇属脾,舌属心,目属肝,肝部见此,忌庚辛日时;肺部见此,忌丙丁日时;心部见此,忌壬癸日时;脾部见此,忌甲乙日时;肾部见此,忌戊已日时。此推五行中绝以验者,然候甚繁,各载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