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六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天其运乎?
〔注〕不运而自行也。
〔疏〕言天禀阳气,清浮在上,无心运行而自动之也。
地其处乎?
〔注〕不处而自止也。
〔疏〕地禀阴气,浊沈在下,亦无心宁静而自止。
日月其争於所乎?
〔注〕不争所而自代谢也。
〔疏〕昼夜照临,出没往来,自然如是。既无情於代谢,岂有心於争处。
孰主张是?
〔疏〕孰,谁也。是者,指斥前文也。言四时八节,云行雨施,覆育苍生,亭毒群品,谁为主宰而施张乎?此一句解天运。
孰维纲是?
〔注〕皆自尔。
〔疏〕山岳产育,川源流注,包容万物,运载无穷,春生夏长,铃无差武。是谁维持纲纪,故得如斯?此一句解地处也。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注〕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
〔疏〕夫日月代谢,星辰朗耀,各有度数,咸由自然。谁安居无事,推算而行之乎?此一句解日月争所。已前三者,并假设疑问,显发幽微。故知皆自尔耳,无物使之然也。
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疏〕机,关也。缄,闭也。玄冬肃杀,夜宵暗昧,以意亿度,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致令如此。以理推者,皆自尔也。方地不动,其义亦然也。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注〕自尔,故不可知也。
〔疏〕至如青春气发,万物皆生,昼夜开明,六合俱照,气序运转,致兹生育,寻其理趣,无物使然。圆天运行,其义亦尔也。
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
〔注〕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疏〕夫气腾而上,所以为云:云散而下,流润成雨。然推寻始末,皆无攸肇,故知二者不能相为。
孰隆弛是?
〔疏〕隆,兴也。弛,废也。言谁兴云雨而洪注滂池,谁废甘泽而致兹亢旱也。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疏〕谁安居无事,自励劝彼,作此淫雨而快乐邪?司马本作倦字。
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1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疏〕彷徨,回转之貌也。嘘吸,犹吐纳也。披拂,犹扇动也。北方阴气,起风之所,故云北方。夫风吹无心,东西任适,或彷徨而居空裹,或嘘吸而在山中,披拂升降,略无定准。孰居无事而为此乎?盖自然也。
敢问何故?
〔注〕设问所以自尔之故。
〔疏〕此句总问以前有何意故也。
巫咸招曰:来。吾语汝。天有六极五常,
〔注〕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但当顺之。
〔疏〕巫咸,神巫也,为殷中宗相。招,名也。六极,谓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伦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极五常,至於日月风云,例皆如此,但当任之,自然具足,何为措意於其问哉。
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注〕夫假学可变,而天性不可逆也。
〔疏〕夫帝王者,上符天道,下顺苍生,垂拱无为,因循任物,则天下治矣。而逆万国之欢心,乖二仪之和气,所作凶游#2,则祸乱生也。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
〔疏〕九洛之事者,九州聚落之事也。言王者应天顺物,驭用无心,故致天下太平,人歌击壤。九州聚落之地,治定功成;八荒夷狄之邦,道圆德备。既合二仪,覆载万物;又齐三景,照临下土。
天下载之,此谓上皇。
〔注〕顺其自尔故也。
〔疏〕道合自然,德均造化,故众生乐推而不厌,百姓荷戴而不辞,可谓返朴还淳,上皇之治也。
商大宰荡问仁於庄子。
〔疏〕宋承殷后,故商即宋国也。太宰,官号,名盈,字荡。方欲央己所疑,故问仁於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疏〕仁者,亲爱之进。夫虎狼猛兽,犹解相亲,足明万类皆有仁性也。
曰:何谓也?
〔疏〕太宰未达深情,重问有何意谓。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疏〕父子亲爱,出自天然,此乃真仁,何劳再问。
曰:请问至仁。
〔疏〕虎狼亲爱,厥义未弘,故请至仁,庶闻深旨。
庄子曰:至仁无亲。
〔注〕无亲者,非薄恶之谓也。夫人之体,非有亲也;而首自在上,足自处下,府藏居内,皮毛在外,外内上下,尊卑贵贱,於其体中各任其极,而未有亲爱於其间也。然至也足矣,故五亲六族,贤愚远近,不失分於天下者,理自然也,又奚取於有亲哉。
〔疏〕夫至仁者,忘怀绝虑,与太虚而同体,混万物而为一,何亲疏之可论乎。泊然无心而顺天下之亲疏也。
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疏〕夫无爱无亲,便是不孝。谓至仁不孝,於理可乎?商荡不悟深旨,遂生浅惑。庄生为其显折,义列下文。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注〕爻言之於忘仁忘孝之地,然后至耳#3。
〔疏〕至仁者,忘义忘仁,可贵可尚,岂得将爱敬近逵以语其心哉?固不足以言也。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注〕凡名生於不及者,故过七孝之名而涉乎无名之境,然后至焉。
〔疏〕商荡之问,近滞域中,庄生之答,远超方外。故知亲爱之旨,非过孝之谈,封执名教,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注〕冥山在乎北#4极,而南行以观之;至仁在乎无亲,而仁爱以言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仁孝虽彰而愈非至理也。
〔疏〕郢地居南,冥山北,故郭注云,冥山在乎北极,南行以观之,至化在乎无亲,而仁爱以言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仁孝彰而愈非至道。此注甚明,不劳更释。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疏〕夫敬在形逵,爱率本心。心由天性,故难;迎关人情,故易也。
以爱孝易,而忘亲难;
〔疏〕夫爱孝虽难,犹滞域中,未若忘亲,澹然无系。志既胜爱,有复劣无#5,以此格量,难易明之矣。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疏〕夫腾狠#6断肠,老牛舐犊,恩慈下流,物之怛性。故子忘亲易,亲忘子难。自非达道,孰能行此。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注〕夫至仁者,百节皆适,则终日不自识也。圣人在上,非有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为,则众务自适,韦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谓兼忘也。
〔疏〕夫兼忘天下者,弃万乘如脱展也;使天下兼忘我者,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夫垂拱汾阳而游心姑射,揖让之美,贵在虚忘,比兼忘天下者也。方前则难,比后便易,未若忘怀至道,息智自然,将造化而同功,与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万物之性分,顺百姓之所为,大小咸得,飞沈不丧,利泽潜被,物皆自然,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当是时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谓轩顼之前,淳古之君耳。其德不见,故天下忘之。斯则从劣向优,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
〔注〕遗尧舜,然后尧舜之德全耳;
若系之在心,则非自得也。
〔疏〕遗,忘弃也。言尧舜二君,盛德深远,而又忘其德,任物不为。斯解兼忘天下难。
利泽施於万世,天下莫知也,
[注〕泯然常适#7。
〔疏〕有利益恩泽,惠润韦生,万世之后,其德不替,而至德潜被,日用不知。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难也。
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注〕失於江湖,乃思濡沬。
〔疏〕太息,犹嗟欺也。夫盛德同於尧舜,尚能遗忘不自显,岂复太息言於化孝,嗟欺於陈进乎。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疏〕悌,顺也。德者,真性也。以此上八事,皆矫性伪情一勉强励力,拾#87己效人,劳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
〔注〕并者,除弃之谓也。夫贵在身,身犹忘之,况国爵乎。斯贵之至。
〔疏〕并者,除弃之谓也。夫贵爵禄者,本为身也。身犹忘之,况爵禄乎。斯至贵者也。
至富,国财并焉;
〔注〕至富者,自足而已,故除天下之财者也。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责为宝,纵令倾国资财,亦弃而不用。故《老经》云,知足者富,斯之谓也。
至愿,名誉并焉。
〔注〕所至愿者适也,得适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疏〕夫至愿者,莫过适性也。既一毁誉,混荣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问声名,视之如涕唾也。
是以道不渝。
〔注〕去华取实故也。
〔疏〕渝,变也,万也。既忘富贵,又遗名誉,是以道德淳厚,不随物变也。
北门成问於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疏〕姓北门,名成,黄帝臣也。欲明至乐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发起也。咸池,乐名。张,施也。咸,和也,大也。洞庭之野,天地之问,非太湖之洞庭也。
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息,卒闻之而惑;
〔疏〕怠,退怠#9也。卒,终也。复,重也。惑,合也。不悟至乐,初闻之时,惧然惊悚;再闻其声,想悟音旨,故惧心退息;最后闻之,知至乐与二仪合德,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心无分别,有同暗惑者也。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注〕不自得,坐忘之谓也。
〔疏〕荡荡,平易之容。默默,无知之貌。第三闻之,体悟玄理,故荡荡而无偏,默默而无知,芒然坐忘,物我俱丧,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徽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注〕由此观之,知夫至乐者,非音声之谓也;叉先顺乎天,应乎人,得於心而适於性,然后发之以声,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乐,又待黄帝之化而后成焉。
〔疏〕殆,近也。奏,应也。徽,顺也。礼义,五德也。太清,天道也。黄帝既允门成第三闻乐,体悟玄道,志知息虑,是以许其所解,故云汝近自然也。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疏〕虽复行於礼义之进,而忘自然之本者也。此是第一奏也。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
〔疏〕循,顺;伦,理;经,常也。言春夏秋冬更迭而起,一初物类顺序而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杀之理,天道之常,但常任之,斯至乐矣。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注〕自然律吕以满天地之闲,但当顺不夺,则至乐全#10。
〔疏〕清,天也。浊,地也。阴升阳降,二气调和,故施生万物,和气流布,三光照烛,此谓至乐,无声之声。
垫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注〕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动。
〔疏〕仲春之月,垫虫始启,自然之理,惊之雷霆,所谓动静顺时,因物或作,至乐具合斯道也。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
〔注〕运转无极。
〔疏〕寻求自然之理,无始无终;讨论至乐之声,无首无尾。故《老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
〔注〕以变化为常,则所常者无穷也。
〔疏〕愤,仆也。夫盛衰生死,虚盈起复,变化之道,理之常数。若以变化为常,则所谓常者无穷也。
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注〕初闻无穷之变,不能待之以一,
故惧然悚听也。
〔疏〕至一之理,绝视绝听,不可待之以声色,故初闻惧然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注〕所谓用天之道。
〔疏〕言至乐之声,将阴阳合其序;所通生物,与日月齐其明。此第二奏也。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注〕齐一於变化,故不主故常。
〔疏〕顺韦生之修短,任万物之柔刚,齐变化之一理,岂守故而执常。
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注〕至乐之道,无不周也。
〔疏〕至乐之道,无所不褊,乃坑乃谷,悉皆盈满。皆无也。所谓道无不在,所在皆无也。
涂却守神,
〔 注〕 塞其兑也。
〔疏〕涂,塞也。那,孔也。闲心知之孔那,守凝寂之精神。郭注云,塞其兑也。
以物为量,
〔注〕大制不割。
〔疏〕量,音亮。大小修□短,随物器量,终不制割而从己也。
其声挥绰,
〔注〕所谓阐谐。
〔疏〕挥,动也。绰,宽也。同雷霆之震动,其声宽也。
其名高明。
〔注〕名当其实,则高明也。
〔疏〕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声既广大,名亦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
〔注〕不离其所。
〔疏〕人物居其显明,鬼神守其幽昧,各得其所而不相挠。故《老经》云,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
日月星辰行其纪。
〔注〕不失其度。
〔疏〕三光朗耀,依分而行,纲纪上玄,叉无差武也。
吾止之於有穷,
〔注〕常在极上住#11也。
〔疏〕止,住也。穷,极也。虽复千变万化,而常居玄极,不离妙本,动而常寂也。
流之於无止。
〔注〕随变而往也。
〔疏〕流,动也。应感无方,随时适变,未尝执守,故寂而动也。
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注〕故阁然恣使化去。
〔疏〕夫至乐者,真道也。欲明道非心识,故谋虑而不能知;道非声色,故瞻望而不能见;道非形质,故追逐而不能逮也。
傥然立於四虚之道,
〔注〕弘敞无偏之谓。
〔疏〕傥然,无心貌也。四虚,谓四方空,大道也。言圣人无心,与至乐同体,立志弘敞,接物无偏,包容万有,与虚空而合德。
倚於槁梧而昤。
〔注〕无所复为也。
〔疏〕弘敞虚容,忘知绝虑,故形同槁木,心若死灰,逍遥无为,且吟且咏也。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矣。
〔注〕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齐限。
〔疏〕夫目知所见,盖有涯限,所以称穷;力所#12驰逐,亦有分齐,所以称屈。至乐非心色等法,不可以根穷,故吾知尽其不及,故止而不逐也。心既有限,故知爱无名。引覆前子欲虑之等文也。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息。
〔注〕夫形充空虚,无身也,无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惧之情怠也。
〔疏〕夫形充空,则与虚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顺万境而无心;所谓廖体出聪,离形去智者也。只为委蛇任性,故悚惧之情怠息。此解第二闻乐也。
吾又奏之以无息之声。
〔注〕意既怠矣,乃复无怠,此其至也。
〔疏〕再闻至乐,任性逶迤,悚惧之心,於焉怠息。虽复贤於初闻,犹自不及后闻,故奏无怠之声。斯则以无遣怠,故郭注云,怠既怠矣,乃复无怠,此其至者也。此是第三奏也。
调之以自然之命,
〔注〕命之所有者,非为也,皆自然耳。
〔疏〕调,和也。凡百苍生,皆以自然为其性命。所以奏此咸池之乐者,方砍调造化之心灵,和自然之性命也已。
故若混逐丛生,
〔注〕混然无系,随后而生。
〔疏〕混,同。生,出。同风物之动吹,随丛林之出声也。
林乐而无形;
〔注〕至乐者,适而已。适在体中,故无别形。
〔疏〕夫丛林地籁之声,无心而成至乐,适於性命而已,岂复有形也。
布挥而不曳,
〔注〕自布耳。
〔疏〕挥动四时,布散万物,各得其所,非由牵曳。
幽昏而无声。
〔注〕所谓至乐。
〔疏〕言至乐寂寥,趣於视听,故幽冥昏合而无声响矣。
动於无方,
〔注〕夫动者岂有方而后动哉。
〔疏〕夫至乐之本,虽复无声,而应动随时,实无方所,斯寂而动之也。
居於窈冥;
〔注〕所谓宁极。
〔疏〕虽复应物随机,千变万化,而深根宁极,怛处宝冥,斯动而寂也。
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注〕随物变化。
〔疏〕夫春生冬死,秋实夏荣,云行雨散,水流风从,自然之理,日新其变,至乐之道,岂常主声也。
世疑之,稽於圣人。
〔注〕明圣人应世非唱也。
〔疏〕稽,留也。夫圣人者,譬幽谷之响,明象之照,对之不知其所以来,绝之不知其所以往,物来斯应,应而志怀,岂预前作法而留心应世。故行留散徙,不主常声,而世俗之人,妄生疑惑也。
圣也者,达於情而遂於命也。
〔注〕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资焉。
〔疏〕所言圣者,更无他义也,通有物之情,顺自然之命,故谓之圣。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
〔注〕忘乐而乐足,非张而后备。
〔疏〕天机,自然之枢机。五官,五藏也。言五藏各有主司,故谓之官。夫目视耳听,手把脚行,布网转丸,飞空走地,非由仿效,禀之造物,岂措意而后能为。故五藏职司,素分备足,天乐之美,其在兹也。
无言而心悦。
〔注〕心悦在适,不在言也。
〔疏〕体此天和,非由措意,故心灵适悦而妙绝名言也。
故有众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疏〕崁氏,神农也。美此至乐,为之章颂。大音希声,故听之不闻;大象无形,故#13视之不见;道无不在,故充满天地二仪;大无不包,故囊括六极。六极,六合也。假欲留音听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是故体兹至乐,理趣幽微,心无分别,事同愚惑也。
乐也者,始於惧,惧故祟;
〔注〕惧然悚听,故是祟耳,未大和也。
〔疏〕以下重释三奏三听之意,结成至乐之道。初闻至乐,未悟太和,心生悚惧,不能放释,是故祸祟之也。
吾又次之以息,息故遁;
〔注〕进稍灭也。
〔疏〕再闻之后,情意稍悟,欲惧心怠退,其逵遁灭也。
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注〕以无知为愚,愚乃至也。
〔疏〕最后闻乐,灵府淳和,心无分别,有同合惑,荡荡默默,类彼愚迷。不怠不惧,雅符真道,既而运载无心,与物俱至也。
孔子西游於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疏〕卫本昆吾之邑,又是康叔之封。自鲁适卫,故曰西游。师金,鲁太师,名金也。奚,何也。言夫子行仁义之道以化卫侯,未知此衍行用可不邪?
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疏〕言仲尼欢哲明敏,才智可惜,守先王之圣述,执尧舜之古道,所以频遭辛苦,屡致困穷。
颜渊曰:何也?
〔疏〕问穷之所以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筐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
〔疏〕此下譬喻,几有六条:第一刍狗,第二舟车,第三桔杆,第四植梨,第五狙狠,第六妍丑。刍狗,草也,谓结草为狗以解除也。衍,笋也。尸祝,巫师也。将,送也。言刍狗未陈,盛以筐筒之器,覆以文绣之巾,致斋洁以表诚,展如在之将送,庶其福祉,贵之如是。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筐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外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咪焉。
〔注〕废弃之物,於时无用,则更致他妖也。
〔疏〕践,履也。首,头也。脊,背也。取莫#14曰苏。爨,炊也。咪,魇也。言刍狗未陈,致斯肃敬。既祭之后,弃之路中,故行人履践其头脊,苏者取供其炊爨。方将复取而贵之,盛於筐衍之中,覆於文绣之下,敖游居处,寝胜其傍,假令不致恶梦,爻当数数遭魇。故郭注云,废弃之物,於时无用,则更致他妖也。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取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於宋,削边於卫,穷於商周,是非其梦邪?
〔疏〕此合刍狗之譬,并合孔子穷义也。先王,谓尧舜禹汤,先代之帝王也。宪章文武,祖迷尧舜,而为教述,故集聚弟子,敖游於仁义之域,辟寝於礼信之乡。古法不可执留,事同已陈刍狗。伐树於宋者,孔子曾游於宋,与门人讲说於大树之下,司马桓魁欲杀夫子,夫子去后,桓魅恶其坐处,因伐树焉。削,刻也。夫子尝游於卫,卫人疾之,故刻削其迸,不见用也。商是殷地,周是束周,孔子历聘,曾因於此。良田执於圣迸,故政斯弊。狼狈如是,岂非恶梦邪。
围於陈蔡之问,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昧邪?
〔注〕此皆绝圣弃知之意耳,无所稍嫌也。夫先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所以兴矫效之端也。
〔疏〕当时楚昭王聘夫子,夫子领徒宿於陈蔡之地。蔡人见徒众极多,谓之为贼,故兴兵围绕,经乎七日,粮食罄尽,无复炊爨,从者饿病,莫之能兴,忧悲困苦,邻乎死地,岂非遭於已陈刍狗而魇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疏〕夫舟行於水,车行於陆,致於千里,未足为难。若推舟於陆,求其运载,终没一世,不可数尺。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薪行周於鲁,是犹推舟於陆也,
〔疏〕此合谕#15也。薪,求也。亦#16今古代殊,岂异乎水陆。周鲁地异,何异乎舟车。
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注〕时移世异,礼亦宜变,故因物而无所系焉,斯不劳而有功也。
〔疏〕方,犹常也。传,转也。言夫子执先王之迸,行衰周之世,徒劳心力,卒不成功,故削进伐树,身遭殃祸也。夫圣人之智,接济无方,千转万变,随机应物。未知此道,故婴斯祸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柠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
〔疏〕桔杆,挈水木也。人牵引之则倪下,拾放之则仰上。倪仰上下,引拾以人,委顺无心,故无罪。夫人能虚己,其义亦然也。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
〔注〕期於合时宜,应治体而已。
〔疏〕矜,美也。夫三皇五帝,步骤殊时,礼义威仪,不相泌袭,美在逗机,不治以定,不贵率今以同古。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祖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疏〕夫租梨橘柚,甘苦味殊,至於嗷嚼而皆可於口。譬三皇五帝,浇淳异世,至於为政,咸适机宜也。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注〕彼以为美而此或以为恶,故当应时而变,然后皆适也。
〔疏〕帝王之进,盖无常准,应时而变,不可执留,岂得胶柱刻船,居今行古也。
今取猥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龄啮挽裂,尽去而后嫌。观古今之异,犹猥狙之异乎周公也。
〔疏〕嫌,足也。周公圣人,譬淳古之世;狙缓狡默,谕浇竞之时。是以礼服虽华,狠狙不以为美;圣进乃贵,末代不以为尊。故毁礼服,狠狙始嫌其心;弃圣边,苍生方适其性。
故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殡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织,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既病心痛,吨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吨蹙,更益其美,是以问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吨,倍增其陋,故富者恶之而不出,贫人弃之而远走。拾己效物,其义例然。削进伐树,皆学吨之过也。
彼知美殡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注〕况夫#17礼义,当其时而用之,则西施也;时过而不弃,则丑人也。
〔疏〕所以,犹所由也,吨之所以美者,由乎西施之好也。彼之丑人,但美吨之丽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妹好也。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疏〕总会后文,结成其旨。穷之事述,章中具载矣。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聘。
〔疏〕仲尼虽领徒三千,号素王,而盛行五德,未闻大道,故从鲁之沛,自北租南而见老君,以询玄极故也。
老聘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疏〕闻仲尼有当世贤能,未知颇得至道不?答言未得。自楚望鲁,故曰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疏〕问:於何处寻求至道?
曰:吾求之於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疏〕数,算衍也。三年一闰,天道小成,五年再闰,天道大成,故言五年也,道非卫数,故未得之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疏〕更问:求道用何方法?
曰:吾求之於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注〕此皆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
〔疏〕十二年,阴阳之一周也。而未得者,明以阴阳取道,而道非阴阳。
故下文云,中国有人,非阴非阳。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他也,
〔疏〕夫至道深玄,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自不他。是以不进默於君亲,岂得告於子弟。所以然者,无他由也。故记孔老二君圣以明玄中之玄也。
中无主而不止,
〔注〕心中无受道之质,则虽闻道而过去也。
〔疏〕若使中心无受道之主,假令闻於圣说,亦不能止住於胸怀,故知无他也。
外无正而不行。
〔注〕中无主,则外物亦无正己者也;故未尝通也。
〔疏〕中既受道之心,故外亦无能正於己者,故不可行也。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圣人不出;
〔注〕由中出者,圣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疏〕由,从也#18从内出者,圣人垂进显教也。良由物能感圣,故圣人不应,若使外物不能禀受,圣人亦终不出教。
由外入者,无主於中,圣人不隐。
〔注〕由外入者,假学以成性者也。虽性可#19学成,然要当内有其质,若无主於中,则无以藏圣道也。
〔疏〕隐,藏也。由外入者,习学而成性也。由其外禀圣教,冥在心中,若使素无受入之心,则无藏於圣道。
名#20公器也,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疏〕名,呜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种:一是命物,二是毁誉。今之所言,是毁誉名也。
不可多取。
〔注〕矫饰过实,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乱也。
〔疏〕夫令誉善名,天下共用,叉其多取,则矫饰过实而争竞斯起也。
仁义,先王之莲庐也,
〔注〕犹传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观而多责。
〔注〕夫七义者,人之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也。故游寄而过去则冥,若无滞而系於一方则见。见则伪生,伪生而责多矣。
〔疏〕蓬庐,逆於传合也。观,见也,亦久也。夫还庐舍客,不可久停;仁义礼智,用讫宜废。客停久,疵衅生;圣迸留,过责起。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义,
〔注〕随时而变,无常迸也。
以游逍遥之墟,
〔疏〕古之真人,和光降逃,逗机而行博爱,应物而用人群,何异乎假借涂路,寄托宿止,暂时游寓,盖非真实。而动不伤寂,应不离真,故怛逍遥乎自得之场,彷徨乎无为之境。
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
〔注〕苟,且也。简,略也。贷,施与也。知止知足,食於苟简之田;不损己物,立於不贷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圣人养生之地。
逍遥,无为也;
〔注〕有为则非仁义。
苟简,易养也;
〔注〕全从其简,故易养也。
〔疏〕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苟简,苟且简素,自足而已,故易养也。
不贷,无出也。
〔注〕不贷者,不损己以为物也。
〔疏〕不损我以益彼,故无所出。此三句覆释前义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注〕游而任之,斯#21真采也。采真则色不伪矣。
〔疏〕古者圣人行苟简等法,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22游也。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注〕天下未有玖所非自累者,而各没命於所是。所是而以没其命者,非立乎不贷之圃也。
〔疏〕夫是富非责,责於货贿者,岂能让人财禄。是显非隐,滞於荣位者,何能与人名誉。亲爱权势,矜夸於物者,何能与人之柄。柄,权也。唯厌秽风尘,膻躁荣利者,故能弃之若遗。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注〕舍之悲者,操之不能不栗也。
〔疏〕操执权柄,恐失所以战栗;拾去威力,丧去所以忧悲。
而一无所鉴,以闯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注〕言其知进而不知止,则#23性命丧矣,所以为戮。
〔疏〕是富好权之人,心灵愚暗,唯滞名利,一无鉴识,岂能闻见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如是之人,虽复楚戮未加,而情性以困,故是自然刑戮之民。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疏〕夫怨敌必杀#24,恩惠须偿,分内自取,分外与他,臣子谏上,君父教下,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此八者治正之器,不得不用之也。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关矣。
〔注〕守故不变,则失正矣。
〔疏〕循,顺也。湮,塞也。唯当顺於大理,随於变化,达於物情而无滞塞者,故能用八事治之。正事合於正理,故日正者正也。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
孔子见老聪而语仁义。老聪曰:夫播糠咪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嘈#25肤,则通夕不寐矣。
〔注〕外物如之虽小,而伤性已大也。
〔疏〕仲尼滞於圣逵,故发辞则语仁义。夫播糠咪目,目暗故不能辩束西;蚊虻噜肤,肤痛则彻宵不睡。是以外物虽微,为害爻巨。况乎仁非天理,义不率性,拾己效他,丧其本性,其为害也,岂咪目噜,肤而已哉。噜,啮也。
夫仁义懵#26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注〕尚之以加其性,故乱。
〔疏〕仁义惨毒,甚於蚊虻,愤#27愤吾心,令人烦问,扰乱物性,莫大於此。一本亦作愤字者#28,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注〕质全而仁义着。
吾子亦放风而动,总#29德而立矣,
〔注〕风自动而依之,德自立而秉#30之,斯易持易行之道也。
〔疏〕放,纵任也。欲使苍生丧其淳朴之性者,莫若绝仁弃义,则反冥我极也。仲尼亦宜放无为之风教,随机务而应物,总虚妄之至德,立不测之神坊。亦有作放#31,方往反。放,依也。
又奚杰#32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注〕言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疏〕建,击。杰然#33,用力貌。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何异乎打大鼓以求逃亡之子,故鼓声大而亡子远,仁义彰而道德废也。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注〕自然各已足。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
〔注〕俱自然耳,无以偏向。
〔疏〕浴,酒也。染缁曰黔。黔,黑也。辫者,别其胜负也。夫鹄白乌黑,禀之自然,岂须日日浴染,方得如是。以言物性,其义例然。然黑白素朴,各足於分,所遇斯适,故不足於分,所以论胜负。亦言:辫,变也,黑白分定,不可变白为黑也。
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注〕夫至足者忘名誉,忘名誉乃广耳。
〔疏〕修名立誉,招物观视,此乃狭劣,何足自多。唯恐遣名誉,方可称大耳。
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陶以湿,相濡以沫,
〔注〕言仁义之誉,皆生於不足。
不若相忘於江湖。
〔注〕斯乃忘仁而仁者也。
〔疏〕此总结前文,斥仁义之弊。夫泉源枯竭,鱼传沬以相濡;朴散淳离,行仁义以济物。及其江湖浩荡,各足所以相忘;道德深玄,得性所以虚淡。既江湖比於道德,濡沬方於仁义,以此格量,故不同日而语矣。
孔子见老聘归,三日不谈。
〔疏〕老子方外大圣,变化无常,不可测量,故无所谈说也。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聘,亦将何规哉?
〔疏〕不的姓名,直云弟子,当是升堂之类,共发此疑。既见老子,应有规诲,何所闻而三日而不谈也?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
〔注〕谓老聘能变化。
〔疏〕夫龙之德,变化不怛。以况至人隐显无定,故本合而成,妙体窈冥;述散而起,文章焕烂。
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
〔注〕言其因御无方,自然已足。
〔疏〕言至人乘云气而无心,顺阴阳而养物也。
予口张而不能啧#34,予又何规老聪哉。
〔疏〕啧,合也。心惧不定,口开不合,复何容暇闻规训之言乎。
子贡曰:然则人#35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疏〕言至人其处也若死尸之安居,其出也似龙神之变见,其语也如雷霆之振响,其默也类玄理之无声,是以奋发机动,同二仪之生物者也。既而或处或出,或语或默,岂有出处语默之异而异之哉。然则至人铃有出处默语不言之能,故仲尼见之,口而#36不能合。
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聪。
〔疏〕赐,子贡名也。子贡欲至#37观至人龙德之相,遂以孔子声教而往见之。
老聪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疏〕倨,企#38也。运,时也。老子自得从容,故企堂敖诞,物感斯应,发微其言。予年衰迈,可以教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王#39五帝之治天下不#40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疏〕浇淳渐异,步骤有殊,用力用兵,逆顺斯异,故云不同,声名令闻,相系一也。先生乃排三王为非圣,有何意旨,可得闻乎?
老聘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疏〕汝少进前,说不同所由。
对曰:尧授舜,舜受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日不同。
〔疏〕尧舜二人,即是五帝之数,自夏禹以降,便是三王。尧让舜,舜让禹,禹治水而用力,汤伐桀而用兵,文王拘美里而顺商辛,武王渡孟津而逆殷纣,不同之状,可略言焉。
老聘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41五帝之治天下。
〔疏〕三皇者,伏牺神农黄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也。治天下之治#42,列在下文。
黄#43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注〕若非之,则强哭。
〔疏〕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亲死不哭而世俗不非。铃也非之,则强哭者众。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44而民不非也。
〔注〕杀,降也。言亲疏有降杀。
〔疏〕五帝行德,不及三皇,使子父兄弟更相亲爱,为降杀之服以别亲疏,既顺人心,亦不非毁。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
〔注〕教之速也。
〔疏〕舜是五帝之末,其俗渐浇,朴散淳离,民心浮竞,遂使怀孕之妇,十月生子,五月能言。古者怀孕之妇,十四月而诞育,生子两岁,方始能言。浇淳既革,故与古之乖异也。
不至乎孩而始谁,
〔注〕谁者,别人之意也。未孩已择人,言其竞教速成也。
〔疏〕未解孩笑,已识是非,分别之心,自此而始矣。
则人始有夭矣。
〔注〕不能同彼我,则心竞於亲疏,故不终其天年也。
〔疏〕分别既甚,不终天年,夭逝之始,起自虞舜。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
〔注〕此言兵有顺,则天下已有不顺故也。
〔疏〕去道既远,浇伪日兴,遂使蠢尔之民,好为祸变。废无为之述,兴有为之心,赏善罚恶,以此为化。而禹怀慈爱,犹解泣辜,兵刃所加,爻须天道也。
杀盗非杀,
〔注〕盗自应死,杀之顺也,故非杀。
〔疏〕盗贼有罪,理合其诛,顺乎素秋,虽杀非杀。此则兵有顺义也。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注〕不能大齐万物而人人自别,斯人自为种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於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述非乱天下,而天下叉有斯乱。
〔疏〕夫浇浪既兴,分别日甚,人人自为种见,不能大齐万物。此则解人有心也。圣智之述,使其如是,非禹之过也,故曰天下耳矣。
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注〕此乃百代之弊。
〔疏〕此总论三皇五帝之述,惊天下苍生,致使儒崇尧舜以饰非,墨遵禹道而自是。既而百家竞起,九流争骛,后代之弊,实此之由也。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
〔注〕今之以女为妇而上下悖逆者,非作始之无理,但至理之弊,遂至於此。
〔疏〕伦,理也。当庄子之世,六国竞兴,淫风大行,以女为妇,乖礼悖德,莫甚於兹。故知圣进始兴,故有伦理,及其末也,例同斯弊也。
何言哉。
〔注〕弊生於理,故无所复言。
〔疏〕从理生教,遂至於此。世浇俗薄,何可稍言。论正#45发愤而伤欺也。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
〔注〕必弊故也。
〔疏〕夫三皇之治,实自无。为无为之述,述生於弊,故百代之后,乱莫甚焉。弊乱之状,列在下文。
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疏〕悖,逆也。睽,乖离也。堕#46,废,坏也。施,泽也。运无为之智以立治方,后世执逵,遂成其弊。致星辰悖彗,日月为之不明;山川乖离,岳渎为之崩竭;废坏四时,寒暑为之亿叔。
其知惜#47於蜃趸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疏〕惨,毒也。蟹蔓,尾端有毒也。鲜规,小貌。言三皇之智,损害苍生,其为毒也,甚於蟹蔓,是故细小虫兽,皆遭扰动,况乎黔首,如何得安。以斯为圣,於理未可。毒害既多,深可羞块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注〕子贡本谓老子独绝三王,故欲同三王於五帝耳。今又见老子通毁五帝,上及三皇,则失其所以为谈矣。
〔疏〕蹴蹴,惊惊貌也。子贡欲救#48三王,同五帝;今见老子词调高貌#49,排槟五帝,指斥三皇,心形惊悚,失其所谓,故蹴然,形容虽立,心神不安。
孔子谓老聪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迩也,岂其所以边哉。
〔注〕所以进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迸则《六经》也。
今子之所言,犹边也。夫迩,履之所出,而迩岂履哉。
〔注〕况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进。
夫白鸭之相视,眸子不运而#50风化;虫,雄呜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风化;
〔注〕鹧以眸子相视。虫以呜声相应,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类自为雌雄,故#51风化。
〔注〕夫同类之雌雄,各自有以相感。相感之异,不可胜极,苟得其类,其化不难,故乃有遥感而风化也。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注〕故至人皆顺而通之。
苟得於道,无自而不可;
〔注〕虽化者无方而皆可也。
失焉者,无自而可。
〔注〕所在皆不可也。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玛#52,鱼传沫,细要者化,
〔注〕言物之自然,各有性也。
〔疏〕鹊居巢内,交尾而表阴阳;鱼在水中,传沬而为牝牡,蜂取桑虫,祝为己子。是知物性不同,禀之大道,物之自然,各有性也。
有弟而兄啼。
〔注〕言人之性舍长而视幼,故啼也。
〔疏〕有弟而兄失爱,拾长怜幼,故啼。是知陈迸不可执留,但当顺之,物我无累,言人性拾长视幼故啼也。
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注〕夫与化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若翻《六经》以说则疏也。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六竟
#1《阙误》引张君房本『有』作『在』。
#2『勃』疑『悖』之讹,今依郭藩引文改。
#3世德堂本,浙江书局本『耳』作『矣』。
#4原作『比』,诸本皆作『北』,又依文意故改正。
#5郭庆藩引文『有复劣无』四字作『有仇有劣』。
#6郭庆藩引文『猥』作『缓』。
#7原作『道』,诸本皆作『适』,又依文意故改正。
#8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舍」字疑漏,故补。
#9郭庆藩引文『怠】作『息』。
#10赵本『全』下有『也』字。
#11原作『任』,诸本皆作『住』,又依文意故改正。
#12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补『所』字。
#13王孝鱼依上下文补『故』字。
#14郭庆藩引文『莫』作『草』。
#15郭庆藩引文改『谕』作『喻』。
#16『亦』字郭庆藩引文删。
#17赵本无『况夫』二字。
#18『也』字依赵本当删。
#1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性可』俱作『由假』二字。
#20《阙误》引张君房本『名』下有『者』字。
#21世德堂本『斯』作『则』。
#22『敖』字当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作『遨』。
#23赵本无『则』字。
#24原作『救』,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改作『杀」。
#25浙江书局本『嘈』作『嗜』,下疏文同。
#26浙江书局本『惜』作『僭』,下疏文同。
#27『愤』疑『愤』之讹,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当改。
#28郭庆藩引文『者』下有『不审』二字。
#29『总』,浙江书局本作『德』,四库本作『德』。
#30赵本『秉』作『乘』。
#31王孝鱼说『放』疑作『仿』。
#32《阙误》引张君房本重『杰』字。
#33原作『杰』,依正文改作『然』。
#34《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啧』下同有『舌举而不能初』六字。
#35《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人』上有『至』字。
#36郭庆藩引文『而』上有『开』字。
#37郭庆藩引文删去『至』字。
#38郭庆藩引文『企』作『踞』,下同。
#39《阙误》『王』作『皇』。
#40《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不』上有『也』字。
#41世德堂本『皇』作『王』。
#42郭庆藩引文『治』作『状』。
#43《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黄』上有『昔』字。
#44唐写本『杀』作『服』。
#45郭庆藩引文『正』作『主』。
#46『填』疑『堕』之讹,依正文改正。
#47浙江书局『惜』作『僭』,下疏文同。
#48郭庆藩引文『救』作『效』。
#49郭庆藩引文『貌』作『邈』。
#50《阙误》引张君房本『而』下有『感』字,下句而下同。
#51《阙误》引张君房本『故』下有『日』字。
#52浙江书局本『蔼』作『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