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六腑各二,为十二原。然则,五脏六腑合有二十四原。原者,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为原。三焦行原气,经营五脏六腑,故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行气。故五脏第一输,故①第三输名原,六腑以第四穴为原。夫原气者,三焦之尊号,故三焦行原气,止第四穴输名为原也。今五脏六腑有十二原者,言五脏六腑各有十二原也,合而言之,亦有二十四原。文言六腑有十二原者,后人妄加“二”字耳。
编者按:“《八十一难》”,仁和寺本脱“一”字,今据盛文堂本补。注“六脏皆以井”,“以”字盛文堂本误作“收”,今取仁和寺本。“文言六腑有十二原者,后人妄加‘二’字耳”一句费解,疑有误,待考。
①“第一输,故”四字,疑为衍文。
【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常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者也。】
四关,四肢也。此中唯言五脏有十二原,生病所由,不言六腑十二原也。五脏在内,原在于外,故五脏有腑,皆从外入,所以五脏皆禀十二原也。以其三百六十五节交会穴中,谷之气味皆在中会也。
编者按:“者”字,《灵枢》无。
【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
原之脉气,皆出其第三输。
编者按:“而原”《灵枢》作“二原”。
【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明知十二原所出之处,又知内应五脏,则妙达五脏所生之害也。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大渊,大渊二。】
日夕少阴,故曰阳中少阴也。
【阳中之大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日中大阳,故曰阳中大阳也。
编者按:“大阳”《灵枢》作“太阳”。
【阳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大冲,大冲二。】
日出初阳,故曰阳中之少阳也。
编者按:“阳中”《灵枢》作“阴中”。
【阴中之大阴,肾也,其原出于大溪,大溪二。】
夜半重阴,故曰太阴也。
编者按:“大溪”《灵枢》作“太溪”。此四句,《灵枢》在下条“阴中之至阴”之后。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大白,大白二。】
上为四脏阴之至极,故曰至阴也。
编者按:“大白”《灵枢》作“太白”。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膈气在于鸠尾之下,故鸠尾为原也。
编者按:“膏”字,盛文堂本误作“鬲”,今从仁和寺本,《灵枢》亦作“膏”。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肓,谓下肓,在脐一寸。脖,补忽反。胦,于桑反,谓胦脐也。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飡泄取三阴。】
胀取六腑,三阳原也;泄取五脏,三阴原也。
编者按:“飡”,《灵枢》作“飧”。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
客邪入身,其犹刺也。
编者按:《灵枢》“刺”后有“也”字。
【犹汗也,】
五志藏神,其犹汗也。
编者按:“汗”,《灵枢》作“污”,据以下经文“犹可雪也”,当作“污”。
【犹结也,】
阴阳积聚,其犹结也。
【犹闭也。】
血气不流,其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汗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其取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汗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者,未得其术也。】
三阳不通,其犹闭也。不得其术者,言上工所疗皆愈也。
编者按:二“汗”字,《灵枢》均作“污”;“言不可”作“言不可治”。
【刺热者,如手探汤;】
刺热者,决泻热气,不久停针,徐引针使病气疾出,故如手探汤,言其疾也。
编者按:《灵枢》“刺”后有“诸”字;“如”后有“以”字。
【刺寒凊者,如人不欲行。】
刺寒者久留于针,使温气集补,故如人行迟若不行,待气故也。
编者按:“凊”《灵枢》作“清”。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诸肠以为阴,阳有疾也。
编者按:“复始”下《灵枢》有“也”字。注“肠”字,疑为“阳”字之误。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
所病在头等为高,根原在脾足太阴内者,故取太阴第三输阴陵泉也;所病在头为高,其原在胆足少阳外,故取足少阳第三输阳陵泉也。
编者按:《灵枢》“阳之陵泉”后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