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太素 » 黄帝内经太素全文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卷首缺) 阴阳合

关灯直达底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之谓也”,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一《阴阳系日月篇》。篇中间自“在上者为阳”至“苍色”一段经文,杨注原钞残阙,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经文,补入“生于火,故”及“有肝,肝者”之间,而此篇缺处复完,亦幸事也。自“此之谓也”下“黄帝曰”至末,见《素问》卷二第六《阴阳离合论》,又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

夫人身阴阳应有多种:自有背腹上下阴阳,有脏腑内外阴阳,有五脏雄雌阴阳,有身手足左右阴阳,有腰上下天地阴阳也。

【足之十二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

腰下为地,故两足各有三阴三阳,应十二月,故十二脉也。人身左右随是一边即有十二脉者,天地通取也。月为太阴之精,生水在地,故为阴也。

平按:《灵枢》“足”上有“故”字;“腰”上有“经”字。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

日为太阳之精,生火在天,故为阳也。

平按:“日生于火”《灵枢》作“日主火”。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从寅至未六辰为阳,从申至丑六辰为阴。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已生,能令万物生起,故曰生阳。生物阳气,正月未大,故曰少阳;六月阳气已少,故曰少阳。二月阳气已大,故曰太阳;五月阳气犹大,故曰太阳。三月、四月二阳合明,故曰阳明也。

平按:“正月”下《灵枢》有“之”字。

【申者七月,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已生,能令万物始衰,故曰生阴。生物七月阴气尚少,故曰少阴;十二月阴气已衰,故曰少阴。八月阴气已大,故曰太阴;十一月阴气犹大,故曰太阴。九月、十月二阴交尽,故曰厥阴。厥,尽也。

平按:“七月”下,《灵枢》有“之”字。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景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甲、乙、景、丁、戊、己,为手之阳也;庚、辛、壬、癸,为手之阴也。甲己①为少阳者,春气浮于正月,故曰少阳;己为夏阳将衰,故曰少阳。甲在东方,故为左也;己在中宫,故为右也。乙戊为手太阳者,乙为二月,阳气已大,故曰太阳;戊夏阳盛,故为太阳。乙在东方,戊在中宫,故有左右也。景丁为阳明者,景为五月,丁为六月,皆是南方火也,二火合明,故曰阳明也。

平按:“景”《灵枢》作“丙”,唐人避太祖讳“丙”为“景”,犹讳“渊”为“泉”也。注“夏阳将衰”,“夏”、“衰”二字因虫蚀不全,玩其剩处,与“夏”、“衰”二字相近,证以上注“阳气已少,故曰少阳;阴气已衰,故曰少阴”,于义亦合,谨拟作“夏”、“衰”二字。

①“己”,萧本原作“乙”,今据仁和寺本改。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庚癸为少阴者,十二辰为地,十干为天,天中更有阴阳,故甲乙等六为阳,庚辛等四为阴。庚为七月申,阴气未大,故曰少阴;癸为十二月丑,阴气将终,故曰少阴。辛壬为太阴者,辛为八月酉,阴气已大,故曰太阴;壬为十一月子,阴气盛大,故曰太阴。心主厥阴之脉,非正心脉,于十干外,无所主也。足为阴也,足之有阳,阴中少也;足之有阴,阴中大也。

平按:注“八月”下原缺一字,证以上注“七月申”,则此八月应是“酉”字,谨拟作“酉”。又注“十干”,“干”字原缺右方②,疑是“干”字,谨拟作“干”。

②“干”字,原各本均为繁体字,作“乾”。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手之六阳,乃是腰以上阳中之阳,故曰太阳。

【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手之六阴,乃是腰以上阳中之阴,阳大阴少,故曰少阴。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此上下阴阳也。

【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

以上,上下阴阳,此为五脏阴阳。心、肺居鬲以上为阳,肝、脾、肾居鬲以下为阴。故阳者呼,心与肺也;阴者吸,脾与肾也。心肺俱阳,心以属火,故为阳中太阳也;心肺俱阳,肺以属金,故为阳中少阴也。

平按:注“阴者吸”,“者”字原缺,据上文“阳者呼”,当是“者”字,谨拟作“者”。

【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三脏居鬲以下为阴,肝脏属木,故为阴中少阳也。脾在鬲下属土,耳以居下,故为阴中至阴。肾下属水,故为阴中之太阴也。

平按:《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新校正引《太素》“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以证《素问》王注之失,其说甚详,检《素问》卷三第九《六节藏象论》王注下新校正自知。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

春之三月,人三阳气在左足王处,故不可刺也。

【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夏之三月,人三阳气在右足王处,故不可刺也。

【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秋之三月,人三阴气在右足王处,故不可刺也。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冬之三月,人三阴气在左足王处,故不可刺也。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苍色有肝,肝者主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之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五行次第阴阳,以甲为厥阴,上下天地阴阳,以甲为阳者,良以阴阳之道无形无状,裁成造化,理物无穷,可施名以名实,故数之可十,推之可万也。

平按:《灵枢》“主春”作“王春”;“苍色”二字不重;“有肝”作“主肝”;“主足厥阴”作“足厥阴”,无“主”字。“可十”,“十”字原缺,原校补。“推之”,“推”字袁刻误作“椎”,注同,谨更正。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三百六十五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闻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三阴三阳之数各三,不应天地日月阴阳二数何也?黄帝非不知之,欲因问广衍阴阳变化无穷之数也。

平按:《素问》“黄帝”下有“问”字;“六十”下无“五”字;“今”下无“闻”字。

【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然其要一也。】

言阴阳之理,大而无外,细入无间,毫末之形,并阴阳彫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也。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则混成,同为一气,则要一也。

平按:《素问》“岐伯”下有“对”字;“离”作“推”;“散”作“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也。】

二仪合气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辨阴阳,所谓雄雌者也。人之与物,未生以前,合在阴中,未出地也。未生为阴,在阴之中,故为阴中之阴也。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所生已生曰阳,初生未离于地,故曰阴中之阳也。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气以为人物生正,阴气以为人物养主也。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一气离为阴阳,以作生养之本,复分四时,遂为生长收藏之用,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常也。若失其常,四时之施,壅塞不行也。

平按:注“施”,袁刻作“弛”。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散也。】

散,分也。阴阳之变,俱通内外,外物既尔,内身之变,亦可分为众可胜数也。

【黄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别为三阴三阳,推之可万,故为离也。唯一阴一阳,故为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

古者圣人欲法天、地、人三才形象,处于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

【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圣人中身以上,阳明为表在前,故曰广明。太阴为里在后,故广明下名曰太阴。冲脉在太阴之下,故称后曰太冲。太冲脉下,次有少阴,故曰少阴为地,以肾最居下故也。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即足太阳,是肾之腑膀胱脉也。脏阴在内,腑阳居外,故为上者也。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至阴,是肾少阴脉也,是阴之极,阳生之处,故曰至阴。太阳接至阴而起,故曰根于至阴。上行络项,聚于目也。结,聚也。

平按:《素问》“根”下有“起”字。

【名曰阴中之阳。】

少阴水中而有此阳气,故曰阴中之阳也。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身中表之上,名曰广明。脾脏足太阴脉从足至舌下,太阴脉在广明里,故为下也。广明为表,故为上也。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结于颡大,】

阳明脾腑之脉,在太阴表前,从足指厉兑,上行聚于颡上额颅。颡,额也,苏荡反。

平按:“结于颡大”,《素问》无此句,《灵枢》作“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甲乙经》作“结于颃颡,颃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原钞本作“颡大”,又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亦作“颡大”,袁刻作“颡上”。

【名曰阴中之阳。】

人腹为阴,阳明从太阴而起,行于腹阴,上至于颡,故为阴中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结于窗笼,名曰阴中之少阳。】

厥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上,循阴股上注于肺,阴脏行内也。少阳肝腑之脉,起足窍阴,上聚于耳,为表阳腑也。以少阳属木,故为阴中少阳也。

平按:《素问》无“结于窗笼”四字。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平按:“太阳为关”,“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日本钞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祐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三经者,不得相失,搏①而勿传,命曰一阳。】

惟有太阳关者,则真气行止留滞,骨摇动也。惟有阳明阖者,则肉节败、骨动摇也。惟有少阳枢者,则真气行止留滞,肉节内败也。相得各守所司,同为一阳之道也。搏,相得也。传,失所守也。

平按:“传”《素问》作“浮”。

①“搏”,人卫本注曰:“搏,杨注训为“相得”,后文训为“聚”,疑当作“抟”。”

【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者,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结于太仓,名曰阴中之阴。】

冲在太阴之下,少阴脉上。足太阴脉从隐白而出,聚于太仓,上至舌本。是脾阴之脉,行于腹阴,故曰阴中之阴也。

平按:《素问》“隐”上有“于”字;“隐白”下无“结于太仓”四字。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结于廉泉,名曰少阴。】

肾脉足少阴,从足小指之下,入涌泉,上行聚于廉泉,至于舌本也。

平按:《素问》无“结于廉泉”四字;“名曰少阴”,作“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结于玉英,】

肝脉足厥阴在少阴前,起于大指丛毛之上,入大敦,聚于玉英,上头与督脉会于颠,注于肺中也。

平按:《素问》无“结于玉英”四字。

【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无阳之阴,是阴必绝,故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②而勿沉,名曰一阴。】

三阴,经脉也。三阴之脉,搏聚而不偏沉,故得三阴同一用也。

②“搏”,人卫本注曰:杨注训“聚”,疑当作“抟”。

【阴阳钟钟也,传为一周,】

钟钟,行不止住貌。营卫行三阴三阳之气,相注不已,传行周旋,一日一夜五十周也。

平按:《素问》“钟钟”作“”;“传”字上无“也”字,有“积”字。

【气里形表而相成者也。】

五脏之气在里,内营形也;六腑之气在表,外成形者也。

平按:“而相成者也”《素问》作“而为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