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医统大全 » 古今医统大全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 中风门

关灯直达底部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懈,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肺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厉者,有荣卫热,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或名曰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名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目系,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病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书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干善渴,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内经》风邪,系外感之病。有内外、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别为瘫痪、痿弱、卒中不省、僵仆、斜、挛缩、眩运、语涩、不语之文。后世始与痿证混淆矣。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或右,邪气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邪入腑,不识人,入脏则难言,口吐涎。

《千金》云∶岐伯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中风,方治皆祖《要略》、《巢氏》《千金》之论。但不当以外中风邪立名,而与五内痿证混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病机机要》云∶风本为热,热盛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证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表里已和,宜治之在经,当以大药养之。

《发明》云∶中血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治俱不同。

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中脏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等通之。

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许学士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方书,然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便作中风用药,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后随寒热虚实而调之,无不愈者。经曰∶无故而喑,肺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玉机微义》云∶中气即七情内火之动,气厥逆,由其本虚故也。用苏合香丸,通行经络,其决烈之性,如摧枯拉朽,恐气血虚者,非所宜也。后云不治自复之意,盖警用药之失,实胜误于庸医之所为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发明》云∶经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治法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然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治法轻重有三,见前在经、在腑、在脏之异。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元戎》云∶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证。口眼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不正,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衍义》论甚当,《易简》与此相同。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风也,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治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多因喜怒悲愁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甚,郁滞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痰涎由热甚则水化挟火而生。偏枯者,由经络一侧不得通,左右痹而成瘫痪也。口禁筋急者,由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又津液滞于胸膈以为痰涎,则筋太燥,然燥金主收敛劲切故也。或筋反缓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诸筋挛易愈,诸筋痿难复。此皆燥之微甚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卢砥镜曰∶经云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适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挛,臂垂莫举,肤体疮痒粟粟然,搔之麻木,饮食顿减,几于半载。迎余诊之,则非风也,正乃忧愁悲哀所致尔,病属内因。于是疗内因,药仍以鹿角胶辈,多用麝香熬膏,贴痿垂处,渐得臂举,指能伸,病渐近安。

经云∶风之伤人也,为病善行而数变,变至他证之类。故为治不得其病情者,往往或以风为他证,或以他证为风,皆不免乎得失之诮。为近代河间、东垣、丹溪诸先生者出,始论他证之作中风,治法当异。此又卢氏治例,可谓深达病情之机者,则河间所论五志过极为病之例,非真中风也。而王安道又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因尝考诸经论风以为诸证,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皆引岐伯之旨《金匮要略》具脉证,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之异。由是观之,则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因为因风而致者矣,乃用大小续命汤、排风、八物等诸汤散之类。及近代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有异。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之与三子者,果孰非欤?果孰非欤?若以三子为是,则三子未出之前,故有从昔人而治愈者矣。故不善读其书者,往往不得其奥。以予观之,昔人与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类乎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火,因气,因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病何相干哉?如《内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间,岂无所辨乎?辨之为风则从昔人所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二子以治。如此则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矣。惟其以因火、因气、因湿之证,强引风而合论之,所谓真伪不分,名实相紊。若以因火、因气、因湿证分而出之,则真中风病彰矣。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否欤?斯所辨诸子所论名实相紊,而不明真中风之异,可谓精切,又何疑丹溪东南无中风之语哉?夫风者,天地之大气也,五运之造化,四时之正令耳,上下八方,无所不至者。且人在气中,形虚者即感之伤之,中之。有轻重不同,实八方虚实之异耳。矧有痿、湿、火、热、痰、气、虚诸证,而似中风,故今古治例不同。是以符先生折中诸经之旨,辨以上诸证,不得与中风同治。中风同治又岂惟三子之论哉?然王氏之扩充其例,因有是辨,亦不害其为叮咛也。余尝居京州,即汉之武威郡也。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土艺粟麦,引泉灌溉,天气常寒。人之气实,腠密。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列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暴死者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所谓本也。人盖不经其所,虽审经意,故莫不有疑者也。吁!医之不明运气造化,地理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病机》云∶四肢不举,俗曰瘫痪。经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肾经虚。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虚,吐平而愈。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亦令四肢不举,其治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世俗但见四肢不举,皆以为中风,此脾土太过不及皆能致之,其可一概用药乎?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丹溪曰∶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诸痿证混同论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痿也。古圣论风痿各有条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夫风外感,善行数变,其病多实。发表行滞,有何不可。《局方》治风之外,又历述魂魄恍忽,起便须人,手足不随,神气昏愦,瘫痪曳,手足筋衰,眩晕倒仆,半身不遂,脚膝软弱,四肢无力,颤掉拘挛,不语、语滞、诸痿等证,悉皆治之。不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其昏惑螈、瞀闷、瞀昧、暴病、郁冒、蒙昧、暴喑、昧皆属于火。曰四肢不举、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悉是湿热之病,当作诸痿论治。若以外感风邪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若夫岐伯、仲景、孙思邈之言,大意以指外之感。刘河间之言风,明指内伤热证,实与痿证所言诸痿生于热相合。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内热之伤皆是虚证,无寒可散,无热当作实可泻。中风之病,古方冠诸方首,以其为人之大病也。

夫风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气自外而入者也。古人用药皆是发散表邪,通行经络之剂,以其自表而入,亦当自表而出也。至于东垣分在经、在腑、在脏,而有汗、下、调养之法,可谓详备精密,则又通表里中三法而治矣。若刘河间以为热甚制金,不能平木,或湿土过甚,反兼木化,皆非外中于风,乃因内热而生,迥出前古之论。丹溪谓数千年得经意者,河间一人耳。由是观之,若病从外邪而得,元气壮实者,当从古方发散之例,但用药不宜小续命汤。须分所挟有寒、热、温、凉之异,受邪有脏腑经络之殊。若病因内热而生者,当从刘河间之论,但有用药不宜,如子和专以汗吐下为法。盖病邪有虚有实,难一概论,又况痿证实与内热所生相同,医者须宜识此。或问外邪之感与内热之伤,何者为多也?丹溪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是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痊厥类风。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亦与中风相似。丹溪曰∶诸痹类风状。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子和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眩运,目筋急,手搐螈,皆厥阴肝木之用也。经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世何以热药治风邪?予治惊风痫病痿,用汗吐下三法随治愈。木郁达之者,吐之令其条达也。汗者,风随汗出也。下者,推陈致新也。失音、闷乱、口眼斜,可用三圣散吐之。如牙关紧急,鼻内灌之,吐出痰,口自开也。次用通圣散、凉膈散、大人参半夏丸、甘露饮,除热养液之寒药推而用之。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严用和云∶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或因七情饮食劳役,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邪气乘虚而入,致此疾,若内因七情而得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根据所感六气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顺气散。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轻者用瓜蒂散一服,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半斤,入酱葱姜等物,水煮,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翎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齑汁调服,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内,吐之。虚者,不可吐。及不能吐痰者,不可治。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发明》云∶治风当通因通用,惟宜宣发以散之,不可便以苦寒之药妄下,龙、麝、朱砂、牛黄诸镇坠之药泻之。若风本外邪,惟宜宣散,此风在表之时也。如伤寒中风,传入于胃,亦未尝不可下。论中便字、妄字,可见其意。便者,有早与急之义;妄者,谓有不当下之义。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如小便少,不可以药利之。既以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经。大忌利小便。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与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汤、四君子汤等加竹沥、姜汁。气虚卒倒者,用参者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用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肥白人多湿,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初昏倒,急捏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加痰药。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遗尿属气虚,以参、补之。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脉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亦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皆不治。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夫案《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耳。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

许学士谓气中者,亦由此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腑、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风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否则不可。

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养血是也。治须少汁,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其中腑者,而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之后、身之前、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闭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尿、痰如拽锯、鼻鼾,皆曰中脏也。中脏者,多不治也。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无此,仍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初证已定,别无他变,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自能愈也。

又因气中,其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言治风者,以理气,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又有中风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者,只宜温肝、取小汗,为可复也。

凡中风脉多沉伏。大法浮迟者吉,急实者凶。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三姜,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少苏,则服八味顺气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风导痰汤服之。若卧则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

中后,气未顺,痰未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风、中恶尤宜。寻常止呕多痰者,亦可服之。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汤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加酸枣仁半钱。不能言,加竹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人参如其数。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拳挛,缓则弹曳,经年不愈,以加减地仙丹常服。若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只以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则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惟可以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义。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又见风中于肤腠,辄用脑、麝治之者,是引风入骨髓也,尤为难治,深可戒哉。如口眼斜未正者,以蓖麻去壳捣烂,右涂左,左涂右。或鲜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即正。喷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卧散,以鼻内吹之,就提头顶发立苏。若有喷嚏者可治。无嚏者不治。经曰∶风从汗泄。以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之。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若气滞者难治,宜吐之。可下者,此因内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实。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与机要三化汤或子和搜风丸。老人只以润肠丸。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类。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与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兼用化痰丸子。

[卷之八/中风门] 治法

发直吐沫,摇头上窜,直视口开,手撒眼合,遗尿,不知人,或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声如鼾睡,皆不可治。

[卷之八/中风门] 脉候

《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

寸口脉浮而紧,肺缓而迟,皆中风之证。

《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瘫痪。

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虚,或微而数,皆为中风。

脉浮而迟者,易治。急大数疾者死。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愈风汤

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又治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服之药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甘草防风当归蔓荆子川芎细辛黄枳壳人参麻黄白芷甘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独活秦艽黄芩芍药(各三两)苍术生地黄(各四两)肉桂(一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煎,空心服。临卧滓煎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九,谓之轻剂。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作四服,加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得利为度。

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之辅。

春将至,大寒后,本方加半夏、人参、柴胡。(谓迎夺少阳之气也。)夏将至,谷雨后,本方加石膏、黄芩、知母。(谓迎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本方加防己、白术、茯苓。(谓胜脾之湿也。)秋将至,大暑后,本方加浓朴、藿香、肉佳。(谓迎夺太阴之气也。)冬将至,霜降后,本方加附子、官桂、当归。(谓胜少阴之气也。)此药四时加减,临病酌宜,诚治风证之圣药也。

羌活愈风汤

治肾肝筋骨弱。语言艰涩,精神昏愦。风湿内弱,风热体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

心不宁,劳役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

羌活人参黄炙甘草防风蔓荆子川芎细辛枳壳地骨皮麻黄(去节)知母杜仲秦艽柴胡枸杞子当归独活白芷半夏(生姜制)浓朴防己芍药黄芩白茯苓甘菊花薄荷前胡(各七分)石膏生地黄熟地黄苍术(各一钱)官桂(去皮,三分)上作二付,每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一钟,空心服,临卧煎渣服。

独活汤

治虚风愦,不自知觉,手足螈,坐卧不能,或发寒热。血虚不能服发汗药,及中风自汗,尤宜服之。

独活羌活人参防风当归(酒洗)细辛茯神(去木)半夏(汤泡)桂心白薇远志(去心)菖蒲(去尾)川芎(各五分)甘草(三分)上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续命煮散

治体虚中风自汗,心中愦,四肢无力,口眼动,手足搐栩,烦渴饮水,此药扶荣卫,养血气。

防风独活当归(酒洗)人参细辛葛根芍药川芎甘草远志(去心)荆芥熟地黄(各五分)官桂(三分)半夏(四分)如汗多不止加牡蛎粉上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秘传祛风散

羌活独活山栀子半夏苍术苍耳子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防风荆芥防己白芍药皂角威灵仙(各等分)上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消风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嚏声重,耳作蝉鸣,及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并宜治之。

荆芥穗炙甘草(各一钱半)陈皮人参茯苓白僵蚕(炒,去丝)防风川芎霍香叶蝉蜕浓朴羌活(各一钱)上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或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亦可。

追风如圣散

治男子、妇人大小诸般风证。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腿疼痛,手足顽麻,语言謇涩,行步艰难,遍身疮癣,上攻头目,耳内蝉鸣,痰涎不利,皮肤瘙痒。偏正头风,无问新旧,及破伤风,角弓反张,蛇犬咬伤,金刀所伤,出血不止,并皆治之。

川乌草乌苍术(各四两)川芎(五钱)石斛(一两)白芷细辛当归防风麻黄荆芥何首乌全蝎天麻本(各三钱)甘草(三两)人参(三钱)两头尖(二钱,即牡鼠粪,主风痫)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临睡,茶清送下,温酒亦可,不许多饮酒。服药后,忌一切热物饮食,一时恐动药力。服药觉有麻是效也。亦可敷贴。

搜风顺气丸

治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去上热下冷,腰腿疼痛,四肢无力,多睡少食,渐渐羸瘦,颜色不定,黄赤恶疮,下疰,口苦无味,憎寒毛耸,积年癖,气块长大,阳事断绝。女子久无子息,久患寒疟泻痢,吐逆,变成劳疾,百节酸疼。初生小儿及百岁老人皆可服。补精驻颜,疏风顺气。

车前子(二两半)白槟榔火麻子(微炒去壳)牛膝(酒浸)郁李仁(汤泡去皮,另研)菟丝子(制)干山药(各二两)枳壳(麸炒)防风独活(各一两)大黄(五钱,半生半熟)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四、五十丸。酒茶米饮任下,百无所忌,空心临卧各一服。久服,去肠中宿滞。精神强健,耳目聪明,腰脚轻健,百病皆除。老者还少。孕妇勿服。如服药觉脏腑微痛,以羊肚肺羹补之。又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百病不生,无病不治。

人参补气汤

治手指麻木。

人参黄(各二钱)升麻柴胡芍药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各五分)上水一盏,煎至五分,食远临睡服,渣再煎。

天麻丸

治中风,四肢筋脉拘挛,骨节痛,少力。

天麻(半两)蝎梢(微炒)没药(研)丹砂(研。各一钱半)麝香(研,一钱半)麻黄(去节)地龙(去土,炒)防风(去皮)乳香(研。各半两)川乌(生用去皮脐)自然铜(醋淬。各半两)安息香(一两,酒化入蜜熬成膏)上除安息香外,捣研为末,却入别研药,以安息香膏和剂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不拘时,以薄荷酒下忌羊血。有人患手臂不随,又有患腿膝无力,行步辄倒,服之并效。素有热人,减川乌一半。

独活酒

治中风通身冷,口噤不知人。

独活(四两,去芦,好酒四大盏,煎至二盏,分二、三次服)

天仙膏

治卒中风,口眼斜。

天南星(一个)白芨(一钱)大草乌(一个)僵蚕(十个)右为细末,用生鳝鱼头血,调涂处,正即洗去。

正舌散

治中风舌本强,难转,语不正,神效。

竭梢(去毒,二七个)茯苓(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温酒调服。又擦牙更效。

愈风丹

治诸风证,偏正头痛。

防风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各加一料)羌活细辛甘菊花天麻独活薄荷何首乌(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不拘时服。

御风丹

治一切中风,半身不遂,神昏语謇,口眼斜。妇人头风,血风、暗风倒仆,呕哕涎痰,手足麻痹。

川芎白芍药桔梗细辛(去叶)白僵蚕(炒)川羌活天南星(姜制。各半两)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芦)白芷(各一两半)干生姜甘草(炒。各三分)朱砂(二钱半,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食前,日三服。神昏有涎者,加朱砂二钱半。

枸杞防风酒

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妇人一切风血上攻、下注。久服,悦泽颜色,滋润皮肤,退风,益气强力。

枸杞子晚蚕砂(炒。各半升)恶实(炒)防风(去芦)大麻仁(炒,一升)茄根(二斤,洗,细切,蒸一时,九月九日采净)牛膝(酒浸炒)恶实根(切炒,一斤)桔梗羌活秦艽石菖蒲(九节。各二两)上为粗末,以夹绢袋盛,好酒三斗浸,密封闭,勿令通气,七日方开,开时不得面对瓶口,每服一钱。空心食前临卧各一服,常令有酒容。久病风疾不过一幅瘥。

脑麝祛风丸

治左瘫右痪最效。

白花蛇(头一个,带项三寸,酒浸炙)乌梢蛇(尾二个,长七寸,酒浸炙)川乌尖(七个,去黑皮)附子底(四个,去黑皮)南星(炮)半夏姜制白附子细辛防风天麻全蝎(去毒,炒)僵蚕(炒去丝嘴)草乌头(泡。各五钱)片脑(一分)麝香(一分,另研)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细嚼,煎小须命汤送下。

四白丹

清肺气养魄,中风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白茯苓人参缩砂香附甘草防风川芎(各五钱)白芷(一两)白檀香(一钱半)知母(二钱)羌活薄荷独活(各二钱半)细辛(二钱)麝香(一钱,另研)牛黄(半钱,另研)龙脑(半钱,另研)霍香(钱半)甜竹叶(五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睡嚼一丸,煎愈风汤送下。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风邪,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得睡。

丹参熟地黄天门冬(去心,两半)朱砂人参菖蒲(各五钱)茯神麦门冬甘草(各一两)远志(五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

大神效活络丹

治风湿诸痹,筋骨疼痛,口眼斜,半身不遂,行步艰辛,筋脉枸挛。能清心明目,宣通气血。年逾四十,预服此药,不致风疾。

白花蛇(酒浸,焙干,一两)乌梢蛇(酒浸、焙干,二两)麻黄(二两,去节)细辛(去土二两)全蝎(去毒,两半)两头尖(二两,酒浸)赤芍药(一两)贯芎(二两)防风(二两半)葛根(两半)没药(一两,另研)血竭(七两半,另研)朱砂(一两,另研)乌犀屑(半两)地龙(半两,去土)甘草(二两,上皮,炙)丁香(一两,上核)白僵蚕(一两,炒)乳香(一两,另研)麝香(半两,另研)片脑(钱半,另研)官桂(二两,去粗皮)草豆蔻(二两)川羌活(二两)虎胫骨(酥炙,一雨)藿香(二两,去土)牛黄(二钱半,另研)天麻(二两)葳灵仙(一两半,酒浸)何首乌(二两)天竺黄(一两)败龟板(二两,炙)人参(二两)青皮(一两)白芷(二两)乌药(一两)安息香骨碎补黑附子(一两,去皮炮)香附子白豆惹玄参(各一两)黄连(二两)茯苓(一两)黄芩(二两)白术(一两)熟地黄(二两)松香脂(半两)大黄(二两)当归(一两半)木香(二两)沉香(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温酒茶清漱下。随证上下,食前后服,头风擂茶下。

换骨丹

治瘫痪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并一切风痫暗风,并宜服之。

桑白皮人参川芎香白芷威灵仙苦参防风何首乌蔓荆子仙术木香五味子麻黄(熬膏)槐角(取子)朱砂(研)龙脑麝香(另)上为末,桑白皮单捣细秤,以麻黄煎膏和就,杵一万五千下。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硬物击碎,温酒半盏浸,以物盖不可透气。食后临卧一呷咽之,衣盖覆,当自出汗即瘥。以和胃汤调补及避风寒,茶下半丸,盖出汗入膏时,如稠,再入水少许,煎动入药,唯少为妙,其麻黄膏不可多也。

讼曰∶我有换骨丹,传之极幽秘。

疏开病者心,扶起衰翁背。

气壮即延年,神清自不睡。

南山张仙翁,三百八十岁。

槐皮芎术芷,仙人防首蔓。

十件各停匀,苦味香减半。

龙麝即少许,朱砂作衣缠。

麻黄煎膏丸,大小如指弹。

修合在深房,勿令阴人见。

夜卧服一粒,遍身汗津满。

万病自消除,神仙为侣伴。

千金保命丹

治诸风痪,不能言语,心忪健忘,恍惚来去,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抑气攻心,精神昏愦。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怕怖,悲忧蹙惨,虚烦少睡,喜怒不时,或发癫狂,神情昏乱。及小儿惊痫、惊风抽搐不定,及大人暗风,并恶痫发叫。

朱砂(一两)珍珠(二钱)南星(一两)麻黄(去节)白附子(炮)雄黄龙脑(各半两)琥珀(三钱)僵蚕(炒)犀角(镑)麦门冬(去心)枳壳地骨皮神曲茯神远志(去心)人参柴胡(各一两)金箔(一百片)牛黄(三钱)天麻(半两)脑子(少许)麝香(少许)胆矾(半两)牙硝(四钱)毫车天竺黄防风甘草桔梗白术升麻(各一两)蝉蜕(半两)黄芩(二两)荆芥(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忌猪、羊、虾、核桃动气之物,及猪羊血。更加大川乌(炮去皮脐,)姜制半夏、白芷、川芎(各一两)猪牙皂角(一两)和前药丸服,尤妙。

酒浸仙药方

凡患风病,四肢不举,服之三日举手梳头,七日渐舒,十日行步,半月遍身依旧。觉得轻健,眼目更明,大有神效。

甘菊花防风羌活杜仲牡蛎栝蒌根牡丹皮紫菀菖蒲人参白蒺藜牛蒡子枸杞子(各半两)白花蛇肉桔梗白术山茱萸(去核)白茯苓晚蚕砂官桂远志(去心)牛膝(各二钱半)虎胫骨牛蒡子根干姜熟地黄柏子仁狗脊(去心,焙)天雄(炮,去皮)萆蛇床子附子肉苁蓉菟丝子续断芍药石斛(各二钱)上并择拣真正道地,为粗末,用新绢袋盛药,用新小瓮一个,放药在内。以无灰酒二斗,将药浸之,密封其口。春夏浸二七,秋冬浸三七。开瓮早、中、晚、三时,令病患自取冷酒三杯服之。久病不过一月,近者十日见效。不问男妇小儿,骨节疼痛,四肢浮肿,眼目生花,半身不遂,语言謇滞,口眼歪斜,中风失音,并皆治之。

史国公浸酒仙方

(治同前方,见痹证门。)

舒筋保安散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木瓜(五两)萆五灵脂牛膝(酒浸)续断白僵蚕(炒)松节白芍药乌药天麻威灵仙黄当归防风虎骨(酒炙。各一两)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药二七日,紧封扎,日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

铁弹丸

治中风瘫痪,偏枯筋挛,骨痛麻木不仁,皮肤搔痒及打扑损伤,肢节疼痛,并皆治之。此药通经络,活血脉。

地龙(去土)防风白胶香没药草乌(水湿泡)木鳖子(去壳)白芷五灵脂当归(各一两)京墨(三钱,烧烟尽)麝香(二钱,另研)乳香(五钱)上为末,糯米糊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擂碎用生姜酒化下,不拘时服。

通关散

治中风伤寒发热,恶风头痛,目眩,鼻塞声重,肩背拘紧,身体酸疼,肌肉动,牙关紧急。新久头风攻注,眼暗,并宜服之。

抚芎(二两)川芎(一两)川乌(二两)龙脑薄荷(两半)白芷草乌(各三两)细辛(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清调下,薄荷汤下亦可,不拘时服。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金匮》

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能转侧。

麻黄(去节,三钱)桂枝人参当归(各一钱)川芎(五分)石膏(一钱)杏仁(七个,去皮尖)干姜甘草(各三分)上水二盏,枣一枚,煎一盏作二服。

《千金》

大续命汤

(无人参,有黄芩、荆沥。《元戎》方有竹沥。)《局方》

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情昏乱,头目眩晕,痰火并多,筋脉枸急,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能转侧。诸风服之皆验。香港脚缓弱,久服得瘥。久病风人,每过天色阴晦,节候变易,预宜服之,以防喑哑。

防风桂心黄芩杏仁(去皮尖,炒)芍药甘草川芎麻黄(去节)人参(各一钱四分)防己(二钱)附子(炮,七分)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精神恍惚加茯神、远志。(《古今验录》无桂心,名续命汤。)骨节烦疼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心烦多惊加犀角。骨节疼痛倍加官桂,附子。呕逆腹胀加半夏倍人参。燥烦大便涩,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脏寒下痢去防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术。自汗去麻黄、杏仁加白术。脚膝弱加牛膝、石斛。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桃仁、杜仲(姜汁炒)失音加杏仁。

按∶续命汤,治太阳外感风邪之药。外感挟寒者多,故桂枝等辈,《千金》等方所收此类之药甚多。无分经络,不辨虚实寒热,所收虽多,亦奚以为?易老分六经,庶乎活法也。

易老六经加减法

麻黄续命汤

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桂枝续命汤

治中风有汗恶寒。本方中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

白虎续命汤

治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四分,)去附子。

葛根续命汤

治中风身热有汗恶寒。本方中加葛根、官桂、黄芩,各加一倍。

附子续命汤

治中风无汗身凉。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甘草(各一钱)

桂附续命汤

治中风有汗无热。本方中加桂附甘草各一倍。

羌活连翘续命汤

以上无形证或肢节挛痛不仁,本方中加羌活、连翘(各一钱半)

防风天麻散

治风麻痹,走注,肢节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解昏眩。

防风天麻川芎白芷草乌羌活白附子荆芥穗当归甘草(各半两)滑石(一两)上为末,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热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疏风汤

治半身不遂,或肢体麻痹。

麻黄(三两,去节)益智仁杏仁(炒,去皮尖。各一两)甘草(炙)升麻(各五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热服,脚蹬热水一壶,棉被重覆,大汗出为度。

解风散

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滞。

人参(两)麻黄(去节,二两)川芎独活细辛甘草(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五片,薄荷叶少终,煎八分,不拘时服。

羌活散

治风气不顺,头目昏眩,痰涎壅塞,遍身拘急,及风邪壅滞,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节烦痛。天阴风雨,预觉不安。

前胡羌活麻黄(去节)白茯苓(去皮)蔓荆子细辛枳壳(麸炒)菊花防风(各一钱)川芎黄芩石膏甘草(各五分)上水二盏,生姜四片,薄荷叶三枝,煎一盏,去渣温服。

胃风汤

治虚风证,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胃风面肿。

升麻白芷(各一钱二分)麻黄葛根(各一钱)当归苍术甘草(炙)柴胡羌活本(各五分)黄柏草豆蔻荆子(各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服。

薏苡仁汤

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

薏苡仁当归芍药麻黄官桂苍术(米泔浸,锉炒)甘草上水二盏,生姜七片,煎八分,去滓温服,食前下。自汗减麻黄,有热减官桂。

(《局方》)

排风汤

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及五脏风发等证。

防风白术当归(酒浸)芍药肉桂杏仁川芎白藓皮甘草(炙。各一钱)麻黄(去节)茯苓(去皮)独活(各三钱)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服。

(《宝鉴》)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于足阳明经。口眼斜,恶风寒,四肢拘急,肺浮紧。

升麻干葛甘草芍药人参(各一钱)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水二盏,连须葱二根,煎八分,不拘时服。

(《宝鉴》)

不换金丹

退风散热,治中风口。

荆芥穗僵蚕天麻甘草(炙。各一两)羌活川芎白附子乌头蝎梢藿香叶(各半两)薄荷叶(三两)防风(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涂处亦可。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三化汤

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此方主之。

浓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

(子和)

搜风丸

治风热上攻,眼昏耳鸣,鼻塞,头眩晕,痰逆涎嗽,心腹痞痛,二便结滞。

人参茯苓天南星薄荷(各半两)干姜寒水石生白矾蛤粉黄芩大黄(各一两)滑石牵牛(各四两)藿香(五钱)半夏(一两)上为末,水丸小豆大。生姜汤下,日三服。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膈热有余,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闭,胃热发斑,小儿惊急,潮搐疮疹黑陷。大人诸风螈,手足搐搦,筋挛疼痛。加入黄连名清心汤。

连翘栀子仁薄荷大黄芒硝甘草黄芩上水二盏,枣一枚、葱一根,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汤

(即凉膈散加黄连是也。)上水盏半加竹叶十片,煎八分,去渣入蜜少许,温服。头痛加川芎、防风、石膏。

转舌膏

治中风螈,舌謇不语。

凉膈散加菖蒲远志上炼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汤化下,临卧或食后服。

活命金丹

治中风神不清。

凉膈散加青黛蓝根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金箔盖。清茶化开,食后临卧服。

仙术芎散

治风热壅塞,头目昏眩,明耳目,消痰饮,清神。

川芎连翘黄芩山栀子菊花防风大黄当归芍药桔梗霍香苍术石膏滑石甘草荆芥穗薄荷叶缩砂仁(等分)上水二盏,煎八分,去渣,通口温服。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燥烦之故也。

当归川芎栀子羌活大黄防风龙胆草(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宣明》

防风通圣散

治诸风潮搐,手足螈,小儿急惊风,大便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一切风证。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荷麻黄山栀子石膏桔梗黄芩白术荆芥甘草滑石(各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至八分服。涎嗽加半夏、生姜制。闭结加大黄二钱。破伤风加羌活、全蝎各五分。腰胁痛倍加芒硝、当归各一钱。

祛风至宝膏

治诸风热。

防风(二两半)白术(一两半)芍药(二两半)芒硝(五钱)石膏(一两)滑石(三两)当归(二两半)黄芩(一两)甘草(二两)大黄(五钱)连翘(五钱)川芎(二两半)麻黄(五钱,不去节)天麻(一两)荆芥(五钱)山栀子(五钱)熟地黄(一两)黄柏(五钱)桔梗(一两)薄荷(五钱)羌活(一两)人参(一两)全蝎(五钱)细辛(五钱)黄连(五钱)独活(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瓜蒂散

瓜蒂(一两)锉如麻豆大,炒令黄色,为细末,每服,量实虚、新久,一钱、二钱、三钱。茶末加半,酸齑汁一盏调下。风癫痫证,犹宜用此吐痰。如吐不止者,用真麝香少许,温水服之。一方名独圣散,治诸风痰壅,膈食,诸痫胀满,满溢杂病。若吐,看天气晴明,如病急者不拘,亦必在辰、巳、午之先。《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也。论四时之气,大法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亦然,要病患隔夜不食。服药不吐,再投热齑汤。如吐,风痫加全蝎末半钱,微炒。如有虫者加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出虫。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此故不可轻用。虚者,则用栀子豆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施治。吐罢宜用降火利气清神之剂,吐法调治见痰饮门。

稀涎散

治风涎不下,喉中作声,状如牵锯,或湿肿满。

半夏(大者,十四枚)猪牙皂角(一个,炙)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服,不能咽者,徐徐灌之。

救急稀涎散

治中风涎潮,膈塞,气闭不通。

明矾猪牙皂角(肥实不蛀者,炙,去皮弦。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不拘时,白汤调服,即吐。

皂角散

萝卜子猪牙皂角(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煎热服,半盏即吐。

虾汁汤

虾半斤,入医葱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虾,次吃汁,后以鹅瓴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

搐鼻通天散

治卒暗中风倒地,牙关紧急,人事昏沉。

川芎细辛藜芦白芷防风薄荷(各一钱)猪牙皂角(刮去皮弦,三个)上为细末,用芦筒纳药,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圣惠》)

搐鼻法

治中风卒暴,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者。

细辛(去土)猪牙皂角(等分)上为细末,每以纸捻蘸药入鼻,或用竹管轻轻吹入,得嚏,然后进药,或以苏合香丸擦开牙关,连进以生姜自然汁,方得通达。

治卒中法

天南星(圆白者湿纸里煨)南木香苍术细辛甘草(生用)石菖蒲(细切。各一钱)白羊眼半夏(用百沸汤泡少顷。各一钱)上件锉散,分作二服,水一盏半,生姜七浓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半丸灌下。痰盛者,加全蝎二枚炙。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气及痰厥、饮厥之类,初作皆可用此,先以皂角去皮弦,细辛、生南星、半夏为末,揭以管子吹入鼻中,俟其喷嚏即进前药。牙噤者,中指点南星、半夏、细辛末并乌梅肉,频擦自开。

起死歌

治一切中风、中气、痰,卒暴死证。

暴死南星半夏菖,木香苍术细辛甘。

姜煎一剂调苏合,全蝎加时可散痰。

先用半星辛角末,鼻中吹入嚏声还。

即将前药频频灌,口噤乌梅肉最良。

将来共捣辛星末,中指揩牙口自张。

记取此歌能济世,何妨死去不回阳。

苏合香丸

(方见气门。)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局方》)

乌药顺气散

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及疗瘫痪,语言蹇涩,香港脚,步履多艰,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药,以疏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

麻黄(去节)陈皮(去白)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炒,去嘴)川芎白芷甘草(炙)枳壳(麸炒)桔梗(各一两)干姜(泡,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憎寒壮热、头痛、腰体倦怠,加葱白三寸煎,并服出汗。或身体不能屈伸,温酒调服。

(《严氏》)

八味顺气散

白术茯苓人参乌药青皮陈皮白芷甘草上水二盏,煎一盏服。

(《和剂》)

人参顺气散

治感风头痛,鼻塞声重,及一应中风,宜服此疏气道,然后进以风药。

干姜(炮)人参(各五分)川芎陈皮(去白)桔梗浓朴(姜汁炒)白芷甘草(炙)白术麻黄(去节。各一钱)葛根(八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薄荷五叶,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匀气散

治中风、中气。半身不遂,口眼斜,先宜服此。

白术(二钱)天麻(五分)沉香白芷青皮甘草(炙,三分)人参(五分)乌药(一钱半)紫苏木瓜(各三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服。风气腰疼亦宜服之。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机要》)

大秦艽汤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

秦艽石膏(各一钱)甘草川芎当归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黄熟地黄白术茯苓(各七分)细辛(五分)春夏加知母(一钱)上水二盏煎。如遇天阴加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实(五分)。

四物汤

(方见血门)(《简易》)

三圣散

治中风,手足拘挛,口眼斜,香港脚,行步不正。

当归(洗炒)玄胡索(微炒为末)肉桂(去粗皮,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拔萃》)

养血当归地黄汤

当归川芎地黄芍药本防风白芷(各一钱)细辛(五分)上水二盏,煎一盏,通口食前温服。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盛则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此药行荣卫,壮筋骨。

天麻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萆玄参(各六分)杜仲(炒去丝,七两)附子(炮,一两)羌活(十四两)川当归(十两)生地黄(一斤。一方有独活五两,去肾间风。)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白汤下。良久则食。服药半月后觉塞壅,以七宣丸疏之。

(《良方》)

六合汤

治风虚眩运。

四物汤(四两)秦艽羌活(各半两)每用五钱,水煎服。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二陈汤

(方见痰门)(《和剂》)

省风汤

治中风口噤,口眼斜,筋脉挛急,抽掣疼痛,风盛痰实。

防风南星(生用。各二钱)半夏(水浸洗净,生用进黄芩甘草(生用。各一钱)上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不拘时服。此治风挟热之药,有合导痰汤同服尤妙。

(《济生》)

导痰汤

(方见痰门)治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此治痰泄痞之药也。

《和剂》

大醒风汤

治中风痰厥,涎潮昏晕、半身不遂、历节痛风拘挛。

南星(生用,六钱)防风(三钱)独活附子(生)全蝎(微炒)甘草(生。

各一钱半)生姜(十片)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盏,煎八分,去渣,食远温服。

《简易》

星香汤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痰厥、气厥、身热面赤宜服。

南星(八钱)木香(一钱)上作二剂,每剂水二盏、生姜十片、煎七分去渣温服。

摄生饮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饮、痰厥、气厥初作即用此。

圆白南星(湿纸包煨)半夏(百沸汤泡)南木香(各一钱。磨汁)辽细辛苍术(生)甘草(生)细节石菖蒲(各一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七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灌下。痰盛加全蝎二枚,先以皂角末吹鼻,得嚏进药。牙噤者,乌梅肉和南星、辛、半末,中指揩牙自开。

贝母栝蒌散

治肥人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栝蒌南星(炮)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七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各等分)上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至夜服。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妇人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并治。

白附子(二两,生用)半夏(七两,水浸,去衣,生)南星(二两,生)川乌(去皮脐、五钱,生)上罗为末,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未出者,以手揉,令出渣,再擂再摆,以尽为度。用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而复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无时。如瘫痪,酒下。

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歌曰∶积年痰饮渐成风,口眼斜语不通。

苏合香丸姜汁灌,青州丸子有神功。

千金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黄汁枸杞子汁(各五升)真酥生姜汁(各三升)荆沥竹沥(各五升)人参(八两)白茯苓(六两)天门冬(八两)大黄栀子(各四两)上十一味,以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内末药调服方寸匕,再渐加之服,以利为度。

竹沥汤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忽,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沥(二升)生葛汁(二升)生姜汁(三合)上三汁和匀,分三服,温用。

荆沥汤

治中风,多热痰盛,常宜服此。

荆沥竹沥生姜汁(减半)上三汁和匀,每用五合,温服。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口不能言。

南星(姜煮)半夏(泡七次。各二钱)枳实(一钱)白茯苓(一钱半)橘红(一钱)石菖蒲(八分)人参竹茹(各七分)甘草(五分)上水二盏,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三生饮

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厥,风厥。

南星(一两,生)川乌(去皮,生)附子(去皮,生,各半两)南木香(二钱半)上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七分服。

(《济生》)

星附汤

治因虚中风,痰涎壅塞。

南木香(二钱)南星(生)附子(生。各半两)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寒甚者,用熟、星、附、沉。困甚,手足厥冷者,加川乌,名三生饮。服未效,加天雄,名三建汤。痰涎壅塞,声如拽锯,服药不下,宜于丹田穴多灸之。

二香三建汤

治男妇中风,六脉俱虚,舌强不语,痰涎壅盛,精神如痴,手足偏废,不能举用。此等不可攻风,只可补虚。

天雄附子乌头(各二钱,去皮脐皆生)沉香木香(各一钱,水磨汁)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十片煎七分,食前服。

侧子汤

治中风扶虚,手足厥冷,肌肉不仁,口眼歪斜,牙关紧急。

附子(炮)干姜(炮。各三钱)桂心细辛防风人参(各一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防风汤

治中风挟暑,卒然晕倒,口眼斜,四肢不收。

防风桂心干姜泽泻杏仁甘草(炙。各一钱)上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防风附子(炮)天麻酸枣仁(各一钱)羚羊角(镑)官桂(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上水二盏煎八分,入竹沥二匙、姜汁二滴,食远服。

星附散

治中风能言,口不歪,而手足曳者。

南星半夏(各制)茯苓僵蚕(炒)川乌(去皮脐)人参黑附子白附(各八分)上水二盏煎八分,食远热服,得汗愈。

八风散

治风气上攻,头目昏晕,肢体拘急,皮肤搔痒,瘾疹成疮,及寒热不调,鼻塞声重。

藿香白芷前胡(各五分)黄人参(各一钱)甘草羌活防风(各钱半)上水二盏煎。或末,薄荷汤调下二钱,茶调亦可。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衍义》方∶

治风涎潮,塞气不通。

皂角(炙,一两)白矾(生,半两)轻粉(半钱)上为末,水调一、二钱灌之,须臾吐涎。

丸∶

治中风失音不语,偏风,口眼斜。时吐涎水,四肢麻痹,骨间酸疼,腰膝无力。

草(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之者佳)上取洗净,晒干入甑中,层层洒蜜酒蒸之,晒干。如此九遍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草灵丹∶

治一切风疾取汗。

紫背浮萍摊于竹筛内,下着水盆。晒干罗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黑豆煎酒下,取汗。

苍耳丸∶

治诸风证。

五月五日采苍耳草,洗净晒干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若有风处或如麻豆粒起,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针刺,黄汁出尽乃愈。

灵应丹∶

治瘫痪四肢不举,风痹等证。

麻黄二斤去根节,河水五升熬去渣,再熬成膏,入白芷、桑白皮、苍术、甘松、浮萍(各一两)、川芎、苦参(各二两)。

为末,以膏调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临卧服。隔二、三日再服,手足即时轻快。治卒中风,涎潮不利。

蓖麻膏∶

治中风口眼斜。

蓖麻子(十四粒)巴豆(七粒)各去皮,研如泥加麝少许。如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酒调药托歪处,须臾便正,去药。

蒜涂法∶

治前证。

橡斗盛蒜泥,涂合谷穴。右合左,左合右。

一方∶

治风,昏迷吐沫,不知人事,产后中,通治。黑豆炒焦,好酒淬淋清汁一盏,独活三钱,煎七分温服。再续服,以瘥为度。

《圣惠方》∶

治斜。栝蒌汁和大麦面作饼,贴手心。右灸左,左灸右。

松叶酒∶

治口眼斜,中风二、三年不效者。用青松叶一斤细锉,木石臼捣令汁出。生绢袋盛以清酒一斗,浸二宿,火煨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取头面汗出即止。

皂角膏∶

治前证。大皂角(五两),去皮、子为末,以三年好米醋调和,左贴右,右贴左,干更涂之。

青藤膏∶

治诸风证。出太平府之荻港。二、三月间采。青藤不拘多少,锉入釜内,用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于瓷器内。若用治病,先备梳三、四枚。量病虚实加减,服一茶匙,温酒调下,不拘时。服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发痒,遍身以梳梳之。要止,饮冷水一口解之。痒止病愈。

一方∶

治卒中风,昏愦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砒霜如绿豆大,细研末。以新汲水调下,少时用热水投之,大吐即愈。

一方∶

治中风烦热,皮肤搔痒。醍醐四两每服一匙,酒调下。尽四两而愈。

仙灵脾酒∶

治遍身手足不随,皮肤不仁。仙灵脾(一斤),锉细,生绢袋盛,以无灰酒二斗浸之,以浓封密,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开。每日温饮,令微醺,不可大醉。若酒尽再制一服,无不效。

一方∶

治中风头眩。蝉蜕一两,微炒为末,酒调下一钱。

一方∶

治风痰。宜多食梨可愈。惟正月禁食。

一方∶

治前证。川乌(去皮),五灵脂、当归、骨碎补等分,为末,酒糊丸。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酒送下。

《千金方》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独活(四两)入酒一升,煎半升温服。

又方∶

苍术四两,酒三升,煎一升,顿服。

一方∶

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及小儿客忤,男子阴痒,女人带下。白僵蚕七枚炒。为末,酒调服方寸匕,立效。

一方∶

治中风不省人事。香油或生姜自然汁,灌之即省。

一方∶

治中风项强,不能回顾。掘地作坑,烧令通赤,以水洒之,用桃叶铺其下。患人卧之,多着桃叶在项下,蒸之令汗出瘥。

一方∶

治风劳肿毒,挛痛或牵引及少腹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炒令黑烟出,热研捣如泥,以酒二升,搅匀服,取汗三日愈。

《肘后方》∶

治中风,腹中切痛。以食盐半斤熬令水尽,着口中以热汤吞下,得吐痰即愈。

一方∶

治卒风不省人事,痰涎壅急。生白矾二钱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斡开口灌下,得吐即省。

一方∶

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不吐。法用大皂角一条,去皮,涂猪胆炙令黄色为末,每服一钱,不拘时。如气实脉盛,调二钱。如牙关不开,用白盐梅揩齿,口开即灌药,以吐出风涎瘥。

一方∶

治服药过多,不省人事。甘草(一两)煎汤入生姜汁半杯和服。

一方∶

治一切风疾。浑身搔痒。用胡麻、威灵仙、何首乌、甘草、石菖蒲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食疗》云∶治水肿风疾,中风脚软,及风毒香港脚,筋挛膝痛,大黄豆和甘草煮汤,不时服。

《神仙夏禹经》∶菖蒲薄切晒干,三斤,绢袋盛之。玄水一斗(酒也)浸悬坛内,密封一百日。出视如绿菜色。以一斗熟黍米纳中,封十四日开出温饮,治一切三十六种风,悉效。

《崔氏海上集》云∶威灵仙治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疏通五脏六腑,令出宿水,微利不泻。久服四肢轻健,手足温暖。专治男妇中风,手足不遂,口眼斜,骨节风,胎风,暗头风,白癜风,心风,大麻风,皮风搔痒、手足顽麻,言语蹇滞,行立不得,风疥癣毒,湿热浸淫,面黄气急,腹胀腰重,阴肿肾冷。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内服威灵仙,外用煎汤频洗,无不平愈。法用威灵仙一味,洗焙为细末,用好酒和,令微湿入在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如干漆,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治中风中脉,口眼斜。

听会

(二穴,在耳前陷中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

颊车

(二八,在耳下二韭叶陷中。)地仓(二穴,在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者是。)上三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灸中风中腑,手足不随等疾。

百会

(一穴,在顶中央。)

(二穴,在两肩端两骨间陷处宛宛中,举臂得之。)

曲池

(二穴,在肘外横纹头,屈肘曲骨取之是穴。)

风市

(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两手着腿,中指到处是。)

足三里

(二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是。)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凡觉手足麻木不仁,或痛,良久乃止,此将中腑之候也。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六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下火立效。

百会

(一穴,如前。)

风池

(二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大椎(一穴,在项后一椎上项中。)

肩井

(二穴,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之,当中指下陷中是。)

间使

(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足三里

(二穴,如前)

曲池

(二穴,如前。)凡觉手足麻痹,心中昏乱,神思不快,此将中腑之候。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以次第灸之,立愈。

灸中风眼戴不能上视者,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壮,齐下火立效。

[卷之八/中风门] 药方

一法∶正坐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碍。

一法∶以正背倚,展两足,瞑目,从头上引气,想以下行,直抵足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九,下达涌泉是也。

一法∶正坐倚壁,不息行气,从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一法∶一足蹋地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三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

一法∶两手抱左膝。鼻给气七息,展右脚,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一法∶两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难屈伸。

一法∶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右足着外,除难屈伸,胫中痛痹。

一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托,仰手如似推物。一手向下如擦物,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内风,两腋筋脉挛急。

一法∶治四肢疼痛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徐徐漱王泉,以舌竖上,待津唾满口,徐徐咽下,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坐,不可卒急,调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于心,心念送之。从脚上头,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自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至百息,病即除。不用食生菜及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思。惟向晓上半日清净时行之,能愈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