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氏会约医镜 » 罗氏会约医镜全文在线阅读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二 治法精要

关灯直达底部

一、论人元气宜早培补

上古之时,气运浑浓,人心醇朴,故人之享寿,或耄耋、或期颐,且有百余岁者。而其后则不然,气运不同:浑噩之风日远。而人之生也,或数月而嬉笑,或童稚而灵慧,迨十余岁后,知识日开,六淫七情,无往而非斫丧之事,所以壮者日衰,少者易老,牙落发秃,腰膝疼痛,内伤咳嗽,喉烂身热,饮食不思,由是形容枯槁,坐以待毙。虽有良医,不可救援,而欲以寿终也难矣。人皆归之于数,而不知所以自致者不少也。譬之烛然,将一枝燃于静室无风之所,一枝燃于门外多风之地,而外者之易烬,不及内者之可以久延也。余年二十以前,体弱多病,二十以后,知看药书,至生病陨身之处,至再至三,谆谆恳恳,读之痛心,不觉毛骨悚然。凡一切损身耗神之事,毫不敢犯。并调养药饵,年常服之,所以目今七旬,未有老迈光景,大约得于保养之力者居多。夫人得于气运之薄,及先天之不足者,固无可如何;若能惜身重命,凡一切损身者戒之,益身者遵之,早为培补,后天人功,可以挽回造化,体旺而寿长也。尚其知之。

培补保元丸

(新) 治一切体弱,脉虚肾亏,神倦,及失血,咳嗽,梦遗火炎,小便短赤,喉舌干燥等症。人于少年时,每年制服一料,可免内伤阴虚之病。若有是症,更宜多服,不可忽视延捱。至嘱!本支地(八两。拣六七钱重一支者,有小直纹而无横纹,其色不纯黑,内有菊花黄心为佳,略洗,用元砂仁四钱微炒研末,同米酒入砂锅内,以纸湿封数层,久蒸,取出晒干,加酒再蒸。

如是者九次。切勿用砂锅煮熟,以真汁耗也。最忌铁气。有谓用姜汁蒸者,姜入脾经,切不可依。)

枣皮(四两,下部滑遗者加一两,酒蒸) 淮山药(炒,四两) 白云苓(四两,去皮) 粉丹皮(一两六钱,酒浸。如血虚热燥者加五六钱。) 建泽泻(一两二钱,淡盐水浸。如小便短涩加五六钱)

当归(三两,酒蒸) 白芍(二两半,煨,酒炒) 杜仲(三两,盐水炒) 甘枸杞(三两,酒蒸)

菟丝子(淘净泥沙,四两,酒蒸,晒干研末) 北五味(两半,微炒)

先将地黄、枣皮、枸杞、当归共捣成膏,然后将余药研末,加炼蜜斤多,共杵为丸,梧桐子大。每早用淡盐水送百丸。立夏便服,交秋忌用。如血虚发热者,加上阿胶三两(蛤粉炒成珠),即失血者亦用,或多用。如咳嗽有痰者,加川只母四两(糯米拌炒),麦冬三两(去心酒蒸)。如下部虚滑,加莲须三两,牡蛎( ,净粉,醋炒)四两。如肾中之阳虚,加补骨脂(盐炒)三两。如乏嗣者,加胡桃肉四两。此方或少加熟附子一两以助各药之力。少年体弱者宜服。如中年右尺脉虚,属命门火衰,及肾中之阳不足而乏嗣者,俱宜加肉桂三两,制附子(制法载本草)三四两,补骨脂、胡桃肉各四两,更效。

温脾汤

(新)此平补脾胃之药。早服上方丸者,中时服此方一剂,庶脾肾两补,则先天后天俱培,自精神健旺无虞也。(方见失血症。)

平补虚弱汤

(新) 治气血两虚,脾肾悉亏,身倦神晕,一切不足等症。

人参(少者以时下生条参三五钱代之) 白朮 茯苓 炙草(各钱半)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杜仲 黄 (蜜炒。各二钱) 甘枸杞 山药(各二三钱) 五味(十五粒)

附子(一钱或多用)

姜枣引。如不思饮食,加藿香、元砂仁各一钱。如气滞作胀,加陈皮八分,广木香三分。如脾虚下泄者,加炮干姜八分,肉豆蔻一钱。如血虚发热,加熟地三五钱,或兼用生地亦可。男妇俱效。

备拣古来治虚损百病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还少丹

治脾肾虚寒,欲食少思,发热遗精,气亏体瘦等症。

熟地(六两) 山药 枣皮 杜仲(姜水炒) 甘枸杞(各三两) 五味 牛膝(酒浸) 远志肉(姜汁浸炒)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制) 川续断 楮实子 船茴香 巴戟肉(各两半)

为末,蜜丸,盐汤下。

无比山药丸

治诸虚损伤。常服壮筋骨,益肾水,令人不老。

山药(四两) 菟丝子(酒蒸六两) 五味(二两半) 肉苁蓉(酒浸焙,五两) 杜仲(酒炒,三两)

牛膝(酒蒸,二两) 熟地(三四两) 泽泻(七八钱) 巴戟肉 枣皮 茯苓 赤石脂(各二两)

为末,蜜丸,温酒米汤任下。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体倦头眩,神昏自汗,一切不足。

人参(少者,或山药、或沙参、条参多用代之)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 当归(各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川芎(一钱) 黄 (蜜炒,二钱) 肉桂(钱半)

温服。或虚寒者,加附子一二钱。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寒热自汗,心悸食少,身倦神昏等症。

人参 黄 当归 白朮 炙草 桂心 熟地 白芍 茯苓(各钱半) 五味 远志(各七分)

陈皮(一钱姜枣引。

仙传班龙丸

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常服延年轻身。

鹿角胶 鹿角霜 菟丝子(制) 熟地(各八两) 茯苓 柏子仁(微炒去油) 补骨脂(盐水炒。

各四两)

将胶溶化,加酒为丸,盐水酒任下。

打老儿丸

治诸虚百损,补精生血,益气力,健筋骨。多服延寿。

熟地 山药(炒) 肉苁蓉(酒洗。各五两) 牛膝(酒蒸) 巴戟(枸杞汤炒) 楮实子(去浮者) 枸杞 茯苓 杜仲(盐水炒) 枣皮(各四两) 北五味(蜜水蒸) 远志肉(甘草汤制)

小茴香(盐水炒。各二两) 石菖蒲(两半) 川续断(酒浸,三两)

先将熟地、苁蓉、枣皮捣化,后入药末,蜜丸,早夜或酒或盐水服百丸。

源泉汤

(新) 治血虚,劳热,骨蒸,五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等症。

当归(钱半) 生地(二钱,用大本支摘碎,酒浸一时) 熟地(三钱) 白芍(钱半,酒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钱半) 枸杞(钱二分) 青蒿(七分) 丹参(二钱半) 干姜(炒黑过心,五七分)

淮药(钱半) 元参(一钱) 陈皮(七分) 地骨皮(一钱)

水煎。日服一剂,或多服。如尺脉弱,血虚有寒者,加肉桂一钱。如妇人产后,加益母草三钱。此方更宜妇人。若五心不热,减元参。如骨不蒸热,去地骨皮。如胃寒作呕者,去生地。

济阴浚泉丸

(新) 治阴虚劳热,骨蒸喉痛,尿赤夜燥等症。

熟地(八两,制法详载本草) 枣皮(四两,去核酒蒸) 淮药(四两,微炒) 丹皮(二两五钱)

茯苓(四两) 泽泻(两半) 枸杞(三两酒蒸) 上肉桂(二三两) 真龟板胶(三四两,水酒蒸化,合炼蜜为丸)

如精滑白遗者,加杜仲(盐炒)三两,补骨脂(酒炒)二两,胡桃肉三两。如火炎肺咳,加麦冬三两,款冬花三两。如火烁肺而痰臭者,再加白芨三两。多服自效,但须远房室,调饮食。一切损神耗力之事,务宜切戒。

随补羊肉羹

(新) 治一切体弱神昏,不爱饮食,倦怠无力。大小男女同治,须当随体加药引导。至简至易神方,不可忽视。但有毒者忌之,以羊食百草,能发百毒也。

羊肉不拘多少,或半斤,或四两,照常加盐加酱烹调。如命门火衰,或脚膝冷,或身体冷,或腹冷腹痛,大便溏泄,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等症,每两羊肉用熟附子一钱同煮,或食、或拣去不食。若以附子研末同煮更妙。虚弱之症须多用数会,其效如神。

○如气虚者,四肢无力,神气短少,用蜜制黄 煎水煮羊肉。

○如血虚者,唇白肤枯,或失血之后,或妇人生产之后,或月水瘥后,而色淡血少,用当归煎水煮羊肉。

○如脾土亏弱,不能多食,或泄泻,或削瘦,此等症候:小儿最多,大人亦不少,用淮山药炒黄,或少加熟附子,共研细末,敷羊肉服。

○以上所载方法,宜因体活用,不得拘泥。至于羊肉,与人参同为大补之物,但人参犹属草根,不及羊肉为气血之俱盛也。且易办于参,味高于参,天下人所乐食。不得引导之药,虽日食之,而于不足之处,终无有益。养生者宜知之。

金髓煎

用枸杞,不拘多少,以酒浸之,固封两月,取出擂烂,同浸酒入砂锅内熬成膏,净瓶密收。每早温酒调服几匙,夜亦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

二、论事属损伤宜自戒惧

夫人之受气于天以成形,其生死本有全局,奈人自有知识以来,恃其少壮,凡伤身捐神之事,无所不为,而得全其生之常度者无几。此非天命,皆由自作,不得不详言之,以为保身者戒。一曰酒:盖酒之味甘,其引人嗜也,日夜无度,而不知害人也,有甚于砒霜者矣。

酣醉日久,病变百出,或湿邪伤脾,痰膈呕吐,或肌肉鼓胀,肠风泻痢;或耽湎不知,水淹跌伤,斗殴伤生者,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色:因娇媚可爱,不知伐命之说为何!倘贪之恋之,其伤败也,或致劳瘵,或染秽恶,或惊吓丧胆,争夺致殃。及至亡身败家,而悔之无及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财:人知财能养命,岂知财能杀人。贪得者罔顾义理,争夺者不惜性命。而究之悻入者亦悖出。积一生之图谋,一旦化为乌有……而明知明味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一曰气:恃血气之勇,逞好胜之私,事无大小,每不自平。岂虞忿怒最捐肝脾,膈食、气蛊、胁痛、厥逆等症,胥由是生也。甚至恃强争竞,不伤他人,必伤自己。

身受刑罚,骨肉分离,荡尽莫救。而自愚自毙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夫人,生之自天,成之自己,乃人不知自成,而扰于酒色财气之中,终身昏迷,不能出其藩篱,而祸患无极者,此皆聪明之误,而愚拙者或不至此也。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盖形言其外,精言其内,内外俱全,斯得我生之常度,而可以寿终矣。此古圣人垂念苍生,至真至极之良方也,可不佩之以为终身之戒乎!以下治酒病:

葛花解酲汤

治酒过痰逆,呕吐痞塞,心烦食少,昏沉尿涩等症。

人参(少者山药三钱,炒黄,或时下条参三钱代之) 白朮 茯苓 砂仁 葛花 白豆蔻肉(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神曲 木香(各五分)

姜引,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

节斋化痰汤

治酒痰结于肺胃,或吐咯难出,因火邪炎上凝滞也。

天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石(另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各一两) 连翘香附(淡盐水炒) 桔梗(各五钱)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共研末,炼蜜,加姜汁少许,捣丸,绿豆大,淡姜汤下五六十丸。

酒过肿胀

用香附二两,艾叶(醋煮,焙为末)一两,醋糊丸。久服,败水从小便出。嗣后宜戒酒。

止嗜酒方

用苍耳子七枚,烧灰存性,投酒中欲之,即不嗜酒。又方:以酒二碗,渍毡袜底一宿,平旦饮之,勿令彼知,得吐即止。

救火酒醉伤

用水豆腐重敷遍身,可苏。轻者用冷水涂湿脑后、项后。醉醒后,心中无主,用鸡蛋三四个煮汤,加醋少许食之,可以补体定神。

戒酒良方:凡酒之伤人,不能自知。宜以醒眼观醉人,小则失仪,大则伤身,令人胆战心寒,何酷好乃尔!嗣后贪之者,须及早回头。后来者,适可而止。由是身安行端,其乐何如!以下治色病:

拯肾汤

(新) 治肾经损伤,神昏身倦,或遗精白浊,玉jing隐痛等症。

熟地(四钱) 枣皮 山药 枸杞 杜仲(盐水炒) 巴戟(去心。各钱半) 茯苓(一钱)

五味(三分) 补骨脂(盐水炒,一钱)

空心服。服之而效,可照分量加二十倍,再加菟丝子(酒蒸)四两,青盐五钱,炼蜜为丸。每用淡盐汤、空心下七八钱。

济阴丸

(新) 治肾经阴阳两亏,两尺脉空虚无神,将成劳瘵等症。

熟地(八两) 枣皮(四五两) 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 龟板胶(三两,酒蒸) 肉桂(三两)

附子(三四两) 杜仲(淡盐水炒,三两) 菟丝子(淘净泥沙,酒蒸,四两) 五味(二两)

先将地黄、枣皮捣成膏,余药研末,加龟胶炼蜜为丸。空心服七八钱,淡盐汤送下。至于修制加减,与上保元丸可以参用。

青娥丸

治肾虚、腰痛、膝软,补精益髓,诸损悉效。

补骨脂(炒,四两) 杜仲(八两,姜水炒) 胡桃肉(去黑皮,十两)

加巴戟肉四两,胡芦巴(炒)四两,肉苁蓉(酒洗)三两;或加大茴香(盐水炒)二两,青盐五钱,共研末,炼蜜为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五十丸。

戒色良方:凡病多由自致,而色伤则不然……未病者致病,已病者加病。一身之精液尽枯,虽有妙药,不偿所出也。……治财病(文略)

以下治气病:

逍遥散

治忿怒损伤肝脾,胁痛、发热等症。

当归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柴胡(八分)

姜引,或加薄荷叶三分。

排气饮

治内伤肝胆,气逆胀满。

陈皮(去白,钱半) 木香(七分) 藿香(钱半) 香附(二钱) 枳壳 泽泻 乌药(各钱半)

浓朴(一钱)

热服。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

解肝煎

治暴怒伤肝,阴滞气胀。

陈皮 半夏 浓朴 茯苓(各钱半)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姜引。如气胀痛,加枳壳、香附、藿香之属。

化肝煎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

青皮 陈皮 白芍(各钱半) 丹皮 栀子(各一钱) 泽泻(一钱,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

土贝母(二三钱)

温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钱半。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如火盛,加黄芩一二钱。如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如胀滞多者,勿用白芍。

戒气妙法(文略)

三、虚实真假辨

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此易知也。而不知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有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见羸状,此不可不辨也。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症,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突由不足。医不察而泻之,必枉死矣。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于经络,饮食之滞不消,而积聚于脏腑;或郁结逆气,有不可散;或顽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根未除,还当治本。若误用扑,必益其病。此所谓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余有虚实凭脉辨一条,在后十五,参阅自明。

四、治宜精一

精一者,圣道之本。而医道,亦须精一以为之本,故《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盖以病之变态虽多,其本则一。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既得其要,但得一味二味,便可拔除。即或多味,亦不过于此而辅佐之,而其意则一。此余之数数然也。若医之不精者,必不能一。

凡遇一症,毫无定见,欲用热而复制之以寒,恐热之为害;欲用补而复制之以消,恐补之为害。若此者,其何以拨乱而反正乎!即使偶愈,亦不知其热之之功,寒之之功也;若其不愈,亦不知其热之为害,寒之为害也。彼病浅者,或无大害;若安危所系,即用药虽善,而不敢猛用,则药不及病,尚恐弗济,矧执两端而妄投者,其害更将何如!为医者先求其精,乃知其本,而能一之,不可以人而试药也。

五、补泻有法

凡新病而少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此但可用于暂;若久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此乃可用于常。然犹有要:凡临症治病,但无实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无热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治法要领,有不可稍忽以贻害者。

六、治法从逆

凡治法有从逆,以寒热有真假,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夫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如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退者,是无火也,当补命门,如参地桂附之类。此王太朴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假寒真热者,脉必不紧,反用寒凉而愈,以寒从治之法也。又如以寒药治热病,而热不除者,是无水也,治当在肾,用六味丸之类。此王太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假热真寒者,脉必无力,反用桂附参姜而愈,以热从治之法,亦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此外治假寒假热,复有权宜之妙。如以热药治寒,而假热相拒,则以热药冷服;如以寒药治热,而假寒相拒,则以寒药热服。掣过上焦,则本性乃发。情既相协,而获效自奇。

七、升阳散火滋阴降火辨

凡治火之法,有曰升阳散火者,有曰滋阴降火者。而或升或降,不可混用。夫火之为用,有发于阴者,火自内生,为五内之火,宜清宜降也;有发于阳者,火自外致,为风热之火,宜散宜升也。何人一见火症,无分表里,辄称风热,多用升阳散火之法。是不知风热之义,其说有二:有因风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风者。因风生热者,以风寒外闭,而火郁于中,此外感阳分之火,风为本而火为标也。因热生风者,以热极伤阴,而火达于外,此内伤阴分之火,火为本而风为标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可见外感之火,当先治风,风散而火自息,宜升散,不宜清降,以外感之邪得清降而闭固愈甚;内生之火,当先治火,火灭而风自清,宜清降,不宜升散,以内生之火得升散而燔燎难当。此其内因外因,自有脉症可辨,须为分别。经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观此,愈知散火、降火毫不可混用也。

八、君火相火论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但表其大义,原无分属之条。惟《刺禁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固隐然有相火所居之意。故后世诸家,咸为相火寄在命门,是固然矣。

而其为明、为位之义,未之详也。盖君道惟神,其用在虚;相道惟力,其用在实。故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是明,即位之神;无明,则神用无由以着。位,即明之本;无位,则光焰何从而生!所以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

有此君不可无此相也明矣。君相之义,岂泛言哉!何东垣云:「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丹溪亦述而证之。此俱误认火之面目者也。或曰,彼之指为贼者,不为无意。

盖谓人之情欲,多有妄动,动则起火;火盛,致伤元气,即谓元气之贼,亦何不可!不知情欲之火为邪气,君相之火为正气。是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精血之海。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之土,非火不能生。盖以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化生。岂非命阴之阳气在下,正为脾土之母,而诸脏之源乎!夫既以相称之,而竟以贼名之,其失圣人之意也远矣!且凡火之贼伤人者,非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外在内,皆邪火耳。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二子有知,其以余言为何如?

九、用药之法

经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不无义理,宜明析之。脾虚作胀,治以参术。脾得补而能运化,则胀自消,所谓塞因塞用也。伤寒挟热下利,中有燥屎,用承气汤下之乃安,所谓通因通用也。寒因热用者,药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热药一二味,或寒药热服;热因寒用者,药本热也,而反佐之以寒药一二味,或热药冷服,俾无拒格之患。所谓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者,如寒病宜投热药,热病宜投寒药,仅使中病即止,勿过用焉。过用则反为药伤矣。如前诸法,前贤既已指示,后人宜为会悟。

十、先天水火论

人之两肾,左阴右阳,左肾属水,先天之元精也;右臂属火,先天之元阳也。一水一火,同禀生初,原无胜负之分。奈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壮,日加斫丧。不知精气之生息有限,而人之耗损无穷。由是水亏不能配火,而虚火上炎。其咳嗽喘急,骨蒸劳热,咽痛烦渴等症见焉。此际宜用甘凉滋阴,补水以配火也。丸药,水药,如六味之类,久服多服,或可挽回。若徒用知柏苦寒以泻火,此水中之火固不能泻,而脾胃大伤,减食发泄之症又生矣。斯时脾肾两亏,纵有良医,恐难为力。经又曰:」滋阴之药多湿脾,补脾之药又燥肾。」

古未有脾肾同补妙方,余因经言而悟之。早夜补肾,中时补脾,二方同进。或肾亏之甚,以补肾为主,而补脾之药,亦不可少。或脾亏之甚,以补脾为主,而补肾之药,亦不可间。余于失血门,有滋阴汤、温脾汤,可参阅而酌用之。及至中年老年,有无病而体弱者,宜补阳以生阴。经言无阳则阴无以生,犹釜底加薪,而饮食易化;游溢精气,灌注脏腑,则精神自旺,而年寿自益,如八味丸之类是也。但古方只用桂、附各一两,今当各用三四两不等,乃为有益。若徒知滋阴,而抑知春夏阳和,草木易荣,秋冬肃杀,花卉善萎也乎!

十一、相火论

命门相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阳不发于渊源,则总属无根之火矣。火而无根,即病气也。故易以雷在地下为复。可见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之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若太阳一照,则雷电潜藏。所调甘温能除大热,如参、地、桂、附之类,正此之谓也。若夫昧者,以虚阳而作实热,不思温养此火,而但知寒凉可以灭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毙耶!倘系客热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难,是本非正气火候之谓也。人能明邪正二字,则得治生之旨矣。

十二、标本论

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先病而后热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之类,约十余条。由此观之,诸病皆当治本。而惟中满与大小便不利两症,当治标耳。盖中满则上焦不通,小大便不利则下焦不通,此不得不治标以开通道路,而为升降之所由。是则虽曰治标,而亦所以治本也。盖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缓急二字,诚所当辨。不知标本,则但见其形,不见其情。不知缓急,则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故每致认标作本,认缓作急。而颠倒错乱,全失四者之大义。重命君子,尚其慎察于此。

十三、论内伤外感不同

外感、内伤,症候相似,治法悬绝,不可不辨。伤于饮食、劳役、情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虽浓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恶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止,直待表邪传里方休。(凡外感至十日半月,有头痛,表犹未解,仍当走表。)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但饮茶汤不多;外感须三四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饮茶汤由少而多。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寒则鼻寒,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此表邪未入里也。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能食者,病虽重,胃气未绝,犹为可治。)小便短黄,大便或秘或溏,此里虚当知温补也。左人迎脉(在左关之上,寸之下。)主表外感则人迎脉或大或紧,甚于气口。右气口脉(在右关之上,寸之下。)主里,内伤则气口脉或大或数,甚于人迎。内伤症属不足,或温或补或和,不得误作外感,妄发其表。外感症属有余,或汗或吐或下,不得误作内伤,妄用清凉。又有内伤兼外感者,若内伤重,补养为先;外感重,发散为急,但不得偏废也。伤寒门有补中益气汤,随症加入于后,可以参阅。至于脉息,亦须辨别。内伤脉,或大或数,久按重按即软而无力。数大为虚火,无力为气虚血虚。若误作有余之火,一用寒凉,则虚者愈虚,不但火之转甚,而脾气亦绝矣。又有以气口紧盛,作食滞者,然脉之有力无力,已相迥别,况食滞者必恶心饱闷,神壮不倦;内伤者心不痞不饱,倦怠无力,更可验也。

十四、论寒热

寒热之病,有外感风寒暑湿之客邪,有内伤欲食劳苦情欲之元气。症候不一,治各不同。外感者,自表入里,当用发散。其论其治,已详伤寒门,兹不复赘。至于内伤发为寒热,须逐症分析,庶不误治。但内伤外感,二症相似,恐人误认,余有内伤外感辨,所当参阅。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胜,(言胃虚谷少,不能胜任其劳倦也。)

上焦不行,(清气不升。)下腕不通,(浊阴不降。)胃气热,(浊阴不降,故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少火皆成壮火而上炎。)」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用补中益气甘温之药,而提其下陷也。房劳太过,内伤真阴,不能配火,则火旺而发为劳热,有夜热骨蒸,五心热,咽喉痛等症,宜用六味、八味之类,(详明失血门。)滋阴以降火也。倘气血两虚,但用甘温(如参 之类。)之剂,以补气为先,兼补其血,盖气旺则能生血也。若血虚而气不虚,忌甘温补气,盖气旺则血愈消矣。虚热固禁发汗,退热不可过用寒凉,以伤脾胃,斯为善治。经曰:」阴气不足则内热,乃真不足也。阳气有余则外热,乃假有余也。」凡元气伤,而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但服十全大补之类,或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根本固,而诸症自息。

若往来潮热,在外感,属少阳,宜小柴胡汤和解之。时寒时热,在内伤,属阴阳俱虚。阳虚则寒,宜补脾以生肺,如四君归脾之属,中时服之。阴虚则热,宜补肾以壮水,如熟地龟胶之类,早夜服之。

庶阴阳交补而寒热自退矣。

十五、论寒热脉证有虚实真假内外之异

凡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假寒之脉,必浮洪有力。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假热之脉,必紧数无神。其症其治,详伤寒门阴症似阳、阳症似阴条内,所当参阅。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浮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浮数为外热,沉数为内热。浮大无力为虚,沉细有力为实。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

脉盛壮热,谓之伤热。脉虚身热,谓之伤暑。热而精力不倦者为实,倦者为虚。初按则热,久按不热者,是里阳浮表也,为虚;初按则热,久按愈热者,是里热彻表也,为实。壮热不减,遍体如火者为实;乍热乍减,头热足冷者,此无根之火,浮越在表在上也,为虚。口干饮冷而多者为实;口渴饮汤,喜热而少者为虚。身壮热,而脉沉细,及大极数极,按之乍大乍小者为虚;身微热,而脉洪数不改者为实。身热无汗,二便闭涩者为实;身热有汗,二便通调者为虚。发热恶寒者,寒伤表也,阳也;无热恶寒者,寒中里也,阴也。总之,病之热也,求外邪感伤,扰动清阳;或内滞郁蒸,酿成壮火。舍此二实之候,非气虚不能收摄元阳,即阴虚不能镇约雷火。气虚者,自寅至申,热在阳分,肺气主之,惟参、 、熟附,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阴虚者,自申至寅,热在阴分,肾气主之,惟归、芍、熟地,所谓养阴退阳也。能因此而详求其理,则可尽悉其源,而治之自无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