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其脉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
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之与冒眩。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眩。身转耳聋。
如登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
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喜怒哀乐。悲恐忧思。郁而生痰。随气上厥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之出于气虚也明矣。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又明矣。以至新产之后。血海虚损。或瘀不行。皆能眩晕。是可不推寻致病之因乎。治法。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焉。最不可妄施汗下。然而眩晕欲解。自汗则有之。若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与夫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汗者。此虚极而脱也。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清晕化痰汤
主方。治眩晕之总司也。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防风 羌活(各七分) 甘草(三分) 枳实(麸炒一钱) 川芎 黄芩(酒炒各八分) 白芷 细辛 南星(姜汁炒各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以此作丸。亦可。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去芦一钱。
血虚。加当归。倍川芎。有热。加黄连姜炒七分。
一论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见头疼)
一论劳役之人。饥寒眩晕者。脉虚弱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天麻、白芍、熟地黄。
一眩晕属气虚有湿痰者。根据本方去升麻、柴胡。加白茯苓、川芎、半夏、大麻、桔梗、白芷。
一论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清离滋坎汤(方见痨瘵)根据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竹沥少许。
一论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脉沉细。
参附汤
人参(五钱) 大附子(炮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论眩晕之症。因气虚痰火炎上故也。
清阳除眩汤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汤泡一钱) 明天麻(八分) 槟榔(八分) 旋复花(八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肥白人。日常头旋目花。卒时晕倒者。名曰痰晕。
清痰祛眩汤
天南星(姜泡) 半夏(姜汁制) 天麻 苍术(米泔浸) 川芎 陈皮 茯苓(去皮)
桔梗 枳壳(去穣) 乌药 酒芩 羌活(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虚体之人。一时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晕欲倒。手足厥冷。
姜附汤
干姜(一两) 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
上锉。每五钱。水煎温服。
一论一切失血过多。眩晕不醒者。
芎归汤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虚甚。加炮过大附子。
一论气血两虚而挟寒。作头目眩晕者。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如有痰。加陈皮、半夏。
一人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予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八味丸见补益)
一人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予以为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大方痰晕汤
法半夏(一钱) 橘红(一钱) 赤茯苓(一钱) 黄芩(酒洗七分) 白术(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黄连(五分) 黄柏(酒炒七分) 知母(七分) 石膏(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
一生圆形体魁梧。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予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原而头晕。不能摄水归原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而愈。
一孟都宪者。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以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一孙都宪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右三脉洪而无力。余谓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十全大补丸
(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八味丸
六味丸
(俱见补益)
麻木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
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在痛痒。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故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
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
医者亦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一论麻木。遍身手足俱麻者。此属气血两虚。宜
加味八仙汤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各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二钱)陈皮(八分) 半夏曲(七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桂枝(三分) 柴胡(四分) 羌活(五分)防风(五分) 秦艽(六分) 牛膝(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气虚。加黄 蜜炒八分。
一论麻是浑身气虚也。
加减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香附 青皮(去穣) 川芎(各七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煎服。
一论十指尽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气虚也。补中益气汤。根据前方去青皮、川芎、桂枝加麦冬、羌活、防风、乌药。共十四味。一论木是湿痰死血也。
双合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陈皮 半夏(姜炒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红花(三分) 白芥子(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十片。水煎熟。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手足麻痹。因湿所致也。香苏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
一论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妇人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宜
开结舒经汤
紫苏 陈皮 香附 台乌 川芎 苍术(米泔浸) 羌活 南星 半夏 当归(各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入姜汁、竹沥服。
一论口舌麻木。延及嘴角头面亦麻。或呕吐痰涎。或头晕眼花。恶心。遍身麻木。宜
止麻消痰饮
黄连 半夏 栝蒌仁 黄芩 白茯苓 桔梗 枳壳(麸炒) 陈皮 天麻 细辛南星 甘草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血虚。加当归。气虚。加人参。亦有十指麻木。胃中有湿痰死血加苍术、白术。少佐熟附子。行经中死血者。四物汤加红花、桃仁、韭叶。忌生冷鱼腥。发风发热之物。
一论十指酸痛。麻木不仁。
大附子木香各等分。每服三钱。姜三片。水一碗。煎七分服。
一论妇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血分受风湿所致。用祛风散。送下五补丸。
祛风散
生川乌 白术(去芦) 白芷(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酒调。吞下五补丸。
五补丸
黄 (蜜炒一两) 人参(五钱) 附子(一个) 当归(三钱) 白芍(酒炒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祛风散送下。
一论不仁者。谓不凝和也。痛痒不知。针灸不知是也。经曰。诸乘虚寒。而郁冒不仁。
盖其血气虚弱。不能周流于一身。于是正气为邪气所伏。故肢体顽麻。不知痛痒。遇寒。厥如死尸。而郁且冒也。用麻桂各半汤。不愈者。补中益气汤入姜汁。设或汗如油。喘不休。喘而直视水浆不入者。皆为绝症也。
一论风热血燥。皮肤瘙痒。头面手足麻木。
清凉润燥汤
当归(酒洗) 生地黄(各一钱半) 黄连 黄芩 白芍(煨) 川芎(各一钱) 天麻防风 羌活 荆芥(各八分) 细辛(六分)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食远服。麻甚。加川乌炮三分。
一论面上木处。可用桂枝为末。用牛皮胶。和少水化开。调敷之。浓一二分。若脚底硬木处。可将牛皮胶熔化。
入姜汁调和。仍入南星末五钱和匀。用浓纸摊贴二三分。乘半热。裹贴脚底。用温火烘之。
此外治也。
一治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乃热伤元气也。
黄 (八钱) 人参(五钱) 白芍(三钱) 柴胡(二钱五分) 升麻(二钱) 五味子(百四十粒) 生甘草(五钱) 炙甘草(二钱)
上锉。水煎。稍热。空心服。
一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右寸脉洪大黄 (三钱) 当归(二钱) 苍术(四钱) 陈皮(五钱) 本(三钱) 黄柏(酒炒一钱)
柴胡(三钱) 升麻(一钱) 知母(酒炒一钱) 五味子(一钱) 生甘草(二钱五分)
上每锉一钱。水煎。空心服。少待以早饭压之。
一治皮肤间有麻木。乃肝气不行故也。
黄 (一两) 白芍(一两半) 橘皮(一两半不去白) 泽泻(五钱) 炙甘草(一两)
上锉。水煎。温服。
癫狂
癫脉搏大滑者生。沉小紧急不治。狂脉实大生。沉小死。癫脉虚可治。实则死。
内经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脚不能行。发为 仆。( 摇其目而暴仆也)是盖阳气逆乱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气复则苏。此痫之类也。又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热。妄见妄言。又曰。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
是盖得之于阳气太盛。胃与大肠实热。燥火郁结于中而为之耳。此则癫狂之候也。曰癫曰狂分而言之。亦有异乎。难经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则喜伤于心。而怒伤于肝。乃二脏相火有余之症。难经阴阳之说。恐非理也。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病宜吐。狂宜下。癫则宜安神养血。兼降痰火。虽然。此三症者。若神脱而目瞪如愚痴者。纵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癫者。喜笑不常。颠倒错乱之谓也。狂者。
大开目。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为狂也。又云狂者。狂乱而无主定也。谵语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为谵也。又蓄血症。则重复语矣。郑声者。声颤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
为郑声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脱阴者目盲。脱阳者妄见。
一论癫者。心血不足也。此方主癫狂喜笑不常。
养血清心汤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远志(去心) 酸枣仁(炒) 川芎(各一钱) 生地黄(一钱) 石菖蒲(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狂者。痰火实盛也。宜后清心滚痰丸主之。若风热实盛者。宜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根据本方加生地黄、桃仁、丹皮主之。治一切大风癫狂之疾。
一论喜笑不休者。心火之盛也。以海盐二两。火烧令红。研细。以河水一大碗。煎三五沸。
待温。三次啜之。以钗探吐热痰。次服黄连解毒汤。(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半夏、竹叶、竹沥、姜汁少许。
一论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者。乃营血迷于心包所致也。
加味逍遥散
当归 白芍(炒)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生地黄 柴胡 远志(去心) 桃仁(去皮尖) 苏木 红花 甘草上锉一剂。煨姜一片。水煎服。有热。加小柴胡汤、生地、辰砂。水煎服。
一论发狂无时。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古人治狂。谓之失心。苦参主心腹结气。故足以治时热狂言。
苦参丸
苦参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薄荷汤送下。
一论一切癫痫疯狂。或因惊恐畏怖所致。及妇人产后。血虚惊气入心。并室女经脉通行惊邪蕴结。须服此丸立效。
抱胆丸
水银(二两一钱) 朱砂(一两) 铅(一两半) 乳香(一两研)
上将铅入铫内。水银结成砂子。次下朱砂滴乳。乘热用柳木棍研匀。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空心。井花水送下。
病者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即安。再服一丸。除根。一方。薄荷汤送下亦可。
一论癫狂失心不寐。此方用朱砂能镇心安神。酸可使收引。故枣仁能敛神归心。香可使利窍。故乳香能豁达心志。许学士加人参。亦谓人参能宁心耳。
宁志膏
辰砂(一两) 酸枣仁(炒五钱) 乳香(五钱) 人参(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一论癫狂失心。此病因忧郁得之。痰涎包络心窍。此药能开郁痰。
白金丸
白矾(二两) 川郁金(七两)
上为末。米糊丸。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一论癫狂五痫惊悸。一切怪症。此皆痰火实盛也。
清心滚痰丸
大黄(酒蒸四两) 黄芩(四两) 青礞石( 五钱) 沉香(二钱半) 牙皂(五钱) 犀角(二钱) 麝香(五分) 朱砂(五钱为衣)
上为细末。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滚水送下。
一论心风者何。盖君火在心。因怒发之。相火助盛。痰动于中。胁气上攻。迷其心窍。则为癫为狂。所怒之事。胶固于心。辄自言谈。失其条序。谓之心风。与风无干也。若痰不盛则有感亦轻。
一论久患心风。癫狂健忘。怔忡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此药大能安神养血。宁心定志。以紫河车一具。长流水洗净。慢火焙干为末。炼蜜为丸。空心。酒送下一人癫狂乱打。走叫上房。用瓜蒂散。吐出其痰数升。又以承气汤下之。即愈。
一人患心风。即痰迷心窍。发狂。用真花蕊石 。黄酒淬一次。为细末。每服一钱。黄酒送下。
一论癫狂五痫眩晕。时作时止。痰涎壅盛。心神昏愦。此属气血虚。而挟风痰郁火也。
驱风化痰汤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半夏(姜炒) 陈皮 枳实(酒炒) 当归(酒洗)
川芎白芍(酒炒) 桔梗(去芦) 南星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栝蒌仁 白附子 僵蚕天麻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甘草 怀生地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水煎。温服。
一癫狂健忘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气虚损。用紫河车入补药内服之。大能安神养血。宁志。治健忘惊悸。怔忡不寐。以六味丸加远志。石菖蒲、人参、白茯苓、当归、酸枣仁炒。
一治心恙狂惑。用无灰酒一碗。真麻油四两。共和匀。杨枝二十条。逐一条搅一二下。
搅遍杨枝。直候油酒相和如膏。煎至八分。狂者强灌之。令熟睡。或吐或不吐。觉来即醒。
一治狂言乱语。用虾蟆一个。烧为末。酒调服。
一治癫狂诸病。
将军汤
大黄(四两酒浸一宿)
上用水三升煎之。分作三服。
癫狂病者。多怒为癫。多喜为狂。癫者。精神不守。言语错乱。妄见妄言。登高骂詈是也。
狂之病始发。少卧少饥。自贤自贵。妄笑妄动。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也。癫病者。贼邪之并于肝。狂病者。贼邪之并于心也。此皆实病。宜泻而不宜补。故用大黄以泻之。取其苦寒无物不降。可以泻实。又必数日后方可与食。但得宁静。便为吉兆。不可见其瘦弱减食。
以温药补之。及以饮食饱之。病必再作。戒之戒之。缓与之食。方为得体。故曰。损其谷气则病易愈。所以然者。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也。又宜滚痰丸下之。
一治癫狂不止。得之惊忧。极者用甜瓜蒂半两为末。每服一钱。井水调一盏投之。即大吐。
后熟睡。勿令惊起。神效。
一治邪狂癫痫。不欲眠。妄行不止。用白雄鸡二只。煮熟。五味调和。作羹食。
一治因惊忧失心。或思过多。气结不散。积有痰涎。留灌心包。窒塞心窍。以致妄言妄语。叫呼奔走。
雄朱丸
朱砂(颗块者二钱半研) 雄黄(明净者研一钱半) 白附子(一钱)
上和匀。以猪心血和为丸。如梧子大。另用朱砂为衣。每服三粒。以人参、菖蒲汤送下常服一粒。能安魂定魄。补心益智。
一牧童小子。平日口中胡说。一片乱话。令人惊骇。予诊之脉洪大。是实热。以蚯蚓数条研烂。井水调服。立愈。
痫症
脉虚弦为惊。为风痫。
痫症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内经曰。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故令人仆地。闷乱无知者。浊邪上干心主。而神明壅闭也。舌者心之苗。而脾之经络。连于舌本。阳明之经络。入上下齿缝中。故风邪实于心胸。则舌自挺。风邪实于阳明。则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吐沫者。风热盛于内也。此风来潮涌之象。背反张。
目上视者。风在太阳经也。足太阳之经。起于睛明。挟脊而下。风邪干之。则实而劲急。故目上视而背反张也。手足搐搦者。属肝木。肝木主筋。风热盛于肝。则一身之筋牵挛。故令手足搐搦也。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开握之义也。或作六畜声者。风痰鼓其气窍。而声自变也。譬之弄笛焉。六孔闭塞不同。而宫商别异是也。
夫痫之为病。角弓反张。手足搐搦。口吐涎沫。俗云猪圈风也。亦因金衰木旺。生风外出。
惊邪入内以致之。盖痫病一月数发者。易治。周年一发者。难治。虚实之判也。实则即攻之虚者先补可也。治法。当先以瓜蒂散吐之。用甜瓜蒂为末。每服一钱。井水调一盏投之。
即大吐。后熟睡。勿令惊起即效。后以汤药调理。
一论痫者。宜下宜吐。茶子喜涌而能吐顽痰。宜取一升。捣烂。煎汤服。得大吐便止。
一论诸痫神智不宁。时发狂躁。多言好怒。面容不泽。
定神至宝丹
生地黄(姜汁炒五钱) 橘红 贝母 白茯苓(去皮) 黄连 远志(去心) 石菖蒲酸枣仁(炒) 枳实(麸炒) 栝蒌仁 天花粉 甘草(少许)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痫者。痰涎壅并然也。
加减导痰汤
主方神效。
南星(姜制) 半夏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栝蒌仁 枳实(麸炒) 桔梗 山栀子 黄芩(各一钱) 黄连(姜炒一钱) 甘草 木香(五分另研) 辰砂(五分为末)
上锉一剂。生姜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末。调辰砂同服。
一论痫属气血虚。而兼痰火者。此攻补兼施。平肝解郁。清火化痰。除眩晕诸痫之症。
清心抑气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枳实(麸炒) 竹茹 石菖蒲 黄连(姜炒) 香附(炒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 川芎人参 远志(去心) 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大人小儿。忽然昏晕倒地。五痫之症。
朱砂(水飞用猪心一个割开入砂末五钱湿纸包漫火炙熟取砂净入后药猪心病患空心食)
南星(沸汤浸三次锉姜制二两) 巴豆仁(五钱锻石一碗炒红入仁在内灰冷取仁将灰又炒又以仁在内再炒拣出用草纸捶去油灰不用) 全蝎(去头足尾炙二钱) 龙胆草(二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姜汤送下。
一论风痫搐搦。心志发狂。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数日不愈。逾垣上屋。
妄言骂詈。不避亲疏。妄见鬼神。一切潮热。及风中厥逆。牙关紧闭。并可治之。
三圣散
防风(去芦三两) 瓜蒂(炒二两) 藜芦(去苗加减用或一两或半两或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用齑汁二盏煎三沸。滤于大碗中。再用齑一盏。煎渣三沸。却入先煎药同熬三沸。澄清。候温。徐徐投下。不必尽剂。吐。如吐不止。煎葱白汤咽三五口。立解如不吐。再加服之。如服药多。不吐出涎。再饮齑汁盐汤各一二盏投之。如不出。以光钗喉中探引。即出矣。须用白盆一个。黑盆不见涎形状。吐出青黄涎沫二三升为效。吐罢之后。吃微温白粥一二顿。
此三圣散。汗吐下三法俱行。防风发汗。瓜蒂下泄。藜芦涌吐。凡用法则禁忌症候。小者勿服。病久虽合吐。勿服。吐血人勿服。主病不正勿服。众口不能正勿服。先正病患心神。居净室中。善侍病者一二人。温克和柔。善诱病患则妙矣。提防吐后眩晕。跌扑呼叫。病患既吐必损津液作渴。与冰水及新水。降心火。勿食热物。
一论诸风螈 。不能言语。怔忡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倦。心气不足。神志不宁。惊恐忧惨。虚烦少睡。或发癫狂。小儿惊痫风搐。大人暗风羊癫风癫。发叫如雷。其效如神。
千金保命丹
侍御何中寰经验。
朱砂(二钱) 珍珠(一钱) 胆星(三钱) 甘草 麻黄(去根节) 白附子(炮) 雄黄薄荷(各一钱) 防风 琥珀 金箔 牛黄(各一钱) 僵蚕(炒) 犀角 麦门冬(去心)
枳壳(去穣) 桔梗(去芦) 地骨皮 神曲(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人参(各三钱)
远志(去心三钱) 柴胡(三钱) 天麻(一钱) 胆矾(一钱七分) 冰片(少许) 黄芩(七钱)
麝香(少许) 紫河车(七钱) 天竺黄(一钱) 荆芥(七钱) 蝉蜕(一钱七分) 川芎 牙皂(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用蜡包裹。用时取开。每服一丸。薄荷煎汤磨化下。不拘时服。忌猪羊肉虾米胡桃动风之物。
一参伯王 庵公子。患痫七年。诸医罔效。召余治。以追风祛痰丸、安神丸。二丸兼进半年而愈。
逾四年未发。复因不善保守。病发如前。差役复求余治。余以此方制药一料。投之辄效。迄今数年不发。气体已撤消矣。余因此方治痫屡验。故名曰
医痫无双丸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二味用白矾皂角生姜煎汤浸一日夜透切片随汤煮干去矾皂姜不用)
川芎(三钱) 归身(酒洗) 软石膏(各一两) 天麻(七钱) 僵蚕(五分) 生地黄(酒炒一两)荆芥穗(五钱) 辰砂(五钱) 川独活(五钱) 乌犀角(五钱) 白茯苓(去皮)
参(各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麦冬(去心) 白术(去芦油) 陈皮(去白各五钱) 酸枣仁(炒五钱) 黄芩(三钱) 川黄连(去毛五钱) 白附子(煨) 珍珠 甘草(各三钱) 金箔(三十片)
上为细末。好酒打稀糊为丸。如梧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最能祛风化痰。降火补益。养血理脾。宁心定志。轻者半料奏效。重者全料。
一儿十五岁。御女后。复劳役。考试失意。患痫症三年矣。遇劳则发。用十全大补汤。
加味归脾汤之类。更以紫河车生研如膏。入蒸糯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三四服而痊。后患遗精。盗汗发热。仍用前药。及六味丸而愈。此方治痫。不拘老幼皆效。
清心滚痰丸
治诸风癫痫有殊效。
一治惊痫方。
白矾(一两半生半枯) 荆芥穗(二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健忘
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盖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二者皆主人事。则卒然而忘也。盖心主血。因而少而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作。治之必须先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日以调理。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惫。远其六欲七情。如此渐安矣一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吐或下。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发热盗汗。
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或血虚发热。或肢体重痛。妇人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或晡热内热。瘰 流注。不能消耗溃敛。或思虑伤脾。而作疟痢。
归脾汤
主方。
人参(三钱) 黄 (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远志(一钱甘草水泡去心) 龙眼肉(十枚) 酸枣仁(三钱炒) 木香(八分) 甘草(六分炙)
上锉。姜、枣煎服。加柴胡、附子。名加味归脾汤。神不宁而健忘。倍酸枣仁、茯神、当归。加柏子仁。
一论诸虚健忘。及惊悸怔忡等症。
加减补心汤
人参 白茯苓 陈皮 白芍(酒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酸枣仁(炒) 知母 白术生地黄 当归 石菖蒲 麦门冬(去心) 黄柏(酒炒) 甘草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
除惊悸。定怔忡。育养心神。大补元气。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并宜服之。
天王补心丹
大中丞松石刘公传。加石菖蒲、百部、杜仲、甘草。
怀生地(四两) 天门冬(去心) 桔梗(各五钱) 当归 柏子仁 酸枣仁(炒) 五味子(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白茯苓(去皮) 元参 丹参 人参(各一两)
一方。加酒炒黄连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灯心、枣汤亦可。如饮食不思。大便不实。恐不宜也。又当服后方。
安神定志丸
功同补心丸。
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去毛忌铁) 酸枣仁(炒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牛黄(另研一钱) 辰砂(二钱五分水飞为衣)
上为细末。元眼肉四两熬膏。和炼蜜三四两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
清米汤送。不拘时。日三服。
一论凡人多识不忘者。心血足而无所蔽也。若心血不足。邪气蔽之。则伤虚灵之体。而学问易忘矣。龟介虫之灵物也。龙鳞虫之灵物也。假二物之灵。以养心之灵。欲其同气相求云尔。
远志辛温味浓。辛温可使入心。味浓可使养阴。菖蒲味辛气温。味辛则利窍。气温则通神。
以之而治易忘。斯近理矣。
聪明丸
春元周用廷经验。
败龟甲(炙酥) 龙骨(入鸡腹中煮一宿) 远志(去心苗) 石菖蒲(九节者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
一论读书辛苦。而有房劳者。
当归 生地黄 白术 元参(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白茯苓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麦门冬(去心) 山栀(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癫狂健忘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气虚损。用紫河车入补药内服之。大能安神养气宁志。治健忘惊悸怔忡不寐。用六味丸。加远志、石菖蒲、人参、白茯神、当归、酸枣仁炒。
一论诸虚健忘等症。以十全大补汤。去川芎、肉桂、黄 。加陈皮、远志、石菖蒲、麦门冬、酸枣仁、黄柏、知母。
惊悸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夫惊悸即动悸也。动之为病。惕然而惊。悸之为病。心下怯怯。如恐人捕。皆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又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怔忡、惊悸、健忘三症。名异而病同。又云。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厥者是也。属血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养者血。心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
一人闻声即惊。医者令病患坐于堂下。使两人挟之。医自堂上。以小凳木槌手击。而口云。吾击凳。亦常事耳。尔何必惊且击且言。患者视之久。而惊遂定。此深得乎治之法也。
一论惊悸怔忡。健忘不寐。属心血虚者。
补心汤
主方。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炒一钱) 生地黄(一钱二分) 白术(去芦一钱)
远志(去心八分) 白茯神(一钱二分) 酸枣仁(炒八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元参(五钱) 甘草(炙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一方。加柏子仁。
一论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忡不寐并治。
安神镇惊丸
当归(酒洗一钱) 贝母(去心一两) 川芎(七钱) 生地黄(酒洗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白芍(酒炒一两) 远志(去心七钱) 陈皮(去白一两) 白茯神(去皮木七钱)
黄连(姜汁炒五钱) 甘草(三钱) 朱砂(研末水飞为衣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送下。
一论七情六欲。相感而心虚。夜多梦寐。睡卧不宁。恍惚惊怖痰痴。属心气虚者。
益气安神汤
当归(一钱二分) 黄连(姜汁炒)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心一钱二分) 人参 黄 (蜜炒) 胆星(各一钱) 淡竹叶(一钱)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一论小儿大人被惊。神不守舍。痰迷心窍。恍惚健忘。诸痫痴风心风诸症。
安神醒心丸
南星末(五两) 川连末(一两五钱先以姜汁拌浸半日入南星末调和匀成饼于饭甑内蒸半日)人参末(一两五钱) 制远志末(一两五钱) 飞过辰砂(研七钱五分) 琥珀(七钱五分)
酸枣仁(炒研末一两)
上用雄猪心血三个。入竹沥。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小者二三十丸。
一论异梦多惊有二法。一于髻中。戴粗大灵砂一囊。一于枕中。置真麝香一囊。皆能杜绝异梦。而疗夜魇。
一论夜梦。阴盛梦大水恐惧。阳盛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梦相杀。上盛梦飞。下盛梦堕饱梦与人食。饥梦取人食。心实梦燔灼。心虚梦救火阳物坚。肝虚梦细草芒芒。肝实梦伏树下不敢起。脾虚梦饮食不足。脾实梦筑墙盖屋。肺虚梦白物斩血籍。肺实梦兵刃血战。肾虚梦舟船溺水。肾实梦伏水中。若有所畏。
怔忡
夫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怔忡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一论血虚火盛。怔忡心慌恍惚。烦躁不宁。
养血清心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甘草(二钱五分) 片芩(去朽八分) 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心烦懊恼。惊悸怔忡。胸中气乱。此血虚而火盛也。
朱砂安神丸
朱砂(另研水飞滤过五钱)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黄连(酒洗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白术、茯神、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一论思虑。即心跳者。是心中无气少血。故作怔忡也。
四物安神汤
当归(酒洗) 白茯神(去皮木) 白芍(酒炒) 熟地黄 黄连(姜汁炒) 人参 白术(去芦)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竹茹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乌梅(一个) 栀子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而愈。
参归腰子
人参(五钱) 当归身(五钱) 猪腰子(一对)
上先以腰子。用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
以药汁送下。如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汁汤送下。
一论精神虚惫。恍惚不宁。心思不定。气不足。健忘怔忡。
加味宁志丸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米泔浸) 酸枣仁(炒) 黄连(去毛)柏子仁(各二两) 当归(酒洗八钱) 生地黄(酒洗八钱) 木香(四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二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半饥时。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五六十丸。
虚烦
夫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多是体虚。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皆有所偏胜也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内经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令人虚烦。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虚烦之症。却无霍乱。临病宜审之。巢氏病源曰心烦不得寐者。心热也。但虚烦不得寐者。胆冷也。
一论病后虚烦不得眠。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心悸。或复自汗等症。
温胆汤
半夏(汤泡七钱) 竹茹 枳实(麸炒各三钱) 陈皮(四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上锉。分二剂。姜、枣煎服。一方。加酸枣仁炒、远志去心、五味子、熟地黄、人参各等分。
一论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
身不痛。不可汗下。宜服竹叶石膏汤。(方见伤寒)
不寐
不寐有二种。有疾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一论心胆虚弱。昼夜不眠。百方无效。服此如神。
高枕无忧散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龙眼五个。水煎服。
一论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定。
养心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黄连(微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木)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远志(去心) 陈皮 柏子仁 酸枣仁 甘草(等分)
上锉。莲肉五个去心。水煎。温服。
安神复睡汤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 益智仁 酸枣仁(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山药 龙眼肉(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此药能安神定志
加味定志丸
人参(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去壳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丸。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附睡法
睡不厌蜷。觉不厌舒。蜷者曲膝蜷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舒体而卧。则气宣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
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
一论胆虚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服。竹叶汤送下。
一治心下怔忡。睡倒即大声打鼾睡。醒即不寐。余以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
入前所用养心汤。或复睡汤内。服之立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
一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状。头目不清。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三分) 柏子仁(一钱) 甘菊花 白茯苓 枸杞子(各三分) 山茱萸(五分) 熟地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厥症
阳厥脉滑而沉实。阴厥脉细而沉伏。
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厥者。手足冷也。气属阳。阳虚则阴凑之。故发厥也。血属阴。
阴虚则阳凑之。故发热也。气虚发厥者。当用温药。血虚发热者。不宜用凉药。当用温养气血之药以补之。宜养阴。黄 建中汤之类是也。
又有一种病实热者。极而手足厥冷。所谓热深厥亦深。此当用凉药。须以脉别之。此最难辨。
一论阳厥者。是热深则厥深。盖阳极则发厥也。急以六一顺气汤治之。
一论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一论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鸡声者是也。用牙皂、白矾等分研末。吹鼻。即以香油一盏。入姜汁少许灌之。立醒。或烧竹沥、姜汁。灌之亦可。
一论蛔厥者。乃胃寒所致。经曰。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
一论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但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藿香正气散。加南星、木香、乌药。如有痰。以四七导痰汤主之。
一论暴怒暴死者。名曰气厥。盖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
五磨饮子
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上五味等分。白酒磨服。立效。
建中汤
(见汗症)
六一顺气汤
(见伤寒)
四逆汤
(见中寒)
理中汤
(见中寒)
藿香正
心胃痛
脉沉细而迟者。易治。浮大弦长者。难治。
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爆。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膈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以燥热之药治之。以火济火。误矣。古方有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热。曰冷。曰悸。
曰虫。曰疰。曰去来痛。夫所谓冷者。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宜用炒山栀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病必再作。难治矣。
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必须待服药数剂。痛定。过一日。渐而少食。方得痊安。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一论胃脘积有郁热。刺痛不可忍者。此方治心胃痛之主方也。
清热解郁汤
山栀仁(炒黑二钱) 干姜(炒黑五分) 川芎(一钱) 黄连(炒一钱) 香附(炒一钱) 枳壳(去穣麸炒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服后。戒饮食大半日。再服一剂。神效。如痛甚。
加姜汁二三匙。入药同煎。
一论诸积气为痛。心膈痛。腹痛。血积痛。肾气痛。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等症。
神保丸
木香(二钱五分) 胡椒(二钱五分) 全蝎(全者七枚) 巴豆(十枚去心研末)
上为末。入巴豆霜再研。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三十粒。心膈痛。
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送下。血积痛。炒姜、醋汤下。肺气盛者。白矾、蛤粉。黄丹各一钱。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三钱。
气喘。桑白皮糯米饮下。肾气痛胁下痛。炒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调槟榔末一钱同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下或酒浆饮任下。酒面热毒过度。痰饮致胃痛。柿蒂汤下。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药能去之。有人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
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乃合服一料而瘥。再服除根。
一论治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六脉数。或发热口干。
清上饮
柴胡 黄芩 赤芍 浓朴 枳实 栀子 郁金 黄连 半夏 青皮 大黄 芒硝 甘草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治心气及胃脘诸痛。郁火所致者。
肥栀子(去壳十五枚姜汁炒黑) 抚芎(一钱) 香附(童便炒一钱)
上锉。水煎三滚。入姜汁三四匙。再煎一滚。去渣。入百草霜二匙。调和服之。
一治心胃痛不可忍者。或心神恍惚。
栀子炒、黄连炒。二味等分。用茯苓、茯神减半。水煎服。立止。
一治因多食煎炒烧饼米拌熟面之类。以致热郁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翻胃黄连(六钱) 甘草(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立止。
一治胃脘心气作痛。有热者。
酒饼(炒) 栀子(炒) 石膏( 各三钱)
上锉。水煎一服。立止。
一论男妇小儿。愦常心腹作痛。宜服此一料。以拔病根。永不再发。此药能清痰涎。消食积酒积肉积茶积。一切诸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呕吐嗳气。吞酸脾疼。诸痛神效。
无价金丹
白术(去芦炒三两) 枳实(麸炒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 猪苓(一两) 麦芽(炒) 神曲(炒) 半夏(汤泡各二两) 泽泻 赤猪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土炒) 白螺蛳( 各七钱)
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土炒) 青皮(去穣) 莱菔子(炒) 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净白)
香附子(童便炒) 栝蒌仁 槟榔(各三钱) 川浓朴(去皮姜炒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米汤送下。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用五钱。热月用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 五钱。
一论胃脘痛。属寒者。
丁胡三建汤
丁香 良姜 官桂(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为末。调入药内。顿服。一方。用良姜末三分。米汤调下。立止。
一治心胃刺痛。不可忍者。胃口冷气所致者。
干姜(炒) 官桂 苍术(米泔浸炒) 半夏(姜汁炒)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一切气痛心痛。肚疼及冷气痛。
良姜(一两五钱) 吴茱萸(四两炒) 胡椒(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轻者三分。用飞过朱砂三分。酒调服。
一论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小四十九个连皮捣碎炒黑) 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酒煎八分。入盐一捻。温服。
一治诸般心腹气痛。或瘀血作痛。
桃灵丹
桃仁(五钱) 五灵脂(五钱火煨制)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下。或醋汤下。
一人心胃刺痛。手足稍冷。出汗。指甲青。百药不效。余用当归三钱煎汤。外用水磨木香、沉香、乌药、枳壳。磨浓服。立止。
一论寒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则经年不瘥。
桂附丸
西园公屡验。
川乌头(炮去皮脐三两) 附子(三两) 干姜(炮二两) 官桂(二两) 川椒(去目微炒二两) 赤石脂(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是朝服无所觉。至午后再进二十丸。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治心痛彻背如神。
一论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满。呕吐厥冷。面赤唇麻。咽干口燥。寒热不时。而脉洪大。
屡服寒凉损真之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且脉弦洪而有怪状。乃脾气损亏。肝木乘之而然。当暖补其胃。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茯苓、吴茱萸。
一妇人胃脘。当心而痛甚。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手足厥冷。病热已笃。察其色。
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虚肝木所胜。用参、术、茯苓、陈皮、甘草。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以行肝气。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与一剂。俟滚先服。煎好再进。诸病悉愈。
何可泥其痛无补法。而反用攻伐之药。祸不旋踵。
一妇人怀抱郁结。不时心腹作痛。年久不愈。诸药不应。余用归脾加炒山栀而愈。
一唐仪部胸内作痛。月余腹亦痛。左关弦长。右关弦紧。此脾虚肝木所乘。以补中益气加半夏、木香二剂而愈。又用六君子汤二剂而安。此面色黄中见青。
一论有虫者。必面斑白唇红。又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是也。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或曰。痛而久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
面色或青或黄。唇缓目无睛光。此虫痛也。
一治蛔虫作痛神方。用苦楝根上皮洗净。白水煎。露一宿。次日早。烧猪肉一块。嗅其气。然后服药。其法。上半月服。其虫尽下。
一治寸白虫作痛。用酸石榴东南根二两。槟榔五钱。大黄五钱。白水煎。露一宿。来日五更冷服。未服先烧些猪肉。嗅其气。不可食。其药上半月服之。立效。
一论胃冷。蛔虫上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丸
当归(四钱) 人参(六钱) 炮姜(一两) 肉桂(六钱) 大附子(炮六钱) 川椒(去目炒四钱) 细辛(六钱) 黄连(一两酒炒) 黄柏(六钱酒炒)
上为末。乌梅三十个。去核捣烂。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盐汤送下。乌梅用好醋浸一宿。去核。于五升米饭上蒸熟。杵如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杵三千下。入蜜和为丸。又治胃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一论虫攻心痛。并腹中块。按之不见。往来痛无休止。
化虫丸
鹤虱(三钱) 胡粉(炒) 枯矾 苦楝根皮(去浮皮) 槟榔(各五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入真芝麻油一二点。打匀服之。其虫小者化为水。大者自下。一妇年四旬。心胃刺痛。时痛时止。不思饮食。食则即吐。手足厥冷胸中痞闷。口干作渴。余曰。此胃中有虫也。以二陈汤加槟榔、枳实、乌梅、花椒、炒黑干姜、苦楝根皮、生姜煎一服。打虫下一大碗。遂止。
一论急心痛。
元灵散
五灵脂(去砂石) 元胡索(炒) 莪术(火煨) 良姜(炒)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醋汤送下。
一论诸心气痛不可忍者。
绛灵散
白矾(枯一两) 朱砂(一钱) 生姜(二片)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轻者一钱。空心。白汤送下。
一治心痛方白矾(枯一两) 白硼砂(一钱五分)
上为末。姜汁打面糊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一治心胃气痛如神。用生矾、枯矾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樱桃大。每服三丸。烧酒下立止一治心胃刺痛。砂糖半钟。热酒调服即愈。
一治心气痛。五灵脂一钱。枯矾二分。为末。温酒调下。
一治心胃痛欲死。用良姜末三分。米汤调下立已。
一徐四可治胃脘痛。用炒盐一钱。生姜七片。水煎一钟。温服立止。
一论心腹痛。不问寒热新久。一服立止。
官桂(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酒炒)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服。如感冒寒邪。加香、苏。如有热。加芩、连。如大便闭。及下痢初起。
任服凉药不通。腹痛不止。加大黄、枳壳。立效。
一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
黄连(六钱) 大附子(去皮脐炮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稍热服。
一治心疼痛。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
又方。蜜一小钟。酒一碗。同蜜煎滚。调枯矾末一钱。温服出汗。
一治诸血诸气。痛不可忍。及心脾气血诸痛。又治血滞腰痛。
三香沉麝丸
内翰苏沈方。
朱砂 血竭 没药(各一分) 沉香(三分) 木香(五分) 麝香(半分)
上锉为末。瓷器煮。生甘草膏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姜盐汤嚼下。
妇人产后气血痛并主之。亦治脾痛血滞腰痛。用续断、牛膝、桃仁炒。煎温汤送下。血晕。用乳香泡汤研化服。
腹痛
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
夫腹痛。寒气客于中焦。干于脾胃而痛者。有宿积停于肠胃者。有结滞不散而痛者。有痛而呕者。有痛而泻者。有痛而大便不通者。有热痛者。有虚痛者。有实痛者。有湿痰痛者。有死血痛者。有虫痛者。种种不同。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一论风寒外感。饮食内伤。七情恼怒过度。肚腹疼痛初起者。行气香苏散。(方见饮食)
一论外中寒邪。内伤冷物。肚腹绵绵痛不已。而手足厥冷者。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肚腹疼痛。有寒有热。有食有气。治一切肚腹痛之总司也。
开郁导气汤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 陈皮(五分) 香附(童便浸炒一钱) 白芷(一钱) 川芎(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干姜(炒五分) 滑石(一钱) 山栀子(炒黑一钱) 神曲(一钱) 甘草(少许)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绵绵痛无增减。脉沉迟者。寒痛也。
姜桂汤
干姜 肉桂 良姜(各七分) 枳壳(去穣麸炒) 陈皮 砂仁 浓朴(姜汁炒) 吴茱萸(炒各一钱) 香附(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二分)
上锉。生姜煎服。痛不止。加元胡索、茴香、乳香。寒极手足冷。加附子。去吴茱萸、良姜。泄泻。去枳壳。
一论乍痛乍止。脉数者。火痛也。
散火汤
黄连(炒) 白芍(炒) 栀子(炒) 枳壳(去穣) 浓朴(去皮) 香附 川芎(各一钱)
木香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痛甚不止。加元胡索。
一论肚腹满硬。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而渴者。积热也。
枳实大黄汤
枳实 大黄 槟榔 川浓朴(各二钱) 甘草(三分) 木香(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痛不移处者。是死血也。
活血汤
当归尾 赤芍 桃仁(去皮尖) 牡丹皮 元胡索 乌药 香附子 枳壳(去穣各一钱)红花 官桂 木香(各五分另磨汁) 川芎(七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一论小便不利而痛。腹中勾引。胁下有声者。是湿痰也。二陈汤加减。(方见痰饮)
一论以手按之。腹软痛止者。是虚痛也。
温中汤
良姜(五分) 官桂(五分) 益智仁(一钱) 砂仁(四分) 木香(另研) 香附米 浓朴(姜炒) 陈皮 小茴香(酒炒) 当归 甘草(各八分) 元胡索(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食积腹痛。其脉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其痛减是也。
加味平胃散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 陈皮(一钱) 浓朴(姜炒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川芎(五分)
香附(一钱) 炒枳实(一钱) 木香(八分) 神曲(炒一钱) 山楂(一钱) 干姜(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者。是虫痛也。
椒梅汤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 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 肉桂 浓朴(去皮姜炒)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三仙丸
治虫痛。
雄黄 白矾 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饭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分。食远。白水下。干痛者。不吐不泄而但痛也。有时者。淡食而饥则痛。浓味而饱则否也。经曰。腹内干痛者。腹内有虫。此之谓也。
一孩子腹中作痛。看看至死。腹中揣摸。似有大小块。诸医不效。余则令人慢慢以手搓揉痛处。半日。其虫自大便出而愈。
一妇人腹痛如锥刺。每痛欲死。不敢着手。六脉洪数。此肠痈毒也。用穿山甲、炒白芷、贝母、僵蚕、大黄。合一大剂。水煎服。打脓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一李仪部常患腹痛。治以补中益气加炒山栀即愈。
一朱太守因怒腹痛作泻。或两胁作胀。或胸乳作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不利。饮食不卧。
呕吐痰沫。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柴胡加山栀、炮姜、茯苓、陈皮、制黄连。一剂即愈。(制黄连即黄连吴茱萸等分用盐水拌湿越二三日同炒焦取连用)
一人内停饮食。外感风寒。头疼发热。恶心腹痛。予以藿香正气散加香附、川芎。一服而止次日前病悉除。惟腹痛不止。以手重按。其痛稍止。此客寒乘虚而作也。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姜服之。睡觉。痛减六七。去二香再服。即愈。
一妇人脐腹疼痛。不省人事。只此一服立止。人不知者。云是心气痛。误矣。余用白芷、五灵脂、木通去皮。三味等分。每服五钱。醋水各半盏。煎至七分服。
一论白芍味酸微寒。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之圣药也。如夏中热腹痛。
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只少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五分。此三味为治寒腹痛。
此仲景神品药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枝三钱。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枝一钱五分。
水二盏煎服。
腰痛
丹溪曰。脉必沉而弦。沉为滞。弦为虚。涩者是瘀血。缓者是湿。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肾虚也。
夫腰乃肾之府。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因嗜欲无节。劳伤肾经。多有为喜怒忧思。风寒湿毒伤之。遂致腰痛。牵引于脊背。旁及二胁下。不可俯仰。此由肾气虚弱所致。宜滋肾调气。
病可除矣。
一论常常腰痛者。肾虚也。此方主之。
补肾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 熟地黄 陈皮 小茴香(盐酒炒) 破故纸(酒炒)
牛膝(去芦酒洗) 杜仲(去粗皮酒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人参(五分) 黄柏(去皮酒洗)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服。痛甚者。加乳香、砂仁、沉香。去白芍、生地、陈皮。如常服合丸药。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酒下亦可。
一论腰胯湿热作痛者。
清热胜湿汤
苍术(米泔制) 黄柏(盐水炒) 羌活 白芍(酒炒) 陈皮(去白) 牛膝(去芦酒洗)
木瓜 杜仲(姜汁炒) 威灵仙 泽泻(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为末。水湿停下。入黑丑、槟榔各五分。血痛。加归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钱。红花酒洗五分。冷风作痛。加熟附子一钱。虎胫骨末五分。去黄柏、泽泻各三分。倦怠脚如欲坠。加苍术、防己、薏苡仁、白术各五分。游走而痛。加紫金皮。湿热。加炒栀子。气不顺。加乌药。酸软。加牛膝、当归、地黄。肾虚加破故纸炒五分。
一论气滞腰痛。并闪挫腰痛。肾虚腰痛。
立安散
当归 官桂 元胡索 杜仲 小茴香 木香 黑丑上为细末。每服二匙。空心。温酒调下。一方。去黑丑。以酒煎服。
一论腰痛神方鱼鳔炒成珠。好酒一碗淬入内。温热。通口连渣服。
一论此方专滋肾水。壮元阳。益筋骨。又能乌须。治肾虚腰痛足膝痛神效。
青娥丸
破故纸(酒炒) 川萆 (童便浸) 杜仲(姜汁炒) 牛膝(去芦酒洗) 黄柏(盐水炒)
知母(酒炒各四两) 胡桃肉(去皮泡八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酒送下。
一论肾气虚弱。肝脾之气袭之。令人腰膝作痛。伸屈不便。冷痹无力。夫肾水脏也。虚则肝脾之气凑之。故令腰膝实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之病也。冷痹者。阴邪实也。无力者气血虚也。独活寄生汤(方见中湿)
一论元气虚弱。腰痛白浊。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黄柏、知母、白芍。俱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姜酒炒。
一论肾经虚损。腰腿遍身疼痛。
壮肾散
扶沟何晴岳传。
仙灵脾(酒浸五两) 远志(去心四两) 巴戟(去心六两) 杜仲(酒炒五两) 破故纸(酒炒五两) 肉苁蓉(酒浸六两) 青盐(八两) 大茴香(五两) 小茴香(炒五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腰切开。掺药末在内。纸裹。火烧熟。细嚼。酒下。
一论腰痛。人皆作肾虚治。诸药不效者。此瘀血痛也。以大黄半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于锅内炒黄色。投水二碗煎。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瘀血物。用盆器盛。如鸡肝样。痛即止。
一治腰痛不能转侧。点药后。少顷复旧。神妙。
雄黄(二钱) 黄丹(一钱) 焰硝(一钱) 去黄丹。名龙火丹。
上为细末。令病患仰睡。以银簪蘸药。点眼大角头少许。一二次神效。
一治腰痛良方杜仲(姜酒炒二钱) 破故纸(炒五分) 小茴香(盐酒炒) 人参(三分)
上为末。用猪腰子二个。切开入药。蒸熟。带水渣同食即愈。
一治腰痛秘方 王明景传。
当归(酒洗) 杜仲(酒炒) 大茴香(酒炒) 小茴香(酒炒) 羌活上锉一大剂。用头生酒浸一宿。次早滤汁。温热服之。用渣将酒再煎。温服立效。
腰痛
补遗
青娥丸
(马伏所秘传) 治诸虚百病。大补之圣药也。素患腰痛者殊效。
仙茅(酒浸洗勿犯铁器四两) 白茯神(去皮四两)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日) 怀生地黄(酒浸砂锅内蒸黑四两) 甘枸杞子(四两) 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黄精(酒蒸四两) 川杜仲(去皮姜炒四两) 天门冬(去心四两) 菟丝子(酒炒捣饼四两) 当归(酒洗四两) 肉苁蓉(酒洗去鳞三两) 怀熟地黄(酒洗四两) 巴戟(盐水泡去心四两) 青盐(四两水洗去泥打碎炒)
牛膝(去芦酒洗四两) 参(二两) 锁阳(三两) 鹿茸(一两炙) 川萆 (四两童便浸七日流水洗净去臭气) 核桃肉(去壳一百五十个捣成泥)
上为细末。好酒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好酒盐汤送下。忌三白。
一治一切腰痛如神。(宋东园传)黑丑半生半炒为细末。水和丸如梧子大。硫黄末为衣。
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水汤下。
胁痛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
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矣。
一论左胁下痛。肝积属血。或因怒气所伤。或颠仆闪挫所致。而为痛也。
疏肝散
主方。
黄连(吴茱萸煎炒二钱) 柴胡 当归(酒洗各一钱五分) 青皮(去穣) 桃仁(研如泥)
枳壳(麸炒各一钱) 川芎 白芍(酒炒各七分) 红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
一论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
推气散
片姜黄 枳壳(麸炒各一钱) 桂心(少许)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一方。加广陈皮一钱五分。半夏姜炒一钱。
一论左右胁俱痛。肝火盛而木气实也。
柴胡归芎汤
柴胡 川芎 白芍 青皮(去穣) 枳壳(麸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 香附子 当归龙胆草 木香 砂仁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温服。
一论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泻肝火之要药也。
当归龙荟丸
当归 龙胆草 山栀子 黄连 大黄(酒浸纸裹煨)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三钱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 加柴胡五钱。青皮去穣醋炒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一论劳伤身热胁痛者。脉必虚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川芎、白芍、青皮、木香、砂仁、小茴香、枳壳。去白术、升麻。
一论左胁下有块。作痛不移者。是死血也。活血汤。(方见腹痛)根据本方加青皮。去白芍一论男子房劳兼怒。风府胀闷。两胁胀痛。此色欲损肾。怒气伤肝。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当归。一剂而安。(方见补益)
一妇人口苦胁胀。此肝火也。用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稍愈。更以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柴胡。调理脾胃而瘥。
臂痛
臂为风寒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从臂枕儿。伤于风寒而致臂痛。悉根据本方对症用之。
一论有因湿痰横行经络而作臂痛者。
二术汤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白术(去芦) 南星 陈皮 白茯苓(去皮) 香附 酒芩 羌活威灵仙 半夏 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服。
一论臂痛因于寒者。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臂痛因于气者。乌药顺气散。(方见中风)
一论臂痛因于湿者。
蠲痹汤
当归 赤芍 黄 羌活 姜黄 防风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煎服。
一论臂冷痛。起手甚艰。或一臂痛。或两臂俱痛者。
五积交加散
(□主簿传效) 五积散合人参败毒散。加木瓜、姜、枣煎服。未效再加牛膝。可服乌药顺气散。加羌活、木瓜。
一论凡臂软无力。不任重者。乃肝经气虚。风邪客滞于荣卫之间。使血气不能周养四肢故有此症。肝主项背与臂膊。肾主腰胯与脚膝。其二脏若偏虚。则随其所主而病焉。今此症乃肝气偏虚。宜补肝肾。六味丸主之。
一男子年六十余。素善饮。两臂作痛。恪服祛风治痹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膝拘痛。口斜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始信谓余曰。何也。余曰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营也。遂用补中益气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退。
又用参、术煎膏。治之而愈。
肩背痛
一论脉洪大促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痰痛也。
豁痰汤
半夏(制) 栀子(炒) 陈皮 海桐皮 枳壳(各八分) 桔梗 赤芍 苍术(制) 香附(各七分) 茯苓(去皮六分) 川芎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痛甚。头剂加朴硝二钱。
一论肩背痛。不可回顾者。太阳气郁而不行也。以风药散之。脊痛腰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也。以
羌活胜湿汤
本(二钱) 防风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一钱) 蔓荆子(六分)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身痛腰沉。经中有湿寒。加防己一钱。轻者炮附子。重者炮川乌各五分。
一论背心一点痛者。痰气之所聚也。
参合汤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去皮) 乌药 枳壳(麸炒) 僵蚕(炒) 川芎 白芷 麻黄桔梗 干姜 紫苏 香附 苍术 甘草 羌活(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风热乘肺。肩背强直作痛。
提肩散
防风 羌活 本 川芎 白芍(炒各七分)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各五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服。湿。加苍术、防己、薏苡仁各五分。气虚。加人参。汗多加黄 蜜炒一钱。血虚。加芎、归、地黄。
一治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以
迎气防风汤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各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 黄 (蜜水炒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温服。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一论体虚人。背上恶风。或夏月怕脱衣。及妇人产后。被冷风吹入经络。故常冷痛。或手足冷入骨者。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又治湿气。
御寒膏
用生姜八两。取自然汁。入牛膝三两。乳香、没药末各一钱五分。铜勺内煎化。就移在滚水内。须以柳条搅令成膏。又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用皮纸将纸作壳子。视痛处阔狭贴患处用鞋烘热熨之。候五七日脱下。或起小痕。不妨。
痛风
夫痛风者。皆因气体虚弱。调理失宜。受风寒暑湿之毒。而四肢之内。肉色不变。其病昼静夜剧。其痛如割者。为寒多。肿满如剜者。为湿多。或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节蹉跌。股胫消瘦者。为难疗矣。予考痛风。脉理多端。有旦定而夜甚。脉弦而紧者。
是痛风也。脉沉而伏。中气也。不可一例而治。临症当审辨矣。经曰。痹者。谓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故曰痛痹。筋骨掣痛也。曰着痹。着而不行也。曰行痹。走而不定也。曰周痹。周身疼痛也。皆邪气有余之候耳。
一论痛风。腰背手足肢节疼痛。乃血虚气弱。经络枯涩。寒滞而然也。午后夜甚者。血弱阴
参五秦艽汤
当归(三钱) 赤芍(酒炒七分) 苍术(童便浸一钱) 生地黄(酒浸一钱) 萆 (一钱)
黑狗脊(去毛根二钱) 川芎(七分) 羌活(一钱五分) 秦艽(去芦一钱五分) 川独活(一钱)
五加皮(二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红花(酒洗八分)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黄 (酒炒二钱) 人参(二钱) 牛膝(去芦酒浸一钱五分) 杜仲(每一两用茴香一钱盐一钱水二钟拌炒此用二钱) 生甘草(二分)
上锉。桃枝七根。每长一寸半。灯心七根。水煎。临服入童便、好酒各一盏。空心温服渣再煎服。忌酒面鲤鱼湿热羊鹅。
如天将作雨。阴晦时日。而预先觉痛甚者。加防风、天麻、升麻。午后夜甚者。血弱阴虚。加升麻五分。牡丹皮一钱。早上午前甚者。气滞阳弱。加连翘、沉香、竹沥、乳汁。痛甚者。倍羌活、红花、酒炒黄芩。凉血则痛止。此症乃筋与骨症患者乃外淫侵入日久。及年近衰者。不善养而得。盖筋属肝血。骨属肾水。内损所致耳。
一论湿热作痛。不拘上下用之。苍术妙于燥湿。黄柏妙于去热。二物皆有雄壮之性。亦简易之方也。加牛膝则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之热者。
二妙散
苍术(米泔浸) 黄柏(乳汁浸透)
上为末。每服三钱。用酒调下。痛甚。加生姜汁。热服。
一论血脉凝滞。筋络拘挛。肢节疼痛。行步艰难。活血理气。第一品也。
舒筋散
元胡索(炒) 当归 辣桂(各等分)
上为丸。每服二钱。用酒调下。
十全大补汤
治劳倦遍身疼痛。加半夏姜制。倍佳。
一妇人年七十余。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遍身作痒如虫行。口干目赤。头晕痰涌。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间殊甚。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水煎服。
一论瘀血湿痰。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作痛也。肢节沉重者。是湿痰。晚间病重者。是瘀血也。
赶痛汤
乳香 没药 地龙(酒炒) 香附(童便浸) 桃仁 红花 甘草节 牛膝(酒浸) 当归羌活 五灵脂(酒淘去土)
上锉。水煎。温服。
一论寒湿之气。痹滞关节。麻木疼痛。
续断丸
黄 (一两) 人参(七钱) 白茯苓(一两) 山茱萸肉(一两) 薏苡仁(一两) 续断(一两)
防风(七钱) 桂心(一两) 山药(一两) 白术(七钱) 熟地黄(二两) 牡丹皮(一两) 麦门冬(一两) 石斛(一两) 鹿角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一论人手足不能屈伸。周身疼痛。
消风饮
临川徐培鸿试验。
陈皮 白术(去芦) 当归(酒洗)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防己 独活 木瓜 (四分)秦各三分) 防风(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不拘时服。气虚。加人参八分。
一论一切遍身骨节疼痛。或流注作痛。不可忍者。立见神效。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天麻 陈皮 甘草 赤芍 防风 生地黄 羌活 独活 南星 黄芩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风湿相搏。周身尽痛。以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一男子两胯痛不可忍者。临川徐扩吾试效。
黄 (蜜炒一两) 参(二钱) 苍术(米泔制一钱五分) 当归身(酒洗一两五钱) 秦艽两) 牛膝(去芦酒洗一两) 独活(一两) 杜仲(酒炒一两五钱) 熟地黄(一两) 桑寄生(一两五钱) 官桂(二钱) 木瓜(五钱) 小茴香(盐酒炒五钱)
上为细末。酒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一论雷火针。
苍术(五钱) 川芎(三钱) 硫黄(二钱半) 穿山甲(三钱炒) 蔓荆子(三钱) 皂角(三钱) 麝香(五分) 雄黄(二钱) 艾叶(三钱)
上为末。纸卷如指大。以草纸七层贴患处。将药然起淬之。知痛则止。
一论熨法。治诸风恶毒。冷痹麻木肿痛。或遍身骨痛。始觉肿痛。熨之无不即效。
苍术(二两) 羌活(一两) 独活(五钱) 蛇床子(五钱) 蔓荆子(五钱) 穿山甲(五钱土炒) 雄黄(三钱) 硫黄(三钱) 麝香(三分)
上为末。炒热。以绢包熨患处。一法。以醋拌炒作饼。用绢包。烧秤锤放饼上。熨之。
一人每劳。肢体时痛。或用清痰理气之剂。反不劳常痛。加以导湿。臂痛漫肿。形体倦怠。
内热盗汗。脉浮大。按之微细。此阳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人参五钱。肿痛俱愈又以十全大补百余剂而愈。
一人形体丰浓。筋骨软痛。痰盛作渴。喜饮冷水。或用愈风汤、天麻丸等药。痰热益盛服牛黄清心丸。更加肢体麻痹。余以为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三月余而痊。
寿跻七旬。
一治白虎历节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
虎胫骨(酥炙) 黑附子(炮制去皮脐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七日再服。
脚气
脉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涩者寒。微滑者虚。牢坚者实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脚气者。湿热在足而作气痛也。湿热分争。湿胜则令人憎寒。热胜则令人壮热。此其为症。
亦有兼头痛者。颇类伤寒。惟其得病之始。本于脚气为异耳。又不可以脚肿为拘。亦有痛而不肿者。名曰干脚气。亦有缓纵不随者。名曰缓风。亦有疼痛不仁者。名曰湿痹。亦有转筋挛急者。名曰风毒。此在医者体会而辨症耳。各有治法不同。大抵脚气之疾。壅疾也。喜通而恶塞。故孙真人曰。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脚气之人。
皆不得大补。亦不得大泻。是方也。木通、防己、槟榔。通剂也。可以去热。苍白二术。燥剂也。可以去湿。然川芎能散血中之气。犀角能利气中之血。先痛而后肿者。气伤血也。重用川芎。先肿而后痛者。血伤气也。重用犀角。若大便实者加桃仁。小便涩者加牛膝。有热。加芩、连。时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全在活法。切勿拘也。凡脚气攻心喘急不止。呕吐不休。皆死。水犯火故也。一论专治脚气。憎寒壮热者。此湿热在足而作气痛也。
防己饮
苍术(盐水炒) 白术 黄柏(酒炒) 防己 生地黄(酒炒) 川芎 槟榔 木通 犀角甘草梢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论脚气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先用此药导之。次用当归拈痛汤服愈。
羌活导痰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防己(炒一钱) 当归(一钱) 大黄(酒煎一钱五分) 枳实(炒一钱)
上锉。水煎服。
一论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脚膝生疮赤肿。及内外生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并宜服
当归拈痛汤
羌活 茵陈(各一钱) 防风 猪苓 苦参 白术(去芦各五分) 葛根(四分) 黄芩(酒炒)泽泻 当归(酒洗) 知母(去毛) 人参 升麻 苍术(米泔浸炒各四分) 甘草(一钱)
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论三阳经脚气。流注脚踝上。 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用人参败毒散各一钱方见感冒门。加苍术米泔炒。大黄酒蒸。各二钱。作一服。加生姜煎。空心服。皮肤搔痒赤疹加蝉蜕。
一论风湿流注经络间。肢节缓纵不随。老人脚膝疼痛。不能履地。
七圣散
川牛膝(酒浸) 杜仲(姜酒炒) 续断 川萆 防风 川独活 甘草(各三两)
上焙干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一治脚气止痛奇方。
乳香 没药 天麻 白附子 僵蚕上锉。各等分。为微末。每服五分。空心。酒调服。
一治湿气攻注。腰脚痛。行步不得。
当归(酒洗) 肉桂 元胡索 萆 没药(各三两) 杜仲(酒炒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下。
一治脚气浮肿。
川牛膝(去芦酒洗钱半) 威灵仙(一钱) 汉防己(一钱) 五加皮(一钱五分) 川独活(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水浸一钱五分) 当归身(一钱) 川黄柏(盐酒炒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熟。入酒一杯同服。
一人有气如火。从脚上入腹者。此虚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降火之药服之。外以大附子为末。津调贴脚心涌泉穴。以引火下。
一按此条言犹有未尽者。如果劳怯阴虚之人有此。固当作阴虚治。若壮盛之人有此。则是湿郁成热之候也。予尝冒雨途行。衣湿得此症。以后所制加味二妙丸一料。服之而愈。后医数人皆验。若误作阴虚治。则成痿疾矣。
一治足跟痛。有痰。有血热。血热。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牛膝。有痰唾者。五积散加木瓜。一论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之热。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乃湿热为病皆贪酒嗜欲。乘风所致然耳。
加味二妙丸
苍术(泔制四两) 黄柏(酒浸晒干二两) 牛膝(一两) 当归尾(酒洗一两) 萆 (一两) 防己(一两) 龟板(醋炙一两或去龟板加熟地黄二两亦可)
上为细末。好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姜汤下。
一治一切寒湿虚冷脚气。肿痛焦枯。经年卧床。不能动履者。独活寄生汤各等分。入好酒煮熟饮之效。(方见中湿门)
一论男妇五劳七伤。肾气衰败。精神耗散。风湿流注。脚膝酸痛。行步艰辛。饮食无味耳闭眼昏。皮肤枯燥。妇人脏冷无子。下部秽恶。肠风痔漏。吐血泻血诸气。并皆治之。
经进地仙丹
西园公屡验。
黄 (炒一两五钱) 人参(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白术(去芦一两) 大附子(炮去皮四两) 覆盆子(二两) 首乌(二两) 川乌(炮一两) 白附子(炮四两) 牛膝(酒浸四两)
肉苁蓉(酒浸四两) 川萆 (二两) 菟丝子(酒制二两) 乌药(二两) 天南星(炮二两)
骨碎补(去毛炒三两) 防风(二两) 赤小豆(二两) 木鳖子(去壳二两) 羌活(二两) 川椒(去目炒四两) 地龙(去土三两) 金毛狗脊(去毛二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陶隐君以此地仙丹。编入道藏经。时有人自幼年时。得风气疾。久治不瘥。五十余年。
隐居修合。日进三服。诸病顿愈。人常言看方三年。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无药可用。噫。有是哉。余近苦脚膝酸痛。服经进地仙丹。三月而愈。由是知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医书无不可用之方。特在于遇医之明耳。
二十四味轻脚丸
脚气通用。
当归(酒洗二两) 川芎(一两) 萆 (净水煮干一两) 木香(七钱) 海桐皮(七钱) 细辛(一两) 牛膝(酒洗一两) 枳壳(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七钱) 防风(七钱) 石楠藤(二两)
麻黄(七钱) 杜仲(姜炒一两) 木瓜(七钱) 威灵仙(七钱) 羌活(一两) 薏苡仁(一两)
乳香(五钱) 续断(酒洗七钱) 槟榔(一两) 五加皮(七钱) 独活(七钱) 五灵脂(七钱) 没药(七钱)
上为细末。酒浸雪膏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辣桂、荆芥汤下。或枳壳、木瓜汤下。
一论寒湿脚气。疼痛不仁。两尺脉来沉细者。此痹症也。内经曰。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今疼痛不仁。是寒而且着也。两尺主二足。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是方也。
用桂、附治其寒。苍术治其湿。甘、苓脾家药也。扶土气之不足。制湿气之有余。然必冷服者。欲桂、附之性行于下。而不欲其横行于上也。
六物附子汤
白茯苓(去皮三两) 大附子(炒去心) 桂心 防己(各四钱) 白术(去芦) 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两膝肿痛。脚胫枯细者。名鹤膝风也。既痛后不谨。感冒寒湿。或步冰履霜。以致两足痹痛。如刀剔虎咬之状。膝胫肿大。不能行动。用补中益气汤去升、柴、陈皮。加附子、防风、牛膝、杜仲、羌活、川芎、白芍、熟地、萆 、防己、生姜、枣。煎服。
一论两腿酸软。或赤或白。足跟患肿。或痛或痒。痛后或如无腿者。或如皱裂。日晡至夜。胀痛厥热。以补中益气汤加入八味丸料。补其肝肾。
一论两足心发热作痒。以滚汤浸渍。渍而出水。肌体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肾虚而水泛为痰也。以补中益气汤兼进六味丸。久而元气复而诸症愈。
一论脚发热。则咽喉作痛。内热口干。痰涎壅上。此肾经亏损。火不归经。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服愈。
一论两腿逸则筋缓痿软而无力。劳则作痛如针刺。脉洪数而有力。此肾肝阴虚。火动之象也。用六味丸而愈。
一论八味丸治脚气。足少阴经脚气入腹。腹胀痛。上气喘急。肾经虚寒所致也。此症最急。以肾水乘心火。死不旋踵。(八味丸方见补益)
一论八味丸。治脚弱。加续断、萆 。老人加牛膝、鹿茸。治鹤膝风。加牛膝、人参、鹿茸。
一人以两足发热。或脚跟作痛。用六味丸及四物汤。加麦冬、五味、元参治之愈。后因劳役。发热恶寒。作渴烦躁。用当归补血汤而安。
一人足热。口干吐痰头晕。服四物汤加黄连、黄柏。饮食即减。痰热益甚。用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山药、山茱萸而愈。一论风湿气。足胫肿痛。用此熏洗立效。
防风 荆芥 苦参 番白草 地榆 青藤 麻黄 苍耳 苍术 生葱 炒盐 威灵仙(各一两)
上用水一桶。煮热。于桶内熏蒸痛处。出微汗。待汤少温。再洗痛处一二次。觉痛减。
如贫者。只用桃、柳、榆、槐、桑、椿六件木枝煎水洗。亦效。
一论凡人患寒湿脚气。疼痛不仁者。内服煎剂。外宜以此汤煎洗之。盖冷疾洗之。无有不良。
一椒汤洗法。用川椒一两。葱一握。生姜掌大一块。水一盆。煎汤洗之。
一治远行脚打成泡。用水调生面糊贴。过夜间干。不可挖破。
一论两足痛如刀剜。不可忍者。先用生姜一片。蘸香油擦痛处。随用生姜。火烧熟。捣烂敷患处。须臾。姜干而痛止。神效。
一论脚气冲心。用白矾三两。煎水浸洗两足。良久自愈。
一论脚走急。脚底热肿如石块。不能行步。痛不可忍者。以烧红砖一块。将草鞋浸于尿缸内一宿。或半日。取来放在红砖上。将肿脚底立在草鞋上。火逼尿气入皮里。即消。此病诸方不载。如不早治。烂入脚底。俗曰罨。
一治脚气肿痛。鹤膝风。不能动履。用真生姜汁一碗。入牛胶一两。熬成膏。入乳香、没药末各一钱。搅匀。绢帛摊贴。肿消痛止。次日将滚水入药碗内。去水。又摊又贴。效不可言。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六味丸
八味丸
(俱见补益)
当归补血汤
(见发热)
十全大补汤
(见补益)
一论鹤膝不能动履。肿痛难当。及麻木风湿。属虚寒者宜之。
神仙风药酒
秦归身(一两) 大川芎(一两) 片白术(去芦五钱) 白茯苓(去皮) 大川乌(炮各五钱)
软防风(五钱) 荆芥穗(五钱) 羊角天麻(五钱) 全蝎(炒二钱) 香白芷(五钱) 北细辛(五钱) 何首乌(五钱) 新草乌(五钱) 威灵仙(五钱) 金钗石斛(五钱) 川牛膝(去芦五钱)川独活(五钱) 羌活(五钱) 麻黄节(三钱) 石楠藤(五钱) 薏苡仁(一两) 川干姜(五钱) 赤桂(五钱) 尖槟榔(五钱) 宣木瓜(五钱) 真石乳(五钱) 明没药(二钱)
川续断(五钱) 白苍术(米泔炒一两) 嫩黄 (五钱) 两头尖(五钱) 南木香(二钱) 汉防己(五钱)桑寄生(五钱) 赤茯神(五钱) 骨碎补(五钱) 甘草节(三钱) 虎胫骨( 乳浸五钱)
上合一处。用生头酒五斤。文武火熬熟。去火毒。早晚。饮酒随量。
一治男妇风湿相搏。腰膝痛或因坐卧湿地。雨露所袭。遍身骨节疼痛。风湿脚气并治。
秘传药酒方
白芷 桔梗 白芍 川芎 麻黄(连根) 茯苓 半夏 肉桂 甘草(各一两) 陈皮川浓朴(姜汁炒) 枳壳(炒) 牛膝(各二两) 杜仲(酒炒二两) 木瓜(一两五钱) 槟榔(一两五钱) 乌药(二两) 防己(一两) 独活(一两五钱) 当归(一两五钱)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上各锉。以麻布袋盛。用无灰好酒三斗。将药袋悬浸于坛内。密封坛口。放锅内煮一时久。
然后取出。过三日后。去药随量饮之。渣晒干为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空心。温酒下。腿膝疼痛。加川乌、虎胫骨。腰痛。加破故纸、肉苁蓉、枸杞子。
江侯秘传药酒方
治脚膝肿痛。并手足痛。
五加皮(八两) 川牛膝(去芦) 杜仲(酒炒各三两) 当归 生地黄(各三两) 地骨皮(二两)
上锉散。好酒一罐。入药。重汤煮二炷香。土埋三日。出火毒。随量饮之。
一论妇人下体肿痛。用人参败毒散加苍术、黄柏、威灵仙。痛减。又以四物汤加苍术、黄柏、防己、红花、泽泻。
一秘方。治脚气肿痛。用木瓜为末。好酒调敷患处。立止。
一治两脚俱是疙瘩。肿毒骨痛。用独蒜切片。铺放痛处。每蒜一片。用艾二壮。去蒜再换再灸。痛自愈。
疝
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疝症也。心脉滑搏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又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夫疝者。由荣卫虚弱。寒湿不调。致令邪气乘虚入于心腹中。遂成诸疝。发则小腹疼痛或绕脐逆上抢心。甚则手足厥冷。或大小便闭结。其诸疝因邪气流滞。乃成积聚。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养肌肤。或腹满呕吐。遇寒则痛。又有妇人小腹肿痛。攻击及二腿者。亦疝气也。
一论疝气者。阴肿腹痛也。
川楝子 小茴香 破故纸 青盐 山茱萸(酒蒸) 三棱 莪术 通草 橘核 荔枝核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空心服。立效。收功加马兰花、苍术。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气作痛加黄连、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车前子。
一论疝气肿痛。或大便闭结。或小便赤涩。或有寒有热。兼治之神方也。
川楝子(酒蒸去复选肉) 葫芦(酒炒) 小茴香(盐酒炒) 青盐 黑丑(捣碎) 木香大黄 滑石 木通 吴茱萸(炒) 乌药 车前子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疝气小肠气 南塘侄试效。
猪苓 泽泻 苍术 赤茯苓 陈皮 川木通 白芍 川楝子 乌药 元胡索 青皮紫苏 马兰花 橘核仁(三十个) 尖槟榔 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治七疝。及奔豚小肠气。脐腹大痛。
七疝汤
知府刘水山传二方。
元胡索 小茴香(酒炒) 川楝子 全蝎(炒) 人参 大附子 山栀子 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
秘方
治症同前。
青蒿(一钱) 木通 甘草(各一钱) 川乌(炮三钱) 灯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治外肾肿痛。诸般疝气。不论新久。一服如神。予尝用此丸治患疝气偏坠。已经十余年。服至一料除根。永不再发。
木香金铃丸
严副使方木香 乳香 没药 大附子(面裹火煨) 小茴香(盐酒炒) 川楝肉 元胡索 全蝎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好酒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热酒送下。一服立止。
一论疝气发于寒月者。寒邪入膀胱也。加减五积散。(方见中寒)根据本方加元胡索。专治醉饱后色欲不节。触伤下腹。致成疝气。其症自小腹连两胁上。心头吊痛。额出微汗。宜之。
一论疝气。其症发于暑月者。暑气入膀胱也。
加减香苓散
枳壳(麸炒) 陈皮 香附 苍术 麻黄 香薷 猪苓 泽泻 木通 滑石 车前子三棱 莪术 川楝子 元胡索 甘草上锉。姜、葱煎服。专治偏坠气。初起憎寒壮热。发表。轻者一服而愈。
一论疝气偏坠疼痛。属肾虚者。久服除根。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全料。内加人参(三两) 甘二两酒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淡盐汤下。
一论狐疝者。昼则气出。而肾囊肿大。令人不堪。夜则气入。而肿胀皆消。稍无疾苦。
盖狐之为物也。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以斯症肖之。故曰狐疝。夫昼。阳也。夜。阴也昼病而夜痞者。气病而血不病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酒炒黄柏、知母。
一论癫疝者。顽疝也。睾丸虽大而无疾苦也。此以父子相传。得于有生之初已然。非若有生之后。三因所致之疾也。故不必主治。
一论诸疝疼痛。太学生徐扩吾传。
猪苓 泽泻 木通 赤茯苓 胡芦巴 川楝肉 海藻 牵牛 巴戟 桂心 竹茹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论治疝气。许碧 传。
槟榔(一两) 木通(一两五钱) 橘核 川楝子 小茴香 白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各一两)
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偏坠气痛。用江枳壳、橘核、角茴三味。同炒至褐色去壳。将三味捣烂。头酒煎服立愈。
一治偏坠气。用猪悬蹄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黄酒调下。
一论治小肠偏坠气。用猪毛烧灰。每服二钱。空心。热酒送下。立已。一方。加小茴香炒。
一治疝气偏坠。肿痛不可忍。用槐子一钱炒为末。入盐三分。空心热酒送下。立消而止一治阴囊风痒。宜浮萍煎水洗之。如成疮。用黄连、轻粉、鸡蛋壳烧灰。将末擦之。即已。
一治阴囊痒不可忍。宜猪肉汤。加胡椒煎汤。洗之立已。
一治阴囊肾茎。肛门瘙痒。抓破出血。好而又痒者。陈久酽醋二碗。熬至一碗。洗患处立已。
一治外肾肿大疼痛者。用大黄末。酽醋调敷患处。立消。
一周少峰亲家患疝气。偏坠肿痛。不可忍者。遇一秀才传一方。用黄土。水和作干泥拍作大饼。火炷柱架火上烘热。熨痛处。冷则再易。立愈。
一外肾因扑损而伤。睾丸偏大。有时疼痛者。中有瘀血。名曰血疝。宜于夜分之时。自以一手托其下。一手按其上。由轻至重。玩弄百回。弥月之间。瘀血尽散。陈气皆行。诚妙术也虽年深日久。无不愈之。
一治外肾着惊缩小者。
麝香(二钱) 朝脑(三钱) 莴苣子(一茶匙)
上用莴苣叶捣为膏。贴脐上。
一治偏坠疝气。车左源传。
苍术(一片童便人乳各浸三日炒干) 橘核(一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百丸。空心送下。
一治疝气。戴耕愚传。
荔枝核(三钱烧存性) 小茴香(炒一钱) 川楝肉(一钱) 橘核(一钱)
上为末。盐酒调服。看时令。先要发散寒暑。
一治外肾肿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气偏坠。
七制金铃丸
川楝子(不蛀者四十九个去皮核切片分七制各用七个) 小茴香(二钱五分慢火同炒并用茴香)
斑蝥(十四个先去翅同炒去斑蝥不用) 巴豆肉(十四个切作四段同炒去巴豆不用) 萝卜子(二钱五分同炒去萝卜子不用) 外加大茴香(炒) 青木香 南木香 辣桂(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盐酒下。指日计功。打坠瘀血症本方加元胡索半两略炒。没药为末。酒调下。
一治肾大如斗。不过三服除根。
大小茴香 青皮 荔枝核(各等分)
上锉散。炒黄。出火毒。为细末。酒调下二钱。日进三服。
一治疝气。外肾肿胀。神效。
四圣散
小茴香(炒) 穿山甲(炒) 全蝎(炒) 南木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一服立效。
痿
痿者。手足不能举动是也。又名软风。下体痿弱。不能趋步。及手战摇。不能握物。此症属血虚。血虚属阴虚。阴虚生内热。热则筋弛。步履艰难。而手足软弱。此乃血气两虚。风湿之症。古方通用风药治之。非也。独东垣丹溪二先生治法。始合经意。而以清燥汤主之。
丹溪又分血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等法。湿热。用东垣健步丸。燥湿降阴火。加苍术、黄柏、黄芩、牛膝之类。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气虚。四君子汤加苍术、黄芩之类。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兼送补阴丸。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得下降者。宜从食积死血治之。他如潜行散、二妙散、虎潜丸。皆治痿妙药也。
一论六七月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金大肠。故寒凉以救之。
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 之病大作。腰下痿软。瘫痪不能动履
清燥汤
黄 (蜜水炒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 白术(去芦炒) 陈皮 泽泻(各五分)
人参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酒洗) 生地黄 神曲(炒) 猪苓(各四分) 黄柏(酒炒) 柴胡 黄连(各二分) 五味子(九个)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
一论此药能去风顺气。活血壮筋。又治痢后脚弱缓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两膝肿痛。足胫枯细。名曰鹤膝风。兼治一切痹麻风湿。痿软挟虚之症。
大防风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洗一钱) 熟地黄(一钱) 黄 (蜜炙一钱)
人参(五分) 大附子(炮去皮脐七分) 防风(一钱) 牛膝(酒洗五分) 杜仲(姜炒一钱)
甘草(炙五分) 羌活(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按上四物汤以补血。参、 、术、草以补气。羌、防以散风湿。以利关节。牛膝、杜仲以补腰肾。以附子行参、 之气。而走周身脉络。盖治血气两虚。挟风湿而成痹痿不能行者之圣药也。观其治痢后风可见矣。然可以治不足之痿弱。而不可治有余之风痹也。
一论五子益肾养心丸。治精血亏损。下部痿软无力。不能步履。(方见补益)
养血壮筋健步丸
治症同前。
黄 (盐水炒一钱) 山药(一两) 五味子(一两) 破故纸(盐水炒一两) 人参(一两)
白芍(酒炒两半) 熟地黄(四两) 枸杞子(一两) 牛膝(去芦酒炒一两) 菟丝子(酒炒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白术(炒一两) 杜仲(姜汁炒二两) 虎胫骨(酥炙两半) 龟板(酥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二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防风(六钱) 羌活(酒洗三钱) 汉防己(五钱)
上为细末。用猪脊髓七条。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一治一切麻痹痿软风湿血虚之候。又治痢后脚软缓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两膝肿痛足胫枯细。名曰鹤膝风。以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防风、羌活、牛膝、杜仲、大附子煨。
一人两足痿弱。不能动止。予用人参、鹿茸各五钱。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连进数服而愈。
一治两脚痿弱。不能行者。用新砖火烧红。以好醋浇之。候温布包。烙脚下遍处。立能行动。
一治肾气虚惫。腰膝酸痛。行步无力。
起痿丹
菟丝子(酒洗煨烂捣饼晒干二两五钱) 肉苁蓉(酒浸二两) 川萆 破故纸(酒炒) 胡芦巴(酒炒) 沙苑蒺藜(微炒) 川牛膝(去皮酒洗) 川杜仲(酒炒) 防风(酒洗) 甘枸杞子(各二两)
上为末。酒煮猪腰子。捣烂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酒下。河间方。去枸杞子。加桂枝减半。
消渴
消渴之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夫消渴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大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烦口渴。燥强中。二症皆消渴也。多渴而利。燥渴者。由热中所作。但饮食皆作小便。自利而渴。令人虚极短气。强中者。阳具不交。而精液自出。凡消渴之人。常防患痈疽。所怕者。一饮酒。
二房劳。咸食及面。俱宜忌之。大抵脉大者。易治。细小者。难医也。
一论消渴。引饮无度。脉实是也。
黄连 麦冬 牛乳 生地黄汁 生藕汁(各等分)
上二味熬汁去渣。入和牛乳二汁。佐姜和蜜为膏。徐徐于舌上。以白汤些少送下。或将前二味药和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一日进十次。
一论治三消总治之方。服之立愈。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生地黄(各一钱) 黄柏(酒炒) 知母黄连 麦门冬(去心) 天花粉 黄芩(各八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天池膏
治三消如神。
天花粉 黄连(各半斤) 人参 知母(去壳) 白术(炒去芦各四两) 五味子(三两)
麦门冬(六两去心) 藕汁(二碗) 怀生地黄汁(二碗) 人乳 牛乳(各一碗) 生姜汁(二酒杯)
上先将天花粉七味切片。用米泔水十六碗。入砂锅内浸半日。用桑柴火慢熬。至五六碗滤清。又将渣捣烂。以水五碗煎至二碗。同前汁又煎二三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饧。加白蜜一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瓷罐内。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安舌咽之或用白汤送下。
一论消渴。口干心烦。用天花粉长流水煎。当茶服之。立效。
一论治三消渴神效。用缫丝汤。如无缫丝汤。却以原蚕茧壳丝绵煎汤。皆可代之。不时饮之。极效。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一论阴虚火盛。烦渴。引饮无度。
养血清火汤
当归(一钱) 川芎(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炒一钱) 麦冬(一钱) 石莲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知母(一钱) 黄连(八分) 薄荷(五分) 乌梅肉(五分) 黄柏(蜜水炒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温服。
一治消渴病通用。
生地黄膏
生地黄束如碗大一把。洗切研细。以新水一碗调开。用冬蜜一碗。煎至半。取出。入人参五钱。白茯苓去皮一两。为末。拌和。瓷器密收。以匙挑服。夏月可加五味子、麦门冬。
一治消渴。
玉泉丸
人参 黄 (半生半蜜炙) 白茯苓 干姜 麦冬 乌梅肉 甘草(各一两) 天花粉(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一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或炒或作羹。无入盐。日二三次。其渴遂止。
一人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鹿角烧令焦为末。以酒调服五分。日三次。渐加至方寸匕一治消渴。
天花散
天花粉(一两) 生地黄(一两) 麦门冬(五钱) 五味子(三钱) 葛粉(五分) 甘草(五钱)
上锉。糯米一撮。水煎服。
一论肾水枯竭。不能运上。作消渴。恐生痈疽。
参 救元汤
黄 (蜜炒) 人参 粉草(炙)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上锉。水煎。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
一论一常人平日口干作渴。因饮酒食炙爆。补剂房劳。凡若此类过多。致令肾水枯竭。
不能上制心火。故有此症。后必有疽发也。宜先服此。以绝其源。及痈疽发后服此。尤有益也。
八味丸
怀生地黄(酒浸瓦焙干二两) 山药(一两) 牡丹皮(八钱) 泽泻(酒浸焙干八钱) 山茱萸(去核焙一两) 肉桂(五钱) 白茯苓(去皮八钱) 五味(微焙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时。淡盐汤送下。温酒亦可。
一论心肾不交。消渴引饮。有人病渴用渴药。累年不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其疾本以肾水枯竭。不能制火。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药降心火。生肾水。
一人不时发热。日饮冷水数碗。寒药二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热往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当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以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一人形体魁伟。冬日饮水。自喜壮实。余曰。此阴虚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疮。或用寒凉之剂。肢体倦怠。发热恶寒。以六味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六味丸效。
病
。痉字之误也。强 者。坚强而劲直。颈项牵急而背反张也。此因风寒湿三者。客于太阳伤其大筋。筋牵而急。故令 也。然得之风湿者。令人有汗而不恶寒。名曰柔 。昔人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是也。得之寒湿者。令人无汗恶寒。名曰刚 。昔人以葛根汤主之是也。
小续命汤有麻黄、附子、杏仁。可以发表散寒。有桂枝、芍药。则可以解肌驱风。有防风、防己则可以驱邪胜湿。有人参、甘草。则可以益气柔筋。有川芎、黄芩。则可以和阴去热。乃附子之热。则可以温经。而亦可以去湿者也。
病
二歌
原来 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症有柔刚。
无汗为刚须易识。惟有葛根汤第一。有汗为柔见的端。桂枝葛根汤救急。
二症皆宜续命汤。刚 去桂用麻黄。柔 去麻当用桂。只根据此法最为良。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酒炒) 白芍(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 桂枝甘草(各一钱) 防风 附子(炮去皮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葛根汤
葛根(二钱) 麻黄(八分) 桂枝(八分) 芍药(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大枣、水煎服。
一论刚柔二症。头摇口噤。身反张。手足挛搐。头面赤。项强急。与螈 同治法。
如圣饮
柴胡 黄芩 半夏 赤芍 川芎 甘草 白芷 当归 防风 羌活 乌药上锉。生姜。水煎服。有汗是柔 。加白术、桂枝。无汗是刚 。加麻黄、苍术。口噤切牙。大便实。加大黄利之。
一论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项牵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 。无汗刚以补中益气汤内去黄 、柴胡、升麻。加川芎、白芍、熟地、白茯苓。刚 身热面赤。脉紧。加羌活、防风、黄芩、干葛。去白术。柔 身不热。手足冷。脉沉细。加熟附子、羌活。风痰。加羌活、防风、栝蒌、枳实、桔梗、片芩、竹沥、姜汁。去人参、白术。破伤风 。
加僵蚕、全蝎、防风、羌活、南星、栝蒌仁、枳实、黄芩、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人参汗吐下多。发 者。本方倍人参、黄 、当归、生地、荆芥、羌活、白术。
浊症
两尺脉洪数必便浊失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凡人酒色无度。思虑过情。心肾气虚。不能管摄。往往小便频数。便浊之所由生也。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心不足而挟热者为赤浊。心不足而肾冷者。为白浊。阴不升。阳不降。上下乖捩。是以有清浊不分之症大抵多是湿痰流注。直燥中宫之湿。兼降火升举之法。此为至要之语也。
一论便浊之症。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溺赤白混浊不清也。宜燥中宫之湿。用升麻、柴胡提气。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不宜用寒凉伤血之药。
主方
陈皮(八分) 半夏(八分) 茯苓(一钱) 苍术(米泔浸炒七分) 黄柏(酒炒七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三分) 白术(去芦五分) 神曲(炒五分) 牡蛎(五分) 栀子(炒一钱)
蛤粉(三分) 滑石(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二片。白果九枚。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忌煎炒辛辣物。
一论心中烦躁。思虑忧愁抑郁。小便赤浊。或有砂膜。夜梦遗精。遗沥疼痛。便赤。或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致肺经受克。故口苦咽干。渐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
妇人带下赤白。五心烦躁。此药温平清心。养神秘精。
清心莲子饮
石莲肉 人参(各二钱五分) 黄 (蜜炙) 赤茯苓(各二钱) 麦冬(去心) 地骨皮黄芩(各一钱五分) 车前子(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热。加柴胡、薄荷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灯草十根。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上盛下虚。加酒炒黄柏、知母各一钱一论心经伏暑。小便赤浊而有热也。
加味四苓散
人参(减半) 白术(去芦) 赤茯苓(去皮) 猪苓 泽泻 香薷 石莲肉 麦冬(去心各等分)
上锉。水煎。空心。温服。
一论小便白浊。溺数无度。溺白如油。光彩不定。溺脚澄下。凝如膏糊。此真元不足。
下焦虚寒之所致也。
萆 散
益智仁 (一钱五分) 川萆 (三钱) 石菖蒲(一钱) 乌药(一钱) 一方。加茯苓三钱甘草八分。
上各等分。锉一剂。水煎。入盐一捻。空心。温服。肾虚。加牛膝三钱。杜仲三钱。山药三钱。便赤。加泽泻二钱。麦冬二钱。
一论白浊初起。或半月者。下焦虚热之所致也。
滋肾散
川萆 (二钱) 麦冬(二钱) 远志(一钱) 黄柏(二钱) 菟丝子(三钱) 五味子(酒炒四分)
上锉一剂。竹叶三片。灯草一团。水煎。空心服。
一论赤白浊。乃水火之不分也。
水火厘清散
益智仁(一钱五分) 石菖蒲(一钱) 赤茯苓(三钱) 车前子(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萆 (二钱) 麻黄(三分) 甘草(八分) 陈皮(二钱)
上锉。水酒各半煎。空心服。若久病。去麻黄。易升麻。
一治遗精白浊。
玉还丹
弟云嵩传。
五色龙骨 左顾牡蛎 莲花须 芡实 石菖蒲 五味子 黄柏(酒炒各一两) 一方。用石莲子。去石菖蒲。
上为细末。用金樱子煎汤为糊。入臼内捣千余下。成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干物压之。
一治遗精白浊。
山药(一两) 黄柏(酒炒二两) 牡蛎(火 醋淬七次五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上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水下。
一论白浊梦遗。及精滑出而不收者。
樗根丸
樗根白皮(有荚者是) 黄柏(炒褐色) 蛤粉(炒) 青黛 干姜(炒黑) 滑石(各等分)
上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送下。虚劳。四物汤下。
一论白浊经年不愈。或时梦遗。形体瘦弱。当作心虚治之。
定志丸
远志(甘草水浸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人参(一两) 白茯神(去木二两) 黄柏(酒炒二两) 蛤粉(炒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治小便白浊。出髓条者。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青盐 破故纸 大茴香 益智仁 酸枣仁(炒) 左牡蛎( 各一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米饮任下。
一论瘦人阴虚火动。患赤白浊下。清离滋坎汤。(方见劳瘵)根据本方加萆 、牛膝、山栀、蓄赤芍。
一论久患白浊不止。而作头昏者。以益气汤加白茯苓、半夏。
一论发热口干。小便频数。大便闭结。盗汗遗精。甚至废寝。用当归六黄汤二剂。盗汗顿止。用六味丸。二便调和。用十全大补汤。及前丸兼服。月余悉愈。
一论肥人湿痰。患赤白渴者。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苍术、白术、人参、当归、生地、麦冬、山栀、黄柏、萆 、牛膝、 蓄。
一论肝肾脾肺虚损。赤白浊久不愈者。六味丸、补中益气汤。早晚兼服。六味丸(方见补益)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白茯苓、半夏。
一人久患白浊。发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四剂。白浊稍止。再用六味丸兼服。
诸症悉愈。
一人患头晕白浊。余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愈而复患腰痛。用山药、山茱萸、五味、萆、远志。顿愈。又因劳心。盗汗白浊。以归脾汤加五味而愈。后不时晕眩。用八味丸而愈。
浊症
补遗
一治遗精白浊。
木贼小川芎。(各五分) 粉葛(一两) 居其中。蛇蜕一寸半。(头向上者)挂壁显神通。
上用酒炒。空心服。
一治赤白浊。陈云岳传。
木通(去节七钱) 滑石(三钱) 粉草(四钱) 黄荆子(一勺)
上锉。水煎。空心服。立已。
遗精
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
梦泄者其候有三。年少壮盛。鳏旷超时。强制情欲。不自知觉。此泄如瓶之满而溢也。
是以无病。不药可也。或心气虚。不能主事。此泄如瓶之侧而出也。人多有之。其疾犹轻。则以和平之剂治之。真元久虚。心不摄念。肾不摄精。此泄如虚瓶而漏者也。其重病可决也。须作大补汤丸治之。不可少缓。
一论心所慕而作梦遗。此君火既动。而相火随之。治在心。
黄连清心汤
黄连(六分)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人参(二钱) 远志(一钱) 白茯苓(三钱去皮木) 酸枣仁(炒一钱五分) 石莲肉(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加麦门冬去心。尤妙。
鲁藩泰兴王验方
治遗精。
人参(二钱) 石莲肉(一钱) 莲须(二钱) 芡实(三钱) 麦冬(二钱) 白茯苓(三钱)
远志(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温服。一方。加酸枣一钱。柏子仁二钱。石菖蒲一钱。黄柏酒炒二钱。
一论心神宁静则精固。君相火息则溺清。是症者。始因挠乎心。摇乎精而然也。龙雷火动。其水浊而不清。尾闾不禁。即精关弛而不固。治宜补心宁神。滋阴固本。
益智固真汤
黄 (蜜炒一钱五分) 人参(三钱) 白术(酒炒去芦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白茯神(去皮木一钱) 五味子(十二粒夏用十六粒) 当归身(酒炒一钱) 麦冬(去心一钱) 巴戟肉(三钱)益智仁(去壳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山药(一钱) 泽泻(一钱) 升麻(五分)
黄连(酒炒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酒炒七分) 知母(一钱) 莲花蕊(一钱) 生甘草梢(一钱五分)
上锉。分二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心神不安。肾虚。每自泄精等症。
宁神固精丸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两) 牡蛎( ) 龙骨( ) 芡实 莲蕊 白茯苓(去皮)
远志(去心) 山茱萸肉(各三两)
上为细末。煮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论夜梦遗精。或滑精。虚损之极。久不能止者。
滋补丸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酒蒸)
甘枸杞子杜仲(酒炒) 牛膝(去芦酒洗) 天门冬(去心) 破故纸(酒洗) 远志(甘草水浸去心) 牡蛎( ) 龙骨( ) 金樱子(去毛) 莲蕊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山药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一论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属脾肾亏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合六味丸。
(方见补益)二方合作汤剂。水煎服。
一论嗜欲无度。梦遗精滑。日夜长流。百方罔效。病将垂危者。
玉堂丸
扶沟何晴岳传。
莲须(色黄者佳一斤) 石莲肉(净肉一斤) 芡实(净肉十二两) 麦冬(去心四两)
用公猪肚一个。加入莲肉带心皮一斤。入砂锅内。水煮烂。去肚。将莲肉晒干。同前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莲须煎汤送下。神效。
一男子水脏虚惫。遗精盗汗。往往梦交。用猪腰子一枚。以刀开去筋膜。入大附子末一钱。以湿纸包煨熟。空心服之。便饮酒一二钟。多亦甚妙。三五服效。
一论养元气。生心血。健脾胃。滋肾水。止盗汗。除遗精。降相火。壮元阳。
养心滋肾丸
临川徐昭志传。
人参(一两) 芡实(去壳一两) 酸枣仁(炒二两) 天冬(去心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莲蕊(一两) 柏子仁(去油炒一两) 石菖蒲(去毛六钱) 熟地黄(酒蒸二两) 五味子(一两) 麦冬(去心二两) 知母(去毛酒炒二两) 白芍(盐酒炒一两五钱)
白茯神(去皮木一两) 莲肉(去心皮一两) 牡蛎(火 一两) 怀山药(炒三两) 生地黄(酒洗二两) 黄柏(去皮盐水炒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论神者。精气之室也。神以御气。气以摄精。故人寤则神栖于心。寐则神栖于肾。心肾。
神之舍也。昼之所为。夜之所梦。男子梦交而精泄。女子梦交而精出。是皆不知清心寡欲之道也。斯人也。神不守舍。从欲而动。昼有所感。夜梦随之。心不摄念。肾不摄精。久而不已。遂成虚损。或有神气委靡。念虑猖狂。风邪乘其虚。厉气干其正。而梦与人交者。
是又难状之疾也。以
镇神锁精丹
人参 白茯苓 远志(甘草水煮去心) 柏子仁 酸枣仁(炒各一两) 石菖蒲(去毛一两) 白龙骨( ) 牡蛎( 各两半) 辰砂(水飞五钱留一钱为衣)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枣汤下。
一论精滑久不愈。牡蛎砂锅内 。醋淬七次。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治心虚梦泄。以白茯苓去皮。一味为末。空心。米饮调下。
一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滴。及夜多小便者。用益智仁十四个。水煎。入盐少许同服。
一梦泄不止。脉弦而大。
石莲肉(六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灯心汤下。
一人劳则遗精。齿牙即痛。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芍药。并六味地黄丸渐愈。更以十全大补加麦门冬、五味而痊。
一人白浊梦遗。口干作渴。大便闭涩。午后热甚。用补中益气加芍药、元参。并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人茎中痛。出白津。小便闭。时作痒。用小柴胡加山栀、泽泻、炒莲、木通、龙胆草、茯苓。二剂顿愈。又兼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人便血精滑发热。一男子尿血发热。一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属肾经亏损。
用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并皆得愈。
一人午后有热。遇劳遗精。其齿即痛。此脾肾虚热。先用益气汤并六味丸。更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人梦遗精滑。气血虚损。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麦冬。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六味丸
八味丸
十全大补汤
(俱见补益)
诸淋
脉盛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
夫淋者。有五淋之别。气砂血膏劳是也。皆由膏粱之味。湿热之物。或烧酒炙肉之类过多。
或用心太过。或房劳无节。以致心肾不交。水火无制。而成五淋之症。名虽有五。大概属热者居多。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耳。学人审症而变通焉。慎毋胶柱以调瑟也。
一论气砂血膏劳五淋。气淋为病。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也。砂淋为病。阴jing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则痛止也。膏淋为病。溺浊如膏也。劳淋为病。遇房劳即发。痛引气冲也。血淋为病。遇热则发。甚则尿血。候其鼻准色黄者。知其为小便难也。
一论心经蕴热。脏腑闭结。小便赤涩。癃闭不通。及热淋尿淋。如酒后恣欲而得者。则小便将出而痛。既出而痒。以此药主之。
八正散
大黄(三钱) 瞿麦(二钱) 木通(二钱) 滑石(三钱) 蓄(二钱) 栀子(二钱) 车前(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灯心水煎。空心服。
按上方治诸淋属实热者宜之。
一治五淋神方。
海金沙散
当归(二钱) 雄黄(一钱) 川牛膝(三钱去芦酒浸) 大黄(三钱) 木香(八分) 海金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临卧。酒调服。两服见效。
按上方治诸淋。不问虚实宜之。
一治淋沥疼痛。兼红淋。
滋阴清火散
当归(二钱) 生地黄(三钱) 熟地黄(三钱) 黄柏(二钱) 知母(二钱) 黄芩(三钱)
黄连(八分) 木通(三钱) 桑白皮(三钱)
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诸淋。久不止者。
加味滋阴散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熟地黄(三钱)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白茯苓(三钱) 甘草(八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五分) 牛膝(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上锉。水煎。露一宿。空心服。
一论诸淋。多属膀胱之气虚弱。不能运用水道而成诸淋也。宜补中益气汤殊效。(方见内伤)
一论下淋久不止。乃元气下陷故也。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参、 减半。加川芎、白芍、熟地、半夏、茯苓、牛膝、黄柏、知母、苍术。水煎。露一宿。空心服。
一论纵欲强留不泄。淫精渗下而作淋者。
益元固精汤
人参 白茯苓 莲蕊 巴戟 升麻 益智仁 黄柏(酒炒各二钱) 山药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甘草梢(三钱)
上锉。水煎。空心。温服。
一治小便淋沥不通。又治老人虚寒者。患死血作淋。痛不可忍者。宜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倍茯苓、泽泻。又治小便频数不禁。去泽泻。用益智仁。
一治病苦淋沥。而茎中痛不可忍者。六君子汤(方见补益)加黄柏一钱五分。知母一钱五分。石苇三钱。滑石三钱。琥珀八分。水煎服。
一治冷淋。诸药不效者。四君子汤(方见补益)加猪苓、泽泻、木通。连进三服。又以菟丝子研极细。用鸡翎管吹入小便孔内。极效。
一治心经积热。小便涩。及五淋。
火府丹
生地黄(一两捣膏) 木通 黄芩(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通煎汤送下。加甘草名导赤散。
学士云。一卒病渴。日饮水斗许。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余谓心经有伏热与火府丹数服。而渴止食进。此本治淋。用以止渴。可谓通变也。
一李司马茎中作痛。小便如淋。口干唾痰。此思色精降而内败。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儒者发热无时。饮水不绝。每登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竭复耗所致。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及补中益气。喜其谨守。得愈。若肢体畏寒。喜热饮食。用八味丸。
一老人阴痿思色。精不出。内败。小便水道。涩痛如淋。用八味丸加车前、牛膝。立效一老人精已竭而复耗之。大小便牵痛。愈痛愈便。愈便愈痛。服以八味丸。其功最效。
诸淋
补遗
一治血淋阿胶(炒二两) 猪苓 泽泻 滑石 赤茯苓(各一两) 车前子(五钱)
上锉。水煎。空心服。
关格
夫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饮食不下。此为气之横格。必用吐其气之横格。必在吐出痰也。有痰。以二陈汤探吐之。吐中便有降。有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用升降法。
丹溪曰。此症多死。寒在上。热在下也。寒在胸中。遏绝不散。无入之理。故曰格。热在下焦。填塞不通。无出之由。故曰关。格则吐逆。关则不得小便。
内经曰。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一论关格。上焦痰壅。两手脉盛是也。
枳缩二陈汤
枳实(麸炒一钱) 砂仁(七分) 白茯苓(去心) 贝母(去心) 陈皮 苏子 栝蒌仁(各一钱)浓朴(七分) 川芎(八分) 木香(五分) 沉香(五分) 香附(童便炒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磨沉木香服。
一阴阳关格。前后不通寻常通利大府。小水自行。中有转胞一症。诸药不效。失救则胀满闷乱而死予尝以甘遂末。水调敷脐下。内以甘草节。煎汤饮之。及药汁至脐。二药相反。胞自转矣。小水来如涌泉。此救急之良诀也。
遗溺
夫尿者。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膀胱为传送之府。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致令膀胱传送失度则必有遗尿失禁之患矣。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也。大宜温补。清心寡欲。又有产后不顺。致伤膀胱。及小儿胞冷。俱能令人遗尿失禁。各须随症治之。
一论小便不禁。出而不觉者。是有热不禁也。宜五苓散。(方见中暑)根据本方去桂。加黄柏、黄芩、黄连、栀子、山茱萸肉、五味子。水煎。空心服。
一治小便不禁虚弱者。用五苓散。(方见中暑)根据本方合四物汤(方见补益)加山茱萸肉、五味子。共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一治肾气不足。小便频数。日夜百余次。
缩泉散
乌药 益智仁(各等分)
上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治遗尿不禁。
鸡 (一具并晒干去秽净不用水洗男用雌鸡女用雄鸡)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滚汤送下。二三服愈。
一治遗尿失禁。
益智仁七个。桑螵蛸七个。为末。酒调服。用熟白果七个送下。
一治夜多小便。用益智仁二十四个研碎。入盐同煎服。
一治小便多。萆 夜煎服之。永不夜起。
一治夜多小便。用胡桃。灰煨熟。临卧。温酒嚼下。
一治小便内虚热者。频数不禁。用六味地黄丸服效。
一治气不足。脉微而涩。小便频数。用小茴香不拘多少。同盐炒为末。取糯米糕片炙软热。蘸药吃。立效。
一治小便频数。用猪尿胞洗净。以糯米煮烂。入椒少许同煮。去椒。只用胞切吃。
一治小便遗尿失禁。多气虚。以益气汤去柴胡。加茯苓、熟地黄、益智仁、肉桂。
一治小便频数。或劳而益甚。属脾气虚弱。以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子。
一论身体虚瘦。夜常遗尿失禁。
人参(八分) 白术(麸炒一钱) 山药(一钱) 益智仁(七分) 山茱萸(去核七分) 当归(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黄 (蜜炙一钱) 酸枣仁(炒七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作一剂。水煎服。
一论遗尿失禁。身体虚瘦。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去柴胡。加山药一钱。益智仁七分。山茱萸一钱。
一人因劳发热。小便自遗。或时不利。余作肝火阴挺。不能约制。午前。用补中益气加山药、黄柏、知母。午后。服地黄丸。月余。诸症悉退。此症若服燥剂而频数或不利。用四物、麦冬、五味、甘草。若数而黄。用四物加山茱萸、黄柏、知母、五味、麦冬。若肺虚而短少。用补中益气加山药、麦冬。若阴挺痿痹而频数。用地黄丸而愈。
一论肾与膀胱俱虚。冷气乘之。不能约制。故遗尿不禁。或睡中自出。
加味地黄丸
怀生地黄(酒蒸四两) 怀山药(二两) 牡丹皮(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 破故纸(炒二两) 益智仁(一两) 人参(一两) 肉桂(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一小便桶内。起泡盈桶。此肾水衰也。用红鸡冠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下。
小便闭
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
入胞者为小便。若肾与膀胱即热。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小腹胀满。
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心急腹满。乃至于死。诊其脉紧而滑直者。不得下小便也。
一论膀胱有热。小便闭而不通也。
导水散
当归(二钱) 瞿麦(三钱) 车前子(二钱) 滑石(三钱) 赤茯苓(三钱) 泽泻(二钱)
猪苓(二钱) 木通(二钱) 石莲子(去壳一钱) 山栀子(三钱) 黄连(六分) 黄柏(一钱五分酒炒)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上锉。灯心煎。空心。温服。
一小便不通。百法不能奏效。服此无不愈。
禹功散
陈皮 半夏(姜制)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炒) 木通(各一钱) 条芩(八分)
升麻(三分) 甘草(三分) 山栀子(炒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少时。以鸡翎探吐之。得解而止。妙在吐。
譬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不沥。拔之则水通流泄矣。
一论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又曰不通而死矣。一见呕吐。便不可救。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血气孤危。此之谓也。
一论小便闭塞。用凉药过多而不通者。是元气虚而不能输化也。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一论小便淋沥不通。以六味丸倍茯苓、泽泻。
一论小便不通。先将麝香半分。填患人脐中。上用葱白。田螺。各捣烂成饼。封于脐上用布带缚住。良久下宜用皂荚烧烟。熏入阴中。其水窦自通。妇人亦用皂荚熏洗便处。即通。
一论小便不通。膀胱发热者。朴硝为细末。每服二钱。大茴香煎汤调下。
一论小便不通。腹胀。土蒺藜炒黄为末。黄酒调下。
一论小便不通。用猪胆汁投热酒中。服之立通。
又方。用蚯蚓研。以冷水滤浓汁。服半碗立通。大解热极。不知人事欲死者。用之。
一论小便不通。脐下满闷者。
海金沙(一两) 腊茶(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生姜、甘草梢煎汤调下。
一论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乃阴虚故也。曾服通滑寒凉之药所致。用大附子一枚。
重一两者。炮去皮脐。盐水浸。泽泻一两。二味锉作四剂服。水二盏。灯心七根煎。食远服。
一论小便不通。体肿喘嗽。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兼服。
一论小便不通。服凉药过多。胀满几死。以附子理中汤加琥珀末。一服立通。
一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以脬系了戾不得溺。故致此病。名曰转脬但利小便则愈。八味丸主之。(方见补益)
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脬。小便不通。宜服八味丸。又治妇人阴冷。
立斋云。
治老人阴痿思色。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痛如淋。八味丸加车前子、牛膝。若老人精已竭而复耗之。大便小便牵痛。愈痛愈欲便。愈便则愈痛。此药最效。八味丸主之。(方见补益)
一治小便不通。用蝼蛄一个。焙熟嚼吃。黄酒送下。立通。
一治小便不通。并伤寒杂症。而不可以药通利者。用此药立通。以皮硝煎化。用青皮蘸水搭脐上。并小便处。热则易之。
一治小便不通。已经七八日。遍身手足肿满。诸医罔效。余以紫苏煎汤。入大脚盆内。
令病患坐上熏蒸。冷则添热滚汤。外用炒盐熨脐上遍身肿处。良久便通。肿消而愈。
一治小便不通。小腹胀满。不急治。即杀人。连根葱白一斤。捣烂炒热。以布裹。分作二包。更替熨脐下。即通。加麝香尤妙。
一治小便不通。诸药无效。或转胞至死。此法用之。小便自出。猪尿胞一个。倾出尿。
用鹅毛管去头尾。插入窍孔内。线扎定。以口吹气。令满胞。用线管下再扎住。管口放在小便头上向窍孔。解下线。手搓。其气透里。自然小便即出。甚效。
大便闭
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夫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肠胃润溢。则传送如经矣。摄养乖理。三焦气滞运掉不行。遂成闭结之患有五。曰风闭、气闭、热闭、寒闭、湿闭是也。更有发汗利小便。
及妇人产后亡血。走耗精液。往往皆能令人闭结。燥则润之。涩则活之。闭则通之。寒则温。热则清。此一定之法也。
一论大肠实热。大便闭结不通。用大黄、皮硝、牙皂三味各等分。水煎。一服立效。
又方。用大黄末三钱。皮硝五钱。用好烧酒一碗泡化。服之立效。
又方。用皮硝五钱。热酒化开。澄去渣。加香油三四茶匙。温服立通。
一论凡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闭。大便燥结。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专治大肠血少。结燥不通。
润肠汤
通幽汤去大黄、火麻仁。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二钱) 桃仁(一钱五分) 红花(五分) 升麻(一钱) 大黄(煨一钱) 火麻仁(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去渣。调槟榔末二钱。稍温服。
一论大便闭结至极。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盐一小撮。和壳捣碎。置病患脐下一寸三分。以宽帛紧系之即通。
一论大便闭结。
导气丸
木香 槟榔 火麻仁 枳壳上将枳壳。每个切作四片。用不蛀皂角三寸。生姜五片。巴豆三枚。略捶碎。不去壳油用水一盏。将枳壳同煎熟。滤去三味不用。只将枳壳锉细焙干为末。入前三味末。炼蜜为丸。蜜汤下。不拘时服。
一治大便不通。乌 木方停一寸劈破。以水煎取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吃。极其神效一人大小便闭。数日不通。用商陆捣烂敷脐上。立通。
一论自汗大便闭结不通。且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
蜜导法
蜜炼如饴。乘热作如指长二寸。两头如锐。纳谷道中。良久。下燥粪。加皂角捻末少许更效。
香油导法
用竹管蘸葱汁。深入大便内。以香油一半。温水一半。同入猪尿胞内。捻入竹管。将病人倒放。脚向上。立时即通。一论自汗小便利。而大便燥硬。不可攻。以此方导之。
猪胆导法
猪胆一枚。倾去一小半。仍入好醋在内。用竹管相接。套入谷道中。以手指捻之。令胆汁直射入内。少许即通。盖酸苦益阴以润燥也。
一论大便不通。并伤寒杂症。用药不行者。粟米水煮至熟。入火麻仁微炒。不拘多少。
入粥内再煮二三沸。饮汤下。即通。一论虚弱老人。大便闭涩不通。
润肠丸
杏仁(炒去皮尖) 枳壳(炒去穣) 火麻仁(炒) 陈皮(炒各五钱) 阿胶(炒) 防风(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
一老儒素有风湿。饮食如常。大便十七日不通。肚腹不胀。两尺脉洪大而虚。此阴火内燥津液。用六味丸。二十余剂。至三十二日。始欲去。用猪胆润。而通利如常。
一妇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内热。大便不通。两月不寐。脉洪大。重按散乱。此属肝肺肾亏损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遥散。各三十余剂。计所进诸药百余碗。腹始痞闷。乃以猪胆汁导而通之。用十全大补调理而安。若服前药。饮食不进。诸症复作。
一治老人大便闭涩。连日不通。火麻仁一盏半。研。水浸取汁。芝麻半盏。炒研。水浸取汁。荆芥穗一两。桃仁去皮尖。炒研一两。入盐少许。同煎服之。立效。
一治大便常闭结。宜久服
活血润燥丸
当归(酒洗二两) 怀生地黄(一两) 怀熟地黄(一两) 火麻仁(一两五钱) 枳壳(麸炒七钱) 杏仁(去皮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水送下。
一治大便不通。
大黄 皮硝 牙皂 上三味各等分。水煎一服立通。
二便闭
一论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角细研。粥饮下三钱。立通。
一方。用不蛀皂角安瓦上。烧着。置马桶内。坐上熏其粪门。自通。
又方。二便闭结甚难医。急炒盐来塞满脐。蒜片覆盐推艾熨。利便良方少人知。
一论葱豉饼。专治老人大小便不通。
生姜(半两) 葱白(根叶一大茎) 盐(一捻) 豆豉(三十粒)
上捣烂须烘热安脐中。以帛扎定。良久气透。即通。或再换一饼。又方。用蜂蜜一钟。
入皮硝二钱。滚汤一茶钟化下。
一治大小便不通。明矾末一匙。安脐中。冷水滴之。冷透腹中。自然通。如是曾灸无脐孔。即于灸盘上。用纸作圈子。笼灸盘。着矾末在内。仍以水滴之。若仓卒无矾。以盐烧过入脐内蒜片上灸之。
一论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冷则易。腹满不能服药者用之。
一论大小便不通者。此气闭也。
铁脚丸
皂角去皮子。炙不拘多少。为细末。酒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论大小便不通。此方治之。殊效。
蜗牛膏
用蜗牛三枚。去壳。捣如泥。加麝香少许。纳脐中。以手揉按之。立通。或用田螺亦可一治大小便不通。
猪牙皂角末。猪胆汁调。竹管吹入粪门。
小便不通。葱汁吹入马口。验。
六七月间。寻牛粪中有大蜣螂。不拘多少。用线穿起。阴干收贮。用时取一枚。要全者放净砖上。四面以炭火烘干。以刀从腰切断。如大便闭。用上半截。小便闭。用下半截。各为细末。新汲水调服。二便俱闭者全用。
一人大小便不通。十余日。腹胀欲死。诸医用硝、黄、牵、巴等无效。予以冬葵子一剂水煎服。立通。
一论大小便不通垂危者。
苏危散
苦瓜蒂(五钱) 川乌(炒) 草乌(炒) 香白芷 牙皂(炒) 细辛(各三钱) 胡椒(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小竹筒。将药少许吹入肛内。即通。神速。
一论脏腑实热。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不通。
颠倒散
大黄(六钱) 滑石(三钱) 皂角(五钱)
上为细末。温酒送下。如大便不通。根据前分两。如小便不通。黄三。石六。角如前。如大小便俱不通。黄、石均分。角亦如前。
一治大小便不通。百方不效。肚腹胀满疼痛。咽喉饱塞。或痰壅盛气喘。伤寒结胸。卧不倒床。水米不下。死在须臾。此幽门气闭不通。用甘遂五分。面裹。火煨熟。取出为末。入麝香三厘。饭捣为丸。淡姜汤下。立通。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俱不通者。皆效。
痔漏
脉沉小实者。易治。浮洪而软弱者。难愈。
夫痔漏之原。由乎酒色过度。湿而生热。充乎脏腑。溢于经络。坠于谷道之左右。冲突为痔。久而成漏者也。痔轻而漏重。痔实而漏虚。治痔之法。不过凉血清热而已。
至于治漏。初则宜凉血清热燥湿。久则宜涩窍杀虫。而兼乎温散也。或曰。痔漏火是根原。
何故而用温涩。殊不知痔止出血。始终是热。漏流脓水。始是湿热。终是湿寒。不用温药。
何以去湿而化寒乎。非止痔漏。百病中多有始热百终寒者。如泻痢。如呕吐。初作则肠胃气实而热。久则肠胃气虚而为寒矣。一论痔疮肿痛初起。立效。
祛风解毒汤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大黄(酒蒸一钱五分) 苦参(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 槐花(一钱)
上锉。水煎。空心服。为末。水泛为丸。用温水下。亦可。
一论内经曰。二阴皆属肾。虽见症于大肠。实阴虚而火盛也。
祛毒养荣汤
当归(一钱) 芍药(二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酒炒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钱) 连翘(一钱) 升麻(五分) 荆芥(一钱) 槐角(二钱) 皂角子(二钱) 皂角刺(二钱) 天花粉(二钱) 黄 (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节(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远酒色。则全愈。
一论千金不换刀圭散。治痔漏百发百中。(方见中风)
一论专治通肠痔漏。
济生莲蕊散
莲蕊(焙一两) 当归(五钱) 五倍子(五钱) 黄连(五钱)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矾红(四两) 黑丑头末(炒一两) 锦纹大黄(半生半熟一两)
上共九味。为细末。欲服药。前一日勿食晚饭。次日空心。用淡猪肉汁一钟。好酒一钟半。
和猪肉汁煎。称药一钱二分调服。午后。于干净黄土上。大便见紫血为验。或如烂杏。五色相杂。亦为验矣。如散药难服。用酒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五分。淡猪肉汤下。此方神效。不可轻忽。切忌烧酒色欲。发物鱼羊犬肉。
一论治痔漏累验。
皮丸
长葛张明山传。
刺 皮(一个连刺酒浸炙干) 当归(酒洗二两) 槐角(酒浸炒二两) 黄连(酒炒二两)
地骨皮(酒炒干二两) 甘草(蜜炙二两) 乳香(二钱) 核桃(十个内取膈三十六片)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白汤或酒。早晚二服。一月后平复神效。
一论凡人衣食丰饶。患痔必由于饮食色欲所致。及有乘酒醉犯房。欲要除根。必须服此滋阴补内之药。大戒醇酒浓味。寡欲可也。
脏连固本丸
怀生地黄(六两) 山药(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一两) 黄连(四两) 黄柏(去皮四两) 槐角(三两) 知母(去毛三两) 人参(三两)
当归(二两) 皂角(二两) 天花粉(二两)
上各为细末。用雄猪大肠一段。去脂油。灌药末于内。两头丝线缚住。用糯米二升煮饭。将半熟时。捞起。去汤。将药肠盘藏于饭中。如蒸饭已熟。待取出。去两头无药线缚之肠。将药肠入净石臼内杵烂。拣出肠渣筋。如不粘。加些饭杵之好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百丸。白滚水送下。
一论痔漏多年不瘥之神方也。
收功补漏丸
临川徐学韦验。
白茯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没药(各二两) 破故纸(四两)
上药。俱不犯铁器。于石臼捣成块。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笼蒸熟晒干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缓缓加至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予尝以此方。加入全料六味地黄丸。同作一处。同丸服。治年久漏不愈者。一料全愈。
一论漏疮。先须用补药。以补气血。参、 、归、术为主要。大剂服之。外以附子为细末津调作饼子。如铜钱浓。以艾火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热。不可令痛。饼干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补气血药。作膏贴之。
一论痔疮。脓血淋漓。口干作渴。晡热便血。自汗盗汗。以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炮干姜。脾胃渐醒。后以六味丸兼进而愈。一治莲花痔疮。余绍坪得效。
黄连(三钱) 乌梅(三十个) 大黄(三钱) 穿山甲(炒三钱)
上锉。水煎。空心服。
痔漏
补遗
一治痔漏热症。有瘀血作痛。取出恶物。通利小肠。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赤芍(二钱) 枳壳(一钱) 阿胶(炒二钱) 莪术(一钱)生地黄(三钱) 茯神(三钱) 木通(二钱) 五灵脂(一钱) 桃仁(十粒) 大黄(二钱)
白茯苓(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蜜三匙。水煎。食前服。以利为度。
一治痔漏脱肛便血方川黄连(多用酒浸约三日许净四两) 防风(去芦) 枳壳(麸炒二两) 当归(全用四两)
上四味。为细末。以前浸黄连酒。和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或沸汤送下。忌煎炒酒面羊鸡鱼腥之物。
生肌散
五倍子(炒黄色三两) 乳香 没药 孩儿茶(各一钱) 白矾(五分)
上为细末。每次以竹管吹入漏疮口内。
一治痔。谷道中虫痒不止。用水银、枣膏各二两。同研相和。捻如枣核状。薄绵片裹纳下部。明日虫出。若痛者。加用轻粉作丸。
体气
天香散
内阁秘传。
琥珀 乳香(各一钱五分) 白胶香(三钱) 白芷(二钱) 当归 蛤粉(各一钱五分)
枯矾(三钱) 蜜陀僧(五分)
上为细末。洗净腋下。每日擦之。有加铜绿者。
一治体气方。蜘蛛一个。生捉大者。将瓦灯盏二个。一盛一盖。泥封固。火 。轻粉一钱。枯矾一钱。赤石脂一钱。先服通药。后用自己小便洗。以此擦之。
一治体气并口齿恶臭方。
丁香(五钱) 藿香叶 零陵香 甘松(各三钱) 香附 白芷 当归 桂心 槟榔 益智仁(各一两) 麝香 白豆蔻(去壳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二十日。身体即香。
一治体气方。
枯矾(一钱) 轻粉(一分) 蛤粉(二钱) 蜜陀僧(五分)
上为细末。研匀。每以少许擦之。
一治腋气方。
乌龙丸
当归(酒炒一两) 怀生地(二两捣烂) 白茯苓(去皮二两) 甘枸杞子(炒一两) 石莲肉(炒一两) 丁香(三钱) 莲肉(焙五钱) 木香(五钱) 乳香(五钱) 青木香(五钱) 冰片(一分五厘另研) 京墨(五钱)
上为细末。用陈米饭。荷叶包。烧过捣烂。入地黄为丸。如黄豆大。用麝香一分。黄酒化为衣。每服三四十丸。临卧。半饥半饱。用砂仁一二分炒。入黄酒内送下。妇人加乌药醋炒三钱。香附米童便炒三钱。
收功后药人参 当归 生地黄 乳香 没药 官桂 木香(各一钱) 麝香(以上八味用陈酒浸过一宿) 青皮 陈皮 白芷 良姜 麻黄 米壳 甘草(各一钱)
上锉。水煎服。出汗。外用枯矾、川椒各一两。为末。擦腋下。终身忌鳜鱼羊肉。
一治狐臭神方。真轻粉研细。先用水洗净。次擦上药。立愈。每三日擦一次。搽一月。
断根。何以知其断根。其患人多是油耳。若病根一去。则油耳自愈。此为验也。
一治腋气。五更时用猪精肉二大片。以甘遂末一两拌之。挟腋下。至天明。以生甘草一两。
煎汤饮之。良久。泻出秽物。须在荒野之处则可。恐秽气传人故也。根据法三五次即愈。虚弱者间日为之。其他蜜陀僧、胡粉之类。皆塞窍治末耳。
一治体气秘方。专治五膈五噎痞塞。诸虚百损。五劳七伤。体气口气颡气。一切诸般臭气。初服一七。百体遍香。若常服。身体康健。壮阳滋肾。补益丹田。其功不可尽述。
透体气口丸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 没药 甘松 缩砂 丁皮 官桂 白芷 零零香细茶 槟榔香附子 孩儿茶 白豆蔻 人参(各一两) 乳香 山柰 细辛 益智仁 当归川芎 乌药(各五钱) 麝香 朝脑(各一钱) 薄荷(一两)
上先将大粉草半斤锉片。水煮汁。去渣。将汁熬成膏。将前药为末。炼蜜捣膏和为丸。
如芡实大。每清晨噙化一丸。黄酒送下。忌生冷毒物解之。
沐浴方
防风 荆芥 细辛 当归 羌活 独活 皂角 藿香 白芷 本 番白草水红花 川芎 甘松上锉。水煎沐浴。令人香肌肤。去风癣。
脱肛
脉小而缓者。易愈。
夫脱肛者。乃虚寒下脱。其病或因肠风痔漏。人服寒凉。或努而下脱。或因久痢里急。
窘迫而脱。有产妇用力过多。及小儿叫号努气。久痢不止。风邪袭虚而脱也。
夫脱肛者。肛门翻出也。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实热则闭积。虚寒则脱出。
肾主大便。故肺肾虚者。多有此症。若大肠湿热。用升阳除湿汤。若血热。用四物加条芩、槐花。血虚。四物加白术、茯苓。兼痔。加黄连、槐花、升麻。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芍药肾虚。加六味地黄丸主之。
升阳除湿汤
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八分) 柴胡(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麦芽(三钱) 泽泻(三钱)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二钱) 神曲(二钱) 猪苓(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空心。温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一钱五分。半夏二钱。
一论脱肛。乃脾肺虚寒。下脱。肛门翻出也。
提气散
黄 (二钱蜜炙)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去芦炒) 当归身(三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八分炒)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 炙甘草(八分) 羌活(一钱五分)
上锉。水煎服。
洗法
用五倍子三钱。白矾一块。水煎温洗。以芭蕉叶或荷叶托之。
一治脱肛方。
以蜘蛛七个。烧存性为末。每少许。香油调敷。
一方。以生蜘蛛。捣搭脐上。即收。
一方。以死鳖头一枚。烧令烟尽。捣末敷上。以手按托之。
一方。以乌龙尾(即梁上尘灰)同鼠粪和之。烧烟于桶内。令坐其上。熏之数遍即上。不脱为效。
一论脱肛者。肛门翻出。虚寒而脱也。益气汤去柴胡。加生地、白芍、茯苓、桔梗、炒干姜枣煎服。
一治脱肛气热者。宜熊胆(五分) 片脑(一分) 儿茶(二分)
上为末。以人乳调搽肛上。热汁自上。而肛收矣。
诸虫
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尺脉沉而滑者。为寸白虫。蚕蚀阴症。脉虚小者生。劲急者死外台云。虫脉当沉弱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
诸虫
九虫形状
一曰伏虫。长四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又曰长虫。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杀人。三曰白虫。长一寸。又曰寸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死。四曰肉虫。状如烂渣。令人烦满。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而声嘶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逆吐。喜哕。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又名膈虫。令人多唾。
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形至微细。状如菜虫。居洞肠之间。因脏腑虚弱而致发动。则为痔为疥癣。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疮 疥龋虫。无所不为。
谷道虫者。由胃弱阳虚。而蛲虫下乘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
在于肠间。若脏腑气爽。则不妄动。胃弱阳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重者侵蚀肛门疮烂。
一论诸般痞积。面色痿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皆缘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食茶炭咸辣等物者。是虫积。只此一服除根。
指迷七气汤
青皮(去穣) 陈皮 三棱(醋炒) 香附 益智仁 藿香 官桂 桔梗 大黄 槟榔 甘草上锉。水煎。露一宿。五更。空心。温服。不得些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积不行矣。
服药顷。肚腹必痛。当下如鱼冻。或长虫。或血鳖。至日午。虫积下尽。方用温粥止之。后服退黄丸一料。全愈。
退黄丸
平胃散(六两) 绿矾(一两)
上用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枣汤送下。忌食生冷发热湿面等物。
万应丸
治诸虫。
大黄(八两) 黑牵牛(四两) 槟榔(四两)
上为细末。用楝根皮一斤。皂角不蛀者十锭。用水二大碗。煎成膏。搜和前三味药为丸如梧桐子大。外用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为细末。先用沉香为衣。然后木香、雷丸为衣。
每服三丸。四更时分。用沙糖水送下。
一论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用生艾取汁。宿勿食。但取肥猪脯一方寸片。先吃。
令虫闻香。后饮汁。当下虫。
一论小儿诸疳生虫。不时啼哭。呕吐清水。肚腹胀痛。唇口紫黑。肠口湿 。宜服
化 丸
青黛 芦荟 胡黄连 芜荑仁 虾蟆(烧灰)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后卧时。杏仁汤送下。
一治下部生虫 蚀。肚烂见五脏。便死。艾叶入雄黄末。入管中。熏下部。令烟入。即愈。
一治下部虫痒。大枣蒸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宿纳下部中。明日虫皆出。
又治痔漏。
一治虫已蚀下部。肛尽肠穿者。取长股虾蟆。青背者一只。鸡骨一分。烧灰。合纳下部令深。大效。
一论妇人阴中生疮。如虫咬痛。用桃叶捣烂。绵裹纳阴hu中。一日换三次。即安。
一论妇人阴蚀疮。阴hu中有细虫。其痒不可当。食人脏腑即死。令人发寒热。与劳症相似。
用猪肝切大片。以花椒葱拌猪油煎干。待冷。纳阴hu中。少顷取出。再换一片。其虫入肝尽出。再用后方洗之。
洗拓散
五倍子 花椒 蛇床子 苦参 白矾 葱(各等分)
上水煎。熏洗。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