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宝鉴 » 卫生宝鉴全文在线阅读

《卫生宝鉴》卷二十二

关灯直达底部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

内经云。太阳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肿。饮发于中。肿于上。又云。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能行。善。脚下痛。此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故湿从下受之。如上所说。皆谓脾胃湿气下流。乘其肝肾之位。由是足胫疼痛而肿也。夫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秘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行而不休者也。又宗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或饮食失常。胃气不能鼓舞。脾气不能运化。行于百脉。其气下流。乘其肝肾。土木水相合。下疰于足。肿而作疼痛。晋苏敬号为香港脚是也。凡治此疾。每旦早饭。

任意饱食。午饭少食。日晚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行阴道。愈增肿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大唐开关。爪牙之士作镇于南极。其地卑湿。雾露所聚。不袭水土。往者皆遭之。关西河北人。皆不生此疾。外台秘要总录。亦说江东岭南大率有此。此盖清湿袭虚伤于下。故经云。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论。皆详其当时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观此方爽恺。(谓爽明恺燥也。本左传)而无卑湿之地。况腠理致密。外邪难侵。而有此疾者。何也。盖多饮乳酪醇酒。水湿之属也。加以奉养过度。以滋其湿水之润下。气不能之。故下疰于足。积久而作肿满疼痛。此饮之下流之所致也。岂可与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当察其地势高下。详其饮食居处。立为二法。一则治地之湿气。一则治饮食之下流。随其气宜。用药施治。使无疾之苦。庶几合轩岐之旨哉。孙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物无定方。真知言哉。

卷二十二

北方香港脚治验

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余。躯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州北之东武隅。香港脚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镫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羌活苦辛。透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主。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胜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

能去皮肤腠理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剂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

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于胫。肿痛不可忍。

甘草(炙)茵陈蒿(酒炒)酒黄芩羌活(各半两)

防风知母(酒洗)猪苓(去皮)泽泻当归身(各三钱)苦参(酒洗)升麻黄芩(炒)

人参葛根苍术(各二钱)白术(一钱半)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待少时。

美膳压之。

卷二十二

病有远近治有缓急

征南元帅不吉歹。辛酉八月初三戌时生。年七旬。丙辰春东征。南回至楚丘。诸路迎迓。多献酒醴。因而过饮。遂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肿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粘。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使来命予。诊得脉浮数。按之沉细而弦。即谓中书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总帅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犹可少待。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于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迟则塞咽。塞咽则气不通。气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漱。冷吐去之。咽之恐伤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语言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湿。丸者、取其不即施化。则不犯其上热。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

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予思灵枢有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无度。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故闭塞而痛。经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以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温养脾胃。加升麻、人参上升。

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胜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度。又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卷二十二

寒治验

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十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疼。足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尝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予思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作。再根据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

【加减白通汤】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一两)官桂(去皮)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草豆蔻(面裹煨)人参白术(各半两)

上八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五茎。煎一盏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尽。温服。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廉两筋间。取足举之。足阳明脉所入合也。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三阴交二穴。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髓会绝骨。针经云。脑髓消。胫酸耳鸣。绝骨在外踝上辅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老人云。头热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阳辅穴。又云。酸冷。绝骨取之。

阳辅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可灸三七壮。针入五分。由是副帅疾愈。以医道为重。待予弥浓。

卷二十二

肝胜乘脾

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虚寒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召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

腹中微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土。木来克土。故青色见于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挟木势。制火凌脾。故色青见于舌也。难经有云。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洁古先师云。假令五脏胜。各刑已胜。补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而以黄建中汤加芍药附子主之。且芍药味酸。泻其肝木。微泻其胜。黄、甘草甘温。补其脾土。是重实其不胜。桂、附辛热。泻其寒水。又助阳退阴。

饴糖甘温。补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辛甘大温。生发脾胃升腾之气。行其荣卫。又能缓其急。每服一两。根据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黄建中汤】(劳倦门内有。不录于方中倍芍药。量虚实加附子)

卷二十二

风痰治验

参政杨公七旬有二。宿有风疾。于至元戊辰春。忽病头旅眼黑。目不见物。心神烦乱。兀兀欲吐、复不吐。心中如懊之状。头偏痛。微肿而赤色。腮颊亦赤色。足冷。命予治之。予料之。

此少壮之时。喜饮酒。久积湿热于内。风痰内作。上热下寒。是阳不得交通。痞之象也。经云。治热以寒。虽良工不敢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远近。治有轻重。参政今年高气弱。上焦虽盛。岂敢用寒凉之剂。损其脾胃。经云。热则疾之。又云。高巅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棱针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证悉减。遂处方云。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此草独不为风所摇。故以为君。头偏痛者、乃少阳也。非柴胡、黄芩酒制不能治。黄连苦寒酒炒。以治上热。又为因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能治风痰。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服之数服。邪气平。生气复而安矣。

【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天麻半夏(各一钱)橘皮(去白)柴胡(各七分)

黄芩(酒制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

黄连(三分。去须)

上九味咀。都为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忌酒面生冷物。

卷二十二

明年春参政除怀孟路总管以古风一阕见赠云

书生暮年私自怜。百病交遘无由痊。自知元气不扶老。肝木任纵心火燃。上炎下走不相制。一身坐受阴阳偏。一月十五疾一作。一作数日情惘然。心抨抨兮如危弦。头蒙蒙兮如风船。去年卧病几半载。两耳但觉鸣秋蝉。罗君赴召来幽燕。与我似有前生缘。药投凉冷恐伤气。聊以砭石加诸巅。二十余刺若风过。但见郁气上突霏白烟。胸怀洒落头目爽。压坌一灌清冷渊。东垣老人医中仙。

得君门下为单传。振枯起怯入生脉。倒生回死居十全。方今草野无遗肾。姓名已达玉阶前。病黎报君为一赋。欲使思邈相周旋。青囊秘法不可惜。要令衰朽终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