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台秘要 » 外台秘要全文在线阅读

《外台秘要》卷第十一

关灯直达底部

[卷第十一] 消渴方一十七首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久经年。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经络不利。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法云∶解衣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

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条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缘酒多令中三焦热脏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颇同)千金论曰∶夫消渴者。凡积久饮酒。无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

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患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实兼消渴方。

麦门冬(八分去心)茯苓(八分坚白者)黄连(八分)石膏(八分碎)葳蕤(八分)人参(六分)龙胆(六分)黄芩(六分)升麻(四分)栝蒌(十分)枳实(五分炙)生姜屑(十分)地骨皮(六分)茅根(切一升)粟米(三合)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栝蒌汤方。

栝蒌(五两切)麦门冬(汁三升)生姜(五两切)茅根(切三升)芦根(切二升)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栝蒌(五两)知母(四两)小麦(二升)麦门冬(五两去心)大枣(二十枚去核)生地黄(六两)葳蕤(四两)淡竹叶(三升)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又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黄连(五两去毛)栝蒌(四两)麦门冬(四两去心)知母(四两)茯上七味捣为散。纳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蒌散方。

栝蒌(八分)麦门冬(六分去心)甘草(六分炙)铅丹(八分)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黄汤方。

黄(三两)茯神(三两)栝蒌(三两)甘草(三两炙)麦门冬(三两去心)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白术(三两)生姜(三两)桂心(三两)甘草(一两炙)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纳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生姜(八两)橘皮(三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黄(三两)桂心(二两)远志(三两去心)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大枣(二十枚擘)白术(八两)上十二味切。纳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又疗热病后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竹叶(一把)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菟丝子(三两)山茱萸(三两)当归(三两)大豆黄卷(一升)石苇(二两去毛)牛膝(三两)巴戟天(三两)麦门冬(三两去心)天门冬(五两去心)五味子(三两)人参(二两)远志(三两去心)桂心(二两)附子(二两炮)石斛(三两)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栝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又方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又方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症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又方水和栝蒌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近效极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极要论∶消渴旧来以为难疗。古方有黄连汤牛胆丸为胜。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以来。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岂有更渴之理。

又疗消渴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干地黄(三两)蜀升麻(五两)黄芩(五两)栝蒌(七两)苦参(八两)人参(三两)黄连(五两)黄柏(五两)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众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饮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芜荑猎肉冷水。

又方黄连(五两)苦参(一斤)知母(五两)栝蒌(二两)麦门冬(五两去心)牡蛎粉(五两熬)人参(五两)黄(五两)干地黄(五两)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浆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猪肉冷水芜荑

[卷第十一] 近效极要热中小便多渐瘦方四首

近效极要论。热中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方。

地骨皮(切一升)麦门冬(三两去心)黄连(二两)小麦(八合)人参(一两)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为三服。间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猪肉。

又方人参(五两)麦门冬(八分去心)牡蛎粉(八分)干地黄(十分)知母(八分)苦参(二十分)黄连(八分)栝蒌(八分)上八味末之。以生牛乳为丸如梧子。清浆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食后服。忌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蒲黄(三两)黄连(三两)硝石(三两)肉苁蓉(二两)上五味。兼鸡中黄皮三两为散服。服方寸匕。日三服。如行五里久。又一服未有不瘥者。忌猪肉。(千金名九房散)又疗小便数多不足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麦门冬(八两去心)蒺藜子(三两)甘草(一两炙)干姜(四两炮)桂心(二两)干地黄(八两)续断(二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古今录验疗肾消脚瘦细小便数赤色似血虚冷者)

[卷第十一] 渴利虚经脉涩成痈脓方一十一首

病源夫渴利者。随饮小便是也。由少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

以其内热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脓也。(出第五卷中)千金疗下焦虚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麦(一升)竹叶(三升)麦门冬(四两去心)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炙)大枣(三十枚去核)生姜(五两)栝蒌(五两)地骨皮(一升)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麦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疗渴利虚热。引饮不止。消热止渴。茯神汤方。

茯神(四两)石膏(八两碎)地骨皮(一升)竹叶(三升)栝蒌(五两)葳蕤(四两)麦门冬(二升去心)知母(四两)生地黄(一升)宿姜(四两)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枣三十枚擘。并药煮取四升。分为四服。忌芜荑。

又消渴利方。

生栝蒌根(三十斤)上一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后服如鸡子大。日三服。

又方葵根五升盘大两束切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疗渴小便利复非淋方。

榆白皮二斤(去黑皮切)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日三。(肘后文仲同)又渴利方。

栝蒌粉和鸡子。日曝干更捣。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

又疗虚热。四体羸瘦。渴热不止。茯神消渴补虚。煮散方。

茯神(四两)石斛(八两)栝蒌(五两)甘草(三两炙)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知母(三两)黄连(八两)丹参(五两)人参(三两)当归(三两)小麦(三升)葳蕤(四两)上十三味捣筛为散。取三寸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绢袋贮煮之。日再。一煮为一服。忌猪肉醋物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二卷中)崔氏疗消渴瘦中焦热渴方。

苦参(一大斤)黄连(六分)栝蒌(五两)知母(五两)牡蛎粉(五两)麦门冬(五两去心)上六味各捣筛为散。以牛乳和。并手捻为丸。如梧子大。曝干。日再服。饱食讫。以浆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减十丸。如食热面酒等。即加服广济疗脾胃中虚热消渴。小便数。骨肉日渐消瘦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苦参(八分)栝蒌(八分)知母(八分)茯神(八分)土瓜根(八分)甘草(六分炙)人参(六分)上八味捣筛蜜和丸。每食少时。煮芦根大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猪肉大酢。(一方有黄连十二分出第一卷中)肘后疗消渴。肌肤羸瘦。或虚热转筋。不能自止小便数方。

栝蒌(六分)黄连(六分)汉防己(六分)铅丹(六分研)上四味捣筛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强饮水。须臾恶水。不复饮矣。(陶氏广济文仲同千金翼同分两小别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一] 消渴口干燥方三首

广济疗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健忘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牛膝(六分)龙骨(八分)土瓜根(八分)狗脊(六分)茯神(六分)人参(六分)黄连(十分)牡蛎(六分熬碎)山茱萸(八分)菟丝子(十二分酒渍一宿)鹿茸(八分炙)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热面猪牛肉蒜粘食陈臭酢物等。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茅根(一升)栝蒌(三两切)乌梅(十颗去核)小麦(三合)竹茹(一升)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细细含咽。分为四五服。忌热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千金口含酸枣丸。疗口干方。

酸枣(一升五合去核)石榴子(五合干之)葛根(三两)乌梅(五十颗去核)麦门冬(四两去心)茯苓(三两半)覆盆子(三两)桂心(三两六铢)石蜜(四两半)栝蒌(三两半)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含如酸枣许大。不限昼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为佳。忌大酢生葱。(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消中消渴肾消方八首

病源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焉。由肾盛之时。不惜真气。恣意快情。数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千金论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又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渐以增剧。四体羸。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若恐不能长愈。服铅丹散立效。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枸杞汤方。

枸杞枝叶(一斤)栝蒌根(三两)石膏(三两)黄连(三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渴即饮之。忌海藻菘菜猪肉。

又铅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悉主之方。

铅丹(二分熬别研入)栝蒌根(十分)甘草(十分炙)泽泻(五分)胡粉(二分熬研入)石膏(五分研)白石脂(五分研入)赤石脂(五分)上八味捣研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壮人一匕半。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二年者二日瘥。渴甚者夜二服。若腹中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为度。不要伤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经今三十余载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浆水饮汁下之亦得。又备急云。不宜酒下。用麦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剂。救数人得愈。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吃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苁蓉丸。兼煮散将息。

又疗肾消渴。小便数。宜补丸方。

黄(三两)栝蒌(三两)麦门冬(三两去心)茯神(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三两)知母(三两)干地黄(六两)石膏(六两研)菟丝(三两)肉苁蓉(四两)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胆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渐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验同)又疗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宜服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远志(二两去心)人参(二两)泽泻(二两)干地黄(二两)桂心(二两)当归(二两)龙骨(二两)甘草(二两炙)麦门冬(一升去心)五味子(五合)茯苓(一两)芎(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纳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集验同)又阿胶汤。疗久虚热。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虚热。多由汗出当风取冷。患脚气。喜发动。兼消渴肾消。脉细弱。服此即立减方。

阿胶(三两)干姜(二两)麻子(一升)远志(四两去心)附子(一两炮)人参(一两)甘草(三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数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又黄汤。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

黄(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二两)当归(二两)桂心(二两)甘草(二两)大枣(三十枚)麦门冬(一两去心)干地黄(一两)黄芩(一两)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若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铅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虚惫者。并宜服此花苁蓉丸方。

花苁蓉(八分)泽泻(四分)五味子(四分)紫巴戟天(四分去心)地骨皮(四分)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人参(六分)赤石脂(六分研入)韭子(五分熬)龙骨(五分研入)甘草(五分炙)牡丹皮(五分)干地黄(十分)禹余粮(三分研入)桑螵蛸(三十枚炙)栝蒌(四分)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芜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问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薏苡仁(六分)通草(四分)紫苏茎叶(四分)五味子(六分)覆盆子(八分)枸杞子(八分)干地黄(九分)茯苓(十二分)菝(十二分)黄(二分)上十一味捣。以马尾罗筛之。分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温服。

忌酢物芜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卷第十一] 睡中尿床不自觉方六首

病源。夫人有于眠睡中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则膀胱肾气俱冷。

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膀胱足太阳也。为肾之腑。肾者足少阴也。为脏。

与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阴阳。日入阳气尽则阴受气。至夜半阴阳大会。气交则卧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从膀胱入于胞为小便。夜卧则阳气衰伏。不能制于阴。所以阴气独发。

水下不禁。故于睡眠而不觉尿床也。(出第十四卷中)肘后疗少小睡中遗尿不自觉方。

取鹊巢中蓐烧水。服一钱匕。即瘥。(文仲方千金同)又方雄鸡肝桂心上二味等分捣丸。服如小豆一枚。日三服。

又方雄鸡屎白(熬)桂心上二味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除桂心。

又方矾石(烧令汁尽)牡蛎(熬)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粟米粥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雄鸡喉咙。及屎白裹黄皮烧末。麦粥清尽服之。

亦可。以赤鸡翅烧末。酒服三指撮。日三。

又方蔷薇根随多少锉捣。以酒饮之。(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一] 渴后小便多恐生诸疮方二首

病源。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

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

皮肤近效恐肾虚热渴小便多。除风湿。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肤疮。调中方。

升麻(四分)玄参(五分)甘草(四分炙)知母(五分)茯苓(三分)牡蛎(六分)漏芦(五分)枳实(六分炙)菝(四分)黄连(六分)上十味捣筛饮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为度。忌猪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蒌(八分)茯苓(八分)玄参(四分)枳实(六分炙)苦参(三分)甘草(三分炙)橘皮(三分)上七味捣筛。每空腹以浆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卷第十一]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

病源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脏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为水病。(出第五卷中)近效渴后数饮。呕逆虚羸。恐成痈疽水病方。

茯苓(五分)栝蒌(六分)升麻(四分)麦门冬(六分去心)桑根白皮(八分)橘皮(三分)上六味捣为散。清水服一方寸匕。日再服。忌酢物。

又方人参(三分)猪苓(三分)通草(五分)黄连(六分)麦门冬(八分去心)栝蒌(八分)上六味捣为散。浆水送方寸匕。日再服。以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冷等物。

又若已觉津液竭。身浮。气如水病者方。

汉防己(六分)猪苓(六分)栝蒌(八分)茯苓(四分)桑根白皮(十二分)白术(三分)杏仁(六分去皮尖熬)郁李仁(六分)葶苈子(十二分熬紫色)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浆水服三十丸。日一服。肿消小便快下为度。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苈丸。疗消渴。成水病浮肿方。

甜葶苈(隔纸炒)栝蒌仁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汉防己(各一两)上四味为末蜜丸。捣二三百杵。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前。茯苓煎汤送下。日三四服又瞿麦汤。疗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并足胫浮肿。小便不利方。

瞿麦穗泽泻滑石(各两半)防己(三分)黄芩大黄(各一分)桑螵蛸(炒十四枚)上七味切。每服三钱匕。水三升。煮一升。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卷第十一] 虚劳小便白浊如脂方四首

病源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肾主水而关窍在阴。阴为尿便之道。脬冷肾损。故小便白而如脂。或如麸片也。(出第四卷中)崔氏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方。

黄连(五两)栝蒌(五两)上二味捣末。以生地黄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忌猪肉。

近效消渴肝肺热。焦枯消瘦。或寒热口干。日夜饮水。小便如脂。不止欲死方。

水飞铁粉(三两绝燥者别研入)鸡(五枚阴干末入)牡蛎(二两熬别研如粉入)黄连(三两)上四味捣筛三五度。炼蜜和丸。饮汁下如梧子大五十丸。重者不过食时。轻者手下瘥。

勿传。忌猪肉。

又主消渴口干方。

黄连豉(曝令干)上二味一处捣。令成丸。食后饮服四十丸。日再。丸稍大如常药丸。常服有效。忌猪肉又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方。

冬瓜(一枚)黄连(十两)右截瓜头去穣。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瘥。增丸数。忌猪肉冷水。

经验用大牡蛎不计多少。以腊日端午日将黄泥裹通赤。放冷取出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

[卷第十一] 强中生诸病方六首

病源。夫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千金论曰∶夫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

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虑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唯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以来。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又强中之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汤。制肾中石热。又将服白鸭通丸。便瘥。

猪肾荠汤方。

猪肾一具(去脂膜)大豆(一升)荠(三两)人参(二两)茯神(二两)磁石(二两碎)知母(二两)葛根(二两)黄芩(二两)栝蒌(二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三两)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乃饮之。下焦热者。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则肾中虚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数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肾渴。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名肾实也。

经曰∶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于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也。张仲景曰∶若热结中焦则为坚热也。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内有热气者则喜渴也。除其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而兼宜补虚。则病愈。

又疗岭南山瘴气。兼风热毒瓦斯入肾中。变成寒热。脚弱虚满而渴方。

黄连(不限多少)生栝蒌(汁)生地黄(汁)羊乳(无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黄连末。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梧子大。麦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药苦难服。即煮麦饮汁下亦得。

文仲云。黄连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栝蒌根(等分)上二味捣筛。以人乳汁和为丸如梧子。麦饮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虚热甚佳)又疗面黄。咽中干燥。手足俱黄。短气。脉如连珠。除热止渴利。补养地黄丸方。

生地黄汁(二升)生栝蒌汁(二升)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好蜜(四升)黄连(末一斤)上五味捣合。银锅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饮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别服温药。忌猪肉芜荑。(肘后同)又疗渴小便数散方。

知母(六分)栝蒌(一斤)茯苓(四分)铅丹(一分)鸡中黄皮(十四枚)上五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后去铅丹。以蜜和之。以麦饮。长服勿绝。良。忌酢物。(肘后同)

[卷第十一]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

千金论曰∶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皮肉。若作针孔许大疮者。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为佳。孙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许针刺。所饮之水。皆化为脓水不止者皆死。特须慎之。又云∶仍不得误伤皮肉。若有小疮。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饮水。水入疮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祸。辄将未顺其理。且取百日以上为能。未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脚气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数。发在于春。经一夏专服栝蒌及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差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然此病皆由虚热所为耳。疗法。栝蒌汁可长服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文仲疗消渴热中。加减六物丸方。

栝蒌根(八分)麦门冬(六分去心)知母(五分)人参(四分)苦参(四分)土瓜根(四分)右药捣筛。以牛胆和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难加苦参。小便数加土瓜根。随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黄连丸。主消渴方。

黄连(一斤去毛)生地黄(十斤)上二味捣。绞地黄取汁渍黄连。出曝之燥。复纳之。令汁尽。干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尽更令作。即瘥止。忌猪肉芜荑。

(千金栝蒌粉散。疗消渴秘方。

[卷第十一] 深掘大栝蒌根浓削皮至白处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经五日出取烂捣破之。以绢袋盛摆之。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瘥止。(出第二十一卷中)肘后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无限。不过五升瘥。(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广济疗消渴兼气散方。

栝蒌(三两)石膏(三两研)甘草(三两)甘皮(二两)上四味捣筛为散。食后煮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渐加至二匕。忌热面海藻菘菜又疗消渴。麦门冬汤方。

芦根(切二升)ht根(切二升)石膏(六分碎)生姜(五两)栝蒌(五两)小麦(二升)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饮。未瘥。更作。(并出第一卷中)崔氏疗患热消渴。常服有验方。

豉心(三两以酸醋拌蒸干如此者三熬令微黄)黄连(三两)上二味捣筛讫。以蜜和为丸。日再。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又服二十丸。又取乌梅十颗。以水二小升煎之数沸。取汤下。前件丸药如无乌梅。以小麦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黄连(一升去毛)麦门冬(五两去心)上二味捣筛。以生地黄汁。栝蒌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顿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饮下。日再服。渐渐加至三十丸。若不顿为丸。经宿即不相着也。消渴及小便多。并是虚热。但冷将息即瘥。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处更有一方用栝蒌黄连者故云前件三方)并是冷补。空腹服。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许食服之大好。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无比方。

土瓜根(八两)苦参粉(三两)黄连(五两去毛)鹿茸(三两炙)栝蒌(三两)雄鸡肠(三具)牡蛎(五两熬)白石脂(三两研)甘草(三两炙)黄(三两)桑螵蛸(三七枚炙)白龙骨(五两研)鸡黄皮(三十具熬)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后药下之。

竹根(十两)麦门冬(四两去心)石膏(四两)甘李根白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药如难服。可取此药汁和丸。一服六十丸。仍还用此药汁下之。忌猪肉海藻菘菜。(并出第四卷中)千金加减巴郡太守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酒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炒)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炒)黄连(七两炒)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炒)上三味随时合捣下筛。以蜜和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近常试验。忌猪肉。(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卒消渴小便多太数方八首

肘后卒消渴小便多方。

多作竹沥。饮之恣口。数日瘥。忌面炙肉。(通按恣口者谓多饮竹沥非恣食也)又方酒煎黄柏汁。取性饮之。(通按性饮者若人性畏冷即少饮也)又方熬胡麻令变色。研淘取汁。饮半合。日可三四服。不过五升即瘥。

又疗日饮水一斛者方。

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炙令黄黑色切。以水煮之。无多少。但令浓随意饮之。无多少亦可。纳少粟米。勿与盐。(集验云宜热饮之)又小便卒太数。复非淋。一日数十过。令人瘦方。

未中水猪脂如鸡子一枚炙。承取肥汁尽服之。不过三剂瘥。

又方羊肺一具作羹。纳少肉和盐豉。如食法。任意进之。不过三具瘥。(千金同)又方豉一升。纳于盐中绵裹之。以白矾好者半斤。置绵上令蒸之三斗米许时。即下白矾。得消入豉中。出曝干。捣末。服方寸匕。

又小便数。猪肚黄连丸方。

猪肚(一枚洗去脂膜)黄连末(三斤)纳猪肚中蒸之一石米熟。即出之。曝干。捣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渐渐加之。以瘥为度。忌猪肉。(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一]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一首

论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论亦阙而不言。今略陈其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

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

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则便羸瘦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故周易有否卦。干上坤下。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

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

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故录正方于后耳。凡此疾与脚气。虽同为肾虚所致。其脚气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脚气者。拥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阳气上。

故拥疾发。即宣疾愈也。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即拥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此可温也。若取下气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荆。又宜食鸡子马肉。此物微拥。亦可疗宣疾也。拥之过度。便发脚气。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事制度。使宽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时。取烂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下候心胸间气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呻之亦佳。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

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山茱萸(五两)泽泻(四两)牡丹皮(三两)附子(三两炮)桂心(三两)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范汪短剧深师古今录验必效文仲方等并同)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方。

黄连(二十分)苦参粉(十分)干地黄(十分)知母(七分)牡蛎(八分)麦门冬(十二分去心)栝蒌(七分一方无余并同)上七味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曝干。油袋盛用。浆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后。更服一年以来。此病特慎獐鹿肉。须慎酒炙肉咸物。吃索饼五日一顿。细切精羊肉勿着脂。饱食吃羊肉。须着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须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若觉热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还依前减。其方神效无比。余并准前方。忌猪肉芜荑。

[卷第十一] 将息禁忌论一首

夫人虽尝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亦不宜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亦不可强所不能堪耳。人不得每夜食。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若食气未消。而伤风或醉卧。当成积聚百疾。或多霍乱。令人暴吐。

又不欲触热而饮。饮酒伤多。即速吐之为佳。亦不可当风卧。及得扇之。皆令人病也。才不逮而思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力所不胜而举之。伤也。凡人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亦不欲雾露星月下卧。大寒大热大风。皆不用触胃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偏多则损人腑脏。故曰酸多即伤脾。苦多即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即伤心。甘多即伤肾。此是五行自然之理。又伤初即不觉。久乃损寿耳。夫吃生肉。必须日午前即良。二味之中其脍尤腥而冷也。午后阴阳交错。人腹中亦顺天时。不成症积。亦能霍乱矣。夫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

若不用洗手面及漱口。令人五脏干枯少津液。又冬夏月不用枕冷物。石铁尤损人。木枕亦损人。

纵不损人。及少年之时。即眼暗也。(通按此条虽附消渴后不单言消渴也凡病与不病患俱宜遵之后鱼肉菜米豆等仿此)

[卷第十一] 叙鱼肉等一十五件

羊肉甚补虚。患风及脚气不用吃。偶食即生姜和煮。又猪肉兔肉鹑肉牛肉驴马肉大鲤鱼河肫等并禁。不可食之。鹿肉微冷少吃。獐肉温不可炙吃。令人消渴。久吃炙肉。令人血不行。野鸡春月以后不堪吃。鲫鱼长六七寸以上并益人。仍不要生吃。生干脯不可吃。不消化为虫。

[卷第十一] 叙菜等二十二件

凡冬瓜食之下气。唯脚气相宜。令人寒中。不可多吃。能下积年药力。甚损人。久服令人虚坏筋骨。莴苣令人寒中。久食节骨头生冷水。令人发鬓白。兰香胡荽芸苔三物。不益人也。甘菊枸杞菜发丹石。少吃即温。多即冷。紫苏薄荷荏叶水苏温中益人。首蓿白蒿牛蒡地黄苗甚益人。长吃首蓿虽微冷。益人堪久服。凡菜皆取熟吃。不可生吃损人。薤虽荤。不同五辛。温中补筋骨可食。葱调诸候。但少吃无妨。多食令人虚冷。韭从二月以后青稍长。煮吃甚补。至四月上旬止不可食。从七月二十日后。即渐堪吃。至九月后冷。兼有土气。萝卜消食下痰甚宜人。生熟吃俱善。斜蒿不甚益人亦无损。蔓荆作齑令黄堪吃。芥发热动风伤筋骨。蒜伤血损药不可食。葵性滑。夏不堪食。冬曝干。熟时煮用。萝卜作齑下之。利大小肠。醋咸并伤筋骨。尤须节之。不可纵性。

叙米豆等九件(茶酒附之)(通按少吃任意犹云小任意吃也)白米甚益人。小豆绿豆白豆并动气。仍下津液。少吃任意。大豆甚下气益人。久服令人身重。荞麦不可食。小麦面吃之令人动热。不可频餐之。大麦面甚益人。性小冷。发癖气。

粳米性寒。南中(温湿)茶不可多吃。热温煮桑代之。酒有热毒。渍地黄丹参大豆即得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