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大率惊悸属痰与火。怔忡属血虚有火。(丹溪)
内因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汇补)
外候
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正传)
肝胆心虚
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富贵汲汲。贫贱戚戚。忧思过度。或遇事烦冗。则心君亦为之不宁。皆致惊悸怔忡之症。其脉弦者是也。(汇补)
郁痰
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大惊大恐。心为之忤。以致心虚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状。甚则心跳欲厥。其脉滑者是也。(汇补)
停饮
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漉漉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脉偏弦。(汇补)
气虚
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汇补)
血虚
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汇补)
痰结
有膏粱浓味。积成痰饮。口不作干。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者是也。(汇补)
气郁
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汇补)
阴火
有阴火上冲。头晕眼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汇补)
脉法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必读)
治法
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上炎者。治其肾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又惊者平之。所谓平者。平昔所见所闻。使之习熟。自然不惊也。(汇补)
用药
主以安神丸。心虚甚者。加茯神、人参。神不宁者。加柏子、枣仁、远志。痰。加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
水饮。宜用小半夏茯苓汤。气虚。用参、 。血虚。用四物。肾虚。用地黄汤。阳虚。用八味丸。痰结。用温胆汤。
或滚痰丸。气郁。用四七汤
【附:卑 】
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见人。即惊避无地。似失志状。此为卑 之病。由心血不足者。人参养荣汤。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
【附:失志】
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丸。辰砂为衣。日进三次。
惊悸怔忡选方
朱砂安神丸 治心乱烦热。胸中气乱。兀兀欲吐。膈上伏热。
黄连(一两半) 朱砂(一两) 生地 归身(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末之。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咽下。
镇心丸 治心血不足。怔忡多梦。如堕崖谷。
枣仁(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 麦冬 五味 茯神肉桂(各一两五钱) 熟地 龙齿 天冬 远志 山药(各一两五钱) 人参 朱砂(为衣各一两半)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下。
定志丸远志(一两) 菖蒲(二两) 茯神 茯苓(各三两) 人参(一两) 龙齿(一两)
蜜丸。辰砂为衣。米汤下三钱。
琥珀养心丹 治心跳善惊。
琥珀(二钱半) 龙齿( 另研一两) 远志 石菖蒲 茯神 人参枣仁(各五钱) 生地 归身(各七钱) 黄连(三钱) 柏子仁(五钱) 朱砂(三钱另研)
牛黄(一钱另研)
末之。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灯心汤下五钱。
归脾汤(方见中风) 四七汤(方见气症) 天王补心丹(方见中风)
温胆汤(千金)
半夏 枳实 竹茹 橘皮 甘草 白茯苓每服一钱至四钱。加姜枣煎服。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心内烦热。加黄连、麦门冬。口燥舌干。去半夏加麦门冬、五味子、天花粉。表热未消。加柴胡。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内热心烦。加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