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针秘传 » 金针秘传全文在线阅读

《金针秘传》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关灯直达底部

一奇经八脉总说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兹参考诸说,以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二奇经八脉总歌

正经经外是奇经,八脉分司各有名。任脉在前督属后,冲起会阴肾同行,阳跷跟外膀胱别,阴起跟前随少阴,阳维维络诸阳脉,阴维维络在诸阴,带脉围腰如束带,不由常度号奇经。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

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也。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是也。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是故任冲主身前之阴,督主身后之阳,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三任脉穴图

任脉穴图 二十四穴

四任脉穴歌

经脉之循于身以前、身以后者凭任、督二脉,以分上下左右

任脉二十四,穴行腹兴胸。会阴始兮曲骨从,中极关元石门通,气海阴交会,神阙水分逢,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阙鸠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宫华盖,璇玑上天突之宫,饮彼廉泉,承浆味融。

任脉穴分寸歌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石门穴,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号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中脘脐上四寸许,脐上五寸上脘在,巨阙脐上六寸五。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盖四八举,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颌下骨尖已,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央行腹里。行腹中央共二十四穴。

五督脉穴图

督脉穴图一 二十七穴

督脉穴图二 督脉穴图三 

六督脉穴歌

督脉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始长强,舞腰俞兮歌阳关,入命门兮悬枢当,脊中筋缩造至阳,灵台神道身柱详,陶道大椎至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分,后顶百会兮前顶,囟会上星兮神庭,素至水沟于鼻下,兑端交断交于内唇。

督脉穴分寸歌督脉龈交唇内乡,兑端正在唇端央,水沟鼻下沟中索,素宜向鼻端详。头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分为一尺有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当,发上一寸上星位,发上二寸囟会良,前顶发上三寸半,百会发上五寸央,在顶中央旋毛中,两耳尖上,可容爪甲。性理北溪陈氏曰:略近些北,犹天之极星居北。夫言一尺有二,而其数止一尺一寸者,何也?盖前后发际无穴,而必以前后发际量起,则有一寸在也。会后寸半即后顶,会后三寸强间明,会后脑户四寸半。后发入寸风府行,项后发际入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止,即百会后五寸半也。发上五分哑门在,后发际上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自此项骨下脊,分为二十有四椎。大椎上有项骨在,约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长强亦不算,中间廿一可排椎。大椎大骨为第一,二椎节后陶道知,第三椎间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须疑,第六灵台至阳七,第九身内筋缩思,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悬枢之穴奇,十四命门肾俞并,十六阳关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长短随。共二十七穴。

七冲脉穴图

冲脉穴图 十一穴

八冲脉穴歌

冲脉侠脐起横骨,太气四注肓俞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仍流行。

冲脉穴分寸见足少阴肾经。

九阳跷脉穴图

阳跷脉穴图 十一穴

十阳跷脉穴歌

阳跷穴起申仆阳,居肩巨骨乡,俞地仓巨泣,终于睛明一穴强。

阳跷脉分寸歌阳跷脉起足大阳,申脉外踝五分藏,仆参后绕跟骨下,附阳外踝三寸乡,居监骨上陷取,肩一穴肩尖当,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俞坊,口吻旁四地仓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内出睛明昂。

跷者足也,奇经涉于足者之名也。曰阳者,以其所行阳经也。阳跷者,谓足太阳经之别脉也。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脉穴,绕后跟骨下仆参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附阳穴,又与足少阳会于季胁软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又与手阳明会于膊骨头肩端上肩穴,又上行肩尖上两叉骨巨骨穴,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俞穴,又与手足阳明会夹口吻旁四分地仓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穴,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七分承泣穴,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目内外一分睛明穴也。

十一阴跷脉穴图

阳跷脉穴图 三穴

十二阴跷脉穴歌

阴跷起于然骨后,上行照海交信列,二穴原本足少阴,足之太阳睛明接。

阴跷脉分寸歌阴跷穴起足少阴,足内踝前然骨后,踝下一寸照海真,踝上二寸交信列。

阴跷者,以其所行阴经,为足少阴之别脉也。起于肾经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然骨后,上循内踝之下一寸照海穴,又循太溪于足内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从交信上循至目内,合于太阳。阳跷,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之用矣。此阴跷循行之经穴也。

考正阴跷穴道《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脉,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入鸠,属目内,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非谓起于然谷穴,而终于睛明穴也。而李时珍乃谓起于然谷穴,终于睛明穴。张介宾《类经》亦纪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金鉴》孚而合之,独《针灸大成》只有照海、交信二穴,左右凡四穴。予甚骇然,悉难为则,沉思细考图经,交信为阴跷之,照海乃阴跷所生,然谷无生会之语。而睛明穴下《气府论》注曰:手足太阳、阳明、阳跷五脉之会。并无阴跷会属之文,无他,时珍先生之谓起于然谷穴者,是误看后字也,终于睛明穴者,是误看属目内,合于太阳之合字也,介宾先生之纪四穴者,是著书之繁冗,失细谛之思也。何者?阴跷之穴,纪四而跷脉分男女注内,按有云阴跷为少阴之别脉,起于照海穴。由此观之,矛盾不期而见之也。二先生者,俱为后学之指南,而著作犹有差失。吁!著作之难,不诚然哉。予不揣遵图经之交信、照海为阴跷之会者,而绘纪之。不知有小补于阴跷之当否。

十三阳维脉穴图

阳维脉穴图 十七穴

外关:三焦经穴在掌背去腕二寸骨缝两筋陷中伏手取之主风寒经络皮肢病与临泣主客相应凡治必先取外关而刺之

十四阳维脉穴歌

阳维脉起穴金门,阳交日月俞经,臂肩井天过,风池脑空接承灵,正营目窗并临泣,阳白仍还循本神,风府哑门会督脉,左右三十四穴成。

阳维脉分寸歌阳维穴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肋端日月会少阳,肩后胛上寻俞,臂肘上七寸当,肩上陷中肩井地,天穴在缺盆乡,耳后陷中风池会,枕骨之下脑空彰,脑前寸五承灵市,灵前一寸正营场。目窗只隔正一寸,入发五分临泣详,阳白眉端一寸度,本神入发四分量,项后哑门入发际,入发一寸风府疆。

考正阳维穴道粤稽阳维穴道,《类经》凡十三穴,则无日月、臂、承灵、目窗四穴。李时珍左右凡三十二穴,有居、会而无日月、风府、哑门三穴。又考《针灸大成》穴凡三十四,有会而无臂。合诸家稽之《图经》穴道,无阳维之会者去之,有阳维之会者纪之,实得一十七穴,左右亦成三十四矣。今遵图经穴属,逐一而缕明之。金门穴足太阳之,阳维别属也。起足外踝下一寸,行于足少阳经之足外踝上七寸。阳跷穴乃阳维之也,三肋端横之。日月穴,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又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骨上,廉俞穴也。肘上七寸之臂,是手足太阳、阳维之会。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缺盆中上毖骨际之天穴,乃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也。耳后陷中之风池,枕骨下之脑空,脑前寸五之承灵,灵前一寸之正营,隔营一寸之目窗,眉上一寸之阳白,入发四分之本神,俱属少阳、阳维之会。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者,入发五分之临泣穴也。项后入发之哑门,入发一寸之风府二穴者,系督脉、阳维之会也。

约上诸穴,实阳维之左右三十四穴也。晰明于此,求正后之贤者。

十五阴维脉穴图

阴维脉穴图 七穴

内关:心包经穴去掌二寸两筋间紧握拳取之主心胆脾胃之病与公子小主客相应凡治必先取内关而刺之

十六阴维脉穴歌

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舍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连舌本,此是阴维脉维阴。

阴维脉分寸歌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之上寻筑宾,少腹之下称府舍,大横平脐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门直乳二肋缝,天突结喉下一寸,喉上中央舌本下,穴名廉泉通肾津。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者,谓起于足少阴肾经之内踝后上分中筑宾穴,与足太阴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又平脐去中行三寸半大横穴,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缝之下二寸腹哀穴,又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期门穴,又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从天突上行,在颔下结喉上,口中舌本下廉泉穴而终。此阴维脉气所发也。

十七带脉穴图

带脉穴图 六穴

临泣:二穴足少阳经穴少阳所注为主四肢头项耳目齿咽诸病与外关主客相应凡治必先取临泣而刺之

十八带脉穴歌

带起少阳带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上,周回季胁束带然。

带脉穴分寸歌带脉部分足少阳,季胁寸八是其乡,由带三寸五枢穴,过章五三维道当。

带脉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从带脉穴下三寸即五枢穴也。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即维道穴也。

考正带脉穴道带脉之穴,李时珍谓起于季胁之章门,循带脉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凡八穴。张介宾《类经》谓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穴名带脉。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凡四穴。《金鉴》与《针灸大成》均言带脉五枢、维道凡六穴。考之《图经》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属带脉之会。章门穴,乃脾之募藏之会,非带脉之会也。时珍穴之四,介宾穴之二,较之《图经》俱有差失。今遵《图经》、《金鉴》、《大成》穴属,而缕绘之,以质后之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