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典 » 通典全文在线阅读

《通典》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关灯直达底部
  古雍州上今置郡府二十四 縣百三十一

  京兆雍二十三縣萬年 長安 鄠 藍田 咸陽 醴泉 三原 雲陽 涇陽 櫟陽 高陵 渭陽 昭應 金城 富平 武功 宜壽 好畤 美原 同官 奉天 華原 奉先   華陰華三縣鄭 華陰 下邽   馮翊同七縣馮翊 朝邑 白水 澄城 韓城 郃陽 河西   扶風岐九縣雍 扶風 郿 岐山 陳倉 麟遊 岐陽 虢 普潤   汧陽隴五縣汧源 汧陽 吳山 華亭 南田   新平邠四縣新平 三水 永壽 宜祿   安定涇五縣安定 陰盤 臨涇 良原 靈臺   彭原寧六縣定安 羅川 彭原 襄樂 定平 豐義   安化慶十縣安化 樂蟠 合水 馬嶺 方渠 同川 洛源 延慶 華池 懷安   平涼原五縣平高 平涼 蕭關 百泉 他樓   靈武靈六縣迴樂 靈武 懷遠 溫池 安靜 鳴沙   五原鹽二縣五原 白池   寧朔宥三縣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鄜五縣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中部坊三縣中部 鄜城 宜君   延安延九縣膚施 延安 延川 延水 延昌 敷政 臨真 金明 豐林   咸寧丹五縣義川 雲巖 門山 汾川 咸寧   上郡綏五縣龍泉 城平 綏德 延福 大斌   銀川銀四縣榆林 撫寧 真鄉 開光   新秦麟三縣新秦 連谷 銀城   朔方夏四縣朔方 寧朔 長澤 德靜   九原豐三縣九原 永豐 豐安   榆林勝二縣榆林 河濱   安北府

  古雍州

  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雞山,南流至今燉煌郡,經三危山,過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張掖郡張掖縣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張掖郡界中。涇屬渭汭,涇水出今平涼郡平高縣。渭水出今隴西郡渭源縣。屬,連也。水北曰汭。言理涇入於渭,經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祿縣。水經云:「汭水經宜祿,一名宜祿川水。」漆、沮既從,灃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華原、富平界,亦曰洛水。灃水出今長安縣之南山。言漆、沮既從入渭,灃水亦來同也。荊、岐既旅,荊山在今富平縣。岐山在今扶風郡岐山縣。荊山在岐東。言二山理畢,可旅祭。終南、惇物,至于鳥鼠。終南、惇物二山,皆在今長安及武功二縣。鳥鼠山在今隴西郡首陽山西南。言自終南西出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于瀦野。高平曰原,下溼曰隰。瀦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縣即瀦野澤。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長沙、衡陽閒是,徙居於此,分而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敘也。三危山在今燉煌郡縣界。厥土黃壤。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支縣,龍門山在今絳郡龍門界,皆河水所經。會于渭汭。」逆流曰會。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所雍閉。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即吳嶽,在今汧陽郡吳山縣。藪曰弦蒲,在汧陽郡汧陽縣。川曰涇汭,汭在豳地。詩大雅公劉之篇曰「汭鞠之即」。〈窏,于改帚〉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馬牛,穀宜黍稷。」兼得禹貢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酆、鎬,則雍州為王畿。酆邑在灃水,鎬京在灃水之東,並在今長安縣界。及平王東遷雒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乃為秦地矣。至孝公作為咸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地。關中記云:「東自函關、弘農郡靈寶縣界,西至隴關今汧陽郡汧源縣界,二關之閒,謂之關中,東西千餘里。」其在天文,東井、輿鬼則秦之分野,漢之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風、馮翊、華陰之西境、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等郡。兼得魏、趙之交。漢之高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也,宜屬魏。漢之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屬趙。始皇置四十郡,此為內史、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隴西今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等郡地是。及雲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餘郡縣,自漢以後歷代開置。其伊吾以西,並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臨洮、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燉煌,古雍州域內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雍州域外。秦滅,項籍分秦地為三國,曰雍、以章邯為王,都廢丘,今京兆府金城縣。塞、以司馬欣為王,都櫟陽,即今縣。翟,以董翳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縣。謂之三秦。漢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為涼州,領郡十,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屬并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又置司隸。領三輔,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後漢司隸、涼州並如前代。州理於隴,今天水郡隴城縣。魏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三輔仍舊屬司隸。改京兆尹為大,馮翊、扶風各除左右。晉置雍州、領郡國七,理京兆。涼州、領郡國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領郡六,理上邽,今天水郡。愍帝之後,劉聰、石勒、苻堅、姚萇相繼據之。及姚泓為宋武帝所滅,後屬赫連勃勃,其州縣之名不可得而紀也。後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長安也;秦州理天水,今郡上邽縣;南秦州理洛谷城,今天水郡伏羌縣。頗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後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數。隋氏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詳所統。餘州皆然。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京畿、京兆府,華陰、馮翊、扶風、新平等郡。關內道、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咸寧、銀川、平原、九原、會寧、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隴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燉煌、酒泉、金城、安鄉、寧塞、臨洮、和政、張掖、伊吾等郡。

  京兆府東至華陰郡百八十里。南至洋川郡六百二十里。西至扶風郡三百十七里。北至中部郡三百十二里。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西南到洋川郡六百里。西北到新平郡三百十里。東北到馮翊郡三百七十里。去東京八百三十里。府東西三百二十里。戶三十三萬四千六百七十,口九十二萬三十一。

  今之雍州,理長安、萬年二縣。周之舊都,平王東遷而屬秦,始皇以為內史地。漢高祖初屬塞國,後更為渭南郡,尋罷,復為內史,武帝分為右內史,秦於右北分涇水,置鄭渠,灌田四萬餘頃。漢置白渠,灌四千五百餘頃。後更分京兆尹。領縣十二。後漢因之。領縣十。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兼置雍州,領郡國七,理於此。後魏亦然。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大唐初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周謂幽王以上。漢謂西漢。晉愍帝亦暫都於此,凡四年。後魏孝武帝自洛陽來都之,是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禪後周。其間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於此。前趙劉曜為石勒所滅。前秦苻堅為姚萇所滅。後秦姚泓為晉將劉裕所滅。今號西京。漢高帝自櫟陽徙都長安,至惠帝方發人徒築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開皇三年,移築新都,號曰大興,今城是也。武德以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稱西京。領縣二十三:

  萬年漢有萬年,屬左馮翊,今在櫟陽東北二十五里櫟陽故城是。至後周,始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隋改為大興縣。武德初,復舊。有白鹿原,亦謂之霸上,霸陵也。有軹道,秦子嬰降處。有少陵原,則漢宣許后陵。霸水。滻水,則荊溪、獨柳水下流也。渭水。御宿川,漢武帝遊觀,嘗宿此川,故名之。漢南陵縣城,在今縣東南二十四里。又有漢杜城,則周之杜伯國地。更始墓,在今縣東北。長樂坡本名滻阪,及隋文帝更名。

  長安漢高帝置。周文王作酆,今縣西北靈臺鄉豐水上是也。武王理鎬,今昆明池北鎬陂是也。有阿房宮,終南山,龍首山。細柳原,周亞夫所屯處。坤元錄云:「漢長樂宮在縣北故城中。」又有渭水、豐水、鎬水。又有定昆池。大唐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池。

  鄠夏有扈國亦謂之觀扈,至秦改為鄠。姚察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殷有崇國,皆在此界。有甘亭,啟戰處。

  藍田秦舊縣,出美玉。後周閔帝置藍田郡,武市省郡。玉之美者曰球,次曰藍。蓋以縣出玉,故名之藍田。有關,秦嶢關也。秦嶺在此界。

  咸陽周文王葬畢公在西北。初王季都之,後畢公封焉。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咸陽城,秦所都也。漢渭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即秦之杜郵,白起死於此也。有長陵城,漢高帝長陵,因以名縣。漢武帝作長安城,西門曰便,橋與門相對,因號便門橋,今名便橋,在縣東南。

  醴泉漢谷口縣地,故城在今縣北。西魏置寧夷郡。後周改為秦郡。有九嵕山。隋改為醴泉縣。有蘇武墓。

  三原漢池陽縣地。苻堅於嶻嶭山北置三原護軍。後魏罷護軍,置三原縣。嶻,才薛反。嶭,五結反。

  雲陽漢舊縣,亦美陽縣地。有故雲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也。晉書云:「即本匈奴鑄金人祭天,所謂之休屠金人。」有鄭國渠、大白渠。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今平涼郡界涇陽故城是也。後漢及晉池陽縣北地。有長平阪、涇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

  櫟陽秦舊縣也。秦獻公自雍徙居。漢高元年,封司馬欣,屬左馮翊。又曰萬年縣,高帝置。按高帝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置萬年縣為陵邑二縣,故櫟陽城亦云萬年城。後魏孝文帝分萬年置彰縣,宣武帝又分為廣陽縣。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高陵二縣,更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縣城,即今縣是。有沮水。

  高陵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一里高陸故城是也。後魏移居今所。有後秦姚萇墓。

  渭陽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姚時所置。漢初有渭南縣,蓋取以為名。有西魏武帝陵。

  昭應本周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杜注:「在京兆新豐縣,秦滅以為邑。」漢高帝四年置,屬京兆尹,以太上皇思彭城之豐縣,乃築此城,徙豐人以實之,名新豐。武太后改曰慶山,後置會昌郡於驪山下,遂廢新豐併入焉,改為昭應。漢王與項羽會於鴻門,在此縣界。有湯泉,其院宇後周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餘株。後漢馮衍墓,在新豐縣南四里。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漢成帝昌陵。有戲水亭,即周幽王之死處。

  金城周曰犬丘,秦曰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王,都於此。漢高帝改名槐里。武帝又割置茂陵縣,有武帝茂陵。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縣,有昭帝平陵。魏改為始平。開元中改為金城,有馬嵬故城。孫景安征塗記云:「馬嵬所築不知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驎以數千人保馬嵬,即此也。」

  富平本漢舊縣,後漢移富平縣於今彭原郡界富平故城是也。晉又移北地郡之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德城。後周改為中華郡。武太后天授二年屬宜州。有荊山,沮漆水。有西魏文帝陵,後周武帝陵。

  武功本漢舊縣。周后稷封於斄,即此。斄音台。又漢美陽縣。晉屬始平郡,後周屬扶風郡。後魏又為美陽縣,故城在今縣北七里。又於美陽置武功郡,後周武帝省武功郡及美陽縣。按自此以前,其地北屬斄,斄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二里。其年又置武功縣,屬扶風郡,即今縣是。隋恭帝義寧元年為稷州,尋廢之,復故。武后天授二年屬稷州,尋復故。有斜谷水,出衙領山,北流至郿,入渭。又有敦物山。

  宜壽漢盩厔縣,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後周武帝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恆州,領周南郡。後廢恆州。三年移盩厔縣於此。大唐天寶中,改為宜壽。漢長楊宮、五柞宮並在此。有駱谷關。

  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

  美原本漢頻陽縣,故城今在縣南三里,在頻水之陽,秦厲公置。今縣是高宗分富平縣置。有平陽山。

  同官本漢祋祤縣。晉為頻陽縣。苻堅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罷護軍,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後周武帝自銅官故城移於今所。後魏以前作銅官,隋以後作同官。祋,丁活反。祤音詡。

  奉天緣皇家陵寢,武太后分醴泉縣置。

  華原後魏置北雍州,西魏改為宜州,又置北地郡,尋改為通川郡。武德初復置宜州,罷郡。

  奉先開元初,改同州蒲城縣置。

  華陰郡東至弘農郡二百三十五里。南至武當,山澗阻遠無路,居西京路一千一百十九里。西至京兆府百八十里。北至咸寧郡三百三十里。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隔華山。西南到洋川郡,山澗阻遠無路,取京路八百十里。西北到中部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馮翊郡七十八里。去西京百八十里,去東京六百七十里。戶二萬二千七百四十四,口一十萬八千三百。

  華州今理鄭縣。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國語曰:「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春秋時為晉地,左傳曰:「晉侯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華山。」戰國為秦魏二國之境。今華陰郡界有古長城,則秦之分境。西嶽華山在焉。秦為內史地,漢屬京兆尹。後漢為京兆、弘農二郡,魏晉皆因之。後魏置華山郡,後又於華山郡北置東雍州,西魏改東雍州為華州。今馮翊郡。隋初郡廢,而華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京兆馮翊郡。大唐復置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尋復舊。或為華陰郡。領縣三:

  鄭有少華山。漢舊縣。

  華陰故魏之陰晉。秦曰寧秦。漢曰華陰。武太后改曰仙掌。太華山在南。有潼關,左傳所謂桃林塞也。本名衝關,河自龍門南流,衝激華山東,故以為名。按:秦函谷關在漢弘農郡弘農縣,即今陝郡靈寶縣界。武帝元鼎三年,徙於新安縣界。至後漢獻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出函谷關。自此以前,其關並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即是中閒徙於今所。國之巨防,不為細事,史官闕載,斯亦失之。華嶽南北廟,其柏樹二千餘株,後周文帝所植。有後漢太尉楊震及苻堅秦丞相王猛墓。今潼關西道北行楊震碑,見存。周文帝破東魏軍,殺大將竇泰於此。其潼谷關者,因水立稱,故潘岳西征賦云「溯黃巷以濟潼」。隋大業七年,移於南北鎮城閒坑獸檻谷置,去舊關四里餘。至大唐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為路。玄宗開元十二年,於華州嶽祠南之通衢立碑,御製其文及御書,舊路在嶽北,因是移於嶽南。漢船司空故縣,在今縣理東北五十里是。

  下邽秦漢舊縣。取邽戎之人而來為此縣。又有漢蓮勺縣故城,在東北。

  馮翊郡東至河東郡八十一里。南至華陰縣七十八里。西至華陰郡下邽縣八十九里。北至中部郡鄜城縣二百四十二里。東南到華陰郡華陰縣東北界七十八里。西南到京兆府二百七十里。西北到京兆府同官縣九十五里。東北到絳郡龍門縣界百六十六里。去西京二百七十里,去東京六百二十里。戶五萬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五千五百六十。

  同州今理馮翊縣。春秋時屬秦,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漢史曰:自高陵以東,皆魏分。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項羽分為塞國。漢高帝初置河上郡,後復為內史。景帝時為左內史。武帝改為左馮翊。後漢因之。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後魏亦然,兼置華州。西魏改華州為同州,以「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而馮翊郡如故。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馮翊郡。大唐為同州,或為馮翊郡。領縣七:

  馮翊古芮國。漢臨晉縣地。有沙苑,北齊神武為後周文帝所敗處。有洛水、商原,商原所謂商顏。

  朝邑古大荔戎國。漢臨晉縣故城在西南。有蒲津關。河橋,秦后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之道。有長春宮,後周武帝置。有苦泉,其水鹹苦,羊飲之而肥美,今泉側豐羊牧。

  白水秦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漢彭衙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左傳云秦晉戰於彭衙,即此也。亦漢粟邑縣地。後魏置今縣。

  澄城漢之徵縣,有神坑,在今州西三十里。漢武帝時,莊熊羆上言,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於是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按坑即龍首渠之尾也。後魏置澄城縣。徵澄音相近,故名。秦王官城在今縣西北是。

  韓城古韓國謂之少梁。漢為夏陽縣。有梁山,禹貢「理梁及岐」,詩韓奕篇曰「奕奕梁山」是也。有韓原,即左傳秦晉戰於韓原是也。有龍門山,即禹導河至於龍門是也。魚集龍門,上即為龍,皆在此。龍門城在縣東北,極嶮峻。又有龍門關,後周分為郃陽及今縣。

  郃陽漢舊縣,在今郃水之陽,即大雅大明之詩所謂「在郃之陽」。有郀首水、羈馬城。郀,苦姑反。

  河西武德三年置。有劉仲城,漢高帝兄封於此。有長城,魏惠王所築以備秦。姚武壁、伏陸壁,並在縣西北,皆嶮固。

  扶風郡東至京兆府三百十七里。南至漢中郡六百七十里。西至汧陽郡百五十九里。北至安定郡二百六十里。東南到京兆府界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河池郡四百里。西北到安定郡三百里。東北到新平郡百六十二里。去西京三百十七里,去東京千一百七十里。戶五萬七千七十,口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七十。

  岐州今理雍縣。春秋以來為秦都,秦德公元年初居雍,至獻公始徙櫟陽。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漢高初屬雍國,後分為中地郡,復為內史。武帝分雍為右內史,後置主爵中尉,後更名都尉。又改為右扶風。魏除右字,但為扶風郡,亦為重鎮。曹公使張郃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郿,皆不克。晉因之。後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後魏亦有扶風郡,好畤、始平、美陽、槐里、盩厔五縣,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為岐陽郡。隋初郡廢,置岐州;煬帝初州廢,置扶風郡。大唐為岐州,或為扶風郡。領縣九:

  雍漢舊縣,汧水所經。有岐陽宮。秦回中宮在縣理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候騎至雍,即此。

  扶風後周置燕州。

  郿漢舊縣。秦寧公徙居平陽,即此。斜水自此入渭。董卓郿塢在此,高原七丈,號曰萬歲塢。有太白山、終南山、東積石原、西鎮石原、五丈原。

  岐山漢雍縣地。有岐山,周文王徙於岐,即此縣也。五將山,苻堅為姚萇將吳忠所執於此。

  陳倉漢舊縣。魏為重鎮,明帝太和二年,蜀將諸葛亮攻圍,郝昭守之,不拔。周於此置顯州。有汧水、散關、寶雞祠。舊關故城在縣南。

  麟遊隋置鳳梧郡,尋改為麟遊郡。武德元年廢郡,置麟州。有九成宮,即隋仁壽宮,隋文帝崩於此。

  岐陽漢杜陽縣。

  虢古虢國。魏之西虢。有磻溪,太公釣魚於此。

  普潤隋大業初置。

  汧陽郡東至扶風郡百五十九里。南至河池郡四百三十里。西至天水郡三百里。北至安定郡百六十五里。東南到扶風郡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天水郡百十里。西北到平涼郡界百八十里。東北到安定郡百六十里。去西京四百六十五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戶二萬二千八百六十八,口一萬七千三百九十。

  隴州今理汧源縣。春秋秦國之地,始皇屬內史。漢屬右扶風。後漢、魏、晉屬扶風郡。西魏置隴東郡,兼置東秦州,後改為隴州。因山為名。隋初郡廢,而隴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扶風郡。大唐復置隴州,或為汧陽郡。領縣五:

  汧源漢汧縣,故城在今縣南。有弦蒲藪、汧水、汧山,隴山一曰隴坻。漢隴關,王莽命右關將軍王福曰「汧隴之阻,西當戎狄」,今名大震關,在縣西。

  汧陽漢隃麋縣地。後魏置汧陽郡。

  吳山漢汧縣地。有吳嶽。後魏孝文於此置長蛇縣。

  華亭有汭水。職方曰「其川涇汭」。

  南田隋故安夷關在今縣西。

  新平郡東至中部郡三百二十五里。南至京兆府二百八十二里。西至安定郡百九十里。北至彭原郡百四十二里。東南到京兆府三百十里。西南到扶風郡百六十里。西北到安定郡百九十里。東北到中部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二百八十里,去東京千二百三十里。戶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口十二萬一千五百六十。

  邠州今理新平縣。古豳國,昔公劉居豳,即其地也。豳,故栒邑是。秦始皇屬內史。漢為右扶風、安定、北地三郡地。後漢末,置新平郡,兼舊安定為二郡地。魏晉亦同。西魏置豳州,後周及隋皆因之。煬帝初州廢,以其地為安定、北地二郡。大唐復置豳州,開元十三年改「豳」為「邠」,其後或為新平郡。領縣四:

  新平漢漆縣。苻堅墓在此。

  三水漢舊縣地。西魏置恆州。亦漢栒邑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北。

  永壽武德三年置。姚興將齊難故城在縣西,其南西北三面嶮絕。又有南豳故城,後魏末置,在縣北,其東西南三面嶮絕。又有後魏莫營閭,在縣西南。

  宜祿漢鶉觚縣地。後魏置。有汭水,水經云:「東經宜祿川,一名宜祿川水。」

  安定郡東至彭原郡一百七十里。南至扶風郡二百六十里。西至平涼郡百八十五里。北至安化郡三百二十里。東南到新平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汧陽郡百六十里。西北到平涼郡二百八十五里。東北到彭原郡百八十里。去西京四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戶三萬五百五十五,口十七萬五千五百六十。

  涇州今理安定縣。春秋秦地。始皇時屬北地郡。武帝分置安定郡。後漢徙其人以避羌寇,郡寄在美陽。今京兆府武功縣界美陽故城是也,順帝移於此。魏晉亦為安定郡。後魏太武帝置涇州,蓋以涇水為名。隋為安定郡。大唐為涇州,或為安定郡。領縣五:

  安定漢舊縣,又漢三水縣。有左右谷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烏氏故城在東。

  陰盤漢舊縣。後魏兼置平涼郡。天寶初改為潘原。

  臨涇漢舊縣。有後魏故朝那城。

  良原漢三水縣之地。隋置今縣。

  靈臺後魏置鶉觚縣。天寶中改此。

  彭原郡東至中部郡二百二十五里。南至新平郡百四十二里。西至安定郡百七十里。北至安化郡百二十七里。東南到上都三百三十里。西南到安定郡百八十里。西北到安定郡臨涇縣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洛交郡直羅縣三百八十里。去西京四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戶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二十萬六千三百九十。

  寧州今理定安縣。夏之季公劉之邑。春秋時戎地。即義渠戎國。戰國時屬秦,始皇初為北地郡。漢為北地、上二郡地。後漢屬北地、安定二郡地。魏晉未詳。按晉史云,自愍帝時,其地沒於劉聰。郡縣之名,不得知也。他皆類此。後魏獻文帝置華州,孝文改為班州,後改為邠州,又改為豳州。西魏改為寧州,立嘉名也。後周分置趙興郡。隋煬帝初,改寧州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郡。大唐復置寧州,或為彭原郡。領縣六:

  定安漢泥陽縣地。有洛水,一名馬嶺川。

  羅川漢陽周縣,今縣城是。後魏為顯州,隋改為羅川。天寶初改為真寧。有橋山,黃帝葬處。

  彭原漢曰彭陽縣,亦後漢富平縣地。西魏置蔚州,後置雲州。隋改曰彭原縣。隋天固堡在縣南,極嶮絕。

  襄樂漢襄洛縣地。後魏改「洛」為「樂」,即今縣西城。

  定平漢泥陽縣。

  豐義武德二年置。本漢彭陽縣也。

  安化郡東至洛交郡三百九十里。南至彭原郡五百三十里。西至平涼郡三百七十里。北至五原郡五百五十里。東南到洛交郡三百九十里。西南到安定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靈武郡六百四十里。東北到延安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里。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口一十萬七千四百六十。

  慶州今理安化縣。周之先不窋所居。春秋時義渠戎之地。秦滅之,始皇以屬北地郡。二漢因之。西魏置朔州。後周廢。隋文帝置慶州,煬帝初置弘化郡。大唐復為慶州,或為安化郡。領縣十:

  安化漢郁郅縣地,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樂蟠漢略畔道地。有夷曰道。故城在今縣北。

  合水

  馬嶺漢舊牧地,川形似馬領也。漢靈州縣故城在嶺北。有山在西北。

  方渠漢舊縣。

  同川武德年置。

  洛源漢歸德縣地,後漢岑彭所封也。隋置。洛水所出。

  延慶

  華池西魏屬蔚州。

  懷安隋柳谷城。武德六年置縣。

  平涼郡東至安定郡二百八十里。南至天水郡五百里。西至會寧郡四百里。北至靈武郡五百六十里。東南到安定郡三百八十里。西南到天水郡四百七十里。西北到靈武郡五百六十里。東北到安化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八百一十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五百八十,口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

  原州今理平高縣。春秋時屬秦,始皇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後漢因之。晉屬新平郡。後魏太武帝置高平鎮,後為太平郡兼置原州,後置總管府。隋初郡廢,而原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平涼郡。大唐為原州,或為平涼郡。領縣五:

  平高漢高平縣。有笄頭山,語訛亦曰汧屯山,涇水所出,一名崆峒山。隗囂使將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又有逢義山。有木峽關。

  平涼漢朝那縣地。有可藍山。漢涇陽縣故城今縣南。

  蕭關漢朝那縣地,古蕭關也。漢文時,匈奴入關,即此也。瓦亭關,隗囂使將牛邯守處。

  百泉漢朝那縣地。後魏置今縣。有彈箏峽,在郡東南。

  他樓漢高平縣地。貞觀六年置今縣。

  靈武郡東至五原郡三百里。南至彭原郡三百里。西至……北至……東南到安化郡六百四十里。西南到豐安軍百八十里。西北到……東北到九原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里。戶萬二千九十,口五萬三千七百。

  靈州今理迴樂縣。春秋時秦地,始皇屬北地郡,二漢皆因之,晉亦同。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舊是赫連果地,至明帝置靈州,初在河北,後於果園所築城以為州,今郡是也。後周又置普樂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靈武郡。大唐為靈州,或為靈武郡。領縣六:

  迴樂漢富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靈武漢舊縣,亦漢富平縣。後魏薄骨律鎮將分河流為河渠溉田,人大獲其利。後周置歷城縣。後魏平三齊後,徙歷下人於此,遂有歷城之名。後周以為郡。武德五年置縣。

  懷遠亦漢富平縣地。後置六鎮三戍,在此縣界北。隋大業長城在此縣界河外。

  溫池亦富平縣地。舊曰弘靜,分置今縣。後魏薄骨律鎮倉城在此。    安靜舊曰弘靜。有賀蘭山、樓樹山、空青山。

  鳴沙後周置會州,隋置環州。

  五原郡東至上郡六百八十里。南至安化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會寧郡八百里。北至寧朔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延安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七百里。西北到靈武郡三百里。東北到朔方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五十里,去東京二千一十里。戶三千五百六十,口一萬八千二百。

  鹽州今理五原縣。春秋戎狄之地。秦漢屬北地郡。漢有五原縣,城在今榆林郡界。後魏置大興郡。西魏改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後改為鹽州。北近鹽池為名。隋初廢,煬帝初置鹽川郡。大唐為鹽州,或為五原郡。領縣二:

  五原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置縣。

  白池

  寧朔郡東至朔方郡二百一十里。南至五原郡一百四十里。西至靈武郡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北都護府八百里。東南到朔方郡長澤縣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朔方監一百三十里。西北到定遠軍城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朔方郡四百一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九十里。戶七千五百九十,口三萬四千三百二十。

  宥州今理延恩縣。前代土地與五原郡同,所謂「六胡州」也。大唐開元二十六年置宥州,蓋以康待賓反於此,亦既克獲,赦其餘黨,遂置此州,以寬宥為名也。後為寧朔郡。領縣三:

  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郡東至咸寧郡一百八十里。南至中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安郡一百五十里。東南到中部郡二百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西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東北到延安郡百三十里。去西京四百四十里,去東京九百二十里。戶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口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七。

  鄜州今理洛交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漢屬上郡、左馮翊之地。後漢屬上郡。魏武帝省焉。暨晉,陷於戎狄。後魏置東秦州,後為北華州。後周改為敷州。隋煬帝初,改為鄜城郡,尋改為上郡。大唐為鄜州,或為洛交郡。領縣五:

  洛交漢雕陰郡地。隋置今縣。

  洛川漢鄜縣地。隋置今縣。

  三川漢翟道縣地。苻堅於長原置長城縣,後魏改焉。

  直羅漢雕陰縣地。武德三年置縣。

  甘泉

  中部郡東至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京三百十里。西至彭原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洛交郡百四十里。東南到馮翊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新平郡三百十里。西北到安化郡三百里。東北到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三百十里,去東京九百三十里。戶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口十萬八千四百三十。

  坊州今理中部縣。歷代與洛交郡同。後周時,元皇帝作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馬坊。大唐因舊跡,武德二年,以鄜州南故城舊馬坊置坊州,姚萇置杏城鎮,在今郡西。本置州,因馬坊為名。或為中部郡。領縣三:

  中部漢翟道縣地。隋置內部郡。

  鄜城漢鄜縣地。古長城在縣東。

  宜君

  延安郡東至大寧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洛交郡百五十里。西至安化郡四百五十里。北至朔方郡三百八十里。東南到文城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洛交郡百三十里。西北到朔方郡長澤縣百七十里。東北到上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六百七十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戶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口九萬三千四百。

  延州今理膚施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此地也。漢初屬翟國,尋屬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後漢亦屬上郡。後魏置東夏州,後又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隋文帝廢,煬帝復置延安郡。大唐為延州,或為延安郡。領縣九:

  膚施漢舊縣。

  延安漢膚施縣地,隋置縣。

  延川漢臨河縣地。西魏置文安縣,隋改之。

  延水

  延昌

  敷政

  臨真漢高奴縣地。後魏置今縣。

  金明漢高奴縣,董翳所都。有清水。後魏置廣樂縣,隋改今縣。

  豐林漢臨河縣地。武德二年置今縣。

  咸寧郡東至文城郡一百七十里。南至馮翊郡三百二十里。西至洛交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安郡三百里。東南到馮翊郡韓城縣界百三十里。西南到中部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延安郡臨真縣界八十里。東北到延安郡延水縣界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五百七十里,去東京九百二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口八萬四千六百七十。

  丹州今理義川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屬秦,二漢屬上郡。西魏分置汾州,後改丹州,兼置義川郡。後周因之。隋初郡廢,而丹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延安郡。大唐分置丹州,或為咸寧郡。領縣五:

  義川後魏置。

  雲巖後魏置。

  門山後周置。地有門山。

  汾川後魏置。

  咸寧後魏置。

  上郡東至昌化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延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朔方郡四百里。北至銀川郡一百六十里。東南到大寧郡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延安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銀川郡二百四十里。東北到銀川郡界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二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二十里。戶一萬五百五,口八萬四千六百三十。

  綏州今理龍泉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為上郡。漢初屬翟國,後改上郡。後漢因之。西魏置安寧郡,兼置綏州。隋初郡廢,而綏州如故;煬帝初改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取漢雕陰縣地為名。雕山在其西南。大唐復為綏州,或為上郡。郡城貞觀初築,實中,四面甚嶮。領縣五:

  龍泉漢膚施縣地。漢上郡故城在縣東南。後魏置上縣。有疏屬山、無定河。

  城平漢膚施縣地。後魏置此。

  綏德後魏置。

  延福隋置。縣城三面因崖,甚嶮。

  大斌

  銀川郡東至昌化孟津河中流為界二百里。南至上郡一百六十里。西至朔方郡二百里。北至榆林柘珍驛二百三十里。東南到上郡二百四十里。西南到上郡交土堆七十五里。西北到朔方郡界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榆林郡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四十里。戶七千二百六十四,口四萬二千七十六。

  銀州今理榆林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後屬上郡。兩漢屬西河郡。苻秦有驄馬城,即今郡是也,後周置真鄉、開光二郡,兼置銀州。隋初二郡並廢,而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併入雕陰郡。大唐復分置銀州,或為銀川郡。領縣四:

  榆林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隋置今縣。圁音銀。

  撫寧後魏置。

  真鄉

  開光後周於此置開光郡。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縣焉。

  新秦郡東至樓煩郡三百二十里。南至銀川郡三百里。西至朔方郡五百里。北至榆林郡三百九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去東京千五百四十里。戶千七百五十四,口七千四百二十。

  麟州理新秦縣。隋以來銀勝二州地。昔漢武徙貧人於關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蓋其地也。大唐天寶元年,置新秦郡,或為麟州。領縣三:

  新秦

  連谷漢圁陰縣地。貞觀八年置。

  銀城漢圁陰縣地。漢棝陽塞在此。棝音固。漢光祿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山,即今縣北所謂光祿塞。後魏置石城縣,後改之。晉太康地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出九百里得造陽」,即此。史記云:「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備胡。」韋昭云:「造陽地在上谷。」未詳孰是。

  朔方郡東至銀川郡二百里。南至延安郡三百八十里。西至五原郡三百里。北至延安郡八百里。東南到上郡四百里。西南到安化郡五百九十里。西北到九原郡八百九十里。東北到榆林郡九百里。去西京一千一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戶七千五百十六,口四萬二千四百十七。

  夏州理朔方縣。戰國時屬秦,為上郡地,後匈奴並有之。漢武取河南地,為朔方郡。後漢因之。晉亦為朔方郡,晉亂後,夏赫連勃勃建都於此。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號曰統萬城,今郡城是。至赫連定,為後魏所滅。後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朔方郡。大唐為夏州,或為朔方郡。領縣四:

  朔方漢舊縣。

  寧朔漢朔方縣地。後周置此。

  長澤漢三封縣。後魏置今縣。

  德靜漢朔方縣地。隋置今縣。

  九原郡東至安北都護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靈武郡朔方縣無路所至。西至黃河百三十里。北至黃河四十里。東南到朔方郡九十里。西南到靈武郡九十里。西北到受降城八十里。東北到黃河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四十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九千一百四十。

  豐州理九原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時屬趙。秦為九原郡。漢屬五原郡,漢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後漢因之。後漢末及魏晉為匈奴所沒,遂為荒棄。隋文帝置豐州,因鎮立名。煬帝初州廢,置五原郡。大唐為豐州,或為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車騎將軍衛青渡西河,至高闕,破匈奴。河自今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帝都在秦,所謂西河,疑是此處。其高闕當在河之西地。又按史記云:「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合在陰山之西,則與漢書符矣。其河自九原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漢史即云北河,斯則西河之側者。領縣三:

  九原漢舊縣。隋初置今縣。

  永豐

  豐安

  榆林郡東至河四十里,去馬邑四百二十里。南至新秦郡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北至黃河五里,去受降城八里,去單于百二十里。東南到合浦關去樓煩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朔方郡九百里。西北到黃河二十里,去紇那山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去西京一千九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里。戶三千七百九十,口一萬八千七百九十。

  勝州理榆林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屬趙。至秦始皇,伐趙取雲中是。秦屬雲中、九原二郡地。二漢為雲中、五原郡地,所謂榆溪塞。今郡南界。史記云:「秦卻匈奴,樹榆為塞」隋初置勝州,煬帝初州廢,置榆林郡。大唐為勝州,或為榆林郡。領縣二:

  榆林漢沙南縣地。有故雲中城、拂雲堆、金河。紫塞河自馬邑郡善陽縣界流入。有榆林關。今縣西有漢五原城。

  河濱漢沙南縣地。貞觀三年置,東臨河岸為名。

  安北府東至榆林郡三百五十里。南至朔方郡八百里。西至九原郡三百五十里。北至回紇界七百里。東南到榆林郡連谷縣四百里。西南到九原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到西城界一百二十里。東北到東城界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里,去東京二千二百里。戶一千七百七十五,口二萬一千。

  安北都護府,戰國時屬趙,後屬秦。按:史記蒙恬傳云:「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則秦氏得今安北之地。而漢史云:「主父偃上書曰:蒙恬攻胡,卻地千里,終不踰河而北。」未詳兩史何為不同,然疑史記為實。逶音威。迤音移。大唐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府,總章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有陰山、呼延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