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典》●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五 禮二十一
嘉禮十一
○嘉禮十一
鹵簿旌旗附
△鹵簿【旌旗附 五代 宋 遼 金】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述嘉禮分旌旗鹵簿為兩門雖本之開元禮然旌旗原屬於鹵簿事無二用若分門別載勢不免互見複出體例未為完善考宋綬鹵簿圖記車輅之等人物之列器用之宜旌麾之制連類為圖次第明晰而鄭居中等所撰政和五禮新儀亦以鹵簿旌旗合載並加精審焉今參考宋遼金元明五朝史志詳述鹵簿即以旌旗附載於後庶幾義類貫通不致轇轕其一朝後先更制者仍每條分註以備參考云
五代
宋
遼
金
·五代
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月南郊禮儀使奏皇帝赴南郊法駕鹵簿自清遊以下諸衛將軍平巾幘緋兩襠大口袴錦縢金帶刀弓箭佽飛執旗人引駕三衛並武弁緋兩襠大口袴供奉官並武弁服色各一人步從餘文武官及導駕士絳衣平巾幘餘並戎服近侍導駕官引車從本縣令州府御史大夫即朝服各乘輅車前導其引駕官員不總備車輅自中書令侍中巳下則公服內諸司使並常服 【 按五代鹵簿新舊五代史及通考皆失載今據五代會要南郊禮補輯】
·宋
宋鹵簿四等曰大駕曰法駕曰鸞駕曰黃麾仗大駕之儀極盛郊祀藉田薦獻玉清景靈宮用之法駕減三分之一泰山汾陰明堂用之鸞駕又減半謁陵封祀朝謁太清奏告玉清宮用之黃麾仗又減於鸞駕親征御樓省方還京六廟上冊用之太祖建隆四年將郊祀大禮使范質與鹵簿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同詳定大駕鹵簿之制禮儀使陶穀建議金吾及諸衛將軍導駕及押仗舊服紫衣請依開元禮各服本色繡袍舊執仗軍士悉衣五色畫衣隨人數給之以五行相生之色為次黑衣先之青衣次之赤黃白又次之乾德三年蜀平命左拾遺孫逢吉收蜀中法物其不中度者悉毀之是歲太祖親閱鹵簿四年始改畫衣為繡衣至開寶三年成謂之繡衣鹵簿其後郊祀皆用之太宗至道中令有司以絹畫為圖凡三幅中幅車輅六引及導駕官外兩幅儀衛藏祕閣凡仗內自行事官排列職掌并捧曰奉宸散手天武外步騎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八人真宗咸平五年詔南郊儀仗引駕官不得多帶從人大中祥符元年改小駕為鸞駕仁宗時宋綬定鹵簿為圖記凡大駕用二萬六十一人皇祐二年將享明堂鹵簿使奏法駕減大駕三分之一詔禮官與兵部考正用萬有一千八十八人嘉祐二年祫享用禮儀使奏南郊仗金吾上將軍六統軍左右千牛皆服紫繡戎服珂佩騎而前節度使亦衣袴褶導駕如舊例是月禮官奏南郊還禮當乘金輅而或詔乘大輦官著為令常以大輦從神宗元豐元年更定大駕儀仗鹵簿仗仗下官一百四十六人執仗押引從軍員職掌諸軍諸司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人徽宗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六引儀仗信幡承以雙龍惟乘輿器用並飾以龍今六引內係群臣鹵簿而旗物通畫交龍非便釐正之政和七年兵部尚書蔣猷請取天聖鹵簿圖記更加考正高宗紹興十二年檢會舊儀始備黃麾仗慶冊親饗皆用焉孝宗龍興二年令有司條奏其可省者次年郊祀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乾道六年郊祀備五輅大安輦六象人數如舊自後無所改革云
(臣)等謹按宋史至道政和紹興皆有鹵簿之制至道初得唐長興南郊鹵簿字圖規模草創制多闊略南渡後禮儀失墜務為簡省其見於國史會要諸書者較承平時未及其半獨政和所定則自元豐以來置立詳定禮文所議禮局考訂精審其文最詳故具載之其法駕鹵簿與宣和沿革之制及小駕屬車並附見焉
政和大駕鹵簿象六分左右次六引開封令開封牧大司樂少傅御史大夫兵部尚書 【 各用本部鹵簿】 次金吾纛矟左右皁纛各六 【 執托各一人■〈糸斥〉四人】 押衙四人 【 並騎】 犦矟八 【 執各一人】 本衛上將軍將軍各四人本衛大將軍二人 【 並騎】 犦矟四夾大將軍 【 執各一人夾二人並騎○法駕犦矟減二本衛上將軍將軍各減三人】 次朱雀旗隊 【 並騎】 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引隊犦矟二夾都尉 【 執旗一人引夾各二人凡仗內引夾執人數準此】 弩四弓矢十六矟二十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押隊 【 法駕弩減二弓矢減六矟八宣和引隊改天武都指揮使押隊改天武指揮使】 次龍旗隊大將軍一人檢校 【 騎】 引旗十二人 【 並騎】 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旗各一五星旗五左右攝提旗二北斗旗一護旗十二人副竿二 【 執人並騎 法駕引旗護旗人各減四宣和檢校改左右衛大將軍雷公電母旗去公母二字】 次指南車記里鼓車各一駕馬各四駕士各三十人白鷺車鸞旗車崇德車皮軒車各一駕士各十八人 【 法駕無白鷺崇德宣和有青旌青雀鳴鳶飛鴻虎皮貔貅六車在記里鼓之下崇德之前減白鷺鸞旗皮軒三車駕士之數如前】 次金吾引駕騎本衛果毅都尉二人儀刀弩弓矢矟各八 【 法駕儀刀弩弓矢矟各減二宣和改都尉為神勇都指揮使】 次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 【 按通考作府史二人】 管轄指揮使一人■〈扌岡〉鼓金鉦各十二 【 帥兵官八人領】 大鼓一百二十 【 帥兵官二十人領】 長鳴一百二十 【 帥兵官六人領】 鐃鼓十二 【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大橫吹一百二十 【 帥兵官十人領】 節鼓二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扌岡〉鼓金鉦各十二 【 帥兵官四人領】 小鼓中鳴各一百二十 【 帥兵官八人領】 羽葆鼓十二 【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 【 法駕前後■〈扌岡〉鼓金鉦各減四大鼓減四十長鳴減四十鐃鼓減四拱宸管後簫笳各減八大橫吹減四十節鼓後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減八小鼓中鳴各減四十羽葆鼓減四最後簫笳各減八帥兵官共減十八人】 次太史相風行漏等輿太史令及令史各一人 【 並騎】 相風烏輿一 【 輿士四人】 交龍鉦鼓各一 【 輿士各六人】 司辰典事各一人 【 並騎】 漏刻生四人鼓樓鐘樓行漏輿各一 【 輿士各一百人】 大史正一人清道二人十二神輿一 【 輿士十四人 法駕行漏輿一輿士各四十人神輿一輿士多大駕二人宣和鼓鍾樓並改為輿太史正前有捧曰副指揮使二人捧日節級十人神輿輿士增十】 次持鈒前隊左右武衛果毅都尉二人引隊左右武衛校尉二人絳引旛一 【 ■〈糸斥〉二人】 左右有金節十二 【 執人並騎】 ■〈罒干〉罼各一朱雀幢導蓋青龍白虎幢各一叉三 【 執人並騎】 隊長一人鈒戟二百八十人左右武衛將軍二人檢校左右武衛校尉四人押隊 【 法駕金節減四鈒戟減七十二宣和引隊改驍騎都指揮使武衛校尉改驍騎軍使增朱雀幢後之叉一去龍虎幢後之叉三檢校改用左右驍騎將軍】 次黃麾幡一 【 執一人騎■〈糸斥〉二人 法駕前有殿中侍御史二員】 次六軍儀仗左右神武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各有統軍二人都頭二人 【 羽林又有節級二人】 押仗本軍旗各一排闌旗各二十吏兵力士旗各五掩尾天馬旗二 【 羽林有赤豹黃熊旗龍武有龍君虎君旗各一】 白柯槍五十哥舒捧十鐙仗八 【 法駕神武軍減排闌旗十羽林龍武軍各減四吏兵力士旗減一宣和統軍改將軍神武軍旗改熊虎排闌旗改平列哥舒棒改戈戟鐙仗改矛戟羽林隊無節級黃熊改黃羆龍武旗改熊虎】 次引駕旗天王旗二排仗通直官二人押旗十二辰旗各一 【 法駕同】 次龍墀旗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將二人夾騎五方龍旗各一金鸞金鳳旗各一獅子旗二君王萬歲旗一日月旗各一 【 法駕減鸞鳳獅子旗】 次御馬二十四控馬每匹天武二人御馬直二人為十二重 【 法駕減八為八重宣和御馬直改為習馭】 次中道隊大將軍一人檢校 【 法駕同宣和大將軍改左右驍衛大將軍】 次日月合璧旗一苣文旗二五星連珠旗一祥雲旗二長壽幢二 【 宣和苣文改慶雲祥雲改祥光】 次金吾牙門旗四監門校尉六人次金吾細仗青龍白虎旗各一五嶽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龍旗五方鳳旗各五 【 以上執各一人■〈糸斥〉各三人 法駕五方龍鳳旗各減二宣和改校尉為使臣五嶽神旗去神字】 次八寶鎮國神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在左受命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在右為四重香案八各以二列於寶輿之前碧襴二十四人符寶郎行於碧襴之閒 【 法駕減碧襴八人宣和增引寶職掌二人香案職掌六人援衛傅喝親從一百人奉寶輦官每寶二十八人節級一人奉寶一十二人舁香案行馬執燭龍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其三人香案寶輿各九燭籠二十六碧襴之數同前】 次方繖二大雉尾扇四夾 【 執繖扇各一人以下准此法駕同】 次金吾四色官六人押仗二人 【 法駕減押仗】 次金甲二人 【 宣和改銅甲】 次太僕寺進馬四人 【 並騎】 次引駕千牛衛上將軍一人千牛八人中郎將二人 【 並乘珂馬】 千牛二人 【 並騎宣和引駕改千牛衛大將軍中郎將改為捧日都虞候】 次長史二人 【 並騎 宣和無】 次金吾引駕官四人 【 並騎】 次導駕官 【 執政以上從六人待制諫議防禦使以上五人監察御史刺史諸衛將軍以上四人】 次繖扇輿輦大繖二中雉尾扇四夾腰輿一小雉尾扇四夾 【 應奉一人十將將虞候節級二人長行十六人排列官二人】 中雉尾扇十二華蓋二 【 執各一人】 香鐙一 【 執擎八人】 小輿一 【 應奉人逍遙平輦下長行二十四人】 逍遙子一 【 應奉人十將將虞候節級共九人長行二十六人】 平輦一 【 應奉人員七人餘同上 法駕排列官後中雉尾扇減四宣和去小雉尾扇四腰輿一管押人員二人都將四人僉押小輿排列官二人小輿一奉輿二十四人都將九人逍遙子改為逍遙輦奉輦一十六人平輦一奉輦人同上後有上輦奉御二人騎小輿前又有大路一駕馬六太僕卿御駕士一百二十人】 次駕前東第五班開道旗一皁纛十二引駕六十六人鈞容直三百人 【 引駕回作樂】 五方色龍旗五門旗四十御龍四直步執門旗六十天武駕頭下一十二人茶酒班執從物十一人御龍直仗劍六人天武把行門八人麋旗一殿前班擊鞭十人簇輦龍旗八日月麟鳳旗四青白赤黑龍旗各一御龍直四十人踏路馬二夾輅大將軍二人進輅職掌二人部押二人教馬官二人 【 法駕同宣和無鈞容直開道旗內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皁纛旗十二殿侍十二人引駕二人長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人管押十人門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又八門旗六十御龍直一十二人骨朵直十二人御龍弓箭直弩直各十八人御龍直仗劍六人執麋旗殿侍二人管押龍旗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執骨朵殿侍十六人內大將軍改為千牛八衛大將軍朝服步從將軍二人朝服陪乘掌輦四人】 皇帝乘玉輅駕青馬六駕士一百二十八人扶駕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門三十五人分左右陪乘將軍二人 【 法駕同宣和駕士增為二百三十四人】 次奉宸隊御龍直左廂骨朵子直右廂弓箭直弩直御龍四直並以逐班直所管人數列為五重天武骨朵大劍三百一十人次駕後東第五班大黃龍旗一鈞容直三十一人扇筤下天武二十人茶酒班簇輦三十一人招箭班三十三人 【 法駕同宣和止用黃龍旗餘並無】 次副玉輅一駕青馬六駕士四十人 【 法駕無宣和駕士一百人內人員二人】 次大輦一掌輦四人應奉人員十二人十將將虞候節級共十人長行三百五十五人尚輦奉御二人殿中少監供奉職官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四人 【 法駕同宣和增奉輦為九十人】 次太僕御馬二十四為十二重 【 法駕減八為八重宣和無太僕】 次持鈒後隊左右武衛旅帥二人 【 法駕同宣和改為神勇都指揮使】 次重輪旗二大繖二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朱團扇各十二華蓋二叉二睥睨矟十二御刀六真武幢一叉一絳麾二細矟十二 【 法駕小雉尾扇朱團扇睥睨矟各減四華蓋減一御刀減二宣和真武幢改為元武幢】 次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 【 並騎】 總領大角一百二十 【 法駕減四十宣和改都尉為驍騎都指揮使】 次太晟府後部鼓吹丞二人典事四人管轄指揮使一人羽葆鼓十二 【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 【 帥兵官二人領】 鐃鼓十二 【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簫笳各二十四小橫吹一百二十 【 帥兵官八人領】 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 【 法駕羽葆鼓減四簫笳笛觱篥桃皮觱篥各減八鐃鼓減四小橫吹減四十帥兵官並減二人宣和帥兵官改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四都頭】 次黃麾幡一 【 執■〈糸斥〉人數同前部 法駕亦同有殿中侍御史二人】 芳亭輦一 【 奉輦六十人】 鳳輦一 【 奉輦五十人 法駕去奉輦宣和芳亭奉輦六十二人】 次金象革木四輅並有副輅金輅踏路赤馬二正副各駕赤馬六駕士六十人餘輅正副駕馬數同而色異象輅以赭白革輅以騮木輅以黑駕士各四十人 【 法駕副輅宣和駕馬之色又異金以騮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烏駕士正一百五十人副一百人管押人員各二人】 耕根車一駕青馬六駕士四十人 【 法駕同宣和無】 進賢車一駕士一十四人明遠車一駕士四人 【 法駕無宣和各增駕馬四】 次屬車十二乘每乘駕牛三駕士十人 【 法駕減四乘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節級一人】 次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二人 【 法駕同】 次黃鉞車豹尾車各一各駕赤馬二駕士十五人 【 法駕除進賢明遠車外並同宣和有黃鉞天武副都頭及神勇副都頭各一】 次掩後隊左右威衛折衝都尉二人領隊大戟刀盾弓矢矟各五十 【 法駕各減十六宣和押隊改為宣武都指揮使二人】 次真武隊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犦矟二仙童旗一真武旗一螣蛇神龜旗各一矟二十五弓矢二十弩五 【 法駕矟減六弓矢減五弩減一宣和改為元武隊真武旗改元武旗又去仙童龜蛇旗改都尉為虎翼都指揮使】 其大駕外仗清游隊次第六引外仗白澤旗二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二人弩八弓矢三十二矟四十 【 法駕次第三引外仗弩減二弓矢減八矟減十宣和改都尉為捧日都指揮使】 左右金吾各十六騎帥兵官二人弩八弓矢矟各十二 【 法駕金吾騎及弓矢矟各減四宣和改金吾為天武都頭】 次佽飛隊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分領 【 並騎】 虞候佽飛四十八人 【 並騎】 鐵甲佽飛二十四人 【 並甲騎法駕前減十八人後減八人宣和改金吾衛為拱聖都揮使改都尉為都指揮使】 次前隊殳仗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檢校 【 並騎】 犦矟四殳叉分五隊第一百六十人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隊有帥兵官左右領軍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四人 【 法駕殳叉第一隊減六十第二第三各減三十第四第五各減二十宣和改檢校為左右衛將軍領軍衛為天武都頭威衛為神勇都頭武衛為宣武都頭驍衛為虎翼都頭殳叉第一隊減六十增第二隊至五隊為一百】 次後隊殳仗殳叉分五隊第一第二各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一百六十人帥兵官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凡前後隊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後盡鹵簿後隊 【 法駕殳叉第一第二隊各減二十四第三第四各減三十第五減六十宣和殳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都頭】 次前部馬隊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領第一前左右金吾衛折衝領角亢斗牛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矟四十第二氐房女虛宿旗四第三心危宿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四隊各以左右領軍衛果毅領第五箕壁宿旗第六奎井宿旗各二各以左右威衛折衝領第七婁鬼宿旗第八胃柳宿旗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衛果毅領第十畢張宿旗第十一觜翼宿旗第十二參軫宿旗各二各以左右驍衛折衝領弩弓矢矟人數同第一隊 【 法駕分二十八宿旗為十隊逐隊弩減四弓矢減六矟減二十宣和捧日拱聖神勇驍衛宣武五都指揮使分領上十隊以虎翼廣勇都指揮使分領下二隊 按捧日等五指揮仗宋史訛五為四今據通考改正】 次步甲前隊凡十二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檢校 【 並騎】 犦矟四逐隊皆有都尉二人分領第一第三各以左右領軍衛第五以左右威衛第七以左右武衛第九以左右驍衛第十一以左右衛並折衝第二第四各以左右領軍衛第六以左右威衛第八以左右武衛第十以左右驍衛第十二以左右衛並果毅內有鶡貔玉馬三角獸黃鹿飛麟駃騠鸞麟馴象玉兔辟邪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刀盾相閒各六十人居旗之後 【 法駕止十隊每弓矢各減二十宣和檢校改左右衛將軍又去犦矟分領並改為都指揮使第一第二並捧日第三第四並天武第五第六並拱聖第七第八並神勇第九驍騎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二廣勇按宋制驍衛稱大將軍稱將軍都尉郎將若稱指揮稱都頭者則驍騎也通考驍衛驍騎前後互異据此驍衛應是驍騎訛文耳】 次前部黃麾仗絳引幡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衛第二左右領軍衛第三左右威衛第四左右武衛第五左右驍衛第六左右衛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二人本衛大將軍二人檢校本衛折衝都尉二人分領又各有帥兵官二十人龍頭竿六重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儀鍠五色幡小戟矟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三重重各二十朱緣縢絡盾并刀二重重各二十 【 法駕止五部絳引幡帥兵官龍頭竿幡戟弓矢盾刀矟並減六宣和六部驍衛武衛屯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皆左右上將軍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皆都指揮都頭逐部上將軍都頭各一人】 次青龍白虎旗各一左右衛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及領後七十騎弩八弓矢二十二矟四十 【 法駕減後騎三十弩減二弓矢減八矟減二十宣和改都尉為虎翼都指揮使】 次班劍儀刀隊 【 並騎】 左右衛將軍二人分領郎將二十四人左右親衛勛衛各四人每衛班劍二百二十人諸翊衛左右衛六人領儀刀四百八人左右驍衛二人領儀刀二百三十六人左右武衛威衛領軍衛金吾衛各二 【 法駕親勛衛班劍減八十四人翊衛儀刀減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驍衛四人班劍儀刀九十二人宣和分領改為左右武衛及捧日天武指揮四人拱聖六人神勇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指揮使各二人】 次親勛散手驍衛翊衛隊 【 並騎】 左右衛供奉中郎將四人分領親勛翊衛四十八人左右衛郎將二人分領散手翊衛六十人左右驍衛郎將二人分領驍衛翊衛五十六人 【 法駕親勛減十六人散手驍衛各減二十人宣和改為中衛翊衛親衛隊中衛郎四人分領衛兵四十八人翊衛郎將人分領衛兵六十人親衛郎二人分領衛兵五十六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三隊 【 並騎】 各有二人分領第一本衛大將軍第二本衛將軍第三本衛郎將花鳳衣黃吉利旗各二分為三隊逐隊弩十弓矢二十矟四十 【 法駕弩減四弓矢矟各減半宣和分領第一第二隊左右驍衛大將軍將軍第三廣勇指揮使改花鳳旗為雙蓮旗】 次夾轂隊凡六逐隊都尉二人檢校第一第四左右折衝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並左右衛果毅逐隊刀盾各六十人內第一第四有寶符旗二 【 法駕各減刀盾二十宣和檢校改為捧日天武拱聖三指揮使】 次捧日隊逐隊引一人押二人長行殿侍二十八人旗頭三人槍手五人弓箭手二十人左右廂天武約攔各一百五十五人 【 法駕同】 次後部黃麾仗分六部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武衛部內殿中侍御史大將軍都尉帥兵官絳引幡龍頭竿等並同前部 【 法駕減第六部絳引幡減六宣和六部第一改為左右驍衛大將軍自二至六改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五指揮】 次步甲後隊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領第一以左右衛第三以左右驍衛第五以左右武衛第七以左右威衛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領軍衛以上並果毅第二以左右衛第四以左右驍衛第六以左右武衛第八以左右威衛第十第十二各以左右領軍衛以上並折衝內有貔鶡雞仙鹿金鸚鵡瑞麥孔雀野馬犛牛甘露綱子祥光翔鶴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刀盾相閒各六十人居旗之後 【 法駕止十隊宣和自第七隊以下分領改用都指揮使七八並神勇九驍騎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廣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堯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鶴十一紅光十二文石】 次後部馬隊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領第一第二各以左右衛第五第六第七各以左右武衛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各以左右領軍衛並折衝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驍衛第八第九各以左右威衛並果毅內有角■〈角耑〉赤熊兕天下太平馴犀鵕■〈義鳥〉騼■〈馬蜀〉騶牙蒼烏白狼龍馬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每隊弩十弓矢二十矟四十 【 法駕止十隊弩減四弓矢減六矟減十二宣和改都尉為指揮使一二並以捧日三四並以天武五六並以拱聖七八並以神勇九以驍騎十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廣勇內六有芝禾並秀旗七有萬年連理木旗】 以上鹵簿凡門有六中道門二第一門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後 【 法駕居龍墀旗之後】 第二門居掩後隊之後 【 法駕同各有金吾牙門旗四監門校尉六人】 左右道門四第一居步甲前隊第六隊之後第二居十二隊之後第三居夾轂隊之後第四居步甲後隊第六隊之後 【 法駕同各有監門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為使臣 按中道門二各有金吾牙門旗四則左右道門四亦當各有金吾牙門旗二後牙門旗一條左右門各門二旗可互證也此處或宋史脫誤】 其小駕減大駕六引及象木革輅五副輅小輿小輦又減指南記里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耕根進賢明遠黃鉞豹尾屬車等十一餘並減大駕之半屬車黑質兩箱軬裝前有曲欄金銅飾上施紫通幰絡帶門簾皆繡雲鶴紫絲網帉錔並因唐大駕之制
宋旌旗之制太祖創製錯繡諸旗著於通禮其殿廷立仗旌旗正至五月一日御正殿設青龍白虎旗各一五嶽旗五五星旗五五方龍旗二十五五方鳳旗二十五紅門神旗二十八朱雀真武旗各一皁纛十二各分左右 【 以上金吾】 天一太一旗各一攝提旗二五辰旗五北斗旗一 【 木火北斗在左金水土在右】 二十八宿旗各一 【 角宿至壁宿在左奎宿至軫宿在右】 風伯雨師旗各一白澤馴象仙鹿玉兔馴犀金鸚鵡瑞麥孔雀野馬犛牛旗各二日月合璧旗一五星連珠旗一雷公電母旗各一軍公旗六黃鹿飛麟兕騶牙白狼蒼烏辟邪網子貔旗各二信幡二十二傳教告止幡各十二黃麾二各分左右 【 以上兵部】 日旗月旗各一君王萬歲旗一天下太平旗一獅子旗二金鸞金鳳旗各一五方龍旗各一 【 青赤在左黃白黑在右以上龍墀】 龍君虎君旗各五赤豹黃羆旗各五小黃龍旗天天馬旗一吏兵力士旗各五天王旗四太歲旗十二天馬旗六排攔旗六十左右幡氅各五行行七十五大黃龍旗二大神旗六各分左右 【 以上六軍】 凡旗皆錯采為之漆竿鎞首纛頭錦帶腰火燄腳白澤攝提金鸞金鳳獅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仙童螣蛇神龜及在步甲前後隊後馬隊三隊六軍儀仗內並以赤日月及合璧連珠風雨雷電五星二十八宿祥雲並以青北斗以黑五嶽四瀆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龍五鳳龍虎君並以方色天王以赤黃二色排攔以黃紫赤三色其牙門旗赤質錯采為神人象中道前後各一門左右道五門 【 按門有六前有中道門二即此前後各一門也前言左右道門四而此言五門恐即四門之訛】 門二旗蓋取周制樹旗表門及天子五門之制神宗元豐三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鹵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攝提旗有司乃取方士之說繪畫人形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類於禮無據伏請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從之哲宗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請製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從之政和中大祀饗立仗大黃龍負圖旗一執■〈糸斥〉二百人陳于闕廷赤龍旗南少西大黃龍旗之北大黃龍旗一執■〈糸斥〉六十人陳於宿頓宮門外宣德門次大黃龍負圖旗之南正至受朝同龍墀旗陳於殿廷太廟在西櫺星門外路南次赤龍旗少北青城在泰禋門外夏祭大禮在明禋門外赤龍旗之南 【 宗祀祫饗大禮不設大黃龍負圖旗大黃龍旗】 大神旗六執■〈糸斥〉各九十人宣德門泰禋門並陳於大黃龍旗之南東西相望太廟陳於西櫺星門外大黃龍旗之西少南視赤龍旗為列南北相望龍墀旗執■〈糸斥〉各十二人左右有日月旗各一次君王萬歲旗一宣德門泰禋門在路東太廟在門外路南次獅子旗二左右有金鸞金鳳旗各一次五方龍旗各一青黃赤龍旗宣德泰禋門在東太廟在南黑白龍旗宣德泰禋門在西太廟在北次天下太平旗一宣德泰禋門在路西太廟在路北其文德殿發冊設日旗君王萬歲旗獅子旗金鸞旗青龍旗赤龍旗各一在殿東階之東以西為上月旗天下太平旗獅子旗金鳳旗白龍旗黑龍旗各一在西階之西以東為上次皁纛旗一十二次青龍旗白虎旗次五方龍旗五方鳳旗次五嶽神旗次五星神旗次朱雀旗真武旗以上各分東西北向次紅門旗二十八分左右次寅卯辰巳午未旗六在東申酉戌亥子丑旗六在西天王旗四分左右夾辰旗次龍君赤豹吏兵旗各五每旗各為一列每列掩尾天馬旗一以次在東次虎君黃熊力士旗各五每旗各為一列每列掩尾天馬旗一以次在西左廂第一隊鶡雞白澤玉馬貔旗四瀆旗各一第二隊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第三隊虛危室璧奎宿旗各一第四隊參井鬼柳宿駃騠旗各一第五隊三角獸黃鹿苣文馴象飛麟旗各一第六隊辟邪玉兔吉利仙鹿祥雲旗各一第七隊花鳳飛黃野馬金鸚鵡瑞麥旗各一第八隊孔雀兕甘露網子角■〈角耑〉旗各一並各為一列第九隊犀牛旗一設於孔雀旗後右廂第一隊同左廂第二隊尾箕斗牛女宿旗各一第三隊婁胃昴畢觜宿旗各一第四隊星張翼軫駃騠旗各一第五隊至八隊並同左廂第九隊騶牙旗蒼烏旗各二相閒為一列 【 每旗執撦三人】 俱北向五色龍鳳旗之東西各色黃麾幡二次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五次絳麾幡二次絳引幡五排攔旗三十自黃麾幡東西排列以次於南 【 每旗執撦三人】 俱北向又於騶牙旗南設大小黃龍旗各一 【 大黃龍旗在殿門裏少西執撦二十人小黃龍旗在大黃龍旗後少西執撦三人】 次大神旗六凡大朝會儀衛有司皆依令式陳設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之數仙童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從之初大觀三年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嘉禾一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至是詔製芝禾並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黃戴氣日下生青赤黃承氣詔製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君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睿謨殿上及奏大晟樂翔鶴屢至詔製瑞鶴旗八年禮部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於江陵者十日瑞麥秀於濮陽者六岐獲金鸚鵡於隴坻得三玉兔於鄆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奏而白鹿出皆命製為旗章陳之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悉掇其尤殊者增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貺下以聳動民瞻從之初宋制旗物最盛中興後惟務簡約雖參用舊制然亦不無因革其太常青質夾羅惟繡日月星而無龍下有網鬚謂之茀竿頭為龍首銜青結綬垂青旄緌十二謂之旒蓋幅下無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於竿首之遺制竿用椆木護以剖竹膠以髹飾以藻玉輅建之大旗黃質九幅每幅繡升龍一側幅二下垂黃絲網綉九金輅建之大赤朱質七幅每幅繡鳥隼二側幅如之下垂朱絲網緌七象輅建之大白素質五幅每幅繡熊一虎一側幅如之下垂淺黃絲網緌五革輅建之大麾皁質四幅每幅繡五采龜蛇一側幅繡龜二下垂皁絲網緌四木輅建之其黃龍負圖旗以百九十人維之其君王萬歲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搖青龍白虎朱雀元武等旗以十七人維之其祥瑞旗八高宗紹興二十五年所製是歲適當郊祀而太廟生靈芝九莖贛州進太平瑞木餘若道州連理木遂寧府嘉禾鎮江府瑞瓜南安軍雙蓮花嚴州兜率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禮部侍郎王岷等請並繪旗以紀盛美焉
·遼
遼鹵簿會同三年太宗在薊州觀導駕儀衛圖遂備法駕幸燕自後御殿受朝賀以為常大同元年三月將幸中京鎮陽詔收鹵簿法物委所司押領先往未幾鎮陽入漢鹵簿法物隨世宗歸於上京穆宗應歷元年詔朝會用漢禮聖宗統和元年車駕還上京迎導儀衛如式四年燕京留守具儀衛導駕入京上御殿百僚朝賀其儀仗步行擎執二千四百一十二人坐馬擎執二百七十五人坐馬樂人二百七十三人步行教坊七十一人御馬牽攏官五十二人御馬二十六匹官僚馬牽攏官六十六人坐馬挂甲人五百九十八人步行挂甲人一百六十人金甲二人神輿十二人長壽仙一人諸職官等三百五人內侍一人引矟押衙二人赤縣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錄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丞一人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僕卿一人鴻臚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一人兵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符寶郎一人左右諸衛將軍三十五人左右諸折衝二十一人左右諸果毅二十八人尚乘奉御二人排仗承直二人左右夾騎二人都頭六人主帥十四人 【 教坊司差】 押纛人左右金吾四人虞候佽飛十六人鼓吹令二人漏刻生二人押當官一人司天監一人令史一人司辰一人統軍六人千牛備身二人左右親勛二人左右郎將四人左右拾遺二人左右補闕二人起居舍人一人左右諫議大夫二人給事中書舍人二人左右散騎常侍二人門下侍郎二人中書侍郎二人鳴鞭二人 【 內侍司差】 侍中一人中書令一人監門校尉二人排列官二人武衛隊正一人隨駕諸司供奉官三十人三班供奉官六十人通事舍人四人御史中丞二人乘黃丞二人都尉一人太僕卿一人步行太卜令一人職官乘馬三百四匹進馬四匹駕車馬二十八匹人之數凡四千二百三十有九馬之數凡千五百二十 【 天顯四年太宗幸遼陽府人皇王備乘輿羽衛以迎乾亨五年聖宗車巡東京留守具儀衛迎車駕此故渤海儀衛用于一時具載遼史今統敘漢仗鹵簿儀注故從略云】 遼國仗要尼末主遺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太子帳前諸弟羅格等叛允丹達實縱火焚行宮皇后命海固勒救之止得天子旗鼓太宗即位置旗鼓神纛於殿前
·金
金大駕鹵簿世宗大定三年祫享用黃麾仗三千人分四節第一節無縣令府牧即用黃麾前三部次前部鼓吹次金吾牙門旗次駕頭次引駕龍墀隊次天王十二辰等旗第二節黃麾第四第五部次君王萬歲日月旗次御馬內增控馬司圉挾馬司圉各一十六人 【 按控馬司圉挾馬司圉舊俱作圉以義考之從圉為是大明集禮云宋會要天武一百五十人充圍子金集禮司圜四十人皆不注其義今按圍子即響節也金之司圍自是司響節者此明云控馬挾馬則司圍即圉人也不得以圍圉字次相近彼此牽混】 次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等旗次八寶內增執黑杖傳唱一十八人在香案前次七寶輦第三節黃麾後第一第二部次玉輅次栲栳隊次導駕門仗官第四節黃麾後第三第四第五部次金輅次牙門旗次後部鼓吹大定六年九月西京還都用黃麾仗二千五百四十二人 【 攝官在內】 騎七百六十二匹分四節第一節攝官五十四人執擎三百二人樂工一百七十人第二節攝官三十二人執擎三百七十六人第三節仗內攝官四十四人導駕官四十二人門仗官一百人玉輅青馬八駕士一百四十人護駕栲栳隊五百人執擎二百四十二人第四節攝官五十人金輅赤馬八駕士九十四人控鶴二十二人樂工八十四人執擎二百九十人大定十一年將有事於南郊朝享太廟右丞石琚奏其禮上曰前朝漢人祭天唯務整肅儀仗此自奉耳非敬天也朕謂祭天在誠不在儀仗之盛也其減半用之於是遂增損黃麾仗為大駕鹵簿凡用七千人 【 攝官在內】 分八節第一節第一引七十人縣令第二引二百六十四人府牧第三引二百二十九人御史大夫名色與府牧同頗損其數而增行止旗一第二節金吾皁纛旗一十二人朱雀隊三十四人指南記里鼓車皆五十二人鸞旗車一十八人前部鼓吹一百二十九人清游隊七十二人內白澤旗二旗五人 【 綠貝裝冠綠皮甲勒皮錦臂鞲橫刀夾來加弓矢綠皮馬甲包尾全】 折衝都尉二人 【 黑平巾幘紫繡辟邪袍革帶銀褐大口袴錦螣蛇橫刀弓矢】 弩六弓矢二十四矟三十 【 並錦帽青繡寶相花衫革帶銀褐大口袴】 佽飛隊四十八人內果毅都尉二 【 黑平巾幘紫繡飛麟袍革帶銀褐大口袴錦螣蛇橫刀弓矢】 虞候佽飛三十人 【 鐵甲兜牟橫刀弓矢黑馬甲全】 鐵甲佽飛一十六人 【 服執如上】 前部馬隊第一隊六十四人第二第三隊皆六十人第四第五隊皆五十八人殳叉仗五十四人內帥兵官二人 【 黑平巾幘緋寶相花衫革帶銀褐大口袴執儀刀】 殳叉各二十六 【 五色寶相花衫抹額抹帶行縢鞋襪】 行止旗一 【 緋繡寶相花衫抹額銀褐抹帶大口袴】 第三節前部鼓吹第二三百六十九人前步甲隊第一至第五隊皆四十二人牙門旗二十人黃麾前第一部一百五十人第二部一百二十人殳叉仗五十八人行止旗一第四節黃麾幡三人六軍儀仗二百二十六人御馬三十三人黃麾前第三至第五部皆一百二十人青龍白虎隊五十二人殳叉仗五十六人行七旗一第五節八寶二百三十二人平頭輦三十人七寶輦四十二人班劍儀刀隊二百人內將軍二人折衝都尉二人 【 平巾幘緋辟邪袍革帶銀褐大口袴錦螣蛇執儀刀】 班劍儀刀各九十八 【 並平巾幘緋繡寶相花衫革帶銀褐大口袴錦螣蛇執儀刀】 驍衛翊衛隊六十人內供奉郎將二人 【 黑平巾幘緋繡瑞馬袍革帶銀褐大口袴執儀刀】 鳳旗二旗五人 【 服執如前】 弩弓矢矟皆一十六 【 服如班劍儀刀】 夾轂隊第一隊九十二人內折衝都尉二人 【 平巾幘緋繡飛麟袍革帶銀褐大口袴執儀刀】 寶符旗二旗五人朱鍪甲刀盾八十 【 朱甲錦臂鞲行縢鞋襪】 第二隊八十二人內果毅都尉二人 【 白澤袍】 飛黃旗二旗五人銀褐鍪甲刀盾七十第三隊八十二人內果毅都尉二人 【 赤豹袍】 吉利旗二旗五人皁鍪甲刀盾七十殳叉仗五十六人行止旗一第六節馬步門旗隊一百人駕頭一十五人廣武官茶酒班執從物者二十三人御龍直四十人 【 紅錦團襖鏕金束帶】 內人員二 【 皁帽三十八人真珠頭巾】 玉輅一百五十一人栲栳隊五百人內金槍隊一百二十六人分左右人員十八 【 並鐵甲皁帽紅綿背子執小旗馬甲紅錦包尾】 長行一百八人 【 鐵甲兜牟紅繡背子錦臂鞲馬甲紅錦包尾執金槍】 銀槍隊一百二十六人人員十八長行一百八人 【 服並如上金槍】 弓箭直步隊一百二十四人人員四 【 鐵甲皁帽紅錦團花戰袍弓矢執銀骨朵馬甲全】 長行一百二十人 【 鐵笠紅錦團花戰袍鐵甲弓矢骨朵】 骨朵直步隊一百二十四人人員四長行一百二十人 【 服甲同上無弓矢】 金吾牙門旗二十人黃麾後第一部一百五十人第二部一百二十人殳叉五十二人行止旗一第七節扇筤二十五人金輅九十四人大安輦一百八十一人內尚輦奉御二人殿中少監二人奉職官二人 【 並公服】 令史四人書令史四人 【 七人烏紒幘緋四■〈衤癸〉素衫銀冑抹帶大口袴皁鞾一人長腳幞頭紫羅公服角帶皁鞾】 掌輦四人 【 武弁黃繡寶相花衫銀褐抹帶大口袴】 人員十二 【 皁帽紅錦團襖銅束帶內指揮使一人執銀骨朵】 舁士一百五十一人 【 服同掌輦】 御馬三十三人持鈒隊三十九人後部鼓吹一百六十人黃麾後第三至第五部皆一百二十人後步甲隊第一至第二隊皆四十二人殳叉仗五十六人行止旗一第八節後部鼓吹第二一百四十人象輅革輅木輅皆五十人進賢車二十六人豹尾車一十八人屬車八十人元武隊六十一人後步甲隊第三至第五隊皆四十二人金吾牙門旗二十人後部馬隊第一隊七十六人第二隊六十四人第三隊六十人殳叉仗六十四行止旗一 【 後分行旗止旗為二】 金殿庭內仗旌旗面北第一行牙門旗八第二行 【 監門校尉十二分左右不列旗】 第三行長壽幢一押旗大將軍一居中次東五方龍旗十五次西五方鳳旗十五第四行自內而東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自內而西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第五行同上又君王萬歲旗一居中日旗一在左月旗一在右第六行自內而東天下太平旗苣文旗日月合璧旗苣文旗青龍旗赤龍旗河瀆旗江瀆旗各一未午巳辰卯寅旗各一青天王旗白天王旗各一自內而西祥雲旗五星連珠旗祥雲旗黃龍旗白龍旗黑龍旗淮濱旗濟瀆旗各一申酉戌亥子丑旗各一緋天王旗皁天王旗各一 【 按東西旗皆兩兩相偶如苣文與祥雲偶合璧與連珠偶龍旗則青與白偶赤與黑偶瀆旗則河與淮偶江與濟偶此自內而西者以祥雲旗居首則與東方旗參差不相偶矣或西之黃龍與東之太平為偶或二旗俱設在中其餘以次相偶俱不可知然無從查訂姑仍其舊】 第七行自內而東孔雀旗一蒼烏旗兕旗犛牛旗騼■〈馬蜀〉旗赤熊旗白狼旗金鸚鵡旗馴犀旗角■〈角耑〉旗鵕■〈義鳥〉旗騶牙旗野馬旗瑞麥旗甘露旗各一自內而西者同外仗 【 在門外自一行至四行列仗無旗】 左第五行每太旗一均用小紅龍旗二閒之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宿旗各三人均用二女宿旗一三人龍旗并黃排攔旗各一 【 按此云龍旗右行云紅龍彼此差互上文云每大旗一均用小紅龍旗二閒之此女宿旗亦當用紅龍旗蓋每大旗居中各以一小紅龍夾之下之紅龍則夾女宿者也黃排攔與下虛宿旗下黃排攔則夾虛宿旗其紅排攔則與下紅排攔夾危宿旗餘並倣此】 虛宿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危宿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室宿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壁宿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左攝提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青龍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木星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火星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土星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金星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水星旗一三人吏兵并紫排攔旗各一 【 按諸排攔旗皆以二小旗夾一大旗以黃紅紅紫紫黃為次如上文云黃排攔者下則當云黃紅又次則云紅紫又次則云紫黃又次則云黃紅舊史頗為紊亂今悉正之右行倣此】 北嶽旗一三人吏兵并龍君旗各一東嶽旗一三人龍君并黃熊旗各一中嶽旗一三人黃熊并赤豹旗各一西嶽旗一三人赤豹并力士旗各一南嶽旗一三人力士并虎君旗各一朱雀旗一三人虎君并天馬旗各一右第五行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宿旗各三人均用二旗如前柳宿旗一三人紅龍并黃排攔旗各一星宿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張宿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翼宿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軫宿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右攝提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白虎旗一三人黃紅排攔旗二東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南方神旗一三人紫黃排攔旗二中央神旗一三人紅黃排攔旗二西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攔旗二北方神旗一三人力士并紫排攔旗各一風伯旗一三人力士并虎君旗各一雨師旗一三人虎君并黃熊旗二雷公旗一三人黃熊并赤豹旗二電母旗一三人赤豹并吏兵旗二北斗旗一三人吏兵并龍君旗二元武旗一三人龍君并天馬旗二 【 三人執一旗者重立二人執小旗者亦重立】 黃麾內仗面北第一行長壽幢一居中牙門旗八分左右第二行君王萬歲旗居中日旗在左月旗在右第三行五方龍旗十五五方鳳旗十五第四行紅龍旗三十四第五行紅龍旗三十四皆分左右第六行自內而東太平苣文合璧苣文赤龍青龍旗未午巳辰卯寅旗青天王旗白天王旗各一自內而西祥雲連珠祥雲黃龍白龍黑龍旗申西戌亥子丑旗緋天王旗皁天王旗各一第七行自內而東河瀆江瀆兕赤熊馴犀角■〈角耑〉鵕■〈義鳥〉網子旗各一自內而西淮瀆濟瀆兕赤熊馴犀角■〈角耑〉鵕■〈義鳥〉網子旗各一外仗左邊第一行第二行 【 並不列旗右同】 第三行從北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旗各一次重輪旗左攝提旗青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北東中南西嶽旗各一次紫排攔四黃排攔四紅排攔四吏兵旗二天馬旗一右第三行從北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旗各一次重輪旗右攝提旗白虎旗各一東南中西北方神旗各一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北斗旗各一次紫排攔四黃排攔四紅排攔四吏兵旗二天馬旗一
欽定續通典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