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志五
祠庙(下)
古田县
城隍庙
在县治西里许。洪武三年,因宋、元旧址重建。
刘侯庙
在云羑坊西,祀唐刘疆。唐开元时,疆率众千余户归化,始变硐濠之习,邑人德之,为立庙,宋崇宁初赐爵,元大德间重修,学士张以宁为记。
灵应庙
在西北台山,宋嘉定间建,祀县令李堪。堪,景德二年令古田,多惠政,好游山,常过极乐寺,曰:“我死当栖神是山。”一夕,极乐寺忽闻堪车马声,趋出道迎,则乌有矣。次早,堪卒。僧神其事,遂祀之,后令傅康为请立庙,赐额“灵应”。
李延平祠
在县治南门,旧为南升堂,嘉靖初,同知李世忠建,督学潘潢檄有司春秋致祭,以朱子门人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孙、程若中、余偶、林好古、林大春、蒋康国配飨。
[5]崇德祠
在县坊三保,嘉靖初建,祀分守参议魏棨,有司春秋致祭。
报功祠
在南门外,万历间建,祀国朝知县王所、徐建、王囗元,巡检熊彦迪。
顺懿庙
在县东三十里临水洞。神姓陈,闽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嫁刘杞,卒年二十四。临水洞产巨蛇,时吐气为疫厉。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亟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宋淳祐间,赐额“顺懿”,封慈济夫人。有祈辄应。元末重修,邑人学士张以宁为之记。
闽清县
城隍庙
在县西门内,天顺六年移建。
昭显庙
在梅川,洪武初建,永乐间火,至正统六年重建。相传神姓陈氏,事王审知,有功于闽,民为立庙。五代末,宋咸平初,累修建。天圣间,淫雨水溢,民居高陵皆□溺,庙在下乃独完。初曰“梅川侯”,绍兴初,赐额“德威”,后累封保宁感应灵祐公。
薛丕庙
在护仁里名山之上,即薛丕故居也。丕有神异,乡人祀之,凡水旱祷之多应。正统八年重建。
武功庙
在仁寿里龙源。宋绍兴间,朝请大夫萧磐在舟值风涛,遥见江浒有庙,默祷之,见□人云雾中,风遂息,旋拜祠下,囗舟所见,归立祠祀焉。
董公祠
在县治之西,祀元县尹董祯。
长乐县
城隍庙
在县东五十步许,正统间,因宋元旧址重建。
五贤祠
在六平山下,祀朱文公,配黄幹、李枅、刘砥、刘砺。正德五年建。初,宋禁伪学,文公避地,主于刘氏,四贤实从之。
灵威庙
在县东宾贤里,祀唐汾阳王郭子仪。咸通间,光州人王想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假令长乐,奉王之像,家于芝山,即山之北曰:郭坑,立庙祀之,号曰“福惠”,又刻汾阳碑本庙铭于庑下,想自为记。宋元祐初重新。又芝山之阳溪滩之上亦有庙,按县志云:宝祐中,邑人枢密陈合领兵于汾水之阳,与匈奴战,神有默助之功,归立祀于此。
[5]显应庙
亦名植柱庙,在县南八都。唐开元中,有神降于察山之阴,乘大木溯湍流而上,渔者林生负以趋下,复溯而至,如是者三,心异之,取置石室下,远视之,如植柱,遂以名庙。尝有洪氏女浣纱,见水中浮若银巵者,褰裳探之,水渐深,为蛟所吞。其家诉于神,不终日,雷雨暴作,刳蛟于水滨,得女尸蛟腹中。洪氏感涕,虚其居,刻所取木为像祠焉。景祐县尉王侯以祷雨,复应,更立庙。宋绍兴初赐额“显应”,庆历中潘奎为记。
金吾祖庙
在县东北隅大宏里。唐开元中,里有林通玄,多善行,后卒,人莫知其为神也。宋初,有寇自梅江而上,乡人见神树旗帜御之,寇遂退。是日降灵于人,自述其平生履历以及父母妻子,靡不详悉。土人祀焉,后封为金吾显通王。
连江县
城隍庙
在县治左,永乐十七年,因宋、元旧址增建。万历间,知县洪信重修。
刘鞠二公庙
在东湖埧上,祀唐令刘逵、宋令鞠仲谋。二公后先兴复水利,邑人祀之,县官春秋仲丁致祭。详见《名宦》。
英显庙
在县南新安里兑峰。神姓萧名孔冲,字仲谋,建安人,五代唐庄宗时,中甲科,不乐仕进,削发为僧,志行坚苦,能伏虎豹,没而邑人祀之。宋靖康初,建安叶侬逼县境,神兵见于罗论崙,贼遂遁去。绍兴间,海寇掠囗芦寨,神复现异九龙江。累封昭烈公顺公。宝祐九年,大旱,乡人祷雨随应。元赐今额,洪武十八年重建,学士吴沈为记。
[5]大小亭庙
在二十七都江口。晋时有黄助兄弟二人,汉黄香之孙,遇风覆舟。兄弟连臂浮于江岸,夜则画沙成字,表其履历,复梦乡人曰:“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辟灾降福。”如其言,里无虎豹之患,建盐亭,获其利,人号其庙为大亭,弟为小亭,后伪闽封大亭浮济将军,小亭昭远将军。
灵显庙
在省魁坊内。神姓黄名孟,字叔达,句容人,唐初游闽,没于邑。宋绍兴间,海寇朱明为患,神见梦于人,示其默佑,未几寇平。景定间赐额,咸淳初,封福惠侯。又县治东钦平下里亦有庙,永乐十七年建。
炉峰庙
在县北,号东乡。唐景福中,王氏入闽,淮民随之。始至,有桴浮香炉及书砚,漂于岸侧,其人异之,曰:“此吾州杜三郎故物也。”因立庙,伪闽封高义侯,改稽圣侯,南唐升灵瑞侯,郑南乡为记。
罗源县
城隍庙
在县治东,洪武十二年,因宋、元旧址重建。
忠烈王庙
在县治西二里许。神姓陈名霸先,本县霍口里人,五代末为王审知先锋,忠义囗略,尝追贼至百塔岭,马踣而死,由是显灵,邑尉程成立庙祀之,宋时敕封武灵忠烈王。
昭佑祠
在罗平里石塘。神姓黄氏,名岳,宁德人。唐末,巢寇入闽,民避地,无所衣食,闻岳行谊,从之如归,所活甚众。王审知晋封闽王,闻岳名,欲辟之为辅,岳不能拒,遂赴水死。旁邑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元至正间,乡人重建。
永福县
城隍庙
在县治左,洪武元年建。
龟岭庙
在西南二十八都。宋黄大夫与元兵战,至洪面,为追兵所斩。大夫英勇异常,身首二处,犹能持其头以就颈,口尚喷欲言,遇一妪,急出声曰:“头断尚可续乎?”妪答以:“不能”,遂僵于地以死。乡人闻之,遂为立庙于辜岭寨。
[5]威显庙
在东南二里许。神姓陈讳必胜,西汉丞相平之后也。家于闽城乌石山,兄弟九人,皆著奇节,没为神显灵,庙食于此。唐永泰二年,邑防置溪潦暴涨,有若枯木而上者数四,尸,洑口祠所立神之刻像也。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庙之址,累石为屋祀焉。民祷福或樵牧过者,往往石室中获钱。宋开宝中,号洑口通灵护境庙。绍兴间,额:“威显”,复封灵贶侯。嘉祐七年,乡贡进士黄彝为记。
徐真君庙
在县西二十都高盖山,祀东汉徐登。登幼神仙炼丹之法,尝与东吴赵炳较仙术于此,俗呼花林庙。
福清县
城隍庙
在县治东,洪武初,因宋、元旧址重建。
龙江祠
在海口龙山之南,中为殿,祀孔子,旁为三贤堂,祀宋儒林光朝、林亦之、陈藻。宋末建,嘉靖间令有司行释菜礼。
郑介公祠
在青湖之旁,祀宋监安上门郑侠,有司春秋致祭。详见《人文志》。
忠烈祠
在福清县城东,万历二年建,祀宋招抚使刘仝祖与妻林氏及林氏之兄林同,有司春秋致祭,明大学士叶向高记。忠烈祠者,祠宋招抚使刘可祖与其妻林氏及林氏之兄处士同也。林、刘者,邑世家,其先多显于宋。招抚祖庞守瑞州,处士祖囗守绍兴,它显者不具论,然皆近之,称二千石囗矣。景炎之季,宋室播迁,越在南海。招抚以国子丞家居,与处士念世为宋臣,图所以报宋。乃建局于处士之家,募卒缮器,日夜为兴复计。未几与元战,兵败。处士盛服坐堂上,啮指血题诗于壁,贼至,大骂而死。诰其忠义,集及八闽志中。招抚败而转匿,元求之急,遂自经。有司执林氏责反状,林恚而叱曰:“吾夫吾兄,以死报国,何言反乎?血诗尚存,汝不知耶”,遂遇害。其时元焰方炽,林、刘子孙仅存如线。入明,而其事已更百余年,稍以禋没,又更二百余年,而至隆、万之间,刘之裔孙宗献,乃鸣其事于邑。令南陵许公以闻于学使者永丰。宋公开府桂林,殷公傅稽故实甚核而章,乃檄邑为特祠以祀。业有成划,而直指南昌刘良弼独格其议,属宋公徙官,而吴兴徐公摄学事,持前议甚力,直指无以难,乃报可,然犹责祠费于其家,不复给官缗。刘之子孙乃请邑令择地于城东山亭堂之左而建祠焉,树囗楔于其前,额曰:“忠烈祠。”祠成,而父老人士之稍知故实者,咸咨嗟瞻拜,叹忠义之有天地间,更历代而不可泯灭如此。邑令春秋致祭,俱如仪,无敢阙息。至后令乃弗躬而葺,郡乘者至讹林氏于飞囗囗囗诸生囗忠力白而正之,而请邑人郭建初为其略。建初,博物君子也,其论次甚辨,且谓不佞高:“汝为史官,囗举古今之奇节逸行,毋令沈晦不章,固汝事也,奈何于里闬而失之,汝宜为之记。”不佞概观史传,忠臣义士,不称之矣,乃世独艳称文信国之忠,揭而与穹壤并垂,岂非以胡元大变,亘古所无,中华囗愤,莫此为甚,此信国之所以为烈也。处士兄妹之慨慷捐躯,大义皎然,何惭信国?乃信国以元宰,处士以布衣,林又女流,囗愈难而奇矣。招抚自败而自匿也,倘亦有囗囗之思乎?宋社未墟,殷囗犹在,蹈瑕遘衅,事尚可为,招抚之心,固不能一日忘囗元也。彼其当垂盖之势,横一苇以障洪流,终不几幸而爱一死,明矣。永丰以招抚处士之忠节,得林而后显,当矣。又责其仓皇举事,方试辄败,其持论似轻,非吴兴之表章,则直指说申,俎豆阙矣。忠而不食,远而遂沦责于诅诿。不佞盖过燕市而徘徊信国祠下,为文以吊,固悲信国之死元,亦意人心以愤元,而益悲信国。乃招抚事炟灼若是,沉沦三百余年,而犹关甲乙之口,至于群议难夺,并复蕲官府之之囗余,使忠臣之后,独任其劳。夫国家所以褒忠劝俗之意,则岂非囗近之世殊,而爽幽之情异欤?桂林吴兴于囗囗有秉彝矣。天之报忠臣,终不爽也。余其伤忠义之晦,而复为之幸,因纪其始末,合为刘裔者勒之石,以垂无囗,且为吾邑重,若其世家源源与纪载参商,微相牴牾,则有郭先生之籍在,足传信无疑,兹不论。
东平王庙
在福清县溪头,祀唐张巡。
都巡感应庙
在福清县溪治西隅。神姓许名忠,建安人,唐末为威武军都巡检使,屯兵福清,以备寇盗。乾符五年,黄巢陷福州,神梦天使唐、葛、周三将军助以攻讨,明日决战,大破之。巢兵退广南,闽中遂安。明年,卒,人思其功,为立祠,请于朝,额曰:“感应”。
灵著王庙
旧名威惠,在福清县治西隅后王山。神姓陈名元光,唐永隆初,以鹰扬卫将军随父陈政戍闽征蛮,镇抚漳州讨贼,战没,封王,立庙漳浦县,春秋有司致祭。宋时,县人于漳浦请伸香火祠于县前黄巷,英灵显赫,自迁于后王山立庙,因名北溪。
论曰:传云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风使之然也。吾闽信鬼,俗之敝也。其唐之衰耶?其王氏父子据兹土之时耶?琅琊以竖刃兆祥,始惑神怪,后世子孙謟渎尤甚,莫不竭民力以崇奉所谓宝皇者,然而祸乱灭亡相踵也,亦竟何福之有哉?不务民义,其效可睹已,奈何至于今,其风未泯也?盖习之移人,久则难变矣。旧志所载,或里巷之私奉,或巫觋之妄惑,今皆削之,惟在祀典者,则因而存焉。鸣呼?祀典正则民志定,民志定则左道息,左道息则风俗美,诗不云乎?自求多福,何必伥伥然而群听于神也哉?自晏子不能胜遄台之佞,冉子不能救泰山之僭,愚独何人,敢有意于斯?若夫反经,使邪慝不作,则贤有司责也。林文恪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