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县乡土志 » 闽县乡土志全文在线阅读

《闽县乡土志》地形略一(各区)

关灯直达底部

各 区

本境为福建省会,福州府附郭首县,与侯官县同城治,城左偏,侯官县治右偏。城外、东南均属本境,其西北则侯官县辖。

经线 京师偏东一度。无零分。

纬线 北极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管辖十邑,无自治区,四至八到:东至大洋二百里。西至延平府南平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兴化府莆田县界二百三十里。北迤西至建宁府政和县界四百里。东北至福宁府宁德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建宁府建安县界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大洋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县界三百四十里零。东西广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本境四正四隅:东界海岸曰壶江口,一百里而遥。 西接壤侯官县境一里而近。 南界福清县境,曰常思岭,八十五里。 北接壤侯官县境。 东北界连江县境诸岭,九十二里。 西北接侯官壤。东南界长乐县境,曰蕉岭,曰泽里,八十里许。 西南十七里,亦接侯官境。 东西广九十余里,南北袤八十余里。

新定区画:兹分本境为十一区,县治居会城之东,辖南门、水部门、东门、汤门、井楼门,五城,而旗地亦在其中。今分其在城内者,名曰城内区,城南名曰南台区,下渡区、白湖区、仁南区、内七里区、东南名曰外七里区、嘉屿区、城东名曰琯江区、马江区、东山区。大区八,南台、白湖、仁南、内外七里、琯江、马江、东山;中小区三,城内、下渡、嘉屿、汉军旗地附在外七里。

城内区

县治曰城内区,分五段:

中 段

鼓楼前总督口,属侯官。

按司前有宝福局、铸钱所也。同治七年,改为军装局,专贮军装炮弹。 又文昌庙、又按司衙。

盐道前有武圣庙,盐道衙。

府东铺即府前街之东畔。

箆梳巷

妙 巷“妙”或作“庙”。

贤壇河沿“贤”一作“元”有安澜桥。

东牙巷“牙”又作“衙”。

大龙湫、“湫”亦作“须”。

南 段

南大街西属侯官、有安泰桥。

厂横巷

花 巷即梅枝坊。

石井巷

锦 巷“锦”旧作“境”,即通贤里。

织缎巷

军门前有武备学堂、即旧抚衙。

中军后有洋务局、即旧抚标中军衙、又丁戊山学堂。

南 营有公立第一学堂,又贞寿坊。

朱紫坊有乐群学堂,又广河桥、观音桥。

学衙前有学司衙。

花园衕

府学里有教官衙。

闽县前有本县衙、典史衙、又忠义孝悌祠、又府县学、教官衙、即兴贤坊铺。

福履营

后 巷

白塔寺

总管前

太平街

夏体井一作“下底井”。

万寿巷以宦贵巷与侯辖互易焉。

南门兜

南甕城有节孝祠。

北 段有警务一局、分驻布司埕。

府直街有府衙、经历衙、西属侯官。

华林坊有福州两等学堂、在华林寺。

钱塘巷

卫 巷有升平人瑞坊,按司经首领衙。

保民巷

节钺里

贡院前有警察学堂、即旧贡院、后又孙中宪公祠、又登瀛桥、有梁无渠。

丽文坊有普通学堂。

剑池后

能补天

左营司有节孝坊。

横街口

北院后有文笔书院、朱子祠。

赛月亭

柴井顶

北三官堂

后岚里

诸古岭有武圣庙、府立北城学堂。

大下闽语呼“树”为“□”。

屏山顶有贤良昭忠合祠。麓有越山书院,今为侯官学堂。

北库巷

仓角头

小古楼有辨志学堂。

北斗宫

剑光亭

城守营

广积营

桅杆后

内九彩

前所营

北三营巷

兰荷里

新营房

布司埕有布司衙、粮道衙、布司首领衙。

粮道后有藩经衙。

瑞麟宫

王墓山

中协埕

都司巷

益香亭

环峰境

东 段有警务二局,分驻仙塔街。

旗汛口

东街有文昌宫、教育总会、又学务公所、即旧正谊书院。

狮桥头有狮桥。

井楼门街

仙塔街有育菁学堂。

王府口有大王府、小王府。

津门楼前有兼济桥、上有阆风阁、即旧通津门。

登龙巷

圣公楼

塔移影

七转湾

柏姬庙

柏衙前有通津学堂。

铁打巷河沿

铁打巷即秀冶里。

鳌峰坊有鳌峰书院、今改法政学堂、又有公立崇正小学堂。

观 巷

法海寺有罗山小学堂、宦贵巷属侯官。

三牧坊有全闽高等学堂、旧有凤池书院、改增校舍。

三牧坊河沿有卫桥。

庆城寺有灰桥。

化民营

通天境巷

八角楼

七穿井

龙山巷

经院巷

开元楼“楼”一作“头”有工艺厂。

卫前街

射圃里

旧闽县

大蚶境

竹林境

孝义巷有府立东城学堂

东泰山巷

太阳巷

厂 巷

又旗界段

旗汛里

将军前有将军衙。

东门大街、有坊、表,澳桥。

汤门大街

河东街有德政桥。

河西街有古仙桥、又有八旗学堂。

水部大街

大门彩巷

小门彩巷

秘书巷

汤井巷

永安街

彩云里

三道湾

秘书亭

大营卫

行春境

金瓯寺

火 巷

医官庙

玉清观

珍珠境

纱帽井

蒙古营

观音堂

泗洲堂

得贵巷

马王庙

渡尾街

蓝旗街

刘老营

五圣亭

天后宫

青都观有穆公祠。

东珠妈庙有武安桥。

都统前有自治小学堂、都统衙。

荔枝园有孙公祠。

南台区

南一区,曰南台区,距城数里许,北界南门,迤及水部门。东北界东山区,西及西南与侯官境浦东西区、上渡区接壤。东南界下渡区,本区又分南台、水部两段。

南台段者 下杭街,号河泊铺、锦江铺,皆闽江之岸也。上杭街号留饭铺,渡江者投宿于此。五代南唐时,上下杭皆闽江洋洋,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故北自南城外起,南至下渡藤山止,东北至水部,东至坞尾,东南至泛船浦、沿江一带,西北至太平山,西至海防分府衙门后,过白马桥,即义洲。古所谓白马观潮之古迹,以白马桥与侯官分界,西南至五保七社,苍霞洲、洲尾瑞源埕地方,与侯官分界,即所称苍霞返照之地,统称曰南台。东西袤延十有余里,南北亦十有余里,所谓台,即越王台也。宋赵汝愚书“南台”二字于钓龙台上,惟古所指为沙地、汛地、洲地者,今皆市肆毗连矣。

台江四至界址,南行者,自新港起,过鸭牳洲,至万寿桥下,水程约十里而强。北行者,钓龙台起,绕五保七社,历尚书庙,出万寿桥,水程约十里而弱。此南台江水程四至远近之略也。

江南桥即中洲桥。创于元季,在台江之南,或谓江南陈氏族人迁上渡募设。潮之自江南桥入者,西过上北馆,逾盐仓山口,绕望北台岭,渟于龙潭角。此处水极深,所谓三十六滩之殿,至上渡与侯官分界。东绕中洲铺后,上至滂洲,俗呼帮洲止德彬桥,与侯官分界。

万寿桥俗呼大桥。创于元大德七年,王头陀募造。桥下潮汹涌,内外水高下寻丈,波澜成涟漪,涨则无声,退则声闻数里。桥长三十余丈,雁齿三十六门。万寿桥之潮,西绕中洲铺后,上至滂洲彬德桥止,东入新桥税馆前分歧:其一西南行,其一东北行。西南行者入南台内港,过洲边铺,上福星桥,穿田礑铺,绕田礑洋田,至二块石桥,与侯官分界。东北行者,入南台内港,历安乐社、打索埕,是在中亭街右铺之后。逾三通桥,又分两岐,东北与小桥水汇。今先言其折而西南行者,环后洋里之北,趁张真君殿前,上星安桥,穿潭尾街,散入五保七社西南,至三捷桥,俗呼 折透。与侯官分界,西至双龙桥,与侯官分界。

沙合桥俗呼小桥。亦建于元季,潮之入小桥者,先自鸭牳洲《通志》载,桥东有洲田数十顷,今半为田,半成乡落。至新港之南,另分一港入南台内港,穿透龙桥,在中亭街左铺后洲之后。上至菓牙前,入小桥,与三通桥水汇。

南城外凿偃月池半亩,大如下弦式,坐南向北,横列一肆,俗称外城边街,铜器贸易之所。过西直出为板桥,桥下水分三派,由板桥直出为斗中街,下与洗马桥接,是为城外直街。

洗马桥上与斗中街接,下与茶亭接。铁器贸易之所。

茶 亭,上与洗马桥接,下与河口嘴接,茶肆林立,行者多憩焉。

河口嘴,上与茶亭接,下与横山铺接。横山昔有烽火堠。

铺前顶,上与横山接,下至夏街铺止。铺前街有公立学堂。

夏街铺,上与铺前顶接,下至安民崎止,退衣贸易之所。安民崎上与夏街接,下至沙合境俗呼安民崎下。止。昔濒江数里,有城门,曰南沙合门,境名及河名、桥名本此。光绪二年被水,桥坏重修,题曰:“沙合古迹。”

沙合境,上与安民崎接,下至中亭街止。

中亭街,上与沙合桥接,下至万寿桥止。鱼虾趁潮入市,城内外之以鱼货为业者,必黎明互市于此。

过万寿桥为中洲铺,上与万寿桥接,下至中洲桥止。以上为出南城之直路,上起于斗中街,计六七里。下至于中洲桥。自安民崎至万寿桥,歧而横,以西出为横路,要皆为南台之官路,大路也。若自斗中街,至中洲,岐而支行旁出,则皆小路也。今先详横路。

自安民崎歧而西行为上巷,上与安民崎接,下与白马铺接。自上巷南行数武,转而西为上杭街。东接上巷、西至塔仔兜,皆属上杭,古称留饭铺。渡江者必逆旅焉。内分四铺:曰白马铺,留饭铺,犀石铺、惟心铺。其间皆富商大贾,以茶纸为大宗。有台江书院,建于国朝康熙间,今改为台江两等小学堂。其地俗又名白鹭木臭。学堂之西有台,台下巨石嶙峋,高数仞,突起一石,尖峭如犀角,形极逼肖,故名犀石。有石刻“犀角”二字。

由水巷道折而西,曰下杭街,分三铺,锦江、福星、河泊。皆大商会馆所聚。以南郡会馆为最久,额为蔡葛山相国书。

由街向北行,曰汤房同。相传下有温泉,而安乐铺、潭尾街、苍霞洲等路即于此通焉。

南台之东,则鼓山前三十有六乡,与后洲接壤。其西三保即与侯官分界,南籐山交下渡区界。

安民崎东有龙沙书院,亦改学堂。

崎西有圣教医馆,地名银湘浦。铺前顶亦有医馆,有天主堂,横路,由龙岭麓北向,再折而西,过霞浦街,海防前,至后沟铺,再折而西为内河、小港,渡河为侯官界。

夏醴泉之西首有教堂,建立最久,建于明。更有墓埕里,以有明季古坟。转而北,至横街池墘,有玉融书院,今亦改为学堂,院中祀文昌。右有武圣庙,庙右为一真庵,建于元。惜所祀者,为乡民迷信之神。庵前为三山会馆,颇宏壮,庵右为金斗山,联洋中亭,有龚状元墓,更有亭翼然,为大士庙。由洋中亭折而南,曰铸鼎街。

由铸鼎街而北,皆南禅山麓,其地有名南禅衕者,可缘而达海防署衕,折而北曰南禅寺,皆因山而名也。寺建于五代梁时,寺内旁有鹿鸣书院,今改为开智学堂。寺东有南佛庙,独山武显庙,皆不列祀典,乡民迷信者。

水部段者 省城七门,水部门在其东南,门之外,乡村市衢,方二十余里。北自阔埕街起,南至坞尾、灰炉头,有福清玉融会馆,南北相距约八九里,东接鼓山前三十六乡,西至后洲,东西约二十余里。有金墩洋之桥,题曰“福晏桥”。

太保境,有耿藩故庄,周围约三四十里,名为绘春园,今农桑局、左公祠在焉。

柔远驿即琉球会馆,在太保境后街:前有十家排,李、张、林、王、户,郑、宋、丁、卞、吴、赵各一户,代售球商之货。

直街之右,第一条路出南城边,第二条出南较场之北向,第三条出南较场南向,第四条出祖庙,第五条出河口嘴,第六条出银湘浦,第七条出后洲,第八条出坞尾,左至三十六乡,田数万顷。

路通水师协署,今改实业商务小学堂,以太保境小较场为体操演习之所。又有公立琼水小学堂。民居稠密,琼水已渐趋东南去。

水部街有美以美部教堂一所。

金墩桥东北直行,出河口嘴有街数十家,染红纸房聚焉。路通桥下鱼菜船森列,由台江入新港,上泊有牙贩,聚此贸易。

右南台区为里二、嘉崇、高惠,为图十一、为村二十二:太平、扬忠、洋桥、浦东、河上、竹缆、打铁墩、金堆、下阵、金墩、金堆、象园、象东、象西、双浦头、后塔、上下浦西、上元、上中下土黨、凤庄。有南台海防同知衙,水利主簿衙,台江汛,及面岭汛等街巷,见上。

下渡区

南二区曰下渡区,距城十里而遥,北临台江南岸,与南台区之中洲接,西至天安山麓,与侯官界之上渡区接。南逾三叉街,与白湖区之白湖亭接,东尽高湖、江边等村,与白湖区之潘墩、临江接。可分籐山为首段,泛船浦以下为次段。江边一带为第三段。

出城门逾江南桥,俗名仓前桥。天安山峙焉。循山沿江西行,曰仓前,以有米仓盐仓名。与侯辖之上渡接。沿江东行曰观音井,街曰梅坞,西接天安山,东与大岭并峙。嘉庆时洋人入闽,先在南台,锦江铺、福星铺、坞尾等处,后相此地山水特秀,徙居于山之原与岭之左右,迤及滨江,俗称泛船浦。遂为互市一大商埠。又于大岭之岗辟一路,由梅坞顶出,现汇丰银行天泰洋行在此。直达天安山,亦其市场焉。梅岭东南与籐山之脊相接,故曰籐岗。地形蜿蜒,起于梅麓塔亭下,逾清安岭,俗称小岭。至睹桥亭下三叉街而止。冈之左右,迤逦渐下,皆沃腴田,凡数里。百年前籐岗之路,左则由梅岭沿江而西,右则循田而行,至三叉街路总汇。今则冈之左右,人烟稠密,数十姓千余家于此聚族,古称周、王、郑、蔡四大姓外,如庆元陈、江南陈、吴、卢、张、庄、邹、梅、刘、王、孙、程等姓,或数十户,至二三百户,环聚焉。路由冈上行,直达三叉街,分为双支路。一稍西趋,直达半洋亭而下。即往白湖区义序村之大路。一稍东趋,直达白湖亭而下。即往下四府之总官路。下渡乡,元季仅十境,入我朝道、咸,则十八境,今则二十一境矣。自塔亭下至巷头曰新登上境,新登胜境、新登义境、新登福境。至清安岭,即小岭,曰清安胜境、至十境祠下,曰清泰上境、曰兴义上境、至睹桥亭,曰龙桥北境、龙桥南境、至三叉街、曰鳌头胜境、曰鳌头阖境、此籐冈上之直达也。籐之西,埔头牛眠山,曰万安上境、万安正境,籐之东曰登龙胜境,东安上境,东安正境、即东窑乡。美墩即尾墩。则曰流泽境,港头曰万安境,曰临江胜境,义安上境俗名田塍下,至中墩,曰龙峰境。是为籐山二十一境。

清安清泰之分界处,有十境祠。祠建于元季,乡仅十境,今境屡增,祠名仍旧,或讹作十锦祠。乡人于此议乡事焉。

睹桥亭在龙桥北,由南境白湖亭来者,至此可睹万寿桥,故名。

龙津庵在龙桥北境,庵外祀文圣,庵左别建一庙,祀武圣。下庙在新登义境,祀唐忠臣李、马二公,现立学社焉。护龙庵在清安岭,前为朱子祠,后乡人转相扩辟,所祀亦复杂。光绪二十八年,改为益闻社,设阅报所,立学堂焉。

七通井,一在清太境,庆元陈氏祠对面;一在田塍下,周氏祠内,一在兴义境,大盛烟店对面;一在睹桥亭北境;一在牛场里南境;一在埔头下鳌头境;一在埔尾万安境。盖凿井时浚井底沟道,俾七井水相通,故名。

走马山,相传闽越王子有白马三郎者,常驰白马猎此,后以射鳝捍灾东郊,报其功,祠之善溪上。南台区惠泽山白马桥,及兹山亦相继崇祀。

人力沟通之水,曰官沟,自十境祠之前辕,左一沟,潺湲直达,昔有龙舟一艘,由沟驶入闽江,相传嘉庆时,此船竞渡而没,今遂失沟故址。其水环埔顶、万安境、绕洋较场,与万寿桥下大江水汇。今洋较场边,其水尚能随潮涨退,入埔顶则浅矣。

昔村农掘一石,载有:“走马山前看走马,蕃船浦内泊蕃船”之谣,蕃船浦今改称泛船。初不审何谓?及同治初年,洋人择山前数十顷为试马场,乡民逐之,洋人诉领事,遂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令有司向民买田而租与之,以其租充会垣越山书院膏火。自是互市愈盛,蕃船且由大桥上水口,乃知兹事,盖有先兆矣。

清安岭左有园,里人树桑数百株,为诚益公司蚕桑局。园后有洋楼一所,洋务分局在焉,局前为茶园山地一坪,系东安乡公地,接清安岭之脉。

小岭顶,咸丰五年奉耶稣教者,建有美部会教堂。

东窑乡,同治初,设福建电报官局。

自泛船浦沿江,而中墩、尾墩、而高湖、江边,人烟颇亦繁盛,高湖旧亦名为南湖,明郑继之吏部桑苧园、迟清亭在焉。居高湖及江边者,均属吏部族裔。

下渡为区虽不甚广,而人品之可纪者甚多,如吴海官监郡不仕。朱旌字以逸民著孝行。陈元凯仕宦独矢清白,陈征仕兼以词赋闻,此四君子前明与国初人也。南宋时,卢玉溪先生家居巷头新登福境,以郡诸生征为翰林博士,独探伊、洛之旨,具见于《四书大全》及《性里诸书》,与吴海并称乡贤,后人祀二贤木主于小岭朱紫阳祠。卢、吴详见《耆旧录·德行传》明嘉靖时,有王爱轩者,幼有至性,习举业不遇,改为运司掾。因祖母病痿痺,弃役乞养,日承欢左右,人皆称王孝子云。

妇女之以节著者,亦时有人。明季儒士陈焲妻刘氏,国朝王崇中妻陈氏,又郑门周烈女,《藤山志》存其挽词焉。光绪二十八年,东安正境林良玉妻罗氏,将择日就烈,为地方官闻知,驰止之,许其通详奏旌焉。罗节妇附《耆旧别录·陈淑萱传》。

乡亦有侠士,王长年者,俗称篙师为长年。忘其名,嘉靖间倭掠藤山里,年与乡男妇凡二十余人皆被执,且卷财宝扬帆归国。年在舟,以计媚倭,使解缚,更使妇女媚以酒,大醉群贼,尽杀之,饱风回帆。年既杀倭,则先尽割其舌,而别藏之。归舟抵岸,官军夺其首级,反缚年诬为寇,年剖辩,出舌为证,镇将大骇,服,欲官之,辞归。

各大姓来居藤山者,卢姓迁自贞观间,其后有玉溪先生出焉。若上溯渡江二十四姓,则当以陈姓为盛,而陈族之在藤者,亦不一,曰庆元,曰古灵、曰江南。江南陈之第六支者,在藤,其始迁于台江之南,因名其里闾曰江南,即今上渡也。复由上渡迁于藤里,子孙蕃衍,有陈半街之称。嘉庆二年,不戒于火,族人星散。

开闽王者,忠懿王,十一代孙名善,官宣议郎,卜居于此。十六世,有王常者,创祠藤麓。明成化间,又重建于山之阳、堂后祠忠懿,每上元悬灯,必书曰“开闽鼻祖”。

太原王,明季时有王朋兄,自莆田贩烟来,遂以创售炒烟为世业,族聚最盛。

物产以鸭种、芽菜、朋兄烟为特别。煨鸭种之法,将鸭蛋安于糠内以桴,炭,文火微薰之,六日之外,取蛋窥其有胎形者,挑到梅坞鸭种牙内,更以手日搓七八次,令得人气。不数日,雏鸭破壳出矣。然其中尚有秘诀不传者,故鸭种牙梅坞外无别家。芽菜以绿豆贮桶中,早晚灌溉以水,日出芽,日易桶,天暖三四日,芽长寸许,洁白清脆,入市争购矣。藤山人以此为生计最多。朋兄姓王,莆田人,贩烟到此,逢霉以油炒之,转变芳美。销售最广,今兴义境王大盛烟庄是也。

右下渡区为里一,有半、时升、光德、半隶白湖区。为图十二,为村十五,下渡、鳌头、张坑、对湖、港头、中墩、程厝、岭后、施浦、尾墩、郑坑、下湖、酒店、高湖、江边、桥南其市镇详上。

白湖区

南三区曰白湖区,距城二十五里,南北相距约十余里,东西相距约十余里。北与下渡区接界,西至北园,首山及高盖山之东麓,西南至义序尚保墩,皆与侯官上渡区接界。东南至方崎、鳌里与仁南区之胪雷接界。东至上董、下董与仁南区之胪崎接界。东北沿林浦,大江,南沿螺洲大江。白湖区干路由白湖亭北行,经乌桥、董桥,此二桥嘉庆丁丑,下渡王贞高董修。至下渡,越南台抵南城,约二十五里。南行经黄山、越杠夫岭,复东西行,经城门,越三角埕,红桥亭,抵峡兜渡,约三十里。其支路,一由白湖西南行,抵郭宅、胪厦、三墩头各乡,一由观音亭,在黄山往后坂途中,为行人憩息饮茶处。分支东南行,抵渡尾过渡,至螺洲各乡;一由黄山坊下埕林尚书瀚所立坊。分支,东北行,经丹桥,蜈蚣路抵连坂林浦及上下董各乡。若赴赤东、义序各村,则由下渡三叉街分往西南之支路也。赴高湖、江边各村,亦由下渡三叉街,分往东行支路也。

蜈蚣路在连坂村口之西,石面平坦,长三四百步,俗传堪舆家异说,甚骇人听,今不著。

白湖区各村,曰浦下,曰屿头,由浦下迤南曰新桥,此光德里之属也。居高盖山东麓,曰山边,曰下濂,曰浦墩,曰上洲,曰尤宅,曰郭宅,曰铜边,铜边即郭宅之附村。曰叶下,曰杨庄,曰杨厝前,杨厝前即杨庄之附村。曰朱宅,曰邵宅,属官贤里也。环高盖山而居者,曰北园,曰首山,曰高浦,曰程巷,曰池头,曰芋壑,曰光桥,曰赤东,曰义序,曰尚宝墩,曰星墩,曰半田,尚宝墩、星墩、半田、皆义序之附村。属仁丰里也。由郭宅以南曰,胪厦,曰外胪,曰路角,外胪、路角即胪厦之附村。曰黄山,曰牌下,曰天福墩,俗呼柴霸墩。曰乾元墩,曰鳌山头,曰花园,曰渡尾,渡尾即花园之附村。曰夏店,曰螺洲,乡临南港江边。属仁惠里也。在黄山之东南,曰城门,曰城门山,曰傅坑里,曰三角埕,曰鳌里,曰方岐,属永福里也。在黄山之东北,曰洋下,曰连坂,曰日宅,曰山兜,曰潘墩,曰下洲,曰林浦,曰邵岐,曰上下董,曰湖埭里,属开化里也。

各村族姓户口,以黄、郑、林、陈四姓为最大,黄姓则义序黄一族,已不下二千余户,居义序者二千零户。又尚宝墩半田各有三百户,星墩,赤东各有一百余户,此皆黄氏一姓与义序同族者也。连坂、邵岐两乡,亦各有二百余户,亦皆黄氏一姓。若郑姓,黄山除刘姓数十户外,有五百户,胪厦有三百户,洋下有三百户,城山有百余户,至屿头,叶下与林、许二姓杂居,亦各有数十户。林姓则城门一族为大,约有八九百户,如鳌里之百余户,三角埕之数十户,皆与城门林为一族也。次则林浦林姓,有七八百户。若陈、蔡、赵及诸小姓之居林浦者,只有数十户。若螺洲之洲尾,及朱邵宅林姓,各有三百户,如屿头、后坂、日宅,皆不数十户,统计有二千余户。陈姓则螺洲一村为最显,村有吴、陈、林三姓之称。计有七八百户,次则三墩头,三乡,鳌山头、乾元墩,柴霸墪。皆陈氏一族,计有五六百户。他若花园、渡尾,各有一百余户,下店、下洲、桥南尤宅、牌下、叶下、蒲墩与各小姓同居,亦有数十户,统计亦不下千七八百户。其次则浦下新桥刘氏,一姓有八九百户。郭宅、铜边郭氏一姓,有六七百户。潘墩下洲潘氏,一姓有六七百户。北园首山王氏,一姓有五六百户。杨庄、杨厝前杨氏一姓,有二百余户。下濂山边李氏一姓,有二百余户。上董、下董董姓有百余户。他如上洲、程巷、池头、芋壑、光桥、方岐、湖埭里各乡,皆不过百户。杂姓聚居则村少,而族亦小焉。

实业物产以郭宅之林、木、竹器为大宗。其竹由永福来,乡中男女多以竹为业,故郭宅竹器为福州最。其次则浦下、草蓆,城门夏布,皆专门焉。若石船、往闽安运石售诸省。柴船、往水口贩火柴售诸省。各村皆有。惟柴霸墩、潘墩业石船者多。义序、胪厦、林浦,浦下。江边,业柴船者多。更有义序之牛乳膏,光桥、北园之桃膏,此则近年新发达者也。至水产,滨江诸村,多以取鱼为业。俗称淡水鱼。惟螺洲则设鲜鱼牙,由五虎门贩来者如鲜鱼、辣螺、虎蟳之属。林浦则设蛎房牙。林浦多业蛎者。

后坂、排塘、三角埕,排塘皆旧年设黄山保甲;名曰南乡保甲,则光绪三十年九月设。郭宅旧有厘局,凡货由白湖水陆往七里者,皆於此厘焉。自峡兜设海关,后废,三角埕有行台一所,制府出巡,必于此打站,年久未修,荒芜殊甚。郭宪立学堂一区,名莲峰学堂。林浦立廉江学堂一区,又识字学堂一区。胪夏立芦川学堂一区,螺洲立螺江学堂一区。又私立观澜学堂一区,夜习学堂一区。

右白湖区为里五有半、官贤、永福、开化、仁惠、仁丰、光德割三村隶下渡区。为图二十、为村五十七。杨庄、叶下、后坂、朱宅、邵宅、高浦、下濂、杨尾墩、方崎、仙崎、三角埕、城门、鳌里、郭宅、城门山顶、浦下、屿头、洋下、连坂、潘墩、林浦、邵埼、上董、下董、彭埼、湖埭、胪夏、外胪厦、传坑里、黄山、郭垱、螺洲、螺洲尾、渡尾、花园、乾元墩、上下洲、上下排、仙济、路角、北园、芋壑、柴霸墩、程厝、首山、半田、义序、山头、洋下、鳌山头、池头、赤东、光桥、尚宝墩、星墩。

仁南区

南四区曰仁南区,距城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东西约十余里。东下洋、下洲各村滨江、西至樟岚村,与白湖区之大顶峰接界,南至峡兜江,北至鳖头江,东北、东南皆临江,西北至石流东塔寺等村,与白湖区永福里、三角埕接界。西南至彭岐,芦岐诸村,与白湖区开化里上下董接界。以在仁惠仁丰二里之南,且所属乃归仁里与永南里,故谓之仁南。

仁南区干线,自三角埕东南行,经红桥、官路边、浚边、抵峡北,约十里。其支路一由红桥分支南行,抵石步、黄马头渡,俗呼塔子渡,有渡船往内外七里各处。一由三角埕东行,经东塔村、谢坑村、抵下洋各村。下洲有过横江之马尾渡。

俗称永南里三十六墩,今只二十六村耳。曰樟岚、曰卢埼、曰鳖头、北偏临江之村也。曰下洲、曰下洋、曰梁厝、东偏滨江之村也。曰湖漈、曰院莲、曰谢坑、曰李厝、曰彭埼、则与本区之归仁里白湖区之开化里接界。其湖泷北边山后、后尾、陈村、岭顶、安头、后坂、洋坑、角里、江店、长岐、山池墘、红桥、杨尾十五村、皆永南里之属地。如石流、东塔、胪雷、凤墩、石步、黄马头、浚边、蒋宅、宦路边、峡兜、上丘安、下丘安、上清涼、下清涼、则归仁里所属也。而清涼、丘安、及峡兜、蒋宅、石步诸村,亦皆滨江而居焉。

各乡族姓户口以下洋为最,严、黄两姓,各有一千余户。次则梁厝之梁,胪雷之陈,各有六七百家,又次则石步有四百余户,而王姓居其半。林、萨、刘、邵等姓半焉。谢坑有三百余户,杨、谢两姓各百余家。卢姓数十家。浚边有三百户,皆张氏一姓。湖漈、湖泷、北边三村,凡三百余户,皆郑氏一姓。

上下清涼有二百户,皆林氏一姓。江店、官路边两乡共一百余户,皆江氏一姓。他如樟岚、卢岐、彭岐、鳖头、石坂、李厝、陈村、岭顶、后尾、山后、安头院、莲角里、洋坑、长埼、山池墘、红桥、下洲、洋尾、凤墩、石流、东塔、蒋宅、峡北、丘安二十余乡,张、黄、陈、林、王、郑、吴、叶、郭、杨、李、欧、严、高、韩、倪等姓,错杂而居,大者不过二百户,小者不过数十户。

长铺山在归仁里,东塔石流两村依之而居。山麓有桥曰水流桥,桥长四五丈,以石砌成,桥下有大石一片,长有三十余丈。天雨则溪流出其下,土人因名有水流桥,相传朱文公避伪学禁,尝居于此。城山乡文昌宫,尚有朱文公石刻。山半有自成桥,涯石悬峡,天然如桥,不减天台石梁也。旁有壑曰鸦壑,即浴鸦池。其水清洌,亢旱不涸。

平山与开化里同名。在归仁里蒋宅村后,山脉趋至江口,乱石崎岖,俗呼新崎垱。舟至此,皆畏避。

西京山在石步村之北,黄马头村背山而居,故又呼为黄马头山。江滨多顽石,昔人作塔其上,故又名其村为塔子,有渡曰塔子渡。

烟台山在峡兜村,相传明季设烽火台于此。山上有砦,故址犹存,俗又呼瓢羹山。

双珠山在浚边乡。俗呼山坪顶。乡人构文昌宫于其上,一脉相连,曰东山,上有射鳝尊王庙。祀闽越王第三子。殿下有穴,深莫测。又有灵山禅寺。山上有仙人掌、仙鼓、仙床诸胜。

墨斗山在仁南里樟岚、谢坑两村之间。永南各村,多依山而居,故小山颇多。然皆自白湖区甘泉山之大顶峰,一脉相连,不过随地自呼土名耳。

红桥在归仁里石步乡北桥旁,有亭,光绪丙午年谢坑村人卢姓捐修龙桥,在官路边村中。

仁南区三面滨水,若沟通,各村皆有内港,以为粪船往来之道,并以灌溉田畴。西面皆山,由大顶峰之脉,蜿蜒起伏。村人除田业外,多以山园为生涯。物产则薯麦其大宗也。他如洋薯即马铃薯。诸葛菜俗呼大头菜。萝卜、地瓜、烟叶、芙蓉浆、及瓜、芋等,随地皆有,特不及薯麦之多。凤墩一村,皆业造船,并设船厂。后坂一乡,业石,船者居其半。下洋、梁厝、滨江各乡,则效力马尾船坞,及在轮船者居多,亦物以类聚然也。

峡兜有汛一,昔年所设。近于滨江,新设海关一所。

胪雷村立学堂一区,梁厝村立学堂一区。

右仁南区,为里二,永南归仁,为图七,为村四十。芦岐、樟林、池墘、后坑、红桥、后坂、庵头、李厝、谢坑、鳌头、湖头、翁厝、严厝、山后、陈庄、岭头、湖东、北边、湘漈、院前、角里、江店、长崎、杨坑、梁厝、下洋、下洲、胪雷、石流、东塔、翁墩、上清凉、上丘坑、浚边、蒋宅、石步、下清凉、下丘坑、峡北、官路。

内七里区

南五区曰内七里区,离城水陆六十里。东至枕峰、柘岐诸山,与外七里区西境接。西至方山顶,与候官县之仙阪区接。北至方山北麓及淘江一带,与螺洲江、乌龙江接。南至常思岭,与福清县接。东西距二十里许,南北距四十里许。内七里各村,所属里图,自萧家道沿江一带至尚干村,属永庆里。自龙屿内外至洋下,凤港一带,属灵岫里。自岐尾祜入至大田卜洲一带,属清廉里。自扈屿、自宏屿一带属还珠里。自传筑至青铺一带,属积善里。自大义、方口至六墩一带,属西集里。自尤木臭、东西台至常思岭,属方岳里。若银步俗呼兰铺。至枕峰、半洋一带,则归义所属,乃外七里之一。因该村在枕峰、柘岐诸山之西麓,故附入内七里区内。内七里各村,族姓户口,以林姓一族为最大,计五千余户。环珠山居者曰尚干村,汉晋时本名上虞,宋理宗时,村人林津龙为尚书干官,迁居焉,遂改今名。村有三千余户。村之东北隔江,有半洋、枕峰,计共五百余户。由枕峰而南,柘岐山一带,山居错杂者,计共数十户。村之西北里许,为山边中房,计二百余户。又北为岐头、门口、渡头、萧家道、鲤尾,计二百余户,皆背山面水而居。对岸有六礁洲塔,礁洲共有百余户,乃近年所迁者。村之西南,有半山,龙屿,内龙屿,外及馆山,前山、前山后,与小姓杂居者四百余户。村之南有凤洋、即洋下。凤港、即黄港。镜江即镜上。各村、杂各小姓而居者、不下五百余户,此皆林氏支派散处者也。若扈屿之叶、施、杨、张四大姓,并曹、郑各小姓,约二千余户。宏屿吴姓,合黄、郑诸小姓,有八百余户。傅筑张、黄、谢、林四大姓,合何、李周诸小姓,亦有八百余户。青铺林姓最多,方、郑为次,合萧、庄、李、朱、陈诸小姓,亦有二千余户。其附近之前屿、墓山、半洋各村,如丁、刘、陈、张、李、杨诸姓,不下四百余户,附入黄氏一姓。岐尾林氏一姓,合山后、大田诸小村,计有千余户,卜洲村居错落、如郑、吴、叶、林各姓,有户二百余,大义陈为大,并叶、郑等十八姓、计户九百余。方口、溪东,及麻溪、后壑、砦前各小村,亦有四百余户。尤木臭以南,东台各村,则后厝之陈为大。西台各村、则石堡头之林,梨园之李为大。两台合共有数十姓,计有一千八百余户,合尚干林姓,合族综计不下一万六千余户。

内七里赴省,一由道头江过渡,经枕峰抵峡南,渡乌龙江,北行五十里至省。一由塔仔渡至石步、经城门、黄山,越下渡、万寿桥抵省,计水陆六十余里。一由白湖渡过螺江,入横龙港,抵白湖港,由郭宅起,旱经下渡抵省,计水陆六十里。一由马蓝、江塔、傅筑、扈屿、大义各渡至流尾洲候潮,再驶抵南台江,至坞尾新桥各道头、抵省,计水程六十余里。凡舟行,水路顺风趁潮,约六七点钟始到者。今则小轮船,上驶下驶,极缓不过三点钟矣。

内七里往福清大路,由枕峰经二屿、扈屿、宏屿。二桥、溪东、安民。逾常思岭抵福清馆口界。其小路一由五虎山下卜洲、抄大义后山,十路可到福清麻石界。一由鳌峰下抄傅筑后山小径入,亦可到福清左风界。

内七里有龙井,在蓝田山麓。二井分别,形如龙目,故名。井上有大洞,深不测,今山腰崩塞,仅通五六十步。又有饮马池,在茶峰山即塔山别名。下,亦名半月池。相传池下旁有七窍,通河流,非大旱不涸,半鉴光澄,塔影照焉。南园在塔山东,中有天心二乐,乃逸三亭,明林读书处,今仅存乃逸一亭,然修葺已屡,亦非其旧矣。归乐堂、著存堂、水明楼在大义村,明孝廉陈荐夫所建,今存旧址。

内七里淘江,昔未详,或曰:江之上游,自侯官、永福西南流之水至五通,水有五通在侯界通故名。交汇而下,注江之下游,则马龙江。两峡如门,海潮乘涨而上,冲中壅、三石鬼、塔礁诸洲。洲之北为螺江,洲之南为淘江。及潮溢洲没,两江混一,水势甚大。其冲突入尚干村之口者,浊浪淘沙,不时崩塞,此江之所以名淘也。或曰:江迤西,新岐、文山亦名芒山。一带,在侯界,与本区之萧家道,相比邻。有烧砖瓦之陶窑。江迤东,黄石、下洋一带,在外七里区内,与区东之枕峰峡南相比邻。有烧石亥器之陶窑,即本区之萧家道、渡头、崎头,古时亦有陶穴也。淘江“淘”字疑系“陶”字之谟。光绪庚寅,曾建书院于其地,名曰陶南。内港之水口有三:一由岐头港绕木屿而入,一由北大浦口绕南洲入,一由锦江枕峰之江。经半洋入至中房乡前合流。分一小支入中房浦,其干流直趋道头。江又北分一小支,入用武江,人名名江。灌溉归义里,由道头江右转为马蓝江,至南大浦口分支,入尚干村,为穿心浦,过大浦口,东经梁山,入蓝铺港、前屿。港东南经青口、半洋入青铺港,傅筑港。干流南过镜江,入庄头港、凤港,右转为洋下湾,分支西洋,则洋下山、前崎尾附入之内港也。东流由坂尾洋上下浦口入还珠里,则扈屿之内港也。南趋卜洲,经显江至大义观音桥,与义溪合,计淘水所经凡七里,故名七濑,中有三十六湾。

物产以洲田为大。淘江一带凡十数顷,计岁入之利可万余千。洲之可种秫稻者为上,其插培卫,将成洲者亦可以栽织席之苇草。洲之内港,均有蚬埕,放蚬之利。尚干村,叶洲田,蚬埕最多。稔年可二三十倍,中年则十余倍、损年亦六七倍。以中年计之,岁可得万余千。惟洪水冲决,与旱虫潜蚀,则埕空本折。他如淡水鱼蝦最多。尚干村入多渔村,并以是船作白湖渡,兼获大利。次则蟛蜞产于洲渚苇草之根,北风起则最盛。脚蛏蝦蛋产于崩岸之滨,霜雪既经,肥大可食,然究不如蚬埕之厚利。尚干鸭种与各村之养池鱼,岁入或可数十千。然赢亏视乎天时,未可恃为定额。若各村田园之产,自秫、稻、薯、麦外,如菸、芋、麻、菽、蔬、果、蓏之属,亦不可胜纪。宏屿四野沃壤,人便于农。芋、麻、菽、蔬、菜、果、蓏之属,为七里冠。扈屿居七里之要冲,贸易之利甲诸村。其男子多习线面,妇女多习织席,即此二宗,岁入数千千。青铺、傅筑山多有薯、米、茶、果,水碓之利附入。大义东西台,菽、麦、莺粟甚多,然其土稍瘠,出产亦稍次。独洋下一带,梨、橘之产,胜于侯官。自光绪十八、九年,尚干始创洋纱布局,销售福清、兴化各路,综计各局多至二千余机,岁可出布十万余疋。七里以此食力者颇多。光绪二十九年,太平洋行在大义立广福蚕桑公司,种桑颇多。惜育蚕未尽得法,过此风气渐开,当可大获厚利。

内七里为官道所经,明季倭寇由福清海道窜入,逾常思岭,抄小路,大肆杀掠,将渡江北向。旋被官兵痛剿,尸枕藉,土人封垒之。迄今数百年,尚有十余堆在。

咸、同间,械斗日寻,命案叠出。光绪戊寅,邑尊张星锷莅办,反被民辱,制府香山何公檄孙、曹两提督驻办,寻设保甲局于道头。内外七里胥归管辖。

永庆司设于国初,衙署在珠山下,久而衙规渐弛。光绪庚寅,宏屿与傅筑两乡械斗,保甲营勇,鞭长莫及。邑尊王士骏统兵驻办,从绅士吴佩兰禀,请将永庆司衙署移设还珠里之宏屿村,分保甲营勇二棚,常以驻札,以辅差役所不及。自是各村斗风日少。

广育学堂,改陶南书院为之。书院设于光绪庚寅,与考三百余人。嗣因各村捐款未交,膏火不继中止故岁其基址加修葺为学堂,又有普育学堂,在道头天后宫,陶南学堂在尚干林氏宗祠。尚干文风为七里冠,亦可以见。

闽中林氏有二派,一西河,乃晋黄门侍郎林颖之裔,自东晋时迁入莆田,蕴、藻伯仲,一门贵显,为州牧者九人,九牧林是也。一济南乃唐谏议大夫希旦公之后,自唐季入闽,即淘江及双阙控鹤之林皆是。

常思岭者亦名相思岭,俗讹尚书岭。为闽县、福清界山,于半岭之巅分界,高数百仞,袤三里许,阶级上下千余层,巅有民居、旅店。

右内七里区、为里七,永庆、方岳、西集、清廉、灵岫、还珠、积善,为图十四,为村四十八。富山、青口、苦竹、庄头、宏屿、山前、青铺、押笼、馆前、陈厝、王厝、白湖、西坑、大田、山后、店屯、大义、方口、石壁、麻溪、溪东、后系、塘下、东岐、上瓜、下瓜、半岭、梨园、山兜、东台、西台、塘头、上尤、下尤、尤树、溪边、石门、尚干、南洲、中房、萧家渡、外龙屿、扈屿、六墩、崎头、祜入、内龙屿、洋下、镜上。

外七里区

东南一区曰外七里,区西至高祥里枕峰过山,与内七里区接。西北至峡南,与仁南区之峡北,两山对峙如门,亦曰峡门者接。南至白田,即玉田及蕉岭,与长乐界接。北至营前濒江,东至浮埼,与长乐泽里接。

本区地面由营前江干,南至赤屿十里,由赤屿至白田十五里。南北相距,纵约二十五里。又由峡南至营前十五里。由营前至洋屿二十里,由洋屿至南岸二十里,由南岸至浮埼十五里。东西相距,横约七十里,其区计分三大段,以高祥、归义两里为西段,营前为中段,洋屿为东段。

上洞江由长乐河下北,经本区半野,西北入瀛前即营前。港。下洞江亦由长乐河下北,经本区上邹、下邹各村,西北行畴岐“崎”、“埼”通东安二村之间,乃西会于瀛前港口。

瀛前港,受福清与长乐各水,绕蕉岭为大溪。或呼蕉溪北经赤屿、唐屿、马头、洞头、先后合上下洞,江即名双江。北出营前分县,汇马江。

南岸驳台在江左里上屿,东与北岸炮台对峙。

鸡笼屿在江左里猴屿村江滨,形如鸡笼。

猴屿岩在江左里猴屿村后山,石洞深幽,擅一方之胜。外七里区户口,族姓以林、陈、郑为最大,白田一千户,皆郑姓。营前一千户,林有六百。湖里、塘限、唐安、半野、唐屿、前汀、黄石共千六百余户,皆林姓。陈之散处各村者,亦有千余户。余则以黄,李为大。赤屿村六百家、皆黄姓。下洋村六百家皆李姓。至刘、谢、王、杨诸杂姓,则百家、数十家不等。村民多以烧陶伐石为业。塘屿,林三百余家,皆业石工。黄石,林六百家则业陶窑,出产以灯心草为大宗。

营前、双江、赤屿、琅尾、白田,各有教堂一所。

营前有分县衙门,海关一所,蕉岭有保甲局。闽、长福三县交界

洋屿有汉军驻防,旗民二百余户,鲤冈书院一区。

峡南有乌龙江汛。

右外七里区为里七,高祥、归义、江左、绍惠、钦仁、光俗、至德,为图十三,为村六十五。枕峰、半洋、蓝铺、前屿、颓头、营前、湖里、白石桥、山下、塘限、塘安、半野、下朱、上邹、五里洋、下邹、龟山、东安、畴岐、岐头、双江、马头、新马、青岚、岭头、塘屿、屿后、王李、赤屿、山腰、小安里、大前园、礼渎、琅尾、宅园、前汀、南琅琦、村中、大溪、曹洋、南门、仙坡、洋中、桃坑、白田、峡南、湾里、黄石、东屿、下洋、山田、后岐、内华岭、外华岭、洋屿、候安、高安、坑口、石龙、后山、石洋、龟脊、院里、上屿、猴屿、浮岐。

嘉屿区

东南二区曰嘉屿区,距省城百二十里,孤立海中。南与长乐梅花港接界,北与琯江区接界,西迤南,与外七里区江左里、浮岐、猴屿、接界,东即大海、袤三四十里许。亦可分成两段,琅琦全岛为本段、壶江等屿为附段。

各村之户口,族姓琅琦乡为最大,陈、江、董、朱四大姓,及刘、王、郑等各小姓,不下三千余户。次则石龙,叶姓有五百户。海屿翁姓有四百户。赤沙陈、张等姓,约四百户。吴庄林、陈,等姓,约四百户。龙台,梁姓二百户。凤窝,朱、陈二姓三百户。南兜董姓,东埼欧阳姓,各百余户。董安朱姓,院前江姓,后渚何姓,洋下朱姓各数十户。川石王、陈两姓百余户。壶江郑、张、林等姓三百余户。合嘉登一里统计,约共六千余户。金牌炮台在嘉里江滨,与长门炮台对岸,为闽海之咽喉。有大石高十余丈,屹立如牌。洋舶出入,必驶傍牌边,方不搁浅,港势使然也。

嘉登里四面环海,故人多业渔,钓船为最多,出产亦以水物为多,惟芦虾味独美。亦颇多,然多生于草洲,其味不及生于海滨石隙者之美。洲田多种咸草,即织蓆之草,俗呼咸草蓆。妇女多以织草履为业,壶江多出流鳗。亦呼芦鳗。

琅琦设保甲一所。

右嘉屿区为里一,嘉登,为图七、为村十一。上琅琦、下琅琦、吴庄、赤沙、洋下、东崎、龙台、海屿、凤窝、凤翥、川石、壶江、后垄。

琯江区

东一区曰琯江区,在城东百二十里,西北亭头、象洋各村,与马江区之江右里,闽安镇北岸接界。东至琯头、新道琯头街分新、旧两道。新道属本境,旧道归连江。与连江县界接壤。东北至山兜、溪边各村,与连江县界各岭接壤。北至山而止,山后亦属连江界。南面隔江即嘉屿区及外七里区。本区东西距离约二十余里。其地实判上下二段,上合北者上段也,下合北者下段也。合北里旧矣,今又分为上下二里,曰亭头,曰东街,曰象洋,曰潘厝里,曰盛美,曰鳌溪,曰长柄,此上合北里也。曰英屿,曰东岐,曰长安,曰竹岐,曰阳岐,曰塘头,曰塘边,曰拱屿,曰新道,曰山兜,曰溪边,此下合北里也。

各村族姓,户口以亭头为最大,杨、王、郑三大姓,又各小姓约共一千家。次则长柄,杨、李、陈、郑约五百余家。英屿,郭、王、张、杨约五百余家。东街,李、潘、郑约四百家。象洋,王、张、唐约三百余家。拱屿,倪、林约四百家。他如塘头董姓等,约二百余家。新道倪姓等,约百余家。阳岐萧、杨等姓约百余家。竹岐郑姓等约百余家。潘厝里,潘姓等百余家。盛美,郑姓等百余家。鳌溪,李、余等姓百余家。塘边,杨、吴等姓数十家。溪边,黄姓等数十家,统计约共五千余家。

怡山在上合里亭头村,滨江,上有怡山禅寺,又有天后宫,在怡山院旁前。册封琉球使舟开行时,俱于此致祭。

百洞山在下合里,与连江接界,亦曰八仙岩。明万历,里人董侍郎应举始开得之。上有青芝寺,因山田中有石如芝,故名。

电光山在下合里琯头村后,甲申年设有炮台。

水道,一由亭头村港口,经亭头街泰山宫前,此处浦底有礁,村农设一闸蓄水,以灌溉田畴。潮退,水泻礁面,有声。越第一桥,抵东街、象洋各村,一由英屿村之港口,经三门桥,桥在长柄村外。此处设有闸,故又名三门闸。与浩溪等水相通。

亭头村面临大江,山东宁波商船到闽,必先停舶于此,俟报税,再抵南台江。故亭头街市颇阔且闹,有蛎牙,鱼牙并海关厘金分卡,设汛地,一名亭头汛。

琯头较亭头更闹,山东、宁波各商船、尝于此起卸,故商业尤盛。海关、厘金,各设一分卡,又设巡检,名五虎司,属连江。闽县分界。

亭头、琯头各一盐馆,乃连,罗盐帮分设。

朱子祠在长柄村,有跃龙津、得月潭诸迹。朱子避伪学禁,尝至其地。

英屿村前江中有大礁石,水落则见,水涨时民船多误触之,俗呼曰英礁。

右琯江区为里二,上合,下合,为图九,为村十三。亭头、象洋、潘厝、盛美、贤凑、东街、鳌街、下院、金鲤墩、西洋、长柄、英屿、馆头。

马江区

东二区曰马江区,离城东约六十里,西至埔头、魁埼各村,与东山区鼓山里之萧湾,上、中、下埼接界,东至闽安镇北岸,与琯江区上合里之亭头村接界。东西相距,约五十里,皆依山而居。自魁埼东行至罗星塔,又折而东北行,约三十里。南面江,西依山。山后属连江界,故人居不过沿江一带。

马江区得永北、江右二里、及鼓山里之牛坑,魁崎等村。永北里,土人又分为上下永。北自马尾迤西、曰下德、上德、曰快坑、曰快洲、曰黄店、曰儒江,俗呼渔墩。曰上坂、曰坑门、属于上永。北迤东,曰朏头、曰旺岐,俗呼网岐。曰下岐、曰中岐、曰君竹、曰罗星塔、曰青洲,属下永。北再东,若江右里,则自闽安镇迤北。山居错落,曰洪塘、曰西边、曰田螺湾、曰溪头、曰虾尾、曰白眉、曰前洋、曰大培、曰康坂、曰东定、曰黄田、曰定云、曰首洋、曰东村,亦有十余村。而极西、牛坑、魁埼、埔东、埔头四村,位于上永北里之西北,则自鼓山里划归之耳。

各村之户口族姓蕃衍者,惟永北里快安、君竹两村为最。快安陈姓为大,任次之,约共七八百户。君竹一村,任氏一姓亦有七百余户。至沿江各村,则中岐为大,马头乡中之,姓如黄、李、周及各小姓,约共六百户。他如坑门,林姓百余家。上坂李姓七八十家。儒江郑、倪、朱等姓二百余家。快洲倪姓等百余家。上德朱姓等四五十家,下德叶姓等七八十家,朏头邵姓等三百余家,黄店林、任等姓六七十家,旺岐郑、陈、王等姓六七十家,下岐林、李等姓七八十家,青洲陈、谢、林等姓四百余家,合永北里,统计不及三千七八百户。至江右里,惟闽安镇一村滨江,约有七八百家,中多杂姓,迁居,惟黄、谢、刘三姓为最大。其他最大者,不过二、三百家。西边郑、陈、王、杨等姓,约三百家。洪塘郑、林、陈等姓,约二百余家,东定郑及各小姓约二百余家。田螺湾林、高等姓百余家。白眉丘、黄等姓百余家,前洋郑、林等姓百余家,康坂王、郑等姓百余家。他如东村、首洋、定惠、黄田、大培、溪头、虾尾各村,赵、郑、王、张及各小姓,或十余家不等,合江右里统计,共有二千零家。

迴港俗呼邢港。由闽安水门道北行,经溪头各乡,俗呼溪头里。通龙溪,君竹港,由罗星塔板桥下,桥系中岐罗星塔往来之路。经君山前,环绕罗星塔下,复出大江。

闽安镇设副将一、都司二、守备二、管水师。又厘金海关,为闽省大口,南北帮盐馆总卡亦在焉。

北岸设炮台,与南岸属江左里。炮台对峙,为全省之内港门户。员山水寨设炮台俗呼旧镇。与对岸江左里洋屿之旗营对峙。闽安镇距东城约八十里,东门东南之界,划止于此。前闽安户口系东门保甲局兼查,员绅薪水于光绪三十年改警务后始截止。其港门为南北港三巨流总汇处,水绞⑴多旋螺,朝夕沙线,迁徙无常,虽欧人之巧,亦莫从测量。故洋轮进口,必本地渔人引港。岸上建炮台,本林文忠造。台前树竹为障。我能窥敌,敌不能窥我,真天险也。光绪甲申,法人内犯,朱观察明亮统军于此,悉改旧制,实失险要。

马尾架木桥达于罗星塔,下距闽安约二十里,上距东门约六十里。其陆路可由鼓山麓达于东城,有市镇曰中岐,以设船厂焉。其船坞据天然形胜,为全球所罕有,欧人莫不垂涎。

鲤鱼礁在江右里北岸。江中有大石形如鲤,故名。舟人多畏避之。今北岸水师营砌一道头,此石近在道边,遭其险者鲜矣。

闽安司巡检衙署,离城五十六里。

右马江区为里二,有半,永北江右划鼓山里三四图之四村附之,为图六有半,为村四十六。埔头、埔东、牛坑、魁埼、青洲、洲尾、路上、罗星塔、下埼、下德、上德、上崎、朏头、中岐、旺崎、上坂、龙门、快洲、快坑、儒江、镇城、西山、保安、新溪、大井、长青、前洋、重云、红山、水门、西边、洪塘、草美、龙腰、半山、丘峰、兴山、东庄、东盛、田螺湾、朝阳、七星墩、庚坂、中宅、溪台、白眉。

校 注

⑴原文作“水绞”,“绞”字误,应为“纹”。

东山区

东三区曰东山区,皆东城外之地段也。因区内多山,故名。南界马江区,北界侯官境,东界连江境。环鼓山后一带,岭与连江通。西界东门,西南界水部,西北界汤门东南,亦界马江区,东北亦界连江境。

傍城而居者为河鳞铺,出城门过吊桥,则瑞应铺。夹道略有市肆,铺内有茶税分卡,对面有短基,曰河塍巷。望南直达河塍村,与河塍相连者为琼河村,则与水部分界处也。由瑞应铺过晋安桥为迎春铺,乃东城外第一市场,以街后有石塔,俗名塔头街。市肆后皆有人家,以魏姓为多明末,魏君诏由福清东坂避倭寇,迁此焉。由塔头街而东,则横头街、梅边、浦下、桂香街、草厂里、朝天街、康山六社也。由朝天桥直达岳前村,逾东岳岭,过庵亭下,则竹屿、池边、湖尾、桂兜、板桥、湖塘、横屿、上鼓、樟岚、古岭、秀岭、牛犁湾诸村。由岳前而东南,则台头、茶场、新屿、后屿、前屿、牛田、山兜、下院、阮洋、上洋诸村。自阮洋、村前、洲田、沿鼓山麓,与马江区连界矣。由岳前而东北,则岳后、较场、上墩、李园、蒲岭、潭下、园中、东山、山重尽矣。由塔头街而北,则茶园口,即前正、社合、以瑞应、河麟及迎春铺三社,曰市心、中胜、市西,此中山六社也。由茶园口而东北,则院前、三角地、溪口、苔井、上埔、下上埔、山尾、下山尾、秩顶、陈洋、薛坂。由茶园口而西,则坂尾与汤门分界处,此东山区各村之大略也。

东城门曰行春门,建于明洪武间驸马都尉王恭,亦会城要冲。陆可由鼓山直达长门,水可由马江达于海,故驻防旗兵于内。甲申法人袭马江,濂浦填港,南方水道梗,城中达马江消息,皆由东城焉。

东城濠上,接汤、井、北三门外,诸溪流下由水部,达于新港,旁通田浦,东方水道之要区也。傍濠一庙,名祀武圣,实民间迷信之五灵公,俗呼东涧殿。

张家祠在城濠东,瑞应铺,明忠臣张孟中故居,后人即宅为祠,环宅一水,曰玉带河。又有瑞云庵,白云寺,相隔数十武,皆优婆塞供佛之所。

晋安桥即古乐游桥,桥栏刻“乐游古迹”,建自宋元祐。乾隆癸丑重修。桥下水本通城濠,因桥左有温泉二处,里人叠石为池,架屋以便洗澡,遂致源流渐塞。光绪辛丑,村人以水利所在,请邑尊王士骏饬折,并购民田开浚,令濠水复通桥下。甲辰被洪水冲坏,经绅士徐德枫等,签请财政局重修,此东乡水道之要区也。

普文学舍在迎春铺市心,社中祀六子,现改为东野学堂。有石刻“文明气象”,侯官沈文肃公书。里人郑学士琼诏所立。

迎春亭在迎春铺,创自赵宋。每立春前一日,府县咸朝服至此,迎土牛入城,铺旧名行春,里社乡贤黄勉斋生长处。咸丰间,乡耆林嘉珠等公禀,铺内勿设鸦片烟馆,勒碑普文学舍前,今犹守旧规焉。

桂香亭在桂香街,行人每憩息亭下,往康山大路所必由也。自桂香亭讫朝天桥,贞孝节烈坊表林立。

浦下村旧有华严寺,今废。寺傍唐翁承赞旧宅,今为徐氏族居。

朝天桥在马崎下,架石于平地,为之桥。右为田桥,左则路桥,上祀古时三皇五帝,有庙焉。庙前峙一铁鼎。

东岳庙在岳前,祀敕封泰山之神,庙宇宏邃,神得用帝者仪仗。岁季春末为神诞。自制府以下必躬往致祭,先诞三日,里人奉神巡游省垣内外。顶礼之盛,殆罕匹也。

庵亭下在东岳岭,亭下一厅南向面山,考验武弁枪炮必于是间。山石屡饮枪炮,有成空洞者。

五贤祠在鼓山麓舍利壑傍,中祀林瀚、曹学佺、邓原岳、谢肇淛,尚有一人失考。

阮公祠祀刘宋阮弥之,盖首劝民农者。闽人食其德,立祠祀之。其祠初在城内乌石山,后移前屿村,今其村及阮洋等村,阮氏子姓犹盛。

黄瓜井距桑溪数武,俗传井有是鱼。今鱼已乌有,而枯旱不涸,足以润田,乡人食其福。

潭下古井在潭下村,永和陇之田咸沾溉焉。与黄瓜井同。东较场在岳后村傍,面积广于南较场三之二。同治间,左文襄莅闽,设洋操营于此,由是常为旗兵校阅之所。孙观察道仁于数年前,常率武备学生放枪于此,并于场东面购田地,建靶道。嗣,绅耆以有碍村居,请于崇将军,移设他所。现惟武备学生用为演习之所。

三角池在上北境之前,有池三角形,因以名村。村人沿山而居。其山脉下接坂尾,中通岳后,上连溪口,直达于东较场,亦东乡冲要之区。

桂香街、院前、东乡有普济院,以养民之疯疾者。横屿、前屿,各有教堂一所。

二十余年前,洋人恒于冬初至冬至止,租东较场驰马赛胜,约两日余,舆马游人往来不绝,贸易盛旺。村人转以为利,而惜其迁往他处。民之贫困,此亦可见。

竹屿村有东野竹林书院,宋时建。朱子避伪学禁,讲学于此,有丹井一,虽大旱仍水膏肥美。又有文光塔,已圯,山下为元遗臣韩准墓。准值明兵入,以丧礼自处,不屈焉。

东野犹画书院,明万历间建。翁正春、叶向高互主讲席,各有楹联,今尚存,其曰犹画者,以书院坐落之区,如一幅画图焉。

竹林精舍,明人谢肇淛、邓原岳、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等七人咏吟之所,时称为竹林后七贤,且建祠祀之,并以名书院曰“东野竹林”。中楹联最富,多邓氏子姓为之,地方大吏与视学使者间亦书匾焉。

左有竹林草堂,明提学邓原岳读书处,徐有诗纪之。又有且静坐斋,明邓布衣定读书处,书“静坐澄心”四字,兼有楹联尚存。近周方伯莲尝书“且静坐斋”四字悬焉。更有犹画山馆,枕经精舍、竹林胜境、犹画庵、耕隐庵、西楼、敦厚斋、畏庵、鼎阳精舍,皆里人邓氏别业最著于明代者也。

竹林有八景,皆朱子命名,里人明御史邓秉修各系以诗。竹林崇拜有拿公祠,神姓卜,名浚,明邵武拿口人,舍生拯合乡之命,乡人立庙祀之。入国朝尤显灵异。列圣褒封赐额,与守土大吏之书匾致敬,辉煌于庙宇焉。旁有英烈王祠,神康姓,保裔名,宋节度使,死契丹之难,明代倭寇为乱,戚少保继光督兵征剿,神示灵异,封英烈。入我朝,祈晴祷雨尤应验。岁春秋,与拿公祠皆由督抚致祭。此外有竹林书院、名师祠、祀朱子并陈北山、翁兆震、叶台山三先生。有笃行斋,则祀明邓氏之名宦者。别有竹林毓麟宫,乡贤邓公祠、春秋由闽县与福州府儒学致祭,此祀典之祠宇,例应备列之者。

坊表最著者曰“礼经奥义”,旌邓迁、邓庭贞也。“父子贤良”旌邓迁、邓原岳也。“兄弟孝友”旌邓应斗、邓应轸也。

右东山区为里六有半,易俗、遂胜、孝义、归善、崇贤,双溪,又割鼓山里之半附焉。为图十四有半,为村八十四。岳前、岳后、朝天桥、河塍、台头、东浦下、清贵、梅边、文星、三角地、横屿、洋头、山重、竹屿、坊兜、东山、洋下、园中、上屯、梅桥、坛下、湖下、上古、池边、湖尾、溪口、横坂、上埔、下上埔、山尾、下山尾、项头、上墩、苔井、陈洋、前岐、溪尾、蒲岭、李园、石门、水头、前屿、后屿、叶宅、松屿、半洋、荷宅、黄坂、凤坂、徐厝墩、石浦、小桥、湖尾、砌池、小坂、连宅、临庄、后浦、后浦前、大坂、茶焙、潘墩、樟林、前溪、后溪、登场、湖塘、秀岭、牛犁湾、古岭、南洋、彭田、溪尾、茶洋、洋里、洲坑、上洋、阮洋、山兜、牛里、萧湾、上埼、中埼、下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