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
邑城仁厚坊黄族,其先江西筠州人。始祖元,西台御史,宪昭以直谏安置广州,卒于途。子从简留家南海,从东莞伯何真起兵,官至宣慰司副使。四世温德繇,广州右卫徙隶香山守御,卒葬东郭大北山。子泗,遂家香山。泗次子长乐县知县。畿,徙家会城。承宣里今双门底。八世至文谷公佐,生三子,分三房,国初长房一支迁回香山,二支、三支仍居会城,由宪昭至今传二十一世。
泗三子珩,居香山,别为一支。由宪昭至今传二十一世,族丁仅百余,然邑城数诗书世胄未能或之先也。
黄梁都南门乡赵族,始祖怿夫,江西鄱阳人。宋端平元年任本县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时鏦淳祐十年进士,宋末避乱至此,子孙寓籍焉。三世祖平冈迁居大赤坎为一支。明永乐初,六世祖光太再迁大沥岐。景泰时,七世祖晴峰始择居南门,分四大房。现一十七传,丁口三千五百余。
得能都张家边黄族,始祖阳,始兴人,任前山寨守备,明嘉靖时剿寇阵亡。次子万福葬其衣冠于老户头山,遂迁居此。
良都员峰曾族,始祖昌垣,原籍顺德,本朝始徙居员峰。
榄都麦族,隋上柱国铁杖之后。其十六世孙必达自南雄保昌迁邑之黄旗角。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又迁小榄,至今传二十三四代。
得都库涌陈族,始祖文龙。子天觉,宋绍兴八年试宏词科,赐进士第,家文顺乡仁山下。建城后徙库涌,子姓复分支陵冈暨隆都水塘头、冈背。现二十八传,合四乡丁口约三千余。
谨案乡贤列传,苍梧太守陈临子孙蕃盛,播于岭徼,而鄂州通判梁杞传称,海曲族望陈梁二家。天觉为开县之贤,文顺前属东莞,即今县城,徙库涌者长子彦也。陈族支派最多,俗有米碎陈,箩糠糖李之谣。天觉裔孙颐录谱略云:原籍珠玑巷,疑有误。
良都沙涌马族,始迁祖曰驿、曰驳,其曾祖端公宋南渡令新会,家于会城金紫街。子持国、孙晞骥俱郡守乡贤。驿、驳奉所生母林氏徙沙涌。五传至宋侍郎南宝,饷军殉国。元军欲屠潮居里,族众徙匿,明兴始复故土,侨寓张家边塘,遂家焉。现二十八传,三乡丁口约二千余。
仁都麻洲徐族,入粤始祖祖光,原籍江西赣州府瑞金县,元季宦游广州。至闰甫徙香山。越三世伯良,都察院都事,祀乡贤。五世曰观,未冠成进士,历仕刑部郎,壮岁归隐大石之阳。曰常,知玉山县,有循声。曰统、曰桢,皆岁荐,里人颜其闾曰:南州,即徐屋街。子孙蕃衍,析居员峰、三灶等处。现二十一传,南州派约一千二百余人。
仁都麻洲李族,先世居南雄珠玑里,宋李避乱来广州,至新会。咸淳七年,始迁祖桂窗徙居香山仁山下。次子梦熊赘入黄旗都,遂家黄角。孙昌泰分支四都、岐山、小隐、大环、隆都、沙堋下。五世翠柏等居城南麻州。厥弟愚庵、纳斋居莲峰下堑头街。子姓分支库涌、板桥、羊寮等处,合麻洲、黄角、岐山、堑头四派丁口约七千余。
谨按:《麻洲李氏家谱?南来岁月考》,援榄都麦氏及新会莲边里麦氏两谱,南海洗氏谱云:为胡贵嫔事,珠玑巷九十七家于咸淳九年二月起程抵冈州,五月至香山,遂分居各属。《东莞英村罗氏谱》并载:绍定元年,批发路引,乃理宗朝苏妃事,南雄府印发冈州批判,至今犹存县衙。则南来似应以绍定为实,而麦谱并云:随流先至香山大良角,即今黄角,盖宋自南渡以来朝政不纲,辽金逼处,中原氏族流离播迁;又虑南雄地当要冲,定遭兵燹,挈家来广,不仅避妃乱已也。至《广东新语》云:河南祥符县有珠玑巷,南渡诸臣随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所,自号所居为珠玑巷。又云:巷在南雄州城东门外,原名敬宗门,表孝义,因避敬宗庙号,易名珠玑。广属氏族至自珠玑巷者,居其大半;而路引先罗麦李黄,仅九十七家,惟麦谱称并亲眷附行者甚众,南迁之议,发起于珠玑巷,故统而言之欤?事远年湮,传闻异词。近人《珠玑巷种族考》犹数典者所宜研究也。
隆都刘族,始迁祖汝贤,父仲敏,宋宣和进士,官南雄刺史,侨寓珠玑,避兵至广。子三人汝贤居次。绍兴末徙邑东乡土瓜岭。六传后开于族山谿角,析居邑城东南、龙聚环、涌头、寮后、龙眼树涌、坑口墟、北台、葫芦棚、湖洲脚、沙坪下、龙塘、库涌、新村。现二十七传,丁口万余人。齐东、古鹤等乡别有派。龙头环派原籍南雄,乃昭武将军刘禘当,明洪武初随军入广,家于榄都,仍隶军籍,历八传分支石岐、大墩、龙头环等处,丁口亦二千余人。
良都长洲黄族,始迁祖献,字文宪。先世闽之福州人,避乱徙新宁潮境乡,凡八传至献。宋理宗朝宝祐乙卯科进士,景定三年,官行人,册封安南国王陈日煊,归舟遭飓漂泊至香山,复命后遂卜居长洲。所娶平岚林氏女为继室,生子祐,孙广派,定籍良都,析居城北,分支大墩、麻洲、外界涌等处,丁口约万余人。
仁都麻洲黄族,凡三派,一霑益州同知、乡贤黄经祖仲翁,至自龙眼都,辟稽古堂,聚书万券,经居东林山下,筑山海斋,号山海子。一广东左翼镇总兵黄标,由南澳以宦籍香山;子琮,崖洲协,家仓箱街,故将军遗宅犹存;现七传丁口二十余人。一由广派祖分支,开辟新墟,聚族南仓街、东栏街、大石下,凡十二传,丁口约百余人。
得都义门郑族,入广始祖曰贤。宋天圣间以进士授广州郡守。孙六七学长,始居邑之长洲。再传至漕,试省元度,徙得能里之游街蓢,复由游街蓢析居濠头、西亭。其庞头一支则因度之曾孙贤赘豪兔旁,遂家焉。现三十传,支分四派,丁口万余,居邑城者阀阅尤盛云。游街蓢旧志作鳌街蓢。
谷都南湖郑族,谷都始迁祖菊叟,于宋仁宗朝自福建兴化府浔阳县入粤,任惠州路判,家于都之榕树埔,徙桥头。子姓分支乌石、平岚、南屏、雍陌,丁口约万余人。恭都南屏支始祖曰世宽,菊叟十三世孙。明嘉靖间迁来,分三支,现传十四代,丁口四百余。又一支同治十一年自谷都迁南屏,现传五代,丁口百余。
仁良都南湖郑族,莲塘始迁祖芑,宋以状元官广州郡;乾道壬辰年七月由福建莆田县徙香山,卜居莲塘。八传曰荣叟,元末保障邑城,摄县事;洪武十八年旌义士,祀乡贤。现二十八传,分居城内东里、深巷、厚兴街、基边、张溪、东丫、库涌、柏山、沙溪等处,丁口约七千余。
谨按:鄙谚有“刘黄郑,杀人不用偿。”之语,揆之情理必无是事,不过极形其族之富且强耳。如谿角、如长洲、如谷都、三乡聚族尤盛,迩来赶办地方自治,日形进化,渐臻文明,此语□无人道。
仁都南关杨族,始迁祖元规,宋绍兴庚戌进士,官广南提举,由扬州广陵徙广州,卜居邑城南。现二十七传,丁口二千四百余。四世祖仲玉,分支隆都申明亭,丁口二千二百余,北山、隔田、北台别有派。
大都南蓢程族,始迁祖师孟,号正谊,原籍江苏吴县人。宋景祐元年进士,任广州经略使,修学筑城。子柏随侍,官东莞盐场,署县事。宋南渡徙居邑东乡大字都,支分安定、亨美、田边。现传三十代,丁口五千四百人。德兴王府长史定宦裔,居麻洲,今柏桠、合水口等处丁口亦数百人。
仁都城东侯族,始迁祖俊堂,原籍韶州府曲江县梅塘村。元至正从军赣州,明洪武二十六年改隶香山军籍,因家焉。子孙为邑著姓,现二十传,丁口约三百余。
榄都小榄李族,始迁祖必贵,宋咸淳间由珠玑巷避乱荔枝山,斩竹结筏,随流抵榄乡亭子步,奠居焉,即今泰宁坊也。孙光祖,隶大鹏军。八传至尚书文介公孙宸,始改民籍。现二十三传,丁口约三千人。
榄都大榄李族,乃烈士英妙子智,官江州判,聚族榄都,分支谷都白石等乡,丁口二千余。又一支至自新会,原尚书任堂派,黄梁都李屋围乃任堂弟棕宇裔。两族亦千余人。
仁都麻洲蔡族,始迁祖益崇,原籍南京凤阳府,宋时任南雄判。子本宏徙香山,居南门。数传分支恭都那洲、隆都南文。现传二十六代,丁口千余。古镇一派尤为大宗,恭都上栅、隆都岭后、四都贝头别有派。
谨按:蔡氏谱:本宏迁居,传至四世,香山乃开县云,则蔡实邑之旧族也。
仁都麻洲蓝族,宋咸淳间至自南雄珠玑巷。四世祖分支小榄,丁口共一千五百余人。
谨按:麻洲氏族有“蓝、禤、蔡,不够胡、卢、蒲一勺。”之谣。邑志选举表有赣州教谕禤国彦;岁贡禤忠,交趾利仁知州。蒲伯龄,岷府长史。卢瑞,新淦令。卢渊,岁贡。卢锦,重庆府教授。蔡子彰,岁贡。蔡观、蔡子良皆著姓也。麻洲近推李、徐、高、陈、梁为大宗,六族只存蓝、蔡,他如欧光、曹登、周宗、曾贤、姚明诸家,或他徙,或孑遗,民族消长,麻洲有余慨焉。
仁都麻洲柳族,始迁祖乐会知县齐,自湖南长沙宦琼州,遂籍邑之仁都,子姓分居茅湾、灶贝,现十五传,丁约四百人。
谷都茅湾麦族,始祖松吕,自新会草坪迁来。现十七传,丁口百余。
隆都青羌黄族,至自新会杜阮乡。其始祖德澄负贩隆都,娶妻生二子质初、质正,留居青羌。子姓分支龙聚环、板尾园、土瓜村,丁口千五百人。黄屋坑、沙棚下、小庞头各派丁口约千余人,迁居邑城北门、小榄等乡尤贵盛。
仁都紫里李族,始迁祖华京,原籍新会潮连。康熙三年移边,子日英与弟梦熊东木、先梅、瑶岳等同徙石岐。孙修凝由新会学拨香山,隶籍所都,聚族沙冈墟,支分翠微、小隐等处。谷都沙冈乡始迁祖占伟,与正薰街建平令龙翔孙曲沃令卓揆,家亦至自潮连,俱任堂派,丁口共千余人。
隆都李族,至自新会者分尚书任堂两派。先世河南祥符人,系出唐凉国公愬。十传至銮以御史监军南雄。孙乔木,宋兵部尚书,绍兴间奉使至古冈,因家斗洞。见新会志寓贤传即文庄公。也十四传孙尚璧,明万历从涌头曰尚智任堂派徙田头,分支金角环、石斤、青羌、象角等处。尚书派:一至自禄洞,以大岚、岚霞、起凤环三乡为大宗,明初始迁祖曰大佬,分支祖岚肇等。一至自荷塘,以恒美、涌边两乡为大宗,明代始迁祖日康所,先居南川;乾嘉学风岚霞、恒美为尤著。一至自瓦冈,居石岐城西南。一至自麻园,居张家边、牛港、柏桠,合两派籍隆都者约一万一千丁口云。又一族于康熙二十五年由新会里村迁来,始迁祖石轩,寄籍隆都李宗茂户,迄今十传,丁口四百余。
隆都叠石余族,始迁祖文举,至自南雄珠玑巷,分支全禄、下坑、麻洲等处,现二十二传,丁口三千余人。
隆都濠涌方族,始迁祖榕涧,至自肇庆府开平县,初徙平岚,转居濠涌,分支城内、大都、左步头、谷都、下涌等处。现二十四传,丁口五千余人。
仁都邑城郭族,原籍曲江县。初迁南海大同村,再迁新会天河里。明永乐,曰梅山始定居香城。现传十八代,丁口五百余。
良都槎桥落郭族,始迁祖致正,由南雄徙邑城南麻洲。子复,官黄田场管勾,尝捐金修学宫、置学田、筑桥梁,宦成,隐老安山,卜居槎桥落。县治堂柱根于是桥,马蒥荽木也。子侄分支麻洲街、竹秀园,而平岚、桥头、翠微尤为大宗。现传二十四代,丁口共三千余。
良都牛起湾杨族,始迁祖宋博士恒,号云巢。咸淳间由珠玑避难邑之深湾,因移边之役徙牛起湾,隶良都。现二十二传,丁口一千六百余。
恭都下栅李族,始迁祖先德,亦至自新会,由行伍戌恭都下栅,娶氏林生子四,因家焉。分支厚江涌、茅湾、外埔、南大涌、外壆、河头埔、三灶、张家边、李家村等处。现十四传,丁口约三千余。茅湾派同光闲多,起家洋务,有号秋坪者,能办地方公益,与同里麦润斋筑桥、亭、石路,行人便之;在上海筹赈,任画、任费。没后,疆臣请于朝,追赠道衔。会城翰禄桥重建御史祠,与田头、大岚、恒美、涌边捐赀尤厚。
仁都邑城汪族,始迁祖良,号野庵,乃越国公裔,二十传孙也。子鸿业,号万川,宋嘉熙登进士第,随授南雄保昌县令,殊有政声;良就养任,故邑人爱之,留居此土;继因兵燹,良精形家言,见香山为南番古粤之冲,山川秀异,爰卜居武峰下。子孙分支南乡、西乡,现二十三传,丁口未满千。
恭常都唐族,始迁祖绍尧,宋度宗咸淳七年为避胡妃之祸,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复由新会迁香山唐家乡,地本荒原,旧名釜涌,唐氏至此遂改今名。家焉。六世有名广礼者,迁居本都鸡拍村,另纪。名广润者,迁居东莞。七世名竹庄者,迁居本都那洲村。十五世名广元者,迁居新安,现计二十五传,丁口一千八百余;鸡拍五百余,那洲百余,共丁口二千五百余人,迁东莞、新安者不及计。鸡拍族始迁祖隐翠,广礼孙也。广礼同子东溪由唐家乡迁居得都江尾头村。东溪子二,曰隐翠、曰仕隆。仕隆仍居江尾头。而隐翠复迁鸡拍马坑地方,开垦田园,时明成化年间也;子三,分三大房,现二十三传,丁口约五百余人。按鸡拍村唐君调查报告云:明正统间,奸民畲蛮盗采鸡拍村银矿,村民拒之不胜,屠戮殆尽,其余流离转徙,几变荒墟。而隐翠公遂迁居于此。嘉靖时,方相国献夫奉旨开采银矿,驾驻村内,与隐翠公子石屏公契洽,且制锦轴为文寿之,而悬志纪事载正德中奸民畲蛮盗采村矿,屠戮村民;至嘉靖时,苗脉已尽,乃散其地,鸡犬桑麻俱尽等语。考鸡拍旧址原为杨、文二姓人所居,被贼屠戮,即杨文二姓之人。文氏现已无传,今杨氏子孙犹能道其事者。唐氏由明成化时迁居,至正德时乃开基鼎盛时代,何以鸡犬桑柘俱尽,考之谱牒亦不载屠戮之事,至谓嘉靖时矿苗已尽,何以方相国又到开采?志云:正德或正统之误耳,说颇详核,可补史乘之失;且关民族之消长,合著于此。
仁都邑城东门外张族,始迁祖镜辉。由顺德简岸乡迁来,今二十四传,丁口二百余。
圃都大黄圃孔族,始迁祖文基,由顺德黄连乡初徙大黄圃,分支榄都。两派约四百人,其大派俱由山东曲阜命名,冠以广昭等字,盖圣裔也。
良都良字都梁族,原居延福里,即石头村,与沙涌、库涌毗连。宋代产三乡贤。庆历进士、比部郎、鄂州通判杞,致仕时建议立县。其裔孙现亦嘉熙进士,知南康。元明间徙族北台溪、漕边等乡,合福涌两派丁口约千五百。
谨按:梁乡贤所居石头村,今名井尾,与槎桥落尤近。土人锄地种植,屋村尚存。前数年掘得一古铜凤,翼长尺许,重拾余斤,巨家旧物也。乡贤冢墓,县志未详,家谱云:葬柏桠斜阿婆墟。蔓草荒烟,久无觅处。石头村大仰环,乃其妇墓,以乡贤衣冠合袝者。向由漕边、福涌两派祭埽。光绪甲午,福涌利其旁穴,先图控据;漕边还诉得直,该姓父老啧有烦言。吾邑山案,强半类是惑形家言,失尊祖修睦之谊,诚陋俗也。
榄都小榄何族,系出宋尚书仆射何桌之后,原籍四川。宋南渡入岭,峤居南雄。桌孙九郎、十郎偕来邑之榄都。十郎族阀尤盛,乡贤述忠、述瓒、明首辅吾驺、制府璟等皆其裔也。现传二十余代,丁口约五千余人。
四都大车林族,始迁祖小三,自宋南渡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于此,即孝廉方正乡贤谦家也。子姓分支那洲、田头等处,现二十五传,丁口千余。安堂一支同隶四都二图,族姓尤蕃,别有派。
四都林屋边林族,始迁祖孟七,明初由福建至榄边。分支山洲坑、陂头、窈窕、沙堋下、大岭各乡,丁口三千余。
四都赤坎西堡林族,始迁祖省元,宋末由南雄徙邑城。五传至子卿,聚族西江里。现二十六传,丁口共五百人。
四都赤坎东堡阮族,始祖元辅。宋末由珠玑巷徙香山城北莲塘街,随迁东乡四字都赤坎。子与子以孝旌。八传至冠山,分支小隐。现二十六传,丁口千余。
隆都象角阮族,始祖佛生,明初自冈州卜居龙眼都。先世御史中丞逵,宋南渡宦游粤东,居南雄珠玑巷。子姓复徙冈州,佛生其五世孙也。佛生子观泰登明永乐乡荐。现二十一传,丁口约五千。
隆都象角彭族,始迁祖圣养,原居东莞琥珀坑,自莞庠游学香山,徙隆都象角乡濒海而居。四传至翠崖、谷山开族。今历十八传,丁口一千有奇。
四都小隐黄族,本姓王,始祖慕槐,世居邑西隆都石门乡。子怀东,明洪武间隶军,籍易今。姓乡贤林谦撰黄姓谱序,详其端末。现十九传,丁口约五百余。
榄都大榄詹族,初徙谷都之西山,廷贵分居榄都。现十八传,丁口二百人。余庆知县詹官乃廷贵裔孙也。
谷都沙冈张族,始迁祖处顺,亦至自新会。现十六传,丁口百余人。
仁都麻洲庞族,世居隆都龙聚环,数传至沛庵分支城南麻洲街,丁口合共千余。
榄都海洲魏族,始迁祖天目,至自南雄珠玑。分支茅湾、外埔及佛山镇,其在本邑者现传二十二代,丁口五百余。
榄都海洲袁族,府尹三接之后,先世至自东莞。现二十二传,丁口约二千有奇。
仁都邑城高族,原籍闽之莆田。始祖师曾,官保昌县丞,遂家南雄。子南洲,宋宝祐乡举,初徙香城。孙参军添献粟饷宋军,从端宋至冈州御敌殉难。遗孤宸英生子四,曰元生、梁生、洪生、忠生,其后分支城南麻洲马头街、治东节尾新村、白庙、城西长塘街、隆都豪兔、岐坑、大石兜、青羌、良都长环、尖涌、寮后、北台、磨刀等处,丁口七千余人;徙顺德马滘、洪简者亦成巨族云。
仁都邑城萧族,至粤始祖世范,宋嘉祐贡士,任南雄推官,流寓广州,有子曰苑。应绍圣拔萃科,拣选香山镇,遂家于麻洲街。现三十传,丁口六百余。
仁都邑城毛族,始迁祖金,原籍浙江余姚县。洪武初随常遇春分守耒阳,后从军入粤,以征贺县功授香山百户,因家焉。现二十一传,聚族邑城,支分东乡濠头、西乡田头、寮后等处,丁口约七百余。别派如谷都神前、马边埔两乡,合千人;城东柏桠亦有数十。应龙、国斌父子先后从戎阵殁,以难荫其后人,至乡贤诸暨令可珍,子安仁令、天翀皆守御所百户。裔两族俱以忠义显,天翀台湾之役为尤著焉。
淇澳锺族,从征台湾,功授左都督,固原协镇,宝家也。其先由南雄珠玑徙邑之良都,再迁淇澳。丁口现约千余。别派如榄都锺家巷、谷都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会,丁口合数百人。
四字都濠涌严族,始迁祖汉臣,宋末由南雄珠玑播迁至邑之东郊,定居濠涌。现二十六传,丁口共一千三百余,
四字都南塘简族,始迁祖古峰,亦由珠玑徙居南便塘。现二十六传,族丁五百余人。
四字都陈族,凡三乡,曰莆山、曰茶园东、茶园西。其始祖宗公,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徙邑城。至元顺帝间,裔孙志和迁莆山,玄保迁茶园,现二十一传,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隐亦数百人。别派如石岐、嵩县令、书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冈、柏桠、员峰亦分数派,得都张家边、窈窕族至自新会石头乡,析居外界涌等处,丁约千余。隆都新露亦至自新会。小黄圃族阀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庙分支,丁口合二千有奇云。
隆都亨里乡汤族,始迁祖佛保,至自新会河村,于明景泰间徙居邑西之亨里。现传十九代,丁口共三百余。
四都神涌乡周族,相传始祖疆,唐秘书郎外迁郡守,由陕宦粤,留居莞邑杏花村,即今城东良朋里也;建城后分居神涌等处。明洪武甲子,御史尚文始领解额第进士,任龙岩丞。其孙慈坚居城南,与郑子纲、容悌与、杨余荫称麻洲四贤。现神涌一派已四十二传,丁口约七百余。城东南关塘埔、齐东等处合数百人。
吾邑氏族,南宋以前多无可考,即族望如陈梁二姓,按其谱牒或隶东莞,或属南番,先代仍未及详,亦氏族中一大憾事也。周姓徙自长安,距李唐至今千年,旧族莲峰之下曰杏花村,古迹相传,可补志乘之缺。
隆都龙头环周族,其祖子高,于元末由东莞黄塘从戎,隶东莞伯何真麾下;明太祖定鼎南京,散军屯田,子高充屯长,移驻小榄高沙,嗣遭海贼扰乱,迁居龙头环。现计十九传,丁口约一千有奇。
榄都小榄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又迁小榄。分二族,一松隐祖族现十余世,人口约六百有奇;一毓灵祖族现十七世,人口约五百有奇。
榄都小榄张族,始迁祖曰梦兰、曰岱峰,由番禺石井迁小榄,同隶卫所军籍。现传十八世,人口八百余。其余或由新会迁居,或由海洲迁居,支派不一,共计约一千五百余人。
恭都北山乡杨族,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丁酉,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分两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七百余。一为素略户,一为先义户,同聚处乡中。
恭都南屏容族,始祖六二,宋嘉定间自新会迁来。六二生光祖,光祖生八子,遂分八房。由光祖至今传二十三代,丁口共二千二百余。
恭都南屏林族,始祖胜和,明洪武十九年自黄梁都乾雾村迁来。现传十九代,丁口八百五十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万八,宋咸淳十年自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沙水乡迁来。分二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二百二十余。
恭都南屏郑族,始祖辉山,乾隆初由古鹤乡迁南屏,分三支。现传六代,丁口百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清怀,明嘉靖时由石岐迁平岚,再移南屏。现传十五代,丁口三百余。
谨按:县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卫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户所、百户所,其官多世袭,军士亦父子相继。祠盖是时千户、百户等子孙流寓本境。联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余俟考。又县志职官表,千户有陈、钱、刘、王、何、李、林、田等姓,百户有周、桑、王、穆、马、李、蔡、张、毛、尚等姓。
又:榄都如梁、谭、周、张等姓亦明初卫所屯田官军流寓者,故称军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