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厯算全书卷五十四
宣城梅文鼎撰
三角法举要卷五
测量【三角用法算例已具兹则举高深广逺以徴诸实事亦与算例互相补备也】
一测高
一测逺
一测斜坡
一测深
附隔水量田
附解测量全义
三角测高第一术
自平测高
假如有塔不知其高距三十丈立表一丈用象限仪测得高二十六度三十四分弱依切线术求得塔高一十六丈
一半径 一○○○○○
二戊角切线 五○○○○
三距塔根【丙乙即戊丁】 三十丈
四塔顶高【甲丁 是截算表端以上】 十五丈
加戊丙表一丈【即丁乙】共得塔高十六丈【甲乙】
凡用象限仪以垂线作角与用指尺同理【指尺即闚衡亦曰闚管亦曰闚筩】若戊丙表立于高所当更加立处之高以为塔高
省算法从表根丙平安象限
以一邉指塔根乙一邉指癸
乃顺丙癸直线行至癸得三
十丈与丙乙等复于癸平安
象限作癸角与戊角等邉指
丙尺指壬则壬丙逺即甲丁之高【亦加丁乙为塔高】
论曰癸角同戊角丙癸同丙乙丙
与乙并正角则两句股形等立面
与平面一也
又术自丙向癸却行以象限平安
邉指丙尺指乙求作戊之余角得
己丙之距即同甲丁之高
又省算法用有细分矩度自戊数至癸令其分如丙乙
之距【或两倍三倍】从癸数壬癸直线之
分即甲丁之距也【先以二分为丈或三分为丈今
亦同之】
用矩度以垂线作角其用亦同
三角测高第二术
平面则不知逺之高法用重测
假如有山顶欲测其高而不知所距之逺依术立二表相距一丈二尺用象限仪测得高六十度十九分退测后表得五十八度三十七分查其两余切线以相减得
较数为法表距乗半径为实算
得山高三十一丈
一 余切线较○○四○○○
二 半径 一○○○○○
三 表距戊己 一丈二尺
四 山高甲丁 三十丈
加表一丈共三十一丈
省算法用矩度假令先测指线
交于辛后测指线交于庚成辛
庚戊三角形法于两指线中间
以两测表距【即戊己】变为分如壬
癸小线引长之至丙即丙戊所当测高
论曰此即古人重表法也或隔水量山或于城外测城内之山并同
三角测高第三术
从高测高 又谓之因逺测高
假如人在山颠欲知此山之高但知山左有桥离山半里用象限测桥得逺度一十八度二十六分强依切线法求得山高一里半
一 甲角切线 半径【一○○○○○】二 半径 甲角余切【三○○○二八】三 桥逺【戊丁】 一百八十步
四 山高【甲丁】 五百四十步【○五尺】省算法用矩度作壬癸线以当
戊丁则己壬当甲丁
三角测高第四术
从高测不知逺之高 法用重测
假如人在山上欲知本山之高然又无可防之逺但山有楼或塔量得去山二十一丈以象限仪指定一处于楼下测得五十五度二十六分又于楼上测得五十三度五十分用余切线求得山高三百四十四丈五尺
一 两余切较 四二
二 下一测余切 六八九
三 楼高【两测之距】 二十一丈
四 山高 三百四十四
丈五尺
省算法用矩度上测交庚下测
交辛成辛己庚三角形法于两
指线中间以上下两测之距变
为分如壬癸小线引长之至丙
即壬丙当所测本山之高
三角测高第五术
若山上无两高可测则先测其【但山上有两所可以并见此物即可测矣】
甲乙为山上两所【不拘平斜但取直线】任
指一处如戊于甲于乙用噐两
测之成甲乙戊形此形有甲乙
两角又有甲乙之距为两角一
邉可求甲戊邉法为戊角之正
与甲乙邉若乙角之正与甲戊
再用甲戊丁句股形为半径与甲戊若甲角余与甲丁即山之高也
三角测高第六术
借两逺测本山之高
有山不知其高亦无距山之逺但山前有大树从此树向山而行相去一百八十五丈又有一树人在山上可见两树如一直线即于山上以象限仪测此二树一测逺树四十三度三十二分一测近树三十度○七分用切线较得本山高五百丈
一 切线较 三七○○○
二 半径 一○○○○○
三 两逺之较 一百八十五丈
四 本山高 五百丈
省算作壬癸小线当两逺之距【己戊】而丙甲当本山高【甲丁】
三角测高第七术
用山之前后两逺测高
甲为山颠可见戊己两树其树
与山参相直【如山南树直正子北树直正午】而
不知其距但山外有路与此树
平行为庚辛其长三里【如两树正南北
此路亦自南向正北行】即借庚辛之距为
两树之距以两切线并为法求之
先从甲测巳得甲角一十七度○四分又从甲测戊得甲角三十四度三十四分法为两切线并与己戊若半径与甲丁也
一率两切线并【○九九六○○】二率半径【一○○○○○】三率己戊即庚辛【三里】求得四率甲丁【三里○四步又三之一强】
三角测高第八术
测山上之两高
甲山上有塔如乙欲测其高如
乙甲之距于戊安仪噐测乙测
甲得其两戊角之度【一乙戊丁二甲戊丁】各取其切线相减得较法为半
径比切线较若戊丁与乙甲
省算法数戊丙之分以当戊丁作壬癸丙小线则壬癸之分即当乙甲
用矩度亦同
三角测高第九术
隔水测两高之横距
有甲乙两高在水外欲测其相
距之逺任于丙用仪噐以邉向
丁窥筩指甲得甲丙丁角【一百二十
五度】又指乙得乙丙丁角【五十度】次
依丙丁直线行至丁【得一百步】再用
仪噐以邉向丙窥筩指甲得甲丁丙角【三十九度】又指乙得乙丁丙角【一百零八度】又甲丁乙角【六十九度】得三角形三【一甲丁丙二乙丁丙三甲丁乙】
今算甲丁丙形有丁丙邉丁丙二角求甲丁邉
一率甲角【一十六度】正【二七五六四】二率丁丙【一百步】三率丙角【一百二十五度】正【八一九一五】求得四率甲丁邉【二百九十七步】
次乙丁丙形有丁丙邉丙丁二角求乙丁邉
一率乙角【二十二度】正【三七四六一】二率丁丙邉【一百步】三率丙角【五十度】正【七六六○四】求得四率乙丁邉【二百○四步】
末乙丁甲形有甲丁邉【二百九十七步】乙丁邉【二百○四步】丁角【六十九度】先求甲角
一率两邉之总【五百○一步】二率两邉之较【九十三步】三率半外角【五十五度半】切线【一四五五○一】求得四率半较角切线【二七○○九】查表得一十五度○七分弱以减半外角得甲角四十度二十三分强
次求甲乙邉
一率甲角正【六四七九○】二率乙丁邉【二百○四步】三率丁角正【九三三五九】求得四率甲乙邉二百九十四步弱
论曰此所测甲丁及乙丁皆斜距也或甲乙两高并在一山之上于山麓测之或甲乙分居两峯于两峯间平地测之或甲在水之东乙在水之西于一岸测之并同若用有度数之指尺并可用省算之法
三角测高第十术
隔水测两高之直距
有两高如乙与甲于戊于庚测
之
先以乙庚戊形求乙庚斜距次
以甲庚戊形求甲庚斜距末以
乙甲庚形【有乙庚邉甲庚邉及庚角】求乙甲邉即所求
三角测高第十一术
若山之高颠为次高所掩则用逓测
山前后左右地势不同则用环
测环测者从高测下与测深同
太高之山则用屡测
癸极高为甲次高所掩则先测
甲复从甲测癸谓之逓测
乙丁与子丑居癸山之下为地
平而各不等则从癸四面测之如测癸辛之高以辛乙为地平又测癸戍之高以戌子丑为地平则乙丁与子丑之较为戍辛谓之环测
若山太高太大则于乙测甲又于甲测癸或先测卯又测寅又测丑测子再从子丑测癸细细测之则真高自见而地之高下亦从可知矣谓之屡测
三角测逺第一术
平面测逺
有所测之物如乙于甲立表安象限以邉指乙余一邉对丁从甲乙直线上任取九歩如丁于丁复安象限以邉对甲闚管指乙得丁角七十一度三十四分用切线算得乙距甲二十七步
一 半径
二 丁角切线
三 丁甲
四 乙甲
若欲知丁乙之距依句股法甲丁甲乙各自乗并而开方即得乙丁
若径求乙丁则为以半径比丁角之割线若甲丁与丁乙也是为以句求
省算用矩度自丁数自癸取丁癸之分如丁甲之距【或以
分当步或二分或三分当一步皆可】作壬癸丁小
句股则壬癸之分即乙甲也【或一
分当步或二分三分并如丁癸之例】而丁壬亦即
当丁乙【若尺上有分数即径取之】
若先从丁测测以测噐向甲指尺向乙作丁角次依丁甲直线行至甲务令测噐之一邉顺丁甲直线余一邉指乙则甲为正方角如前算之即得【若甲非正方角则于丁甲直线上或前或后移测求为正方角乃止】
三角测逺第二术
省算法
人在甲欲测乙之逺于甲置仪
噐一邉向乙一邉向丁成正方
角乃依甲丁直线行至丁以邉
向甲闚管指乙作四十五度角
即甲丁与甲乙等
若用矩度以乙丁线正对方角则丁角为正方角之半而甲丁等乙甲
论曰丁角为正方角之半则乙角亦正方角之半而句与股齐故但量甲丁即知甲乙
又省算法
于甲置仪噐以邉向丁闚管指
乙作六十度角顺甲丁直线行
至丁复作六十度角则甲丁等
甲乙
论曰甲角丁角俱六十度则乙角亦六十度矣故三邉俱等
若丁不能到则于甲丁线上取丙以仪噐二邉对甲对乙成正方角则甲丙为乙甲之半
三角测逺第三术
平面测逺用斜角
人在甲测乙而两旁无余地可
作句股则任指一可测之地如
丁量得丁甲二十丈于丁安仪
噐以邉向甲窥筩指乙得丁角
【四十六度】又于甲安仪噐以邉指丁窥筩指乙得乙甲庚角【二十一度】加象限【九十度】得甲钝角【一百一十一度】法为以乙角之正【二十三度乃甲丁二角减半周之余】比丁甲若丁角之正与乙甲算得乙甲三十六丈八尺二寸
若求乙丁则为以乙角之正比丁甲若甲角之正与乙丁算得乙丁四十七丈七尺八寸【甲为锐角法同】
省算法于仪噐作壬甲线与乙丁平行作壬癸线与乙甲平行成壬癸甲小三角形与丁乙甲等则甲癸当甲丁而壬癸当甲乙又壬甲当乙丁用矩度同【但于象限内作横直分用同矩度】
论曰壬角既同乙角【壬甲与乙丁平行壬癸与乙甲平行则作角必相等】癸钝角又同甲角则两三角相似而比例等
锐角形于甲测乙用矩度之邉指
丁作甲角另用一矩度【其矩须于两面纪度】从丁测之以邉向甲闚筩指乙作
丁角末移丁角作癸角于噐上作
壬癸线与乙丁平行则癸甲当丁
甲而壬甲当乙甲壬癸当乙丁
三角测逺第四术
平面测逺借他线为比例
甲乙为两所顺甲乙直线行任取
若干步至丙又于丙任作直线至
丁得若干步于丁安仪噐以邉对
甲闚衡指丙作丁角顺此直线至
戊复安仪噐邉对乙衡指丙作戊
角令与丁角等则丙丁比丁戊若丙甲与甲乙
省算法于乙甲直线上取丙
又从丙作丙戊直线截丁丙
如乙丙于丁用象限闚乙作
丁角再于戊闚甲作戊角令
与丁角等则丁戊即甲乙
又法甲置仪噐指乙指丁作
角以减半周成外角【己戊为甲角之
度丙庚戊为外角之度】于丁置仪噐指
甲指乙使丁角如半外角之度但量甲丁即得甲乙论曰凡外角能兼内余二角【乙丁】之度丁角既为外角之半则乙角亦外角之半矣角等者所对之邉亦等故甲丁等甲乙
三角测逺第五术
平面测逺借他形为比例法
从甲测乙任立一表于丙从甲
用仪噐以邉向乙闚管指丙得
甲角复于丁加仪噐以邉向戊
闚管指丙使丁丙甲为一直线
而作丁角与甲角等乃顺仪噐邉取直线至戊令戊丙乙为一直线则丁丙与丁戊若丙甲与甲乙【钝角形句股形并同一理】
论曰丙戊丁与丙甲乙两三
角形相似以两形之丙角为
交角必相等而丁角又等甲
角则戊角亦等乙角矣故其
比例等
三角测逺第六术 省算
有甲乙两所欲测其距如前立丙
表以噐测得甲丙乙角之度又顺
乙丙直线行至戊令丙戊之距同
甲丙而止再从戊行至丁从丁闚
丙至甲成一直线于此直线上进退移测使乙丁丙角为乙丙甲角之半则但量丁戊即同乙甲【甲为钝角或丙为钝角并同】
论曰甲丙与丙戊既相等乙
丁丙角为乙丙甲外角之半
则丙乙丁角亦外角之半是
乙丙与丁丙亦等也而丙交
角又等是甲丙乙三角形与
戊丙丁形等角等邉也故丁
戊即乙甲
三角测逺第七术 重测
甲乙为两所欲测其距而俱不能
到则两测之于戊于丁量得戊丁
之距【十六步半】用噐测得戊角【五十度四十三
分】丁角【三十六度一十分】两角之余切线
较【五五○○○】为一率半径【一○○○○○】为二率戊丁【十六步半】为三率得四率为乙甲之距【三十步】
若求戊甲之距以两测之余切较【五五○○○】为一率先测戊角之余切【八一八○○】为二率丁戊【十六步半】为三率得四率戊甲【二十四步五四】
论曰此即古人重表测逺法也必丁戊甲直线与乙甲线横直相遇使甲为正角其算始真假如乙甲正南北距则丁戊甲必正东西斯能横直相交而成正角也
三角测逺第八术
分两处重测
乙岸在河东欲测其距西岸之逺
如甲则任于甲之左右取丁戊两
所与甲参相直而距河适均测得
丁角【五十度四十三分】戊角【五十五度四十三分】用
两角度之余切线并【一五○○○○】为一
率半径【一○○○○○】为二率丁戊之距【九十六步】为三率求得四率乙甲之距【六十四步】为两岸阔
论曰此法但取丁戊直距与河岸平行则不必预求甲防而自有乙甲之距为丁戊之垂线尤便于测河视用切线较更简捷而穏当矣
三角测逺第九术
用高测逺
甲乙为两所不知其逺而先知丁
乙之高于甲用仪噐测丁乙之高
几何度分即知甲乙法为半径比
甲角之余切若丁乙高与甲乙之逺
若人在高处如丁用高测逺则为半径比丁角之切线若丁乙与甲乙其理并同但于丁加仪噐而用正切三角测逺第十术
用不知之高测逺
欲知丁乙之逺而不能至乙乙之
上有庚又不知庚乙之高法用重
测先于丁测之得丁角【三十八度一十三分】又依丁乙直线进至甲测之得甲
角【五十三度五十二分强】两余切较【○五四○○一】
为一率丁角余切【一二七○○一】为二率丁甲之距【二十步】为三率得四率丁乙【四十七步○三】 或丁后有余地退后测之亦同
省算作壬癸丙线以壬癸分当丁甲之距壬丙当丁乙之逺
若人在高处如庚于庚测丁测甲以求丁乙其法亦同但于庚施仪噐而用正切【法为以两庚角之切线较比丁庚乙之切线若丁甲与丁乙】
三角测逺第十一术
用高上之高测逺
甲乙为两所而乙之根为物所掩
【如山麓有小阜坡陀礨砢林木蔽亏或岛屿盘纠荻苇深阻】难
得真距若用两测甲外又无余地
但取其高处如戊为山颠山上又
有石台台上有塔如丁丁戊之高
原有定距以此为用从甲测丁又测戊得两角【一丁甲乙二戊甲乙】求其切线法为以切线较比半径若丁戊与乙甲省算作壬癸丙小线以壬癸当丁戊则甲丙当甲乙矩度同
若从高测逺则于丁于戊两用仪噐测甲用丁戊两角之余切较以当丁戊而半径当甲乙其理亦同
三角测逺第十二术
从高测两逺
甲乙两逺人从高处测之于丁用
仪器测甲测乙得两丁角【一甲丁丙二乙
丁丙】法为以半径比两角之切线较
若丁丙高与乙甲也
又法既得两角则移仪噐窥戊作
戊丁甲角如甲丁丙之倍度又移窥己作己丁乙角如乙丁丙之倍度则但量己戊即知乙甲
三角测逺第十三术
连测三逺
丙乙为跨水长桥甲乙为桥端斜岸今于丁测桥之长
并甲乙岸阔及其距丁之逺近
法于丁安仪噐以邉指戊衡指
甲指乙指丙作丁角五【一甲丁戊二乙
丁戊三乙丁甲四戊丁丙五乙丁丙皆丁角而有大小】次顺仪噐邉直行至戊得丁戊
之距于戊复用仪噐以邉指丁衡指丙指乙指甲作戊角三【一丁戊丙二乙戊丙三甲戊丁皆戊角而有大小】
一甲丁戊形有丁角戊角有丁戊邉可求甲丁邉一乙丁戊形有丁角戊角有丁戊邉可求乙丁邉一戊丁丙形有戊角丁角有丁戊邉可求丁丙邉以上并二角一邉求余邉得甲乙丙三处距丁之逺近
一乙丁丙形有丙丁邉乙丁邉有丁角可求乙丙邉一乙丁甲形有甲丁邉乙丁邉有丁角可求乙甲邉以上并二邉一角求余邉得岸阔与桥长
三角测斜坡第一术
斜坡上平面测两所之距
斜坡上有甲乙两所欲量其相距
之数任立丙表测得乙丙甲角度
乃顺甲丙直线进退闚乙至戊得
乙戊丙角为乙丙甲角之半又横
过至丁从丁闚丙至乙成一直线顺此直线进退闚甲至丁得甲丁丙角亦为丙角之半则丁戊即乙甲又法不必立表但任指一防为丙而于甲丙直线上任取己防乙丙直线上任取庚防作庚丙己三角形有己角庚角即知丙角末乃如上作丁戊两角为丙角之半即所求
论曰此因乙甲在斜面高处而不能到故借用丁丙戊形测之以丁丙戊乙丙甲两形相等故也何则丙交角既等而乙丙甲外角原兼有丙乙戊乙戊丙两角之度戊角既分其半乙角亦半则两角等而乙丙戊丙两邉亦等矣凖此论之则甲丁丙角为丙外角之半者丁甲丙角亦必为丙外角之半而甲丙丁丙亦等矣两形之角既等各两邉又等则三邉俱等而戊丁即乙甲若甲乙两所在下而丁戊两测在上亦同
三角测斜坡第二术
斜坡测对山之斜高
对山之斜高如甲戊乙于对
山之斜坡测之如丙丁先量
得丙丁之距于丙安仪噐得
丙角二【一乙丙丁二戊丙丁】于丁安仪
噐得丁角四【一乙丁丙二乙丁戊三戊丁丙四乙丁甲】成各三角形
先用乙丙丁形【有丙角丁角及丁丙邉】测乙丁邉 次用戊丙丁形【有丙丁二角及丁丙邉】测丁戊邉 三用乙丁戊形【有乙丁戊丁二邉及丁角】测乙角及乙戊邉 四用乙丁甲形【有乙角丁角及乙丁邉】测乙甲邉乙甲内减乙戊得戊甲邉【乙戊甲为垂线之高法同】
三角测斜坡第三术
测对坡之斜高及其岩洞
从丙从丁测对面之斜坡戊甲及乙戊
一乙丙丁形【有丙丁两测之距丙角丁角】可求乙丁邉 二戊丙丁形
【有丙丁邉丁角丙角】可求丁戊丙戊二
邉 三乙丁戊形【有乙丁邉戊丁邉丁
角】可求乙戊邉为所测对山
上斜入之岩 四丙丁甲形【有丁角丙角丙丁邉】可求丙甲邉五甲丙戊形【有丙戊邉丙甲邉丙角】可求戊甲邉为所测对坡斜高
或戊为高处基址乙为房檐亦同
三角测深第一术
测井之深及濶
甲乙为井口之濶于甲作垂线至丁【或用砖石投之以识其处】从乙
测之得乙角成甲乙丁句股
形即以甲乙井口为句得甲
丁股为井之深 既得乙丙
深【即甲丁】即可用乙己戊形得
己戊为底濶法以半径当井
深【乙丙】以两乙角【一戊乙丙二己乙丙】之
切线并当井底之濶【己戊】若不知井口则立表于井口
如庚甲求庚甲二角成庚甲
丁形测之
三角测深第二术
登两山测谷深
先于二山取甲乙之平而得其距
数为横线即可用三角形求丙丁
垂线为谷之深与测高同理【亦可用以】
【测高也】法为甲乙两角之余切线并比半径若甲乙与丙丁论曰深与高同理测深之法即测高之法也存此数则以发其例有不尽者于测高诸术详之可也
附隔水量田法
甲乙丙丁田在水中不可
得量于岸上戊庚两处用
仪噐测之得诸三角形算
得其邉【一甲乙二乙丙三丙丁四丁甲】次
求乙丁对角线分为两三
角形【一甲乙丁二丙乙丁】末用和较法求得分形之两垂线【一甲癸二壬丙】并两垂线而半之以乗乙丁即得田积
或用三较连乗法求三角形积并之亦同
凡有平面形在峭壁悬崖之上及屋上承尘可以仰观者并可以此法测之
解测量全义一卷十二题加减法
甲寅象限弧 甲乙半径全数
为首率
丙寅弧之正丙辛为一率
丁寅弧之正丁庚为三率
戊己为四率
二三相乗为实首率为法法除实得四此本法也今以加减得之则不用乗除
丙寅加丁寅【即辰丙】为辰寅总弧其余辰卯【即子癸】丙寅内减丁寅为丑寅【即丙丁】存弧其余癸丑以子癸减癸丑余子丑平分之于壬为壬子或壬丑即
四率【其壬子壬丑皆与戊己等】 此因总弧
不及象限故以两余相减
甲寅象限弧甲乙半径全数
为首率
丙寅弧之正丙辛为二率
丁寅弧之正丁庚为三率
戊己为四率
以上皆与前同
丙寅加丁寅【即辰丙】为辰寅总弧【此总弧大于象限】其余卯辰【即子癸】 丙寅内减丁寅【即丙丑】余丑寅为存弧其余丑癸
以子癸加丑癸为子丑半之于壬分为壬子及壬丑二线皆与戊己同即为四率如所求
此因总弧过象限故以两余相加
今订本书之譌
甲寅皆象限弧 甲乙半径
一○○○○○为首率
丙辛○五九九九五为二率
丁庚○二五○一○为三率
以三率法取之得○一五○
○四为四率
今用加减法
以丙辛线为正查其弧得丙寅三十六度五十二分亦以丁庚线为正查其弧得丁寅十四度二十九分以丙寅弧与丁寅弧相加得总弧辰寅五十一度二十一分其余○六二四五六如辰卯【即子癸】
又以丙寅弧与丁寅弧相减得存弧丑寅二十二度二十三分其余○九二四六六如丑癸
因总弧小于象限当以两余相减其较○三○○一○如子丑【于丑癸内减子癸得之】乃平分子丑于壬其数○一五○○五为壬丑或壬子皆与戊己同即为四率 此所得与三率所推但有微差而不相逺
按此以加减代乗除依其法宜如此今刻本相减相并讹为并而相减又于相并之弧讹为五十度二十分相减之存弧讹为二十二度二十四分故其正皆讹而所得之四率只一四三一与三率所推不合矣
又按以加减代乗除之法不过以明图法之妙其中又有此用耳若以入算终不如乗除之便何也设问毎多整数而正之数皆有畸零不能恰合一也先用设数求弧度必用中比例始得相合则于弧度亦有畸零二也弧度既有畸零则其查余又必用中比例三也两余有用加之时有用减之时易至于讹四也及其所得四率以较三率法之所得终有尾数之差五也盖论数学则宜造其防而施之于用则贵其简易若可以简易者而故引之繁重又何贵乎故曰不如乗除之便也观设例之时便有讹错如此则其不便于用亦可见矣又按此加减法即测量全义第七卷所言加减也其以总存两余相加减而半之者即初得数也然彼以两正相乗得之此以加减得之而省一乗矣实弧三角中大法而彼但举例而隠其图姑示其端于此而又不直言其即弧度之初得数此皆译书者秘惜之故耳向后二图发明所以然之故
甲寅象限弧 乙丙半径为首率
丙寅弧之正丙辛为次率
丙丑弧之正丑戊为三率【辰丙弧同丙丑其正辰戊亦同丑戊】得戊巳为四率【丑壬及壬子并同】
论曰戊巳辰【或丑壬戊亦同】句股形与
丙辛乙句股形相似故其比例
等法为乙丙与丙辛若丑戊与
丑壬也【或辰戊与戊巳亦同】
又论曰凡两十字垂线相交作
句股则其形俱相似如辰丑线即丙丑及丙辰之正与丙乙半径相交于戊防一十字也辰午线【辰寅弧之正也】丑癸线【丑寅弧之余】相交于子防一十字也此两十字相交而成诸句股形则俱相似矣故戊壬庚与丑壬戊相似而戊壬庚原与丙辛乙相似则丑壬戊与丙辛乙不得不为相似之形矣
解曰乙丙首率半径也丙辛正为次率其弧丙寅丑戊正为三率其弧丙丑丙丑既与丙辰同则以丙丑【三率之弧也】加丙寅【次率之弧】成辰寅总弧而辰卯则总弧之余也以丙丑【三率之弧】减丙寅【次率之弧】其余丑寅为存弧而丑癸则存弧之余两余相减其较为子丑【子癸同辰卯故以子癸减癸丑得较子丑】子丑折半于壬而壬丑与壬子皆同戊巳是为所求之四率也
如此以量法代算法的确不易但细数难分耳
若以酉丙为过象限之大弧丙丑为小弧则酉丑为总弧其正丑丁余丑癸【即丁乙】
酉辰为存弧其正辰午余辰卯【即子癸】算法略同但先所用者存弧之正小于总弧今则总弧正小于存弧正大则余小正小则余反大加减之用以小从大其理无二故其图可通用也
又按壬丑即初得数也两正相乗以半径除之者也乙亥即次得数也两余相乗以半径除之者也今改用加减则以两弧相并为总弧而相较之余为存弧存总两余相加减而半之成初得数省两正乗矣又以初得数去减余成次得数省两余乗矣
两余加减例
凡总存二弧俱在象限内或俱出象限外则两余相减 若存弧在象限内总弧在象限外则两余相加
初得数减余弧例
凡存弧之正小于总弧即用存弧之余在位以初得数减之余为次得数 若总弧之正小于存弧即用总弧之余在位以初得数减之余为次得数盖
小者余大其余内
皆兼有初得次得两数详
见环中黍尺
甲寅象限弧 乙丙半径
为首率
丙寅弧之正【丙辛】为次率
丙丑弧之正丑戊为三
率【辰丙弧同丙丑其正辰戊亦同丑戊】
求得戊巳为四率【丑壬壬子并同】
以上皆与前图同
论曰凖前论丙辛乙句股形与丑壬戊句股形相似法为乙丙与丙辛若丑戊与丑壬也【或辰戊与戊巳亦同】
解曰乙丙首率半径全数也丙辛正为次率其弧丙寅丑戊正为三率其弧丙丑而丙丑【三率】即丙辰以加丙寅【次率之弧】成辰寅总弧而辰卯亦总弧之余也以丙丑【三率之弧】减丙寅【次率之弧】其余丑寅为存弧而丑癸则亦存弧之余也两余相加成子丑【子癸同辰卯皆总弧余】子丑折半于壬而壬丑同壬子亦同戊巳则所求之四率也
厯算全书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