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雍正山西通志 » 雍正山西通志全文在线阅读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

关灯直达底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五

沿革【三】

辽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赵    阏与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沾 湼氏

後汉   并    上党郡  沾 湼

晋    并州   上党郡  湼 武乡

乐平郡  沾 轑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乡郡   乡

乐平郡   辽阳

北齐          乡郡    乡

乐平郡   梁榆

後周          乡郡    乡

乐平郡   梁榆

隋     冀州    乡郡    榆社

太原郡   和顺辽山平城

唐     河东道   辽州    辽山榆社平城和顺

五代          辽州

宋     河东路   辽州    辽山和顺榆社平城

金     河东南路  辽州    辽山榆社和顺仪城

元    河东山西路【肃政亷访司】晋宁路  辽州辽山榆社和顺

明     山西布政司 辽州    榆社和顺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辽州    榆社和顺辽州

汉上党郡湼县地晋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北魏真君九年罢辽阳入乡县隶乡郡孝昌二年复置隶乐平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年复置改辽山县又析乐平县置辽州十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焉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新书四县中有辽山无和顺】置辽州治乐平县乂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仪州天宝元年改乐平郡为下郡辽山为中县乾元元年复为仪州中和三年八月复为辽州隶河东道五代胥辽州【周时入东汉】宋辽山为下县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年为鎭入辽山县隶平定军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辽州县镇并复来隶治辽山县隶河东路金为中刺史天会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复去南字隶河东南路辽山县为倚元为下州隶晋宁路辽山为下县倚郭明省辽山县入州

国朝因之直隶山西布政司编户旧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和顺县【州北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大夫梁余子养邑後汉志湼有阏与聚汉上党郡沾县地

晋属乐平郡

北魏属太原郡

後周为梁榆【系】

隋开皇十年改名和顺十六年又置平城县属太原郡明一统志有古和顺城故名

唐【中】武德初和顺平城胥属并州三年析置义兴县改和顺属辽州六年又改平城来属省义兴县入焉

宋【下】熙宁七年省为鎭入辽山县元佑元年复置和顺县隶辽州平城县为中县亦仍来属

金贞元二年废平城县为仪城鎭贞佑四年复陞仪城县和顺如故

元【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入和顺隶辽州

明隶辽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二里今五里

榆社县【州西一百里】

汉上党郡湼县地

晋武乡县地

北魏乡县有榆社城隶乡郡

隋开皇十六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属韩州大业初仍废入乡县隶上党郡旧唐志义宁元年析置榆社县

唐【中】武德三年於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来属仍置偃武县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以平城榆社属辽州

五代

宋【中下】熙宁七年省榆社为鎭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佑元年复置隶辽州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置

明仍隶辽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十里

沁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蔡臯狼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铜鞮湼氏襄垣谷远

後汉   并    上党郡  湼 襄垣 谷远

司隶   河东郡  垣

魏         上党郡

晋    并州   上党郡  铜鞮湼襄垣谷远北魏   并州   南垣州

乡郡    阳城乡铜鞮

义宁郡   义宁 安泽 沁源

北齐          南垣州【改丰州】

乡郡

义宁郡

後周    潞州    乡郡

义宁郡

隋     冀州    上党郡   乡 铜鞮 沁源

西河郡   绵上

唐     河东道   潞州    铜鞮武乡

沁州    沁源和川绵上

五代          沁州

宋     河东路   威胜军   铜鞮武乡沁源绵上

金     河东南路  沁州    铜鞮武乡沁源绵上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沁州铜鞮沁州沁源武乡

明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乡国朝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乡

沁州

春秋晋地後属韩又属赵秦汉皆上党郡地【按当属铜鞮谷远县地】晋铜鞮县隶上党郡北魏铜鞮县隶乡郡又置阳城县建义元年又置义宁郡及沁源县为郡治【州志以汉谷远县地置沁源安泽二县】後周因之隋铜鞮县隶上党郡开皇十八年省甲水县入焉又开皇初废义宁郡十六年置沁州大业初州废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析沁源置和川凡四县唐武德元年沁州为下州三年析铜鞮置甲水县六年以铜鞮隶韩州九年省甲水县永徽六年铜鞮隶沁州显庆四年改隶潞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五代胥为沁州宋太平兴国三年於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威胜军同下州省沁州入焉隶河东路铜鞮县改隶军为中县威胜军治金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升沁州为中州元光二年升为节鎭军曰义胜铜鞮县为倚元隶晋宁路铜鞮为下县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乡县入焉【明一统志隶平阳路】明洪武初省铜鞮县入州领县二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隶山西布政司

国朝因之编户旧六十里

沁源县【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汉谷远县地隶上党郡

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为义宁郡治

北齐

後周

隋开皇初义宁郡废十六年置沁州及义宁县十六年置绵上县十八年改义宁为和川大业初州废又废和川入沁源县隶上党郡唐志义宁元年析置和川县

唐【中】武德二年析置招远县三年省和川为中县又置绵上县为中县

宋【上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县隶威胜军绵上为中下县宝元二年亦自大通监来隶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为谷州

元仍名沁源为下县隶沁州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明隶沁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二里今七里

武乡县【州东北六十里】

汉湼氏县地隶上党郡旧唐志汉垣县

晋仍置湼县又始置武乡县隶上党郡石勒置武乡郡後罢

北魏延和二年置乡郡领阳城襄垣乡铜鞮四县治乡县真君九年罢辽阳属乡县旧唐志魏曰湼城移治於南亭川即今治

北齐

後周废丰州隋志又有後魏南垣州寻改丰州

隋开皇初郡废以乡县隶上党郡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大业初废

唐【中】武德初属韩州州废属潞州则天时复加武字神龙年去武字为乡县後又加武字

五代

宋【上】太平兴国时改隶威胜军熙宁七年废辽州榆社县为镇入焉元丰八年复旧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後复置隶沁州

明隶沁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十里

平定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盂马首

厹繇

东山臯落氏

秦         太原郡

汉    并州   太原郡  上艾 盂 榆次

上党郡  沾

後汉   并州   上党郡  沾

太原郡  榆次 盂

冀州   恒山国  上艾

魏         太原郡

上党郡

晋    并州   太原国  盂

乐平郡  沾上艾寿阳乐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受阳

乐平郡  乐平 石艾

北齐   并州

乐平郡

北周    并州

乐平郡

隋     冀州    太原郡   寿阳 乐平 石艾盂

唐     河东道   太原府   盂 夀阳乐平 广阳五代

宋     河东路   太原府   寿阳 盂

平定军   平定 乐平

金     河东北路  太原府   盂 寿阳 晋州

平定州   平定 乐平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寿阳平定州乐平盂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寿阳盂县平定州乐平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平定州   寿阳 盂县 乐平平定州

汉上艾县隶太原郡後汉属常山国晋隶乐平郡北魏更名石艾真君九年罢孝昌六年复明一统志为西阳郡隋隶太原郡旧志开皇初隶辽州大业中隶太原郡後隶受州唐【畿县】武德三年隶辽州六年隶受州贞观八年州废隶太原府天宝元年更名广阳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建平定军隶鎭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鎭州广阳砦建平定军同下州隶河东路四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属平定军金隶河东北路大定二年升州为下刺史平定县为倚兴定二年为防御十一月复降为刺郡领平定乐平二县元隶太原路为下州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州七年复置乐平县旧志元初开元帅府统臯和辽仪威盂邢晋等处至元二年辽仪和入平阳威入广平盂隶太原邢入顺德明为平定州隶太原府领乐平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陞为直隶州析太原府盂县寿阳县隶焉编户旧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寿阳县【州西一百里】

周春秋时晋马首邑左传韩固为马首大夫

汉榆次县东境

晋始置寿阳县隶乐平郡旧志在寿水之阳故名明一统志晋末省

北魏真君九年改隶并州太原郡旧志太武时省入晋阳县寻复置

隋开皇十年改并州南受阳县为文水汾州东故寿阳置寿阳县

唐【畿】初为受阳县武德三年属辽州六年徙受州来治领寿阳盂二县又以辽州之石艾乐平来属贞观八年州废属太原府十一年更名寿阳

五代

宋【次畿】隶太原府

金兴定二年九月割隶平定州四年正月以寿阳县西张寨置晋州旧志大定初割榆次东境三百五十余户隶寿阳寻徙州治清源

元【下】隶太原路

明为寿阳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平定州编户旧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盂县【州西北一百里】

周晋大夫盂丙邑後汉志注作盂邴明一统志本仇犹国战国属赵为源仇城

汉置盂县隶太原郡

晋隶太原国

北魏省入石艾县隶乐平郡县志又於县西百里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县隶太原郡大业初仍名盂县唐【畿】武德三年置受州领盂受阳二县六年徙受州於寿阳贞观八年省受州县复属并州新唐志贞观元年省乌河县入焉县志武德初改抚城为乌河县

五代

宋【次畿】隶太原府

金兴定中升为州隶绦州元帅府节制置刺史寻复元盂州为下州隶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为盂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平定州编户旧二十三里今同

乐平县【州东南六十里】

周旧志东山臯落氏之国後属晋战国属赵

秦隶上党郡

汉置沾县隶上党郡晋志东汉建安末立乐平郡晋泰始中置乐平郡统沾上艾寿阳辽阳乐平五县隶并州明一统志晋乐平郡治

北魏仍为乐平郡统辽阳乐平石艾三县真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

隋开皇初废乐平郡十六年分置辽州及东山县大业初废仍置乐平县隶太原郡

唐【畿】武德三年於县置辽州六年徙辽州治箕州以乐平属受州州废属太原府

宋【中】乾德元年下北汉乐平县改为平晋军寻废复为乐平县

金仍隶平定州兴定四年正月升为臯州寻废州隶平定州

元【下倚郭】至元二年省为乡入平定州立廵检司七年复为县

明隶太原府平定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平定州编户旧十里今七里忻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周    幷    晋

楼烦

秦         太原郡

汉    并州    太原郡  阳曲 汾阳後汉   并州

魏         新兴郡

晋    并州    晋昌郡  九原 定襄

北魏   肆州    永安郡  定襄 平寇

秀容郡 秀容石城肆卢敷城

恒州【以下郡县□天平二治置寄治秀容】代郡

善无郡

梁城郡

繁峙郡

高柳郡

北灵邱郡

内附郡

灵邱郡

北齐   肆州         秀容 平宼

後周    肆州【徙雁门】        秀容 平寇

隋     冀州    楼烦郡   静乐 秀容

唐     河东道   岚州    静乐

宪州    楼烦

忻州    秀容 定襄

五代          忻州

岚州

宋     河东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宪州    静乐

金     河东北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管州    静乐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忻州秀容定襄管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静乐 忻州 定襄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忻州    定襄 静乐忻州

汉为阳曲县地隶太原府汉末隶新兴郡晋改曰晋昌郡北魏真君七年置肆州领永安秀容雁门三郡永兴二年置秀容郡并秀容县隶肆州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隶焉永安中又改新兴郡为永安郡隶肆州领定襄阳曲平寇蒲子驴夷五县隋志旧置洫州後周洫州徙雁门後齐又置平宼县隋为秀容县开皇初置新兴郡及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始置忻州领秀容石城肆卢敷城四县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县为秀容隶楼烦郡旧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义宁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兴郡领秀容县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定襄郡为下郡秀容为上县乾元元年复为忻州新唐志贞观五年以思结部族於县境置怀化县隶顺州十二年以怀化隶代州後省五代後周时入东汉宋仍名忻州定襄郡为下州置团练使统秀容定襄二县秀容为紧县州志显德时割忻口等地并忻州东北之神乐县置唐林县於治北统之今有唐林冈即其地宋平北汉废唐林徙置治北曰白鹿县又改名崞县其神乐地入定襄而忻口南北诸村落复归忻州金下刺史隶太原府治秀容元为下州秀容为下县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明一统志元初改九原置宣抚司明省秀容县入州止领定襄县

国朝初改隶太原府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统定襄静乐二县编户旧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县【州东五十里】

周春秋隶晋战国隶赵

汉阳曲县地

後汉末移阳曲於太原界於阳曲古城置定襄县隶新兴郡

晋隶晋昌郡惠帝时迁弘农人杨钊等三千户於此北魏为定襄县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三县属焉永安中改隶永安郡

隋省县入秀容隶楼烦郡

唐【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县隶忻州

五代

宋【中下】熙宁三年省入秀容元佑元年复仍隶忻州金

元【下】

明隶太原府忻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为直隶州定襄仍属编户旧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静乐县【州西一百八十里】

周春秋隶晋故楼烦地战国隶赵

汉汾阳县地

後汉末省入九原县隶新兴郡

北魏真君九年并九原县入定襄隶永安郡

隋初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静乐县隶楼烦郡

唐【中】武德四年置管州领静乐县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以静乐隶岚州

五代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静乐军五年徙宪州来治为下州遂废军又废天池元池二县入焉熙宁三年州废以县隶岚州十年复宪州仍统静乐县政和五年赐名汾源县金志宋宪州静乐郡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为下刺史统静乐县兴定三年升防御隶河北路

元为下州隶冀宁路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岚入岚州

明省州为静乐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忻州编户旧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秦         雁门郡

汉    并    雁门郡 繁峙隂馆楼烦崞

太原郡 葰人原平虑虒广武

代郡   卤城

後汉   并州   太原郡  虑虒

雁门郡  隂馆繁峙楼烦崞

卤城广武原平

魏         雁门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广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驴夷

秀容郡  石城

雁门郡  原平广武

东夏州  偏城郡  广武

恒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

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 吐京郡吐京新城

齐郡   昌国安平

新安郡

廓州【门川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衆】  广安郡

永定郡

建安郡

北齐        雁门郡  广武

繁峙郡  繁峙

北灵州【城界郭】

北显州【城武州】

後周   肆州   雁门郡  广武

隋    冀州   雁门郡  雁门繁峙崞五台

唐    河东道  代州   雁门五台繁峙崞

唐林

五代          代州

宋     河东路   代州   雁门崞五台繁峙

金     河东北路  代州   雁门五台广武繁峙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崞州代州台州坚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台繁峙崞县

国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台 繁峙 崞县代州

春秋时晋地後属赵【通考武灵王破楼烦置雁门郡後北境属燕 通典马邑南境雁门北境皆是】秦置雁门郡【通考太原雁门二郡境】汉广武县地隶太原郡【汉志注雁门郡莽曰填狄广武县都尉治莽曰信桓】後汉建武十五年罢郡二十七年复魏徙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晋因之北魏天兴初隶司州太和十八年改隶肆州统原平广武二县又置徧城郡领广武沷野二县後周徙肆州治广武县仍隶雁门郡隋开皇五年废郡改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为雁门县大业初总管府废仍置雁门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统代忻蔚三州五年废总管六年复置统代忻蔚朔四州贞观四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来属天宝元年为雁门郡仍都督府雁门为上县乾元元年复为代州治雁门县五代後周时入东汉宋为上州置雁门郡防御领沿边安抚司雁门为中县金隶河东北路雁门县为倚天会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贞佑二年四月侨置西面经略司七月广武县来属八月经略司罢【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罢军隶太原路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县八年复为州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统五台繁峙崞三县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同

五台县【州东南一百四十里】

汉虑虒县隶太原郡

晋罢

北魏太和十年复驴夷县新兴郡永安中隶永安郡北齐改属雁门郡

隋大业初改五台县隶雁门郡

唐【中】隶代州证圣元年析五台崞县置武延县神龙元年改唐林为中县

五代东汉置宝昌军

宋【中下】

金贞佑四年三月升台州隶河东北路

元隶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为洪隶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代州编户旧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繁峙县【州东七十五里】

汉置繁峙县隶雁门郡莽曰当要又葰人县隶太原郡卤城县隶代郡莽曰鲁府

後汉葰人罢卤城改隶雁门郡

晋卤城罢复有葰人隶雁门郡

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隶恒州统崞繁峙二县旧唐志东魏置廓州

後齐改为北灵州寻废

北周郡县并省

隋开皇十八年复置县隶雁门郡有东魏武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统志隋徙治武州城

唐【中】隶代州雁门郡明一统志唐又移今治

五代

宋【下】

金贞佑二年九月升为坚州隶太原府

元隶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县隶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代州编户旧一十九里今七里

崞县【州南六十里】

汉置崞县隶雁门郡莽曰崞张县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後汉末废

晋复置隶雁门郡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隶焉永兴二年又置石城县隶秀容郡隋志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北齐改为北显州

後周州废

隋开皇十年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隶雁门郡唐【中】隶代州

五代後梁析置白鹿县

宋【下】省白鹿入崞县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为下州隶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八年隶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代州编户旧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保德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林涛寨

汉    并    定襄郡

北魏        武川鎭

北齐             什贲

隋         楼烦郡地

唐    河东道  岚州

五代        岚州   雄勇镇【东汉置】

宋    河东路  火山军

保德军

金    河东北路 隩州   河曲

保德州  保德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保德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国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德州 河曲

保德州

春秋时晋林涛寨後为林胡澹林所据赵武灵王复之汉初为林胡楼烦地北魏隶武川鎭唐隶岚州宋淳化四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军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隶焉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御元宪宗七年省保德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明洪武七年改为县九年复为州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析太原府河曲兴县来属八年仍析兴县隶太原府编户旧五里今同

河曲县【州东北六十里】

唐隶岚州

五代东汉置雄勇镇隶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橰护水六砦庆历初增领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四年县废明一统志属代州

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隶焉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後更名隩州兴定二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徙治黄河滩许父寨

元宪宗七年省州县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仍置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太原府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编户旧七里现今编户五里

解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州   晋    解梁 下阳

魏    安邑

秦         河东郡

汉     司隶校尉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後汉    司隶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魏     司州   河东郡

晋     司州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後魏    秦州   河东郡  安邑 南解

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阳

永乐郡

後周         安邑郡

河北郡

隋     冀州   河东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

虞乡

唐    河东道   河中府   解 永乐 安邑河南道   陕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陆

五代【汉】        解州    安邑 解

宋    陕西路   解州【庆成军防御】 解 安邑

陕州    平陆 夏 芮城

金    河东南路  解州    解平陆芮城夏

安邑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陆

芮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解州 安邑夏平陆芮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陆芮城解州

春秋为晋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战国属魏秦隶河东郡汉始置解县【师古曰音蟹】隶河东郡魏晋因之後魏析置安定县西魏改曰南解隶秦州河东郡【按地形志有南解是南解不始于西魏也】又改绥化又曰虞乡【隋志】隋为虞乡县隶河东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县为次畿贞观十七年省入虞乡二十二年复置隶河中府五代汉乾佑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而治解宋为中州解为中县属陕西路置防御【金志宋庆成军防御】金初置解梁郡军後废为上刺史解县为倚贞佑二年复升州为节鎭军名宝昌兴定四年徙治平陆县属河东南路元仍名解州为下州解县为下县至元四年并司候入县隶平阳路明以解县省入州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之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来属七年又析垣曲隶绦州于是领县四编户三十里

安邑县【州城东五十里】

夏禹营安邑晋志旧舜都前编禹践天子位於韩郑氏通志曰安邑即韩国也

周魏绦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

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

後魏为北安邑县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复属河北郡

後周置安邑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太业初州废为安邑县隶河东郡义宁元年以安邑虞乡夏置安邑郡

唐【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州废省桐乡入闻喜以安邑解属河东郡至德二载更曰虞邑乾元元年隶陕州大历四年复故名元和三年改属河中府

五代

宋【紧】属解州

元【下】

明隶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解州编户旧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夏县【州东北一百里】

夏本禹所都之地

汉安邑县地

魏晋仍旧

後魏太和十一年别置南安邑县隶秦州河北郡明一统志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魏志不载

後周安邑郡

隋开皇初郡废以夏县隶河东郡

唐【望】初属虞州贞观十七年隶绦州大定元年改属陕州寻还隶绦州乾元三年复属陕州都督府

五代

宋【上】

金改隶解州

元【下】

明隶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解州编户旧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平陆县【州东南九十里】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孙周章之弟於故夏墟有吴城後为晋献公所灭杜预注虞国在河东大阳县又虢邑下阳亦在大阳县战国属魏

汉为河东郡大阳县应劭曰在大河之阳莽曰勤田後汉置河北县【明一统志】按河北县乃西汉置

魏晋仍旧

後魏隶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阳县後魏河北县有芮城立城是河北县芮城地多平陆地少也明一统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县大阳乃河北郡第四县

隋初罢河北郡以河北县属河东郡义宁元年属安邑郡 按平陆自後魏以前为大阳县而河北县亦多平陆地至周隋间始并大阳入河北

唐【望】贞观元年属陕州天宝三载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陆因改名

五代

宋【上】

金隶解州兴定四年徙解州来治

元【下】旧通志元并入芮城後复分置

明隶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解州编户旧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盐里

芮城县【州西南九十里】

周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绦徙安邑明一统志本魏附庸春秋时芮伯万居此

汉河东郡河北县

後魏河北县属河北郡

西魏置安戎县

後周改芮城又改长乐置永乐郡後省入焉

隋为芮城县隶河东郡

唐【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乐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改隶陕州

宋【中下】

金隶河东南路解州

元【下】隶晋宁路解州至元间并平陆县入焉元贞初复分置

明隶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解州编户旧四十四里今十里绦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殷    耿都

周    并    晋   瓠邱郫邵曲沃故绦

稷高梁清源涑川

耿    耿城

魏    王垣曲沃皮氏

秦         河东郡  桐乡 左邑

汉    司隶校尉 河东郡  左邑闻喜临汾垣

皮氏 绦

後汉        河东郡  临汾皮氏闻喜绦

魏         平阳郡

河东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绦邑临汾皮氏

河东郡  闻喜 垣

北魏   晋州   平阳郡  临汾

南绦郡  南绦小乡

东雍州  邵郡   白水清亷苌平

高凉郡  高梁龙门

正平郡  闻喜

南汾州  龙门郡

北乡郡  龙门

後周   勲州总管府 蒲州  龙门

龙门郡

正平郡

绦郡

邵州   亳城蒲原

隋    冀州   河东郡  龙门

绦郡   正平绦稷山闻喜

唐    河东道  河中府  稷山龙门

绦州   正平绦闻喜垣

五代        绦州

解州【东汉】 闻喜

宋    河东路  绦州   正平稷山绦垣曲

陕西路  河中府  龙门

解州   闻喜

金    河东南路 河中府  河津

绦州   正平稷山垣曲绦

解州   闻喜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

河中府  河津

绦州   正平稷山绦垣曲

解州   闻喜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蒲州 河津

绦州   稷山绦垣曲

解州   闻喜

国朝  山西布政司 绦州   闻喜河津稷山绦

垣曲

绦州

周【通考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绦与新田之都】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汉临汾县地魏晋【通考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後魏置东雍州县为南太平【与平阳郡太平县胥析汉临汾县置】神?元年为征平太和十一年复置正平郡领闻喜曲沃二县西魏後周为重镇【明一统志後周改东雍州为绦州徙治玉璧】隋开皇初废正平郡十八年改县名正平大业初置绦郡治正平县唐武德元年置绦州总管府管绦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桧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废总管府四年置绦州为雄郡正平为望县五代宋为雄州防御正平为望县金为上州正平为倚剧天会六年置绦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十二月升为晋安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三年三月置河东南路转运司後改晋安府元初为中州置绦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後罢元帅府仍为绦州隶平阳路治正平县正平为下倚县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明以州隶平阳府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析平阳府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来属七年又以太平襄陵易平阳府之闻喜绦县幷析解州之垣曲来属於是绦州统县五

闻喜县【州南七十里】

周本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战国属魏仍曰曲沃後汉志注曲沃在县东北数里

秦改左邑县隶河东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更名应邵曰武帝於此闻南粤破改曰闻喜莽曰洮亭

後魏正平郡治

後周隶绦州明一统志周移治栢壁

隋隶绦郡明一统志又移治甘谷後徙桐乡故城唐【望】新书武德元年置

五代汉乾佑元年割隶解州

宋【望】

元【下】

明隶平阳府解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七年改隶绦州编户旧六十六里今四十四里

河津县【州西一百里】

殷尚书祖乙徙耿

周封耿国晋献公灭之赐大夫赵夙後十传至献侯徙中牟战国属魏为皮氏史记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

秦属河东郡

汉皮氏县隶河东郡莽曰延平

魏晋胥隶平阳郡

北魏真君七年改龙门县隶高凉郡太和十一年又分置高凉县 按魏志又有龙门郡领西太平汾阳二县又北乡郡有龙门县

後周隶蒲州

隋开皇初废龙门郡以县隶河东郡 按汾隂县有龙门山

唐【次畿】武德元年於县置泰州二年徙泰州来治五年析置万春县贞观十七年州废省万春入龙门隶绦州元和初改隶河中府

宋【次畿】隶陕西路河中府宣和初改河津县

金隶河中府贞佑三年改隶荣州

元【下】仍隶河中府

明隶平阳府蒲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二年改隶绦州编户旧三十八里今一十八里

稷山县【州西五十五里】

周春秋时晋侯治兵於稷旧志晋高梁邑

汉河东郡闻喜县地後汉志闻喜县西五十里有稷山亭

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龙门置高凉县隶高凉郡

西魏以韦孝寛有守玉壁功陞勲州置总管後改绦州隋开皇初绦州移正平十八年改名稷山县属绦郡又有後魏龙门郡开皇初废明一统志隋徙治汾水北

唐【上】隶绦州後改隶河中府

後唐同光三年复隶绦州

宋【中】

金【中】

元【下】

明隶平阳府绦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二年改隶绦州编户旧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绦县【州东南一百里】

周晋武公自曲沃徙此後汉志县西有绦邑城杜预曰故绦

汉绦县隶河东郡

後汉绦邑县

晋隶平阳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南绦县属正平郡建义初置南绦郡治会交川领南绦小乡二县

後周置晋州建德五年废明一统志後周罢郡改为绦县

隋绦县隶绦郡

唐【望】武德元年改隶浍州四年州废仍隶绦州明一统志唐武德初自车厢城徙今治

五代

宋【中】

元【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旧

明隶平阳府绦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七年改隶绦州编户旧五十二里今三十里

垣曲县【州东南二百三十里】

周春秋晋匏邱邑杜预曰县东南有壶邱亭博物记县东九十里有郫邵之厄战国时属魏史记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记曰山在东状如垣

汉垣县地属河东郡

魏晋仍旧

北魏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内孝昌中复析置白水县领白水清亷苌平西太平四县旧志置邵郡於阳壶城 按地形志新安郡又有西垣东垣县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为亳城旧志西魏大统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垣县又省後魏所置清亷县後周所置蒲原县入焉隶绦郡义宁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亷亳城二县

唐【上】武德元年改邵州二年置长泉县是年以长泉隶怀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贞观元年州废省清亷入垣龙朔三年隶洛州长安二年复旧贞元三年隶陕州元和三年复旧

五代

宋【下】隶绦州

元【下】至元二年省入绦县十六年复置隶平阳路绦州明隶平阳府绦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二年隶解州七年改隶绦州编户旧二十七里今五里

吉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二屈 狐厨

秦         河东郡

汉    司隶   河东郡  临汾北屈骐

後汉    司隶   河东郡  临汾 北屈魏

晋     司州   平阳郡  临汾 北屈

北魏    汾州   定阳郡  定阳 昌宁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东魏    南汾州

北齐    西汾州

後周    汾州总管府 定阳郡 定阳 昌宁

石城郡  平昌

隋     冀州   文城郡  吉昌文城伍城昌宁

唐     河东道 慈州文城郡 吉昌文城昌宁吕香

仵城

五代         慈州   乡宁

宋     河东路  平阳府  襄陵

慈州   吉乡

金     河东南路 吉州   吉乡 乡宁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吉州 郷宁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吉州 乡宁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吉州   乡宁

吉州

春秋晋屈邑地【汉志师古曰公子夷吾所居】汉为河东郡北屈县【应劭曰有南故称北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又为骐侯国【莽曰朕北】魏晋隶平阳郡北魏置定阳郡隶东雍州延兴四年复置定阳县改隶汾州【隋志後魏置文城】东魏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後齐复改西汾州後周平齐置总管府隋初废定阳郡开皇四年废总管府十六年改耿州十八年改定阳为吉昌县大业初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为下州以郡近慈乌戍故也吉昌文城胥为中县【新唐志文城县天佑中更曰屈邑】五代【通考周废仵城吕香二县】宋为慈州下团练吉乡为中县熙宁五年废州以吉乡隶隰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为鎭隶焉元佑元年复吉乡军为慈州领吉乡县隶河东路金为下州天德三年改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更名吉州元亦为下州初置司候司中统二年并司候入吉乡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县入州後复置乡宁明隶平阳府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以平阳府之蒲县乡宁县隶焉九年仍以蒲县改隶隰州於是吉州统乡宁一县编户二十四里今二十二里

乡宁县【州东南六十里】

周春秋晋狐厨邑晋惠公时狄取狐厨涉汾杜预注临汾西北有狐谷亭通考战国时为魏地

汉临汾县地

北魏析临汾置太平县又分太平置昌宁县 按魏志延兴四年置昌宁县隶定阳郡隋志後魏并置内阳郡

隋隶文城郡开皇初内阳郡废义宁元年祈隰州仵城置平昌县通考隋初置耿州

唐【中】隶慈州贞观元年平昌更名吕香亦为中县後唐昌宁改乡宁县

宋熙宁五年以县隶晋州襄陵县县志元佑间以吕香县并入

金隶吉州

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复置

明隶平阳府吉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隶吉州编户旧十六里今六里隰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蒲 屈 采桑

魏   蒲

秦         河东郡

汉    司隶   河东郡 北屈蒲子狐讘後汉   司隶   河东郡 北屈 蒲子

魏          平阳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蒲子 狐讘 北屈

北魏    汾州【治蒲子城】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石城

後周    隰州总管府 龙泉郡  长寿

临河郡  临河

归化

石城郡  石城

隋     冀州    文城郡  伍城

龙泉郡  隰川永和楼山蒲

唐     河东道   慈州   仵城

隰州  隰川蒲大宁永和温泉

五代          隰州

宋     河东路   隰州  隰川温泉蒲大宁永和

金     河东南路  隰州  隰川仵城蒲大宁永和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隰州隰川大宁永和蒲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蒲县 隰州大宁永和国朝  山西布政司 隰州  蒲县大宁永和隰州

晋蒲邑地【通考隰州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汉为蒲子县隶河东郡晋平阳郡地刘渊尝据此【旧志後置大昌郡辖之】北魏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年置汾州领西河吐京五城定阳四郡孝昌中移治西河後周复置汾州县曰长夀又置龙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隰州四年置西汾州总管府五年改隰州总管府大业初废复置龙泉郡治隰州县唐武德元年改隰州为下州治隰川为中县二年置总管府领隰中昌南汾东和西德六州又有温泉县三年置北隰州并置新城高唐二县贞观元年省中昌西德北隰四州省新城高唐以温泉来属又以废昌州蒲县来属仍督隰南汾东和三州三年废都督府又以废东和州永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大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隰州五代仍旧宋为下州大宁郡团练隰州温泉为上县熙宁五年废慈州以吉乡县隶州仍省文城为镇隶焉元佑元年复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宁两关近西界定为次边金为上刺史省温泉县天会六年以北京有隰州改南隰州天德三年去南字兴定五年陞隰州之仵城镇置仵城县元为下州隶晋宁路治隰川为中县至元三年省大宁蒲温泉三县入焉明隶平阳府洪武二年省隰川县入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统大宁汾西永和三县九年又以汾西仍归平阳析吉州之蒲县来属於是隰州统蒲县大宁永和三县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三十一里

蒲县【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周左传重耳居蒲城杜预注今平阳蒲子县战国属魏史记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阳

汉置蒲子县隶河东郡应劭曰武帝置

晋隶平阳郡永嘉末入刘聪

後魏世祖时为定阳县太和二十一年改石城县隶五城郡又置汾州治蒲子城隋志又有平昌县按平昌世祖名京军太和二十一年改

後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石城县周末并废大象三年改石城为蒲子县

隋为蒲县隶龙泉郡开皇中改後魏所置平昌县曰蒲川大业初省入蒲县

唐【中】隶隰州武德二年以县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昌原常安仵城以蒲县隶隰州

五代

宋【中】

金兴定五年正月升为蒲州以大宁隶焉

元【下】仍为蒲县隶隰州

明洪武二年改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吉州九年改隶隰州编户旧九里今三里

大宁县【州西南九十五里】

周左传晋败狄於采桑杜预曰北屈县西有采桑津汉北屈县地隶河东郡

晋隶平阳郡

北魏世祖时名京军後改武城正平二年置五城郡县属焉太和二十一年改五城县

後周置大宁县

隋为五城县开皇初废五城郡又废平昌县入焉大业初又废大宁县入焉隶文城郡

唐【中】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并置大义白龙二县贞观元年废中州省大义白龙以大宁隶隰州又置仵城县为中县隶慈州

五代

宋【中】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复置隶隰州

明隶平阳府隰州

国朝隶平阳府雍正二年改隶隰州编户旧十里今三里

永和县【州西一百五里】

汉河东郡狐讘县

魏始置永和县

晋为狐讘县隶平阳郡

後周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又置归化县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临河曰永和归化曰楼山胥隶龙泉郡

唐【中】武德二年移县治於仙芝谷置东和州六年分置楼山县贞观元年废东和州及楼山县以永和隶隰州

宋【中】

元【下】隶晋宁路隰州

明隶平阳府隰州

国朝隶府雍正二年改隶隰州编户旧十一里今二里

山西通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