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正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七

关灯直达底部

耳门

单方

耳肿风毒肿起,出血:取柳虫粪化水,取清汁,调白矾末少许,滴之。 【 《肘后》】

聤耳出水:苦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为末,和匀,频掺之。 【 《圣惠》】

耳脓作痛,因水入耳内者:如圣散用箭干内蛀末、腻粉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以绵杖缴尽,送药入耳,以绵塞定。有恶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 【 《普济方》,下同】

聤耳出脓水:枣蠹虫屎研末,同麝香少许吹之。

蜈蚣入耳:炙猪肪掩耳,自出。

百虫入耳:椒末一钱,酢半盏,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 【 《续千金方》】

老人耳聋:猪肾一对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葱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参二分、防风一分为末,同煮粥食。 【 《奉亲养老方》】

蚰蜒入耳:湿生虫研烂,涂耳边,自出;或摊纸上作捻,安入耳中亦出。 【 《卫生宝鉴》】

肾虚耳聋:用鹿肾一对去脂膜,切,以豉汁入粳米二合煮粥食,亦可作羹。 【 《圣惠方》】

卒耳聋: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下。 【 《普济方》】

耳聋:用鹅油半匙,磁石一小豆大,麝香少许和匀,以绵裹成锭子,塞耳中,口含生铁少许,用三五枚,即有效。 【 《青囊》】

疳耳出脓:用天鹅油调草乌末,入龙脑少许,和敷立效。无则以雁油代。 【 《通元论》】

聤耳出脓:蜈蚣末吹之。 【 鲍氏】

肾虚耳聋:乌雄鸡一只,治净,以无灰酒三升煮熟,乘热食三五只效。

聤耳出汁:陈皮烧研一钱,麝香少许为末,日掺之。

聤耳出汁:青橘皮烧研末,绵包塞之。

聤耳流水或脓血:取柑子嫩叶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即愈。

聤耳出汁:胡桃仁烧研,狗胆汁和,作梃子绵裹塞之。 【 《普济方》】

伤耳成疮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内入。 【 同上】

聤耳出脓:槟榔末吹之。 【 鲍氏方】

聤耳出脓:楠木烧研,以绵杖缴入。 【 《圣惠方》】

耳卒热肿:楝实五合捣烂,绵裹塞之,频换。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

耳卒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 【 经验方】

耳鸣耳聋一二十年者: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斤,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铁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水,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面二斗,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三斤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饮之,取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聤耳出脓:蝉蜕半两烧存性,麝香五分研[研  原作「炒」,据文义改。]为末,绵裹塞之,追出恶物效。 【 《海上方》】

耳卒聋闭:蚯蚓入盐安葱内,化水点之立效。 【 《胜金方》】

聤耳出脓:生地龙、釜上墨、生猪脂等分研匀,葱汁和,捻作梃子绵裹塞之。《圣惠方》用地龙为末吹之。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白蚯蚓入葱管中,化为水,滴耳令满,不过数度,即易挑出。

蜒蚰入耳:地龙为末,入葱内,化水滴入,则蜒蚰亦化为水。 【 《圣惠方》】

耳聋气闭:蚯蚓、川芎各两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 【 《圣济总录》】

月蚀耳疮:望夜取兔屎纳虾蟇腹中,同烧末敷之。 【 《肘后方》】

聤耳出汁:故绵烧灰,绵裹塞之。 【 《圣惠方》】

聤耳出脓:用狗胆一枚,枯矾一钱,调匀,绵裹塞耳内,三四次即瘥。一方加腊猪脂调和。 【 《奇效良方》】

滴耳聋闭蜗牛膏:用蜗牛一两,石胆、钟乳粉各二钱五分为末,瓷盒盛之,火煅赤研末,入片脑一字,每以油调一字滴入耳中,无不愈者。 【 《圣惠方》】

蜒蚰入耳:蜗牛椎烂置于耳边即出也。 【 《瑞竹堂方》】

耳中有物不出:用弓弩弦长三寸,打散一头,涂好胶,拄着耳中,徐徐黏引出。 【 《圣惠方》】

久聋不听:炼松脂三两,巴豆一两,和捣成丸,薄绵裹塞,一日二度。 【 《梅师方》】

耳聋:鼠脂半合,青盐一钱,蚯蚓一条同和化,以绵蘸捻滴耳中,塞之。 【 《圣惠方》】

耳聋不听:鸡矢白炒半升,乌豆炒一升,以无灰酒二升乘热投入服,取汗。耳如鼓鼙勿讶。 【 《外台方》】

耳中恶疮:鸡矢白研敷之。 【 《圣惠方》】

聤耳有虫脓血日夜不止:用鲤鱼鲊三斤,鲤鱼脑一枚,鲤鱼肠一具,洗切,乌麻子炒研一升,同捣入器中,微火炙暖,布裹贴耳,两食顷,有白虫出尽即愈。慎风寒。 【 《千金》】

耳聋:取鲤鱼胆汁滴入耳中。 【 《本草》】

耳聋:取生鲤鱼脑髓,绵裹塞耳。 【 《直指》】

又方:用竹筒盛生鲤鱼脑,于炊饭处蒸之,令烊,注耳中。

耳暴聋:以鲤鱼脑髓二两,粳米三合,和盐酱煮粥食。 【 《入门》】

久聋:取鼠胆汁,令病人侧卧,沥汁入耳,令尽,须臾胆汁从下耳出,初灌益聋,半日乃瘥。能治三十年老聋。但鼠胆难得,鼠纔死胆便消矣。或三月初三日前有之。 【 《入门》】

鼠脑髓,绵裹塞耳,亦治聋。 【 《直指》】

耳聋:取蛇膏塞耳中,神效。 【 《千金方》】

耳内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血水流出,痛不可忍:蛇脱皮烧存性为末,吹入耳中,立愈。 【 《正传》】

耳痛出脓水:取杏仁熬赤为末,葱涎和丸,绵裹入耳中,日三易。 【 《本草》方】

耳聋:用芥子捣为末,人乳汁和丸,绵裹塞耳,日两易。 【 《本草》方】

耳聋:取雄猫尿滴入耳中,左滴左,右滴右。如猫不放尿,取生姜擦其齿,即放尿。 【 《纲目》】

气闭耳聋:真麝香为末,以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塞耳内,耳自聪。 【 《回春》】

积年耳聋:取驴生脂和川椒熟捣,绵裹塞耳,妙不可言。一方用生姜,不用川椒。 【 《本草》】

耳聋:用巴豆一粒去心皮,螌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膏,绵裹塞耳中,再易,甚验。

耳卒肿出脓,并底耳及治耳聋出脓:用枯矾研细,每以苇筒吹少许入耳中,日三四度;或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一方先以食盐掺之,次入矾末,尤妙。一方先以纸缠去耳中汁,次以矾末粉耳中,次以食盐末粉耳中,食久乃起,不过再度永瘥。一方不用盐。

又方:商陆生者洗净,以竹刀削如枣核大,塞耳中。亦治耳内生疮。

脓水出耳中:白矾煅为末,入麝香少许,绵裹塞耳中。 【 《本草》】

耳内流脓,肿痛已消,脓尚不止,用此方掺之神效。用上白明矾煅枯三钱,干胭脂二钱,麝香一分五厘,共研为极细末,磁罐密收,用时先以新绵作球,绞尽耳内脓,再用湿绵毯滚药,送入至耳底,日二三次自愈。 【 《外科正宗》。】

又方:磁石生研细,绵裹纳聋耳中,别用铁砂末纳不聋耳中,自然通听。 【 《直指》】

耳聋:石菖蒲一寸,巴豆肉一粒,合捣作丸绵裹塞耳,日一易。

耳痛:取菖蒲自然汁灌耳,神效。 【 《本草》下同】

耳聋、耳鸣:生地黄灰火煨,绵裹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

水入耳:取薄荷自然汁点入立效。 【 经验】

耳聋、耳鸣:蓖麻子去皮四十九粒,大枣肉十个,入人乳和捣令匀,每取作枣核大,绵裹塞耳中,觉热为度,一日一易。名枣子锭。 【 《得效》。】

久聋:甘遂半寸,绵裹塞耳中,甘草半寸,嚼口中即通。 【 《纲目》】

又方:甘遂末吹入左耳,甘草末吹入右耳,亦效。须两人各处修制乃效。 【 丹溪,下同】

又方:巴豆肉十四个研烂,鹅脂半两,镕化作丸绵裹塞耳中。

久聋:取得龟尿,盛青葱管中滴入耳中。取尿法以明镜照龟,淫发放尿;又艾灸其尻亦放。

又方:用蜡纸一张,剪作四片,每一片于筯上紧卷,抽却筯。以蜡纸卷之,安耳中然之,待火欲至耳,急除去,当有恶物出在残纸上,日一角,用了以蜡塞定。

又方:用附子以醇酢煮一宿,削如枣核,以绵裹塞耳中。

又方:取龟一枚,安于盒中荷叶上,养之,专看叶上有尿,收取滴耳中。

耳中有虫:鲤鱼脑和桂末捣匀,绵裹塞之。 【 《千金方》】

聤耳出脓:石首鱼头中石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 【 《集周方》】

耳疳出汁:鸡子黄炒油涂之甚妙。 【 谈埜翁方】

耳疳出脓:用抱出鸡子壳炒黄为末,油调灌之,疼即止。 【 《杏林摘要》】

蚰蜒入耳:牛乳少少滴入即出。若入腹者,饮一二升,即化为水。 【 《圣惠方》】

底耳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 【 《澹寮方》】

耳疮肿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涂湿,则干掺之。 【 《海上名方》】

聤耳出脓:五倍子末吹之,或用五倍子焙干一两,全蝎烧存性三钱,为末,掺耳中。

耳卒痛:盐三五斤蒸热,裹以青布枕之,冷复易热者立效。 【 《纲目》】

聤耳出汁:夜明沙二钱,麝香一字为末,拭净掺之。 【 《圣惠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个烧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掺入神效。有脓先缴净。 【 经验方。】

百虫入耳:小便少少滴之。 【 《圣惠方》,下同】

劳聋已久:童子小便,乘热少少频滴之。

熏耳治聋:蚕退纸作捻,入麝香二钱,入笔管烧烟熏之,三次即开。 【 《肘后方》】

百虫入耳:人乳滴之即出。 【 《圣惠方》】

多年耳聋,重者用三两度,初起者一上便效:用驴前腿胫骨打破,向日中沥出髓,以瓷盒盛收,每用绵点少许入耳内,侧卧,候药行。其髓不可多用。以白色者为上,黄色者不堪。

又方:驴前腿胫骨髓,以针沙一合,水二合,浸十日,取清水少许,和髓搅匀,滴少许入耳中。外以新砖一块烧赤泼酢,铺磁石末一两在砖上,枕上至晚,如此三度即通。 【 《普济方》】

塞耳治聋:芫青,巴豆仁、蓖麻仁各一枚,研末,丸枣核大,绵裹塞之。 【 《圣惠方》】

聤耳出脓:蜘蛛一个,胭脂坯子半钱,麝香一字为末,用鹅翎吹之。

耳暴聋闭:全蝎去毒为末,酒服一钱,以耳中闻水声即效。 【 《雅堂杂钞》】

脓耳疼痛:蝎梢七枚去毒焙,入麝香半钱为末,挑少许入耳中。日夜三四次,以愈为度。 【 《杨氏家藏》】

物入耳中:以麻纁剪令头散着胶黏上,徐引出之。 【 《千金》】

百虫入耳:蓝汁、葱汁、韭汁、莴苣汁、鸡冠血、酸酢、香油、稻秆灰汁,俱灌入耳中。 【 《本草》,下同】

又方:桃叶挼细塞耳。

又方:白胶香烧烟,熏入耳。

又方:猪肉少许,炙香置耳孔边。

又方:麻油作煎饼,侧卧,以耳枕之。

又方:以火照之。

又方:以刀两口于耳上,相击作声。

又方:白矾、雄黄等分为细末,香油调成膏,每用皂角子大塞耳。

蜒蚰入耳:硇砂、胆矾等分研细,鹅翎管吹一字入耳中,虫化为水。

又方:鸡一只去毛足,以油煎令黄,筯穿作孔,枕之。

又方:绿矾为末,水调灌耳。

又方:雄黄为末,酢调灌耳。

又方:驴乳三合灌耳中,其虫?左耳入,右耳出。

蜈蚣及蚁入耳:猪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边即出。

又方:用生姜汁或韭汁灌耳中,即出。

又方:大蒜汁灌耳中,即出。

又方:鲮鲤甲烧灰为末,水调滤过,滴入耳中。

飞蛾入耳:酱汁灌入耳即出;或以鹅管极气吸之出,或击铜器于耳边。

苍蝇入耳,最害人,速用皂子虫研烂,生鳝血调灌入耳中。

耳中出血,名曰耳衄:以龙骨吹入。若左关脉弦洪,内服柴胡清肝散;尺脉躁或弱,服六味地黄丸。

聤耳脓血:绵裹车辖脂塞之。 【 《外台秘要》。】

诸虫入耳:车缸脂涂孔中自出。 【 《梅师方》】

多年老聋,《卫生家宝》方,胜金透关散:用活鼠一枚系定,热汤浸死,破喉取胆,真红色者是也。用川乌头一个,炮去皮,华阴细辛二钱,胆矾半钱为末,以胆和匀,再焙干研细,入麝香半字,用鹅翎管吹入耳中,口含茶水,日二次,十日见效,永除根本。

久聋:腊月取鼠胆二枚,熊胆研一分,水和,施取菉豆大,滴耳中,日二次。 【 《圣惠方》】

虚损昏聋:大羊尾骨一条,水五碗,煮减半,入葱白五茎,荆芥一握,陈皮一两,面三两,煮熟取汁,搜面作索饼,同羊肉四两,熟和五味食   【 《多能鄙事》】

暴耳聋者:川椒、巴豆、菖蒲、松脂,以蜡镕为筒子,内耳中,一日一易。或用雄黄一钱,巴豆肉一个,研细,葱涎和作锭子纸卷,塞耳中。或用凌霄花叶杵自然汁,滴耳中。

冻耳:用橄榄烧灰,清油调敷;雀脑亦可。

冻耳成疮:用柏叶三两,微炙为末,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研成膏,乱发两鸡子大,食盐乳香各半两,细研,黄蜡一两五钱,清油一斤。右,先煎油令沸即下乱发,以消尽为度;次下诸药煎,令焦黄,滤去滓,更以绵重滤过,再以慢火煎之;后下乳香、黄蜡等,搅令稠稀得所,于磁器盛。每用鹅翎旋取涂之。

又方:桕白皮、榆白皮、桑白皮、杏仁汤浸去皮各二两,甘草一两,羊脑髓半斤,俱剉,以羊脑髓煎令黄,滤去滓,于磁器盛,每日用鹅翎蘸药涂之。

诸虫入耳:鸡冠血滴入即出。 【 《胜金方》】

蜒蚰入耳:生油调鸡心血滴入,即出。 【 《总录》】

耵聍年久,耳聋:用炼成鸡肪五两,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同以文火煎三沸去渣,每用少许,以苇筒炙镕倾入耳中。如此十日,耵聍自出长寸许也。 【 《千金翼》】

耳中出血:龙骨末吹入之。 【 《三因方》】

诸虫入耳:以纸塞耳鼻,留虫入之耳不塞,开口不言,少顷,虫当出也。 【 《集元方》】

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三日,水干即愈。 【 《鲍氏小儿方》】

耳内疼痛:穿山甲三个,夹土狗二个,同炒焦黄为末,每吹一字入耳内,亦治耳聋。 【 《普济方》】

耳鸣耳聋卒聋,及肾虚耳内如风水钟鼓声:穿山甲一大片,以蛤粉炒赤,蝎梢七个,麝香少许为末,以麻油化蜡,和作梃子,绵裹塞之。 【 《摄生方》】

耳衄血一月不止:刺羊血热饮,即瘥。 【 《圣惠方》】

滴耳治聋:鲫鱼胆一枚,乌驴脂少许,生麻油半两和匀,纳入楼葱管中,七日,取滴耳中,日二次。 【 《圣惠方》】

擦落耳鼻:头发瓶盛,泥固煅过,研末,以擦落耳鼻乘热蘸发灰缀定,软帛缚住,勿令动,自生合也。 【 《经验良方》】

耳痛不可忍:用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北山经》:宪翼之水,其中多元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水,佩之不聋。 【 《山海经》,下同】

《西山经》:符禺之山,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阴山之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针灸

《素问》曰: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去者。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是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灵枢经》云: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又云: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

又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审守其输,调其虚实。

又云:手太阳之筋,其病肩髀引颈而痛,耳中鸣,其痛转筋者,治在燔针刧刺之,以知为度,以痛为输。

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士者脾也。

《甲乙经》曰:手太阳厥逆耳聋,治主病者。

耳中有干擿,禁不可灸。

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

颈痛项不得顾,耳目不明,风池主之。

肩背痛暴聋,气蒙耳目不开,天牖主之。

热病汗不出,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耳聋鸣,窍阴主之。

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束骨主之。

头风耳后痛,完骨主之。

癫疾多言耳鸣,实则聋,偏历主之。

耳鸣,取耳前动脉。

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

耳鸣,百会及颔厌、颅息、天窻、大陵、偏历、前谷、后溪皆主之。

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

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液门、阳谷主之。

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

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髎主之。

聋耳中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耳聋填填如无闻,憹憹嘈嘈若蝉鸣,頞颊鸣,听宫主之。下颊取之,譬如破声刺此。

聋,翳风及会宗、下关关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无闻,天窗窗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嘈嘈无所闻,天容主之。

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聋及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耳浑浑焞焞无所闻,外关主之。

卒气聋,四渎主之。

《千金方》曰:耳痛,耳聋嘈嘈,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窻、阳溪、关冲、液门、中渚。

耳聋嘈嘈若蝉鸣,天容、听会、听宫。

耳暴聋,天牖、四渎。

耳前痛,少商。

耳痛,曲池。

浑浑焞焞,聋无所闻,外关、会宗。

耳鸣,前谷、后溪。仍取偏历,大陵。

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闻,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

风聋鸣,商阳,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医学纲目》曰:耳聋耳鸣,或疼或痒,或聤耳,听会主之。穴在耳珠前陷中,泻八吸。

翳风针入半寸,泻七吸;或合谷,或三里。

又法:翳风在耳前陷后,按之引耳中,令病人先以钱二十四文,口咬侧卧,取之针透,令病人闭口摇头,其怒气从耳出。

听会、中渚、临泣,针法如前。

耳虚鸣,肾俞、太溪。

灸耳暴聋,苍朮长七分,一头切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耳中,于平头上灸七壮,重者二七壮,觉耳内热即效。

《景岳全书》曰:风聋,灸上星七壮,令气通耳中,即愈。

耳聋痛,翳风,灸七壮。

耳聋,合谷灸七壮;或外关、听宫、肾俞、偏历。

《东医宝鉴》曰:耳鸣,取液门、耳门、中渚、上关、完骨、临泣、阳谷、前谷、后溪、阳溪、偏历、合谷、大陵、太溪、金门。

耳聋,取中渚、外关、和髎、听会、听宫、合谷、商阳、中冲。

导引

《养性书》曰: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郭,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

养耳力者常饱。

《保生秘要》曰: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

时常将两耳返听于归元取静,或存息闭口鼻气,意想从耳出,又收返听,耳自然聪。耳病凡搓掌心五十度,热闭耳门空观,次又搓又闭又观,如此六度,耳重皆然,兼以后功,无不应验。

用意推散其火,男则逆收藏于两肾间,女则逆归于两乳下,或耳中。或按耳门,内若蝉鸣,咽津液降气,自安。

耳痛,想火烧两肾,又升肾水洗之,或按耳户,使鸣数次,咽津液,气下即安。

耳病以意散其火,逆归藏于两肾内,或耳中有物,即以意取出之。

《景岳全书》曰: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导引,恐因而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医案

《丹铅续录》云: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良愈。

沈存中云:予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旁黯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丘革相见,问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瘥,闾里号为圣散子。予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是时孙和甫学士帅镇,闻予说,大喜曰:吾知所以自治目矣。向久病目,尝见吕吉甫参政云:顷目病久不瘥,因服透冰丹乃瘥。如其言修合透冰丹一剂,试服了二三十服,目遂愈,乃知透冰丹亦疗肾风耳。

《圣惠》曰:有人耳痒,一日一作,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此乃肾脏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服透冰丹,勿饮酒啖湿面蔬菜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不能戒无效。

《墨客挥犀》:虫之类能入耳者,不独蜒蚰,如壁虱、萤火、叩头虫、皂荚虫皆能入耳为害。余有外亲曾为虫入耳,自谓必死,乃极家其所有恣情耗荡,凡数年,家业遂破。虫出疾愈,验之,乃叩头虫也。又有人为蜒蚰入耳,遇其极时,不觉以头撞柱,至血流不知,云痒甚不可忍。蜒蚰入耳,往往食髓,至冬又能滋生。凡虫入耳者,惟用生油灌之为妙。

《薛己医案》曰:先君尝睡间,有虫入耳,痛瞀。将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耳内,虫即出而愈。

百户张锦谓予曰:耳内生疮,不时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诊其脉皆安静,予谓非疮也。话间痛忽作,予度其有虫入耳,令回,急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痛。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则虫亦出,但俱不及猫尿之速也。

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寒热作痛,此属三焦风热也。但中气素虚,以补中益气,加山栀、炒黄芩、牛蒡子治之而愈。

一儒者因怒耳内作痛出水,或用祛风之剂,筋挛作痛,肢体如束,此肝火伤血也,用六味丸料,数服愈。

举人毛石峯子年二十,耳内出水或作痛,年余矣,脉洪数,左尺益甚。此属肝肾二经虚热也,用加减八味丸料一剂而愈。

一男子每入房,耳内或作痒,或出水,常以银簪探入,甚喜阴凉。此属肾经热也,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即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胷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此皆属肝火血虚也,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证悉退;又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全愈。

一妇人经行后,因怒气劳役,即发寒热,耳内作痛。余以经行为血虚,用八珍汤加柴胡;怒气为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劳役为气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愈。

一妇人耳内作痛,或肿焮,寒热发热。面色素青黄,经行则变赤。余以为怒气伤肝,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妇人耳内肿痛,寒热口苦,耳内出水,焮连颈项,饮食少思。此肝火甚而伤脾也,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稍愈;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柴胡、山栀、牡丹皮,调补肝脾而全愈。

一孀妇,或耳内外作痛,或项侧结核,内热晡热,月经不调,唾痰少食,胷膈不利。余以为郁怒伤肝脾,朝用归脾汤以解脾郁,生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生肝血而愈。

太卿魏庄渠,癸卯仲冬,耳内作痛,左尺洪大而濇。余曰:此肾水枯竭,不能生肝木,当滋化源。彼不信,仍杂用兼补之剂。余谓其壻陆时若曰:庄渠不能生肾水,来春必不能起。至明年季春十八日,复请治。昏愦不语,颐耳之分已有脓矣,且卵缩便数,方信余言。求治辞不克,用六味丸料壹钟,阴jing舒出,小便十减六七,神思顿醒。余曰:若砭脓出,庶延数日,为立嗣之计,否则脓从耳出,死立待矣。或谓不砭可生者,余因辞归。翌日果耳内出脓,至二十一日己未火日而卒。

宪副姜时川癸卯冬,右手寸口浮数而有痰,口内若有疮然。余曰:此胃火传于肺也,当薄滋味慎起居以御之。甲辰秋,尺脉洪数而无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肾水,无根之火上炎也,宜静调养滋化源以治之。彼云,今喉耳不时燥痛,肢体不时发热,果是无根之火,殒无疑矣。后会刘古峡云: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拉同往视,喉果肿溃,脉愈洪大。又误以为疮毒,而投苦寒之剂。卒于仲春二十八日,乃药之促其亡也,否则尚能延至仲夏。

一男子耳后漫肿作痛,肉色不变,脉微数,以小柴胡汤加芎、归、桔梗四剂,肿少起;更以托里消毒散数剂,脉滑数,此脓已成矣,宜针之,彼畏而不肯用。因痛极始针之,出脓碗许,以托里药两月余而始愈。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而及时针之,不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良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若脓成,其肿亦高寸余,疮皮又厚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肿,高必有三四寸,入针止于寸许,况患处肉已坏矣,何痛之有?何伤之虑?怯弱之人,及患附骨疽,待脓自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亡者为多矣!

《证治准绳》曰:一人劳倦,耳下焮肿,恶寒发热,头疼作渴,右脉大而软,当服补中益气汤,彼自用药发散,遂致呕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汤更服补中益气汤而愈。大抵内伤荣卫失守,皮肤间无气滋养则不任风寒,胃气下陷则阳火上冲,气喘发热,头痛脉大,此不足证也,误作外感,表实而反泻之,宁免虚虚之祸?东垣云:内伤右脉大,外感左脉大,当以此别之。

一妇耳下肿痛,发寒热,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表证悉退;以散肿溃坚汤数剂,肿消大半;再以神效瓜蒌散四剂而平。

一人肝经风热,耳下肿痛,热脉浮数,以薄荷丹治之而消。

一妇因怒,耳下肿痛,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黄芩四剂而愈。予尝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气血药及饮远志酒并效。无脓自消,有脓自溃。

一妇因怒,耳下焮痛,头痛寒热,以荆防败毒散加黄芩,表证悉退,但饮食少思,日晡发热。东垣云:虽有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归、苓、朮、陈皮十余贴愈。次年春,后复肿坚不溃,用八珍汤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至六七贴,以为延缓,仍服人参败毒散,势愈盛,又服流气饮,则盗汗发热,口干食少,至秋复求诊视,气血虚极,辞之,果殁。

一人每怒,耳下肿或胁作痛,以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桃仁四剂而愈。

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肿痛,发寒热,肝脉弦急,投小柴胡汤加青皮、牛蒡子、荆芥、防风而寒热退,更以小柴胡汤对四物汤数剂而肿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谓肝内主藏血,外主荣筋,若恚怒气逆则伤肝,肝主筋,故筋蓄结而肿,须要自加调摄,庶可免患。否则肝逆伤不能藏血,血虚则难瘥矣。后不戒,果结三核,屡用追蚀,不敛而殁。

一人远途劳倦发热,脉大无力,耳下患肿,此劳损也,宜补中益气养荣汤,自然热退肿消。彼不听,服降火药及必效散,果吐泻不食而死。夫劳倦损气,气衰则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热,此元气伤也。丹溪曰: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而辄用峻厉之剂,鲜不危矣。

通府耳后发际患肿一块,无头,肉色不变,按之微痛。予谓痰结脉软而时见数,经曰,脉数不时见,疮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脉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又曰:沉迟软弱,皆宜托里。遂用参、芪、归、朮、川芎、炙甘草以托里,少加金银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谓不然。内饮降火消痰,外贴凉药,觉寒彻脑,患处大热,头愈重,食愈少。复请治,以四君子汤加藿香、炮干姜数剂,食渐进,脓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补汤去桂,灸以豆豉饼,又月余而愈。

罗宗伯耳后发际患毒焮痛,脉数,以小柴胡汤加桔梗,牛蒡子,金银花四剂而愈。

一人耳后患毒,脉证俱实,宜用内疏黄连汤,彼以严冬不服寒剂,竟至不起。

一人耳后寸余发一毒,名曰锐疽,焮痛寒热,烦躁喜冷。此胆经蕴热而然,先用神仙活命饮一剂,势减二三。时值仲冬,彼惑于用寒之禁,自用十宣托里之药,势渐炽,耳内脓溃,喉肿闭,药不能下而殁。

《寓意草》曰:王玉原昔年感证,治之不善,一身津液尽为邪热所铄,究竟十余年,热未尽去,右耳之窍常闭。今夏复病感,缠绵五十多日,面足浮肿,卧寐不宁,耳间气往外触,盖新热与旧热相合,狼狈为患,是以难于去体。医者不察其绸缪胶结之情,治之芒不中窾。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自退。然浅者可退,深者莫繇遽退也。面足浮肿者,肺金之气为热所壅,失其清肃下行之权也。卧寐不宁者,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内荣其魂魄也。耳间大气撞出者,久闭之窍,气来不觉,今病体虚羸,中无阻隔,气逆上冲,始知之也。外病虽愈,而饮食药饵之内调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为凡病感者明善后之法焉。盖人当感后,身中之元气已虚,身中之邪热未净,于此而补虚,则热不可除,于此而清热则虚不能任,即一半补虚,一半清热,终属模糊,不得要领。然舍补虚清热外,更无别法,当细辨之。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法:初病之时,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黄、牡舟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合法。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虚热,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义也。设误投参、芪、苓、朮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目下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有鉴于此,宁食淡茹蔬,使体暂虚而邪易出,乃为贵耳。前药中以浮肿属脾,用苓、朮为治;以不寐责心,用枣仁、茯神为治,总以补虚清热之旨未明,故详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