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正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

关灯直达底部

面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 注  阳明之脉荣于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 注  三阳之脉尽上于头,三阳脉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 注  平脉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阳气衰,故颜色焦。】

六节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

【 注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

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知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 注  此古色生于气,气生于脏,欲其气华于色而不欲脏象之见于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鹅羽,青如苍璧,黄如罗裹雄黄,黑如重漆,乃五脏之气章华于色也。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此五脏之精象见于外也。夫脏者藏也。如五脏之真色见而不藏,则其寿不久矣。明者五脏之神明,言五色之发乎五脏之精气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 注  五脏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视万物,审短长。如精微象见于外,则精气内衰,视物昏瞶,而寿不久矣。此反结上文之义而言,视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资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 注  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 注  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 注  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 注  腰者肾之腑,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

五脏生成篇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 注  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注经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

玉版论要篇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 注  五经之脉见于色,气血衰则面色脱而夭然不泽,故至百日五脏之气尽而已矣。】

诊要经终论

少阴终者面黑。

【 注  心之华在面,面黑者,火气灭而水气脱矣。】

刺热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注  肝属木而位居东方,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注  肺属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 注  腮下谓之颐,肾属水而位居北方,故颐先赤。】

欬论

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 注  水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欬,欬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逆也。】

风论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 注  风邪干于肾,则水气上升,故面庬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

【 注  头乃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而阳气弛,故多汗恶风也。】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注  癞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 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胷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脉解篇

少阴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血也。

【 注  秋时阴气正出,则内夺其所藏之阴,阴气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针解篇

人齿面目应星。

【 注  人面有七窍,以应七星。】

骨空论

数髓空在面侠鼻。

【 注  言面之侠鼻间,而有数处之髓空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

【 注  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若辛丑、辛未岁司天之气,上临太阴湿土,则太阳寒水在泉,水弱土胜,木后复之,阳明属土主面,故面色时变。】

六元正纪大论

金郁之发,民病欬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 注  此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庚子庚午岁。太商金运,而上临少阴;庚寅庚申岁,太商金运,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岁,少商金运,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岁,少商金运,而君火在泉,则金气皆郁矣。欬逆嗌干肺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欬,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痊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 注  阳明司天,卯酉之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肝血伤而面尘,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苦温能胜清,金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

岐伯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衂善悲,时眩仆,胷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胷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 注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故面赤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

【 注  此湿淫于上也。】

灵枢经

本输篇

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 注  气血皆上于面,天热甚寒,不能胜之,谓阴阳寒暑之气皆从下而上也。】

面热者足阳明病。

【 注  卫气之悍热太过,而上行于面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邪中于面则下阳明,邪中于颊则下少阳。

【 注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

终始篇

少阴终者,面黑。太阴终者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

【 注  面黑者气色外脱也。】

经脉篇

足少阴之脉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阴之脉动,则病心中热,面赤目黄。

足少阳之脉动,则病口苦,甚则面微有尘。

足厥阴之脉动,甚则面尘脱色。

手少阴气绝,其面黑如漆柴。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颈贯颊。

足阳明之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循颈上颊,又支者别颊上(出页),病则颊肿。

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又支者过客主人前交颊,是病则颊肿。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加颊车下颈。

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经别篇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 注  手少阴之正,上出于面,亦与足太阳相合于目内眦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胷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眦。

【 注  按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头面而下,行于足跗。少阳之别绕髀上行,至目锐眦而合于少阳之经,是经脉与经别,交相逆顺而行者也。】

厥论

厥头痛,面若肿。

【 注  阳明之气上出于面,厥气上逆于头,故为头痛面肿。】

杂病篇

厥胷满面肿。

【 注  本经曰:中于面则下阳明,盖中于面之皮肤则面肿。】

海论

气海有余者,气满胷中,悗息面赤。

【 注  气上逆,故面赤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小头长面。火形之人广(月引)锐面。土形之人圆面大头。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 注  面长者木之体长也。面锐者火之炎上锐且小也。面圆者土之体圆也。面方者金之体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阳之上,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

【 注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循两眉而上额交巅,血少气多则面多肉,气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气和者,谓经脉皮肤之血气和调,则颜色鲜美也。】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 注  手太阳之脉,其上行者,循于颧颊耳鼻目眦之间,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色恶,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扁鹊难经

面色

十三难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

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难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胷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面色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胷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死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衂,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为胃热上熏也。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荣血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血不足则面色青。又曰: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主之,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衂;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发汗则愈。

下利渍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面瘦面肿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胷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肺痈,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肺痈,胷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欬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伤寒论 【 汉?张机】

愧怖之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问曰:人病恐布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中藏经 【 汉?华佗】

五色脉论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脏腑虚实寒热见于面色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脉大,甚则胷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反黑着,水克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黄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忧愁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又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胷腹中若痛,言语颤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衂,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脾病则面色萎黄。

又云: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节,半岁而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满。

胃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

久欬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谓经乱也。

又云:面黄色白者可治。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缓当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其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脉迟可治。

又云:肾病其色青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上焦,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上焦……头面肿也  原作「上焦实则食己虚虚则还出膨膨而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也」,据《中藏经》补。]。

察面色形证决死法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面目直视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黄实时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面黑直视者死。

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黄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脉诀 【 晋?王叔和】

五脏察色歌

心脏歌曰: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 注  鸡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为顺,黑则水来克火为凶。】

心脉歌曰: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 注  心脉大实,盖心家热则生风,故面赤而身有风也。有风有热,故燥痛,面色与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脏歌曰: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 注  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红,枯草青而白,红属心火,白属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克,木故殃。】

肾脏歌曰: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 注  肾水色黑,乌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黄,是士克水,故危。】

肺脏歌曰: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 注  肺金色白而光泽,白者金也,光泽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泽,白者金也,不泽者内失其水,火就燥也,火来克金,故命难全。】

脾脏歌曰: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 注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发黄疸,饮食不消,肌肤黄瘦。】

杂病生死歌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鱼口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

【 注  中风口噤脉迟浮,乃病脉相应,故吉。急实大数乃风热之极,故三魂孤。口如鱼口之张,脾气绝也。气粗,肺气绝而呼出气骤也。面赤如妆火盛也。】

病人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 注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察色观病生死歌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衮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

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

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日强。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目黑亦灾殃。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语错乱及不语,尸臭元知寿不高。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两颊颧赤人病久,口张气直命难停。

五脏死色歌

肝脏歌曰: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心脏歌曰: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脾脏歌曰:脐趺肿满面浮黄,泄痢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濇兼唇反,十二时内定灾殃。

肺脏歌曰: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灾。

肾脏歌曰: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却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疮疡全书 【 金?窦汉卿】

面发毒

此证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疒畾)。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物,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证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转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朮内托之剂,每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

痄腮毒

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证。先用清肝流气饮,后用托里流气饮治之。

发颐毒 【 一名流注】

伤寒后余毒不散,汗发不透,故发此疽。在耳后一寸三分,或在心窝两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后相连咽喉,毒气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死;无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气饮,热服出汗;次服千金内托散。患上用铁箍散,将姜汁好酢加蜜少许和匀,火上熬热,调药搽四向空中,出毒时用余汁温润之。

穿腮

一名骨槽风,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槽风。此毒因忧思惊虑,太阳受证,结于大肠之间,邪毒交生,灌于经络之内,初起生于耳下及项间,隐隐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长如李子之状,便觉红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关口噤不开,急用鹅毛搅出风痰,即服驱风破毒散,立愈。此证小儿亦生者,其故何也?禀气虚弱,感风寒暑热相结成疳,或恣食肥甘生冷甜物,余秽积成于牙缝,不能涤洗去垢,渐烂至臭脓血淋漓,日久则气血凝滞,结成多骨而出,甚至烂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颏痈

此毒生于颏上,不为风颏,下要成漏疮,不可轻易,当用败毒流气饮,再用内托清肝饮。

面风毒

此毒气血壅上,结聚成毒,当用鬓疽药治之。先用败毒流气饮,后用清肝流气饮治之,外用围药敷之。

颊疽

此毒生于颊车之上,多者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剉其骨,久后必致成漏,终不能痊。治用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细辛、桔梗、青皮,外用围药搽之。

鸦啖疮

鸦啖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陷,日久将来损伤难治。小儿同前。其治法用阴蚀疮之药治之。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胃疸面黄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终,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濇,茯苓加减汤主之。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面黄肿

凡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更加涎嗽不止,喘满面肿,或身体俱热,自汗。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芪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择而用之。经谓男女之证皆同类,用其治法也。依此调治,无不取效。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面赤

诸病面赤,虽伏火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之。经曰:火郁则发之是也,疮疡亦然。

面肿

虚风麻木,牙关紧急,目内蠕动,胃中有风,独面肿,宜升麻胃风汤。

面热

面热者胃病也。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如火上行,独燎其面。

面色

肝病面青,脉弦。皮急多青,则痛。形盛,胷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以上是形盛,当和之以小柴胡汤也。如形衰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为君也。疟证取以少阳。如久者发为痹疟,宜以镵针刺绝骨穴,复以小柴胡汤治之。

心病面赤脉洪身热。赤多则热。暴病壮热恶寒。麻黄加知母石膏黄芩汤主之。此证如不发汗,久不愈为疟也。淹疾(出页)肿,面赤身热,脉洪紧而消瘦,妇人则亡血,男子则失精。

脾病面黄,脉缓皮肤亦缓,黄多则热,气胜形也。《伤寒论》是为湿温,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湿温自汗,白虎汤加苍朮主之。如久不愈,为温疟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无力,故曰热消肌肉,宜以养血凉药。《内经》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脉亦濇,多白则寒,暴病濇痒气虚,麻黄加桂枝,令少汗出也。《伤寒论》曰:夏伤于暑,汗不得出为痒。若久不痊,为风疟,形衰面白,脉濇皮肤亦濇,形羸气弱,形淹,卫气不足。

肾病面黑,身凉脉沉而滑,多黑则痹,暴病形冷恶寒,三焦伤也。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暴气冲上吐食夜发,俗呼谓之夜疟。太阳经桂枝证,形衰淹疾,黑瘅羸瘦,风痹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则面白生痰,喘欬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泽,则为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

丹溪心法 【 元? 朱震亨】

面寒

面寒者,胃虚也。

面熟

面热因郁热。

面鼻得冷则黑

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额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融化滞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为酒制四物汤,加炒片芩、茯苓、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五灵脂末饮之,气弱者加黄芪,无有不应者。

面部凶证

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

卫生宝鉴 【 元?罗天益】

面热

如人患面热,脉洪大而有力,此乃阳明经,多血多气,因膏粱积热而致。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加黄连三钱,犀角一钱,疏下三两行;次以升麻黄连汤治之而愈。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面风

两颊赤肿,其状如疿,名头面风。酒调消风散,食后服,仍以杏仁去壳揩之。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面寒

胃中有寒湿,则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汤,次用升麻附子汤。

面戴阳证

面戴阳者,浮火所冲也。又曰面戴阳者,面虽赤而不红活,乃下虚也。医者不察,误用凉药,则气消而成大病矣。

面上杂病

凡风刺、粉刺、(黑干)(黑曾)、痤疿、酒皶、肺风诸疮,皆属面上之病。

风客皮肤,痰渍脏腑则面生(黑干)(黑曾),脾肺风湿搏热则生疮,红紫或肿,升麻胃风汤加减用之。

搭腮肿

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或膏粱积热而作,宜升麻黄连汤,或升麻胃风汤,或荆防败毒散。肿久不消,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腮颊齿牙唇口俱肿出血者,宜清胃散加石膏。

古今医鉴 【 明?龚信】

面病专属胃

手足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入齿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维络于面上,故面病专属于胃。其或风热乘之,则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或风刺瘾疹,或面热,或面寒,随其经证而治之。

若面唇紫黑,宜升麻白芷汤。

薛氏医案 【 明?薛己】

时毒

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目,焮赤肿痛,重则咽喉颈项亦肿,或漫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医人不识,谓之伤寒,便服解热之剂,一二日间肿势益增,始知药误。原夫此疾,古无方论,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益肿,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无功矣。然此疾有阳有阴,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识,但云热毒,祇用寒凉之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也。

脉浮数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汤、解毒升麻汤、升麻牛蒡子散之类以发之。脉沉实而便秘者,邪气在里也,宜栀子仁汤。脉沉濇者,邪气入深也,宜漏芦汤、大黄汤。

表实而不解者,散之以芩连败毒散。

里实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黄汤。

表里俱实而不解者,宜解表攻里并施,以通圣消毒散。

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饮。

肿甚焮痛者,砭去恶血,更用消毒,以普济消毒饮,次用七神散。

头面耳项赤肿作痛,咽干发热,脉浮数,以黄连败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肿痛发热作渴,而脉实便秘者,先以五利大黄汤,次以追疔夺命汤,又次以水边嫩柏根水煎,入酒和服。

肿痛发热,脉浮数,以芩连败毒散,次以退热消毒饮,又次以七神散。

焮肿胀痛作渴,寒热便秘,脉数,按之紧实,以通圣消毒散,次以芩连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肿势已盛,大热脉实者,先宜砭去恶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肿散刷之,却以蛇不见根同白梅捣,敷牙龂,含去涎;初服追疔夺命汤,次服七神散,万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肿尚不退,脉滑而数,乃瘀血欲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溃之。若脉浮数或洪数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乌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袪瘴散服之。又宜于鼻内(口畜)以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如(口畜)药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证也。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药(口畜)之,必不传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

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犹宜和解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

古今医统 【 明?徐春甫】

面热面寒

经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面寒者为胃寒。阳明胃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食膏粱,积热于胃,阳明经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目,故面热之病生矣。

面肿面浮

面肿属肝风胃火,面浮属脾土肺金,面肿与浮,最宜分别。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按而痛,此邪有余,脉必急躁紧实。面浮则为虚,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故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皆其候也,此正气不足,脉必虚弱或浮而无力。

面色

久病人面色转黄,此欲愈也。

病人面红难愈。

不病人面色红,有肺火。

瘦人面红,血虚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虚气弱,当防痰火病作,亦难治。

面黄者乃脾胃湿热病,黄而兼青色者,为木克土,主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尘,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应愈,面色如煤不开者,终必死。

女人面两颧颊红色,名曰带红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克肺,大肠膀胱无荫,故多淫而无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恶多怒。

痄腮

痄腮,牙病而及于腮颊,俱肿是也。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面戴阳证

伤寒少阴证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宜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九茎煎服。

面赤色,为阳气怫郁在表,故用葱白以通阳气也。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面部所属

面统属诸阳。

【 注  《灵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又属足阳明胃经。

【 注  《素问》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垂颁白。《灵枢》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藏经》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素问》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注:胃阳明之脉行于面故耳。】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

【 注  《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多气少,则面多小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肥而不泽。血气和则美色。俱有余,则肥泽。俱不足,则瘦而无泽。】

又统属手少阴心经。

【 注  《素问》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又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脏,故面青属肝。

【 注  《素问》曰:生于肝,如以缟裹绀,故青欲知苍璧之泽,不欲知蓝。注:缟,缯之精白者;绀,深青扬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兹者死。注:兹,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属心。

【 注  《素问》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注: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鸡冠者生,如衃血者死。注:衃血,凝血也。】

黄属脾。

【 注  《素问》曰:生于脾,如以缟裹(艹舌)蒌实,故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又曰: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白属肺。

【 注  《素问》曰: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故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属肾。

【 注  《素问》曰:生于肾 ,如以缟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又曰:黑如乌羽者生,如炲者死。注:炲,煤也。又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或曰:升麻加黄连汤治面热,升麻加附子汤治面寒,有何依据?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伤寒论》中辨葛根汤云:尺寸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阳明经受病也。始于鼻交頞中,从头至足,行身之前,为表之里。阳明经标热本实,从标脉浮而长,从本脉沉而实。阳明为病,主蒸蒸而热不恶寒,身热为标病。阳明本实者,胃中燥鼻干目疼为本病。阳明为肌肉之本,禁不可发汗,在本者不禁下,发之则变黄证。太阳主表,荣卫是也,荣卫之下,肌肉属阳明,二阳并病,葛根汤主之。卫者桂枝,荣者麻黄,荣卫之中,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荣卫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汤主之,又名解肌汤。故阳明为肌肉之本,非专于发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黄两方互并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汤,故荣卫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止汗,麻黄、桂枝、生姜、甘草发汗,葛根味薄,独加一味者,非发汗止汗也,从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汤。钱仲阳制升麻汤治伤寒、瘟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用葛根为君,升麻为佐,甘草、芍药安其中气。朱奉议作《活人书》,将升麻汤列作阳明经解药。予诊杨氏妇,阳明经标本俱实,先攻其里,后泻经络中风热,故用升麻汤加黄连,以寒治热也。尼长老阳明经标本俱虚,先实其里,次行经络,故用升麻汤加附子,以热治寒也。仲景乃羣方之祖,信哉!

运气面尘。面尘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经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又云:金郁之发,嗌干面尘。宜治以湿剂是也。二曰火。经云:少阳之复,厥气上行,面如浮尘,目乃瞤瘈。治以寒剂是也。

运气面赤皆属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目黄,治以热剂是也。

脉紧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恶,皆寒也。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四味泻足太阳,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恶,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

顋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又属手少阴心经。

【 注  《灵枢》曰:心病者颧赤。乔岳曰:心绝则虚阳上发,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颧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发明谓之火克金,是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其病不治。故《脉诀》云:面赤如妆不久居也。】

又属足少阴肾经。

【 注  《灵枢》曰:肾病者,颧与颜黑。】

颊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经之会。

【 注  《素问》曰: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注:足少阳部在颊,色赤色也。前,当依《甲乙经》作筋。《灵枢》曰:邪气中于颊,则下少阳。又曰:少阳气至则囓颊。又曰: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又曰:上部地两颊之动脉。注: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穴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也。巨髎直两目瞳子。】

又属足厥阴肝经。

【 注  《素问》曰:肝病气逆则颊肿。】

颧疡

或问: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何如?曰:此颧骨肉疽也,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干葛,水酒煎服;仍与乌金散夺命丹,汗之可消。按经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颊疡

或问:颊腮生疮,何如?曰:此名金腮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初宜胜金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消毒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痄腮

或问:腮脸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颔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痄腮,俱属阳明风热所致,急服活命饮加元参、芩、连,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属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若肿痛寒热者,白芷胃风汤;内热肿痛者,升麻黄连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者,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结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仍肿痛者,欲作脓也,托里散。若饮食少思胃气虚弱也,六君子汤;肢体倦怠,阳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脓毒既溃,肿痛不减,热毒不解也,托里消毒散;脓出反痛,气血虚也,人参内托散。发热晡热,阴血虚也,八珍汤;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肿焮痛连耳下者,属手足少阳经,当清肝火。若连颐及耳后者,属足少阴经虚火,当补肾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风热,执用克伐之药耳。

发颐

或问: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发颐,古云不治之证,属阳明经,热毒上攻,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水酒煎服;紫金丹、夺命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黄芪内托散、人参养荣汤。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

按经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若又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游风

或问:面游风毒何如?曰: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阳明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散去人参加薄荷、栀子及活命饮加桔梗、升麻、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外用袪风润肌之剂数之。

牙叉发

《鬼遗》云: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

按此系阳明经郁热,治宜清胃散、甘露饮、防风通圣、凉膈之属,量虚实表里用之。若服寒凉过多,火不归源者,服理中之剂,佐以姜附始安。

承浆痈

或问: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颏痈,属阳明胃经积热所致。用白芷升麻汤、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外科正宗 【 明?陈实功】

肺风粉刺酒皶鼻

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雀斑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当以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渐愈。

白屑风

白屑风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迭迭而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治当消风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发颐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已溃气血虚弱食少者,补中益气汤。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已溃者敛,亦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稳。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捻六七转,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浅不能拔者,用针挑损,痣上搽冰蛳散少许,糊纸盖之,三日自脱;或灰米膏点之亦可。落后珍珠散干掺,生皮而愈。忌酱酢无斑。

痄腮

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肿仍不消,必欲作脓,托里消毒散。脓成者即针之,体虚人兼服补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件。但此生于夫主不利,疑事不决者常有之。

时毒

夫时毒者,天行时气之病也。春当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凉,秋当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此四时不正之气感于人发成斯疾也。自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治。初起与风寒相类,惟头面耳项发肿为真。其患既得,寒热交作,体强头眩,脉浮紧数者为邪在表,以荆防败毒散,或万灵丹发汗以散之。如两目鼻面渐次传肿者,乃正阳明受病,其患焮肿发热,便秘口干,多热少寒,脉数有力,为邪在里,五利大黄汤、四顺清凉饮下之。又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者,乃手少阳经受之。其患耳鸣筋痛,寒热呕吐,口苦咽干,烦躁时甚,当以知母石膏汤、小柴胡汤和之,通用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元参解毒攻里。劳役凶荒,沿门阖巷传染者,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肿尚不消、宜砭去恶血;肿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微热不红坚硬者,冲和膏选而用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针托之。已溃,体倦食少者,补中益气汤;脓秽脾虚,食而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又有毒中三阳,自项之以上俱发肿者,光如水色,双目合缝,唇似猪形,口角流涎,肿不消溃,声音不出,饮食不入,咽喉肿闭,牙关难开,破流臭水,秽气连绵不绝者,犯此俱为不治。

时毒看法

初起,寒热交作,头面一处作肿,红赤发热疼痛者易。已成,高肿发热疼痛,有时语声清朗,汤药易入者轻。已溃,脓稠,坚肿渐消,疼痛渐减,饮食渐进,身温者吉。溃后,脓水渐止,肿退肌宽,神彩精宁,睡卧安稳者顺。初起,多寒少热,头面耳项俱肿,光如水晶,不热者险。已成,漫肿无头,牙关紧闭,汤水不入,声音不出者逆。已溃,脓水清稀,气味败臭,肿痛不除,如尸发胖者死。溃后,臭水淋漓,肿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谵言者死。

时毒治法

寒热交作,头眩体痛,六脉浮紧,邪在表也,宜汗散之。头面赤肿作痛,口燥咽干,大便秘实,邪在里也,下之。外有寒热,内亦口干,脉弦有力,表里俱实,发表攻里。表里俱解,肿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滞,宜砭去恶血;砭血之后,肿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脓,宜托里健脾。肿痛日多而胀痛者,已有脓,急针之,更兼补托脾胃,溃后肿痛不减,脓清腥秽,脾胃弱也,更宜温中健脾。饥年时毒流行传染者,忌用攻发,当和解,宜养正气。

骨槽风

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顶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壮;膏贴以泄内毒,真君妙贴散敷肿上。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冰硼散搽之,使内外毒气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热消肿之剂。溃后当托里药中加麦冬、五味,外腐者玉红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虚热不退,坚肿不消,形焦体削者死。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辨色总论

形者气之质,色者神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变,则凡虚实寒热、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证以脉,再察以因,则病无遁情矣。凡医之所贵者,在必能无差,欲能无差,在确有真见。使不有独见之明,则何以隔垣能观而通神明之理?经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见,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是可见形中之色无难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学者于此必能以神会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笔楮尽哉!

面色

面色之辨,经言已详,诸所未尽,犹当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属火。若满面微红而气盛者,此火证无疑也。

病人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仲景曰: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妇人尤多见之。

病人面红不退者,邪盛病进,为难愈。

病人面白色者,气虚也。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气俱败也。若证有痰火,则尤为难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阳虚阴胜之病。

久病人面转黄苍,此欲愈也。

病人面黄润而微赤者,必主湿热。

病人面黄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苍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面肿有虚实辨

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虚浮在气者,虽曰气虚,然亦有虚实之异,不可执也。盖虚而浮者多因于脾,此或以劳倦,或以色欲,或以泻痢,或以中寒,而脉必微弱,气必虚馁者是也。实而肿者多因于胃,或木火炽盛而湿热上浮,或纵酒纵食而阳明壅滞,此其脉必滑数,证必多热是也。然此证虽浮而不痛不肿,自与前证有异。虚实既辨,则或补或泻,或利或清,所当详酌而为之治也。

面虚浮

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或加减八味丸。

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朮散、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乘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或温胃饮。

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或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

凡风热肿痛,此必痄腮时毒痈疡之证,当察治之,甚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粉刺

粉刺之证,乃肺热而风吹之,要亦气血不和,多成此疵。虽无关大病,然书生娇女,若生此病,亦欠丰致。我有一方为之添容,方用轻粉、黄芩、白芷、白附子、防风各一钱,各为细末,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遍;临睡之时,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痕灭瘢矣。

面上冻疮

面上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方用黄犬屎露天久者,变成白色,用炭火煅过为末,陈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调敷,虽成疮而烂,敷上即止痛生肌。若虽冻而不成疮者,不必用此药,止消荆芥煎汤洗之,三日愈。

面疮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证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疮毒于面颊间是也。有疮,俱照疮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发背肺痈重证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疮毒神方,金银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三钱,荆芥、连翘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消,三剂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头面上切不可用升药,盖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药。